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

一、愛情的真諦由朦朧到明晰。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其實,對於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他們雖有着對愛情的嚮往和最初的萌動,但是他們對愛情的真諦卻是一片模糊。與其讓他們霧裏看花,不如幫他們撥雲見日,這樣更有利於引導他們早日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更有利於他們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認識自己的情感,少走彎路,甚至是上當受騙。明智之舉啊!

二、美好的愛情暢想。

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愛情觀,並暢想自己的愛情。大家都很踴躍,甚至連最不愛説話的鄭小東也發言了:愛情是神聖和偉大的,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過早的去採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嚐它的甜美。姚雲霄認為,愛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對於愛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對愛情的神聖感和美感。我想,這也是編者的願望之一吧!

三、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空洞説教。

對於教材所選的課文,我想,學生們更想學更興趣的是那些貼近他們生活的,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能幫助他們解決苦惱或是煩悶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課文,而不是講大道理,空洞的説教讓人逆反,《致女兒的信》正是這樣的一碗心靈雞湯,它有着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這樣的課文越多越好啊!這是教者的心願,更是學者的心意!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2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台,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裏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閲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説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温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着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3

教完這篇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寫的信,忍不住有許多想説的話。

一、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師生一起暢談愛情這個話題。

中學生的早戀似乎是個敏感的話題,家長老師們總是談之色變,對於孩子或是學生們更是堅決壓制。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暢談這個話題了,因為這是課文呀!我們要學習它,分析它,就要結合我們的生活,説出我們的心裏話,再也不會有什麼顧忌,不必有什麼遮掩和躲閃,我們可以在陽光下,在課堂上,在老師面前,臉不紅心不跳的大説特説了。

二、釋放的快樂和輕鬆。

學習這一課,我的第一個問題是:説説你所知道的愛情名言。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課堂也異常的活躍: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身無綵鳳又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學生張口就來,其敏捷的程度,讓我始料不及,其一吐為快的輕鬆,讓我暗自慶幸:這個問題問得真是及時啊!在以往,這些個詩句,他們總是“欲説還羞”,但今天卻是自信從容,更少不了幾分表達的輕鬆和愉悦。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4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台,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裏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閲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説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温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着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5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能否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學的難點所在。“研究性學習”是學習方式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並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完八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奇妙的克隆》一文後,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現述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麼讀?什麼叫無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麼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處?……以往,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kl[Un],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實物圖片使用,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

我們農村中學,條件相當差,沒有多媒體教室,沒有實物展台,沒有教學用的課文朗讀磁帶,沒有掛圖,也沒有電腦課件。為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為了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我上網查閲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資料,併到中心學校用噴墨打印機打印出來,這算有了一個小小的“道具”。運用這個圖片,很好的導入了新課,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這個直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圖片的使用,生動直觀形象。

二、網絡的利用,為教學者備課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閲了有關資料並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蒐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討,有利於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了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着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着濃厚的興趣。課文中列出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幾方面應用。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有着雙方面的作用。用書上的話説“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就象核能技術的應用一樣,用來建造核電站發電,就是造福人類;用來製造殺人武器的原子彈,就是造禍人類。如果克隆技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為害人類。有的説,克隆器官,為殘疾人服務,這是造福人類。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慾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説,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説,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還要與應試教育進行抗爭。單憑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從考試上進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只是一紙空文,一種口號,一種悲哀,一種形式。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6

《豐收之歌》這一課是通過歌曲的演唱、聽賞、分析來引起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自主學習和探究音樂的興趣,在體驗中感悟音樂。為了實現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探求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部思維過程”的追求,應不滿足於課堂表面的“平易”和“流暢”。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啟發、引導、講授、情境創設、討論、表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願望,使學生的參與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中,我有如下體會:

一、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的演唱、創編、表演實際上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沒有自己的感受,沒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是難以表 現出真實情感的,只有激發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情緒,教學才會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自己找出演唱時的不足之處外,還讓他們自己拍擊節奏、創編各種形式的表演,讓大部分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勵學生產生自信。

二、注重平時積累

現今音樂課樂器進課堂,我校選擇了豎笛,本課我把豎笛用了進去,使學生的學習有了發揮之處,以便以後更認真、主動的學習。

三、不足之處

經過全面回顧和反思後可以看出,課上有些活動的時間安排太緊,以致學生創作時間不夠充分,有些還是教師幫助才能完成,這和學生平時缺乏基本素質訓練也很有關係。另外,少數學生主動參與興致不高,沒有完全做到全體都參與,令人遺憾,可見要整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是任重道遠啊!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7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裏有兩層含義:課文裏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醜行,説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8

個人認為比例尺教學是第十二冊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比較貼近的一部分知識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義。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較簡單的。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線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釐米來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這樣的表示方法是比較多的。直接用比來表示,數字比較大,實際用時還是需要單位名稱的轉化。不怎麼方便。

今天教學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教材上都要求學生列方程然後用解比列的方法來做,這樣的方法雖然比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時候,他們很少有人用這樣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學生不願意列方程,因為列方程要解設,麻煩。第二、用算術方法更簡單、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 例尺。這種方法教材上沒有,可是到為後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礎。

另外説一句,我始終沒弄懂,為什麼有的應用題非要用正反比例的關係來解呢!思考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望高人給我指點指點呀。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9

分數乘整數是“分數乘法”教學的第一課時,是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意義的起點。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學的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加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努力結合現實的問題情境,將計算學習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數乘法的意義。創設學生喜歡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出算式。學生很容易結合整數乘法的意義,列出乘法算式。這樣處理,既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把整數乘法的意義推廣到分數中來,即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法則時,我指導學生從讀一讀,説一説,練一練,想一想,議一議五個方面入手,例如:教學3/10×5,首先讓學生明確,要求3/10×5,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並聯系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得出3+3+3+3+3/10,然後讓學生分析分子部分5個3連加就是35,並算出結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計算過程,特別是3/10×5與35/10之間的聯繫,從而理解為什麼“同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接着讓學生自己嘗試練一練7/10×5,然後進行集體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那一步先約分,比一比在什麼時候約分計算可以簡便一些,從而明白為了簡便,能約分的先約分。

總之,本節課我能儘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改變以記憶法則、機械訓練為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參與到算理的探討、運算規律的歸納中來。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0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國中的新教師,在新的工作單位裏,對於“師師課代表”下的“激情課堂”教學模式還不是很瞭解。在教學中經過向經驗豐富的老師請教,並且認真閲讀校發的相關的學習資料。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使我感覺到“激情課堂”教學的優越性。經過一學期的教學,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談我在教學中的看法:

一、分析教材,找出亮點。

美術這一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它是集文學、哲學、音樂等等學科為一體的學科,如:繪畫中的明暗就是利用物理學中的光學;繪畫作品中的層次變化就是運用了音樂中的節奏、韻律;書法就是與文學有着密切的聯繫等等。對於人教版的國中美術來説,圖片較多、文字較少,從整體上來看,多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的,對於相關的知識講解不夠系統。對於這些,我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提前認真的看教材,反覆思考。從教材中找出亮點,也就是説從教材中找出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知識,進行蒐集資料備課。這樣既不違背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

二、活躍課堂、生生參與。

一個好的課堂要想活躍起來,就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參與。在人教版的初級美術教材中涉及到了“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結合--探索”等四個類型,這也是新課改的中的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這一要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在“欣賞--評述”這一類型中給學生講解怎樣欣賞美術作品?怎樣在美術作品中發現美?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步驟;在“設計--應用”這一類型中給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關鍵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瞭解這一知識,當場給學生演示等等。在備課時,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參與進來,做到討論中求興趣,興趣中求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三、搞好評價、生生親自操作。

搞好評價是檢測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知識的尺度標準,通過它可以反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知識信息。在教學中,我常常利用掛圖,以直觀的形式讓學生親自講解、體驗,使學生在講解、體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我給學生做好總結和評價,使學生在總結和評價中學到更多的書本外的知識。美術不同於其他學科,因為美術具有可操作性、直觀性的特點。因此,在美術教學中遇到操作性的課題,我根據美術直觀性的特點,給學生當場演示和操作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到該課題的操作過程,隨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親自動手操作,如“美術字的寫法”、“手抄報的製作”等等,從而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更好的掌握好所學的知識。

四、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在反思中得到總結。

反思是積累教學經驗的主要階段。在教學中進行反思能夠找到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教學中,我常常反思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並且把這些反思寫在筆記本上。從而,使我的教學業務有所提高,經驗有所收穫。

五、不斷加強自身的知識的修養。

美術包括的知識面比較廣,在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這就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每課涉及到的知識點,我是通過網絡、書籍、相關的雜誌等等資源上去搜索相關的知識資料,以拓展學生的知識。努力地做到“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源源不斷的水”,從而使學生得到更多的知識。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要想搞好教學,就的根據美術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在教材中找到知識亮點。在教學中使學生在課堂上做到生生參與、生生親自操作,做到討論中球樂趣,樂趣中求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1

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以前教人教版教材久了,總覺得新版不如老教材系統性強,練習量也不夠。但是我在教學中感悟出,新教材非常人性化,生活化,靈活性強,新教材的編排自有它的道理。所以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發揮其特長和優勢,是我們應該認真反思的問題。

2、教材中雖沒有提及分數比的形式,但是在一個化簡比的例題中出現了分數比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時要滲透分數比的知識,並注意強調分數比在讀法上的不同。

3、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對化簡比與求比值區分不清。針對這一情況,老師在備課時要預設問題,課堂上有針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去發現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這樣學生對化簡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4、什麼是最簡整數比?化簡比有什麼標準?這些問題困擾着不少同學,教材中也沒有明確化簡比的要求,我以為在教學時,我們應該把這個知識點明確出來,讓學生明白:當比的前項和後項為負質數時,這個比老式是最簡整數比。

5、在教學中發現當比的前項和後項的小數位不一樣時,學生使用商不變性質就比較容易出錯。如:0.7∶0.08在這方面老師要多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並多舉這方面的例子讓學生加以鞏固。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2

第二單元的課文中,我最喜歡的是《往事依依》這篇課文,因為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每次一讀這篇課文,我就彷彿看到了於漪老師小時候認真學習的情景。

我給這篇課文設計的教學目標是: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感情;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所寫的幾件事,理出文章思路,明白學生時代應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的道理;能對自己所欣賞的優美語句進行賞析,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一、導入新課。二、找出文中的生字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三、整體感知,用簡潔的語句概括文章所回憶的幾件往事(觀山水畫、讀《評註圖像水滸傳》、讀《千家詩》、聽國文老師上課等四件事)。四、組織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麼會選擇這幾件事來寫,這些事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作者在這幾件事中表現出了少年時代的哪些樂趣?表現了作者哪些深厚的感情?並在此基礎上思考,作者的經歷,對我們現在的學習有什麼啟迪?五、找出文中優美的語句並賞析。

這篇課文所講的四件事都是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的,我覺得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得注重從情感方面上去感染他們。作者在寫到自己讀《千家詩》時,引用了裏面的詩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等,這些詩句的出現讓文章很有文彩,可以想像,一個文靜的小女孩此刻正在沉醉於詩歌當中,她一邊讀,一邊沉浸在美的享受當中,一個人認真到這種程度,她的生活就是美好的,這種心情就能讓她更熱愛學習,在講到兩位國文老師上課時,作者小時候認真聽課的情景彷彿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所以我就此向學生説,我們要是在上課時也是這種聽課狀態,那我們就能以一顆純淨的心去接受教育。文末提到一個人要多讀書,也要讀好書,這就是作者的忠告,也是肺腑之言,上課時注重這種情感態度的培養,會讓學生受益匪淺。總之,在教學過程中,由讀往事,品往事,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與作者產生共鳴。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的教學我意在讓學生在集體生活中能與同學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交流分享、感受生活成果。能以文明有禮貌的方式和同學交往。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活動一:介紹自己喜歡的圖書

我採取讓學生用四種方法來介紹自己喜歡看的書,培養了學生總結知識的能力。通過用“演一演、畫一畫、讀一讀、講一講”的表現形式張揚了學生的個性,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組織語言的能力。

活動二:好書大家看

1、分學習小組交流圖書:老師抓住機會表揚借書活動中互助友愛的學生、有禮貌的同學。同時注意觀察學生在借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怎樣借書

(1)找兩位學生來前面給大家表演借書的情景。

(2)説一説:他們表現的怎麼樣?。

(3)小組裏的同學互相借書,總結運用的禮貌用語。

活動三:給書分類,辦圖書角。

(1)讓學生簡單給書分類。

(2)讓學生把書自願擺到前面來。

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感受讀書活動和集體活動的快樂,表現出與書籍、知識的喜愛與親近。通過一些實驗活動探究與圖書有關的知識,養成愛閲讀、會閲讀的好習慣,表現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教師在準備這一課時注重了設計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進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實驗中不知不覺的接受知識。教師在這些環節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4

《用比例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最後一部分知識是學習了正比例和反比例關係後的實踐應用。本節課,在教學中教師力求通過知識的遷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藉助函數關係間變量的對應規律,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依存關係,根據它們的正、反比例關係,列出相應的比例式,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把握本節課的重點,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的主動權放手學生,讓學生在自己探索、獨立嘗試、同桌交流、質疑辨析、對比歸納、概括小結、拓展延伸中輕鬆,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反思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我有以下三點感悟:

一、課堂永遠是無法完全預設的

本節課,課前的複習按照預期的設計順利完成。當我出示例5後,學生默讀題目,獨立分析後,我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嘗試解決問題,不到1分鐘,同學們的小手就此起彼伏地浮現在桌面上,個個躍躍欲試,當2名學生將自己的思索展現在黑板上時,我不禁一驚,這兩位學生竟然用了不同的解題方法,除了以前學過的歸一、歸總法,又出現了今天的新課方法,按我預先設計的方案,學生用以前的方法解決後,我將會出示一個自學提示,引導學生按步驟,按思路來用比例解決,學生會順理成章地理解題意,學會用比例解決。沒想到學生自己就能列出正確的比例,我順勢請板演的同學到黑板前講一講自己的思考,真沒想到,這個孩子講得頭頭是道,把我的“活”兒搶了。同學們聽了她的講解,頓時茅塞大開,把我連續出示的兩個基本練習做得漂漂亮亮。

課後我反思這個環節,異常感慨,本來以為絲絲相扣的自學提示,會讓學生在老師無形的指揮下,理解正比例應用題的思考方法,沒想到一個不到1分鐘的獨立嘗試,就讓學生解決了我的預設,而後我的順勢相邀——請學生講解,卻讓課程呈現了更為燦爛的一幕。課堂永遠是無法預設的,當出現與預設不相符的狀況時,教師一定要會調控,得當的調節能讓課堂更加精彩。

二、錯誤點就是生成點

在進行變式練習時,同學們爭先恐後地上講台展示,馬彪同學出現的錯誤給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成,我們習慣應用“總價÷數量=單價”,當單價一定時,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馬彪同學卻將等式的左邊寫成“數量÷總價”,班內同學議論紛紛,我借勢引導學生,抓住正比例關係的對應量對等的要點,使一個比例式拓展成了兩個,讓學生明白了,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規律和依存關係。課堂中無意的錯誤點,生成了新的知識點,讓學廣開世面,更深層次地理解最簡單的函數知識。

三、真實的課堂,回生阻道

我喜歡真實的課堂,這節公開課,課前我一點兒都沒有提示前面的知識。課堂上,當提問正比例和反比例關係時,很多學生都有些生疏,對量與量之間的變化規律有些陌生,經過老師提示後,學生們才回想起前面的概念,這部分所用的時間比預先多用了1分鐘左右,雖然是大約1分鐘的時間,卻給我敲響了警鐘,知識一定要常温常故,儘量避免學生的回生,更要防止知識的斷層。

反思這節課,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示,一位好的數學老師必須具備全面、科學調控課堂的能力,及時抓住課堂的生成點,適時點撥,拓展延伸。與此同時,教師還不能忽視知識的前後聯繫,不能讓知識擱淺,做好做實日常工作,讓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學知識紮根學生心中。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5

執教完《小鷹學飛》第二課時後,我認真聽取了師傅奚校長和二年級各位老師給出的意見和建議,就整堂課的教案設計和課堂教學做如下反思:

根據教材特點和編者意圖,我將教學目標設置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朗讀一、二小節;半扶半放指導三、四小節;演讀五、六小節。

2.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鼓起勁”、“急促地喘着氣”等詞語,學會用“已經”説話。

3.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教育學生要虛心好學,不斷進取。

反思一:應適當進行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朗讀一、二小節時,我讓學生邊讀邊劃出小鷹和老鷹的第一次對話,然後抓住“我已經會飛啦!”這個關鍵句讓學生體會小鷹飛上大樹後的心情,引導學生做一隻高興的小鷹,讀好這句話,從而讀好老鷹與小鷹的對話。教材三、四小節與一、二小節句式相同,因此我採用“半扶半放”,讓學生學着學習一、二小節的方法去學習。但是,在學完一、二小節後應進行適當的學法指導比如:該如何邊讀書邊劃出對話?教師適時進行總結,這樣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強。

反思二:句式對比設計要有針對性。

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時,我採用男女賽讀、小組賽讀的方法,試着放手讓學生朗讀。這一環節設計有些粗糙,如果能對重點句子“我真的會飛啦!”加以指導,設置兩個對話即“我已經會飛啦!”和“我真的會飛啦!”的句式比較,引導學生體會小鷹從“已經”會飛到“真的”會飛的心情變化過程,學生的朗讀效果會更好。

此外,在學習課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時,我設計比較兩個句式“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和“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來讓學生體會省略號的意義,感悟小鷹説話喘氣,上氣不接下氣的那種累。如果換成三個句式的比較:我已經會飛啦!”、 “我真的會飛啦!”和“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小鷹心情的變化,為接下來的分角色朗讀課文做好鋪墊。

反思三:朗讀指導應落實到每一位學生。

教材中的重點對話如:“我已經會飛啦!”、 “我真的會飛啦!”和“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這些句式,可採取開火車的形式撒網式指導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這樣就不侷限於個別學生,便於教師掌握基本情況,紮紮實實將朗讀訓練落實到位。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學新手,我需要不斷學習和刻苦鑽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課當成鍛鍊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學中教、在教中反思,爭取早日成為一名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學能手。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6

國小三年級英語這一課充分體現了英語新課標理念,從知識目標來説,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考慮到孩子剛開始學習英語,所以本課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的。以為三年級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新單詞、新句型。考慮到三年級的孩子已學過四個星期的英語了,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始終採用英語,讓學生完全沉浸在一種英語的學習氛圍中,同時也以這種氛圍感染每一個學生,大膽開口説英語。

在本課教學中做得不足的是部分同學把單詞green 和 black的發音發的不好,教師應在多數同學錯誤發音後立即進行糾正,有些同學的歌唱的也不是很到位。在以後模塊的教學中還應經常複習和操練。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7

一、明確一堂課的教學要求。

一堂課的教學要求,訂得明確具體,而又恰到好處,就要認真鑽研大綱和教材,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保證新知教學。

為了保證學生在短的時間內學好新知識,要努力改變教學中不分主次,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進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難點突出重點。

不足之處:

1、運算順序的強調不夠。儘管大部分的孩子對於先算除法後算加減法已經掌握,但是在總結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多説説。

2、我沒有很好的將算式的讀與算式的運算順序結合起來,比如應該在學生讀算式之後説再計算,也可以讓學生觀察了運算順序之後讀一讀。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8

(一)精講多練。精講多練是我採取的另一個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方法。在課堂上,我少講精講,讓每位同學做好筆記,掌握知識重點難點,然後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練習加以鞏固,課後留有適當不同層次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去練習,這樣通過精講,多練,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練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同時,我又讓每位同學準備一個錯題本,在我每次評講習題的過程中,把他們易錯的習題和知識點重點記在錯題本上,以便於平時有重點地去記憶和理解。特別是學習好的學生做的非常好。

(二)根據複習內容,佈置適量的難度適中的練習;

(三)循環考試,即每學完一部分後,進行階段性測試,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

在整個英語複習中還應遵循一條原則:擺正師生關係,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大綱為基礎,以應用為目的。在歸納、檢查、分析、對比、討論、總結中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複習效果的目的,在會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9

1.創設情境。這節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拉近了課文內容與學生的距離,逐步走入課文,這樣便於體會人物精神風貌,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興趣盎然地進入課堂。

2.以讀代講。讀書的過程是學生對文本充分對話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實施有效指導的過程,以讀代講在尊重學生對課文個體化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從而挖掘它的人文思想,並能指導學生的行動。提高了讀書活動的實效性,教育他們學會敬重父母。

3.自讀感悟。課堂上我讓學生邊讀邊做批註,為學生提供創新的空間。同樣的文本,每個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讓他們做批註,不但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性化的理解,而且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4.及時評價。教師的一句話可能會改變學生的一生,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及時有效。多元化的評價也會博得學生的致高興趣。所以,我覺得自身的應變能力及簡潔明快的課堂語言很重要,在這方面我做得還不夠。

一節成功的課,不在於面面俱到,也不在於熱熱鬧鬧,哪怕只有一點,只要它閃光,我們的收穫就很大,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揚長避短,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20

精讀品讀這一環節我都是以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出發點在於讓對遠古生物並不熟悉的學生能夠在看圖識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為這個班級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我在提出問題後只請幾位能説出答案的學生談了理解和感受,忽視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語句的品析,學生是難以獨立回答完整的,在這裏我沒有讓學生髮揮想象,翻閲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都以多媒體出示參考書答案作結,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作好筆記來應付作業和考試,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和興趣,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

這一點在評課中經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以後課堂問題的設置要有取捨,有梯度,(課後的題目可以參考採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節都有一個問題,要學會取捨,有重點)難度高的問題讓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而難度中等或較低的問題就留給基礎比較差,認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較差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讓學生多想多説,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在學生講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最近發展區”的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21

其實把兩篇課文進行對比教學,我也是第一次嘗試,出發點是根據單元導讀而想到的,然後在網上搜索相關的教學設計再進行備課,在此之前我讓學生們閲讀並進行小組預習,交代自主學習的問題,一堂課下來我最大的感觸是,孩子們比以前的課堂更活躍,更讓孩子們學習了另外一種總結性、對比性的學習方法,雖然難度性教高但是由於孩子們課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閲讀、所以孩子們的答案和課堂進度比較順利。

而我這堂對比教學課堂最大的收穫如下:一是課文表格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小組之間相互合作完成表格比較兩隻鵝有什麼異同點?進行小組合作這是這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手法的教學的體會。我是讓學生們小組之間合作探究,兩篇課文的寫法的異同點,並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讓孩子們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尤其是課文中的“反語”的運用與理解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0793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