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通用12篇)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通用12篇)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

在上課前,我在班裏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搞笑,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搞笑。所以我選取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通用12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料。那麼,以什麼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資料,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透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樣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述,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主角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資料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資料説一説,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談見解,説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踴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裏總想着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必須會有長進的。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帶給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資料。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資料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透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資料的把握。

其次,透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透過品讀,學生還明白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但是,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向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就應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盼着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3

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述,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對話、重朗讀

課文資料簡單易懂,生動搞笑,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透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齊,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

能夠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透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説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能夠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學生自讀後,教師檢查學生自讀的狀況。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檢測:陶罐和鐵罐是怎樣對待對方的?讓學生找出對話部分,反覆讀,根據課文對陶罐、鐵罐語言、神態的具體描述,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鐵罐傲慢、蠻橫無禮;陶罐的謙虛、友善、寬容。

二、以比較、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對話時,採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陶罐和鐵罐不同品格。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在那裏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以前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這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用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4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所喜歡的搞笑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搞笑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小動畫,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之後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好處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透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潛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潛力及情感表達潛力。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個性強化了“演一演”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的表演能夠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我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簡單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

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台。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主角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這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5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講述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持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教學重點為透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述,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由於在第七單元中類似課文已經學習過,再加上本文語言生動,貼近兒童實際,資料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閲讀。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決定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藴涵的道理並受到教育。

我在上這課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在學習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説説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説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在精構環節,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四次對話,我在教學中採用範學式,先指導學習第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體會人物説話的語氣和表情,並透過指導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點,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之後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由小組長組織進行學習。在小組充分學習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讓我欣喜的是學生不僅僅能有感情地讀出人物的不同神態不同性格特點,有的小組甚至自告奮勇要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萬別小瞧孩子們,鐵罐和陶罐的特點被孩子們演繹出來了。看着孩子們意猶未盡的神情,我想這樣自主主動的學習,帶給孩子們的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吧。並請學生説説悟出了什麼道理,這樣讀寫結合,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使學生有話可説,樂於寫作。

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如下:精講環節中,在總結學法的時候我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對細節之處沒有講得更清楚,導至小組合討論走形式,不知從何入手進行學習。有些小組長在組織小組學習時,人員分配不夠合理,沒有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還需加強。透過國培學習我能認識到自己不足。要及時轉變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跟上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6

在瞭解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體會了其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內容,提升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賞,我又不失時機地插入了課外閲讀欣賞片段。我問學生:劉備這樣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創立大業,諸葛亮被劉備的精神所感動,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這以後,諸葛亮忠心耿耿,幫助劉備打了許多勝仗,你們知道有哪些戰鬥嗎?(學生紛紛講了自己瞭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們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閲讀一下《三國演義》。學生通過閲讀,既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從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語言的積累。

在課文上完後,學生的熱情十分高漲,於是我抓住這一時機,利用閲讀課開展了一次《講三國故事》的活動,這不僅是對文本的一種昇華,而且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在班上颳起了一陣"三國風。"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7

《白樺林的低語》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課文歌頌了看林人長年累月忍受寂寞,默默無聞,甘為守護白樺林而犧牲青春的平凡而又偉大的品質。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領悟到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感覺效果不錯,現在小結如下:

一、直入中心,突破重難點。在授課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5—7自然段,特別是5自然段,引導學生自讀、思考、勾畫、批註,學生很快找到重點詞語“絕沒有”、“絕不違章”、“不是┅┅而是┅┅”等等,並在旁邊寫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自學結果。指導學生歸納出看林人的品德:為了森林,強忍煙癮。為了森林,嚴控酒量。為了森林,不聽歌曲,為了森林,甘於寂寞,甘於犧性。

二、恰當應用媒體輔助教學。

隨着社會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越來越受到教師的信賴。在本課教學中我恰當應用多媒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媒體使用一方面是用來出示一些重點句子、段落,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感情朗讀提供憑藉,另一方面是為學生出示一些補白練習、延伸內容幫助學生擴充資源,更好的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在教授完5——7自然段後我應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白樺林的美景,並配樂朗讀1——4段,激發學生對課文朗讀的激情、對看林人奉獻精神的體會。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8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説,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敍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説。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閲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9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繫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説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説那是“月亮”。我説:“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説),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着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閲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檢查初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猜字謎來打比方的話,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謎面?哪一部分是謎底?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爭着説謎面,猜謎底,課堂上呈現了生生互動的狀態,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體。這樣,不僅檢查了學生的初讀情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導生字“惟”的寫法),還理清了文章的條理。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閲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着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範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後,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徵和品格。最後,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着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反思: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閲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0

在學生自學結束後,全班交流。此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分析了寫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抓住句子“身體愛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他只有一個。”去體會作者的風趣幽默,把大拇指當成人來形容,不但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具體,而且使文章顯得活潑。學習“例如拉胡琴,總是其他四指按弦……卻輪不上他。”這個句子,學生知道了這是用舉例子的説明方法來説明大拇指的用處,而且這裏還用了排比的修辭的手法,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寫的淋漓盡致。總之,我覺得雖然是略讀課文,我們教師也應該抓住有效的訓練點,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接着,孩子們把學習寫大拇指這個自然段的學習方法遷移,自學課文的寫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自然段。學生分成小組自學,並在書上進行批註。課文本身有趣,學生的學習趣味也就濃。孩子們的自學討論熱烈而有效。

然後我讓學習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自然段,談談得到了什麼啟示。孩子們基本都眾口一詞“團結就是力量”。這時我在想為什麼的感悟驚人的一致呢?大概是沒有認真思考,人云亦云吧。

最後我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了閲讀鏈接裏的小詩《手》,談談收穫和體會,並有感情地誦讀。

這篇課文教完,我給孩子們佈置了這個星期的週記,仿照課文的方法寫“五官”。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的內容是彩色世界,學生可以給自己的作品添加喜歡的顏色。學生在完成比較有趣的學習任務時,他們會非常專心致志、樂此不疲。整節課學生都處在探究狀態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由創作,並且學生不用本課知識也解決了此問題,可以説學生的發散思維到了“淋漓盡致”的境界。以活動為主線時,這節課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可以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在這次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同時還給了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總的來説是很成功的,充分發揮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使其發散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本節課有幾個地方值得注意:

1.層次關係。

畫太陽光芒的時候。要是先畫光芒再畫中間的紅太陽,紅色就會覆蓋黃色,達到預期的效果。反之,黃色的光芒就會留在紅色太陽上。

設置比粗

在畫太陽的時候,個別學生覺得太陽光太細了,需要加粗,於是引出了課本中沒有的setw這一命令,通過練習,也很容易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3.學生水平差距大

Logo不同於其它的教學,它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連接性,前面幾課沒有學好會影響到後面的學習,而且相對來説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肯動腦鑽研。於是在課堂上就出現了吃不飽和吃不下兩種情況。隨讓開展小組互助,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

《陶罐和鐵罐》課文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園地三》是第一冊的一個單元練習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複習和鞏固。為了激發這羣剛入學不久的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在設計這個單元的教學時,我採用了從創設情境的方法入手,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參與,體驗學習的愉悦,並從中收穫知識。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動畫片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上課依始,我考慮到語文園地就像一個知識的大花園,那麼怎樣利用這個花園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學得快樂呢?於是,我選用了動畫片中大家最喜歡的花仙子,作為本次學習的導航者,在花仙子姐姐的帶領下,到智慧花園去遊玩。看到精美的課件,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二、營造氛圍,感受學習的快樂

本次語文園地中的訓練內容分為四個“數筆畫歸類”、“認識數量詞”、“複習認識帶有相同偏旁的生字”、“認讀兒歌”。怎樣把這四個枯燥的內容融入到情境中,在遊戲的時候巧妙地引入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收穫知識的同時,體驗學習的快樂?於是,我又在智慧花園中設計了看似獨立又不能從這個大的背景中分離出去的四大模塊:採花園、歡樂谷、大魔盤、方向城。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遊戲,所以當大屏幕上出現這些遊戲名稱時,學生頓時興奮不已。他們完全進入到自主學習的狀態。這也是新課標中提到的:“學習過程的自主是學生獲得愉悦感受的重要因素。”

同時,我把四個模塊中的內容都以遊戲的形式出現:採花園中,讓學生用數筆畫的方法把筆畫數相同的生字採到同一個花瓶中,學生玩了還想玩;在歡樂谷,學生説對一個數量詞就跟在老師身後玩開火車的遊戲,將整節課的學習氣氛推向了高潮,從而,把玩和課中休息也恰到好處的結合起來。學生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不但收穫了快樂,還收穫了成功,這些都促使他們能在學習夥伴“花仙子”姐姐的引領下,自主地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另外,大魔盤中找朋友的遊戲設計就更獨到了,我把語文知識的學習、美術、音樂和學生的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了一個美的課堂。

最後在方向城中讀兒歌的設計,我又創設了花仙子姐姐和小朋友一起比賽朗讀的情境,有了參照的對象,朗讀的範例,學生們自然興趣昂然地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他們藉助花仙子姐姐給的讀書祕訣,把兒歌讀得一次比一次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6zzm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