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通用20篇)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通用20篇)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

一、成功經驗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通用20篇)

流程清晰,先整體感知,後精讀賞讀。在精讀環節,有教師示範,啟發學生通過抓本體和喻體的相似處找到事物的特徵,結合全文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深層含義。

二、失敗的原因

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這次《荷葉母親》的疏漏之處就有:如(1)表達含混。備課組長提到:在給學生提出問題時,語速緩慢些,提問兩遍。這一項作為本週亟待整改的地方。

(2)字詞處理欠當。這節課字詞部分超時了。原因在於:(1)字詞較多,不但有新授,還順帶複習了上一課的部分內容;(2)第一次在課上使用磁性粘貼的田字格,經驗不足。以前都是在黑板上自己畫田字格,今天為了落實集備精神,第一次在課上字詞環節用上了這個新式武器。方便倒是方便,省得畫格了每次,可沒意識到四個格子在一聯啊!本課有四個學生容易寫錯的字,我自己示範寫了一個,另外三個叫學生上來寫,以便更好的反映學情。沒想到第一個學生寫的太慢,寫完不對,用手抹去,又反覆改了兩回才下來,第二、三個學生呢只有在後面乾站着看的份兒。耗時較多。

下次,我可以自己直接板書,或是讓學生課前寫好,上課我再將其貼在黑板上讓其他同學糾錯。這樣,即使有錯,改正耗時恐怕也較之前要少得多。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調整吧。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2

① 課堂容量過大

其實本課就如一開始的時候分析的那樣,並不算難懂,在講前面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已經能咀嚼出更深層次的“味道“了,後面的那個分析三看紅蓮的圖表,就很多餘,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講解構思之美的時候帶過,不需要過多關注,因為學生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關的知識點(都在書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一下即可。

② 圖片用的還不夠“盡情“

雖然用大圖片展示蓮花、荷葉,讓學生深深體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愛的深濃。但是這還很不夠,在後面播放歌曲的時候,如果能加上展現母愛的温馨畫面就更能夠融情入境了。可惜思慮未周,沒有想到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授課之前,就已經發現多媒體教室的投影儀色彩失真得很厲害,三蒂蓮的圖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樣(實際上是顏色比較豔麗的彩色圖片),同時多張文字幻燈字也顯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設計了一張浮雕效果的偏淺灰白色的圖片作為背景(是用一張荷葉蓮花的攝影照片作為原版底稿的),並且在打鈴之前,還稍稍對個別地方做出了修改。總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教學,絕對不為了所謂的美觀而買櫝還珠。此外,由於身體不適請假,其實在上課之前,筆者並未有任何時間來督促。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3

4月22日,在蘇集鎮中講了《荷葉 母親》一文,可以説是經歷了一次洗禮。

在上課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堂課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上課時,真沒想到學生竟然大多數都能參與到其中,雖然不像安呈平老師和袁永波老師那樣在課堂上做到輕鬆自如,但對我來説,卻是接受新的理念以來比較成功的一堂課。

課後的研討與反思中發現還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課文未讀到位

我是用中午的第四節課,由於擔心拖堂,會造成學生的急躁不安,影響課堂效果,於是把學生讀書的時間縮短了。這一做法,我覺得違背了學生的學習意願,應該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自己悟,這不僅把讀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我發現能力。我在《再悟語文教學的基本要素》中也提到:每個教師只有理解保證學生“多讀”、“多自讀”的深遠意義,才能改革教學,還學生自由閲讀的時間和空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卻在上課時,剝奪了學生閲讀的時間。所以,在讀課文這個環節上,做得不夠到位。

其二,課堂上有被遺忘的角落

在這堂課中,大部分學生能參與其中,可還有幾個學生被課堂“拋棄”,我平時也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可到現在也是沒有很理想的結果,總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離隊”。很多課堂都有這種現象,也包括一些公開課,老師總是忽略那些不願參與學習的學生的存在,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作為老師平時就應該讓全班學生參與,不能忽略任何一個人的存在。這一堂課我也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深感遺憾。

在以後的路途中,肯定還會有失誤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給予幫助和批評指正。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4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導入新課時,我讓以“國寶”一詞引入,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季羨林先生在學術上的偉大貢獻,從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以及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時間(7月11日9時,享年98歲)和悼念儀式的隆重進行體驗。

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緊接着,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在教學中 “解讀”課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與過去的課堂教學相比,我覺得這一節可更加充滿親情,相信通過學習,孩子們一定會與自己的母親更加親近,也一定會更加懂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5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多讀、善思、合作討論。教學《第一次抱母親》後,我對讀、想、議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形成了如下幾點認識:

一、要在情境中讀。學生只有沉浸於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讀得“深情並茂”。為此,我在教學開始和同學們一起深情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創設了濃濃的親情氛圍;在品讀課文時,我精心預設了一段段唯美的導語,引領着孩子們的精神之旅,並外化為動情用心地朗讀。

二、要在感悟後讀。感悟是個性閲讀的靈魂,是學生品讀課文,形成個人價值觀的重要環節。沒有個性感悟的讀,是無本之木,是不能觸及學生心靈的。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自由感悟,從字裏行間去感受這對母子之間的愛。如學習課文第二段兒子説的一番話時,學生在感悟了母親為了這個所付出的艱辛,體會到“重擔”“翻山越嶺”等詞語的含義後,孩子們的朗讀已力透紙背,也許孩子們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讀感受母愛呢。

三、要在讀後加深理解。感悟——朗讀——理解,這是一條引導孩子閲讀學習課文的良性循環軌跡,在感悟讀後一定要要再次創設問題情境,孩子的理解會更為深刻。學習最後一段時,在引領孩子們悟讀到“母親的淚水又苦又甜”時,再次誘發孩子的情感,讓孩子説説:你想對作者,對母親,或者就對自己説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6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閲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藉,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閲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裏説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閲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閲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説:‘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裏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説: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説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揹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説:“歌德説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着板書“翻山越嶺”説:“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説:“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臘的語文教學,閲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7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佈置學生回家寫讀後感,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觸,於是提筆謝謝自己的反思。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從而表達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並且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首尾呼應,説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並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縱觀整堂課,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為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於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複,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更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備課過程中備學生備得不夠。我將在以後的時間裏積累相關的經驗使自己在教學方面得到提高。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8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基本符合散文詩的文體特點,以品析為主,以對學生的語言訓練為基礎,教學目標完成情況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一、與學生互動不夠。課前我與學生的溝通較少,因此敢於主動發言的同學不多。而對於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沒有及時地予以鼓勵,造成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二、對學生的誦讀指導不夠充分。在我範讀的時候,應該提示學生有意識地模仿我的語速、語調,再結合對課文的初步理解朗讀一遍,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誦的篇目,課堂上應反覆誦讀,課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後可要求學生背誦下來,其餘段落可選背。

三、課文集美環節形式大於內容。此環節本來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紅蓮的段落,從中選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寫後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學生可以找與環境、心情、紅蓮情狀相關的語句,範圍太大,學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實只要找出能體現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寫紅蓮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課文品析不夠深入,變式較少。我指導學生從煉字用詞、修辭手法、情感表達、寫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課文,讓他們找出自己欣賞的語句,朗讀並説出其妙處。顯然,這種做法並不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教師應給出示例,讓學生掌握賞析文字的方法,也可採取替換式,讓學生感受本文典雅優美的意境。同時,不要囿於單純的文字賞析,也可從本文象徵手法的妙用、三條線索之美、託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學生深入文本。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雖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評課老師的批評分析中,也讓我逐漸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口,從而避免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9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為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於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複,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0

這類課文往往藴涵着豐富的情感因素,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素質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但因為這類課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要學生入情入境,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看似平實卻扣人心絃的感人文章,但當我真正開始備課的時候,我深深地感覺到這並不是一篇容易上好的課文。

在教學時,我抓住課題中的“抱”字,先讓學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是怎樣的?”的句子,學生很快找到了“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裏很難過。”對這句話的閲讀理解是教學的關鍵,由此我抓住這句話中的“輕”展開教學,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能感受到母親輕的句子。於是找出了句子“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再次出示“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裏很難過。”學生就有了更深的體會,然後抓住“竟然”理解我心裏為什麼很難過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能找到相映的句子“我”記憶中的母親總是挑着重擔翻山越嶺,“我”總以為母親力大無窮,卻一直不知道母親只有80多斤的身體,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我抓住“重擔”、“翻山越嶺”等詞引導學生感悟母親肩頭所承受的生活的擔子,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尤其是“重擔”一詞,要想學生的理解達到這種深度是比較困難的,這也是我未能處理好的地方,我想縱向深層的理解可用個關聯詞“不僅…..而且…..”來引導學生,但當時沒能及時應對。學生沒能真正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從學生的朗讀可以看出,學生並未能將感情融入到朗讀中間,感受不深,以致在想象説話時無話可説或者是説得不着邊際。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1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為本文語言富於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後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瞭解,隨後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説: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便於課文的理解。

隨後,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着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着“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學生聯繫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學生交流後,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母親到地裏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裏,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着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麼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説:“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説:“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説:“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説:“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説: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着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願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説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裏,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着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並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並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裏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對於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淒涼,又因為( ),我心裏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後,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裏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裏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裏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於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閲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2

本課堂小組合作效果明顯,但沒有應變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學生積極主動,善於交流、勇於探究、互幫共識。學生再整節課中處於主體地位,學生質疑也別有一番情趣。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從這節課學生的表現中,我也發現了許多弊端:在小組站起來彙報成果時,由於一時緊張而無語時不會自救,小組長應該想別的組進行求救,讓別的組來解決自己會而表達不出來的內容,學會應變能力。這個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問答交流中學會知識,能夠理解實際問題,就是好樣的,這點我得培養學生。

我們高平教委有八年課改的宏偉規劃,我認為自己作為一線教師,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課改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勇於改進;在改進中不斷完善自我的教學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總之,學生不僅是以家為單位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棟樑。隨着時代的迅猛發展,課改勢在必行。為了讓新一代兒童能夠承載改革社會的重任。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在節節課拿出自己的實幹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啟發引領一批時代的有創造能力的智慧型兒童。培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任,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創新。讓課堂充滿創造,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3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為本文語言富於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後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瞭解,隨後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説: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便於課文的理解。

隨後,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着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着“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學生聯繫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學生交流後,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母親到地裏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裏,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着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麼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説:“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説:“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説:“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説:“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説: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着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願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説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裏,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着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並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並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裏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對於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淒涼,又因為( ),我心裏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後,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裏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裏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裏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於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閲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4

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幹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5

在講授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在課堂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藉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到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現力,又提高審美情趣。以讀帶思,用朗讀聲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在朗讀中,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在反覆對文章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中,體味文章的情感,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

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文章的美,體會語文的美,在講課的過程中,配和柔和動人的音樂。如在引入新課時,教師在講述汶川大地震時候一位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犧牲自己的故事的同時,配以舒緩感人的音樂。學生聽讀文章的時候,也有背景音樂的伴奏,使學生在音律和文字美中,迅速進入文章。在本課結尾學生做練筆的時候,播放《燭光裏的媽媽》,昇華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此外,在本節課的講述中,我試着改變語文教學中解題、瞭解作者、梳理情節等傳統教學模式。在適當的時候,把作者介紹引入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習作者不只為了單純的機械記憶,而將文學常識的講述變為進一步推動學生興趣,加深課文理解的一個環節。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廕庇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寄情於景的寫法,並且通過閲讀題目鞏固着一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6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7

本文有兩個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2.理解小詩意思,畫出課文中詩句的解釋,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能背誦古詩。在精讀感悟這一環節裏,我按層次設計了兩個大問題,每個問題裏有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即對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點。學生對這個問題彙報得相當不錯,而且連我沒想到的,他們都説出來了,很細很透徹。讀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知道了作者熱愛母親、思念母情的情感。

由於第二個問題品析第4——5自然段沒完成,所以也就沒讓學生利用書中的語句去解釋古詩的意思。也沒能讓學生互背互查古詩了。先完成了對重點段理解的作業。但我深信,學生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中就已經把故事背下來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為我在導學案設計精讀感悟問題時不太合理造成的。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8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説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歎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儘管他們是四年級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説:“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同學是否把課文讀熟了。”

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範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範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範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説:“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説:“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説我説”,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19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情深意長、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記敍了由於母親住院,護士來更換牀單,就這樣的一個偶然的抱母親的機會,引發了母子之間心靈的碰撞。字裏行間洋溢着母親對子女的愛,更流淌着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這篇課文的文眼在一個“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語句引導學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一上課,我就讓學生讀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體描寫“我”抱母親的情形呢?

第 一次抱母親,才發覺母親輕,這麼輕,竟然這麼輕,出乎“我”的意料,引領學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這樣一些理解:我”和母親生活了幾十年卻 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關心母親了;我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沒能幫母親挑重擔,減輕一點負擔而難過。反思:在這個環節,學生能用原文來 回答,但並未真正領會。

二、品讀“我”的敍述,感受母親的形象。閲讀教學永遠的教學手段,閲讀的質量通過朗讀可以充分的展現,在 對文章對母親飯山越嶺的這一小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讀,讀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閲讀的基礎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嶺”這個詞引導學生想象母親的艱辛。由此 學生體會到母親身體的力量不是無窮的,但母愛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反思:在此環節中,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個別孩子讀起來有唱的腔調,需要訓練。

三、聯繫生活實際,説説自己的母親。在日常的生活中 ,母親是怎麼對我們的,我們是怎樣回報她的?在最後,孩子們只説了些簡單的幫媽媽做家務,還有的孩子沒有為母親做一件事,所以,我佈置了作業:為媽媽做一件事,觀察媽媽的表情,並寫下來,哪怕是一段。

作為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是交給孩子分析課文的方法,我覺得更多的是告訴孩子做人的道理,做人比寫文章更重要。遇到這種文章,我會多留些時間,做思想品德教育,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

《荷葉·母親》課後反思小結 篇20

在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後,我開始給學生講我自己兒時因頑皮而故意讓媽媽在晚上到處呼喚我,尋找我的一件事。我為自己兒時的不懂事感到後悔,今年正是我母親去 世三週年,離她的祭日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深深的內疚和對母親的思念使我在講述時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當時的情景立即感染了所有的學生,教室裏鴉雀無聲。 我能感覺到孩子們都在認真地聆聽我的講述。講完後,我馬上播放毛阿敏演唱的《燭光裏的媽媽》,讓同學們在充滿深情的歌聲中回憶自己對媽媽説過或做過哪些現 在令自己很後悔的話或事。可愛的孩子們都是哽咽着回答問題的,他們都回憶起了自己對媽媽發脾氣和因頑皮惹禍令媽媽生氣傷心的情景: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不聽 媽媽話故意在家玩火,差點釀成大禍而惹媽媽傷心的事,現在為自己當時的頑皮自責,覺得對不起媽媽;還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因和媽媽賭氣,聽到媽媽呼喊故意躲 起來不理睬,讓媽媽着急的事,現在感到很後悔;特別是剛才發言“心煩”的同學們更是愧疚不已,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有媽媽在身邊,能經常聽到媽媽的呼喚和嘮叨 其實是很幸福的。

這時我立即讓同學們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母親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這樣昇華課文主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 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4pr6d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