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精選15篇)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精選15篇)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1

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師生關係、朋友同學關係,培養中學生健康的愛情觀,僅有十四歲的女兒能夠大膽地向父親提出什麼是“愛情”,同時得到父親慈母般的回答,這本身就體現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和女兒平等和諧的父子關係,藴含着父親平時對孩子循循善誘的教誨,讓孩子從這樣的教育中飽嘗親情的關愛。我們許多家長老師與孩子形成一道天然的代溝,以嚴父、嚴師的姿態對待孩子,讓孩子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象這樣的孩子有心理話,他能和你講嗎?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精選15篇)

他有許多的祕密能去告訴你嗎?因此這樣學生他只能在同齡人中去尋找傾訴的對象,於是久之便成知己,他們相互的不足又不能相互發現,有的簡直是“臭味相投”、“一見鍾情”難以割捨,就這樣造成中學生“早戀”現象。此時如能遇長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直面“愛情”和孩子坦誠交流,指導孩子正確對待“早戀”,處理好自己生理和心理成熟關係,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能讓中學生克服“早戀”,踏實學習,揚起青春的風帆,在實現人生遠大理想的航線上,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2

對於愛情這個敏感的話題,在教學中一直是一個禁區,沒有人敢去涉及。如果稍有不測,就會發生意外事件。好在現在的課本已經開始注重這方面,並選如了課文。課文淺顯易懂,很容易被學生們接受。我覺得這是教材在進步,時代在進步,也是更加人性化的餓體現。

對於愛情,不管是在遷客騷人的筆下,還是在影視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這也是每一個人要經歷的必然階段。為什麼要遮遮掩掩呢?為什麼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説明白呢?

教完這篇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寫的信,忍不住有許多想説的話。  一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師生一起暢談愛情這個話題。

中學生的早戀似乎是個敏感的話題,家長老師們總是談之色變,對於孩子或是學生們更是堅決壓制。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暢談這個話題了,因為這是課文呀!我們要學習它,分析它,就要結合我們的生活,説出我們的心裏話,再也不會有什麼顧忌,不必有什麼遮掩和躲閃,我們可以在陽光下,在課堂上,在老師面前,臉不紅心不跳的大説特説了。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3

學習這一課,我的第一個問題是:説説你所知道的愛情名言。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課堂也異常的活躍: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身無綵鳳又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學生張口就來,其敏捷的程度,讓我始料不及,其一吐為快的輕鬆,讓我暗自慶幸:這個問題問得真是及時啊!在以往,這些個詩句,他們總是“欲説還羞”,但今天卻是自信從容,更少不了幾分表達的輕鬆和愉悦。

1.愛情的真諦由朦朧到明晰。

其實,對於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他們雖有着對愛情的嚮往和最初的萌動,但是他們對愛情的真諦卻是一片模糊。與其讓他們霧裏看花,不如幫他們撥雲見日,這樣更有利於引導他們早日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更有利於他們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認識自己的情感,少走彎路,甚至是上當受騙。明智之舉啊!

2.美好的愛情暢想。

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愛情觀,並暢想自己的愛情。大家都很踴躍,甚至連最不愛説話的鄭小東也發言了:愛情是神聖和偉大的,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過早的去採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嚐它的甜美。姚雲霄認為,愛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對於愛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對愛情的神聖感和美感。我想,這也是編者的願望之一吧!

3.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空洞説教。

對於教材所選的課文,我想,學生們更想學更興趣的是那些貼近他們生活的,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能幫助他們解決苦惱或是煩悶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課文,而不是講大道理,空洞的説教讓人逆反,《致女兒的信》正是這樣的一碗心靈雞湯,它有着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這樣的課文越多越好啊!這是教者的心願,更是學者的心意!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4

學生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

課前我創設了讓灰塵博士參加評選大會的這個情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學習灰塵的作用,明白沒有灰塵,大自然和人類都將發生許多變化,通過在班裏組織“灰塵作用新聞發佈會”,讓學生充分了解灰塵的優點,並回到創設的情景中,同意灰塵博士參加評論大會來理解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灰塵太多確實會污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因此我們看事物要看到它的兩面性,全面地分析,趨利避害,為我所用。一個情景,一場新聞發佈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不少知識。身為教學的組織者,何樂而不為?

學了這篇課文,課後練筆也很有必要。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並以第一人稱寫灰塵。這樣有助於使學生獨特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均得到提高。不足的是作為略讀課文。老師還是沒有完全放開,講得太多,有點束縛學生,寧外在知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方面做得也不夠到位。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5

我沒有通過説理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要全面地去看待問題。我出示了一個情景:獅口逃生的鹿啊,來到溪邊,看着自己映在水裏的影子,越看越生氣,恨不得把那兩隻角給磨平。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天,森林裏召開小動物的選美比賽,好多小動物都去參加了。

小鹿這時想起自己頭上美麗的角來,於是就去報名參加比賽了,結果,小鹿因為有着像珊瑚一樣美麗的角而贏得了比賽。那你説,這時候鹿又喜歡什麼呢?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不一定要與孩子們據理力爭也能達到教學效果。讓孩子看到另一個畫面,用事實説話,在事實中明白該怎麼去分析、看待問題。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6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本,我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用活、用實教材。這節課中在四面國旗的尺寸中找比組成比例,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國旗長與寬的比,兩兩可以組成比例。同樣國旗寬與長的比,兩兩也可以組成比例。

另外每兩面國旗的長之比與它們的寬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課題中通過“你還能找出其它的比嗎?”的提問,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在練習中要根據給出的4個數據,組比例,隱含着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學生通過遷移比較,小組合作交流,多方驗證,大家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問到最後的豁然開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的“數學家”,經歷了這個愉快的學習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7

一、進場部分。重新改為分享夢。

二、圖片的改進。圖片增加了兩幅,更好的體現了夢的故事情節。在入場後請孩子集體觀看圖片,把看見的説一説,激發的孩子接下來排圖講述的興趣。

三、由原來推選代表上來講述夢改為孩子自願上來。這樣更好的發揮每個孩子的主動性,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寬鬆自由的表現環境。

四、幼兒在傾聽完我的講述後,設計的一些問題更精練了。避免我在不知不覺中説教成分會加重,重新設計後的問題能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有機的和平時生活經驗相結合,發散孩子的思維。讓孩子通過説,知道其中的科學知識以及人生態度。

五、結尾部分, 重新創編“夢”,引導幼兒想象,還會有誰做夢?他的夢是什麼顏色。讓幼兒初步認識三原色紅黃藍,三間色橙綠紫。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8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是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

1、授課前,我讓同學們用一兩句話説説下雨時的情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我重點引導同學們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

(1)初讀,梳理內容。使學生明確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後的順序來描寫山雨的。

(2)再讀,品味賞析。我讓同學們帶着“作者是怎樣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這一問題,小組討論交流。以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傾聽,引發了奇特的聯想、想象,並運用了比喻等多種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山雨的喜愛之情。並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説説閲讀感受。

在教學本課時,特別是在整體感知時,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着學生去品味、欣賞。閲讀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態在對學生產生閲讀期待,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閲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後那美的意境。

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覆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閲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閲讀。我覺得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閲讀的結束,而應是閲讀的開始。帶着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閲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課就引着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裏,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收穫:生活有許多的樂趣需要用心去體會,就是這樣一場山雨也會讓人心馳神往。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9

首先,研讀課文。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讓學生自讀、思考、合作交流,結果學生把 《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説出來。

至於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我啟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學生的發現為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10

這節課中還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讀得多,但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台。在指導朗讀上應再下功夫,應該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不應將自己的體會強加於學生的身上。

2,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學生的感悟有些只停留在表面,認識有些膚淺。非但不能體現原本指導比較細緻,有步驟的特點,反而讓學生覺得很倉促,導致實效性不強。

3,課堂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在教課本內容的時候比較倉促,也沒有很好的深入課文,理解課文。

4,在進行角色體驗的時候,有點脱離文本,因為小朋友對課文內容還不是很瞭解,就直接開始讓他們談自己的感受,要求有點過高。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11

1.這是一首抒情詩,最能體現出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在制訂的三個學習目標中,應該以“朗讀訓練”為重點(當然,也是難點)。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薰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

2.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析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經過考慮,在授課中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再輔以“揣摩語言”的方式,進而去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3.本文作者通過記敍自己茅屋被秋風吹破這件事,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着落的窮苦百姓,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學習本文,也可讓學生在網站資源的幫助下,通過有層次的閲讀來感受作者的複雜感情,體會作者的博大胸懷。以此教給學生自己動手,合理利用資源,解讀本文的一種方法。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12

教學中,當學生找到百數表內5的倍數特徵時,我追問學生,“是不是在所有的自然數中,5的倍數都有這個特徵呢?”學生異口同聲地都認為是。這裏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我告訴學生是不是有這個特徵,我們沒有研究過,只是我們的猜想。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驗證。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認可的。沒有經過研究,怎麼能知道是呢?有了這樣的猜想,最後通過舉例的方法驗證後,學生沒有找到反例,這時我才告訴學生,一開始的猜想現在變成了結論。雖然同樣是一句話,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界定,沒有經過驗證前,只是猜想;只有驗證後,猜想才可能變成結論。

相信學生不斷經歷這種過程後,他們才會具備科學的態度,才會學會對自己所説的話負責,才不會貿然下結論。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13

《赤壁賦》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並以“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為教學重點。

教學中,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14

上完九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傅雷家書兩則》這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談談:

1、上這課時注意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 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嘗試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説教,在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的過 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新的語文課堂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給學生以精神。通過本文的學習,力圖打開學生的一片 精神空間。九年級學生雖然只有14、15歲,對生活的理解有限,社會經驗尚少,但經過引導,是能體 會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義的。我在教學時,即注意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儘量的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 驗相結合,減少學生對久遠時代的隔膜。而對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 人尋味的議論,也不亦隨便帶過,而是把握好闡發的深度和分寸,以減少學生對此抽象思想的膚淺理解。

3、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豐富的積累,在此課的學習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積累的重要。課堂學習的過程 ,不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內引外聯,激活思維,正是每個 語文教師的責任。

致女兒的信反思總結 篇15

教學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彈琴女孩的世界,讓孩子們很感興趣,後來讓孩子分層次地自讀課文,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閲讀的習慣,同時也幫助老師及時瞭解孩子對文本的原認知程度,利於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定進一步學習的方向,從而實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我安排了學生先嚐試解決疑問、回答問題,然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入情入境、語文生活化、品詞品句等教學方式,逐一解決課前學生提出的疑問。之前學生回答得不夠完整,不夠到位,到後來的深入回答,學生在把握了文本的同時,也親身體驗了自己的梯度性發展歷程,這對於激勵學生、激活課堂是一個有利的因素。這一方面,作為教者,我是感到高興的。但是在四季琴聲的教學方面,我是點撥到位,學生也層層深入,有感而發。我總覺得有什麼欠缺了,後來課後細細反思,我想:是不是我在四季琴聲的教學中太平均用力了,學生學起來也不太起勁。後來我設想了一下:如果我在春季的琴聲教學中先引領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品味學習,然後指導學法,再讓學生分小組學習夏季琴聲,有選擇地學習秋季、冬季的琴聲,那麼既可以突破重難點,又可以讓學生體現從不會到會,從別人教到自己學的實踐過程,始終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那不是更好嗎?

尤其是“鍥而不捨”的處理上,我沒有在課中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將語文生活化,讓學生談談自己生活中“鍥而不捨”的例子,而是放到課堂的後面作為拓展延伸的內容,我感覺好像有點把一棵樹砍下來了,但後來又把砍下來的樹重新種上。課堂一開始,在解疑探究環節就應該出示文章哪些地方體現了小姑娘的鍥而不捨?找出有關句段品讀。這樣的一個問題就統領了全文。接下來可一環套一環的品讀感悟,進而感受小姑娘的勤奮刻苦和鍥而不捨的優秀品質。

標籤: 反思 精選 女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7qxj6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