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精選19篇)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精選19篇)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

教學這一課,我是很有顧慮的,課文內容脱離學生生活實際,處理不好,將很沉悶,生氣全無。為了引起學生的共鳴,讓文本的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我用多媒體設計了四個環節,以語文教學的聽説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為綱,從培養學的基本能力入手,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這幾個環節都有亮點,而且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如剝竹筍般達到教學的目標。第一環節,《松花江上》的旋律能讓學生進入情境,引起共鳴。歌詞內容簡單明瞭,能讓學生儘快感知內容。給學生一種學習這一課原來並不難的感覺。然後,用一組組圖片直觀的顯示東北的豐饒美麗,再用百姓流亡的圖片形成視覺反差。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精選19篇)

讓學生進入課堂情境。第二環節這是順勢而來,學生能發現,有發現。説的自然就很實在,對文本的把握就很準確。對聯的展示就是一個亮點。學生興趣大大提高。第三個環節則是趁熱打鐵,重視了讀,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 “我要回家”的吶喊,成為這個環節的亮點。第四個環節,寫誓言,在前面環節的鋪排下就不在是空喊空號,而成為一種需求,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這是亮點,也是高潮。課後,學生意猶未盡,有個學生還把自己對課文的感知和自己的誓言寫成了一副對聯,給我看時,滿臉都是沒能有機會展示的遺憾。還有的學生説,我手都舉酸了,老師都沒叫我,是的,學生大面積的參與課堂,這是多媒體的參與激活了課堂,也激活了學生的想象與思維。讓學生能聽,能看,能想,能説,能寫。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2

一、引入情境,營造氣氛,感悟時情

《土地的誓言》是現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週年而抒寫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發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願付出一切!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不難理解,因為他們運用身邊的資源,已經瞭解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因而課堂氣氛很融洽,也很濃厚。

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我根據本單元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為此我設計的三維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和互相切磋,在薰陶感染中讓學生感受舊中國的苦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三、面臨的問題及糾正措施

在課堂上,學生似乎沒有問題,好像什麼問題都會……

面對這樣的尷尬,我思考了許多,分析了產生這樣局面的原因,那就是學生擔心問問題會被同學看不起,沒有問問題的意識。

我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就是讓要讓學生產生問題,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培養。

1、要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增強學生的懷疑意識。

2、要讓學生敢問、愛問,必須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為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3

第一,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有時候不注視他們,顧左右而旁他,真不好。

第二,對學生還不完全放得開,總是下意識地去重複學生的問題或答案,深層的原

因是對學生還不夠有信心,生怕他們表達不清楚,達不到效果,其實這樣,會讓課堂填得太滿。

第三,有時有些操之過急,問題拋出來之後,學生要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見同學們 安靜的時間長一些,就忍不住提示了,其實如果學生不用思考就給出答案,反倒該懷疑問題的質量了。

第四,在教學機智上還要修煉。在有些地方,如一學生回答説這是一個“神聖”的 地方時,我沒有做出評價,其實可以讓她陳述一下她的想法,卻因有人舉手就錯過了。

第五、語言還需要錘鍊。如在最後表達對日本地震的看法時,臨時組織的語言邏輯思維嚴謹不夠,詞彙簡單而豐富不足。

如果我再上這一課,我要更從容些,更捨得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更注意觀察學生。同時,自身的文化素質、語文素養的積累也將決定了課的厚度、深度和廣度。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4

國小二年級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總目標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培養品德優良,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而《秋天在哪裏》這一課正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讓孩子們在校園裏、在路上、在公園裏,在真真切切的實際生活中尋找秋天的特徵,雖然他們的發現不是那麼全面的,但卻是真實、密切聯繫生活實際的。我在課前做準備的時候,就引導他們從身邊出發,到身邊去找,到生活中的秋天,充分體現課程的生活化。

其次,把課堂延伸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生活的空間,體現了課程的開放性。經過課前的尋找、發現,課中的信息收集和操作,讓學生們從大自然到教室,在找秋天、贊秋天的環節中,學生多渠道、多學科的去尋找,從而感受秋天無處不在,從而體現出課內外的相結合,突出了活動的開放性。

學生尋找秋天、交流秋天、感受秋天是這節課的主要環節。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從多種學科已有的資源中,通過誦、唱、畫等多種形式來獲取有關秋天的知識,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如果沒有學生的課前的尋找、就沒有課堂上交流活動的真實充分的信息反饋;如果沒有交流活動中學生相互間的互動,就沒有學生的領悟、進步和發展;沒有快樂的唱唱、畫畫的遊戲活動,學生便不能充分地發現和感受創造帶來的快樂。這也正是品德與生活課的活動性的充分體現。

縱觀整堂課,我也發現了不足:沒有充分利用文本與活動連結;活動的版塊還可以更分明些;還要注意拓展的問題,課前的準備可以分類進行,這樣學生從中獲得的事物會更多,比如可以讓學生去搜集各地秋天的圖片,讓學生感知不同的秋,更清楚地認識秋天。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5

在一次又一次對兩位摯友的友情的感動中,德諾消失了,長眠於長滿青草的地下。在悲痛的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學生們的情感伐門又一次洶湧起來。在此,我設計了一次“換位説話”,讓學生替德諾對艾迪説一些感激的話,既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又使學生對友情的認識得到了提升。

最後,在悽美的背景音樂中,汩汩地流淌出一首小詩,讓學生拓展閲讀。使學生再次感受到友情雖然無法驅逐死亡,但足以使生命堅強。

閲讀教學中,我抓住教材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容基礎上,對課文做出合理想象,從而開拓學生思維,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我在教學中,採用放飛思緒這個環節,讓學生想象,除了文中寫的四件事以外,艾迪還可能為德諾做了什麼事情?使學生設身處地,真正走進了艾迪和德諾的故事,感受到艾迪對德諾不離不棄、真誠感人的友情。

引導學生放飛想象,豐富了學生的體驗,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6

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倡導個性閲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閲讀體驗。學生帶着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説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裏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7

《大自然的啟示》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四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學生概括起來顯得還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是有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我們此時學習的是《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所以,我靈機一動,我想既然學生概括全篇困難,那就先練習概括一個自然段吧。於是,我請他們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學生説起來還是羅嗦,我引導説:瞧,雖然兩個同學概括的不是特別簡練,但你們注意到了嗎,在他們的言語中,出現了兩種很重要的事物。學生很快就答出是鯨和輪船。我把他們寫在黑板上,對學生説:看,你能結合課文,用簡單的話説説他們之間的關係嗎?學生在短暫的思考過後,順利的答出:科學家根據鯨的體型特點設計出了流線型的輪船,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導他們採用同樣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然後把兩段聯繫起來説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內容。

由這個教學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容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但這個關鍵詞,最初應由教師提出。日久天長,學生就會掌握其中的技巧。

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8

這節課比較重視雙基,有改句式、填空題。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比如:講完到巖石的字時,出示小練習:巖石上,(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礦物3幅圖,先出示圖,再出示名稱。講巖石上的圖畫時,練習題一樣。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質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課文中的學習夥伴讀到“巖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説:“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課外讀一讀《自然百科全書》一類的書籍,辦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 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欣賞別人。當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失望的叫喊聲,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時指正,就勢必影響一節課的情緒,由着性子隨心所欲,難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狠抓“ 學會聆聽、學會寬容、欣賞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比較完整,但環節之間的過渡語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煉。在今後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驗。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9

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給他們講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後讓他們自己再結合課文內容去理解作者的寫作主旨。最後,學生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踴躍發言,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認為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此時,我感覺學生們真的走進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許這才是我們可敬的魯迅先生寫此文的初衷吧

總之,當我和學生一起再讀這篇經典文章的時候,我非常感謝魯迅先生能留給我們後人這麼優美的文章,不但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語文知識,而且讓我們瞭解到了他作為一個偉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時讓我們能再次回憶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樂。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0

課堂處理還是對自己很不滿意:一是檢查預習這一環節用時太多,當然也與學生預習有關。二是進一步探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這一環節思路有點亂,怨自己中午修改教案欠充分。三是拖堂,想想説明文閲讀方法小結略掉算了,不該講,當時就下課多好。

範例四由於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見過趙州橋,所以為了增強直觀形象性,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先是為學生範讀這部分課文內容,然後用幾段生動形象的卡通視頻把趙州橋的特點介紹清楚,設計了6個探究題目,逐層深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實際效果來看,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當然,由於時間倉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這堂公開課也留下了些遺憾.比如,開始時認為課的容量較大,因此有意無意的加快了速度,並且還刪減了最後一道習題,可實際在最後有了些許富餘時間,使整堂課感覺起來前緊後鬆,不夠流暢,這在以後的實踐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是由兩封書信組成,一封是張國強寫給柯巖老師的信,另一封是柯巖老師的回信。

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是本課的教學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不足,正如人們常説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能夠欣賞別人,改正自己自己的不足,就會進步得更快。

對於學生來説,前面已經瞭解了自己的優點,再學習本課就順理成章了。由於學生準確地認識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我在教學時,根據兒童的認知歸路,以學生的探究為切入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認識自己的不足,並由此找到榜樣,學習他人,改正不足,完善自我,不斷進步,為培養學生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奠定基礎。同時也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夠有所感悟,真正理解。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2

很害怕上由法布爾《昆蟲記》改寫的課文。他是一個蟲痴,痴到極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學研究,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做語文課教學,往往有很 “裹”人的地方,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者黔驢技窮。這不,有關金蟬脱殼這一節,老師們之中都產生較大分歧,畢竟生活在城市,近距離觀察端詳蟬的機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們卻表現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會是童心未泯法布爾的“知音”——正如備課時所預設的:《蟬》中的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場景,吸引着學生去關注蟬脱殼的情況,蟬的視覺、聽覺異於人類的特點。

教學這樣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獲取,學生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但蟬脱殼那一段實在太難想象了!要是有錄像參照,可能還好點兒,通過真實觀察,再來看語言文字是怎麼再現的。如今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個相對微觀的情景,如何僅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體會?還真不是一般的難點——

如果我有可以的電教設備,如果稍微能擠出點找資料的時間,相信這一課會上得更清晰、準確。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3

因為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指導訓練,導致這節課很不成功,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3、重定位。語言的品位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位上,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到語言中,更多的學語文。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4

《畫楊桃》課文主要講圖畫課上,對楊桃進行寫生練習,“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通過這件事,啟發我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結果,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我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上。而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我讓學生先説説自己有什麼發現,為什麼會這樣?這一環節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這裏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很好,讓聽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讓我很高興,這達到了我對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本節課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同時,理解詞語的意思,從而造句。比如講到“父親經常叮囑我……”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體會“叮囑”的意思,然後想想什麼情況下用“叮囑”這個詞語?然後請同學造句。學生順理成章地造出了許多合理、精彩的句子,我覺得造句的設計很成功。

然而,在教學這一課時,由於缺乏教學的機智,導致教學過程不是很流暢。還有就是我設計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緊,沒有過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朗讀課文。

今後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指導鼓勵那些讀得不好的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教學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5

經過指導老師的點撥和自己的思考,我認為以下幾點是上好一堂政治課的關鍵。

一、摒棄傳統教學中不適應現代教學的方法方式。

傳統教育教學存在許多弊端,在教學方法上,重教師的單向的知識灌輸,輕學生主動參與與探究;在教學內容上,輕生活實踐;在學習評價上,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巧妙導入新課,擴展思維空間。

採用漫畫、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導入新課,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三、創設情境。

教師依循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繫,結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去設疑,緊扣學生的心絃,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情境中以熱烈的情緒投入學習,提高課堂的效果。

四、利用好文中的“小欄目”,培養學生的散發思維。

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識等材料,又有“想一想”、“説一説”等小欄目,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五、多給學生議、練的時間,活躍課堂氣氛。

如果在一節課中,教師從上課講到下課,不給學生議、練的時間,學生的興趣不會那麼濃烈,更有可能會睏倦,收效較差;如果給他們議、練的時間,學生在議的過程當中暢所欲言,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六、搞好實踐活動,培養創新思維。

在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把教學與實踐活動貫穿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對於這幾點,我的指導老師都做到了,每次去聽她的課,心裏都會由衷產生一種敬佩感。我知道教學上的事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往這個方向去努力,給學生們呈現一堂堂精彩的課。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6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雷鋒離他們太遙遠了,雷鋒精神更是很難體會和感悟,要雷鋒精神在自己身上繼續發揚也很難想到。所以就在學習本課的前兩天,組織學生觀看了《雷鋒》的視頻,雖然比較卡,還沒看完,但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奠定了基礎。

本課學習的難點是最後一小節中的最後一句話“哪裏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裏。”這句話學生太難深入理解了,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更是困難,要想學生能夠理解這句話,就只能變複雜為簡單。於是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直觀感悟的特點,藉助於課文最後“學習夥伴”中的提示: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也去找一找身邊的雷鋒吧!讓學生説一説:我們身有這樣的同學嗎?把學生從文中引到了生活實際。很多學生立刻想到了開學以來班裏一直表現很好的宋然、孟旭同學,紛紛説出他們平時主動撿起校內垃圾,主動幫助同學等事情,我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新時期的活雷鋒,是雷鋒精神的體現,以此,使學生能在生活中能發現身邊象雷鋒叔叔一樣的人並受到教育和影響,鼓勵學生向雷鋒叔叔學習,向我們身邊的“小雷鋒”學習。

二年級學生的心靈是純真的,你為他播下助人為樂的種子,他就能長出富有愛心的幼苗,讓這種愛心伴隨着他們一起茁壯成長吧,真正成為雷鋒精神的傳承人。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7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且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易於接受。

課堂上在出示課題之後,我就問學生:“讀了這個題目有什麼想問的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説開了: 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主人又是怎樣處理他們的呢?這些都成為了孩子們質題的內容。於是,我讓孩子自己帶着提出的問題,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從而提高孩子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接下來在引導孩子感受植物園的美麗時,讓學生用“很——很——”説短語,説句子,讓學生在運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詞短語重疊後的表達效果——既表示強調,又增強了生動性。在理解“失物”在課文中的意義時,把詞語和標點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同時順帶領悟引號的一種用法。“會心”一詞不僅放在句中,而且引導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去理解,這樣顯得更為親切自然。

以讀為本為閲讀教學的最終目的!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裏摸着,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説話、學着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8

存在的問題:

1、時間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環節用時過多,導致最後一道想象題留在了課後。

2、劃分句子節拍時指導不到位。

很多學生在劃分句子節拍時錯誤,但因時間關係沒有深入指導,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書設計字跡大小不一。

總之,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更新教學理念,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長補短,不斷探索嘗試,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土地的誓言反思總結 篇19

新課標強調要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拓展學生的語文空間。《找春天》一文語言優美,充滿詩意。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把春天説得更美麗,不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充分利用文本來拓寬學生寫話的空間。由此可見,教材不應是碼頭,而應是航船。

一直以來,課堂上只有一種聲音,老師講,學生聽,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講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新的教學模式讓教師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相信學生的潛能,把課堂還給孩子”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內涵。今天的課堂上,我聽到的是多麼富有童趣的聲音,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獨特感受,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的豐富想象!我感受到他們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展示了學生的潛能。學生極富創意的發言使我認識到:今天的兒童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認識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容小視。在課改的今天,學生勇於挑戰的個性正漸漸地嶄露頭角。在充滿想像和夢幻的兒童時期,充分發揚孩子們的個性,引導他們想像,才能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燃起一盞難以熄滅的明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0x3g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