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理想教學反思(精選23篇)

理想教學反思(精選23篇)

理想教學反思 篇1

課堂朗讀多種多樣,這首詩結構整齊,每各詩節4句,讀起來有節奏感,適合詩朗誦。我先範讀、學生仿讀,然後指點字音和節奏、重音,然後,我領讀第一段,學生按男女、分奇偶段朗讀,最後一段全體齊讀,然後由學生自己組合分段朗誦,方法多姿多彩了,課堂氣氛也活了,學生也有興趣了。語文教學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語感,沒有語感,學生很難學好語文。語句的理解永遠在培養語感之後!教案設計很詳細,有時上課是用不上的,有的語句很難理解,是因為學生沒有這樣的人生體驗,不要強求學生理解。詩無達詁,有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不要講得太直白,那樣就失去詩的意境了。

理想教學反思(精選23篇)

七年級學生讀這首詩,一方面要充分調動他自己的人生體驗,另一方面也需要聯繫一些典型事例,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強調朗讀的重要性,要多讀,多理解基礎上的有感情的朗讀。

理想教學反思 篇2

詩歌教學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這種爭議詩歌教學就更加讓人無法把握了。有人側重於對詩歌的分析講解,有人説詩歌教學要側重於誦讀,無須講解。實際上兩種傾向並不矛盾,至於在這二者之間作何取捨,還是要看自己的學生看自己的教學實際。

在進行本堂課的教學時,最終選擇了誦讀教學法。以這種別開生面的朗誦會的形式組織課堂。經過實踐,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潛力,一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潛力。第一課時結束時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是,在課下時間裏小組進行自主排練,並再次強調了誦讀比賽的那五項要求。第二課時的朗誦會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驚訝。他們在朗誦形式上,在彼此的配合上,是朗誦質量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課下時間裏,我並沒有對他們進行絲毫朗誦指導,他們完全憑靠小組的力量達到了我期望的效果。

任何一項課堂活動只要經過精心的籌備,就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課堂。不僅是老實需要精心的準備,學生同樣也需要準備。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課堂上體會不到上課的樂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學生沒有為聽課做好準備,他們只是盲目被動地在課堂上跟隨着老師而已。但是,這次《理想》詩歌朗誦會上,學生的表現可以打滿分。一個小組八名左右的成員,男女生人數不一,他們能夠結合本小組的特點進行合理的組織。男生獨自誦讀,女生獨自誦讀,男生合誦,女生合誦,小組集體朗誦,各種朗誦方式在他們的策劃下被運用得很好。

比賽結果出來後,無論哪個名次,大家都很高興。為了鼓勵勝出的小組,每個勝出的小組獎勵一瓶墨水。獎品標準沒有設太高,一是因為鄉村教學條件所限,二是擔心學生為了獎品而參與課堂活動,而非為了求知。

這樣的課堂雖然迎合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習方式單一,學習任務輕鬆,但是,課堂結束後留下來的一個疑惑就是:這樣避重就輕的課堂,通過詩歌的朗誦讓學生自主感悟的詩歌教學方式,能否讓學生真正走入詩歌,獨自走入詩境,獲取屬於自己的閲讀體驗呢?他們能夠在朗誦過程中體會到詩歌的形式美與內涵美嗎?

點燃青春的希望之燈,這是我們課堂的主題,希望學生在自信的誦讀之聲中體會到詩歌的深藴,為了自己的理想過好每一天。

理想教學反思 篇3

我按照上級要求使用導學案展開教學,現反思如下:

1、重視思想基礎準備。比如,上課之初,我要求學生談一下自己的認識:什麼是理想?結果發現,學生對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較片面狹窄。現在通過師生交流,有了更加準確完整的認識。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示閲讀、討論,做圈點批註,老師不做過多的講解,學生大部分時間自主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得到了鍛鍊。

3、注重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比如,課文最後一節的內容學生理解比較膚淺,老師及時補充那個時代的生活知識,並跟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比較,啟發學生想老一輩學習,樹立遠大理想,不懈奮鬥。

不足之處是,老師對導學案的使用不夠熟練,有時候以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討論;學生對自主討論的課堂組織形式不熟悉,課堂教學進度推進很慢。

理想教學反思 篇4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範課,我的心裏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 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藴、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 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後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楊特説過:教師要用睿智的課堂謀略和手段吸引學生,這是引領學親近詩歌的有效途徑。於是我在課堂幾個環節的處理上還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首先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我僅用了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有這樣的語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師會帶給大家一段怎樣的語文之旅呢?那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插上想 像的翅膀隨着老師的聲音一起開始我們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的旅程吧。”簡潔明瞭而富有詩意帶學生們進入情境。而接下來的環節處理上我先是教師自己範讀一遍這 首詩,但是不讀詩題從而讓學生去猜想,從而引出詩題。因為“聽”詩,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字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 過程,還是一個“想詩的過程。因為大大地調到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於是在大致對錢塘湖及與錢塘湖相關名人名詩做了一個簡介之後,在學生沒有翻看書本, 沒有預習的前提下,我用教師範讀學生默寫的方式來糾正學生易錯易混的字。從而引出學生對詩中關鍵字詞的品析。應該説這個環節的處理也着一定的新意,由學生 提出問題,以學定教,而不是讓課堂跟着既定的教案走。

楊特在她的《引領學生親近現代詩歌》中説到:“詩歌是人類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 的靈光閃現。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感悟能力、審美體驗,還要用研究的眼光解讀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詩的世界裏體驗、 薰陶……”她還説到:“詩歌是用語言搭建的房子,讓靈魂在裏面居住。詩歌中對情感的表現是最為重要的,但最終還要回歸到語言上。學習語言,理解作品的詩 意,教師要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所以最後在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上,我選擇仍然是走進文本,採用了比較法,將本詩的頷聯、頸聯去掉,把七言律詩變 成七言絕句,問學生這樣的修改好不好。然後就引導學生細細地去品讀這兩聯的“幾處”、“誰家”、“爭”、“啄”等關鍵字詞。應該説還是基本契合了走進文本 的精神。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後,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置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後,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後,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範讀之後,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於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實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後,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 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後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説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髮 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範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着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説:“詩歌就像一 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説最後一個品析詞 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範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 本。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

理想教學反思 篇5

接到要講本節課的時候,心中有點怨言,身為初四的老師身心都經受着巨大的壓力,再講這樣一節課,真是有點承受不了,所以最先的準備有點草草了事,當第一次試講的時候發現,學生對課文的掌握很不好,才決定認真準備

這節課是冰心的一篇哲理性的散文,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告誡人們要積極的、樂觀的面對生命。本文無論從語言,還是文章所透露的意義,對學生來講,都是值得學習的,所以這節課我主要從語言和文章的意義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生命像……,他經歷……,他是這樣做得……。”“我喜歡……,(句子或詞語)因為它採用了……的寫法(修辭),表現……的感情,我從中領悟到了……”這些開發性的問題,和自由式的思考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文章。從授課效果來看,學生比較適應這樣的形式。

講完這節課後,最大的感觸是自己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在對文章知識的擴展上,與學生能力的訓練上,都是有欠缺的。例如,對冰心散文知識的擴展,語言的能力滲透,都很深入。並且把課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以教師講授為主,一部分以學生自學為主,這樣既能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又能鍛鍊學生的能力。

通過這節課,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初四授課與其他年級的不同,也明白了知識的儲備對教師的重要,更讓我明白了同研一節課的意義。

理想教學反思 篇6

狼是兇殘的,鹿是温和的,狼是大壞蛋,鹿是人們憐愛的對象。這是我們在童話故事裏瞭解到的狼和鹿,那麼在現實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樣各自地生存着的呢?它們之間有着什麼聯繫呢?在教學《狼和鹿》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了一系列對比,讓學生獲得更加分明的感受,進行了以下引導:

1、狼與鹿的對比

學課文前,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再讓他們談談“你是喜歡狼,還是喜歡鹿?”學生都認為狼兇殘,鹿温和,狼令人痛恨,鹿被人們喜愛。對比很明顯。接着,我又讓學生讀文章最後一小節,在這裏凱巴伯森林的災難使狼和鹿換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約鹿羣過度繁殖,消滅病鹿的“功臣”。鹿呢,卻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大壞蛋”,如此變化又形成鮮明對比,啟示人們必須保護自然生態平衡。

2、凱巴伯森林的前後對比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問題提出來,學生興致勃勃地自由讀文,感受凱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葱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雖然“鹿羣的後面,常常跟着貪婪而兇殘的狼。它們總在尋找機會對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國”,凱巴伯森林中的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生態失衡造成惡果。

3、鹿羣變化的對比

凱巴伯森林原有“活潑而美麗的”鹿4000只,自從人為地殺掉6000多隻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鹿的總數迅速超過了10萬隻,翻了15倍。當“森林中鬧起了饑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羣中游蕩”時,鹿又急劇地死去6萬隻,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這裏的對比鮮明,點明瞭生態失衡所造成的悲劇。

鮮明的對比,觸目驚心的數據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是多麼重要。課文通過狼和鹿之間的故事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了這個聯繫,就破壞了生態平衡,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想到利用課外擴展,讓學生收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交流,比如“人類大量捕殺青蛙,使田間的害蟲越來越多,影響農作物生長。”“人類濫砍亂伐樹木,引發沙塵暴,使鳥類無處生存。”等等,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

以上三個對比,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品讀詞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及藴含的深刻道理,在學習中受到思想教育。利用課外擴展,建議學生課後蒐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交流,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不斷探索、創新,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加完美

理想教學反思 篇7

《撈鐵牛》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裏的八隻鐵牛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令我十分興奮的環節。

一、“老師,我有問題。”

當我出示課題後,學生的小手馬上舉起來,顯得十分激動。“你有什麼問題?”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們。有的問:“是誰從哪裏撈鐵牛呀?”有的問:“這是件很困難的事嗎?他是怎麼撈的?”有的問:“為什麼要撈鐵牛呢?”我高興地説:“同學們真是愛動腦筋!如果我們再開動腦筋,通過自己讀書,不用老師講,我們都能把這些問題解決好。”“真的嗎?”學生有點半信半疑。“當然是真的!你們是天才!”我十分肯定地點點頭。課堂頓時活躍而輕鬆起來。學生邊讀邊想邊畫;邊看課件演示邊小組討論學習,學生很好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第二課時,我又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説:“老師,課文中懷丙明明説‘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可後面卻説‘把水裏的鐵牛拖上了岸。’這不是矛盾嗎?“我聽了沒有急於回答他,而是讓學生找到懷丙説的話,理解”送“的含義再反問學生:“你們覺得矛盾嗎?”有的學生似乎不知道怎樣回答,有的學生很快地回答我“不矛盾!”“你是怎麼理解的?”我連忙追問。然後引導學生從第四自然段撈鐵牛的過程中找答案,最後學生自己弄明白了:是因為懷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才把鐵牛拖上了岸,所以説是懷丙叫水把它們送回來的。

二、“老師,我有辦法。”

學生從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撈上鐵牛這件事中獲得了啟發,學生在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讚歎的同時,如何撞擊自己智慧的火花呢?我這樣引導學生“除了懷丙的辦法之外,現在的你,還有什麼辦法嗎?”學生創新的思維一下被點燃了,紛紛舉起手説“我用起重機。”“我用吊車。”“我用直升飛機拉。”還有的學生説:“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橋,也用不着笨重的鐵牛。我們的橋樑建設者們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為人類服務。如:建造水上房屋,讓水上汽車在水上行駛……“幾十雙眼睛閃爍着智慧的光芒!教師裏一會兒安靜,一會兒有熱鬧起來,太美妙了!

課後反思:

下課後,我很激動,也想了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學生一提問我生怕浪費了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涉及到質疑問題總是放不開,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我想教學的任務其實就是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那麼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説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新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不管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我都不指責、批評他們,而是加以鼓勵與引導,使他們充分享受參與的樂趣,讓他們的思維最大限度活躍起來,從而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説過:打開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從心理學角度講,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放飛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徵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本課教學中,學生大膽設想的撈鐵牛的方法以及他們想利用水的浮力為人類服務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誇讚,他們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創新的快樂!在這種想像思維的對話中,放飛了兒童的創造天性。

從這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充滿疑問的課堂,只有那種給足學生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理想教學反思 篇8

一、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恰當剪裁教學內容,讓教材成為一塊跳板

《幸福是什麼》為一篇幅較長的童話,故事生動有趣,通過三個牧童在智慧的女兒引導下尋找到幸福的過程,告訴人們“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別人有益的事情”的這一人生道理。雖然文章主旨明確,但要深切地體會語言、感悟哲理則有一定難度。在寫法上,作者善於布白留空,對於三個牧童分手後十年間的所作所為的描寫極為簡約,僅通過三個牧童的簡單講述來表現。國小生好奇心強,這一布白恰好成為學生探索精神盡情展示的平台。因此,對三個牧童及智慧女兒的幾處語言描寫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語言訓練的焦點,成為了對學生進行想像力和表達力的語言性實踐及體驗生命歷程的關鍵。這樣處理既擺脱了串讀串講串問的陳舊教學模式,又集中了教學內容,長文短教,重敲一處,使教學效益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二、感悟語言,展開想像,實現對課文情感的再創造

在確定教學重點內容之後,圍繞教學目標,便可展開教學全過程。在板書“幸福是什麼”這一文題之後,激發學生自由談談對幸福的認識,什麼“受到老師表揚、得到同學安慰、向災區兒童獻愛心、心願實現、畫好了一幅畫”等等,教師依據“過去”“現在”“未來”而分類板書,然後便引導學生進入“幸福是什麼”的追求中。在初讀了解課文大意之後,啟發學生帶着“三個牧童做了一件什麼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兒的讚揚?”“三個牧童十年後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嗎?你怎麼知道的?”的問題自能讀書。學生自學自悟後分小組交流,然後再集中探討第一個牧童的幸福歷程。多媒體出示牧童的話:“弄明白了,很簡單。我給病人治病。他們恢復了健康,多麼幸福。我能幫助別人,因而也感到幸福。”在反覆理解與朗讀後,問:他是怎樣幫助別人的?教師不斷創造情景:遇到一個下肢癱瘓的老大娘,他是怎麼做的呢?遇到一個雙目失明的孩子呢?遇到……引導學生不斷地從語言、動作、神態、情感各方面去體驗白衣天使的奉獻歷程,去體驗救死扶傷的神聖與莊嚴,從而真切感受幫助別人而獲得幸福的愉悦。如此炮製,在全方位、多層面地體驗了火車服務員、輪船職員、消防隊員、農民等等的真誠勞動之後,學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義。

通過對課文中的精彩語段的研討,實現對人物情感的再創造,既體現了語文本體觀,又體現了學生主體觀,情與景交融,其樂亦融融。

三、情感+語言=詩。實現對課文情理的語言創造,是小語教學的一種境界

詩是語言的精華,激情是點燃語言的火把。凡是有激情澎湃的課堂,就有詩的火花在閃爍。在學生深入地理解幸福的深刻含義之後,教師應關注着學生情感的點燃。要求學生回頭看看黑板上課初留下的種種答案吧,學生提出將“買彩票得大獎”擦掉,我欣然照辦。當學生默然時,我追問:黑板上的這些都是真正的幸福嗎?學生答:有的是兒時的幸福,只不過是在享受幸福;現在的真的是幸福,因為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帶給了朋友、父母、老師以快樂;未來的是心中的夢想,只能期盼着未來再實現啦。在這種情況下,我又板書下“小時候、現在、未來”三個詞語,並告訴他們:“是啊!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着幸福;現在啊,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未來呢?幸福就是你們燦爛的前程!”並要求他們寫出一首詩,當然,孩子們的驚喜是可想而知的!人人都變成了詩人,人人都才華橫溢。

理想教學反思 篇9

《彩色牛奶》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活動,這節語言課有兩個目標,分別是:1.理解故事中有關“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2.關注蔬菜的顏色特徵,嘗試根據故事中的句式進行仿編,表達“變”的過程。

這個活動共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引起幼兒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中“變”的過程。第三個環節是完整欣賞故事,進一步感受“變”的神奇和有趣。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仿編故事情節。第一個環節中通過提問你認識嗎?他有什麼本領?這頭奶牛神奇在什麼地方,引起幼兒的興趣。但是前期經驗準備不夠,導致幼兒覺得奶牛能擠出奶是神奇的地方,因而沒有關注到牛奶顏色的不同。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請幼兒分段欣賞故事,為下面的創編做準備,同樣也是為了達到目標一:理解故事中有關“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在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看的時候興趣還是比較濃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很樂於動腦筋。但位子安排似乎欠妥當,有幾個小朋友看不見,因此就站了起來,有幾個乾脆走神,效果不是很好,但這頭奶牛的神奇和有趣小朋友還是感受到了。第三個環節完整欣賞故事。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對故事有個完整性的理解,並嘗試跟着一起説説,回憶第二個環節中的“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可是在正式進行的時候,我發現這樣的設計對幼兒來説有些難度,部分幼兒根本跟不上flash的語速,以至於幼兒説的少了。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用故事中的句式結構仿編,是為了達成目標二:關注蔬菜的顏色特徵,嘗試根據故事中的句式進行仿編,表達“變”的過程。由於幼兒的前期經驗不足,蔬菜圖片有限,不足以豐富幼兒的認知要求。在這個環節的材料準備不夠充分,如蔬菜圖片是由課件呈現,而動物圖片是掛在黑板上的,因而體現不出“喂”的過程。或者改成全部由課件呈現,完善課件製作,體現“喂”的過程,或者改成每個幼兒都能選擇一張蔬菜圖片,進行餵奶牛吃並嘗試仿編句式結構。

語言活動最主要的是讓幼兒説,如果老師準備的材料不夠充分幼兒覺得沒什麼可以玩的,會讓幼兒覺得很沒意思,不感興趣,但是如果幼兒的前期經驗也不夠充分的話,也會失去説的機會,也同樣會讓幼兒無話可説。這個問題是以後的語言課中非常值得我去思考的。通過了這個活動我得到了很大的教訓,同時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學到了一些語言課的技巧。

理想教學反思 篇10

《司馬光》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啟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人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光想到的是缸裏的水離開人。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國小低年級閲讀教學中,如果能夠發揮想象空間的內容太少,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錯過了機會,以後再彌補會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這篇課文中,不僅藴涵着思維發展的無限空間,而且還為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提供了機會。我通過引導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如:自由讀、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等。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看出,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在閲讀中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變化。

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藴含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特地在課前安排了兩則腦筋急轉彎。在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如果你是這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怎樣做?” 為了證明的聰明,都踴躍發言。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儘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這閃爍着求異思維的火花,我們教師一定要讓它燃燒起來。倘若用批評、訓斥來澆滅它,簡直是一種犯罪。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

理想教學反思 篇11

對於學生來説,我今天的開場白無非是特別的,導入時我直接將手上那個紅通通的蘋果往桌上一放,讓學生説説你所想,一番笑談之後於課題《一個蘋果》隨即出現在黑板上。

這是北師大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文章記敍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中,儘管乾渴得很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事情,歌頌了志願軍戰士互相關懷體貼的階級友情。課文的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着距離。但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能力,具備了一定的閲讀基礎和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閲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蹟,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於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能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文章的主線,或內容主線,或情感主線,通過反覆品味語言,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而 《一個蘋果》正是一篇典型的情感型文章。因此,在《一個蘋果》的教學中,我以先整體瞭解內容、感知情感,再走進文本,在文章的字裏行間去挖掘情感並體驗情感為教學思路,設計了情境教學、情感教學的模式。總體上看,有以下幾點值得肯定。

1.把時間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交流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提升情感認識。

2.通過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課堂成為多元互動的過程。

3.教學引導中及時點撥學習方法,寓教於“無意”之中,讓學生輕鬆掌握讀書的方法。

儘管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讓文本説話做得還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對蘋果的描寫是引導學生理解連長需要也很想吃這個蘋果的好機會,我沒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文本來體會效果會更好。

2、時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為這篇課文寫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學生對當時的環境可以説一無所知,上課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嶺資料對學生全盤托出,雖然學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這些資料放在蘋果在戰士們手中轉了一圈,又回到連長手中,再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是出示效果會更好。

理想教學反思 篇12

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能發現學生最深切的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自主發現,在發現中自主創造。從教學時間的分配上看,講解時間明顯比保守教學所用的時間少了,而重點把時間放在學生嘗試和練習體驗上,充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知識性瞭解和情感體驗,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

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整個練習從易到難,由嘗試到發明的層次遞進十分清楚;突出練習內容更具發明性,練習方式也強調與人合作的要求;從個體示範到合作發明,體現從簡單到複雜、從模仿到發明的思維發展過程。嘗試練習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理想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本單元《位置與方向》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這個內容對於學生來説有點困難,雖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觸,但畢竟這些經驗還是模糊的。為此,我充分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與知識經驗,讓他們在具體的環境中操作、辨認,增加他們自己探索、體驗的機會。

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先設計“找同學”的遊戲,讓學生感受到,由於自己所佔位置不同(即所面對的方向不同),找到的前後左右的學生不一樣。由於面對的方向發生變化,所以自己前後左右的同學也在發生變化,雖然前後左右的學生髮生了變化,但找到的這四個同學所佔的方向沒有改變,從而引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揭示課題。

在新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感受並理解新知。

如:首先借助學生已有“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經驗,將學生帶入操場,辨認“東、西”方向。由於南、北兩個方向學生較難辨別,我又藉助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來幫助學生對“南、北”方向的理解。在學生已經基本知道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後,我又設計讓他們説説校園內四個方向的建築物,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這四個方向。

第二層次的教學是要幫助學生建立方向感。我又採取讓學生分別面朝南、西、北四個方向,説説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方向。雖然剛開始,學生敍述有點困難,但隨着方向感的逐步建立,他們也較清楚的辨別出了各個方向。

為了發展學生的方位觀念,我又讓學生回到教室,觀察、交流教室裏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麼。從學生的反饋中,我明顯感受到學生已經能夠清楚的辨別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在教學的最後,為了幫助大家進一步瞭解“方向”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我又拓展了兩個小故事——“環球旅行”和“小雁歸隊”的故事。增加這個教學環節,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讓他們深刻感受到“方向”在咱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雖然這是本學期的第一節新授課,但我認為今天的教學是成功的,整節課老師充當的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學生在玩一玩、認一認、辯一辯的活動中掌握並理解了新知,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理想教學反思 篇14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説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傑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説説、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用“當我讀到________,我感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進行回答。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這一課教學我的重點是:

1、生字、新詞。

2、重點語句的理解。

3、背誦4、5、6自然段。

理想教學反思 篇15

學完漢語拼音《bpmf》,細細思考,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很成功:

(一)教學的過程與行為

從教學的過程與行為上看,我着 重訓練了學生的傾聽能力,如一位同學説,讓另一個學生來複述。同時也注意了利用直觀的畫面,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從圖到形的遷移。我也特別注重聲母發音的 講解與訓練,主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憶字形,重視了寫的指導。我還注意了力爭以遊戲的形式激活學生思維,領做拼音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注意了獎勵 性的評價。

(二)課堂氣氛活躍

我注意課堂氣氛的活躍,從兒童的心理出發,使課堂教學張馳結合。因為孩子小,他們的注意力,不能很長時間的集中,所以教師要讓學生的大腦有放鬆的時候。例如穿插的韻律拼音體操,讓學生動起來,在遊戲中記住了聲母的字形,都體現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三)教學方法靈活

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編兒歌,記住聲母。啟發孩子們自己編兒歌,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的角色也由“領唱”變成了“伴奏”,把舞台讓給了學生。

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節課也暴露了諸多的問題。透過問題,引起我的思考是:

對 發音的訓練強化的不夠,教師光範讀還不行,還要注意領讀,要體現由領到放的過程。學習漢語拼音主要是培養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 字,糾正方音。很多孩子認識聲母bpmf,但是他們不知道發音要領,有很多學生髮音還不夠準確。例如聲母的bp的發音都應該是又輕又短,而許多孩子發音又 重又長,這是不正確的,我着重對學生進行了指導。但是學生的練習發音給的時間也少。只注重可個別同學,對全體照顧的不夠。當然這節課在聲母與韻母拼讀上還 有問題。對學生來講,這個階段的拼讀只是剛接觸,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根據組合的音節,進行拼讀訓練要強化。從課堂的反映來看,學生對拼讀有難度,教師沒 有注意傾聽學生的發音,有的學生沒有讀準,老師沒有及時的發現,對於難拼的教師也沒有反覆的強調,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我認為漢語拼音的 教學過程,應該從“音”入手(從熟悉的事物、或直觀的圖片、或生活的語境,引出發音),再感知字母的形(圖文對照、或聯繫事物、或發揮想象記憶字形),最 後指導書寫。我是朝着這方面努力的,可是某些方面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還需要改進。當然,我還應該深入的研究教材,瞭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遵循漢語拼音教學 的規律來組織教學。冀教版教材漢語拼音的編排,一般是遵循了由圖到形,或由會意到發音,由簡單到複雜的訓練過程,強調拼音與學生的生活建立密切的聯繫。

當然,漢語拼音教學之路是一條艱辛之路,在這條路上我還要不斷地摸索,大膽的實踐、力求不斷創新,爭取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反思,取得更大的進步!

理想教學反思 篇16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自學為主,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取知識,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適時點撥引導。為此,在導入課題時,先板書灰塵二字,讓學生説説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後讓學生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是怎樣?接着讓學生初讀課文,將自己的想法與課文的內容相印證,看看有哪些異同,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震撼。檢查字詞,重點理解:“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這一諺語,讓體會到原來灰塵在人們心中的危害是那麼的大。再接着,讓學生默讀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請學生用一段話回答課文第2自然段的設問:“假如自然界真的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情形呢?”

最後,還引導學生想:從灰塵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麼道理?這讓學生懂得:灰塵太多確實會污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事物。

理想教學反思 篇17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學期《短文兩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記住我》,英國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選課的時候,我顧忌到是公開課的緣故,所以主觀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課完成。於是着眼於此文,而因為性格的原因,個體情感上比較容易迴避《記住我》的陰沉,而主動投入《合歡樹》的温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堂課。

細想起來,選擇《合歡樹》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喜歡,它打動人。但問題也同時產生,越是感性的東西,越難以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詮釋、解讀和把握。其實母愛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麼我究竟要教什麼?但是我想既然已經決定了,改變不是應該有的積極的態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遊刃有餘地教。於是我就藉着《合歡樹》這件煽情的外衣,講述文學作品欣賞的方法和角度,時而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時而拉遠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無論如何都圍繞在“合歡樹”的周圍,回到了語文的本分上。

當然在準備這堂課的同時,我考慮的外在於文本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歡樹》;如何把《合歡樹》上成好的公開課;如何把《合歡樹》上成是“有效課堂教學”課題下的好的公開課……想的東西太多,反而無所適從,放不開手腳。有時我想,從很多的目的出發,讓語文課承載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與有效的語文課堂。總於有一天,當我拋開所有的雜念,靜靜地自我誦讀《合歡樹》時,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真正屬於語文的感覺,屬於《合歡樹》的感覺。我常記得我父母那個時代有一句話: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們中國人始終以不變應萬變。我不恰當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中,這個“不變”就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從文本出發。

“從學生自身出發”——課堂的導入。當然這個導入如果説還有可取之處的話,要感謝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們的工作給了我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 

“從文本出發”——8分鐘的教師全文配樂朗讀。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勇氣的。在一個40分鐘的課堂中,花8分鐘實時間讀一篇文章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讀得不好,是徹底得無效;讀得動情投入,那麼怎麼把學生的情緒拉回來。如果讓此時課堂跟着感覺走,設計“請你談談你的母親”或者是“母親對你的愛”、“你應該怎樣去感恩”……那麼這樣的課堂還是不是語文的課堂;還是不是《合歡樹》的課堂?我想這樣的課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藉着《合歡樹》導入的主題班會。

那麼怎麼把已經“氾濫”的情感來回到語文,我想還是要 “從文本出發”——找人物。文學即人學。不樹立優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樣不解讀人物形象的課堂也不是好的課堂。從“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讓學生髮現人物,發現史鐵生筆下的一個真實的,偉大的母親。再由文學審美的技巧推出“合歡樹”的豐富意藴,感受文章的巧妙構思與佈局。並且在題型設計上,以“開放性的選擇題”這一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擴大課堂的容量。文學不是科學,它真正的精彩不在於一堂課結束後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而在於留給孩子們更多的回味與思考。於是我在課堂的結束時,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當然課堂還是有諸多的遺憾,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來得及重點點到史鐵生樸實的寫作風格。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尚巧,但在文風上卻要去“巧”。《紅樓夢》中有一句:花至淡時始知豔,説得也就是這一點。而對於如今學生大學聯考應試作文中不斷地模仿、追求、崇尚華麗的文風這一現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導作用,課堂的“有效性”我想在這裏也是一種“從大處、從遠處”着眼的落實。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走在這條教學的“不歸路”上。

理想教學反思 篇18

我在這一節教學中注意引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設計實驗並得出實驗計劃上來,這樣就衝破了實驗在教學中僅僅起到使學生接受知識的侷限作用。同事,重視科學方法,注意科學家們是怎樣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是怎樣實驗,怎樣思考,怎樣解決問題的,讓學生通過這些去學習科學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課堂上通過展開式問題的思考、討論引導學生選擇實驗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得出:擦→滴→刮→塗→蓋→染。再通過實驗觀察,完成過程式教學的全過程。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於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把“還學生以主體地位”真正落實在生物教學中。學生在這種過程式學習過程中,既學到了生物科學知識,學會了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科學精神。

優點:

知識目標明確,教學過程簡潔。

不足:

1、正確理解教材體現不夠突出,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價值目標有體現但不夠明確

2、教學過程中沒有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效追問,以達到強化目的。

理想教學反思 篇19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徵進行的。回顧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二是如何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怎樣找出等量關係。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新知的教學採用了以舊知引路——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注意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麼,怎麼練,我都做了認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已經會什麼,他們現在最需要什麼。學生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是獨立思考還是合作交流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老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教學也還存在着不少問題:

比如,對學生基礎估計太高,從學生回答問題看,複習時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掌握不錯,但到了比例應用題裏,我圍繞比例應用題的特徵設問:題目中有三種量?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麼比例?你能寫出等式嗎?一部分學生不會確定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掌握不好,語言表達不是很準確、完整。這點我備課時沒作為重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課堂上學生基本知識沒過關,課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有對學生不放心的心態。比如:在教學例6時,學生有了正比例應用題的基礎,對於反比例應用題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後再做題。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另外,練習題的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不算很緊密,以後儘量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有吸引力的題目,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認識。

理想教學反思 篇20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理想教學反思 篇21

一、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這節課,我注重激活學生頭腦裏的詞彙,讓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如:聽完錄音朗讀後我問:你最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也可用文中的)來形容凡卡的生活?一個個鮮活的詞語出來了:悲慘、可憐、悽慘、沒有指望、連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個學生卻説“豬狗不如”這是我課前根本沒有預設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這不是我們平時罵人的話嗎?“ ______, 你豬狗不如!”這時,我分明看見所有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評判這個答案正確與否。“凡卡的生活豬狗不如。”“凡卡過着豬狗不如的生活。”這兩個句子迅速在我腦中閃現,顯然後者才符合語言規律。於是,我告訴學生“應説成凡卡的生活連豬狗都不得不如,課文中也講了連狗都不如。”別看就這樣一個詞語,它關係到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即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這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潛移默化的,以後他就會在準確上下工夫了。所以,平時上課與學生對話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糾正學生的説法。 

再如:講到具體描寫凡卡學徒生活那一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這段話,你眼前出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當一個學生談到眼 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成天只吃一點稀飯和麪包的凡卡時,我順勢引導:你想到了什麼詞語來形容此時的凡卡?“面黃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頭、弱不禁風”學生一個個站起來説。還有讓學生探究“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能否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問題時,一學生談到:“爺爺不可能去接他,因為他自己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我又引導“你從哪裏看出不好?”“他爺爺已經65歲,這麼老了還要去當守夜人,像他這種年紀的老人是應該在家享福的,可他卻------”“是啊!即使爺爺有這份心,也無這份力呀!”這時學生馬上就説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莫能助、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我驚訝了,學生竟能一下想出這麼多詞語!我感動開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又在運用中積累了詞語。

二、在取捨之間徘徊

課後,總覺一種遺憾在心頭。雖然自己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但是,後面為了把所有內容上完,設計了“凡卡的鄉下生活是怎樣的?”和“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三個問題探究凡卡鄉下的生活和寄信後的內容。這樣,雖然也有探究學習的痕跡,細而一想,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讓學生鑽嗎?難道學生就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自始自終就沒有一個問題要問嗎?這就是我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大膽,要懂得取捨,有舍才有得。特別是這篇文章很長,就更應在取捨之間作出決斷。我完全可以在學生讀完苦苦哀求內容後問:“學到這,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嗎?”這時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我想知道為什麼凡卡一定要讓爺爺帶他回鄉下?”“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美好嗎?”“爺爺會來接他嗎?”------對這些問題老師加以整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探究閲讀,這樣就真正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主體、個體,樹立了學生本位意識。只有走進學生的心裏,才能真正知道學生想什麼。這讓我想起課伊始,聽朗讀信的內容錄音時,大部分學生都在凝神聽着,只有一個學生在竊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這麼苦嗎?可隨着課文學習的深入,他後來再也沒有笑。我想他或許走進了凡卡的心靈,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但我疏忽了,課結束時,應讓他起來談談為什麼他會有此變化?那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理想教學反思 篇22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2、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4個方向。會辨認生活中的方向。3、會辨認平面示意圖,並根據平面示意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本節課的目標定位旨在促進孩子們的發展,重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發自真心帶着笑意去學習,共同發掘學習的樂趣。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在教學設計上,能深挖教材,能把方向板變成活動的學具進行合理使用!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通過獨立觀察,自主探究,完成了從生活空間中辨別方向到辨別平面圖中方向的抽象認識過程。

在教學中,我沒有把方向板一直放在掛圖旁邊,或者是通過學生的回答在掛圖的旁邊標註好方位,給學生參照的對象,我發現學生在敍述的時候有點困難。同時,在教學方向的過程中應緊湊,不拖拉,同時點學生髮言的時候應注重他們座位的角度,方便自己教學。方向板的使用前如果能注意讓學生的身子隨着方向板一起面對北面坐好後再開始辨認方向,學生辨認起來會更方便。教學語言在激起學生情緒、發言積極性方面不夠完善。今後需要注意。

理想教學反思 篇23

對於王香老師執教的《規則在哪裏》一課,我認為是一節紮實的有意義的課,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讓學生鍛鍊了能力;是一節豐實的課,又是一節生成的課,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在整個過程中有課程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是一節平實的課,也是一節將活動設計發揮到極至的課。

首先教師對教學目標定位明確,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如其人,穩重親和,我把她的教學風格歸類到平實和藹。整節課先從遊戲入手,到社會過則的調查,從教學的引領到指導流程。教師的教態勢明朗的,始終親和温婉,給人以親切感。當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時,教師都能走下講台,融入到學生中,與學生交談或給學生示範,真正成了協同學生進入課堂的夥伴,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再者這節課教學組織周密合理,教程簡潔勻稱。給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是“貼近”。一他貼近教材,通常在公開課,教材上的內容都是課件演示或出示,學生很少去看教材,讀教材。説實話,我自己上公開課也有這樣的苦惱,怎樣才能不脱離教材,怎樣才能引領學生與書本親密接觸?在這裏,我學會了如何去做,需要讀教材時就讓學生讀。

三、以課標施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需求,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起步,注重了學生自我的感受與體驗。在一聲不公平的呼聲中,讓學生在激動之餘,冷靜的處理不公平,不合理的遊戲規則。 ,實則是教師智慧的獨用,在自我處理,完善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動腦思考,有序處理事物的能力。從而內化和掌握遊戲需要規則,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引出課題,同時在活動中增強了師生的感情。

四、教師的教學思路層次清晰。本節課教師隨課堂內容設置的遊戲,小記者活動,課前調查,歸納總結等,是學生與各類規則接觸,使兒童初步形成對社會規則,學校規則,家庭規則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操作。本節課教師朱中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課堂活動源自於教材,而又不是教材的複製。內容被老師的智慧科學化了,藝術化了。讓學生在課前利用各種途徑蒐集有關規則的資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講解調查表,教給學生説的方法和途徑,一舉兩得。

五、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件簡潔,使用而不花哨,體現了常態化的教學,不讓物管的東西吸引學生的眼球,分散有意注意。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7r88o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