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禮儀知識 >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精選14篇)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精選14篇)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精選14篇)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1

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細節》這部作品是一個獨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識的框架內的平實述説,説出了教育的本質,是以敏鋭的眼光,透視了教育行為中的真善美和虛假醜。整本書沒有高深的理論,拋卻新潮的術語,矚目於教育的小事、細節,帶你抵達教育現場,為教育做最真實、深刻的“側寫”——這些書評都極為中肯。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問題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探索,去發現;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他們告訴孩子,不需用手操作,無須用腦行事,只要聽,不必説,理想世界不必伴隨快樂„„

他們要求孩子,去發現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個世界中,他們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也極有可能存在諸多可怕的盲區,比如,無視過程,無視原理,無視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隨心所欲”。於一些隨意的教育細節中滅失了學生的天知,我與此有着很深的共鳴。我在想教師本位先入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緣於對兒童的誤讀——兒童是什麼?“語文界先入為主派的教師用他們的教學行動確認兒童就是一張白紙。兒童天生應該什麼都不知道,一切問題理應由老師先來發問。那麼,兒童真的是一張白紙麼?”其實,兒童天生會學習,兒童的學習力幾乎與生俱來。可是,對兒童的誤讀使得教育者對此視而不見。面對這樣的窘態,《國小語文教學》會刊主編李紅雲曾撰文呼喊:“哪一個孩子生下來,對世界不是睜着一雙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個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誰把孩子的求知慾望銷減了?是誰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撲滅了?”

回想起傳統的語文課堂:使用精美的語言導入新課,解讀文本由教師率先發問,迫使學生跟進。教師上課講究起勢、勾連、承轉、收合,教學預設程式化,追求教師表演嚴絲合縫、至臻至美,“三維目標”精準達成,師生課堂表現常常“精彩紛呈”。這類課堂,教師課前對教學設計往往苦心孤詣,對文章內容、特色已然凝練概括,對作者生平、寫作動機更是反覆推敲,課堂上只幾下“蜻蜓點水”,便極為輕巧地“幫助”學生清除了閲讀障礙,省時、高效、創境、激趣,一舉數得,教師顯得遊刃有餘,學生的學習也似乎順順利利。但這樣的課堂真的可取嗎?

20xx新版《語文課程標準》(部頒)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閲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語文課程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中,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新型學習方式的形成”。顯然,新的語文教育思想並不支持這種課堂上以教師為本位,強調教師引導先入為主的做法。但是,現實中我們發現,以教師引導先入為主為範式的教師本位課堂在當今小語界的教學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學樣式。為何遲遲不見變革?教師本位課堂,以及教師在小語課堂上先入為主的引導底氣從何而來?

現在讀讀朱先生的作品,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兒童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為,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2

書本中的這麼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問題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探索,去發現;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學校和文明,將孩子和身心分離。他們告訴孩子,不需用手操作,無須用腦行事,只要聽,不必説,理想世界不必伴隨快樂„„他們要求孩子,去發現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個世界中,他們偷去了九十九。”説的真好,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去尋找孩子喜歡的語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現在讀讀朱先生的作品,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兒童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為,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

翻閲了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裏”“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絡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其中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事例給教育學專著贏來了很多的吸引力,是為數不多讓我讀完的一本書。

確實讓我反思了自己的行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師,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師作為我接下來的奮鬥目標。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標是如此的明確,合理運用我們的知識,給我們祖國下一代獻上我們這一生的祝福吧!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通過看《教育的細節》這本書我的一些收穫吧,初次看這本書,看到了“一釐米之變”,對這些事例真的是震驚了,句句説到了我們的生活中,難道我們不是這樣做得嗎?真的很讓我們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們沒有注意細節,真的。你認為你每天的每一句話你都深思過嗎,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穫也許並不是我要去注意細節什麼的,而是讓我知道換位思考是多麼的重要,這是素養的提升,這是學習的動力,這是我們教育贏得尊重的最好方法,好好去做好換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個教育上的細節了。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3

改變從細節開始

—— —《教育的細節》 讀後感

我讀完朱永通老師的《教育的細節》,感受到朱老師偉岸的身軀內藏了一顆敏感細膩的心。《教育的細節》中有許多處説出了我的心聲,説出了我想表達卻表達不清的東西,引起我極大的共鳴。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錄,比如:“學校的風格是一種説不出的味道,一個人的品位就是這種味道長時間培養起來的。有時候,一所學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學生的記憶裏嵌留一輩子。”“任何一所學校的細節,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聯繫。看一所學校是否有人文氣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貼在牆上給人看的標語或理念,也不用費心去加減乘除一個個考核指標的得分,有時一個細節,就足以説明問題了。”

前段時間,電視劇《太陽的後裔》成為熱門話題,劇中傳遞了許多正能量的東西。劇中有一個細節對我觸動很大,就是餘震發生時,年輕的李醫生為保全自己撇開一時半會兒也救不了的傷員而逃離廢墟。事後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內心,在地震過後他不僅沒有向家人報平安,連即將臨盆的妻子都沒有聯繫,他一臉愁苦抑鬱地不斷投入更危險的工作,在工作中尋找救贖,直到那位傷員原諒了他,他才解脱,心靈如釋重負,微笑重返臉龐。這個細節沒有明顯的説教,而是通過人物的自責、內省、自救而詮釋人生的意義。正如《教育的細節》中所説:“堅持一釐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在我看來,與其整日期盼外在強有力的制度變革來改變一切,不如向內求和向外做,秉持一釐米之變的信念和行動。”一部充滿正能量的電視劇可以贏得那麼高的點擊率,對年輕人的影響那麼大,不得不讓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反思: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應該如何進行才有效?

學生的成長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僅愉悦着教師的心靈、推動着學生自己的發展,也帶給家長們信心和希望。學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師的貴人。所以我特別認同永通老師所説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讓人如沐春風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間情懷,勝過無數的教科書和僵硬的規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隨自身的生存狀態而來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教育的細節》是一本好讀的書,符合崇尚簡單質樸的我的胃口。書中無論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氣。看得出身為編輯的作者是真正熱愛教育,真正走進了學校、走近了教師,不僅為中國教育的前途憂心忡忡,也設身處地地在為教師的發展着想。如同他在書中所寫:“事

實上, 在今天中國僵硬的教育體制下,不管是誰,都只能在體制的隙縫間做一些細小的嘗試和努力。如果你想跟遊戲規則説‘不’,爭取一點個人自由呼吸的空間,結果可想而知:你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絕聲,自然多了些許悲壯美。”經典的教育範例值得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反覆咀嚼和回味。知微見著,守正待時。本書中,作者精心選擇的範例,無論從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來看都堪稱經典,相信閲讀此書的每一個讀者 都會從書中得到啟發,激起對教育現狀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4

一個有教養的人,細節組成了他人生的一個個座標。隨時隨地,無時無刻不在體現着他的學識、學養、品位、情操。

這種教養在社交場合或者單位裏,不只是場面上的氣宇軒昂、風度翩翩,更在於日常工作或待人接物中的謙和平實、坦蕩從容。有雍容的氣度,有律己的自覺。對上不阿諛,對下不苛責。對待為他服務的人,哪怕是門衞、保潔員,他都會由衷的説聲“謝謝。”

這種教養反映在家庭中,是些微不足道的細節:會蹲在地上為老母親細細地洗洗腳,會為了愛人推卻可以推掉的應酬,陪着他(她)吃一頓尋常的晚餐。星期天和家人一起到市場上買點排骨鮮蝦、蘿蔔青菜,來到廚房、繫上圍裙,一樣熟練的煎炒烹炸。也能挽起袖子洗衣拖地,順帶擦擦窗户玻璃上的雨漬,修剪修剪茉莉、秋海棠的花枝……

這種教養表現在性格趣味上,寬容大度、隨和坦蕩,安靜時靜若止水,快活時鬧如孩童。會廢寢忘食地看一本新書,會通宵達旦地欣賞一部好劇。會深深沉思,也會妙語連珠。從不無故傷及他人,更不無端口舌是非。懂得為尊者諱,知道做下屬的難,設身處地,與人為善。這樣的人一般裝飾得體,舉止端莊。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5

在公司規定午餐時間裏用餐,如果有同事或者客户在你的辦公室裏,最好不要在辦公桌前用餐。雖然何時何地用餐是你的自由,但在規定的午餐時間裏,如果沒有十分迫切的工作,最好和同事一道用餐,順便交流溝通。否則,大家都用餐回來,你卻在外用餐,一旦有人找你,或者客户來電,就會出現尷尬的局面。

切記,你的成功取決於你為自己建立的形象!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6

職場上,儘量避免談論和分享有關你的職業抱負和目標的話題!這樣的話題會讓同事和公司懷疑你的職業忠誠度,影響你的發展前程。此外,還有許多話題屬於職場禁忌的範疇,包括個人隱私、宗教、健康等話題。不要將工作和個人生活混為一談,要清楚它們之間的界限。

注意你的用語,遠離忌諱話題,會讓你的工作更加容易和輕鬆。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7

俗話説,“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良好坐姿也會提升你的自信!想象一下,你的同事是否會對一個坐在電腦前,縮着脖子,弓着腰的人留下好印象?

沒錯,自信決定一個人的成敗與否。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8

永遠不要嘴裏一邊塞滿食物,一邊還在滔滔不絕,大聲説笑。這些都被視為職場上不專業的行為。

不要小看餐桌禮儀,它可以透露出一個人真實的個性。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9

即便是接一個普通的電話,也要用令人愉快的聲音,並且快速響應對方!拿起電話的時後,你永遠都要記得主動問好,一句愉快的問候語往往讓溝通更為順暢。當結束的電話時候,同樣不要忘記説聲“Thank you!”

永遠保持自己專業態度和形象很重要!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10

不要將一些個人壞習慣和下意識的動作帶到職場上!許多個人習慣你也許不以為然,比如説,咬指甲, 摳鼻子。但辦公室是一個公共場合,這些不雅的行為往往讓你專業形象大打折扣。

摒棄那些惱人的壞習慣吧!儘量不要在公共場合折騰你的面部。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11

要避免習慣性拖拉作風,工作時好好表現十分重要!

請牢記,拖拉作風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更可能會讓你錯失職業生涯發展的良機!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12

避免噪音和干擾!任何時候,無論是講話,還是接電話,還是做其他的事情,都要控制自己講話的音量!

你要注意,聲音會嚴重影響到辦公環境,當心不經意的行為影響到周圍同事對你的態度!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13

一、用餐場合及注意事項

當被邀請參加早餐、午餐、晚宴、自助餐、雞尾酒會或茶會,通常只有兩種,一種是正式的,一種是隨意的。假如去的是高檔餐廳,男士要穿着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假如指定要求穿正式服裝,男士必須打領帶。

下面介紹幾種最具代表性的場合及注意事項:

1、自助餐

自助餐(也是招待會上常見的一種、可以是早餐、中餐、晚餐,甚至是茶點,有冷菜也有熱菜,連同餐具放在菜桌上,供客人用。一般在室內或院子、花園裏舉行,來宴請不同人數的賓客。假如場地太小或是沒有服務人員,招待比較多的客人,自助餐就是最好的選擇。

自助餐開始的時候,應該排隊等候取用食物。取食物前,自己先拿一個放食物用的盤子。要堅持“少吃多跑”的原則,不要一次拿得太多吃不完,可以多拿幾次。用完餐後,再將餐具放到指定的地方。不允許“吃不了兜着走”。假如在飯店裏吃自助餐,一般是按就餐的人數計價,有些還規定就餐的時間長度,而且要求必須吃完,假如沒有吃完的話,需要自己掏腰包“買”你沒吃完的東西。

自助餐有兩種類型,坐式並且享受部分服務的是最美妙的。它將優雅的環境和輕鬆的氣氛熔於一體,這樣的聚會需要一定的服務,除非它小得女主人可以應付得過來,同時也需要足夠的空間容納餐桌。另一種是不需要餐桌的,也沒有服務或者很少,客人們自娛自樂,可以自帶碟子、銀具和餐巾到一個自己覺得最舒適的地方,而且隨時可以討論問題。

自助餐,除了解決由於額外服務產生的問題,也解決了女主人安排桌位的問題。當客人們自由選擇地點時,先後次序和是否適合滿意等並不是主人的責任。往往提供了很多種菜餚,客人有足夠的選擇餘地,主人也不必擔心菜單是否符合他們的胃口。

2、雞尾酒會

雞尾酒會的形式活潑、簡便,便於人們交談。招待品以酒水為重,略備一些小食物,如點心、麪包、香腸等,放在桌子、茶几上或者由服務生拿着托盤,把飲料和點心端給客人,客人可以隨意走動。舉辦的時間一般是下午5點到晚上7點。近年來,國際上各種大型活動前後往往都要舉辦雞尾酒會。

這種場合下,最好手裏拿一張餐巾,以便隨時擦手。用左手拿着杯子,好隨時準備伸出右手和他人握手。吃完後不要忘了用紙巾擦嘴、擦手。用完了的紙巾丟到指定位置。

3、晚宴

晚宴分為隆重的晚宴和便宴兩種。

西方的喜好,隆重的晚宴也就是正式宴會,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8點以後舉行,中國一般在晚上6點至7點開始。舉行這種宴會,説明主人對宴會的主題很重視,或為了某項慶祝活動等。正式晚宴一般要排好座次,並在請柬上註明對着裝的要求。其間有祝詞或祝酒,有時安排席間音樂,由小型樂隊現場演奏。

便宴是一種簡便的宴請形式。這種宴會氣氛親切友好,適用於親朋好友之間,有的在家裏舉行。服裝、席位、餐具、佈置等不必太講究,但仍然有別於一般家庭晚餐。

西方的喜好,晚宴一般邀請夫婦同時出席。假如你受到邀請,要仔細閲讀你的邀請函,上面會説明是一個人還是先生或夫人陪同,或者攜帶伴侶。在回覆邀請時,你最好能告訴主人他們的名字。

4、其他注意事項

西餐的一個特點就是餐具多:各種大小杯子、盤子、銀器具等。

餐具是根據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裏或放在食盤裏。麪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裏,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數目要和菜的道數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裏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着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繫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小瓶裝鹽和胡椒,可以在每一套餐具中間的前面放一份,可以每兩套餐具之間放一個甚至只在餐桌的中心位置放一個,這樣就可以共用一套小瓶了。

餐具都擺齊以後,不要忘了餐桌的裝飾物,例如蠟燭台或用你的茶壺做個小花瓶等,都可以增添浪漫的氣氛。

招待客人時不要把熱水放在玻璃杯裏,這樣既不科學,又不安全,因為玻璃杯容易燙手。所以,熱水、熱茶等,應該放在瓷杯裏,玻璃杯是用來裝冰塊或是冷水的。

西方喝茶的方式和中國也不一樣。中國喝茶方法一般都是把茶葉直接放在茶杯裏用開水衝着喝,茶葉仍在杯子裏。西方是用袋泡茶或把茶葉先放在茶壺裏泡,然後把茶水倒出來喝,茶杯裏不留茶葉。

就坐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要蹺腿,和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枱上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女主人拿起餐巾時(沒女主人就看男主人,表示開始用餐,把餐巾鋪在雙腿上,假如餐巾很大就對摺放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

細節的教養讀後感 篇14

(一)用餐時的基本禮儀

1、喝湯、咀嚼絕不出聲。這是人和動物的分別。

2. 不在公開場合,大聲地發出打嗝聲。

3. 不碰撞杯、盤。不要移動餐盤。

4. 刀叉輕放,不發出刮盤聲。

5. 講話時不揮舞刀叉,或用刀叉指着人。

6. 不彎腰埋頭吃飯。這模樣實在很窮酸相、狼狽。

7. 切食物只切一口大小,並且一口放進嘴裏,不要只咬半口。

8. 不要翻看盤底的廠牌名。

9. 每上一道菜,從最外側的左、右一副刀叉開始使用。

10. 使用放在右前方的杯子,不要拿到別人的杯子。

(二)西餐餐具的使用法則

中餐的餐具只有一雙筷子,而西餐餐具卻是琳琅滿目的一整排。請放輕鬆,餐具擺放雖然多,但其實只是為四道菜而準備。這四道菜是前菜、湯、魚、肉,只是餐具全都一併擺出來而已。

1、刀叉擺法:刀叉併攏、刀刃朝內

刀叉的擺法是個信號,藉此告訴侍者什麼時候收走盤子。若刀叉置於盤子兩側時,表示仍在進行飲食中,相反地,刀叉平行擺放時,表示用餐完畢。另外一種擺法,在大眾化的餐廳用餐時,從頭到尾只用一副刀叉,盤子收走了,用過的刀叉還會留在桌上繼續吃下一道菜。這時,不要把刀叉直接貼放在桌上,而是將刀口放在叉齒間,並且刀刃朝下。

當你用餐完畢後,可順手將盤上的刀叉併攏,並且保持刀刃的方向是朝內狀態,不僅能使你的桌面變得更為整潔,也讓服務生可以方便收拾餐具。

2、公用餐具:雙手用,更優雅

當你在餐廳用餐時,會碰到有些菜不做一人份或是食物可相互分享的情況下,如:西班牙海鮮飯或大盤色拉等,這種供多人食用的菜,會附上公叉和母匙。

若在取菜時只用一隻手操作匙與叉,其實不雅。那是職業服務生的技巧,一般人不需要會。用雙手反而較雅:右手匙在下,左手叉在上。食物盛在匙上,用叉背按壓着,再放到自己的盤子裏。

每拿完一次,切記將盤裏的食物聚集在中間,把叉和匙的握柄朝向同伴,這樣不僅保持盤相美觀,同時也方便別人拿取。

(三)不使用餐具的食物吃法

鹹點心可用手直接取用,有些食物是不用餐具而用手拿着吃的,稱為Finger Food,通常餐前酒與正餐之前都會先送上這類食物。

Finger Food的功用是,喝餐前酒之前,先填一下肚子可以保護胃膜。另外,人在空腹的時候,血糖會降低,吃一點東西會使心情沉穩許多。

比較常見的鹹點心是Canapé,這是小小片的薄面包或是餅乾上面放火腿、燻魚等。一般都是三塊,直接用手拿着吃就行了。要一口吃完,不要只咬一半,這樣反而不雅哦。

用單手兩指掌握點心邊緣,麪包須用刀塗抹奶油,麪包基本上是用手剝下一口就抹一口奶油。但是葡萄麪包和德國的黑麪包用手剝的話很容易碎,這時就用刀把一片面包切成兩半,全部抹上奶油後,直接用手拿着分幾口吃。

(四)吃披薩該用刀叉嗎

披薩就像我們吃包子、饅頭一樣,沒有明定的規矩,可自由發揮。但是披薩是黏搭搭、軟趴趴,很難纏的,如何吃才不會邋遢?

拿坡里式(Napoli)披薩是邊緣皮厚、中間皮薄,所以直接用手拿着吃是不太方便,可用刀子先切下前半的三角尖,軟趴趴的地方用叉子盛着吃;剩下較硬的地方比較好拿,可直接用手拿着吃。

美式披薩就是最常見的那種厚底皮,便於用手直接拿着吃。披薩大都是用馬自拉起司(Mozzarella),這種起司黏連着餅,很難扯斷,也是用刀叉來幫忙理清“糾纏”。

標籤: 讀後感 教養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liyi/mnde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