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是一篇略讀課文,敍述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説的故事。教學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即魏格納是怎樣發現大陸漂移的。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16篇)

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所以,在上課前,我就準備了一個地球儀,打算讓學生在瞭解了魏格納的奇妙想法之後,讓學生藉助地球儀觀察是不是跟作者説的一樣,是那樣驚人的吻合。但效果不佳,在讓學生觀察時大部分學生連位置都找不到,何況還要進行對比呢?後來,在聽取優秀教師的評課之後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沒有認真地閲讀課文前面的那段話,沒有很好地把握這篇課文的目的。應該一上課就出示地球儀,然後讓學生們觀察,交流自己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在這個基礎上再開始新課,效果就不一樣了,學生就不會連位置也找不到,相反會產生更大的興趣想學習這篇文章。

看到題目,他們肯定會問“這個發現是什麼?是誰發現的?是怎麼發現的?。。。。。。”課文學習就這可以這樣進行下去。所以一節課的開頭很重要,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像這一課,這個地球儀就猶如一粒石子投進了學生心田,從而激起學生觀察的熱情。到再學習《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時,學起來就會很順利,學生也會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發現,使課文描述動起來。這樣一來,整堂課不管是課堂氣氛還是學習效果都會大不一樣。

當然,我上的這堂課是不成功的,開頭就沒引導好,説別説後面了。一上完這一課自己都覺得亂亂的,處理問題的能力還不行,沒有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發散開去,錯失一個個好的機會。總之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很多,有待我去慢慢學習,提高。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略讀課文,作為略讀課文,如果要一課時上完,就必須以充分的自讀自悟為基礎,然後才能根據文章的特點,緊扣文章的重點、難點、疑點,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交流活動,從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考證、提出大陸漂移學説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為了突破課文重難點,感悟課文內容,發展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本節課,教師通過講故事、聽錄音、質疑、交流、合作探討、觀察實踐、擬小標題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品味魏格納的言行,體會魏格納的心情,感受魏格納的品質。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3

課文教學的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課文中有關的地理知識。這篇課文我連續讀了幾變後發現學生對文中出現的地理名稱及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説理解如不結合實物很難清楚。於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1、課前準備世界地圖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的過程中讀懂課文內容,並最終理解魏格納的假想。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的預習、自讀是關鍵。教學前佈置學生的預習作業要有針對性,如:在地圖上找一找巴西與幾內亞灣的位置。像魏格納一樣在世界地圖上用手指畫一畫大陸海岸線。説説你對魏格納假想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閲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在質疑與討論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複述故事,並能把讀後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3、總結課文時,我讓學生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麼”進行交流,使學生體會到:認真思考,反覆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還鼓勵學生繼續查閲有關大陸漂移學説的其他資料,以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願望。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上了三個課時,加上寫字。明顯,超標了。不過值!課文還是採用的隨文識字教學,朗讀訓練也比較到位,現在孩子們越來越喜歡朗讀,也知道怎樣朗讀了,心裏很高興。可是學習的過程中總有新東西不斷的出現,這堂課就要處理一個“祈使句”的問題。首先,我請孩子們反覆讀“牽牛花,請你快快長大發芽,讓王奶奶也能看到鮮花吧!”這句話,在帶着他們到現實中去體會,孩子們説到了“有禮貌”、“着急的期待”等等,有了感情的鋪墊,在告訴他們這句話是祈使句,並且再板書一句祈使句,觀察特點,總結出祈使句的模式:______,請你_______________吧!熟悉了句式以後,讓孩子仿寫、拓展,加深了他們對於祈使句的印象,掌握了“!”的使用方法。這個地方耗時較多,但是效果還不錯。

另一個耗時的地方就是寫字的指導。指導模式:請小老師來教,自己選字,先説結構,再説筆順、筆畫,接着觀察壓線的筆畫,最後是試着到黑板上來寫。通過孩子自主參與來提高他們在寫字環節中的興趣,效果不錯,就是費時。不是特別難的字最好不用這種方法。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5

《風娃娃》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教材圍繞“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個主題安排了一些給人啟迪的成語和故事,讓學生在閲讀中識字,在閲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針對學生喜愛動畫故事的特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他們主動讀故事的慾望,引導他們正確評價課文中的人和事,從而理解課文中所包含的道理;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表演,動作,想像等方式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感悟到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挖掘文本的空白之處,在課文學習中創設情境,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説話能力;把課文中的故事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這堂課中,我自己認為還是挺成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課堂上滲透了新課程的理念。

1、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我通過猜謎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介紹新朋友風娃娃,讓學生一起喊出風娃娃的名字,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喜歡上風娃娃,從而主動地想學課文。

2、在學習風娃娃做好事部分時,我先提出問題:風娃娃去了哪裏,做了哪些好事?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1-3自然段。這樣做讓學生明確了要學習的內容,許多閲讀能力比較差的同學也能答出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過秦論》一文時,老師們在備課會上提出了很多問題,在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中,本文是篇幅最長且難度最大的一篇,難度大主要表現在實詞的生字較多,虛詞用法比較複雜,文章雖然是議論文,但是,按照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此文,它很不規範,議論文不講理,而全靠擺事實,議論成分很少。對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

1. 確實教學目標,如,在講解第三段的時候,我重點講解了“餘烈”、“六合”、“卻”、“愚”、“弱”等實詞;虛詞重點講一個“而”和“以”字,其它地方可以淡化。

2. 第四段我在確實教學目標的時候,重點講了實詞活用現象名詞用如動詞和名詞作狀語。如“甕牖繩樞”、“雲集響應”、“景從”等這段的虛詞可以不講了。

3. 第五段中虛詞的重點依然是“而”和“以”的用法,照應前面的文段繼續鞏固這個虛詞的用法;在實詞方面,我重點選擇了“小弱”、“道”、“序”、“朝”等實詞的用法。

4. 由於賈誼這篇“論”文是以賦作論,其中文學的味道很濃,應該通過反覆的誦讀來讓學生體驗語言的表現力。在前面的段落裏可以看到大量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辭采飛揚,如行雲流水。像大量的排句、對偶句的使用;誇張手法的運用(關於六國的謀士將領很多都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相距甚遠;同時可以結合課文練習三中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本文的句式特點,當然,駢散結合,使得行文在整齊中富於變化,朗朗成韻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色。

5. 在相關的語段的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討論一些關鍵的字詞的作用和表現力,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我在教學第三段時,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西段中能夠表明作者態度的是哪個詞?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味?在章法上,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明確:“自以為”,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説出了自己的體會,有的同學認為是“狂妄自大”,有的同學説是讀出了秦始皇的自信,有的同學讀出了秦國實力確實強大而不可撼動,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對秦始皇的否定,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嘲諷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問學生,這個詞在文章的章法上起到了什麼作用?很多同學都能理解説是引起下文,但是,這只是説對了一半,作者這樣寫實際是為下文張本,否則,這段話難以與下文關聯起來。即,按照正常的邏輯,秦始皇統一六國,又採取了一系列的嚴密措施,那麼,秦國,不秦朝當然應該是子子孫孫為皇帝可傳萬世而不絕了。但是,作者在這裏偏要説是“自以為”,給了它一個似褒實貶的結論,為下文秦滅亡的結果來做鋪墊,真是匠心獨運,妙手天成。通過這樣的賞讀,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賞讀關鍵字的時候,我還讓學生比較了“愚”和“弱”這兩個近義詞在表現上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知道作者在表現的時候有所側重:一個是指思想上的愚昧,一個是指實力上的削弱。這也是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地方。

6. 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認真比較名詞的活用的現象:作狀語和作動詞。兩個知識點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些學生容易混淆,用這個例子來區別,很有可比性,也容易讓學生通過記住語言材料來記住用法,效果明顯。然後讓學生討論“轉而攻秦”的“轉”裏暗含着作者的表達意圖。學生只有聯繫整個這段話才能作出比較確切的解釋。很多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説明他們結合語境來理解詞語意義的良好的閲讀習慣還沒有形成。結合全段的語境,顯然作者是表達出陳涉等人的起義是倉促之間攻打秦國,強調沒有準備的意義。

7. 在第五段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金聖歎的對《過秦論》的點評來思考。本文以大量的篇幅鋪張宣揚秦的興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與之比較照應,運用了先揚後抑、揚中有抑的手法,處處以襯托、對比來形成反差,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説明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結果,勸戒後來的統治者只有施仁義,行仁政,才能長治久安;同時,這也體現了賈誼作為辭賦家的政論特色,用誇飾的手法敍事狀物,達到文勢滔滔,波瀾層迭的藝術效果。

總之,《過秦論》雖是一篇長文,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短教,也可以嘗試簡教。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因為,一篇文章可以有無數種的教法,此所謂教無定法。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語文課必須有語文的味道,必須像語文的樣子,必須循語文的規律。所以,我認為教學內容的核心當然是教學目標,目標定了,我們才不會跑偏,此所謂萬變不離其蹤,“緣督以為常”。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7

在《水鄉歌》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導入。以畫激趣

在開始學習之前,師板畫小帆船,請學生上黑板畫,比賽看誰畫得像,畫得快,看以閒筆,實則是教者在一次下鄉試教時靈感突現偶得之,發現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調動起來,學習興趣也得到激發,讓學生興奮起來了,為全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師生關係融洽,親近起來,便決定比賽那天也採用這個小環節,事實證明,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發揮了以上所説的作用,還為精讀部分以畫促讀作了很好鋪墊。

二、初讀。整體感知

在放水鄉影像,讓學生對水鄉的景色有了初步感知之後,緊接着配以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文本語言,學生對教材有了較全面的認知,能夠直接反饋水鄉的典型特徵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過一番看、聽,整體感知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再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己感知、體悟,在交流不懂的問題後,及時地把相關問題歸類,如字“渠”“駁”的理解,先教給方法,“歌”和“曲”都是人唱的,意思相近,可以組詞“歌曲”,那麼“駁”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老師的示範和指點,很快就能想出“駁”是“船”的意思,可組詞“船駁”,“渠”有“河”的意思(是人工開的河),可組詞“河渠”,字詞的理解也體現出目標的整合,相對地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精讀,以畫促讀。

在三段的精讀時間內,設計以畫促讀,創設情境,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激發出來。畫要畫好,課文必須要讀懂,學生便饒有興味地去讀課文了。三段的畫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讀之後交流水鄉的水是什麼樣的,得出水鄉水多、水綠、水清,先讀好這一段再指導學生作畫。第二段在自由讀後,請一位學生畫一隻船,教給方法,再請小朋友畫多隻帆船,教師畫上雲朵,由畫到文,想起書上哪句話?指導朗讀(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由畫促想,這麼多船在幹什麼?水裏會有什麼?水上呢?水邊呢?在小組充分交流後再作畫,有感情讀第二段。第三段以畫設問、促讀,歌可以畫嗎?先自讀第三段,小組交流誰在唱歌?為什麼唱歌?師小結,水鄉人們通過辛勤勞動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這麼多的帆船你能聽到他們在唱歌嗎?這一段雖未畫歌,但通過圖引導學生討論兩個問題,認識到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畫促讀,未着筆墨卻體悟深情的目的。

三段學完以後,繼續以畫促進詩歌內涵的理解,還可以畫什麼?樓房、小鳥、樹木等,揭示出“魚米之鄉”,進一步認識水鄉風光優美,作畫培養了學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

四、積累,配樂背誦

在教師小結課文之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配上音樂,會背的學生站到講台前,以類似大合唱的形式為一堂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如讀的不夠充分,不到位,精讀部分能讀懂了,但離讀美還有一些距離,畫是本文設計的一個亮點,但同樣是畫,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畫得不夠細緻,教師的具體指導沒能顯示出來等等,上好一節課是要千錘百煉的,我相信,經過不斷思考,我會上得更好!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8

童話故事《青蛙看海》講了一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説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在青蛙實現願望的過程中,有兩個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一是蒼鷹,他給青蛙指出了看海的方法,二是松鼠,他引導青蛙一步步登上山頂,最終使青蛙實現了看海的願望。

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談談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很多學生表示要學習不怕困難的小青蛙,更多的學生表示喜歡樂於助人的松鼠,喜歡率達100%(而喜歡蒼鷹的只達三分之一左右),有同學甚至表示:“如果我們的老師像松鼠一樣該有多好哇!”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的學生需要的是松鼠式的老師!那松鼠式的老師到底有何魅力,能贏得學生如此的青睞呢?

一、關心愛護學生

學生喜歡松鼠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松鼠很有愛心,當青蛙遇到困難時,他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青蛙需要松鼠這樣的朋友,學生又何嘗不需要松鼠式的老師呢?做松鼠式的老師,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的關心愛護帶給學生。愛是春風化雨,愛會潤物無聲。當教師以滿腔的熱誠對待學生,把濃濃的愛撒 向學生,則再大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再多的頑石也會逐漸被感化。

二、引導幫助學生

當青蛙遇到困難而一籌莫展的時候,松鼠沒有和蒼鷹一樣置之不理,而是將這座難以攀登的高山分解成許多級可以征服的台階。降低了登山的難度,並帶着青蛙一級一級地往上跳,最終登上了山頂,看到了大海。我們的學生猶如青蛙,在學習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當學生急需幫助時,教師不能視如不見,應像松鼠那樣及時給予幫助,幫助學生降低難度,為其搭台子,架梯子,使其一步步登上理想之峯。

當然,這樣的幫助要掌握好其中的火候。教師要做松鼠式的老師,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並不是讓教師做學生的保姆,學生的任何事情、任何活動教師都得親歷親為,包辦代替。相反,教師該放手的時候應及時放手,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只有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才應予以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三、支持激勵學生

在青蛙實現願望的過程中,蒼鷹與松鼠都給予了他幫助,但蒼鷹給予的僅僅是指點:“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而當青蛙對登山表示為難時,蒼鷹沒有繼續給予切實可行的辦法與幫助,只是説:“不登上山頂,怎麼能看到大海呢?”説完就展翅飛走了。他的話不僅沒有給青蛙帶來了希望,反而使青蛙陷入更大的失望之中。但松鼠並沒有像蒼鷹那麼拍拍翅膀就飛走,而是啟發誘導青蛙“你想看大海嗎?”“這石階你能跳上去嗎?”當青蛙跳上一級石階,他又激勵青蛙“好,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親切的笑容、熱情的鼓勵成功地喚起了青蛙的信心,成為青蛙登山的動力,使得青蛙信心倍增,不由自主地跟着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跳。儘管後面還有疲勞、飢渴、甚至危險在等着他,但一路上由於有松鼠的鼓勵和支持,最終,青蛙在不知不覺中跳完所有石階,到達了山頂,看到了大海,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

青蛙看海需要松鼠的鼓勵,學生學習同樣需要老師的鼓勵和支持,老師們,請不要吝嗇您的語言和微笑,您每一個讚許的眼神、真誠的誇獎、親暱的動作,都將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激勵其克服困難,實現理想。

老師們,我們的學生如同一隻只登山看海的青蛙,他們有願望、有理想,然而他們的能力有限,毅力有限,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像青蛙一樣彷徨、失望,就讓我們一起來做松鼠式的老師吧,把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引導和幫助、鼓勵和支持帶給學生,讓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乘風破浪、早日登上理想之峯吧!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9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奠定學文的感情基調。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圖片,相機介紹他的背景及創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蒐集並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

二、自主朗讀,圖文結合渲染氣氛。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烘托出當時那種淒涼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讀,朗讀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發揮教材的課程功能,依據教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機重組,以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多媒體找出作者安徒生給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一個怎樣的結局,並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使他們帶着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使學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聖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説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樂與疼愛。而幻想過後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別是她幻想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學生彙報時,配以多媒體演示加深體會,加強理解。教學中既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片段一、二中,我運用語言創設了各種語言情景,指導學生朗讀。

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我為了讓學生感受藏北草原那温柔的美,為了讓學生將這種温柔的美以讀的形式展現出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過渡語:如果你是一隻小羊,在這綠綠的,柔柔的草原上,聽着牧羊姑娘輕輕的歌聲,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優美的語言將學生引入了 草原風景中。這樣學生身臨其境,再加上課前有關草原的秀美畫面,喚起了學生身心的愉悦,形成了難忘的印象。這時學生的進入了一種温柔的境界之中,這種感覺是温馨的,甜蜜的,安全的,如同在媽媽的懷抱中一樣。有了這種體驗,感受之後,學生在朗讀這一段文字時,將句子中綠綠的,輕輕的,靜靜的這些地方讀得較輕,把草原那種靜謐,和諧的美讀了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一幅温柔,恬靜的美麗畫面。我個人覺得學生的讀跟學生的生活經驗有着密切的聯繫。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加進了生活的經驗,加進了對生活的不同體現。

當學生讀到“綠色是大自然的生命,在這綠色的生命中點綴着一些星星般的五顏六色的花兒。像是許多花蝴蝶在草坪上飛舞。遠處,小河像一條銀色的帶子在眼光下閃閃發光。”學生在讀這一部分時,進行了想象,在想象中,他們彷彿看到了,清新、碧綠的草原上一陣風吹過,如蝴蝶般的花兒在上下飛舞。明亮,清澈的小溪潺潺地流着。所以學生的讀中充盈着美麗和活力,浸透着清亮與清新。在想象中讀,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聯繫上下文揣摩語句,體會出了情味,讀出了語感,激起了學生鮮明的“內心視象”,引起他們內心感受與情感的共鳴。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1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勵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設置了課前談話交流,由極其平常的話題“你去過農村嗎?喜歡農村嗎?為什麼?”入手,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既引領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農村的生活情趣,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助於學生進入課文學習,理解意境。

果然,在課前談話中,孩子們就自己眼中的農村暢所欲言,師生間的距離一下子就縮短了。

接着,我又以麥哨為引子,介紹了麥哨的做法,為孩子們模仿吹麥哨聲音,還鼓勵孩子們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這一招,相當有效,孩子們馬上進入了學習熱潮,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思考問題,對學習《麥哨》一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我及時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表現作出評價。當孩子們興趣盎然地自由朗讀課文後,我不失時機地送上一句“你們朗讀課文的聲音真美妙!絲毫不亞於悦耳的麥哨聲!”當孩子們對課文的感悟有其獨到之處時,又立即送上一個大拇指,或報以熱烈的掌聲,或送他一個真誠的微笑,時刻以自己的態勢語鼓勵孩子。當部分孩子進入疲勞狀態,讀課文拖腔拉調時,我就熱切地提醒他們“來點美感!”孩子們又搖頭晃腦地投入到課文的品讀當中。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2

學語文是為了更好地用語文,因此,在學生學習課文時,我還不時地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學以致用。如:在學習“小雨滴在樹葉上集合起來,成為一顆大水珠,順着葉脈滑下來”一句時,我播放了相關的動畫,並讓學生想像:大水珠順着葉脈滑下來像什麼?學生看了動畫,馬上就有人回答:“大水珠順着葉脈滑滑梯似的滑下來。”在學習“雨絲細細的,密密的,隨風飄灑”一句時,我又讓學生想像:雨絲像什麼?學生回答:“雨絲像花針”“雨絲像銀線”“雨絲像紗巾”“雨絲像牛毛”……又如:學習第8自然段後,我又讓學生想像:“這時,你認為春雨又像什麼?”學生有的説:“春雨像一個天使。”有的説:“春雨像一個精靈。”還有的説:“春雨像個仙女。”……我想這時,春雨的精神美不言而喻,學生早已發現並感受到春雨那無私的美了。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3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後一節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瞭解“水的各種性質”之後,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佈,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以及瞭解水污染的現狀。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優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佈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 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數據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並 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為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化。

不足:

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淨化水的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節約用水的措施因為時間關係,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農業方面沒有涉及。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4

《夢來過了》這首兒童詩歌短小精悍,富有節奏和韻律,朗誦起來琅琅上口,賦予了音韻之美。符合我們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特點。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對原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如:原教材中是直接出示圖片----小草、小花、白雲等,説:“今天都有誰來咱們班做客啦!”而為了給幼兒營造一個寬鬆的語言氛圍,讓孩子們願意説。我改為談話導入活動,因為孩子們都有做夢的經歷,對做夢有一些生活經驗,説一説自己做的夢,聽一聽別人做的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樣一下子孩子們就進入一個輕鬆、有趣的話題當中,使師生關係更融洽,就像聊天一樣,活動氣氛也活躍起來,活動開展的相當順利。

由於詩歌內容比較簡單,學唸詩歌的環節很快就結束了,我將仿編詩歌作為了活動的重點,用“詩歌裏的小朋友到枕頭裏、被窩中找夢,小朋友可以到哪裏去找夢?”這一問題來啟發幼兒想象。孩子們的語言十分精彩:“在大箱子裏嗎?我看看——沒有”,“在媽媽的包裏嗎?我翻翻——沒有”,“在鞋子裏嗎?我看看——沒有”,“在草叢裏嗎?我找找——沒有”……從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句子的結構上,幼兒採用了詩歌中設問的修辭方式:自問自答,但這並不是單純的模仿,“翻翻”、“找找”、“看看”,幼兒在語言的模仿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與生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思路是比較清晰的,從傾聽、欣賞——準確記憶——學習朗誦——脱離圖譜——自由創編——朗誦表演。從步驟上、難度上是層層遞進的,幼兒行為積極,思維活躍,樂意參加創編活動。整個活動,幼兒在審美中模仿、在模仿中創造、在創造中提升,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建構了自己的語言、創造了自己的文學,最後也實現了語言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的仿編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會顯得更加的真實。課後反思時,我回想了仿編的環節,如果在這一環節中我能強調一下運用詩歌裏面的句子讓幼兒來説,會更達到我所設立的目標,另外對於一個孩子説天上去找,如果這時把幼兒的思維引入房間,讓他去房間的各個地方去找,就樣會更生活化,接近孩子的生活。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5

合理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當時陽關以西、安西的狀況。處於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從而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藴含的深情。

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內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後,教師情滿胸腔地採用了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藴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最後,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由於前面的鋪墊,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讀出詩人王維與朋友話別時的傷感和心境。

此外,我認為在教學中還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

1、評價語過於單一。若能及時、多樣、合理的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評價,則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作為教者,應該時時處處關注孩子的動作、語言甚至每一個眼神,及時調控課堂。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6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讀課文讓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金吉婭的內心。

通過哥哥、姐姐“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沉默不語”進行對比朗讀感受金吉婭心裏的想法,體會她對家人以及對陌生人的關愛。在理解金吉婭為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最後一自然段是重中之重,讓學生反覆讀,以媽媽、哥哥姐姐的感情變化為主,從而更加突出了金吉婭的給予,進一步加深對給予樹的理解。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逐漸深入本。首先是,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我注意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説説新的體會,在説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再就是,在《讓世界充滿愛》的背景音樂中,播放各種貧困、戰爭、災難、無助的照片,讓他們瞭解在這世界上,還有許多人要比這個小女孩更需要幫助,讓他們把愛心送給他們,寫在“愛心卡”上,昇華了情感。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並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並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後,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

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在關注學生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注學生説了什麼,對於學生的回答也沒有進行很好地評價與反饋。這節課對於語文味和工具性的把握還不是很到位。挖掘教材還需要進一步努力,課堂應對能力還需要鍛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3j6d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