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2023年國小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通用3篇)

2023年國小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通用3篇)

2023年國小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2023年國小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通用3篇)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由於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為:《在集體生活中》、《學習更上一層樓》、《我的家鄉》、《家鄉的變化》。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樂於合作,待人誠實守信的品質;初步形成規則意識、民主意識。

(2)使學生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要敢於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感受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使學生初步形成積極向上,樂觀好學的學習態度。

(3)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瞭解家鄉的名人並向他們學習。

(4)感受家鄉及家鄉人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瞭解家鄉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幫助學生建立與人交往有誠信,能合作,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的行為習慣。

(2)初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良好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喜歡閲讀課外書籍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毅力和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愛惜名勝古蹟,不亂丟亂刻畫的習慣。

(4)養成保護水資源,愛護身邊環境的良好習慣。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幫助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能嘗試合理的解決集體生活中的問題。

(2)學習給自己制定不同時期的目標,樹立自信心;學會一些簡單的讀書方法。

(3)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瞭解家鄉的民風、民俗、文化、物產等;瞭解家鄉湖泊眾多的自然環境及水資源分佈情況;瞭解家鄉的名勝古蹟及特產。

(4)知道部分舊生活用品的用途;瞭解家鄉生態環境的污染情況;知道有關環保知識。

四、教學重難點:

1、幫助學生學會適應集體的要求與規範,樹立合作、誠信意識,學會尊重他人,能夠合理處理意見不一致的問題。

2、提高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學習任務,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

3、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會識圖,在圖上找家鄉的位置,瞭解家鄉的地理、人文、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等等,熱愛家鄉,節約水資源。

4、瞭解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的生活關係。

五、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時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劃分等級。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六、學困生幫扶措施:

正如烏申斯基所説:“教師的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講,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於發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切。”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會有收穫!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種愛又必須是真誠的。打開孩子心裏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係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歡聽教師的課,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樂於接受。馬克思曾説:愛需要用愛來交換,心靈需要用心靈來塑造。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學生。因而,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徵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師要創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使一些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困難,讓他們親身經受一下艱難的磨練及痛苦的洗禮。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人性深處,無不渴望被讚賞。”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後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髮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髮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覆的教育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永遠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困生,就要讓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開展一次學會合作的活動。(具體實施於體育運動會)

2、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由語文讀書活動實施)

3、收集關於家鄉發展變化的材料,召開一次“我愛我的家鄉”的主題班會。(由班主任在班會課上進行)

八、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品德課每週是兩課時,本期全部時間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放假及運動會等一些時間外,上課的時間最多不足十七週,即只會少於34課時,估計在16周左右。

2023年國小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學內容

本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為:《做守規則的人》、《做樂觀向上的人》、《做自尊自愛的人》、《做聰明的購物者》。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懂規則、守規則的態度,幫助學生了解簡單國際交往中的規則。知道遵守國際交往規則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學習克服困難的合適做法。聯繫生活實際,明白麪對困難前進和退縮的不同結果,樹立“困難面前不低頭”的信心。

(3) 能夠從失敗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鍛鍊意志,不怕摔跤。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 讓學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於自己的健康成長,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錯誤,就會做有損自己名譽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維護自己名譽的人物的事蹟。

3、知識與技能目標:

體會家長掙錢的辛苦,體會家庭責任感。培養學生家庭理財能力,做父母的小幫手。引領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勇於實踐,增強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通過觀察活動,瞭解、認識商品的各項信息,懂得它們的重要性。初步具備合理購物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認真細緻的觀察意識以及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2023年國小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3

伴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們送走了上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迎來了新的學期。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成功與失敗並存,感悟與困惑共在,辛酸與快樂同享。應對教育改革的熱潮,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需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新教育觀,用心投身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為使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學生60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學生能在以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本身是十分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也影響了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了影響。在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我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資料由生活中講規則、健康地生活、交通連着你我他等三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節次主題,每個節次主題都產生一個引導學生學習、探究的話題,節次主題又生成多個小話題,也就是課時活動主題。

(二)教材特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有機結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規則、健康與生活、交通與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資料。

1、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規則、健康、交通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二單元《健康地生活》,以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自我與激發學生學會堅強的情感藴含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2、注意引導學生透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本冊教材中透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明白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3、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資料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4、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本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交通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齊,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分目標:

1、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人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2)初步瞭解健康地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明白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識,理解人與生活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2、潛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羣眾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正公平、熱愛羣眾、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3)初步構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四、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我將會根據教材資料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帶給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

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帶給的案例,我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帶給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

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潛力的構成。同時,在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透過什麼方法學,不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用心態度和參與社會的潛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育好處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好處的教育資料教育兒童。我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資料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理解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忙、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忙教師改善教學,促進學生髮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12——15課時

第二單元:13——16課時

第三單元:12——16課時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資料備註

11-1我們的約定(上)

21-1我們的約定(下)

31-2做守規則的國小生(上)

41-2做守規則的國小生(下)

51-3我做小小普法員(上)

61-3我做小小普法員(下)

72-1走進健康(上)

82-1走進健康(下)

92-2遠離“誘惑”(上)

102-2遠離“誘惑”(下)

11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上)

12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下)

133-1從馬車到飛機(上)

143-1從馬車到飛機(下)

153-2天南地北任我遊(上)

163-2天南地北任我遊(下)

173-3我做交通設計師(上)

183-3我做交通設計師(下)

七、業務學習

1、透過對《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山東省省廳關於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山東省普通中國小管理基本規範(試行)》《語文課程標準》等的學習,用自檢、自查的方式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潛力。

2、用心研究教法、學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3、用心進行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爭取評為先進。

5、閲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上一節校內公開課,撰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

八、課題研究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是現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難點,本學期,我將在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論環境如何,不論結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進行相關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素質教育響徹齊魯大地之際,我要努力透過紮實緊湊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項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以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zw6v6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