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精選21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精選21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

[學生分析]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精選21篇)

人物傳記,是中學生最喜歡閲讀的課外讀物之一。名人們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往往為人們所景仰。七年級學生正處於人生道路的起點,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為自己崇拜的偶像,處處效仿名人。

《鄧稼先》是學生在中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名人傳記,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導:①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學生閲讀起來可能從整體上不容易把握,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既有傳統眼光,又有歷史視野,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體會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語言很有特色,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並試着運用於自己的寫作實踐。

[教學建議]

葉聖陶曾經説過,國文教學的目的,在養成閲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喚教育迴歸生活,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新《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了四個理念,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力的語文課程,不難看出貫穿整個語文課程的仍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何謂“發展為本”?即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整體素質得到全面地發展,個性得到充分地發展。因此對於本文的教學,筆者認為由於篇幅較長,內容較深,可擬設為問題討論課,同時讓學生課前收集相關背景資料,為了解文章內容作鋪墊。其具體目標如下:

一、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藉助小標題,複述並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過默讀與精讀,揣摩文中關鍵語句,領會作者融入筆端的深情,學習鄧稼先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通過朗讀,體會文中排比、對比、引用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多變的句式特點,並用之於寫作實踐。

[教學設計]

一、教學過程

(一)導語

由“我心中的鄧稼先”這一話題導入。學生交流資料,談自己心目中的鄧稼先,,老師適時點出“常人眼中的鄧稼先”特點所在,那麼科學家眼中的鄧稼先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楊振寧的《鄧稼先》,共同揭開這個謎底。

(二) 整體把握情節,理清思路

1.速讀全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學生為標題尋找合適的修飾語,如:偉大、捨己為人、公而忘私……(學生自由發言)

2.全班分為6個小組,每組派一個代表對文章6個部分進行抽籤選擇,組員用5分鐘時間對自己負責的部分作複述準備,並用最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語言)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①在歷史的背景上引出鄧稼先

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

③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

④作者的情感

⑤身先士卒的獻身精神

⑥評價鄧稼先

3.課文六部分間是否可以調換順序?如果不能,你能試着找出它們的聯繫嗎?

學生合作研討,教師點撥:

③補充、延伸和擴展

①引子 ②經歷貢獻 ④從另一角度擴展 ⑥總結

⑤具體化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學習第三部分

(1)默讀並劃出表現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性格和為人的句子或詞語。

點名回答:

奧本海默—— 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

鄧稼先—— 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直誠坦白,從不驕人……

(2) 文中重點寫的是誰?這裏運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作用?

同桌間兩兩討論,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

重點寫鄧稼先;運用對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自然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3)“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你能試着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學生小組內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①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優秀的部分,並變成了自己的氣質品格。

② 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 鄧稼先的一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我們的祖國有千萬個像鄧稼先一樣的忠實兒女在為她奮鬥,你還知道誰給大家説一説。

學生自由發言

2. 學習第五部分

(1) 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

(2) 自由研讀,提出理解中的疑難。

學生提出的疑難可能有:

① 作者用《弔古戰場文》的目的是什麼?

② “也不知道……什麼心情”“不知道鄧稼先……手有沒有顫抖”這兩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③ 結尾處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有什麼作用?

師生共同探究:

① 《弔古戰場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曄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戰場荒涼悽慘的景象,揭示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用《弔古戰場文》的目的在於烘托鄧稼先工作環境的艱辛。

② 作者與鄧稼先有着半個世紀的真摯情誼,這兩句話以細膩的詢問充滿了對老友真誠的關懷與深情。

③ “中國男兒” 即鄧稼先,這首歌是鄧稼先一生的寫照,將他對民族的貢獻放在了“五•四”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中,這又與在歷史的背景中推出鄧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應。

(3) 資料延伸

這一部分中鄧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將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實,象文中的例子在鄧稼先身上還有很多,比如身為核武器研究院院長的他,在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繫於一髮的危險時刻總是站在操作人員身邊;再如,一次航投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裏,仔細檢驗,他也因此肝臟被損、骨髓中侵入放射物。當身患癌症的他無力地倒在病牀上時,卻平靜地説:“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會來得這麼快。”這些不禁讓我們想起鄧小平同志説過的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鄧稼先是當之無愧的。

(4)教師教唱《中國男兒歌》,師生共同感受激情。

一曲《中國男兒歌》,氣壯河山,唱出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聲, “要將雙手撐天空”,是一種氣概,同時也是一種使命,千百年來,無數中華兒女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自己的天空。臧克家、錢三強、陳景潤、華羅庚、童第周、張光鬥、陳岱孫、于光遠……這些在中國歷史上始終閃爍着光芒的名字,這些民族脊樑式的人物、愛國家甚於愛自己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祖國母親的一方天空。今天,當我們再次唱響《中國男兒歌》,同學們有什麼樣的感想呢?

(5)播放音樂《龍的傳人》和MTV動畫,學生暢所欲言。

3.學習其餘部分

(1)在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中,你能説説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麼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嗎?

學生自由研討,教師歸納:

突出鄧稼先的巨大貢獻,説明他是對中國近一百年曆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2) 研讀第四部分

① 鄧稼先對“謠言”仍然親自調查,你從中感受到他怎樣的品質?

② 你認為楊振寧流淚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

① 鄧稼先事實求是的品質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 當楊振寧知道是中國人獨立完成原子彈工程的時候,他的眼淚既是為朋友而自豪,更是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種表現。

(四)品味語言

1.本文不僅在內容上較之一般的傳記高出一籌,語言也毫不遜色,有着自己的獨到之處,同學們試試看,能否有所發現。

學生合作研討,教師點撥:

(1) 修辭手法的運用

① 對比

第三部分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

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鄧稼先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第五部分對《弔古戰場文》和《中國男兒歌》的引用。

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話。

其作用是:語言凝練,增加氣勢,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2)句式的多變

① 句式十分整齊

第一部分中列舉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第二部分以時間為序介紹鄧稼先簡歷和貢獻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 長短句交錯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紹奧本海默的性格與為人。

選擇什麼樣的句式,是根據思想感情的表達需要決定的,前者有氣勢,讀來琅琅上口,後者則形成一種交錯美,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3)文章無華麗詞藻,平實的語言中飽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個“熱淚滿眶”將作者的感情震盪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兩句詢問對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有感情地大聲朗讀,以“我最喜歡……句,因為它……”的形式在組內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比較閲讀屈原的《九歌•國殤》,體會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請以“假如我是名人”為話題,組織一段話。

(六) 結束語

讓生命綻放一次燦爛,讓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讓思想散發一次光芒,讓信念穿透一次時空,鄧稼先做到了,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為了靈魂深處的希望,鄧稼先讓生命噴發着絢爛激情,他對生活乃至人生永恆的理解和感悟,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雖然鄧稼先已離我們遠去,但他會永遠活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七)作業佈置

1.聯繫生活實際,説説學了本文後自己有什麼收穫。

2.收集“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請參照課文選擇一人為他寫小傳。

二、教學反饋

(一)達標檢測

1.請試着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點字注音。

可歌可泣: 鮮為人知: 至死不懈: 鋒芒畢露:

家喻户曉: 婦孺皆知: 平沙無垠: 馬革裹屍:

2.請仿照《鄧稼先》一文中的“……時代,恐怕是……最……最……的年代,德國強佔了……租借……俄國強佔了……租借……法國強佔了……租借……” 的句式,寫一段話。(原句式的詞語只保留:“恐怕是……最……最……”,句子形式要保留)

提示:可從寫國家、學校、家庭、個人等發生的事件,主要訓練用整句的形式,排比的修辭手法來寫幾件事。

3.請仔細閲讀《我不能走》部分,完成下列各題:

① 你能概括出本文段敍述了鄧稼先的一件什麼事,表現了他的什麼精神嗎?

② 你知道作者引用《弔古戰場文》的目的是什麼嗎?

4.你能談談本文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嗎?

參考答案

1. qì,值得歌頌,使人感動得流淚。指悲壯的事蹟使人非常感動。

xiǎn,很少有人知道。 xiè,一直到死也沒有鬆懈過。

lù,比喻顯露出來的才華。 yù,每家每户都知道。

rú ,連婦女小孩都知道,表示眾所周知。 yín,曠野(沙漠)無邊無際。

guǒ,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軍人戰死於戰場。

2.略。

3.①一次實驗出現意外,別人請他離開,他卻不願離開。表現他獻身國防科技,無私奉獻的精神。

②烘托鄧稼先工作環境的艱辛。

4.略。

(二)檢測建議

本課作為名人傳記,留給學生的空間較寬泛。因此,教學反饋的途徑儘可多樣化,筆者以為除檢測題外,還可採用以下方式:

1.學生利用收集到的“兩彈一星”科學家資料,製作小報或課件,在班內交流;

2.選出學生所寫小傳的優秀作品,編成集子,予以表揚;

3.以“名人故事大家講”為主題,開展演講比賽;

4.班內舉行一次相關知識競賽;

三、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本文由於篇幅較長,歷經三個課時的學習,學生易陷入疲乏狀態,因此,第一課時的導入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活動,調動其學習的熱情。對於學生介紹的資料,教師可作適當補充,尤其是作者與鄧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學中,小組內的活動,教師可採用競爭、評比的方法充分實現生生間的互動。對於學生主動提出的問題,則可讓其他學生暢所欲言,最後教師歸納總結。講解一些關鍵語句時,教師也可只提供一種思路,更多的讓學生踴躍發言。教學中一些完全談個人感想的環節,則更應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甚至於鼓勵他們到台上演説。拓展部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適當補充屈原的相關知識。總之,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教師與學生始終處於合作狀態,學生擔任課堂的主要角色與參與者。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文章借多變的語言形式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

2.學習文章巧妙的構思。

3.瞭解回憶性文學傳記的特點。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和讚頌鄧稼先獻身國家國防事業的崇高精神。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1.研究文章的句式變化及其作用。

2.學習文章謀篇佈局的特點。

解決辦法:

1.反覆研讀,以讀帶講,在讀中感受語言形式,體味感情。

2.討論研究,對難點重點,我們應集思廣益,互相補充提示。

3.錄相觀摩。利用《飛越太平洋》等科研電影的片斷,使學生感受科研工作的艱辛和意義巨大,從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4.質疑。學習是師生互動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像導演一樣指引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發揮主體作用,質疑環節則是轉換師問生答的形式,放手發動學生思考問題,突破知識點。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組織觀看電影片斷,片名《飛越太平洋》其中有研製原子彈艱難過程及發射成功的片斷。觀摩有利於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增進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2.讀書會。本文是一篇別具一格的回憶性散文,其中有許多處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並不難懂,組織讀書會,讓學生自己交流讀書心得,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熱情,提高授課效果。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今有哪些國家擁有核武器嗎? (生答)我們中國是什麼時候擁有的核武器呢?是誰領導研製成功了我國自己的核武器的?——鄧稼先。這個名字鮮為人知,因為為了保護國防科技的安全,我們的許多國防科技專家們都甘心情願的做了無名英雄,他們長年與親人分離,在遠離人煙的荒漠中與機械為伍,與數據共眠,默默無聞,為國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壯烈樂章。他們是我們人民的英雄,國家的驕傲,就讓我們展開課本,去諦聽他們感人的事蹟吧!

(一)明確目標

1.學習文章借多變的語言形式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

2.學習文章巧妙的構思。

3.瞭解回憶性文學傳記的特點。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對鄧稼先獻身國防的崇高精神的讚美。

這節課,我們在解決基礎知識,閲讀課文基礎上,重點研究第一小節。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介紹: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曾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鄧稼先同是大學教授的孩子,很小就一同玩耍,結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後,雖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但對愛國的感情這一共同點把他們緊緊聯在一起。本文即是鄧稼先逝世後,楊振寧追憶他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2.鄧稼先介紹:鄧稼先,我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指導人。1924年生於安徽懷寧縣,是清代著名金石書法家鄧石如的第六代孫,出身書香門第,其父鄧以蟄曾流學日本、美國,任北大教授。鄧稼先在戰亂中讀完高中、大學,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學,學成之後,毫不猶豫的回國報效,他先後領導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國國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永久紀念他對中國國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3.放朗讀錄音:在教師指導下提前錄好,突出有感情朗讀,創設情境。

4.掃除文字障礙

認讀:

xiòng xūntǐng

夐 曛 鋌

解釋成語:可歌可泣,家喻户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師範讀第一部分,同學自由朗讀其餘部分,進一步熟悉內容,體會感情。

6.本文結構特點。作者根據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個部分,六部分相對獨立,但又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分組討論,每一部分分別側重寫哪些內容,又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結論:第一部分從中國自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時代開始的百年屈辱歷史,引出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第二部分寫出鄧稼先的生平,特別是研製兩彈,為國盡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蹟。第三部分,用比較法,把中國的國防科技領導人鄧稼先和美國國防科技領導人進行比較,更鮮明的突出了鄧稼先忠厚朴實,真誠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寫作者與鄧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訪華的經歷,表達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無比欽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艱苦與艱險,展現鄧稼先為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生命的獻身精神。第六部分以書信的形式,用評論性的語言對鄧稼先一生的功績高度讚揚,表達友人對鄧稼先的讚頌與悼念。這六個部分各有側重,但都是圍繞着記錄鄧稼先的生平事蹟,歌頌他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研,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精神這一中心而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這正體現了作者構思精巧,謀篇佈局而別具匠心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質疑:剛才我們從總體上分析了本文謀篇佈局上的特點,同學們還有什麼細節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可以共同研究、探討。

引導學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間是否圍繞中心隨意安排順序,可否任意調換?

答:(1)第一部分從百年屈辱入手寫作,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其實,這一段的用意是在創設一種廣闊的社會背景。試想,中國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戰爭的失敗,列強的入侵掠奪,都是因為政府的軟弱無能,國力的貧弱和科技落後,被動挨打。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政府強大了,國力增強了,科技是否領先則成了改變落後捱打局面的關鍵,而鄧稼先正是領導中國知識分子追趕世界科技勢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保證中國堅強站立起來的人。他的功績是要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顯出其偉大之處來的。所以第一部分是為歌頌鄧稼先所進行的必要準備,絕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獨立,實則內有聯繫,邏輯嚴密,不可調換。第一部分,是為讚揚鄧稼先創設環境,作必要鋪墊,放在開頭,不能移動。第二部分從鄧稼先出生到逝世,總體介紹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綱目,下文是對第二部分的具體展開。第三、四、五部分,分別從為人品格,工作風格和獻身精神等方面具體展現鄧稼先的偉大精神。是對第二部分的展開。同時這三部分由淺入深,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有逐漸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調換。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的引出對鄧稼先的高度讚揚和緬懷,文章中心得到全面體現,這樣整篇文章安排嚴密合理,獨特而周全,可見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邃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類似的質疑,逐漸把課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細,讓學生的理解也更準確,記憶更牢固。如學生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分組討論,發揮羣體思維力量,也可利用一些問題引導到主要問題之上。這些都要求教師有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四)佈置作業

1.課下收集有關我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信息,作為常識記在頭腦中,同時瞭解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準備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準備下節課全班朗讀。

3.將這節課學生質疑的問題,回憶整理在筆記本上。

4.為下節課設計一段導語 。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感知、瞭解本文運用具體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並向課文學習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技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鄧稼先獻身祖國的崇高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閲讀這個不尋常的故事,瞭解故事背後那個可敬的人,讀懂故事中表現的人物的精神。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觀看一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的視頻錄像。

導語:剛才給大家展示的是我國在1964年至1975年在國防科技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矚目,也最令人奮的是原子彈與氫彈的爆炸成功。原子彈與氫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蘇等國的核壟斷與核遏制,意味着我國國防科技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更意味着中國人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二、簡介鄧稼先、作者以及文體知識。

1、介紹鄧稼先、介紹作者

2、介紹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通訊,是運用敍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敍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台、通訊社常用的文體。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多媒體投影)

2.根據意思寫成語(多媒體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內容

文章主要介紹了鄧稼先從接受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從此隱姓埋名,到研究製造原子彈、氫彈的一段經歷。

2.找出最能概述鄧稼先一生的句子

——這就是鄧稼先!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課文寫了哪些事情,表現了鄧稼先什麼精神?

2.為了表現人物的這些高貴品質,作者採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劃出來,並想一想,它們分別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好在哪裏?

3、放聲朗讀,加深體會

六、小結歸納:

1、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他為人真誠謙虛,樸實坦誠。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對祖國對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2、總結人物通訊的特點:

人物通訊與一般的記敍文相比,要求所舉事例絕對真實,不僅敍述故事情節,還應着重刻畫人,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七、拓展延伸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像鄧稼先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以外,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簡要説説他們的事例或成就。

八、總結,提出希望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以鄧稼先為榜樣,樹立堅定的生活目標,培養無私奉獻、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個對祖國、民族有用的人。

九、佈置作業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位科學家,為他(她)寫一篇小傳。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4

一、教學目的

1、自讀文章,把握閲讀散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讀能力。

2、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

3、託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4、理解文章讚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義,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點目標:

託物言志的寫法和作者抒發的情感,自讀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瞭解自讀學情: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讀這篇文章,你讀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師要從學生的閲讀感受中準確地把握班級學生的閲讀能力和閲讀難點。

(二)關注課文旁批,理解自讀要求:這篇自讀課文,編者為我們做了幾處旁批?其中哪幾處是提問的?你自己能解決問題嗎?

編者在《一棵小桃樹》中標註了五處旁批。①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②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着深意,要仔細體會。③是什麼使我遺忘了小桃樹?④“蓄着我的夢”的桃核長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在寫花嗎?⑤“我”的情感在這裏來了一個轉折,您讀出來了嗎?

五處旁批,後三處提問,教學中利用這三處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作者情感以及相關主旨。

(三)五個旁批當中哪個是告訴我們閲讀這類散文的方法的?

即第二處: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着深意,要仔細體會。

這樣引導學生閲讀第四段中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描寫,品味語言,感受深意。第四段教師做出指導示範,再放手學生找出並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語句,重在感受品味,課堂上不做細緻的研讀品析。

(四)同學們,作者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筆墨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理解小桃樹中的深刻含義,理解本文託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五)最後一處旁批引領思考,即文章第一個旁批“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閲讀重在悟情。《一棵小桃樹》的第一段文字研讀:“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但卻終沒有寫就一個字來。” 文章一開頭就飽含着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常常”一詞尤見感恩懷念之深。

問:如果作者只能寫一個字,來寫他的小桃樹,你覺得,他會寫哪個字?以此問把整節課推向高潮,打開學生閲讀思維的大門,進一步理解本文複雜深沉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

2、比較小桃樹的成長和“我”的人生經歷,領會小桃樹的深刻內涵,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作者面對生活的困苦和磨難,要頑強地鬥爭,不懈地追求。

教學難點:學習比較閲讀的方法。體會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查找作者賈平凹的資料,蒐集與桃樹、桃花有關的詩句,結合“閲讀提示”自學課文。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歷代詩詞中,題詠桃花的傳世佳句多不勝數, 大家課前蒐集了與桃樹、桃花有關的詩詞,我們欣賞一下。

桃之夭妖,灼灼(zhuó zhuó)其華。——《詩經》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王維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杜甫

鴨頭春水濃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臉。——蘇軾《送別詩》 桃花亂落如紅雨。——李賀《將進酒》

可以看出,古代詩人看到美麗的桃花、桃樹,引發了許多人生的思索。今天我們看一下,著名作家賈平凹看到桃樹、桃花時又會從中得到怎樣的人生啟迪呢?板書課題《一顆小桃樹》。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彙報自學,展示自我

1、介紹作者

賈平凹,當代著名作家。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1984年《臘月正月》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1987年《浮躁》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1989年《愛的蹤跡》獲全國優秀散文獎,1997年《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20__年《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__年《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2、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馬嵬坡( wéi ) 撂( liào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懺悔( chàn )

纖纖( xiān )

點撥:可以從修辭手法使用的角度鑑賞語言,也可以通過具體的詞句的品析,體會語言的魅力。

“我深深閉了柴門,佇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樹在風雨裏哆嗦。”

(“哆嗦”一詞使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小桃樹遭受的磨難。)

“纖纖的生靈,枝條已經慌亂,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裏,三點兩點地在黃水裏打着旋兒。”(“慌亂”一詞使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桃花被打落在泥水裏的悲慘景象。)

“它長得很委屈,是彎了頭,緊抱着身子的。”

(“委屈”一詞使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突出小桃樹生活的很艱難。)

“第二天才舒開身來,瘦瘦的,黃黃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了去。”

(細節描寫,突出它的脆弱。)

“它竟然還在長着,彎彎的身子,努力撐着的枝條,已經有院牆高了。”

(“彎彎的”與“努力撐着”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小桃樹的堅強。)

“那瓣片兒單薄得似紙做的,沒有肉的感覺,沒有粉的感覺,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蒼白白的臉,又偏苦澀澀地笑着。”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小桃樹花的慘淡、柔弱,但又是那麼堅強。)

“花幸好並沒有立即謝去。就那麼一樹,孤孤地開在牆角。”

(“孤孤”一詞寫出了小桃樹的孤獨寂寞。)

“我每每看着它,卻發現從未有一隻蜜蜂去戀過它,一隻蝴蝶去飛過它。”

(寫出了小桃樹遭受的冷落、不公平的待遇,讓人心生憐意。)

“雨還在下着,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

(“掙扎”一詞使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寫出小桃樹雖然備受打擊,仍然堅強。)

“一樹的桃花,一片,一片,濕得深重,像一隻天鵝,眼睜睜地羽毛剝脱,變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展開全文閲讀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寫出小桃樹受到自然界摧殘。)

“那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着,抖着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花苞比作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表現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給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總結:

摹形着色的:“纖纖生靈”“太小”“瘦瘦的、黃黃的”“太白、太淡”“單薄”等等。———表現了它的弱小。

描寫動作、神情的:“哆嗦”“彎着頭,抱緊着身子”“努力撐着”“掙扎”“抖着”“搖着”“苦澀澀地笑”等等。———表現它面對逆境頑強搏鬥。

2、小桃樹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哪些磨難?

點撥:小桃樹是在幾乎被“我”忘卻時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連奶奶也説它沒出息。它在生長過程中被豬拱折過,險些被砍掉。它第一次開花就遭到經風雨的摧殘。

3、討論哪些地方表現了“我”對小桃樹的深情?

點撥:文章一開頭就飽含着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當初懷着它能給我帶來幸福的希望,讓它“孕育着我的夢”而種下它,所以“我”偏愛它;見到它長得纖弱,沒人管它,為自己漂泊他鄉忘卻了它而難過;當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更痛苦而又無可奈何了。最後看見小桃樹勇敢地與風雨搏鬥,保留下一朵欲綻的花苞,“我”受到感動。

4、這篇散文借小桃樹抒發了自己的情志、理想,找出最能表現作者情感傾向的句子。

點撥:啊,小桃樹啊!我該怎麼感激你,你到底還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會開嗎?你開的是灼灼的嗎?香香的嗎?我親愛的,你那花是會開得美的,而且會孕出一個桃兒來的;我還叫你是我的夢的精靈兒,對嗎?

(二)比較閲讀,體會作者情感

請同學們將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我”的人生經歷進行比較,體會作者要抒發怎樣的真摯情感?21教育

1、圈點勾畫出文章中表達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我”的人生經歷的語句,然後填寫表格進行比較。

小桃樹 我

成長環境 生長在院子的角落裏,見不到陽光,被豬拱折過,還險些被砍掉。 生長在農村,到城裏後才發現自己的渺小——可以推測我最初在城裏的成長環境不盡如意。

成長經歷 小桃樹開花時,即遭受了風雨的摧殘,枝條被搖撼,花瓣一片片落下,容顏褪盡。 我滿懷要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的願望,但卻“發現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經受這人生挫折。

面對挫折的態度 小桃樹雖然遭遇不幸,它卻不屈不撓,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頑強地生長着。 我的脾氣一天比一天地壞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暮老了”。

2、“我”為什麼如此愛戀它小桃樹?

點撥:補充賈平凹的經歷:賈平凹生於陝西的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山村。當代青年作家。父親是鄉村教師,母親是農民。“文~”中,家庭遭到毀滅性摧殘,他淪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機會進入西北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字。此後一直生活在西安,從事文學編輯兼寫作。

小桃樹的坎坷生長經歷又和“我”的生活道路相似。小桃樹寄託着“我”的夢想,也承載着“我”幼年的思想感情。

3、作者僅僅在寫花嗎?

點撥:作者不僅僅是在寫花,也是在寫自己的坎坷經歷,運用託物言志的寫法。不僅僅是在

4、説説最後一段的作用?

點撥:小桃樹的頑強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念。儘管經歷了生活的磨難,但是,堅信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創造美好的未來,實現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寫法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點撥: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明線是小桃樹的經歷:桃核兒埋在角落裏——萌芽(嫩綠)——長到二尺來高(瘦,黃,沒人理會)——有院牆高了(被豬拱折,討人嫌,被遺忘,奶奶照顧)——開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掙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

暗線是我的經歷:“我”出生在偏僻落後的山村小院,從小有夢想——離家出山,進城讀書,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幹一番事業——長大成人後,方知人世複雜,社會複雜,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種.種磨難——像小桃樹一樣,我心裏“到底還有一朵花呢。”對理想對幸福的追求更加堅定了。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是一篇狀物抒情、託物言志的散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風雨仍頑強生存,讚頌了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借小桃樹揭示了 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讓我們的“小桃樹”開出燦爛的桃花。

六、佈置作業

1、蒐集並默寫描寫桃花的古詩詞名句。

2、課外閲讀賈平凹的散文《醜石》。

板書設計:

我的小桃樹

小桃樹:(明) 飽受風雨 險遭砍伐 冷落掙扎

我:(暗) 孩提存着夢想 進城感到渺小 長大發現幼稚

託物言志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瀏覽課文,把握故事內容,理解本文構思的妙處。

2.瞭解科幻小説的特點,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過程與方法:1.瀏覽課文,把握故事內容

2.找出文中的懸念和伏筆之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從中汲取養分,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教學重點:1.瀏覽課文,把握故事內容,理解本文構思的妙處。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險精神與犧牲精神,理解作者表達的主旨。

教學難點:小説善於設置懸念和伏筆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自主預習,完成自測

(一)預習步驟

1、默讀課題,揣摩本課內容;

2、認真閲讀課前提示及第一個註釋,瞭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大聲朗讀課文,同時畫出並查閲不會讀的字或不理解的詞;

4、通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精讀課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讀課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預習檢查題。

(二)預習檢測

1、給加線字注音。

點綴(zhuì) 漫(màn)步 遲鈍(dùn) 矇矓(lóng)

閒暇(xiá) 凸(tū)現 拍攝(shè) 蔚(wèi)藍

合攏(lǒng) 吟(yín)唱 孤零(líng)零 不期(qī)而至

心有靈犀(xī) 天涯(yá)海角

(二)據意寫成語。

(1)不期而至:事先沒有約定而意外到來。這裏要特別注意,該詞語不帶有主觀感情色彩。

(2)心有靈犀:指彼此心意相通,對於彼此的意藴都心領神會。比喻戀愛着的雙方心心相印。現多比喻雙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靈犀:舊説犀牛是靈獸,它的角中有白紋如線,貫通兩端,感應靈異。

(3)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二、趣味導入、作者作品簡介

1、趣味導入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管如何,時刻讓你的眼睛探索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是最佳選擇,我們就應該時刻帶好自己的眼睛用它們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不要讓它們消沉下去,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國科幻小説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榮獲“雨果獎”的《三體》,説到《三體》,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劉慈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篇有關“眼睛”的文章《帶上她的眼睛》。

2、劉慈欣作品

劉慈欣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説,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説,18篇短篇小説,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代表作有長篇小説《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等,中短篇小説《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摘下了最佳長篇小説獎的桂冠“雨果獎”,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

3、科幻小説

科幻小説,是小説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説”視為其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四、師生互動,講解質疑

(一)整體把握

小説的視角獨特,講述了一個震撼心靈的故事。“我”帶上了一位因“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而被困在地底深處無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員的“傳感眼鏡”——相當於用她的眼睛去四處遊玩。“我”帶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後一次地面探索。在結束任務的同時,女宇航員也永遠留在了地底下。

(二)結構內容

課文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我”來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我”發現了小姑娘的真實身份,並補敍地航船失事的情況。

第四部分,尾聲,“我”掛念小姑娘,帶有無限的傷感和詠歎。

(三)問題探究

1、“帶上她的眼睛”,題目設置了懸念,引起讀者的閲讀興趣。

看到標題你可能提出哪些問題?

• 眼睛怎麼能被帶走?

• 眼睛是指什麼?

• 帶上她的眼睛幹什麼?

• 她是誰?

• 為什麼帶上她的眼睛?

• 誰帶上她的眼睛?……

解讀標題,概括情節

(1)帶上她的眼睛去幹嘛?

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為什麼要帶上她的眼睛?

因為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飛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所以帶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後一次領略地球表面的風光。

3、環境

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飛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處,那裏是地球的最深處。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個活動範圍不到10立方米的悶熱的控制艙。

飛船裏中微子通信設備的能量最後耗盡。

——與世隔絕,環境險惡;孤獨一人,度過餘生。

4、結構特色

小説善於設置懸念和伏筆,比如那一支飄浮在空中失重的鉛筆,小姑娘做出去“起航前去過的地方”決定的艱難,窄小的控制艙和隔熱系統異常發達的太空服,小姑娘對花草溪水微風的激動不已以及沒看到日出的遺憾,等等,這些都為下文謎底的揭開做了鋪墊。而在敍事上,則表現出張弛有度的風格,美麗的草原、浪漫的旅店月夜與地航船驚心動魄的危急事故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當謎團揭開後,人們不禁會在恍然大悟之餘,陷入深深的回昧與反思。

伏筆。(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裏為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運用伏筆的地方,並找出文中照應的文字。

伏筆:“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

照應:“飛船上的生命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年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裏度過自己的餘生。

伏筆:“熱,熱得像——地獄。”

照應:“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伏筆:“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

照應:“生命算什麼,僅僅能用脆弱來描述它嗎?

5、文章主旨

文章記敍了一位地心領航員姑娘與“我”度假時的種.種表現及所受的不幸遭遇,讚美了科學工作者的獻身精神,讚美了那位地心領航員姑娘的勇敢、堅強、樂觀、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品質。

6、總結

文中的伏筆與照應,構思巧妙,引人入勝,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無窮魅力。希望本文的學習能夠為大家打開一扇閲讀科幻作品的大門,領略科幻的神奇。

願同學們課外讀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學上一招。

五、拓展延伸,擴大外延

平時我們接觸過不少科幻小説,請展示一下這些科幻小説。

【交流點撥】推薦劉慈欣的《20__》。《20__》是一部短篇小説集,包含了《20__》、《鯨歌》、《詩云》等很多優秀的作品。我最喜歡的就是《鯨歌》,講的是一個海盜訓練鯨魚來運送的故事,可是鯨魚在最後返航的時候卻被捕鯨船捕殺了。這部作品有很強的諷刺意味,抨擊了人類對動物、對同類犯下的累累罪行。雖是科幻作品,鋒芒指向的卻是社會現實。

七、課後作業

1、仿照《帶上她的眼睛》寫法,寫一篇科幻小説,要求做到想象合理,至少在一處運用伏筆,語言簡明。

2、課外可以閲讀一些科幻小説名作,比如劉慈欣的《三體》 《朝聞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等。

補充短語

我們前邊學過結構助詞“得”,“得”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邊時,常常引出補充性成分,“得”就成為這類補充短語的標誌。例如:

乾得很好 跑得出汗了

熱得難受 密得不透氣

從上邊的例子可以看出,補充短語的前一部分常常是動詞或形容詞,後一部分起補充説明作用,主要是由動詞或形容詞性詞語充當。

有些補充短語沒有“得”字做標誌,閲讀時需要仔細辨別。例如:

嚇/跑了 升/起來了 放鬆/下來

熱/死了 濕/透了 漂亮/極了

教學反思:略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瞭解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愛戴之情。

2、學習作者善於擷取生活瑣事來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淺白質樸、清新雋永的語言和善於通過生活瑣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 理解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體會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2、學習從多角度多側面挖掘人物內涵。

教學方法:

討論法 問題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為了療救愚弱的國民,他棄醫從文;為了揭露“吃人”的社會,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鬥士。他一生致力於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是當之無 愧的偉人。這就是魯迅先生。對於魯迅先生,同學們再熟悉不過了,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魯迅的作品。

魯迅文學中的魯迅形象:

小時候的魯迅 —— 天真、爛漫、充滿童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

赴日本 求學時期、棄醫從文的魯迅 —— 覺悟、思想、愛國情懷

《藤野先生》

回國組織同盟會時期的魯迅 —— 覺醒追求、執着堅定

《孔乙己》

老師啟發導入:

從學過的這些文本中,同學們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選擇“偉大”這個詞來形容魯迅,他的地位如同聖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了嚴肅的意味,讓人只可遠觀,難以接近。

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 回憶魯迅先生》裏,作者蕭紅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平凡的魯迅先生。

作者簡介

蕭紅

二、初步感知——感悟魯迅的普通與平凡

同學們課前也做了預習工作,下面同學們快速通讀文本,感悟 蕭紅塑造的魯迅形象。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一下,在這篇回憶錄中,作者一共敍述了魯迅先生哪些生活細節?

魯迅的“笑”

魯迅的步伐

魯迅品評衣着

魯迅的休息

魯迅晝夜陪客人、加班

魯迅談鬼故事

海嬰的問好

病種時刻伴隨的小畫

魯迅最後的時刻

<討論>你覺得哪個片段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三、深入文本——感悟魯迅平凡之中藴含的不平凡

老師引導:

體貼、明朗的笑、幽默展現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一樣也是擁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們細細品味細節,似乎還是能品出了異於常人的魯迅,我們彷彿又看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接下來我們再來品讀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藴含着不凡之處。

現在大家將文本內容再次快速閲讀,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並形成文字內容,完成“任務二”馬上每一組請一位同學來彙報成果。

1:作者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比如走路很輕捷,“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彷彿不顧一切的走去”,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先生怎樣的精神?

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畫龍點睛般地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活的魯迅”。

2: 既然魯迅先生“誰穿什麼衣裳我看不見”,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魯迅先生對衣着的 品評見解?

作者意在給我們呈現一個全方位完整的魯迅形象。“看不見”是指魯迅先生從來不關注穿着,説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卻從不缺乏審美觀。魯迅先生服飾美學觀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和諧,這些美學觀足見他獨到的眼光。最後,作者借許廣平之口,“周先生什麼書都看”,從側面説明了魯迅先生知識的廣博,學養的豐厚。

3:作者寫魯迅先生的休息,強調了他“翻一翻書就是休息”,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特點?

表現魯迅先生對時間的珍惜。

4:作者詳寫魯迅先生一天的時間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魯迅先生與常人不同的作息習慣,説明魯迅先生 抓緊一切時間工作,表現了他忘我奮鬥的偉大情懷。

5: 作者寫了一段魯迅談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現魯迅先生勇敢大膽、幽默詼諧、富有科學精神。

6: 作者寫病中魯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畫,有何用意?

這明顯是一幅生命的圖贊,女人和飛散的頭髮,再加上小紅花,完全是鮮活的生命。暗示魯迅先生頑強的生命毅力。

7:文末寫魯迅生命的結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這是什麼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運用諱飾手法,表現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徹底的奉獻精神。表達作者的無限悲痛和懷念之情。

老師引導:(作者在寫作中運用了細節描寫,流露出真摯情感,除此之外,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點?“樸實” 接下來我們通過幾段樸實的句子來分析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特殊含義)

四、品味語言

聯繫上下文,體會加橫線詞語的含義

1.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揹着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説:“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第一句話,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一個“才”字突出魯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習慣,話雖平淡,情感卻十分深摯。第二句話,主要是寫保姆對海嬰的吩咐,一個“總是”表現了魯迅先生徹夜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是魯迅長期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的側面表現。

展開全文閲讀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為給了他一個做人的機會。

聯想到魯迅先生戰鬥的一生,吶喊的一生,這裏的“鬼”與“人”就都有了象徵意義:這裏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後或者是立場錯誤的文化人,讓魯迅先生踢踢即為被魯迅先生批評、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3.魯迅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別人也以為魯迅先生好了。準備冬天要慶祝魯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淺意深,詞輕情重。兩個“以為”,與魯迅病情的實際相對立。魯迅先生“以為” ,是因為他一貫的不畏懼疾病,一貫的樂觀自信;別人——熱愛他的人“以為”,是因為對他的身體健康抱有太強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這都是錯覺——真是悲從中來。“準備冬天要慶祝”,因為都“以為”魯迅先生病好了;特別提到“冬天”,因為,魯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們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悲傷之情更深。

五、總結

主旨

這篇散文通過對魯迅先生的笑聲、走路、待人接物、讀書、寫作、養病、去 世等生活細節的描述,展示了偉大的魯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以及魅力氣質,抒發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熱愛和懷念之情。

2. 寫作特色

(1)真摯的情感表達。作者對魯迅的性格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時時處處都感受到魯迅偉大的人格魅力和無私、誠摯、寬厚慈愛的長者風範。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描寫了魯迅的生活細節,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愛戴、崇敬和懷念之情。

(2)淳樸的語言藝術。課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瑣事,以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平易近人的魯迅先生,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生動的細節描 寫。作者敏鋭地捕捉了魯迅先生的許多生 活細節,以小見大,微中傳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藴含不平凡

(通過細節描寫塑造神韻兼備的魯迅形象)

結束語:

感謝作家蕭紅,讓我們結識了“走下聖壇”的魯迅先生,也學習了作者在散文創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學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疼,不知從何下筆;有的同學擔心文筆不好,寫不出好文章來。其實只要善於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實感,不用華麗的辭藻,也一樣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來。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對你的寫作有所啟迪。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能通過讀課文,瞭解表現魯迅先生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

3.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 學習魯迅先生關心愛護他人、堅信科學、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準備

1. 蒐集關於魯迅先生的各種資料,瞭解魯迅先生在我國文化界的影響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讀。

教學設計

一、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 自己默讀課文,給全文段落標上序號。

2. 想一想,課文講了魯迅先生哪幾件事情。

3. 全班同學交流一下,説説寫了哪幾件事。

4. 自己再讀一讀,看哪些段落寫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學習

1. 先學到魯迅先生家做客這件事。

①找出寫這件事的相關段落。寫了作者幾次到 魯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學習作者兩次到魯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況。(這兩次做客反映魯迅先生同樣的性格)

③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因為這不僅僅是性格的問題,而且還涉及魯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問題。

2. 學習魯迅先生對待青年人寫信的問題。

①找出文中哪幾段寫的這件事。

②讀一讀這段文字,想一想,魯迅先生的態度和行為有什麼不同。

③深入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3. 學習魯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讀課文,找出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

③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講這個故事。

④師生一起探究魯迅不怕鬼的原因,體會魯迅先生的性格。

⑤師生共同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三、學習課文前三段

1. 自己讀課文。

2. 勾出自己認為寫人物外貌寫得好的地方。

3. 讀一讀傳神的外貌描寫,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四、回顧全篇,深化認識

1. 朗讀全篇課文。

2. 討論一下,自己認識的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3. 老師補充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全面認識魯迅先生。

五、拓展應用,以讀代寫

1. 寫一寫熟悉的同學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斷。

2. 念給大家聽一聽。

3. 師生共同評價。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速讀,掌握速讀技巧。

2.通過訓練,提高速讀質量。

3.感受課文的記敍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4.學習文中助人為樂的精神。

重點1.提高速讀能力

2.感受課文的記敍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難點:對文章中心主題的理解

一、導入新課:

課前玩飛花令,引出《驛路梨花》

二、 速讀訓練:

(一)介紹“速讀口訣”,幻燈出示

1、老師板書解釋“心專一,眼掃視,記要點,勿出聲,忌回視”。

2、師生齊讀,齊背。

(二)公佈速讀比賽規則。

1、比速度:讀完舉手示意,合上書本。記錄自己所用時間。 閲讀完後學習掌握幻燈上投影的字詞

2、比效果:速讀後分大組搶答故事中人物與情節的相關問題。

(三)速讀開始

(四)搶答開始:

1、整個故事由好幾個小故事構成,這些小故事是由一個什麼問題串聯在一起?

2、 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個問題,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 這些人物各自為小茅屋做了什麼事?

4、圍繞“誰是小茅屋的主人”這個問題,文中先後有三個懸念、兩次誤會,你能指出來嗎?

5、如果按小茅屋的來歷為順序來寫,事件先後順序該怎樣安排

6、課文寫作順序的好處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誰?

8、 你從小茅屋的故事中聯想到了什麼?

9、請為“驛路梨花處處開”對出下聯,點出文章中心

(五)小結,計分,再次温習口訣

三、課文細讀

1、本文題目叫《驛路梨花》,找找看,文中關於梨花的景物描寫到底有幾處?分別起着什麼作用?

2、題目“驛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還指什麼?

四、拓展思考:總有一天,梨花妹妹也遠嫁了;瑤族老人也老了;我與老餘也沒機會回來了。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小茅屋會變成怎樣呢?

五、結束語: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頭的一次熱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車時給陌生人及時遞上的一元硬幣,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傾情捐助… …不管歲月怎樣流轉,時代怎樣變遷,雷鋒精神不會老,助人為樂的精神不曾遠去。讓我們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裝點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銘”“説”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3.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特徵;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味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誦讀法、批註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並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2.領悟文中君子的高潔品質,並把其化為自己對崇高道德的追求。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蹟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歎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設計2:(激發興趣)

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説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説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説,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遊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後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裏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國小裏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設計3:(激情導入)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悦。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餘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讚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説》。

設計4:(哲理導入)

世間萬物,總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質,也經常引起人們的聯想,並藉以鞭策自己過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學習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説》,看一看作者對蓮花的品質作了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志。

第1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銘”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重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重難點)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 :背景介紹,檢查預習

1.題解: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判官,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光,搬了三次家,劉禹錫想,這狗官也實在太不像話了,想作弄我,我偏不買你的賬,你要我愁,我偏樂,於是,憤然提筆,寫下了這篇《陋室銘》,並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

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着。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目標導學二 :初讀美文,整體感知

1.準確朗讀全文,要求:

①讀準字音,如“馨xīn”、“牘dú”。

②結合課文註釋理清思路。

2.結合課文,組織學生依次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處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②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明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

③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明確:這是作者向深處開拓主題。採用類比,用歷諸葛亮和楊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們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揚天下,只要我繼續修身養性,我的陋室也將被後人稱道,我本人也會和諸葛亮、楊子云那樣被後人景仰。

④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説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作者在這裏運用類比的手法,意在説明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於它是否豪華富貴,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筆,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寫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後文的“德馨”。

3.學生小結本文思路,明確本文構思新穎、文意通達、句句相連、波瀾起伏、耐人尋味的寫作特點。

目標導學三 :品味剖析,領悟意境

1.組織學生領悟以下語句: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學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語言描繪,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台階上長滿青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可見環境的荒涼冷落。“上”字寫出了苔蘚從台階上爬到陋室,彷彿要聽聽主人在説什麼。“入”字則寫出了青草彷彿在窗口窺視主人在幹什麼,這裏採用擬人手法,把苔蘚青草寫活了,賦予它們以人的靈性。我們已忘卻陋室的淒涼荒蕪,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同時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

②“鴻儒”可換成“羣儒”嗎?“金經”可換為“五經”嗎?

明確:“鴻儒”不可換成“羣儒”,因“羣儒”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金經”也不可換為“五經”,因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上找到某種寄託,“閲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感情的折射。

2.品讀以上文句,體會意境美。

目標導學三 :賞析誦讀,欣賞形式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2.學生有節奏地自讀全文,體會韻律節奏之美。

3.引導學生明確: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託物言志。“託”的對象是“室”,表現的是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重視自身修養的志趣。

目標導學四 :寫作嘗試,拓展遷移

1. 背誦《陋室銘》。

2.為進一步體會中國文人那種超脱紅塵的寧靜和寵辱不驚的恬靜坦然,可推薦學生閲讀以下篇目:陶淵明《飲酒》、梁實秋《雅舍》、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3.仿寫一篇《銘》

示例(一):

交友“銘”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則靈。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難捨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處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無爭吵之亂耳,無猜嫉之勞形。戰國廉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雲:“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奧運銘

國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參與就行.斯是奧運,眾星如雲.隊員現絕技,教練出奇兵.場上爭金牌,場下敍友情.可以破記錄,論輸贏,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東方雄獅怒,西方蒼鷹鳴.國人云:"看我奧運."

4.結束總結:劉禹錫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是……一間陋室哪裏困得住你的鐵骨,一片青苔哪裏遮得住你的壯志,一本金經哪裏掩飾得住你心中的豪情?我清晰的聽到,從那間陋室裏,傳來一個不羈聲音——生活可以貧困,精神不可潦倒。

【教學提示】

背景介紹,可小組合作完成,然後再分別彙報,這樣效果更好。

【學法指導】

銘文特點: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教學提示】

可指名朗讀,在此基礎上同桌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

類比:類比修辭是基於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藉助喻體的特徵,通過聯想來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修辭手法。

類比的作用:就是藉助類似的事物的特徵刻畫突出本體事物特徵,更淺顯形象地加深本體事物理解,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類比的邏輯推理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共鳴。

在文學中,類比屬於比喻範疇,與明喻、隱喻緊密相連,但又同中存異。類比是擴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兩事物間的相似點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對應,形成邏輯推理的前提。

【教學提示】

可以分組合作,教師補充完善。

【學法指導】

意境:就是作者通過將思想、立意、情感與文章中所描繪的具體景象,達到了水乳交融、頑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説是作者將通過視覺得到的物像,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對物像進行提煉與昇華,最終達到精神層面的享受。

有許多散文創作者認為,意境縱然是由對具體物像的剎那觸動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還需要不斷的提煉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塊璞玉,必須經過石匠的精心雕磨,才會成為真正的寶玉。所以散文意境的創設一般要經歷感應、孕育和激變三個階段。

板書設計

陋室銘(託物言志)

1.(1—3句)比喻起興,引出陋室。

2.(4—7句)寫景敍事,描寫陋室。

3.(8、9句)古賢自比,表明心志。   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説”的特點;(重點)

2.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特徵;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難點)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指導朗讀

1.板書課題:愛蓮説周敦頤(dūnyí)注意“頤”字的寫法,左邊中間是個“口”,不能寫成“臣”字。“蓮”是上下結構,“艹”應在“連”字之上。

2.題解:“説”是古代一種既可以説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表議論的文體,偏重於議論。所以後來人們常把説理辨析的文章統稱為論説文。那麼“愛蓮説”這個題目該如何理解呢?

歸納:談談愛蓮花的道理,説説愛蓮花的道理。

3.指導順暢朗讀

①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注意語氣語調,在自己認為難讀難寫的字下畫上橫線。

②讓學生利用工具書、互相交流解決難讀難寫的字。

③讓兩位學生上黑板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漣(lián)不染(rǎn)

褻(xiè)玩隱逸(yì)噫(yī)鮮(xiǎn)有聞

④學生齊讀課文。

4.指導誦讀課文

①明確誦讀要求: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詩文用的是吟誦的方法,語氣比較舒緩,抑揚頓挫,很有韻味。我們在讀文言文時,可以借鑑古人的讀書經驗。

②比較文中八個“之”的用法:文中有八個帶“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

③文中還有哪些字詞在誦讀時,語氣可以適當延長些呢?(讓學生輕聲朗讀體會)明確:如第1段中的三個“而”。第2段中的三個“也”,歎詞“噫”,語氣助詞“矣”等。

④本文句式上的特點是駢散結合。相鄰的兩句話,字數相等,意思相對,叫做駢句。從寬處講,排比句也可看作駢句。提問:文中哪些句子屬於駢句呢?

明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⑤提問:這兩處駢句應該怎樣來讀呢?

明確“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讀時要一揚一抑。讀排比句時,語氣應逐漸加強,層層推進,富有氣勢。

⑥學生齊聲誦讀課文,體會誦讀指導要求。

目標導學二:揣摩語言,理解內容

1.學生小聲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理解句意,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有關難字難句的問題。

3.提問: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麼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蓮花的可愛之處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提問:這一長句,突出了蓮花的哪些特點呢?(明確後板書蓮的品格“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確:這個長句,從生長的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莊重;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氣質方面寫出了蓮“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5.提問:我們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的姿態美麗,更是因為蓮花的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一個長句呢?

明確:敬佩、讚美之情。

6.師生共同朗讀這一長句,要讀出敬佩、讚美之情。

7.提問:前面我們説過“説”這種文體偏重於議論,那麼《愛蓮説》這篇課文,哪一段偏重於議論呢?請找出直接議論蓮的句子。

明確:第2段對菊花、牡丹作出評論,表明愛憎。直接議論蓮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8.提問:君子是怎麼樣的人?

明確: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見他讚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讚美蓮花去讚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格的人。這種寫法叫作“託物言志”。“蓮,花之君子者也”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句。(板書“花之君子者也”,“託物言志”)我們讀這句話時,要讀出由衷的讚美之情。

9.提問:文題是“愛蓮説”,而文中卻三次提到“菊”、“牡丹”,這有什麼作用呢?(板書“菊”、“牡丹”,“襯托”)

明確:襯托。第一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10.提問:“噫”是一個歎詞,表示感慨,引領下文對不同愛花人的品評。這三句話在朗讀時語氣應如何把握?(明確後齊讀這三句)

明確:第一、二句讀出感歎的語氣。第三句要讀出嘲諷的語氣。

11.齊讀全文。要求語氣舒緩,抑揚頓挫,富有感情。

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個性表達

1.讓學生説説自己最喜歡《愛蓮説》中的哪一句,並談談自己對這一句的理解。

2.課前準備若干未題過字的、以“荷花”為題材的畫,讓發言的學生題上自己喜愛的句子,並作為獎品送給學生。

目標導學四:遷移運用,體會鑑賞

將《陋室銘》與《愛蓮説》自讀一遍,比較兩者的異同。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讀後心得。

明確:主題上,兩文都表現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愛》文表達的是在污濁的塵世間保持自己清白節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則是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立意上,兩文均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愛》文通過正面讚美蓮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高潔情操,《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來突出“德馨”。表達上,都採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式。《愛》文對“蓮”進行人格化的描寫,《陋》文則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的高雅風度,表達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教學提示】

①採用跳讀方式;②小組互動、交流,班級中展示。

【教學提示】

這個環節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評點時,注意形義的點撥。

【教學提示】

將八個句子分成兩組,教師範讀,明顯地讀出後一組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再讓學生進行判別。明確後,讓學生齊讀領會。

可預先設題(大屏幕展示),分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學法指導】

駢句:是一種講求對仗的文體,它要求文字的對偶,重視聲韻的和諧。而且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駢句是詩句的一種,與散句相對,散句則是相對於駢句而言,也可以説,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教學提示】

學生討論後,指名回答。

【學法指導】

襯托:是語文學科中的表現手法的一種,可分為正襯與反襯。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襯,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

襯托與對比的區別:

1. 對比的兩個事物的關係是並列的,不分主次;襯托可以明顯的分出襯托事物和被襯托事物來,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對比常用於論述,襯托常用於描寫。

板書設計

愛蓮説

周敦頤

陶淵明 獨愛 菊 (正襯) 隱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愛 牡丹(反襯) 富貴者 鄙 視 予 獨愛 蓮 君子者 贊 美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賣油翁》是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最後一課,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所寫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篇幅不長,但故事生動,通過記敍賣油翁與陳堯諮的對話和賣油翁酌油的事例,説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於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上好這篇課文,對培養學生戒驕戒躁,保持謙虛謹慎的生活作風,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積極的意義。

學情分析  這篇文章文字淺顯,較易理解。對於我班的學生來説,他們接觸文言文雖然不多,但對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掌握較熟,老師基本能放手讓他們進行自主翻譯,老師只需強調重點字詞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譯。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先介紹人物後敍事的記敍方法2.掌握重要實詞“善”、“矜”、“睨”、“頷”、“忿”“嘗”等的含義。積累文言虛詞“而”、“以”、“之”等。

過程與方法

1.體會作者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的獨特藝術手法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譯課文,把握中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孰能生巧”這個道理,並在學習中加以苦練。

2.培養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1、重點實詞、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難點 由人及己,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第一 學時)

一、導入新課:

1、道具:(因為找不到銅錢)一個小瓶子,口與銅錢,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個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學生上台,把瓢裏的水倒進小瓶子。

3.師:要求其他同學觀察他倒的水有沒有灑出來(有),誰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課題《賣油翁》

5.解題:賣油翁,賣油的老頭,沒有具體的名字。在過去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這類能工巧匠多的不計其數,但由於他們處在社會的底層,為人所輕,不僅事蹟被湮沒,連名字也不可靠考。這篇課文所寫的賣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積極培養後進。倡導寫平實樸素的古文,創立了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章風格,成為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袖,為北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學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詩、詞、史傳方面自成一家,留傳後世的有《六一詩話》、《歐陽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二.初讀課文,夯實基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用手中的筆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

2.播放朗讀錄音,要求根據自己聽到的讀音及停頓,給不認識的字注音,並劃分朗讀節奏。

3.師巡視,檢查學生注音及節奏劃分情況。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節奏劃分,要求學生訂正。

Ppt:讀準字音。

矜jīn 圃pǔ 矢shǐ

忿fèn 酌zhuó 杓sháo

遣qiǎn 頷hàn 睨nì

Ppt:把握節奏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5.齊讀課文,把握節奏。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3.成果展示。(學生主動翻譯課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譯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識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虛詞等。)

(板書)

通假字:1.爾--耳,罷。

2.杓-勺,勺子。

古今異義: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連詞,錶轉折。

古:善於,擅長。

2.善

今:善良。

古:誇耀

3.矜

今:莊重,嚴肅。

古:場地(這裏是將原來的意思擴大了。

4.圃

今: 菜園、果園。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詞多義: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動詞,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詞,射技)

但手熟爾。

2.爾

爾安/敢輕吾射!

詞類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動詞用作名詞,“射技”.

2. 爾安敢輕吾射輕,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虛詞:

而:

1. 釋擔而立 連詞 表順承

2 .久而不去連詞 表修飾

3 .而錢不濕 連詞 錶轉折可譯為“可是”

4 .康肅笑而遣之 連詞 表修飾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詞 憑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詞 憑、 靠

3 .以 錢覆其口 介詞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瀝之 介詞 用、拿

之:

1.睨之 (代詞 )代 陳康肅射箭

2.但微頷之 (代詞)代陳康肅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詞 )代 射箭也是 憑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瀝之 (代詞 )代 葫蘆

5 . 康肅笑而遣之 (代詞) 代 賣油翁

四.再讀課文,準備複述。

1.學生自讀課文,準備複述。

2.複述要求:1.用自己語言把故事講給大家聽。2.儘量不要看課。3.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關鍵詞進行復述。

讓自願上台的學生進行倒水實驗。學生上台表演,其餘學生認真觀察,看他們實驗的效果,並作點評。

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介紹作者(老師強點重點及考點)

學生讀課文,並進行圈點批註。

老師強點重點及考點

老師巡視學生給課文劃分的節奏,並給予指導。

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虛詞等幾類分別板書。

老師提示,並用多媒體展示。

複習虛詞及常用虛詞“而”“以”、’之”等的用法。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同學們的努力,疏通了文意,積累了文言實詞、虛詞及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夯實了基礎,為我們後面的學習作好了鋪墊,相信下一節課的學習會容易的多。

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

3.編課本劇

板書設計

通假字:

1.爾--耳,罷。

2.杓-勺,勺子。

古今異義: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連詞,錶轉.善

今:善良。

古:誇耀

3.矜

今:莊重,嚴肅。

古:場地(這裏是將原來的意思擴大了。

4.圃

今: 菜園、果園。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詞多義: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動詞,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詞,射技)

2.爾

爾安敢輕吾射!

詞類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動詞用作名詞,“射技”.

2. 爾安敢輕吾射輕,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虛詞:

而:

1. 釋擔而立 連詞 表順承

2 .久而不去連詞 表修飾

3 .而錢不濕 連詞 錶轉折可譯為“可是”

4 .康肅笑而遣之 連詞 表修飾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詞 憑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詞 憑、 靠

3 .以 錢覆其口 介詞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瀝之 介詞 用、拿

之:

1.睨之 (代詞 )代 陳康肅射箭

2.但微頷之 (代詞)代陳康肅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詞 )代 射箭也是憑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瀝之 (代詞 )代 葫蘆

5 . 康肅笑而遣之 (代詞) 代 賣油翁

教學反思

亮點 《賣油翁》雖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字意思比較淺顯,學生通過第一遍朗讀便能知道文章大意。為了夯實考點和難點,我採用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給學生,着不僅夯實了基礎,而且還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感覺上課輕鬆了許多。

不足 因為時間關係,沒能讓學生自己上黑板歸納板書,且有的知識對學生不放心,講得過細,有點畫蛇添足。

再教設計

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給學生,留點空間給學生,讓學生去補白。

教學過程 (第 二學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表演課本劇,還原現場。

2.點評:哪一組表演的好?為什麼?

二.精讀課文,深層理解。

1.本文是怎樣刻畫人物的?

提示:○1.賣油翁看到陳堯諮射箭是怎麼反應的?(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交流點撥: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動作、神態)

○2.賣油翁對陳堯諮射箭本領是怎麼評價的?

交流點撥:“無他,但/手熟爾。”

○3.賣油翁憑什麼這樣評價陳堯諮的射箭本領?

交流點撥:以我/酌油知之。

○4.賣油翁到底知道什麼道理?

交流點撥:熟能生巧的道理。

陳堯諮對賣油翁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課文是怎麼刻畫陳堯諮的

交流點撥:(1)當賣油翁對他射箭“但微頷之”時,陳堯諮問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的反應對一個自以為是的武夫來説,顯然是受到了侮辱。因此,用一個疑問句問賣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嗎?再用一個反問句,我的射箭本領不是很高明嗎?

(2)當賣油翁又説“無他,但手熟爾。”時,陳堯諮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對陳堯諮的射箭不但不加讚賞,而且還出乎意料的貶低他:“無他,但手熟爾。”一向狂妄的康肅公自然是要“忿然”的了。

(3)最後看到賣油翁的表演,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2.從文中可以看出賣油翁是一個怎樣的人?陳堯諮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交流點撥:賣油翁:穩重、謙虛

陳堯諮:驕傲、自負

3.這個故事發生在康肅公陳堯諮年輕時候還是年老時候?你是怎麼知道的?

交流點撥:年輕時候。因為從敍事中可看出他年輕氣盛。但從課文的註釋中我們可以知道,康肅公是他死後朝廷給他封的號“諡號”,以示尊敬。

4.文中寫了陳堯諮和賣油翁,但標題卻叫《賣油翁》,乾脆把標題改成《陳堯諮與賣油翁》好不好,為什麼?

交流點撥:不好。因為事端是由賣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釋擔/而立”不“睨之”“微頷”,陳堯諮就不會發問;問題又是由他解決的-----以他酌油技術的精湛平息了陳堯諮的憤怒情緒。賣油翁的酌油表演明顯技高一籌,作者是詳寫;陳堯諮的射技,作者以“發矢十中八九”一筆帶過,是略寫;再者,賣油翁身懷絕技,謙虛沉着,陳堯諮卻因“善射”而“以此自矜”。對比效果明顯,作者很顯然要突出的是賣油翁,因此,標題不能改。

三.拓展延伸

1.讀了課文,你認為一個人應該如何讓看待自己的長處?名言警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水滿自縊。

2.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孰能生巧?

圈點、批註

學生談自己的感悟

學生把自己積累的名言警句寫在黑板上

從自己經歷,談孰能生巧的體會。

提示:表演者有沒有把握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等

來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老師作適當點撥。

課堂小結

俗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個買油的老頭,能在買油這個行業中流芳千古,這與他的功多歷熟十分不開的。生活中,你看到或親自經歷的“熟能生巧”的例子?他給你的學習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在今後的學生生活中,希望你能踏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反覆實踐,爭做本行業中的“狀元”。

作業佈置

1.片段作文,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刻畫你生活中所熟悉的人

2.預習第三單元寫作訓練《抓住細節》

板書設計

《賣油翁》 歐陽修

汝亦知射乎

語言 自負 略

爾安敢輕吾射

陳堯諮

神態:忿然 -----暴躁

對比 睨之

人物 神態 穩重

微頷之

賣油翁 語言:無他,但手熟爾。-------謙虛 詳

動作:“取”、“置”、“覆”、“酌”、瀝----動作熟練

教學反思

亮點 本節課課本劇的表演,看似有點浪費時間,其實不然。“磨刀不費砍柴工。”課本劇的表演,不單單看表面的結果,關鍵的是學生下去準備的過程。在準備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熟悉課文,而且還要把人物象形展現出來,因此,功夫是做足了的,課文內容的理解那還用老師再講嗎?所以,這堂課,學生學得高興,老師教的輕鬆。下課了,大家都還意猶未盡。

不足 如果課前能對學生的課本劇進行表演進行指導,課堂表演效果更好,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容易。

再教設計

如果在教一遍課文,我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而不是課堂上,不是走過場,而是真正的去讓學生學有所獲。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目標

(1)聯繫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2)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詩歌的意藴。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黃河的悠久歷史與波瀾壯闊的形象,理解黃河所凝聚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讚頌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難點:聯繫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調動並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

課件:黃河大合唱之--《黃河頌》配樂朗誦及歌曲,壺口瀑布視頻,保衞黃河的歌曲

導入新課:

被譽為母親河的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魂之所在,歷來為人們所歌詠。同學們到過黃河沒有? (沒有)好,咱們先來看看黃河,好嗎?(播放壺口瀑布的視頻)這黃河以他雄渾的氣魄,高遠的形象,入詩入畫入曲,人們歌詠他,因為他古老,他孕育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歷史。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中華民族危在旦夕。黃河以他的雄渾力量激勵他的兒女奔赴抗戰前線。.那是在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日演出隊來到黃河邊,來到壺口瀑布,濤濤黃河水在詩人胸中掀起萬丈狂瀾,他揮筆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隨後又一氣呵成創作了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唱遍大河上下,激勵中華兒女為祖國尊嚴而戰。《黃河大合唱》共八個樂章,今天老師跟大家一起來學習《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樂章《黃河頌》

一.初讀課文,感知歌詞

現在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感受黃河頌。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揣摩思想感情。邊讀邊思考邊體會,詩歌結構分為幾部分?詩歌飽含什麼樣的感情?(要表達的感情是什麼樣的?)(自由誦讀)

1詩歌分為幾部分?

生:分為兩部分,分為朗誦詞和歌詞兩部分。歌詞分為描繪黃河,讚美黃河

2作品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表達了作者的讚美,歌頌,愛國之情

總結:也就是體現在一個字上的話就是“頌”。黃河頌是對黃河的頌歌,那麼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表達的情感基調是什麼樣? (應該是讚美之情激昂,雄健,熱情悲壯 自豪 深沉 贊訟 豪邁之情)

3如何把握文章這種感情基調呢?請同學選擇你喜歡的一節練讀,看你所選的這一節該怎樣去讀? (練讀)

師:聲音洪亮,讀得很用心,但是情感節奏把握不到位。

師:那麼我們來聽一段配樂朗誦,請同學們仔細揣摩朗誦的語氣語調,及情感的把握(聽讀)

4:聽完誦讀後説説他為什麼會讀得那麼好呢?

讀得這麼好還源於作者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我們要想讀得更好些,需要把握詩歌內容。感受詩句的內涵,受到詩句的感染,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那讓我們一 起賞讀課文,品讀歌詞

二.賞讀課文,品味歌詞

師:下面我們以朗誦詞為例一起來揣摩讀詩的方法,拿出你的筆把關鍵的詞句畫一下

師:哦,朗誦詞。在歌詞之前加朗誦詞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呢,我們在影視作品裏頭也會經常發現這樣的形式,對吧?這樣,老師來把朗誦詞讀一下,同學們邊聽邊體會、邊思考,看一看朗誦詞在作品當中能起到什麼作用。 (範讀)

(一)品讀朗誦詞

1:這段朗誦詞擺在歌詞之前你們認為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呢?好,請你説説。

領起下文,領起下文的,是英雄氣魄,民族精神,偉大堅強,讚歌,(齊讀)

2誦讀詩歌應該注意什麼?

(1)理解詩歌內容。在朗讀時要通過對文章字詞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朗讀重音和朗讀節奏,讀好關鍵詞,把握時代背景這樣,才能在朗讀時做到傳情達意。

(2)把握詩歌的情感。朗讀時要讀得熱情悲壯,讀出黃河滾滾奔流的氣勢,讀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偉大而又堅強的精神。

(3)注意關鍵詞的語氣

(4)把握時代背景。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詩人光對黃河的頌歌,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二)品歌詞

運用這種讀詩的方法做一個訓練:下面我們以縱列小組為單位,賞讀歌詞部分,每組讀一節,(這組讀望黃河,這組頌黃河的第一層,這組讀頌黃河的第二層,這組讀頌黃河的第三層。)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句子或一個詞,用聲音傳遞情感,邊讀邊賞,説説你喜歡的理由,應該怎樣去讀?並作有感情誦讀。

1品讀

2賞析

3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美讀詩歌,昇華主題

1美讀

現在我們一起帶着你對文章的理解,對詩歌飽滿的激情,以及對詩歌中關鍵語的把握。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組合,可以分角色,可以配樂,可表演,把你的最高水平展示給大家。(練讀),

自己組合,如果要分角色可以採用和同伴互助的形式,在小組中選擇同伴合作,試着練一下,等會請同學們表演

師:選擇一組來讀,你們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讀的?(展示讀)

師:不錯,看來同學們有合作經驗,這樣來全班合作讀,

下面我們來配音朗讀,在畫面、樂曲聲中,進一步感受黃河勇往直前的氣魄、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特別要要讀好關鍵詞。讓我們一起投入感情,放聲朗讀吧!老師讀第一段(齊讀)

老師讀第一段

一個同學讀英雄氣魄那段

女同學讀第一節啊

男同學讀第二節啊祖

剩下後面的一起讀

要求:讀出關鍵詞的語氣,讀出情感,

師:在你們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黃河滾滾東流的氣勢,感受到了黃河永往直前的氣魄,也感受到了黃河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老師想問一下作者在這裏只是想讚美黃河嗎?

2主旨:

作者想借黃河讚美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祖國,藉此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衞黃河保衞祖國。

四.課堂延伸 知識反饋

1你這節課的最大收穫是什麼?(鼓勵學生自由談)我們能不能利用這節課學到的朗讀方法和技巧,來解決這一類問題呢?

2下面我播放《保衞黃河》的VCD,我們邊聽邊看文字,找出要重讀的關鍵詞,聽後我們一起來朗讀。(播放《保衞黃河》的音樂,同時展示文字幻燈片)

讓學生找重讀關鍵詞,並説説重讀的理由,鼓勵試着讀一下,然後師生齊讀,在高昂的氣氛中結束歌詞的學習。

六.課堂小節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黃河頌》,我們對歌詞的認識才剛剛開始,我們對黃河的關注才剛剛開始,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是保衞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資料、開展廣泛的課外閲讀,有機會親自到黃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進黃河。

最後讓我們一起欣賞黃河頌的歌曲,在歌聲中,再次感受黃河的英雄氣魄和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短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劉禹錫)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凌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帶青:映入。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1.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愛蓮説》

(周敦頤)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諡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後居廬山蓮花峯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峯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説》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説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註釋:

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可愛者甚蕃者:結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

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

世人甚愛牡丹甚:很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錶轉折,卻。

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錶轉折,卻。

中通外直:(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清香。益:更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折,卻。焉:助詞,可不譯。

予謂菊謂:認為。

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

陶後鮮有聞:鮮:少。(xiǎn)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麼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説説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風度方面:寫她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徵哪三種人?

菊花比喻象徵隱士,牡丹比喻象徵富貴的人,蓮花比喻象徵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麼?

愛不同的花象徵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並不反感,只是慨歎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豔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徵、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敍、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句式駢散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悦耳,頓挫有致。

五、板書

菊花正襯蓮花

菊花隱士陶後鮮有聞

牡丹反襯蓮花

牡丹富貴人宜乎眾矣

蓮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四。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4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1、感受作者所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後教師正音並進行肯定評價。

二、自主研讀與賞析。

1、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説明。

運用大量富於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湧着血液一樣”;在春天,多麼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着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與反思

1、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後,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麼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麼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並採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衝擊力。

後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着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後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四、作業: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文章如何刻畫人物的形象。

過程與方法:1、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品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課文中的人物身上,學會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勢羣體。

教學重點: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畫;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並讓學生領悟到在與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愛。

教學難點:1、體會老王與作者夫婦之間的相互關愛,體察作者的愛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 讓學生領悟到在與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

同學們,正如歌曲中所呼喚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以真純的情感善待、關愛同在一片藍天下的他人,那麼人世間真的會多一份陽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殘酷。愛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能夠去關注平凡的人,那麼我們才能真正領悟生活的真諦,今天就有這樣一個機會來關注一個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學到些什麼呢?

二、知識積累

1、作者簡介

楊絳,生於1911年,錢鍾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著有散文集《幹校六記》《將飲茶》等,譯有《堂吉訶德》,著名作品有《我們仨》,《澡堂》。

2、背景介紹

《老王》作於1984年。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的背景下寫的。作者記敍了自己從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片段,當時正是“文~”時期,是一個荒.唐動亂的年代,作者夫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被下放到幹校勞動鍛鍊去了但是,任何歪風邪氣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由此與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之中。

3、基礎知識

傴(yǔ) 荒僻(pì) 攥(zuàn ) 塌敗( tā )取締( dì )

骷髏(kū lóu ) 滯笨(zhì) 愧怍(zuò )惶恐(huáng)

三、整體感知課文

快速閲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勾畫出與老王有關的信息,並思考問題。

(1)老王的生活過得如何?

(2)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四、走近老王

指名朗讀讀1—4段,思考: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什麼情況?從這些信息你讀到了什麼?(從職業、家人、外貌、居住條件等方面來看)

職業:蹬三輪車 :謀生手段艱苦

生活艱苦 身體:半瞎子 :生理缺陷

老王是一個苦人 居所:塌敗小屋 :居住條件惡劣

姓名:老王(沒名):地位低微

精神悽苦 老光棍:孤獨終老 單幹户

受惡意攻擊 被人瞧不起

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輪車。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説着閒話。”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提示: 體現了“我”與老王之間的關係較融洽

“他也許是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隻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為什麼説“反正同是不幸,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兩個“也許”是不確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測,從可看出老王身世無人知曉,他從來就不受人重視。“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從側面再現了老王生活的艱辛,有病沒錢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五、品味老王

閲讀5—22段,作者回憶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幾個生活片段?從這些片段中體現出了老王怎麼樣的性格特徵?這些片段又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

帶送冰快,車費減半 忠厚老實,不貪錢

載病人看病,堅決不要錢,拿錢後還不大放心低聲問我 善良淳樸

給改裝三輪裝護欄,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為人着想

臨死給我送來香油、大雞蛋 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徵:忠厚老實 心地善良 知恩圖報

思考:1、文中“他啞着嗓子悄悄地問我:“你還有錢嗎?”我笑着説有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為什麼要“啞着嗓子悄悄問”?

提示:表現了老王憨厚的神態,讓作者心中格外感動。 善良淳樸

2、文章寫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寫得最詳細最感人?

明確:臨死前送雞蛋、香油還人情。

指名朗讀8——16段,討論:

① 作者刻畫人物時主要運用了兩種描寫手法(肖像、行動)?找出具體的語句加以體會。

②你怎麼看待老王送雞蛋香油的行為?為什麼重病還堅持親自送禮?(提示:感激“我”家平時對他的關心照顧 知恩圖報)

展開全文閲讀

③為什麼老王説不收錢但又把錢收下?(提示:老王怕“我”真的託人給他送錢,平白給“我”添麻煩。體現了老王的樸實、善良。 理解“我”不願意白接受禮物的想法)

④“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錢,滯笨地轉過身子。我忙去給他開門,站在樓梯口,看他直着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 “攥”“滯笨”“直着腳”説明了什麼?

提示:簡單的幾個字,描繪出了老王離開時的情形。叫人怎能不為他的身體、生活所擔憂,也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筆。

小結: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貧困線上掙扎,窮苦卑微,他的艱苦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對這樣不幸的人,我們應當給予同情和關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淳樸、關心人、講仁義、重感情,這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六、寫作訓練。

愛是人間的春風,是生命的源泉,缺乏愛心的社會將會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過與街頭牆角那些擺小攤、掃大街、撿破爛的溝通、交流,對你一定很有觸動,請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投影顯示以下文題,請學生任選其中一題説出自己的寫作構想。

(1)他(她)是一個______________的人(如:勤奮好學、助人為樂、熱愛生活、樂觀、充滿愛心……)

(2)我逐漸瞭解了他(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指名讓學生簡述敍事內容。

課文中老王窮苦卑微但純樸善良,他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計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着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衚衕裏,小屋破破爛爛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淒涼艱難,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眼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他需要錢,可是做生意從不多收一分錢,而且非常講感情,講仁義,常願意盡義務,或者少收錢,是一個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極其純樸的好人。

二、善待老王

思考:1、面對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對老王又是怎麼樣的呢?寫到了哪些事情?

2、我強笑説:“老王,這麼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為什麼要“強笑”?

提示:一個“強”字,寫出了作者當時複雜的心理,既可憐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調解氣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照他的楊絳有什麼樣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

坐他的車,照顧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兒知道他有夜盲證,便送他大瓶魚肝油 “我”女兒關心他

老王再客氣也給他應得的報酬

詢問老王能否維持生計 “我”關心老王

老王送來香油、大雞蛋,不能讓他白給,也給了他錢

。。。。。。。。。

作者性格特徵:富有愛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別人

4、還有人關愛老王嗎?

三、關注“老王”

研究探討:1、為什麼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能那麼關心、愛護;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麼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引導:換另一個角度來想想看,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是因為老王有財有勢作者才跟他交往的嗎?不是,老王善良!作者是一個作家,是一個知識分子,而老王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卻並沒有瞧不起他,並不認為他低人一等,這體現了作者怎麼樣的一種觀念?平等!再看看,作者非常同情和關心老王,這説明作者非常有愛心,這體現出一種人道主義精神)

平等

極富愛心 善

互愛(人道主義)

(主要是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者一家都是對不幸者老王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裏,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

2、怎樣理解“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

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與老王一生的辛勞相比,作者夫婦在文~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麼,算得上是幸運的人,因而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她感到愧怍。

3、社會上還有許多不幸的人,許多弱者,而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愛的光環裏,讓我們學習楊絳女士,把愛之光分一些給身邊的人!

四、總結與擴展

1、這篇課文敍述的事情較多,作者是怎樣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開頭四段寫老王的基本情況,按邏輯順序編排,一是職業,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內容按時間順序安排,回憶與老王的交往。

2、在社會生活中,應愧怍的僅是作者嗎?這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呼聲?

呼籲我們:對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顆愛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多給他們以善心,這樣一來社會就更加發展和文明瞭。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讓我們為老王喝采!為老王那顆金子般真摯而誠懇的心喝采!)

3、拓展延伸

你周圍有老王這樣不幸的人嗎?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五、佈置作業:生活中的“老王”的不同原形

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送雞蛋、香油部分。指導:要描寫老王的心理活動,在領會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

教師贈言:

我們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雷莎修女(南斯拉夫印度)

用善良體察善良,用愛心澆灌世界。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懷平等博愛之心。

板書設計:

幸 運

展開余文

“我”—————善良

交 | | 體

往 | | 現

老王——————善良

苦——不幸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6

1.結合小説的文體特

徵,從情節入手,深入細節,欣賞人物形象。

2.深入體會文中“台階”的含義,把握小説的主題。

3.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正確態度。

一、導入新課

播放《農村老父親》導學視頻。

同學們,看到畫面中那一張張刻有歲月印痕的滄桑面容,那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眸,我們彷彿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們堅強的身影,今天我們將學習李森祥的《台階》,它將為我們生動展現父輩們的現實生活畫卷和深沉的艱苦創業精神。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自讀指導,根據文體特徵把握文章內容

1.請同學們迅速閲讀文本,分析本文與前兩篇課文的差異,明確本文文體。

明確:本文是一篇小説。前兩篇文章都是敍事寫人散文,圍繞中心事件敍述零散事件,詳略得當,表現文本的思想感情。本文乍然一看,以第一人稱敍事,語氣似散文一樣自然親和,極似敍事性散文,但仔細分析,文中所敍人事皆圍繞“台階”這一主題有一個發展過程,主題寓於情節之中,因此本文是一篇小説。

2.請説説本文圍繞什麼展開故事情節,並根據小説文體特徵,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給課文劃分層次,把握文章內容。

明確:小説以浙東鄉村為背景,圍繞“父親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展開情節。

文章結構層次

開端

(1—9段)

第一層

父親年輕時造了三級青石台階,青石台階承載了普通農家的平凡生活。

第二層

父親立志造高台階新屋,含蓄表達父親的樸實追求。

發展

(10—16段)

第一層

講述父親艱辛、漫長、執着的準備工作。

第二層

描述父親在酷暑嚴寒中的辛苦工作,表現其造屋的堅強意志。

高潮

(17—24段)

第一層

描述父親造新屋的過程。

第二層

描述父親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為修台階做準備。

第三層

描述父親在熱烈的鞭炮聲中既高興又尷尬的表現。

第四層

描述父親將老屋三塊青石板撬來,當作新台階基石,修成九級台階。

結尾

(25—32段)

第一層

講述搬進新屋後,父親坐在新台階層,卻感覺不自在。

第二層

描述父親挑水上台階閃了腰。

第三層

講述父親失去了往日生機,感慨自己的衰老。

3.請根據已分析的結構內容,用一段簡練的文字概述本文內容。

明確:父親總是覺得自家的台階低,對別人家的高台階總是羨慕不已。在他家鄉有這樣一種説法“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因此父親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父親吃苦耐勞,經過漫長的準備,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父親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喜上心頭,但是心願已了的父親卻覺得坐在新台階上不自在,挑水又閃了腰,恍然覺得自己年歲已大,多了種莫名的失落感。

目標導學二:細讀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父親的形象始終貫穿於各個情節之中,請同學們細讀課文,找出文中體現“父親形象”的語句,並作適當分析。

(1)父親一下子背了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只是那一來一去的許多山路,磨破了他一雙麻筋草鞋,父親感到太可惜。

明確:從背石板的描寫中,可看到父親強健有力的形象,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反而可惜磨壞了草鞋,也凸顯出了一個勤儉的老實人形象。

(2)我想一步跳到門檻上,但摔了一大跤。父親拍拍我後腦勺説,這樣是會吃苦頭的!

明確:文章描寫“我”與父親關係的語句不多,但就此一句中便能體會到父親對“我”的愛,凸顯出一位慈父形象。

(3)父親的這雙腳是洗不乾淨的,他一般都去凼裏洗,拖着一雙濕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來。大概到了過年,父親才在家裏洗一次腳。

明確:父親由於長年從事勞作,腳上積了許多沙泥,表現出父親的創業艱苦,“唿嗒唿嗒地走回來”不僅是帶水草鞋的厚重,也是他腳步的厚重,這裏以細節描寫刻畫出一位踏實的勞動者形象。

(4)他今天從地裏撿回一塊磚,明天可能又撿進一片瓦,再就是往一個黑瓦罐裏塞角票。雖然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認真。

明確:雖然一無所有,但是知道積少成多的道理,兩個“撿”字與一個“塞”字,是無數個日月重複的動作,父親是一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創業的樸實者形象。

(5)父親坐在綠蔭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那裏栽着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

明確:父親專注的目光,表達了他的決心。他有志氣,不甘人後,要自立於受人尊敬的行列,有長遠的目標,絲毫不會動搖。

(6)許多紙筒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

明確:這一系列動作描寫,看似寫出了一個滑稽的形象,實際上是寫出了父親骨子中深藏的樸實與安分,他所追求的“形式地位”得到了,然而骨子中的低調樸實卻又讓他顯得侷促不安。

分析總結: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父親也是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辛勤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辛苦,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

目標導學三:揭示“台階”意義,深刻理解主題

“台階”既是本文的題目,也是本文的線索,父親的一生,也凝聚在小小的台階上。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台階”在文中的含義。

1.“三級台階”意味着什麼?請結合文本分析。

“三級台階”是父親從很遠的山上背下的三塊青石板,每塊三百來斤重,壘成三級青石台階。父親為此感到十分自豪。平時,母親一邊坐在門檻上幹活,一邊看“我”在青石台階上玩耍,父親累了,就在青石板上休息,因此,“三級台階”承載着一家人的平靜和睦生活。

2.“高高的台階”對父親來説意味着什麼?

“高高的台階”對父親來説,是人生的目標,是贏得一定地位的象徵。正是如此,他才不惜一磚一瓦地積累材料,呆呆地望着別人的高台階出神。“高高的台階”也是血肉之軀的父親戰勝嚴寒酷暑、疲憊困苦的精神動力,更是父親終日勞碌、堅忍執着的力量源泉。

3.“九級台階”建成之後,對於父親有着怎樣的意義?

一個普通農民,省吃儉用、辛苦勞碌半生,終於建起一棟中意的房屋,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級台階”,是父親的人生傑作,他當天就坐在一級上抽煙,這看起來不經意的一坐,卻是半生的渴望。然而“九級台階”的建成並沒有讓他真正感到了地位的提升,骨子中的樸實反而讓他覺得十分不自在,不止如此,當這的願望達成之後,他便不復人生目標,很快失落了,這個不服老的人,真的老了。

目標導學四:讀懂結局,昇華情感

父親經過了日積月累的努力,終於築起了“九級台階”,倘若文章就此帶着父親的幸福戛然而止,那不過,但作者卻延續筆力,寫出了父親的失落,更以“怎麼了呢,父親老了”結尾,雖不是悲劇,但卻如同有悲劇一般的力量令人哀傷。對於作者如此結尾,請你談談自己的理解。

參考素材:在中國鄉村,一個父親的使命也就那麼多,或造一間屋,或為子女成家立業,然後他就迅速衰老,並且再也不被人關注,“我”只是為他們的最終命運而惋惜,這幾乎是鄉村農民最為真實的一個結尾。

明確:即便是在農村人心中,也同時藏着物質的夢想與精神的夢想,但是物質生活的改善與精神生活的改善並不是同步的,作者也許正是窺見了這一點,才安排如此結局。

拓展:在生活中去認識你的父親,去關懷和愛戴自己的父親。

三、板書設計

台階——父親——

(線索)(勞動人民)執着吃苦耐勞

勤勞樸實

善良敦厚

有志氣有理想

謙卑堅韌不拔  寫作特色細節描寫

對比手法

詳略得當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積累文言詞語,翻譯課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關背景。

2. 講述文章內容,背誦課文,揣摩語言,説出文章給人的啟示。

二、過程與方法

1. 課前收集有關作者等資料,孫權和呂蒙的故事。反覆朗讀課文,揣摩文中生動的對話描寫,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畫。

2. 小組合作,對比閲讀《孫權勸學》與《傷仲永》,逐步提高閲讀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認識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於國於己都意義重大。

2. 勉勵學生重視學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翻譯、背誦課文。揣摩文中的對話,感受人物形象。

難點:美讀課文,讀出人物個性,讀出文章韻味 。體味對話的情味

教學資源:自制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練習資料;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這部作品道出了三國時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瞭解一下三國時呂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紹

1. 多媒體出示“司馬光砸缸”的圖片,請一位同學講講這個故事。

2.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資料。之後,多媒體顯示。

(三)整體感知,背誦課文

1. 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多媒體播放示範朗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教師提示一些字的讀音。請一位學生認讀,由其他學生訂正。

2.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理解字詞,翻譯課文。(有不會翻譯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解決不了的提交老師)

2)小組競賽。全班分四個小組,分發練習資料,完成後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詞句解釋)

教師指導,並適時點撥。

3.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背誦思路。學生齊背。

(四)合作研討,品析對話

1)品析本文言簡意豐、富於情味的對話描寫,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説話的口吻、神態、心理。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點撥。(課件顯示)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説話者的語氣,體會人物個性。

3)積累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體驗反思,總結全文。

提問:呂蒙由不學到乃至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學生思考,踴躍發言。教師評議,讚賞中含期盼,給他們信心。

(六)比較閲讀,延伸拓展

比較閲讀《孫權勸學》和《傷仲永》,談談兩文內容、寫法上的異同。

小組合作探討後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七)積累運用,佈置作業

1)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呂蒙不愛學習,你會怎樣勸説?請寫一個片段。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8

【導學目標】

1.體會文本伏筆手法運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偉大。

3.找出文中的伏筆和照應之處。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課時計劃】1課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着導學目標,認真閲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儘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於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後,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管如何,時刻讓你的眼睛探索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是選擇,我們就應該時刻帶好自己的眼睛用它們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不要讓它們消沉下去,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國科幻小説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這部《三體》,説到《三體》,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劉慈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篇有關“眼睛”的文章。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生難字詞

(1)字音

點綴(zhuì)漫步(màn)遲鈍(dùn)閒暇(xiá)

凸現(tū)拍攝(shè)蔚藍(wèi)合攏(lǒnɡ)

(2)詞義

遲鈍:指反應遲緩;腦子不靈敏。

閒暇:泛指閒空沒有事的時候。

不期而遇:沒有約定而遇見。指意外碰見。

心有靈犀:現多比喻雙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2.作者名片

劉慈欣,大陸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曾於1999年至20__年連續五年獲得科幻小説銀河獎,至今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説20餘部,他的作品因宏偉大氣、想象絢麗而獲得廣泛讚譽。

3.文體知識

科幻小説,是小説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説”視為其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指導朗讀

聽範讀錄音,小組互讀精彩片段。

2.整體感知

(1)請看標題--《帶上她的眼睛》,你能設計幾個怎樣的問題來考考同學們?

帶上她的眼睛去幹嘛?(帶上她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交流點撥】①為什麼要帶上她的眼睛?(帶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後一次領略地球表面的風光。)

②為什麼是最後一次呢?(因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裏面再也無法出來了。)

③為什麼出不來了呢?(因為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飛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將剛才同學們的回答連貫起來,寫成一段話,來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我覺得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了,領航員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無法看見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步驟三精讀課文探究寫法

1.本文曾獲得1999年第11屆銀河獎一等獎,其能夠獲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構思的巧妙。

【交流點撥】第2段:“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

第43段:“飛船上的生命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年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裏度過自己的餘生。”

寫出了剛剛畢業的小姑娘,花季才剛剛開始啊,就被終身囚禁,太慘了!開頭的那句“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是為後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這樣的表現手法叫伏筆。

2.巧妙地運用伏筆與照應,可以收到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這樣的伏筆還有不少,它們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運用旁批法來體會其作用。課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筆和照應之處,通過旁批的方式,説説這裏的伏筆和照應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每個同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處旁批,寫出自己獨特的體會或疑惑。寫完之後交換看,精選最棒的一則旁批交流。鄰座的同學互相觀摩,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組長負責組織。

(1)“熱,熱得像--地獄。”小女孩説的這句話非常奇怪,為什麼會熱呢,因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這不合常理。而且還説熱得像地獄,這就更加難以理解了。這幾處就是埋下的伏筆。

因為“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當然會熱得像地獄。

(2)小女孩為什麼不想讓大家知道她現在的處境呢?不想讓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個被囚禁在地心裏再也出不來的人呢?

【交流點撥】小姑娘是想一個人承擔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難,不想朋友們為她擔心,這是一個懂事的小姑娘。從反面來説,這也説明這個小姑娘處境實在是太慘了,慘得連她自己都不願意向別人提起這個事情。

(3)“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這是一處伏筆,照應後文的“生命算什麼,僅僅能用脆弱來描述它嗎”?

【交流點撥】因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沒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對這些小花產生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她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小花--那麼脆弱,卻又那麼頑強。

3.同樣的脆弱,同樣的悲慘。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樣是脆弱的。所以説,文中這麼多的伏筆和照應,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表現出小姑娘的處境。小姑娘的處境怎麼樣?請你設想一下。

【交流點撥】同它對接,在艙門打開的一瞬間,我看到了“落日六號”內整潔的陳設。我走了進去,那個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長高了,這是在失重環境中長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對着我微微一笑,説:“你來了。”這二十年的光陰,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煙消雲散。我帶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資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類對地心世界的認識更為充分,一個嶄新的紀元開始了。

步驟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文中的伏筆與照應,構思巧妙,引人入勝,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無窮魅力。希望本文的學習能夠為大家打開一扇閲讀科幻作品的大門,領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點撥】今天通過對科幻小説伏筆的旁批與品味,我們不僅讀出了構思的精妙,也讀出了科學及獻身的精神。願同學們課外讀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學上一招。

2.拓展延伸

平時我們接觸過不少科幻小説,請展示一下這些科幻小説。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課文

2.品味欣賞語言

3.領悟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並課件展示美麗豐饒的東北景物圖片。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2. 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現代作家。遼寧省昌圖縣人,原名曹漢文、曹京平。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曹京平為避免國民黨迫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筆名。於是,用了“端木”這個複姓,又把他東北家鄉紅高粱的別稱--“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於是改用諧音 “端木蕻良” 。

3.字詞檢測

二、朗讀品味:

1、 教師範讀,學生思考: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學生自讀,交流展示(美麗、豐饒、神祕、偉大、曾經歡笑、飽含屈辱、)

2、學生跳讀,思考:作者懷着__的情感?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交流展示(懷念、讚美、憂傷、憤怒、)

3、學生默讀,思考:作者發出__的誓言?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交流展示(誓為解放家鄉而戰鬥到底)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課堂小結

四、拓展延伸

賞析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五、作業佈置

1、透過重重的歷史帷幕,先烈們的目光默默地注視着我們,目光中充滿了憂傷、關切和期望。那我們該對先烈們説些什麼呢?

2、回顧歷史,面對現實,你想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呢?請寫下來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20

一.教學目標

理出故事情節,明確寫作技巧。體會文章標題的深刻含義。弘揚雷鋒精神,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驛路梨花》。板書課題。

簡介作者

彭荊風,江西萍鄉人。其創作形式豐富,涵蓋小説、紀實文學、文學評論、電影文學劇本等。短篇小説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説,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受好評。

學習生字 這篇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概括本篇課文的五件好事,學習插敍的作用。

第一件:“我們”路過住宿,修屋;

第二件:瑤族老人藉助照看小茅屋;

第三件:梨花姑娘出嫁後,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第四件: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建小茅屋;

第五件: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插敍的作用:造成懸念,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揣摩語句,感悟主題

“她説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後不挨寨,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這句話點名了文章的主題:為別人着想。

“這天夜裏,我睡得十分香甜......”這句話先寫花,後寫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虛幻的美景襯托了人物心靈的美好。

“我望着這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句話雙關花和人,讚頌的是世代相傳的雷鋒精神。

四.拓展教育

辦好事,辦實事,從身邊小事做起,把愛心傳遞,世界會更美好!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案設計 篇21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rp6w7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