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精選5篇)

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精選5篇)

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 篇1

舉一反三,自學2段”,原本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對“勸慰——回憶——抒情”加深印象,為下面的練筆做鋪墊。但在實際教學中,顯得這個環節很蒼白無力,使得整個教學設計顯得更適合“略讀課文”的教學。

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精選5篇)

這次新課程培訓,吳老師給了我們展示的平台,給了我們暴露自己缺點的機會。課堂結束後,吳老師和我説:“你的課堂還是那個老毛病。瑣碎的問題太多,要捨得丟棄啊!拋出一個主問題,讓學生思考,讓他們展示。不要自己一直在那引導,要相信學生,我們的孩子是很棒的。整堂課下來,你自己説的話太多,這樣就剝奪了學生讀書的時間。”

吳老師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的弊端,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掉這個毛病,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讀書的時間!

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 篇2

在周月紅老師和其他實驗國小老師的多次幫助下,我多次進行了教學再設計。第一次試教後,我把“親人”這個題眼放到課前談話裏完成。不但節省了課堂時間,還進行了詩歌和美詞的積累。各位老師還指出我在品讀大娘的兩個故事時,問題有些繞,應該精簡,還要有層次性。於是在教學第一個故事“送大糕”時,我就重點指導“雪中送炭”。先理解詞義,再談談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體會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後説説大娘送的僅僅還是打糕嗎?還是什麼?在教學第二個故事“失孫孫”時重點指導“唯一”。同樣也是先理解詞義;然後創設情境,在敵機來襲時,大娘可能會怎麼想;再追問“關鍵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大娘當時來得及這麼想嗎”,揪出“丟和背”這兩個詞來豐富“唯一”的內涵。

再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當大娘回去救小孫孫時,她看到的卻是一片廢墟。我們可以想象,大娘當時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對於這個環節,我原本是想讓學生學學大娘,哭着呼喊自己的小孫孫,但是幾次試教下來,換來的都是鬨堂大笑。所以就乾脆不要了,只是引導學生説説“痛哭流涕、痛哭失聲、悲痛欲絕……”

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 篇3

在周月紅老師和其他實驗國小老師的多次幫助下,我多次進行了教學再設計。第一次試教後,我把“親人”這個題眼放到課前談話裏完成。不但節省了課堂時間,還進行了詩歌和美詞的積累。各位老師還指出我在品讀大娘的兩個故事時,問題有些繞,應該精簡,還要有層次性。於是在教學第一個故事“送大糕”時,我就重點指導“雪中送炭”。先理解詞義,再談談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體會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後説説大娘送的僅僅還是打糕嗎?還是什麼?在教學第二個故事“失孫孫”時重點指導“唯一”。同樣也是先理解詞義;然後創設情境,在敵機來襲時,大娘可能會怎麼想;再追問“關鍵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大娘當時來得及這麼想嗎”,揪出“丟和背”這兩個詞來豐富“唯一”的內涵。

再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當大娘回去救小孫孫時,她看到的卻是一片廢墟。我們可以想象,大娘當時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對於這個環節,我原本是想讓學生學學大娘,哭着呼喊自己的小孫孫,但是幾次試教下來,換來的都是鬨堂大笑。所以就乾脆不要了,只是引導學生説説“痛哭流涕、痛哭失聲、悲痛欲絕……”

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 篇4

當確定了要執教《再見了,親人》時,我先是這樣設計的:揭題之後,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後檢查字詞。瞭解了在生活中親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後,引到課文中來——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呢?從而抓住題眼“親人”展開教學。重點教學第一段(大娘),把“勸慰——回憶——抒情”這三部分倒過來學習,再引導學生給段落分層,總結出學法。再舉一反三讓學生自學第二、三段。然後再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勸慰——回憶——抒情”這種結構仿寫一段。最後再創設情境,昇華感情。

但當我和吳老師聊過這個教學設計時,她嚴肅地説:“那不行!長文短教不代表就是要一節課就完成整篇課文的教學。長文短教的前提還是要紮實!長文短教是要省時高效,但決不是走馬觀花。”

再見了親人課堂反思 篇5

本文的語言平和,作者態度誠懇,採用對話教學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師生可以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例如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我不敢説,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為,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提問,從文中看作者似乎並不是很贊同靜安先生的話,為什麼還引用?所謂“角度不同”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論:作者不僅很贊同靜安先生的觀點,而且更強調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作者之所以説補上天資和機遇是體現了先生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長者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和科學求實研究態度。

通過學習本文,我感到我們應當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這個舞台上盡情的表演,塑造充滿靈性充滿智慧的祖國棟樑的形象。教師應當具有藝術家的氣質,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想像的空間,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應當是每一位教師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7je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