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

《小小的山村》是長春版三年級上冊第四板塊第一課。《小小的山村》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寧靜、質樸的小山村,學生從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山村的“小、美”的特點,以及帶給大家的無限快樂。對於習慣了城市喧囂的孩子們來説,這的確是個世外桃源,是他們心靈得以休憩和放鬆的地方。從課文中,孩子們可以感受到不加任何修飾最質樸的東西,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美,和作者那寬廣的胸懷和對自然美的嚮往之情。選編本文意圖是: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生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本單元的主題是美麗的鄉村,《小小的山村》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對其他幾篇課文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其餘幾篇分別是《鄉村裏的大花園》《我從山裏回》《窗外》,4篇課文通過不同的體裁,描寫了家鄉的美景,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坐落在山谷裏的美麗的水山村的描寫,抒發了對美麗的小山村的喜愛之情。語言質樸,用詞準確,比喻貼切,首尾呼應。作者以問句開篇,用一個“山環水繞”就勾勒出了小山村的總體特點。第二自然段具體寫小山村的特點:羣山環抱,不容易發現,坐落在深深的山谷裏;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寫了走近小山村聽到的聲音:雞鳴、犬吠、歌聲、鈴聲,走進小山村看到的景物:石林、層樓、牛羊、清泉。有動有靜,一幅美麗的鄉村圖畫展現在人們面前;最後作者用貼切的比喻、擬人的手法,抒發了作者對小小山村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節課時,重在指導朗讀,充分創設情境示範引領。運用各種教學資源輔助指導或課前佈置體驗性、鑑賞性作業(山村一遊、電視散文欣賞等)

品味好詞佳句、背誦優美語句及質疑有機結合,落實教學目標。給學生仔細的示範指導,更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按“讀、悟、賞”的順序層層推進。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3

教學中,我要注重品詞品句,作者以問句開篇,用一個“山環水繞”就勾畫出了小山村的總體特點。第二自然段具體描寫了小山村的特點“羣山環抱”“不容易發現”“坐落在山谷裏”都體現了小山村的“小”,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寫了走近小山村聽到的聲音:“雞鳴、犬吠”走進小山村看到的景物“石林、層樓、清泉等”有靜有動。特別是動詞的用法,更是小文的精妙之筆。最後作者運用了貼切的比喻、擬人的手法,抒發了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教學中,學生以多讀為主,品味詞句精妙,學習作者的用詞之在習作中育人,在習作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寫文與做人統一起來。

儘管教學目標中沒有要求學生背誦,但是,我為了幫助孩子積累語言,提高寫作水平,我要求學生背誦課文的4、5、6自然段。讓學生在熟讀中,在記憶中,反覆揣摩、品味作者的準確用詞和細膩的寫作手法,以達到能夠學以致用。

課堂是靈動的,孩子的心靈是靈動的,教師智慧的語言是開啟孩子心智的一把鑰匙,我願自己永遠擁有它,開啟我的學生們的心靈之門。相信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水平會得到有效提高。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是在學校組織的“雙優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 了致關的 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 (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 不成熟的見解: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 方 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 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台,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藴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循環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台,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 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裏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 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 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 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 沒 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説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 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5

《神筆馬良》這篇課文通過寫馬良用手中的神筆為窮人畫畫,用計制服貪財的大官,最後繼續為窮人畫畫的故事,表現了馬良的機智、勇敢,讚揚了馬良一心為百姓服務的精神。課上,我隨機採訪了幾位同學:“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做什麼?”有的説為四川地震災區的人們畫許許多多堅固的樓房,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有的説為小朋友畫好玩的玩具;有的説為堆滿積雪的路面畫融雪劑;有的説為不講究個人衞生的同學畫一雙勤勞的雙手;有的説為壞人畫一顆友善的心……學生們説得多好,多有愛心,我暗自高興本課的思想教育已經落實到位。

看看手錶,還有一點時間,於是繼續採訪。一位學生説:“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畫三個媽媽:一個媽媽為我做飯,一個媽媽為我洗衣,一個媽媽看我寫作業。”我微笑着説:“孩子,你應該畫三個你:一個你為媽媽洗腳,一個你為媽媽捶背,一個你為媽媽做家務。你覺得怎麼樣?”他似乎明白了“神筆”的用意——心中有他人,做善事,不能貪圖享樂。我提高嗓門兒:“同學們,讓我們大聲告訴自己‘馬良的神筆是為誰服務的?’”“為窮人,為老百姓!”學生們鏗鏘回答。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6

4月2日,我在某校講授了一節縣級公開課,下面是我的備課過程、課堂實錄與課後反思

一、備課過程

3月28日(星期一)下午,通過申請,説課比賽(讀書是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因此我的説課較其他教師可能多少多了點新意,這恰恰助長了我的驕傲,潛意識中我形成了講課也是表現自己的錯誤認識,這可以説是此次賽課不理想的伏筆。另外説課時我的聲音較低,像是在自言自語。這個缺點,八年級四班的同學們也在課前給了我善意的提示,真應該謝謝他們。)我成為我們學校二位參賽選手之一。晚上,我知道了比賽課題《我的叔叔于勒》,然後開始讀書。

3月29日(星期三),我開始讀手頭上能蒐集到的有關《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所有資料(這些資料有孫紹振老師,有李鎮西老師的,有餘映潮老師的,還有各種學科雜誌上的,以及教學參考書) 整整一天,還沒有讀完。(其實,我這是在浪費時間,説課需要蒐集資料,而講課則需要了解學生,資訊有實踐經驗的同行。不知不覺中,這又強化了我的錯誤!當時,我最應該做的是把文本讀上幾遍,並初步確定課時目標,而且這一切應在半天內完成。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可以去闖;別人做過的事情,我則應該去學,因為只有謙虛才能使人進步!)

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多。

3月30日(星期四)上午,我有兩節課。直到下午第一節課,我才初步制定出第一份導學案。第二節課時,我還在讀“專家”。第三節,我在十四班試講,因為是試講,自己的心理上就放鬆了許多,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學生僅在中午自己讀了讀課本;導學案是在課前發給學生的。講課過程中,學生對“菲利普夫婦”的評價大多延着“貪婪、自私、冷酷、勢利”,也就是“錢”的角度去評價。在課上我對學生的結論感到好笑,卻好沒有仔細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以及這種現象存在的價值,反而覺得學生“被金錢所迷惑”,我暗暗嘲笑他們的“愚”。(此時,我研究的不應該是學生為什麼有這些“鄙陋”的想法,更不應該“嘲笑他們的“愚”,而應該分析“怎樣在學生認知的基礎,通過語文味的分析,加上我的介入主,使他們的認知有所提高”。至於提高的方向,可能有很多,但從我們國家價值導向(人本)和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來看,這個方向,應該是人性方面。“人性”是個很好的解讀文本的角度,當我們用人性的標尺去衡量分析文學作品時,我會覺得很舒服。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探索那些生命中本性的東西。)這使我又一次失去了修正航向的機會,繼續滑向悲劇的深淵。

晚上,我睡得更晚,可惜的是我仍然在研究“專家”的解讀。

4月1日(星期四)上午,我的導學案終於出爐,但沒有很好的去做它的預設,直到我正式上課時,導學案很是一片空白。現在想來真是後怕。

早晨,值班時聽過課的數學老師説,“上課的學校有多媒體”,下午,我開始做課件,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4月2日早晨5:30。(用課件上課是另一種思維,我用瞭如此多的時間來做課件,其實是在重構自己的上課思路,這又使我離“好課”的目標越來越遠。)

4月2日,上午7:35我到了高青四中(有點晚,他們7:20上早讀)。上課前,我問同學們有什麼建議,“老師,聲音再高一些,我採納了。”第一節課,我在八三教室,繼續備課,繼續從自己的角度去設計課堂,此時,我應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可惜,我沒有那樣做。(此時,我尚有改正自己的時間與機會。)

這時,嶽老師正在上課,課題與我的課題一樣。我為什麼不去聽聽她的課呢?她的課一向是過渡自然,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且教師有激情,學生活躍。如果聽一聽她的課,我也許會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做一些改變。這是我失去的又一次寶貴的機會,非常可惜!

二、教學思路

我的思路是從於勒的稱呼入手,引出信,由信的真假,去分析“菲利普夫婦”為什麼知道信是假的卻又不敢不願承認的心理;接下來,再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重點在“衣冠整齊”與“鄭重其事”以及“高貴與拮据”的矛盾,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認識的目的;最後,指出“菲利普夫婦”一家的夢想都是建立在於勒給他的那封虛無縹緲的信上。從而得出他們的可悲、可憐與可理解。

三、教學過程與反思

課堂的開始與我設計的基本吻合,學生只是在分析信的真假時,有些不得要點,但總算進展順利了。接下來,按照設計,我們應該分析人物的性格,當然是“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然而,學生的回答卻使我亂了方寸,因為他們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這時我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二是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隨機應變。(這是整節課的分水嶺)潛意識中,我選擇了前者,至此,我失去了最後一次改正的機會。我為什麼會選擇前者呢?當時我的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以我的課,來闡釋孫紹振的“錯位説”。現在想來,我做了一件極其錯誤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沒有意識到呢?歸根結底是我對一節課的標準是什麼還不清楚。現在,我把這個結論寫出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應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有所收穫,而且這種期望不能太高,只比學生的認知提高一點點就可以了。這種提高包括知識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一節課只抓住一點就夠了。比如,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的情感認識方面,讓他們明白,拮据的“菲利普夫婦”追求金錢是一種非常條件下的正常要求罷了。而我的目標卻定位在“學習一種分析小説的方法-----錯位”,這個目標是大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是中學生學習本文的目標。目標定位的錯位是自己對課堂本性認識的不到位,以及自己平時眼中沒有學生、沒有養成關注學生的習慣有直接的關聯。

現在,我不得不重新樹立自己對好課的標準,那就讓學生在你所主導/掌控的40分鐘內,能感到生命的快樂,沒有白白的浪費生命中的這40分鐘。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應該是學生的“僕人”,我應該為他們服務,而不是視學生為我才情展示的道具。這個認識比是不是有語文味還具有根本性。一位教師當明白了這一點時,他才能有資格上出有學科特色的語文課。我認為自己的課有語文味,但誰是課堂的主人,一節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卻不明白,或者説,是假明白,表面明白,實際卻不想做,進而不會做。如果,我因勢利導,當學生的見解與我的預設大相庭徑的時候,我順着學生的認識,稍稍點撥,加入我的介入,然後再有所提高,那將是一堂好課。我有上好課的能力,卻沒有上好課所必需的人本意識。結果是,我上了一節文本解讀最透徹的和教學設計最差的語文課。

由此,來反觀一位教師的任何一節課,都是他人生智慧的一次折射:做事情目標純一些。我是一名教師,教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有點收穫;(有點收穫是經濟的,是可能達到的;有所收穫是籠統的,是不經過思考的,是不知道教學目標的,是貪婪的)。作為一名班主任,目標就是給學生一個安全的保障,一個好的品德;做為一名學校的中層幹部,做事的目標就按時創造性的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做為一個人,目標就應該人性一些,並最大限度的人性一些。

無論那一個角色,角色的本身就是目的!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7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展開故事,作者以陳述事實的語氣,滿懷對周恩來的敬愛之情,通過人物的對話,帶領我們真實而具體地走進了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中國少年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一個偉大人物從小就有不同凡響的心聲。整篇課文教學,我主要是按這樣的思路進行:中華不振——中華要振——中華必振。在本課時我主要是圍繞“中華不振”這部分組織學習。具體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閲讀規律,整體解讀文本。

本篇課文從內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諸如:瀋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於為什麼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繫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着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註解。研透“中華不振”又是學習“中華要振”的基礎,研透了“中華不振”,學習“中華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閲讀的規律,以讀為本,從整體感知入手。解題後,初讀課文時,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同時讓學生思考周恩來為什麼要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回答,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在學生較充分的感知後,通過“課文中有一個詞能説明,能找出來嗎?”引導學生抓住了“中華不振”這個詞,最後又讓學生再讀課文,自讀自悟,劃出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並説説從這些詞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華不振”。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他們把課文中每一個能看出“中華不振”的句子都找出來了。特別是有一個學生説:“有的是為吃飯讀書,有的是為做官而讀書……看出不僅是巡警懦弱,連書生也沒志氣,難怪中華會不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已經走進文本,對“中華不振”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從整體感知的初讀到自讀自悟的再讀;根據不同要求採用了不同讀的方式,既關注了讀的層次,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讀的時間,給深入悟讀教學做了充分的鋪墊和情感準備,又便於教師以學導教,順學而導。

2、深入重點研讀,進行語文實踐。

對這麼多的內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而是引領學生進行聚焦,重點引導學生研讀了伯父的話和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兩部分內容。特別是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是本文的重點,它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這樣處理,點線面結合,既有線上的“序”,面上的“廣”,也有點上的“深”。在這兩個重點的研讀處理上,我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尊重文本,多元解讀

在導讀“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就糟了,沒處説理去!”這一句時,讓學生通過讀悟,體會伯父的複雜心情,引導學生讀出了“無奈”,讀出了“擔心”,讀出了“憤怒”,讀出了“沉重”……這些感悟雖然不同,但都源於“中華不振”,這樣的導讀,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創設情境,深入悟讀

如上文研讀伯父的話,通過導語創設情境引讀,讓學生讀出無奈、擔心、憤怒、沉重……,另外在研讀“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這個重點時,更是運用導語創境的手段:“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髮蒼蒼的母親——,這位婦女的親人如果也是你的親人——。”其次,還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如在讀悟時,把“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這幾個字加粗後,讓學生再去讀讀,有什麼不同。把讀與語言形式、內容、情感的感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貼近文本、走進文本,達到情感共鳴。

(三)讀寫結合,內化感悟

體會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首先,我通過多種方法反覆朗讀,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對帝國主義和中國巡警的憤怒,再以“同學們,假如你當時就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場面,你的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進行説的訓練。並及時補充“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典型歷史資料,讓學生進行寫話訓練,進一步讓學生加深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最後讓學生説出自己對“中華不振”的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從讀到悟,由悟到説,由説到寫,進行語言實踐,內化語言,深化情感。

3、採用多種形式,關注落後學生。

本次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是學困生學習的有效指導(注重朗讀指導和課堂練習的反饋矯正)。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一是特別注重學生的個別指導,尤其是在學生自讀自己悟時,深入學生,及時幫助。二是儘可能多的為學困生提供鍛鍊、展示的機會,如在生字檢查時,特意讓學困生來讀,讀對了就讓他當小老師,給予及時的鼓勵。三是提供學困生進步的空間,如在朗讀指導中,讓學困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的幫助下,逐漸從不會讀到會讀,從會讀到有感情地讀,不斷進步,享受學習成功的樂趣。

一節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高漲,故而在課堂節奏的把握還不夠,另外,感覺在朗讀的指導上還不夠到位,怎樣才能讀得入情入理還待研究。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8

歌曲《大海啊故鄉》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音樂通俗易懂,格調高雅,旋律流暢舒展,優美動聽,感情真摯,節奏嚴謹,結構簡潔,短小易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在講授歌曲時,播放課件,在《大海啊故鄉》的伴奏音樂下,一副副美麗的大海的畫面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使孩子們彷彿來到了大海邊,感受大海那份情懷。自然的引出課題,通過範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讓學生隨着音樂劃拍哼唱旋律,隨伴奏演唱歌曲,通過不同的演唱形式,使學生更加熟悉歌曲,整體把握歌曲的風格及歌曲的主題思想;在歌曲的藝術處理時一個是注意了主導節奏,另一個是重複“大海啊,故鄉”情緒的不同層次,每重複一次感情的發展就更進一步,從親切傾訴—抒發情懷—情感深華—懷戀之情,從而更好地表達出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情。在同學熟悉歌曲的情況下學唱了英文歌詞。效果很好。整堂課,同學們表現積極,能按要求來演唱歌曲,但在音樂創造方面做的很不好,很多同學不願嘗試這項內容。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9

我按照上級要求使用導學案展開教學,現反思如下:

1、重視思想基礎準備。比如,上課之初,我要求學生談一下自己的認識:什麼是理想?結果發現,學生對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較片面狹窄。現在通過師生交流,有了更加準確完整的認識。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示閲讀、討論,做圈點批註,老師不做過多的講解,學生大部分時間自主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得到了鍛鍊。

3、注重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比如,課文最後一節的內容學生理解比較膚淺,老師及時補充那個時代的生活知識,並跟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比較,啟發學生想老一輩學習,樹立遠大理想,不懈奮鬥。

不足之處是,老師對導學案的使用不夠熟練,有時候以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討論;學生對自主討論的課堂組織形式不熟悉,課堂教學進度推進很慢。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課文我比較喜歡,備課也就比較投入,教學的激情與個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許這也是教師個性化的一面。

再教這篇課文,我的教學重點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後課感很不錯,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幾個亮點:

第一是思路清楚,對教學目的、重難點把握明確,所以問題的設計更準確,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效率。原來我很注重教學內容的把握,後來越來越覺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並教給學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麼分析很重要,學生先自己試驗體會,在教師補充,這個學習的過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個例子”。

第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講“金柳”、“水草”、“潭”、“夏蟲”等處學生狀態很興奮,照本宣科是得不到這樣的教學享受的;要想培養個性化的教學特點,這點我認為非常重要。

第四,聽讀名家朗誦、我自己泛讀《偶然》、學生以寫帶讀鑑賞《沙揚娜拉》這三個設計我自己很欣賞,同時教學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薦。讀、寫、聽在教學中藥始終貫徹才不至於滿堂灌。

第五,無論怎麼教學改革,我的認識是大浪淘盡始見金,一切繁華過後是平靜、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師都要深入到教學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學生中,沒有所謂的特級教師教案,只有真正適合於你的教案。沒有一勞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斷修改的教案。反過來,課文是教不完的,如果僅僅是周而復始又周而復始,我們永遠不能提升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當你能夠“凝神定氣”於教學本身,在學習他人的同時不被他人牽着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雙眼,那麼回頭來看一點會覺得教學其實應該還原它的簡單,教學的一些理念無論冠以多少新的名稱,最終都不應該違背語文的本色!回頭再看看佩服的還是我們的老教育家們一句句的經典思想,如“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教材就是個例子”等等話語是怎麼品味都有味的話語。可惜的是曾經走過多少繁華,如今回頭才知道簡單是最美!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1

充分地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師只作為平等中的首席這一教學新理念,有以下優點:

( 1 )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這節課的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常常只是簡單介紹,本節課提供大量素材和現象,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動腦思考,經歷實驗過程,並在其中去想,去説,去做,去表達,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實驗反映的物理本質。“發現”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通過探究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學生初步體會到了“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釋現象(產生問題的現象)──應用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這種探究方法,將對今後的實驗研究起到較好的作用。

( 2 )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創新潛能。整節課,學生始終處於積極參與的狀態之中,他們在看到各種現象之後,積極去思考並得出初步的結論,有的還想到一些非常有創意的方法。説明只要給他們充分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就會激發起他們的創新潛能。

( 3 )充分展現了物理實驗及其教學的魅力。本課設計的富有創意的物理實驗,突破了長期以來的教學難點,成功解決了光在非均勻介質路徑不沿直線的現象,特別是我自創的哪個用酒精燈加熱光線,使光斑閃爍的實驗和光線在果凍中沿直線傳播的實驗效果非常好,讓學生在經歷實驗探究的活動中,領略了光的奇妙,發展了對科學的好奇心,體驗了探索自然規律的喜悦。

本節課雖精心準備,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 1 )親和力不夠,對學生來説還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沒有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

( 2 )由於時間的限制,有一些設問比較單一,使學生的深入思考不夠。

( 3 )課堂上缺少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回答也較少,由於班級學生不熟悉,整個課堂的氣氛還比較沉悶,不是特別活躍。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2

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學前,我在黑板上抄寫了大量名人寫得有關錢塘潮的名詩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李白的《橫江詞》、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七絕·觀潮》等。

在孩子們各種方式的讀後,我説:“你們一定知道這些詩句是描寫什麼的。”他們點了頭,我讓他們説出來。隨機板出——錢塘江潮。生活在海邊,對潮漲潮落不陌生。

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

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語文課程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閲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

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為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讀、説,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説:“站在觀潮台,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説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説的就是感受、感歎、神往……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3

儘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優秀散文。因此,我決定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重在讀,同時大致瞭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拓展延伸。

以前在課堂上,我往往先範讀,再讓學生自由讀。這樣做效果並不好。一是因為我的普通話和感情的表達還欠缺,不足以很好地起到示範作用;二是學生的學習失去了主動。在最近的課堂上,我有所改變:先讓學生自由讀,我是否範讀根據情況而定。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個性化的讀和理解;容易發現問題。我強調,在讀書時,一定隨時劃住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後主動地把自己所劃住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以供大家共同解決。在這節課上,我一共在黑板上寫了九個不認識的字和十二個不理解的詞語。然後,我把自己讀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困難也寫在黑板上。然後,我要求學生查字詞典後,把字的拼音或詞語的意思寫在黑板上。

學生的表現比較積極。所有的字詞都能夠順利解決。這要比教師直接教好得多。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説,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應該是一項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遺憾的是我校的學生並沒有養成這個習慣,或者他們手裏就沒有工具書。於是,有的教師把生字詞寫下來,一一解釋。這樣做既低效,又不符合國中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應該時刻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唱主角,教師做導演。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課堂上學生只讀了兩遍,沒有讀夠、讀透。在明天早自習課上,讓學生再讀幾遍。在讀課上,教師要捨得花時間和功夫。習題可以少做些,講解可以精減些,唯獨讀書不可忽視。語文教學,其實就是讀的藝術。

我引導學生劃分了文章層次。學生把課文分成了三個部分,並且簡單地總結了段意。由於時間緊張,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討論。對於課文的標題,我提出兩個小問題讓大家討論:一是從這篇課文看,什麼是“地下森林”?二是“斷想”是什麼意思?回答這兩個問題,有利於把握課文內容。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4

以讀促思讀中有悟: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講的再動情也無法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課上我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改變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和理解的模式,在學生個人圈點、勾畫、批註閲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又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讀出來,如:有的學生説怕丈夫回來,要讀得非常緊張;有的説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甚至説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而有爭議的説因為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解讀”,更引導學生“創讀”。學生在分角色朗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時,他們把桑娜對西蒙死的悲傷和對兩個孤兒的憐愛之情讀了出來,通過讀表達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知了人物形象。通過讀,使學生鑑賞桑娜具有的心靈美;通過讀,使學生讚美桑娜具有的心靈美。使桑娜那美好的形象在學生心裏樹立起一座豐碑……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5

由於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並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麼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啟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於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張釗想用趙-巖手裏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趙-巖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張釗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趙-巖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麼有意思。終於,趙-巖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着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鬆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區域活動時,小朋友們邊建構邊交流,心情非常愉快。王志偉小朋友突然抬起頭,好奇地問:“老師,‘節約’是什麼?是不是男人和女人約會?”接近學期尾聲,我也發現小朋友們似乎成熟了許多,對男女性別特別敏感,常常發現或是男女生勾肩搭背,或是偷偷地親一下臉,特別是王志偉小朋友,也許是家長不太管的原故,也許是言情電視看得太多的原故吧,他總是抱住幾個漂亮的小女孩時不時地親一下,所以他竟會把“節約”當成是男人和女人約會,這是一個很好的隨即教育機會,活動結束後,我就讓孩子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了兩個字“節約”,我問:“小朋友,你們認識這兩個字寶寶嗎?”大家齊聲説:“知道,是節約。”我又問:“節約是什麼意思呢?”這下象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説:“節約用水,就是用水省一些。”有的説:“節約用電,就是要隨手關燈、關電器。”又有的説:“節約用紙,就是不要浪費白白的紙,也就保護大樹了,因為紙是用大樹做的。”我又問:“那又為什麼要節約用水、用電、用紙呢?”這時馬昕宇臉上非常嚴肅地説:“昨天,我在電視裏看見,有一個地方沒有草地、大樹,不下雨,好久沒有水了,大家快要乾死了,他們就派了五個人去尋找水,結果四個人乾死餓死了四個人,回來了一個人,而且也沒有找到水,幸虧科學家來到那裏考察後,用一架大機器鑽開地面,才在很深很深的地下找到一點水,後來他們每天用水非常節約,一個小孩不小心打翻了半碗水,大家都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這個故事一講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周稜説:“剛才,沈一成就用手指摁住水龍頭,浪費了很多水。”周之惠説:“趙玲今天畫畫用了六張紙,每張紙上都畫了幾筆。”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小朋友把平時看到的不節約的行為都一一例舉,説着説着,小朋友們還意識到時間也應該節約,節約(珍惜)時間會學到更多本領。

可是當孩子們分散活動時,王志偉又輕輕地跟我説:“老師,媽媽就是跟爸爸説---你再這樣下去,你就去‘節約’吧。”我聽了馬上意識到剛才理解錯了,王志偉媽媽指的是“節育”而不是“節約”(可能他媽媽普通話不太準)。這該怎樣給孩子解釋呢?我隨手拿起一本《袋鼠媽媽的故事》書,跟孩子説:“你看袋鼠媽媽的袋子裏裝了幾隻小袋鼠呀?”“一隻。”“對呀,多生了寶寶媽媽的袋子就裝不下了,你媽媽生了哥哥和你,要好好照顧你們,他們也感覺很累了,所以媽媽認為生孩子也要節約,不能再生了,你懂了嗎?”王志偉歪着小腦袋想了一會兒,點點頭説:“老師,我懂了。”雖然看上去,有些似懂非懂,但是我相信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個難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會清楚的。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6

幼兒的繪畫潛能是多樣的,思維空間是廣闊的,所以老師在和幼兒一起觀賞自己的作品、講評自己的作品時,應該注意多用正面的、鼓勵的語言,對他們的作品給予肯定和認可。即使畫的有多不好,也要先表揚再建議。比如為氣球塗色時,朱小楠小朋友塗得很不均勻,而且也只是塗了一小部分,這時我就對她説:“我覺得你塗的很漂亮,但你看這裏還是白白的紙,我覺得如果你把它都塗滿了,一定會更漂亮的,你覺得呢?”朱小楠小朋友聽了我的話,點點頭繼續塗了起來。

其實每個幼兒都是一名十分出色的畫家,老師應該尊重每個幼兒,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世界有多大,幼兒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寬,幼兒創造的天地就有多寬”。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責怪批評幼兒的不對、不足之處,只會使他們失去繪畫的興趣,磨滅他們的積極性,抑制他們的情感,這樣做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諧健康的發展。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7

一、課件演示,分層教學。

由於本課要學習的四個漢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認識,但對於“象形文字”這個概念學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應開展分層教學。首先結合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通過對比體會“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識字的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同時活動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以指導、訓練。小組同學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探究,更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

二、注重積累,豐富了語言

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組詞、説句、猜謎語等積累語言,如學生用“火”組詞“火山”,再如結合學生組詞“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説説我國的節日,並進行“愛祖國”、“尊敬老師”、“孝敬父母”等教育。結合學生的組詞“水龍頭”説説我們應該怎樣節約用水等。激發了興趣,減輕了學生學習的疲勞。 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給我一些啟示:首先,作為低年級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認真傾聽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有序且認真觀察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等。其次要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的能力等。再次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練習、訓練的形式多樣化、趣味化,使學生樂而不疲,樂學其中。最後還要把教師的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用及時恰當的評價激發每一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信心、好奇心。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8

《春季星空》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兩課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本課內容是誇季節的,時間跨度比較大,需要學生長期的觀測,這點學生可能很難堅持做到,為了彌補學生實地觀測的缺憾,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具體講如:在上這節課以前,我自己先根據上下冊教材、上網查資料,看相關視頻,下載課件,同時對於星座的數量、名字、形狀、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關於星座的傳説的知識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理和學習,使我也受益匪淺,真正的體會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點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星星比較陌生,只認識大熊座等比較有名的星座,幾乎沒有學生實地有目的的觀察過星空。對星空的印象膚淺,難以溝起學生對滿天繁星的美好回憶。因此在課的引入部分,儘管我設計了利用美麗的星空圖片導入,但效果總覺得欠佳。經調查,我認為這與現在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與美麗的星空接觸有關。現在城市的夜晚燈光較亮,孩子也很少有機會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納涼的時間,更沒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體驗,再加上現在的大氣污染特別嚴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難欣賞到漆黑的夜空上閃爍着繁星的景象。

雖然這節課已經結束了,但我認為,孩子的觀察和科學興趣的培養並沒有結束。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不僅僅依靠學校,依靠科學教師,我們的社會和家長更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19

《蝸牛的獎盃》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講述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獎盃以後,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結果翅膀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的故事,使學生懂得在榮譽面前驕傲自滿就會阻礙自己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閲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裏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為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通過讓學生看圖,自己理解並總結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蝸牛是多麼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先通過換詞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學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後通過讀課文,再思考兩個意思相近的詞位置是否能調換,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明白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後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選一、兩個詞進行造句練習;我重點抓了2處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你就是這隻獲獎的蝸牛,你心裏怎麼想?你碰到朋友會怎麼説?你是蝸牛的朋友,你會對它説些什麼?”,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勵

小小的山村教學反思 篇20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現象,體會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瞭解有餘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餘數的含義。

1. 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餘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並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繫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餘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餘數除法,發現可以放3盤,還餘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有餘數的情況,認識有餘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不斷髮現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餘數為什麼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把能夠整除和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的內容都在一課時內教學稍顯緊張,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分成兩課時更為妥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v6ny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