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行道樹反思(通用6篇)

行道樹反思(通用6篇)

行道樹反思 篇1

課堂教學的不可預測性是它的重要特徵之一。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們的手腳被放開了,思維被激活了,個性被釋放了,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思維活躍,它們會從不同角度來理解課文。這些理解,有時會和教師的備課大相徑庭,出乎教師的預料。我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作出的這一反應是十分正確的,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一反應的“美麗” 在於:

行道樹反思(通用6篇)

1、 保護了學生的質疑精神。質疑精神是創新思維的體現。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與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保護學生最敏感的創新機能。

2、 教師自覺的體現出新課程理念下的角色變換。教師不是單向的傳授者,而是平等的交流者;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課堂的管理者。

3、 能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行道樹反思 篇2

在這篇課文文本解讀的時候,受課文閲讀提示的影響,我也是把主題定在“ 奉獻精神”這個層面。但是,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卻覺得僅僅挖到“奉獻精神 ”是不夠的,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去領會主題,於是,預設了一個問題:行道樹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默默奉獻的?還預設了一個“以寫帶悟”的環節:用第二人稱,給行道樹寫一段話,用上四個關鍵詞“環境”“生命”“責任”“執著” 。

在研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談談“行道樹具有怎樣的品質”的時候,學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説出了“奉獻”。於是就追問:“課文裏還有一些句子也體現了它的品質,找出來,讀一讀,説一説體現的是什麼品質?”於是,學生再仔細去選讀相關詞句,得出了“豁達”、“堅忍”、“盡職”、“執著”等結論。接着,我們就討論行道樹在什麼情況下奉獻的。學生紛紛發言,得出結論“是在遠離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獨、黑暗、喧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奉獻的。”

我最後板塊小結:奉獻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我們睿智地適應環境,需要我們堅忍而執著地盡職做事,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煥發出異彩!從學生最後所寫的一段話來看,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確實比較深入了。由此,我感覺,教師在文本解讀的時候,自己首先不能“淺解”文本,要儘可能地挖掘出文本主題的深意,然後,要考慮採取合適的方法,以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深處,挖掘出深層的韻味。

淺嘗輒止是文本解讀的大忌,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

行道樹反思 篇3

“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不是嗎?惟其經歷太多的痛苦與磨難,才更加凸顯他們的奉獻精神。

行道樹們雖然飽受痛苦的煎熬,但他們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獻着,犧牲着;當別人為它們施以同情時,它們卻遺憾地在“春天勤生綠” ,在“夏天獻出濃蔭,在冬天蓄積能量,等待來年春天的繁茂與葱蘢,既然選擇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並把自己的全部奉獻出去 ,因為神聖的事業總是要付出代價”。“付出總有回報,能使一個早起的孩子貪婪地呼吸着新鮮的空氣,”這是它們最“自豪的時刻”,生命惟其歷經太多的痛苦,才更有意義。

《行道樹》通過“行道樹”這一平凡事物的描寫,形象地闡述了生命的價值,要勇於接受命運的挑戰,勇於承受痛苦和磨難,執着追求和無私奉獻。在學習這一課時,不僅僅應停留在讓學生理解無私奉獻這一層面的理解上,而應聯繫學生生活和學習,讓他們理解怎樣去對待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痛苦,從而得到生活的啟迪,獲取更大的效益。作為老師,尤其是一名語文教師,在“教書”的同時,更應擔負起“育人”的責任,而優秀的作品就是我們“育人”的好材料。

行道樹反思 篇4

《行道樹》是中國台灣女作家張曉風的散文名篇。全文藴含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感悟,引發了讀者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這篇文章的突出特點是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我依據新課標理念,突出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更深入地走進文本,在與文本的撞擊,老師的撞擊、以及學生之間的互相撞擊中,領會文章藴含的深刻思想內涵,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其次,我讓多種形式的“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在閲讀過程中直接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感知美、體味美。

再次,在課堂教學中,較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時刻為學生搭建一個平等、民主的平台,營造一個寬鬆、活撥、主動地學習環境,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維的拓展。另外,優化課堂流程,設計好主要問題,也至關重要。教師要能在統觀全文的基礎上,尋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突破口,科學引導學生的思維。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為圓滿的效果。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學環節的優化、學生思維的啟發、合作交流的形式等。總之,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學習新課標精神,不斷探索優化課堂結構,讓新課標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實施。

行道樹反思 篇5

張曉風的《行道樹》一文是一篇滿含着哲理與情感的優秀散文。我認為這篇文章的教學有兩大難點:一是對文中所寫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感悟的理解與認識;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這兩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選一選,議一議、説一説,找一找,想一想,寫一寫等教學環節都較好地予以解決。做到既讓學生能走進文本,認清了行道樹這一奉獻者的形象,理解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感悟;又引發學生去思考自己的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

特別是課上學生對行道樹所説的話,是在學生充分認清了行道樹的形象,情感被充分調動以後的真情流露。它深深打動了我。還有就是學生最後齊唱《愛的奉獻》這首歌時,他們那專注的神情,眼中閃動的真情,讓我真正認識到他們的心靈是何等的純潔!也讓我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與奉獻的幸福!

孩子們也給我上了一課。一堂同樣精彩的課。

行道樹反思 篇6

《行道樹》一文張曉風,中國台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係,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於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麼我們為什麼單單隻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

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説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閲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説,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標籤: 行道樹 反思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3wev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