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講述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持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教學重點為透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述,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由於在第七單元中類似課文已經學習過,再加上本文語言生動,貼近兒童實際,資料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閲讀。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決定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藴涵的道理並受到教育。

我在上這課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在學習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説説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説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在精構環節,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四次對話,我在教學中採用範學式,先指導學習第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體會人物説話的語氣和表情,並透過指導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點,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之後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由小組長組織進行學習。在小組充分學習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讓我欣喜的是學生不僅僅能有感情地讀出人物的不同神態不同性格特點,有的小組甚至自告奮勇要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萬別小瞧孩子們,鐵罐和陶罐的特點被孩子們演繹出來了。看着孩子們意猶未盡的神情,我想這樣自主主動的學習,帶給孩子們的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吧。並請學生説説悟出了什麼道理,這樣讀寫結合,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使學生有話可説,樂於寫作。

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如下:精講環節中,在總結學法的時候我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對細節之處沒有講得更清楚,導至小組合討論走形式,不知從何入手進行學習。有些小組長在組織小組學習時,人員分配不夠合理,沒有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還需加強。透過國培學習我能認識到自己不足。要及時轉變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跟上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2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所喜歡的搞笑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搞笑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小動畫,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之後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好處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透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潛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潛力及情感表達潛力。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個性強化了“演一演”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的表演能夠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我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簡單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

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台。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主角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這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帶給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資料。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資料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透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資料的把握。

其次,透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透過品讀,學生還明白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但是,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向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就應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盼着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4

在上課前,我在班裏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搞笑,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搞笑。所以我選取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料。那麼,以什麼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資料,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透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樣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述,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主角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資料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資料説一説,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談見解,説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踴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裏總想着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必須會有長進的。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5

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述,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對話、重朗讀

課文資料簡單易懂,生動搞笑,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透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齊,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

能夠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透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説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能夠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學生自讀後,教師檢查學生自讀的狀況。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檢測:陶罐和鐵罐是怎樣對待對方的?讓學生找出對話部分,反覆讀,根據課文對陶罐、鐵罐語言、神態的具體描述,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鐵罐傲慢、蠻橫無禮;陶罐的謙虛、友善、寬容。

二、以比較、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對話時,採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陶罐和鐵罐不同品格。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在那裏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以前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這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用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6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從小酷愛寫作的莫泊桑為了能夠寫出好作品,拜福樓拜為師,得到了悉心指導的事。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緊扣該篇文章題目的特點——凝練地概括文章的內容,在導入新課審題時,引導學生進行了閲讀預測與質疑,從課題開始嘗試着引導學生作閲讀探究。

一、抓住課題進行閲讀質疑,可以指引學生的閲讀探究方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問是思維之始,也是學生閲讀探究之始。在教學之中,學生對課題進行了一番閲讀預測之後,即產生了閲讀探究的濃厚興趣。此時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扣題質疑,學生從剛才感性的閲讀預測之中一下子就進入了理性的思維之中,這樣就為學生進一步閲讀探究指明瞭方向。

二、抓住關鍵詞語質疑,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教學中,我抓住對“功夫”一詞的理解展開教學,區別“功夫”和“下功夫”。是功夫不到家中的“功夫”指的是寫作水平、寫作能力、技巧等,“下功夫”就是肯吃苦、勤練習,引導學生質疑: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莫泊桑在下功夫?通過反覆研讀文本,學生們發現這裏的“功夫”也含有“還需要再努力”的意思。

三、寫作探疑,培養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學習福樓拜把文章寫具體。我着重指導學生學習福樓拜把話説得清楚明白,有條理,而且言之有據這種表達的方法:第一讓學生學習他説話的條理性。比如莫泊桑第三次去福樓拜那裏,福樓拜在第二次教導莫泊桑學會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一步:寫作要有特色,就要抓住特點寫。這樣,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使他的話很有條理和層次。第二讓學生學他説話有理有據。福樓拜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並不是只講原則性的標準,而沒有實在的例子的。他在説道理的過程中注意聯繫實際的事例,從而使他説的話令人信服。比如莫泊桑第二次去他家拜訪傾訴觀察馬車沒有結果時,福樓拜便列舉不同場景下的馬車,啟發莫泊桑。而這樣鮮活的事例在莫泊桑的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終於使他有所收穫。

在教完《莫泊桑拜師》後,我於是安排了一次小練筆。要求學生週六下午在商店裏仔細觀察來來往往的購物者,要把各種不同的人物特點詳詳細細地記錄下來,然後在週一進行交流,結果由於學生觀察仔細,記錄及時,寫得都很生動。我想如果我們經常要求學生這樣去做,那麼學生捕捉、收集寫作素材的能力一定會逐漸提高,寫出來作文也肯定會生動、具體。

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光是滿足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還應該在此基礎上,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讓語文雙基得到紮紮實實地訓練。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7

第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我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突破。以學生的合作學習和交流為主,教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學生了解三個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後,我讓學生用適當的詞語概括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然後我請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分別在書上用不同的符號標出相關的內容。學生的合作學習十分有成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合作能力,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學生主動地投入,誦讀、圈劃、討論、質疑,用上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整個課堂氣氛濃烈,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塊大舞台上盡情展示。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極其重要。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有條理的,説話是有根據的。如學生找到狼搶在老農前説的話“……這樣的壞人,不該吃嗎?”為什麼這幾句話也能説明狼的狡猾?學生紛紛氣憤地表示:狼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東郭先生救了他,他還要吃掉東郭先生;明明是東郭先生問老農的話,應該老農來回答,但狼卻搶先回答,不讓老農説話,説明狼很狡猾;狼是自願鑽進口袋的,卻説東郭先生要悶死他,還説他是壞人,應該吃掉,狼完全是在強詞奪理,説明狼很狡猾。由此可見,學生已能結合狼的特點分析他的行為。

第三、體會語音語調和角色之間的關係 。學生最喜歡模仿狼的語氣朗讀,因為狼的語音語調最富有變化。學生的朗讀繪聲繪色。而東郭先生則相反,讀時語速放慢,聲音略微壓低。我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到東郭先生的愚蠢,也清楚地認識了狼的狡猾和兇殘,對揭示寓意起到了幫助作用。

第四、新穎的回家作業,令學生拍手叫好。每天枯燥、乏味的作業,常常令同學們叫苦不迭。老師也天天埋頭於“對”“錯”之間。瞧:小練筆--東郭先生第二次遇到狼,他會怎麼辦?結果如何?續編故事。演一演--大家來當小導演和小演員,把故事排成課本劇。這樣輕鬆愉快的作業,一下子令同學們歡聲雀躍。 語文課堂教學本來就應是豐富的,多樣的,富有變化的,只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難點作為教學的亮點,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一定能使教學創出新意。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8

由課題入手,發散開來,由題入文,質疑讀悟,再由文到題,歸納總結,這樣文題對應,環環緊扣,逐層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板書“瀘定橋”幾個字,同時詳細地講解寫好這幾個字的技巧,讓學生也跟着認真地寫。之後,我讓學生就這幾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瀘定橋在哪裏?”有的問:“瀘定橋是什麼樣的?”我便引導學生去讀“預習”、讀相關的課文或查找自己帶來的資料來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很快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順勢引導學生自己去讀第六自然段,並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最後寫了橋對岸的敵人。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為後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其次,我再板書“奪”字,讓學生談談這個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課文中來理解。然後,我讓學生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奪橋?”有的問:“怎樣奪橋?”我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並很快得出了答案。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沒有馬上讓學生去解決,而是把它留在了後面去解決。

接下來,我再板書“飛”字,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麼。之後仍然是讓學生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飛‘‘‘‘奪?”有的問:“怎樣飛奪瀘定橋?”我同樣是讓學生自己去讀相關的課文,首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學生從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很直觀地明白敵我雙方所處的位置、距離及兵力的對比,使他們能深入地理解紅四團任務之艱鉅,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到奪橋的艱難及紅軍英雄頑強的革命精神。然後我再讓學生提出來這兩段中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學生提了幾個詞句上的問題。我又補充提了一個問題:“國民黨反動派與紅軍同是中國人,為什麼不去打日本人,卻來阻攔我軍北上抗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討與老師的簡單介紹,使學生對本文的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繫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9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有趣的。直觀形象的數學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伊始設計成觀察主題圖、聽錄音故事、想數學問題等活動,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喜愛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主動地感受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

2. 剖析學生情況,靈活調節學習重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地思考,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是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平時學生從練習與作業中反映出來的不善於用完整數學語言整理信息的現象,設計有價值的思維活動,積極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動筆在練習本上寫出想提出的問題這一環節,就是培養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後,能用通順、簡潔的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既充分培養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意識,又整合了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的知識聯繫點。

3. 優化合作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真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項任務,都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實現。所以,在教學活動中,着力優化合作交流的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尤為重要的。

(1)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營造合作氛圍,提供合作機會。如:在聽故事後,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想提出什麼問題,而後再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並且讓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互相評價,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們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縮短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共振,激發起合作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合作活動中去。

(2)拓展合作時空,注重應用實踐,提升數學素養。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學設計時特別注意體現這一理念,努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去與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結果,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數學方法。如:教學訓練安排學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觀察家中物品或上學路上的景物,尋找數學信息,試着提出並記錄5個數學問題,進行相互提問並解答的遊戲。充分貫徹聯繫生活和數學應用的思想,讓學生具有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0

在我的課堂上,孩子們大談秋天的特點,果園裏、農田裏、田野裏……,孩子們似乎是無處不去,無處不説。他們描述得確實很形象,有的同學描述的水果饞的大家都直流口水。他們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空中的雲給他們想象成了世間的萬物。他們的積極性都很高,每個孩子都在各抒己見……看着孩子們的積極投入,踴躍發言,我不忍打斷,不能多説,只想站在教室的一角,好好欣賞此時的課堂。

正在我們都投入在精彩的課堂交流中,無情的下課鈴聲響起。我如夢初醒,天呀,我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嗎?課文沒來得及感情朗讀背誦,生字還沒有好好識記書寫,怎麼就下課了呢?就這樣,帶着興奮的收穫和無限的遺憾,我走出了教室。 這節課,雖然我沒有能理想的駕馭課堂,但是孩子們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發揮和表達。課堂上,我們有收穫更有遺憾。難怪有人説“教學是一門留下遺憾的藝術”!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1

我在選課參賽的時候,決定選《赤壁賦》一文,是個艱難的決定。本文是經典中的經典,有過無數次的被解讀;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廣闊;本文以賦為體,主課問答,應突出誦讀;本文又是以文言文為載體,應強化理解。一時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畏首畏尾,總怕設計漏洞百出,割裂了學生與文本,但又不願調換內容。

我考慮到本文文體特徵,先定下了誦讀這條主線,為幫助學生誦讀,我將課前自主學習的設計精細化,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小組交流成果,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主要以引導,幫助為主,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的景、情、事、理。課後延伸閲讀是我的另一個設想,讀懂本文是本課的目標之一,讀蘇軾是我設計的更高目標。作為文化經典,蘇軾不可複製,如果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引起學生對蘇軾的閲讀興趣,那我總覺得是一種遺憾。

我的這一節課,完全是一節生成課,學生不是我所帶的學生,儘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們一次又一次給了我驚喜。我對學生的表現是滿意的,我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引導還有遺憾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予以指導。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2

一、對主題圖使用的體會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計算正方體的個數,在計算中,出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素材。教後,發現學生能呈現的算法基本上侷限在:3×4×5、3×5×4、4×5×3範圍內,我們探索所需要的類似3×(4×5)的算式是較難主動再現的。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刻意的人為的“引導”得到,其實很不自然,有些強加的感覺。也許,直接呈現給學生會更好些。但是又與以前學習的知識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應該添括號的。

二、對教學內容的體會

在教學中發現,在具體應用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很難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學生處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來説,學生認為第一步是依據乘法交換律,第二步是乘法結合律。顯然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我認為有些知識在國小階段的教學可以模糊一點。

首先,在國小階段,有些問題要搞清楚,是很難的。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北師大教材沒有文字定義,只有字母模型,參考人教版,它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定義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兩個乘數交換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較之原來浙教版,少了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結合它的教師用書,我們不難發現,它告訴大家的信息是:編者無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低,科學地分析計算過程中到底根據什麼規律,對他們來説,太麻煩,也不好理解,只單純產應用了結合律或交換律算了。

其次,沒有這個必要的。在國小階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交換律,我們只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是一種數學規律,意義是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乘法交換律也是數學規律,改變乘數位置,積不變。至於一定要在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下討論的話,那學生在簡便計算中,看不到三個數、兩個數的模型,很難想到依據的定律是什麼,只知道改變的什麼。所以,從意義上理解定律更能讓學生接受,然後讓學生體會用定律模型能把這種變化規律表達地最簡潔、本質。

三、關於對乘法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關係的思考

是不是學了乘法運算定律以後,學生才會簡便運算的呢?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應該有體會。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師之前或多或少有滲透;二是學生課外學習所得;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一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為他以前的簡便算法找到一個數學上的依據。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為了簡便運算嗎?學生一想到乘法運算定律就想是簡便運算,包括驗證時的舉例時。其實乘法運算定律是一種數學運算規律,存在一切連乘算式中,它是這種乘法運算中可變化規律最本質、簡潔的模型。這些模型代表的可變化規律,有時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但它不是因為簡便運算而產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單單為了簡便運算。這點機會可以讓學生體會。

從運算定律到簡便運算,就這樣一個課時可以了嗎?我認為不合理,建議教材在運算定律教學中,重點建立模型和理解意義之後,安排一節運算定律的練習課,不是強化對運算定律模型的認識,而是對運算定律意義及作用的體會。同時培養學生規範的表達簡便運算過程的習慣。在學生碰到一些特殊運算時,能有意識地根據定律向有利於我們計算簡便的方向轉化,即具備簡便運算的意識。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3

在這節課上,我覺得以下幾點比以前有所進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於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麼”。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採用了遊戲導入,讓學生把桌子上的鉛筆舉到半空,然後再鬆手,學生看到的是鉛筆掉落的現象,這樣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並建構新知的平台,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閲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設計本堂課的時候,一直有個問題困擾着我,就是如何在一堂課中將識字和閲讀兩不誤。任何老師在上公開課時,都不想把精彩的部分省略,可那樣就會使得眉毛鬍子一把抓,課堂中就沒什麼重點可言,都是輕描淡寫地走過場。

這節課上,我始終堅持着抓住識字教學這個重點,並把它跟讀文緊密的地結合在一起,自由通讀全文,初識生字朋友,課件領讀字音,生字擴詞練習;分段指名讀文,及時訂正字音。識字中不僅關注漢字的讀音,還重點關注漢字表意的特點,抓住“桃”與“跳”, “球”與“求”等的不同形旁巧識巧記,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這一點也更堅定了我的一個信念:課堂要遵循規律,抓住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捨得放棄精彩但可能無效的教學形式,要準確把握好教材和組織教材,落實有利於學生終生髮展的教學環節。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4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説的時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對比,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 “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説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才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説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 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我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知道他父親去年才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温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説:“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終於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知道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説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着,好好的帶着妹妹活着.........”説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説: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着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 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着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閲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5

《晚上的太陽》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在媽媽生病時,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光明,讓醫生順利地完了手術,救了母親.告訴人們遇事要積極動腦動手。

1、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我在揭示課題後,請學生就題設疑:課題中的“太陽”為什麼要加上引號?晚上有太陽嗎?晚上的“太陽”指的是什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朗讀課文,學生讀的有目的,有興趣。

2、由於本課內容生動易懂,敍事層次清楚。我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默讀課文的方法。默讀時請學生注意兩點:一是要邊默讀邊記憶故事的主要情節,二是要重點抓住文中的“焦急”、“手心攥出汗水”、“眼睛一亮”等詞語來體會愛迪生當時由“焦急——緊張——激動”的心情變化,從而考慮自己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怎樣插進自己的語言。在進行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自己練説,同桌互説,小組內説,最後全班交流。通過向別人講述故事,既完成了課後練習,也達到了讓學生全面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的目的。

3、在指導學生寫字時,我抓住重點,歸類進行指導。如“醫”的偏旁是匠字框,是新偏旁,最後一筆是點。“請、性、何、秒”這些左右結構的字都應寫得左窄右寬,注意左右兩部分之間的比例。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6

《家》這篇小兒歌以詩歌的形式描寫了蒙、維、藏、傣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表達了各族同胞幸福快樂的生活,揭示了祖國是個大家庭,各族兒童是一家的主題,使學生明白祖國是個大家庭,各族人民是一家,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温暖,理解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傣族的生活習俗各是什麼樣的,從而感受祖國大家庭的温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於新課標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和本篇教材的特點,本課教學有如下兩個亮點:

一、隨文識字,把識字教學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低年級的學生以識字為主,為了體現隨文識字又不失課文整體性的原則,我採用了字詞→句子→詩文的形式來學習,即由字詞帶出句子,其中需要重點記憶和容易讀錯的字詞着重強調讀,如“蒙族”一詞,最後進行詩歌的整體流利朗讀。整節課的識字教學目標定位於:讀準字音,記住字形,理解字義,書寫並運用生字。、

二、以讀感悟,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本節課中,我巧妙地運用優美的音樂、生動的畫面、入境的誦讀創設多種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要求的讀,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為第二課時教學時自然落實“理解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傣族的生活習俗各是什麼樣的,從而感受祖國大家庭的温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做好了鋪墊。

1.讀的方式多。

老師範讀,學生練讀,全班齊讀,小組合作讀……這樣通過不同形式地讀,不同要求地讀,讓學生感受文本,品位語言。

2.創設情境。

開課時播放《愛我中華》,為學生進入學習營造了美的氛圍;在引導學生了解蒙、維、藏、傣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時,向學生播放有關的風俗圖片,優美的音樂、生動的動畫、入境的誦讀,學生的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學生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温暖之,自然地落實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但是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本課只講完了兩小節,今後在時間的把我和分配上,還要更合理地安排。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7

1億有多大是第一單元學習結束後的一節綜合應用課,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有多少,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一、 重研究方法的訓練與研究能力的培養。

教師以“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厚?”為研究素材,把教學重點放在了研究問題能力的培養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上。“怎樣才能知道1億張紙的厚度?”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問題。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要想研究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億張紙摞起來直接進行測量呢?不能直接測量怎麼辦?啟發學生説出:可以先測量一部分紙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體是多少。這是一種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了這種思想,學生再遇到像“1億粒米有多重”、“一億枚硬幣摞起來有多高”這樣的問題,便可以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引導學生組織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程中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本節課的主旨,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億有多大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一億有多大。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活動,活動小組的結合,研究內容與活動步驟的確定,具體實驗的進行……我都放手讓學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組合作完成,切實給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平台和空間。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8

《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由於學生的年齡小,如果不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生很難體會到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畫面、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男女生比賽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

例如學習除夕一段,學生在評價同學讀書時這樣説:“書上寫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過年穿上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時,特別高興,所以在讀這句話時我覺得應該讀的高興點。”“鞭炮聲日夜不絕,應該再讀的再熱鬧一些,因為鞭炮這一家響過之後,那一家又放起來了,響聲不斷,所以要讀再熱鬧一點。”“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我覺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飄了出來,感到特別香,應該再讀得香一點。”學生的精彩發言,充分體現出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他讀的怎麼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後,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總之在這堂課上,我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自主合作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對語文的濃厚興趣。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9

相反是一個有趣的概念,在孩子的心中,也逐漸產生了比較的意識,如運動時,孩子會説“我跑得快,某某跑得慢”,排隊時,孩子會説“我排在某某前面,他在後面”,當老師説“多吃飯長得高、力氣大”,孩子們會馬上説“不吃飯長得矮、力氣小”,諸如此類的言語時常會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而繪本《棒棒天使》正是一個描述相反的有趣故事,它藉助外表完全不一樣的棒棒天使與胖胖天使,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相反的事,引領孩子進入精彩的相反詞的世界,幫助孩子理解相反的概念,感受相反的幽默。我們選擇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旨在將幼兒的生活經驗藉助故事進行梳理提升,轉化為知識經驗,同時激起孩子對故事的關注,產生閲讀的興趣。

在本次活動中,我對自己的語言經過了多次設計。包括每個環節的過渡語言和整個課堂的常規管理,都用反義詞並加上動作表達出來,孩子顯得很有興趣。然後就是對孩子的評價語言豐富多樣並且具有針對性,讓孩子瞭解語言豐富性的同時激發了孩子的表達慾望。

在觀察繪本時,我精心設計每一幅畫面的提問和追問的要求。對於幼兒觀察圖畫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挑戰。幼兒看後能根據圖意表述清楚,甚至和老師一起互動講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4wmd0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