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精選22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精選22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精選22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3.培養熱愛勞動的感情及審美能力、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有關夏季風景的畫面。

讓學生説一説對夏季的感受,導入課題並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3.培養熱愛勞動的感情及審美、鑑賞能力。

三、作者簡介。(多媒體出示)

樑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

指名朗讀。

四、檢查預習。

1.讀準字詞的音。

2.解釋詞語。

五、初讀感知。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點?

②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緻的?

③文中突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現的?

2.討論交流。

3.初步理解最後一自然段。

六、研討賞析。

重點研討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從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緊張旋律來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喜歡的理由。

2.師生討論交流,在讀書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在讀書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熱烈、奔放以及農民們的辛勞,夏季確實是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是個值得讚美的季節。

八、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説一説自己最喜愛的夏天的景象。

九、佈置作業。

1.仿照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象,寫一寫“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期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2.收集有關夏的詩句及散文。

附:板書設計。

自然景色

13 夏感 金黃色彩 景美 人勤

緊張旋律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2

教材分析:《夏感》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的課文以反映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的自然世界內容為主的單元,單元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賞析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和詩化的意境,培養學生審美想象和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和自然的熱情。這篇課文應從語言美,感情真兩個方面整體把握,通過閲讀和練習,理解課文語言及思想感情,掌握景物描寫技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誦讀課文,掌握課後讀讀寫寫中的字詞;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體會情感。

2、過程與方法: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尤其是比喻和擬人),注意對比手法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夏景,夏民的熾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強化誦讀,感知內容,理清結構,把握情感。

三、教學難點:體會文章善於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注意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對寫景技巧的掌握。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在一年四季裏,有人喜歡生機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歡碩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歡銀裝素裹的冬天,而夏天卻少有人熱情地去讚頌。那麼同學們,你們對夏天有什麼感覺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對夏天的總體印象是炎熱不堪,使人焦灼難耐,沒有美感。那麼夏到底是不是這個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樑衡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夏感》。看看他筆下的夏天又是怎樣的,以及通過他的描寫想表達什麼感情呢?

(二) 落實基礎

學生自讀課文,老師板書出重要字詞並讓學生齊讀並掌握:

芊芊(qian qian) 黛色(dai) 磅礴(pang bo) 匍匐(pu fu) 迸發(beng )澹澹(dan dan) 輕飛曼舞 春華秋實 閒情逸致

(三)學生初次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點是什麼?(即在作者眼中充滿夏天的旋律是怎樣的呢?)關鍵詞:緊張、熱烈、急促

2、作者是從哪三個方面用怎樣的手法描寫夏天景緻的?(提示:分別從第2 3 4自然段去找具體的語句並概括出來)

答案要點: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與其他季節的對比。

3.通覽全文,總結出作者對夏天懷有怎樣的情感?

答案要點:作者對夏天、對勞動者的讚美之情。

板書小結: 夏之景:美好

夏之色:繽紛 夏感:緊張、熱烈、急促

夏之律:緊張

夏之民:勤勞

【設計宗旨:這三個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比較全面的把握課文內容及作者思想感情。通過找具體對應的句子,讓學生理解夏天的特點並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感受夏之美

1、精讀2--4段,分成四個學習小組討論思考五分鐘。並請各組代表回答,同學補充,教師明確。

①畫出第二段中寫夏天天氣的句子。在炎熱的天氣裏,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答案要點(天氣炎熱或火熱的;句子:火紅的太陽 ,熱風浮動着 ;主要寫:細草、樹林、蟬聲、太陽、麥浪、山、雲等)

②找出第三段具體描繪夏之色的句子。這種顏色是一種什麼樣的顏色? 作者為什麼覺得夏天是一個“旺季”?

答案要點(夏於春華秋實間,應了中性的黃色/ 金黃的,更是一種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顏色/ 收穫之已有的麥子,希望還未盡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

③説説第四段寫了農民哪些活動?讓你會想到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歌?

答案要點(割麥,打場,給秋苗追肥、澆水/《憫農》)

2、第五自然段結尾作者僅僅是在讚美夏天嗎,回答並説明原因?

讚美農民的勤勞,讚美一種力量。一種什麼力量(奮鬥,拼搏,努力,進取之力,向上之力)

如果沒有蓬勃旺盛的夏,就不會有秋的豐碩。如果春天是播種,那麼夏天則是耕作,秋是收穫,冬是貯藏孕育。如果用一生比喻四季,那麼春是少年,夏是壯年,秋是老年,冬是晚年。

【設計宗旨:通過細析全文,掌握文章整體寫作結構思路及技巧,瞭解作者對夏及農民的熱愛,激發學生對辛勤勞動人民的熱愛,培養其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五)三讀課文,品味語言美。

語言是思想的華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語句表達其思想感情。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同學們仍然分四小組討論,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説明你推薦的理由。體會優美語句中重要詞語運用的精妙之處。

比喻句示例

①“麥浪翻滾着,撲打着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着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湧着一艘艘的艦船。”

這裏將“公路上的汽車”比作“艦船”,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麥浪比喻海浪,寫出麥子之多,説明春天的靈秀之氣在夏天已釀成了磅礴之氣。

②“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

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草生長的繁茂。

擬人句示例:

①“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

“曼舞”是想象,將蝶舞想象成了人優美的舞姿,用了擬人寫法,很生動。③“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

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裏用人的跑步衝刺來形容,化抽象為形象。

【設計宗旨:自由的品評語言對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很有好處。教師仔細分析一兩個示例,從句子的語言美感,修辭角度等出發分析句子,從而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

1.關於四季的古詩有哪些?

【設計宗旨: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名句。】

2.仿寫:仿照以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像,寫一寫“夏之色”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宗旨:品味語言之後,讓學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後進行仿寫,達到講練結合的目的,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七)師生一起總結全文,結束新課。

人生之秋的收穫來源於夏的不斷耕耘,人生之秋的豐碩源於夏的不斷積累,耕耘。願你經過夏的積澱能夠收穫一個沉甸甸的秋。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的優美句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夏的讚美,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感受作者對夏的讚美。

教學難點:

品味的優美句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調查導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一季?引入:喜歡夏天的人寥寥無幾,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樑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對夏天有何獨特的感受。

二、解題。

的題眼是什麼?什麼意思?(教師儘可能地引導學生説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動、感激、感染、感覺、感想、感知、感情、感觸等等)

三、聽讀課文,掃除字詞。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貯滿(zhù ):儲存、積存

澹澹(dàn ) :水波盪漾的樣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氣勢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講解賞析課文內容

1、齊讀第一段,問:這是寫夏感中的哪個詞?(感受)夏天的總體感受是什麼?(緊張、熱烈、急促)

2、快速默看課文2—4段,看看這三段各是寫夏感中的那個詞?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歸納:三段分別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據歸納,板書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韻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説明理由。

討論歸納:2—4段作者具體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顏色,感受夏天裏農民緊張的勞動,正好説明了第一段中的三個特點,所以是總分的特點。

4、自由朗讀課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寫夏天天氣的句子用筆畫起來。(學生讀畫,然後説説天氣的特點:炎熱或者火熱)

5、請用你的語氣讀出天氣的變化。(指名讀,教師提示:可按天氣的變化過程把握語氣,先可慢讀,天氣熱起來後就要讀出熱的氣勢)

6、在炎熱的天氣裏,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草,樹,蟬,陽光,遠處的山,天上的雲,麥浪)

7、學生探究:在作者所寫景物的句子裏,你喜歡哪句話?為什麼?

學生討論、歸納發言,教師適當點撥。(可從修辭、關鍵詞、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進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牆”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湧着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再看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像,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擬人寫法,想像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8、挑出中“火紅的太陽……夏天到了”訓練朗讀。

9、過渡:作者捕捉了夏天裏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熱烈的氣勢,還以顯微鏡的效果觀察了夏天的顏色。提示學生默看課文第三段,找出具體描繪夏之色的句子。這種顏色是一種什麼樣的顏色?(是一種金黃的顏色,更是一種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顏色。)

10、為了寫這種顏色,作者用了什麼寫法?(對比)找出對比的句子,根據作者對夏天的描寫也仿照它的形式寫一句話。

示例:

夏之色為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為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着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雲,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讀帶分析(提示學生朗讀的處理:語速要快,語氣要段,要讀出農民的緊張的心情)。

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指名讀後評價,有時間的話應該全體朗讀。讀後説説你會想到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歌?(憫農:鋤禾日當午——)

12、過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熱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農民的緊張、繁忙,那麼作者對夏天有什麼樣的感情?(讚美和喜愛之情)

13、朗讀最後一段,説説本段有什麼作用?(點明中心、總結全文)

全文的結構:總——分——總。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4

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層次美、語言美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重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難點:雲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複雜,難於區分

設想: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説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並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説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導入,檢查預習(3分鐘)

1、導入:同學們,昨天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瞭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麼,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通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遊季節,假如你正在外地旅遊,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為了避免被雨水淋濕的尷尬,你該怎麼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雲識天氣(板書課題),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2、點出常用雅詞和諺語:

二字雅詞:峯巒招牌點綴預兆輕盈綾紗鱗波崩塌瀰漫徵兆

四字雅詞: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白雲朵朵陽光燦爛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絲絲縷縷朦朧不清密密層層連綿不斷羣峯爭奇聳入天頂

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採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雲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並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粗略板書)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雲,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雲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大家好,我叫捲雲,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着,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説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髮言,先各自預演,後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4、小結:通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雲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容與層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説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分兩種讀法導讀)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為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説一句評論式的話。怎麼説呢?像這麼説:如:

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五、第五個教學板塊: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雲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雲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説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收尋並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並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反覆朗讀課文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學習託物言志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① 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知識鏈接:作家與背景。(見基礎訓練17頁)

學習過程:

學法提示:朗讀法朗讀——大聲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來,不加字、不減字、不換字、不顛倒字、不重複,詞或詞語的輕重讀音恰當,聲韻正確,音變符合規律。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加深聽眾對文章的理解,以激發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課的兩篇短文都很適合咱們朗讀,按照以上要求試試吧。

一、基礎知識(獨學)

1.給加點字注音或據拼音寫漢字。

雛形 點綴 豐碩 苦熬 累累 沉甸甸

牙yí 貪lán duò 落 污zhuó 玲瓏剔透

2.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

①玲瓏剔透: ②具體而微:

③貪婪:    ④墮落:       ⑤雛形:

⑥繁弦急管:

3.談一談《行道樹》寫了什麼內容?請找出《行道樹》中點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話,試着説説理由。

4.《行道樹》一文作者運用第 人稱寫法,採用 修辭手法,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麼精神?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5.“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請以“第一次”為話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麼第一次好在哪裏?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麼特點?好處是什麼?

二.專題提升:(獨學羣學、合作釋疑)

1. “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也唯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神聖的事業”是什麼事業? 為什麼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從事“神聖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你還能再列舉一些課文中沒寫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嗎?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2.《行道樹》首尾兩段前後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麼?

3. 短文末句説:“願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4.《第一次真好》中為什麼説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説是“風景畫”“風光畫”?

三.當堂反饋:

1.請根據提示賞析下面的詞句。

①“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這裏為什麼用“墮落”?

②“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④“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⑤“我喜愛他們又甚於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迴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後,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裏面的所謂小鳥,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僅僅具有鳥的雛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兩隻黑黑的眼睛卻奇大。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愛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

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①為什麼“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用文中的話回答)

②找出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語段中“第一次”出現了幾次?主要記敍了第一次的什麼(用一句話概括)?

④摘出選文中表達方式為記敍、議論的句子各一句。

記敍:                    議論:

四.小結與評價:

▶要點整理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掌握的知識點有:

▶情智閃爍

學完本課後,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評價

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我認為:

五。.家庭作業:閲讀下面的文章《煤》,思考並完成後面的問題。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麗的樹。從來沒有誰忍心傷害她。但有一天,浪從很遠的地方衝過來,山坡陷下去了,可憐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幾億年過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陣温暖。啊,重見天日了。但,當她的雙眸看到自己的身體時,她驚呆了,自己成了一塊烏黑的煤,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過了些時候,她走了,步子很輕,嘴角掛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燒。她很安靜,不時放出幾隻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億年的夢想被灼痛的樣子,不過,她似乎無悔。

煤,是美麗的樹以另一種方式活着。

①表現“她”內心情感的詞語有(按先後順序):

②《煤》和《行道樹》比較閲讀:共同使用的修辭手法是什麼?兩文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點是什麼?

③“她似乎無悔”是因為什麼?

六.預習新知

1.字詞積累。

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寫拼音。

(1)風韻( )(2)地jiào( )(3)泯( )滅 (4)è運 (5)落難( )(6)險象dié( )生

請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

(2)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着 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而我的耳邊也響起了那熟悉的歎息……

請把你認為本文中寫的好的詞句工整地抄寫在下面,並再多讀幾遍。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其主題詞是什麼?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3.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4.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5.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學習重點】

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學習難點】

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 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1929年到上海進中國公學預科學習,廣泛閲讀了中外文學作品。1931至1935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課餘沉浸於文學書籍之中,發表了不少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受到文壇注意。他的散文集《畫夢錄》出版後,曾獲《大公報》文藝金獎。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2、相關資料

本文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作者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他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表現其明朗純淨的詩意詩風。何其芳早期詩作藝術精緻,色彩絢麗,以清新柔婉見長。參加革命後詩歌變為平易樸實,樂觀豪放。他又以寫抒情散文著稱,《畫夢錄》中的篇章常用象徵手法,構思精巧,富於藝術的獨創性。以後在《還鄉雜記》中的篇目則趨於樸素自然,感情獷放,格調明朗。

【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歸泊( ) 清冽( )

廖闊( ) 枯涸( ) 夢寐( ) 船槳( )

2、《秋天》的作者 , 詩人, 家。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為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⑴ ⑵ ⑶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⑴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⑵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合作探究】

5、為什麼説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6、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7、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説説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8、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好在哪兒?

【精讀精練】

閲讀下面詩歌,回答文後各題: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9、這一節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描寫秋景。“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一句是從 角度,寫出了幽谷 的特點。稻香從 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10、“秋天棲息在農家裏”一句運用了 修辭方法。

11、如果把棲息換成停留或其他的動詞好不好?為什麼?

12、這一節詩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麼圖畫?它有哪兩個場景組成?

【主題閲讀】

(-)閲讀下面詩句,回答問題。

秋 景

[美國]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慄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着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豔紅的輕紗。

我不願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3、將上面這首詩與課文比較,説説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共同的地方。點擊進入 國中學習小組

(二)美文賞讀,完成文後問題:

聽 歌

作者:何其芳

我聽見了迷人的歌聲,

它那樣快活,那樣年輕,

就象我們年輕的共和國,

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陽光

因為快樂而顫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園子裏,

花朵都帶着露珠開放。

它時而唱得那樣低咽,

象夜晚的噴泉細聲飛射,

圓圓的月亮從天邊升起,

微風在輕輕地搖動樹葉;

它時而唱得那樣高昂,

象與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們從陸地上面帶走,

帶到遼遠的藍色的海洋;

然後又唱得那樣温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着憂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樣,

初次的愛情躍動在心頭。

呵,它是這樣迷人,

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

這該不是夢中聽見,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騰!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4、此詩抒寫了自己聽歌時的感受,但並沒有説聽什麼歌,結合全詩,你認為詩人聽的歌應該是什麼歌?

15、詩人將聽到的歌聲分為三個流程,並聽聲辨形,展開豐富的想象,推出了許多優美的意象,請具體説明是哪些意象?

16、本詩運用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有什麼好處?

17、下列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音樂是無形的,但詩人卻用語言文字將其化為有形之物。

B.詩人以詩心去感應聽到的歌,應該帶着詩人全部的熱情,全部的人生。

C.詩的最後一節説“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説明詩人將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國的青春。

D.這首詩的風格細膩而華麗,在纏綿中含有一絲淡淡的憂鬱。

(三)閲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

報 秋

宗 璞

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幹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着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背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説花瓣可以入藥。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搗爛了治腳氣。我説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種玉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閒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住後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個嫩芽,次年便是綠葉白花,點綴着夏末秋初的景緻。我的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形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着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乾淨的。可能因氣味的原故,不容蟲豸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採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裏便也飄散着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裏警惕着:秋來了。

秋是收穫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餘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 無拘無束無礙。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 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覆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到看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

(1) 作者為什麼吃驚?(不超過8個字)

(2)聯繫全文看,作者為什麼悵然?(不超過10個字)

19、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1)反覆使用“便”字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反覆使用“領取”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鑑賞,正確的三項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可以提醒人們秋的到來,讓人減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讚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對領取而今現在一句的吟哦讓人體味到一種悠然自得、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

D、領取自己那一份,是勸慰人們要及時把握自己應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藉助比較的手法,巧妙地寫出了玉簪花所散發出的與其他幾種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綠葉描寫為綠波,使人聯想到生活的長河,有廣闊的空間感和深邃的時間感。

【能力提升】

22、請默寫出你所掌握的寫秋的古詩詞句。(不少於3句)

23、寫出有關山、花、水、鳥的詩句:

⑴山---------------

⑵花---------------

⑶水---------------

⑷鳥 --------------

24、李玉同學剛升入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感覺學習沒有什麼困難,於是學習有些鬆懈了。請你用《過鬆源晨炊漆公店》中的兩句詩告誡他:-------,-------。

【教(學)後記】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1、shuò qī bó liè liáo hé mèi jiǎng

2、何其芳 現代 評論

3、⑴農家豐收圖 ⑵霜晨歸漁圖 ⑶少女思戀圖

4、⑴“飄”字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⑵“夢寐”有“朦朧”之意,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合作探究】

5、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6、對秋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7、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①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晞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悦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②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着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着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着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着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③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悦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裏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8、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等等

【精讀精練】

9、聽覺 幽深、寧靜 嗅覺

10、擬人

11、不好。棲息本是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在詩歌中概括農家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形象化、具體化,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

12、農家豐收圖”“山谷伐木”和“籬間背瓜果”兩個場景。

【主題閲讀】

13、示例: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説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二)14、詩人聽到的應該是禮讚年輕的共和國的輕快歌聲。

15、低咽、高昂、温柔;意象有“夜晚的噴泉、圓圓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藍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16、通感,詩人用大量的視覺形象來表現聽覺感受,化抽象為具體,使聽覺細緻人微;色彩紛繁,充分展現了歌聲全部的內容。

17、D

(三)18、(1)沒幾天便是立秋。

(2)收穫季節卻兩手空空。

19、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20、(1)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

(2)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21、ACE

【能力提升】

22、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②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3、例如: ⑴一覽眾山小;⑵禪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鴨先知;⑷千山鳥飛絕

24、正入萬山圈子裏 一山放過一山攔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七年級下冊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版塊組織單元。全冊書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閲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個部分。

本冊書中的六個單元依次安排瞭如下資料:成長、祖國、名人、文化、探險、動物。

第一單元中選取了五篇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文章,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歌頌祖國、抒發愛國激情的文章,第三單元中的文章寫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第五單元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界勇敢的挑戰,第六單元也是以自然為主題的單元,集中選取了狀寫動物的文章

從閲讀部分的選文來説,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語言文字兩個方面作了嚴格篩選,新吸取了超多的名家名篇,並以整體感悟、品味語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藴、抓住要點、發表見解為閲讀潛力的實踐環節,全面思考、組織單元。

綜合性學習,第一、三、五單元仍舊是三次規模小、層次少的小活動,我們稱之為“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第二、四、六單元為三次規模比較大的綜合性活動,我們稱之為“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三次小活動分別是:成長的煩惱、我也追“星”、漫話探險,它們都是結合該單元的主題設計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染的一種延伸。每個綜合性學習都帶給了若干個活動,能夠根據不同狀況有所增刪。這樣,既有選取的餘地,又有創造的機會,真正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帶給了可能。

本冊名著導讀介紹了高爾基的《童年》、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和法布爾的《昆蟲記》。它們都與課堂閲讀有着有機的聯繫,如:《童年》與成長單元,《魯濱孫飄流記》與探險單元,《昆蟲記》與動物單元,作為課內閲讀的一種延伸,它將因令學生走向一片更為遼闊的天地。

課外古詩詞背誦,選取了十首古詩詞。主要由學生讀讀背背,增加文化澱集。

漢語知識:瞭解實詞。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一、二班,經過上學期的學習鍛鍊,突出的特點是:

1、學生對語文課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膽嘗試和探究問題,開放性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

3、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有濃厚的興趣。

4、課堂上有用於帶頭的好學生,課堂教學開展還行。

存在的不足是:

1、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差。

2、學習比較盲目,目標性不強。

3、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探究意識不強。

4、基礎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個性是有兩個考20分左右的差生。

5、積累較少,閲讀面不廣。

三、教學設想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能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其次、要注意教學資料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儘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透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融會貫通,爛熟於心。

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脱出來,去領略課堂裏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第七、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採用以下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潛力之間以及知識、潛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要重視學生思維潛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潛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潛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做好開頭的扭轉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資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8、對學生進行雙基教學,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9、根據當前社會形勢,推行語文素質教育。

10、實行“雙體互促”課堂教學,培養合作精神,幫忙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11、實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寫的作文教學,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優化作業管理,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3、實行培優輔差,面向全體學生。

14、加強學生的閲讀量,培養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15、讓優生幫差生,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

16、課前一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消息,小故事,成語解説等,鍛鍊表達潛力

五、培優輔差計劃

主要措施:

1、培優重在拔尖,輔差重在提高

2、課堂上有意識給他們製造機會,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

3、課外輔導,利用晚修,文體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加以輔導訓練。

4、發揮優生的優勢,指名讓他帶一名差生,介紹方法讓差生懂得怎樣學,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5、對於差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多重複,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潛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用心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

6、優生要鼓勵他們多做創新的事情,在閲讀和寫作方面多下功夫。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8

知識目標:理解、積累“貪婪、墮落、點綴、冉冉、雛形、繁弦急管、紅燈綠酒、玲瓏剔透、具體而微”等詞語。學會在散文中尋找中心句,並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辯證地理解行道樹的“憂愁和快樂”;體會“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義。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於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標: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情感目標:體會、拓展短文表達的人生哲理,獲得教益,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體驗,辯證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

教學方式: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則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兩篇短文有敍有議。引導學生探究文中的精闢議論,調動積極思維,並適時適當地點撥指導,使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反覆朗讀《行道樹》,把握短文點睛之筆、扣題抓尾,引導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聯繫人生體驗,融會貫通,獲取生命體驗。

行道樹

張曉風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設計:同學們,我們共同來欣賞一幅畫,(實物投影儀展示畫面,學生觀察)請同學們用優美的語句描述畫面的內容(學生髮言,明確:城市雙線道的馬路邊奉獻濃蔭的行道樹)。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台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板書文題、作者)看看為人們所讚揚的行道樹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樣的。

二、資料助讀(投影:)張曉風散文創作

為了使讀者對她的全部散文藝術創作有一個橫向平面的概括性瞭解,我將張曉風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內涵概括為三個漸次展開,互有滲透交叉,不斷擴大其漣漪和波浪的“反饋圈”:一是,她對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擬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對故國明月鏤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這位女作家那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為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這三個方面的情感思想內涵,也可以説是一種類型構成,貫穿她整個創作生涯中每一個向前邁進的段落。

評論贊辭説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説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張曉風散文論》,《文學評論》1994·7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説説課文寫的是什麼。

2、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並簡要陳説理由。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歡的語段:(1)第2自然段寫行道樹的生長環境及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2)第3段寫行道樹的痛苦;(3)第4段中寫行道樹清晨迎接太陽及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4)第5段中寫行道樹最自豪的時刻是清晨。

四、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尋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義。

讓同學思考兩分鐘。對於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將文中你認為關鍵的句子畫出來,對比各句,看看哪個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句出現在第三段:“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神聖”“痛苦”“深沉”是把握課文內容的三個關鍵詞。

請同學們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把握課文精神實質。

1、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

2、從事“神聖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麼説是“深沉”?

4、本文首尾兩段前後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1、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2、抓住對描寫痛苦的關鍵語詞如“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總之,它們是痛苦的。然而,它們認識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它們甘願自我犧牲,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這就是無私奉獻者的美的襟懷,美的精神。

3、一切神聖的事業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隻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痛苦,為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兩段文字所表達的重點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所處環境的惡劣,最後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雖處劣境但樂於奉獻的自我意識。

同學回答明確:文中的行道樹象徵着什麼?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五、品味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語言你理解起來有難度?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1、“墮落”一詞是從什麼意義上説的?

“墮落”的用法確實跟我們的語感不能相合,怎麼説是“墮落”呢?下文明明説,“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那怎麼説“墮落”呢?查詞典,“墮”,落、掉。“墮落”的一個義項是淪落、流落。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説的。

2、為什麼説“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這一句前面説“充滿車輛與煙囱的城市”,車輛、煙囱不斷製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説“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末句説“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快樂什麼?

上文説,“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着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儘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製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六、課內練習:閲讀文段,完成題目。

紅花草

也許因為我在江南農村長期生活過的緣故,我特別難忘那樸實無華的紅花草。

紅花草,也叫紫雲英,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種植區裏,遍野都有她的足跡。還在早春時節,歇冬的農田仍無生機,倔強的紅花草就從隔年的稻茬周圍,爭先恐後地萌發出來。她那葱綠的羽葉,淺倚着凍土,嫩莖上開着一朵帶霜綴露的小紅花,恰如舉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紅瑪瑙,真美。

然而,我對紅花草的喜愛,還不單因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於那樸實、崇高的情懷。

數九隆冬,萬物蕭疏,紅花草卻衝風冒雪地生長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開,百花爭豔,紅花草又無意爭春,默默無聞地紮根成長,她的品格何等謙遜!暮春將臨,落英繽紛,紅花草更到了全盛時期;這時,她的花蕊深藴着醇香,香氣瀰漫,空氣好像滲進了糖絲,使無數蜜蜂為之癲狂,終日繞着她採蜜。馳譽中外的“紫雲英蜜”,就從這時開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節,紅花草又慷慨地被翻進土裏,泡入水中,變成了好的綠肥,為迎接更大的豐收犧牲自己。

紅花草,活着,敢鬥殘冬,無意爭春,一心為美好的生活釀蜜;死時,默默無怨,死得其所,給永恆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紅花草不名貴,不濃豔,也難入觀賞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徵嗎?

1、本文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紅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質分別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 )

A.由遠及近時間順序 B.由外到裏空間順序

C.由近及遠時間順序 D.由裏到外邏輯順序

3、紅花草的一些品德與人類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數不要超過方格範圍。

紅花草

人類的崇高品格

①敢鬥殘冬

②無意爭春 一心釀蜜

③死得其所 給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達中心的句子。

參考答案:

1、以物喻人、託物言志

2、A

3、①勇敢 ②默默奉獻 ③捨己為人

4、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徵嗎?

七、教師小結:課文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發了奉獻者的襟懷,讚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業 1:

注音(9):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牙齦 ,自豪

解詞(8):

墮落:①(思想、行為)往壞裏變;②淪落、流落(多用於早期白話)。墮,落、掉。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種多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絃樂器。管,指管樂器。

紅燈綠酒: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貪婪:①貪得無厭(含貶義);②不知滿足。

冉冉:慢慢地。

苦熬: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作業 2:在作業 本上發揮想像用畫筆創造性地勾畫行道樹的形象,解説自己的構思。

九、板書設計 :

行道樹

張曉風

關鍵詞:神聖、痛苦、深沉

行道樹---------原始森林的同伴

---------沉浸在夜生活歡樂中的市民

(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第2課時:指導自讀《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教學過程 :

一、學生朗讀課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麼第一次好在哪裏?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作者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那麼文中詳細敍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

回答明確:短文詳寫第一次看見結實累累的柚子樹和第一次看見十姊妹孵出的小鳥兩次人生經歷。

“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迴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驚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第一次的體驗好在奇妙,好在新鮮而刺激,好在回味無窮。具體一點説,第一次見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悦與新奇,第一次見到孵出的小鳥,更有一陣驚喜。

二、合作探討:本文中有哪些詞語你認為難以理解或很有意義?小組交流。

1、為什麼説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説是“風景畫”“風光畫”?

鑽研這類問題,可以查查工具書,詞語即使不陌生,查查還是有好處。“風情”這裏指風土人情,柚子樹生長南國,作者所見柚子樹,旁邊又有人家,這景色可見南國風土乃至人情。

2、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在詞語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細一些,自己用詞造句也會細心斟酌。雛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體而微,則具備了整個形體。可見外形很有差別。把肉球説成雛形,把長大了的小鳥説成具體而微,是十分恰當的。

3、為什麼説“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無窮”?為什麼“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就作者舉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見那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但覺它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這一次並不愉快。又如露營,有時也會遇到困難,睡得也不可能舒適;第一次動手做飯,也是不一定愉快的。但是,無論愉快不愉快,感覺都是新鮮的,是從未體驗過的,特別富有刺激,給人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所以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經歷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説:“願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讀者不斷拓寬新的生活領域,以一顆新奇的童心,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以越來越多的第一次開闊視野,豐富經驗。相反,如果侷限於個人的生活小圈子,就會孤陋寡聞。第一次不多,生活就會單調乏味。

三、自由發言:

1、 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有的“第一次”,是壞事,當然不能嘗試。如第一次吸毒,就絕對不能嘗試。一試,就毀了自己。課文講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做什麼事情之前要有分辨力。明辨是非。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迴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看誰講述精彩。

四、課內練習1:

請學生熟讀短文兩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當夜幕降臨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碩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種點綴。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迴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覺__________________。

(6)願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給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課內練習2:閲讀下列文段,完成(1)~(5)題。

①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後,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裏面的所謂小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歡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

1、下面是選文1段空白處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亂,請調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 B.僅僅具有鳥的雛形

C.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的肉球 D.兩隻黑黑的眼睛卻奇大

正確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課文開頭既説柚子樹“不見得很美”,又説“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語意是否矛盾?為什麼?其中包含作者什麼樣的感受?

參考答案1、CBAD 2、不矛盾。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果實豐碩的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悦與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見得很美,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幅秋日風情畫。(意思答對即可)

②第一次生孩子時,護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張紅彤彤小臉的老大抱來放在我的身邊。我第一次看到從自己身體中分出來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鮮嫩的,才出生不到一個鐘頭的嬰兒,心情非常複雜,又興奮又新奇又緊張,只是目不轉睛地望着他,惟恐這脆弱的小生命隨時消失。

選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經歷和感受時,交織着千絲萬縷的母愛,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孟郊千古傳頌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遊子吟》)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七、課堂小結:

生命是美好的,屬於人們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因為它藴蓄着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呢?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是這樣説的:“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請同學們誦讀體會這句格言的意義,品味充滿理想與信念的人生境界。

八、佈置作業 :1、2必做,3、4選做。

1、熟練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於生命意義的名言。

2、注音:

雛形,豐碩,稀疏,珍重,累累,沉甸甸,眼巴巴,玲瓏剔透,多姿多彩,十姊妹

解釋詞語:雛形(chú):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豐碩(shuò):(果實)又多又大(多虛用)。

稀疏(shū):(物體、聲音等)在空間或時間上的間隔遠。

低迴:留戀。

玲瓏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細緻、孔穴明晰、結構奇朽。

具體而微:整個形體都已經具備了,只是比較微小而已。

不可磨滅:形容印象、功績等不會因歷時久遠而消失。

回味無窮:吃過好東西后餘味不盡,比喻事後越想越覺得意味深長。

俗子:鄙俗的人。

3、時至今日,你肯定有許多有意義的“第一次”經歷,請你選擇最精彩的“第一次”,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話。

4、《行道樹》中末句説:“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行道樹的憂愁是為城市空氣污染,為市民健康而憂愁。現如今,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請同學們借行道樹的視角,寫出城市藍天秀水,草綠花紅的變化。

九、板書設計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十姊妹孵出小鳥

柚子樹結實累累 驚 ┃

喜 ┃新 喜 ┃

悦 ┃奇 ↓

↓----------------------------------------------新鮮刺激,回味無窮

第一次

十、教學反思:《第一次真好》切入點的設計,能使學生很快通過把握重點詞語,來理解作者的表達的思想,把握主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9

1.整體設計思路

學生課前自主掌握了字音字形;以作者的一段傳奇故事作為導入,創造教學情境;讓學生抓住記敍的六要素,並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能有重點地複述故事;在學生學法上力求做到討論-合作-探究模式,儘量將課堂交給學生,發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去主動學習,重視通過相關詞語表現作者心理活動,問題設計儘量做到由淺入深;多次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以自由發言、小組討論、全班總結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對文章主旨進行梳理,對人物進行多角度的探討,教師儘量不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能引導學生去理解去思考。作業設計有梯度,有深淺,既夯實了基礎,也又鍛鍊寫作能力,寫真情實感的作文,還把課堂教學延伸至家庭中,真正理解“正視困難-分解苦難-逐一解決-克服苦難”這一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很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2.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學習這一單元在語文知識及能力方面,要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來。在學習方法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抓住關鍵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從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情感方面,要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看起來表面淺顯,實則意義深遠,是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寫出的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事,易於引發學生的心靈體驗,引起共鳴。這對於一個剛剛跨入國中大門的同學來説,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上,還是在人生目標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導意義。

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閲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閲讀這篇課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另外,現在的孩子大多數在家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嬌慣的比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少顧及父母、親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功能,創設貼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鍛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形成換位思考的品質。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與文本對話,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訓練學生品析文章精美詞句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

2、與文中人物對話,換位思考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與作者對話,多角度獲得人生啟迪,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正確面對困難;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探討文章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將“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藴含的人生哲理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5.教學過程設計

(含:教學方法、技術手段和教學媒體應用等)

一、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1945年1月,正是二戰期間。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 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 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 成任務:他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 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 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 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 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 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 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 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 之所以能夠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設計意圖:旨在通過故事的開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一種強烈的閲讀期待心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複述情節,整體感知

1、複述導航

根據記敍要素講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美國費城。

人物:“我”和五個小夥伴、父親。

事件起因: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事件經過和結果(思路點撥):猶豫不決--爬上石架--陷入險境--心驚肉跳 --父親鼓勵--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脱險。

一句話歸納主要內容:我和小夥伴去爬懸崖,中途被棄遇險,內心恐懼萬分,後來經過父親的指點,擺脱困境的故事。

2、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師生共同評價。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既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訓練,又可以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

三、研讀文本,感悟主旨

1、閲讀文本,思考並研討以下問題:

①課文為什麼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標題?

②“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

③為什麼“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

④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⑤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2、歸納小結: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設計意圖:七年級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問題的設置,利於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從而把握教學重點。

四、多角度閲讀,評價文中人物

1、“我”的角度。

①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體弱、膽怯,也記得母親的訓誡,還要去冒險爬懸崖呢?

②文章從哪些方面描寫“我”處於險境時的狼狽和恐懼心理,有何作用?

③“我”脱險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④文章兩次寫到“我”哭,原因一樣嗎?

2、“父親”的角度。

①父親怎樣教“我”脱險?

②為什麼父親不上去抱“我”下來?不怕“我”失足摔下來嗎?

③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怎樣評價父親?

3、“四個小夥伴”、“傑利”的角度。

①你贊成四個小夥伴的做法嗎?

②傑利是我真正的朋友嗎?

4、寫法探究的角度。

①文中寫其他小夥伴的表現有什麼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説説它的作用。

設計意圖:有利於把握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多角度獲得人生啟迪。

五、拓展延伸,深入思考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小夥伴,將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3、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學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啟示呢?

設計意圖: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將課文的精神實質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品質,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從而突破本文教學難點。

六、結束語

一個人在旅途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師送學生一首詩──《旅程》: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

晚來風急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着你

從別人那裏

我們認識了自己

垂下頭顱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設計意圖:這首詩緊扣課題,富有哲理性。全班學生齊讀這首小詩結束本節課,一方面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另一方面希望達到情感薰陶的作用。

七、佈置作業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一個片段或一篇短文。

設計意圖:閲讀教學的終點是寫作,這樣的一個作業正是為了實現讀與寫的結合,同時也是對鏈接生活,直面困難的一個延伸,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美)

“我”:化解困難,認真對待,贏得勝利

父母親:不能溺愛,科學訓導,使之成長

傑利:要患難與共,不離不棄

四個孩子:要滿懷愛心,關心同伴

設計意圖: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6.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定、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機智、學生課堂行為、師生情感及問題互動、教學成效等方面。

評價方法:量表評價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設景導入

我們盼望萬紫千紅的春,我們迷戀果實飄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飛的冬,雖然寒風凜冽,可那樹尖上頂着一朵白花的美麗又怎麼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就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它給人留下的不再是蕭瑟,不再是寒氣襲人,它那裏充滿了温情。好可愛、好可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利用多媒體投示出課題及學習目標,背景選擇白雪覆蓋的小山,白雪映着紅日,營造一個温暖響晴的冬天之景。)

二、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①放師讀錄音(播放朗讀錄音,多媒體投示背景,動感播放課文字幕)

②生分成兩組比賽朗讀

③師生讀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在旁邊批註喜歡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課後思考題一(生小聲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

生:討論交流③④。師歸納文章脈絡: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對比)——寫濟南的山(陽光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清澈、透明)

2、師生同賞

找出文中的比喻、擬人句子填在下表中,並説説用上它們的好處。(開放性題,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好處:

擬人句:好處:

3、師生同議

①分小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三、寫作嘗試

⑴分小組講述自己家鄉冬天的景象

⑵借鑑的寫作方法將家鄉最有特點的景物描寫出來

⑶評價提高

分組評價,選擇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 學習這四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四首詩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觀滄海》極力描寫大海的壯闊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寫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浪平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錢塘湖春行》寫春天迷人動感的四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淨沙•秋思》畫龍點睛地將景中之意達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觀滄海》中

⑴“觀”字的作用是什麼?

⑵那些景物是實寫,那些是虛寫?  ⑶體現作者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句子是那幾句?

⑷本詩的主題是什麼?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情感。

1: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2: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色,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水面初平雲低,寫的是怎樣的 景象?為什麼説雲腳低?

4: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樣。根據你的理解,仿照加線部分,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3分)

見了大河的洶湧,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有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舊遺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還是遺憾。出發吧,永遠出發。世上有不絕的風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門去旅遊。回憶你自己曾旅遊過的一個景點,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運用擬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方式,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3.記憶鍾叮噹響。寫出幾句你知道的有關“秋”的詩句。

五、達標檢測

第一部分:

1.填空:

《觀滄海》一詩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詩的頸聯是:

《錢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對偶的一句是( )

A.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B.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C.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D.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明 月 別 枝 驚 鵲,清 風 半 夜 鳴 蟬。

七 八 個 星 天 外,兩 三 點 雨 山 前。

4.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第一句詩的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

B.第二句話的意思是:舊年的春景生機盎然,令人難以忘懷。 [4]

C.“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時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異鄉的詩人更生思鄉之情?

D.詩人將“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表現出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5.對下列詩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將詩人身在江南,卻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C.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雖沒有述説難以忘懷的具體情景,但“沉醉不知歸路”不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

D.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以驚鵲寫明月,以鳴蟬襯清風,“驚”寫鵲,“鳴”寫蟬,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有聲有色,有形有味,堪稱寫景佳句。

6.如果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改為“無數個星天外,幾陣陣雨山前”有什麼不好?

7.《西江月》描繪了一幅 圖。

讀下面詩歌,完成8-9題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8.對這首詩中詩句的解説,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題李凝幽居”中的“題”是“寫”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意思。

B.“閒居”一句中“少鄰並”的意思是説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傳説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於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

9.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了李凝居處的環境,並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門”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C.中間兩聯重在敍事和寫景,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D.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亦無跌宕,便由於注重煉籽,故讀來回味無窮。

第二部分:閲讀分析 (一)

讀《次北固山下》,回答問題: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0.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鄉書何處達(鄉書: ) 海日生殘夜(殘夜: )

11.詩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12.這首詩寫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選的景物有哪些?

(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13.該詩押的韻是 ,韻腳是 。

14.解釋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行不足: 陰:

15.這首詩寫了錢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將“幾處早鶯”改為“處處早鶯”,“誰家新燕”改為“家家新燕”有什麼不好?

(三)

讀《天淨沙•秋思》,回答問題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7.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個 詞,寫了三種景物,即 。

19.前三句用了 個 短語,寫出了秋郊黃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側面表現遊子長期漂泊異鄉的詩句是 。

15.《古代詩歌五首》答案

一、積累運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2)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3)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4)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觀”的作用是統領全篇。⑵山島樹木洪波實寫,日月星漢是虛寫。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⑷統一中國,建功立業。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2:早鶯.新。.亂花。.淺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1.示例:(1)沒見過大漠的廣袤;

(2)見了大漠的廣袤;

(3)沒見過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達標檢測

1.略 2.D 3.略 4.B 5.D 6.因為“七八個”“兩三點”都表明數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點少則表示雨疏而不緊,暴雨將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鄉書:家書;殘夜:夜將盡未盡之時 1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了一種歡樂、積極、向上的情懷。 12.青山、行舟、綠水、白帆、紅日、和風、歸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夠;同“蔭” 15.春水;雲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綠楊 16.“幾處”“誰家”極言初春,鶯、燕還不多,與“早”“新”照應。 17.天淨沙;秋思 18.名;老樹、老樹上的枯藤、老樹上的昏鴉

19.三;名詞;蒼涼、幽靜 20.斷腸人在天涯;古道西風瘦馬。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瞭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學習本文語言的質樸美。

學習重點: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結構。

學習難點:

通過分析重點語句,品味語言的質樸美。

教學環節:

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1、出示居里夫人畫像及簡介(或播放介紹居里夫人生平事蹟的錄相片)。

居里夫人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對金錢卻看得很平淡,一直過着寧靜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擾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為世俗誘惑的品格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構成了她的人格美。愛因斯坦曾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説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今天我們學習居里夫人晚年寫的《我的信念》,從中可以體會到她人格的美,瞭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確學習目標:

整體感知:

1、課文朗讀(全班齊讀、個人朗讀、教師範讀相結合)

2、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問心無愧渲染閒暇奢望 呵責蹂躪猝然眺望

解釋下列詞語。

問心無愧--致力--專心致志--

盛名--蹂躪--呵責--

逆來順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讀,蒐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試着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韌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儉樸 重大發現 保持安靜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科學

2、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討真理、不圖財富、沉醉科學)

環境需求(保持安靜、追求自由、珍惜時間)

工作態度(集中目標、樹立信心、堅韌不拔、執著勤奮)

探究研讀:

1.學生閲讀課文,完成下列思考題。(體會居里夫人的人格美,瞭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認為,做事情需要有怎樣的精神?

明確:堅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來是孤獨地過着求學的歲月,作者卻把它當成是美好快樂的記憶,這説明了什麼?

明確:因為求學時雖然很孤獨,她和她的丈夫卻能有時間、有精力在一起從事科學研究,並最終發現了鐳。這説明了她對科學的渴求,對科學研究的熱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明確:寧靜的工作環境,簡單的家庭生活。

④怎樣理解:我們唯一的希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

明確:因為她曾經生活在被佔領的波蘭,缺少自由,缺少寧靜的科研環境的氛圍;而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研究需要和平的環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就常人看來,科學研究應該是艱深的、枯燥的,作者卻不這樣看。想想這是為什麼。

明確:因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對科學產生興趣,才能沉醉於當中,有探求的慾望,才有可能產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現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她的性格特點有哪些聯

系?

明確:她那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堅強的信心,她那頑強的意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為世俗所誘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學者的身份在自由國家進行自由學術研究的渴望,她對科學研究的極度興趣和極大熱情,構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矚目的巨大成就的關鍵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緬懷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偉大一生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幸運地同居裏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僕,她的極端的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餘地。由於社會的嚴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總是抑鬱的。這就使得她具有那樣嚴肅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發生誤解--這是無法用任何藝術氣質來解曉的少見的嚴肅性。一旦意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頑強地堅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着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對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愛因斯坦《悼念瑪麗·居里》)

4.學生自由朗讀,品味本文語言的質樸、真誠。

5、學生自由談談對文章語言的看法。(開放性題目,學生自由發揮)

教師點撥:文章語言的質樸、真誠,表現了居里夫人作為一位科學家的性格特點和人格力量,能夠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和思考。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師總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一樣。我們已經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鞏固訓練:

①完成思考練習二。

③課後練習二。

課後記:本文內容比較散,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對於“思想理念”和“工作態度”的外延理解有一定困難,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儘快幫助學生適應國中學習生活的思維方式。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3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實踐發展觀為宗旨,踏實敬業。以新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理念依據,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有效貫徹實踐相關思想理念。以學科説明為導向,把握語文教學動態,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保證方向性的正確。以語文課本為主要參考,精講課內經典文章,以課外閲讀為輔,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在語文教學工作中體現大語文的理念,體現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基本情況

本人這學期擔任七年級語文教學工作。

1、學生分析。

成績狀況。根據六年級招生考試分析,學生的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優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較小,差生所佔比例較大。分析其原因,語文能力水平較低。考試中,語文基礎知識得分還可以,語文閲讀及寫作得分較少,或這是導致語文成績差的主要原因。

思想狀況。據瞭解,學生對中學生活充滿希望,他們期待有一個美好的中學生活,也希望在中學學到更多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思想積極,學習態度端正。但也不乏少數學生成績極差,抱着隨大流混天過的思想。

能力狀況。據瞭解,大部分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語文能力也較差。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很大力度的監督。學生的課外閲讀能力尤其貧乏,知識面窄。但大部分學生具備了課堂學習能力,能夠認真聽講,自覺完成作業。

2、教材分析。

七年級語文在語文學習中起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銜接國小語文的相關字詞和語文知識,承啟忠學語文的相關內容。七年級語文還需繼續抓字詞的擴大鞏固學習,拓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賞讀,同時作為中學課程,還設置了表達生活的寫作和綜合活動、口語實踐。七年級語文的教材設置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所選課文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和思維或想象。

本冊書共設置六個單元。第一單元,神奇的想象世界;第二單元,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第三單元,親人間的真摯濃郁的情感;第四單元,風格各異的四季風景;第五單元;經典名家的賞讀;第六單元,不甘平凡,樂於向上。

課文學習之後還設有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每單元之後的兩首詩詞誦讀,還有寫作實踐:讓你的想象插上翅膀;留在記憶裏的童年;家有許多温暖的感覺;關愛家園;我和書的故事;小詩抒我心中情。拓展鏈接:童話世界的新成員——哈利波特;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走進高爾基和他的《童年》;蒐集農諺;爭當故事大王;懷念冰心。

教材課文設置容納語文知識,綜合體現語文素養的培養。而且各單元呈相連和遞進的狀態,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語文知識,符合學習規律。單元課文後的相關設置,緊緊圍繞本單元的知識體系,是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培養。

教材課文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如字詞,句子的理解,文段的賞析課文的整體感知。寫作實踐專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本學期側重繼續培養學生記敍文寫作能力。拓展鏈接開闊學生視野,營造大語文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對語文及文學的興趣,對生活的熱愛及對人生、社會的認識能力。

三、教學目標

新課程教材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材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於學生的情感體驗。

1、掌握七年級上學期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並學會運用。

2、背誦教材中要求背誦的古詩詞、文言文、現代文及現代詩歌。

3、學習教材上的課文,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4、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5、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6、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7、閲讀課程標準推薦的名著,培養文學興趣。

8、培養學生書寫充滿真情實感的記敍文的能力。

9、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陶冶學生情操。

四、教學措施

第一、課堂教學體現三維目標的整合性。新課程標準要求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每一課時教學都要體現三維目標,根據實際要有機整合,不能機械地堆砌。

第二、體現大語文理念。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不能只教課文,更不能死記硬背,而是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就拓寬了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搭建交流平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不能一言堂,不能再是老式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討論探究創新。讓學生在自主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掌握學習的收穫。

第四、繼續推廣小組教學模式。注重過程性教學,課堂全程跟蹤小組活動,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不斷改進,不斷提升其效率。

第五、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多樣的教學手段可以吸引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六、繼續推廣學生課前五分鐘演講。這樣對提高語文能力綜合素質有極大的幫助。也便於提高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4

【學習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感受文藝性説明文語言的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學習重點】

培養閲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

【導入新課】

1、音樂導入激發學生對昆蟲的興趣。

【課前預習】

1作者介紹

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 《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檢查預習:課後生字詞。

擾亂 哀鳴 狩獵 哀號 喧囂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靜謐 篡奪 劫掠 酷愛 弱肉強食 篝火 喑啞 氣氛 螽斯 萵苣 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鉗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

3、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思考:快速閲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外表、習性)

4、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

板書: 特徵: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習性:叫聲---柔和,食性--- 蟬

2、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説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學生再讀課文,自由質疑,四人一組討論: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麼?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麼?

請用“我喜歡 ,因為 。”句式回答。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説説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裏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紹蟈蟈的特點時,用了些什麼方法?你覺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借鑑?

板書: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4、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説説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

2、請同學們靈活運用對比、擬人手法,生動地説説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來抓住其特徵。

【板書設計】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寫作特點:

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備課小資料】

蟈蟈的趣名

蟈蟈是我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着蟈蟈的籠子。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鏽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説,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説。

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説,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豔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

此外,在端午節後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後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後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課後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含義,加強理解表述的正確性。  2、反覆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難點】  對寓言含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説:“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人們做事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伴隨我們的今生今世。我們應當怎樣面對“得”與“失”呢?周國平的《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就給了我們一個啟迪。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於民間傳説。外國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國的寓言多存於《莊子》、《韓非子》等。

二、詞語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皎潔(jiǎo)心曠神怡(kuàng)(yí)

2、釋詞:

慧心:這裏指智慧。  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開朗。怡,愉快。舉世無雙:整個世上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相比。舉,全。  迭生: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迭,屢次。

三、整體感知

1、聽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

問題組:

1、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要求學生完整複述課文)

2、找出寓言中的主題詞。──“得失之患”。

四、研讀賞析

1、研討賞析:

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教師略加點撥:

問題組:

1、白兔的賞月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找出有關詞語。

前:“尤愛”、“無憂無慮地嬉戲”、“心曠神怡”、“各具風韻”

後:“一掃而光”、“緊張不安”、“惟恐”、“心痛如割”  這是對比的寫法。

2、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巨大的變化?  她“得”了月亮,“失”了樂趣。  ──白兔擁有了月亮後,把它當作私有財產,害怕失去,因而緊張不安,產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失去了賞月的樂趣。

3、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  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2、感悟語言:

⑴體會詞語的精美。  ──可是,説也奇怪,從前的閒適(悠閒)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有)着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請設身處地地體驗一下,句中加點詞能否換成括號內的?為什麼?  “閒適”是清閒安逸的意思,比“悠閒”更能反映出白兔的無憂無慮。而“繃”的強度更甚,充分體現出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態。  ⑵體會句子的精美。  對稱。如:“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五、拓展延伸

1、試想一下,是否“一無所有”就心安理得?  2、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應該具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以上各題允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指正。)

六、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讀一讀,寫一寫”有關練習。

2、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白兔和月亮》告訴我們:面對財富、幸福,我們應該怎麼辦?不僅如此,大家還須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周國平的另一篇寓言《落難的王子》,體會它給我們所帶來的警示。

二、詞語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稟告(bǐng)擄(lǔ)

2、釋詞:

稟告:向上級或上級告訴事情。

突如其來:突然發生。突如,突然。

三、整體感知

1、範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

問題組:

1、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厄運能使人變得堅強。

2、“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線索人物,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四、研讀賞

1、研討賞析:

預設問題組,學生解答:

⑴王子落難前後的性格有何不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王子開始時性格很脆弱,多愁善感,後來他經歷了厄運,並且沒有被厄運嚇倒,挺了過來,從而變得堅強起來。

⑵“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説明了什麼?  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都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⑶“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樣寫起什麼作用?

①王子聽到天災人禍的消息時。  ②“我”聽到王子的遭遇時。  ③後人見到“我”遭受厄運時。 反覆出現,構思奇妙,耐人尋味,揭示了這種故事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2、拓展反思:

從生活中舉出實例,説説沒有遭遇過厄運的人應該怎樣培養自己堅韌的意志?(學生討論,教師及時指正。)

參考:要培養堅韌的意志,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刻苦的磨練。如長跑並非厄運,但也可以鍛鍊人的意志,使人堅強,戰勝脆弱。

五、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閲讀

學生自由評説,教師適當點撥。

六、課堂小結

我們學習的兩篇寓言,分別從不同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確立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就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七、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餘部分。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兩題中任選一題。不少於800字。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6

學習目的

1、 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2、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4、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詩中表達的信念和藴涵的哲理,感悟人生。

學習重難點重點:

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徵意義。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介紹詩歌的一般常識1、詩歌,是與散文、小説、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練、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特點是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節奏美、意境美、主題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學樣式多為句子)。

朗讀詩歌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2、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抽學生上台注音檢測:寫詞語、注音)(b)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a)詩中的“海”和“山”藴含着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

總之詩歌意藴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解説: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説,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b)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説明理由。

探究學習: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

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悦!

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

齊聲朗讀課文。四、課堂小結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藴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三遍,有注音的分兩行完成(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在文中作好標註。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1、 聽寫生字詞。

2、 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 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閲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裏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裏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sàng)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説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啟示? 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乾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裏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着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7

導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中飛舞的風箏,也把我們的思緒帶向了那快樂美好童年時代。剛剛告別童年的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請放過風箏的同學談放風箏的感受),放風箏是快樂的。但文中的我有沒有感受到那份快樂呢?圍繞風箏作者又想抒發怎樣的情感呢?今天我們學習第八課《風箏》。板書課題)

一、字詞常識積累:

1、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於紹興一個封建大家庭。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便毅然棄醫從文,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去喚起國人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通過寫文章,辦雜誌,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1926年 4月,政變發生後,寫了數百篇雜文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反動的國民黨政府,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36年10月魯迅在上海與世長辭,終年55歲。

小説集:《吶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等。本文寫於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都收在《魯迅全集》裏。

2、檢查預習: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

丫杈cha 嫌惡: wu ;厭惡 墮duo 憔悴qiao cui 驚惶:huáng ;驚慌 瑟縮:sè ;身體因寒冷、受驚嚇等而蜷縮或兼有抖動 苦心孤詣:yì ;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虐殺nue 殘暴殺害

3、古人説“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説在聽讀或默讀時,都要拿起筆來,拿起筆來幹什麼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讀書學習方法,做批註。象剛才有的同學記下了關於魯迅一些知識,還有在每段前標上了序號,這都是做批註。師可以檢查一下。好,還有的同學對一些你認為重要的、精彩的、新穎的、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進行了圈點勾畫,或將自己對文句的理解、評價寫在了行間或旁邊的空白處,或結尾處。這都是在做批註。總之在聽讀時將自己的一得一見,用拾貝之心寫下。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養成這種讀書習慣。

下面同學們在聽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嘗試着做一些批註。

二、課下都預習過,再默讀一遍 3分

你能簡單的向我們介紹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件什麼事?生用簡練的語言複述概括課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間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我”小時候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並且故意弄壞了他偷做的風箏。但當自己醒悟過來一心想補過,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感到很後悔,很悲哀。

朗讀

魯迅的《風箏》是一篇用充滿詩意的筆觸書寫的優美散文。

在聽讀的時候要注意品味把握優美的語言和作者豐富的感情。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學生聽配樂錄音。

1、 指導學生自由朗讀1遍。師介紹朗讀的要求。要讀準字音、要有恰當的語氣、準確把握內在的情感

2、 每組的同學在組內每人讀兩段輪流讀,選出最好的同學代表小組起來讀。讀後讓學生互評指出不足。

師問:你能體會一下文中作者表達了什麼感情嗎?生隨意説,師不做評價。

三、分析課文3、4、5段即“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1、你們覺得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寫的最精彩,給你的印象最深?(引出3、4段)

2、讀:請2名學生朗讀3--5段。

你能用一兩句話概括一下這兩段的內容嗎?

對這件事情在文章後面“我”專門有一個稱呼?“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

3、分析文段

(組內討論交流)小兄弟: 兄弟兩人,你喜歡哪一個?並説一説你的理由?

1、用幾個詞來形容小兄弟,並在文中找出體現這一特點的語句。

天真、活潑 、聰明、勇於創新、膽小、怯弱、讓人同情 的小兄弟形象,

@ 常見的風箏是蟹風箏、蜈蚣風箏、瓦片風箏,小弟弟獨立做的蝴蝶風箏,用小風輪做眼睛,還用紅紙裝飾着可見他具有創新精神、聰明;張着小嘴,驚呼,跳躍,體現了他的天真、活潑; 在塵封的什物堆中 苦心孤詣的偷做風箏 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着,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裏,體現了他的膽小、怯弱、可憐。

2、a、弟弟喜歡風箏嗎?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這一點?

張着小嘴 呆看出神 有時至於小半日 驚呼 跳躍 苦心孤詣偷着做蝴蝶風箏

b、找同學結合課本講解一下插圖。

c、作者塑造了弟弟這一細緻傳神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人物的? 結合上面@ 主要從動作、神態等方面刻畫人物。

(組內討論交流)過去的“我”:

大家都喜歡小兄弟,為什麼不喜歡過去的我呢?過去的我是什麼形象呢?

1、概括:愚昧 粗暴專橫 虐殺者

a文章中哪兒體現出?

“沒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藝;是笑柄,可鄙的。在我中年後看到了外國的書才知道遊戲是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可以看出過去的“我”的愚昧; 我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伸手抓斷”擲在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專橫的。

b請同學模仿我的粗暴

2、小兄弟在我的這種粗暴專橫管理下會健康快樂的成長嗎?為什麼?

認同我愚昧專制的教育方式,喪失創新精神;他本來瘦,不參加活動身體也不健康。不活潑

3、(組內討論交流)結合剛才的分析思考,你應該明白我為什麼把這一幕稱做是“精神的虐殺”吧

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隻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美好的心靈,踐踏扼殺了小兄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展開全文閲讀

C在這“精神的虐殺”一幕裏,作者把當年的我寫成凶神惡煞,粗暴的管理可愛的弟弟,阻止弟弟遊戲,還把他偷做得風箏踏壞了,讓弟弟心靈受到了傷害。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感情呢?

深深的內疚 自責之情,表現了魯迅先生勇於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

對弟弟的愛,雖然以落後的教育方式管理弟弟,但在當時確實為了他有出息。

封建的教育思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禁止遊戲。

(組內討論交流)聯繫下文你知道文章中還有哪兒體現了兄弟情深,勇於自我批評的精神嗎?

懂得遊戲對兒童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 以及弟弟忘記了,我的只得沉重着。

拓展

你覺得魯迅先生通過這篇文章想讓我們的爸媽和老師怎樣來管理教育我們呢?生説師肯定並補充

尊重孩子的天性;培養多方面的愛好;讓孩子有遊戲的權利;放手讓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等等。這樣才能鍛鍊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四(組內討論交流)、朗讀1---2自然段 及5—12段 思考:可分讀或重點讀(師集中寫在小黑板上,每排討論一個問題)

1、第一自然段中 “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它在整篇結構上有什麼作用?“驚異”是因為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棄風箏來;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結構上看“驚異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

因為自己一向認為管小弟弟管的對,現在看到書上的道理,知道那是對弟弟心靈的迫害和殘踏,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沉重起來,良心遭受譴責就象受到懲罰。

3、弟弟忘記了,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只得沉重着?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永遠無法補過了

4、在最後一段中“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説“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我要討弟弟寬恕,而弟弟卻全然忘卻, “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悲哀的!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是無可把握的,也擺脱不了的。

五、今天我們對課文的分析就到這裏,同學們剛才在書上的批註做的很好。還不明白得問題可以圈出來,課下提交給組長,下節課再討論解決。

六、教師小結

文中藴含着作者多重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歸納:

A、有兄弟情深;B、有“我”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 C、科學地培養教育孩子 D、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E、批判落後的教育思想;

我們要學會從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題。

《風箏》又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

為什麼説“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就可以忘記春天放風箏的事情,當然也就可以減輕當年放風箏對弟弟的迫害而產生的愧疚。所以他希望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嚴冬,有一定的象徵義,是説自己沉痛的感情。我沒有得到弟弟的原諒,也就是説弟弟並不覺得我這樣做是對一個孩子心靈的傷害,現在虐殺者從愚昧中覺醒了並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為此我感覺到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所以我感到四面都是嚴冬,正給我寒威和冷氣。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説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裏交流。閲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閲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閲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藴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後以“媽媽,我想説愛您”為題,説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後,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説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説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裏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範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麼着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麼“我”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着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麼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麼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徵什麼?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麼不願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麼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着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髮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着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着地疊着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隻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託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麼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麼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裏,為什麼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麼作用?紙船,並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託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説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採用託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藉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着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裏得到薰陶。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19

第一課時

【目標明示】

1、背誦、摘錄文中格言,積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於”等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目標導學】

一、 整體感知

1、瞭解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敍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2、教師指導文言文翻譯技巧:一留二換三弄四補五調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

換(單音字換成雙音字)

弄(弄清虛詞的用法)

補(補充出省略部分)

調(調整句子的語序)

揣(揣摩句子的語氣)

注意(注意古今義的不同、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

3、朗讀課文並畫出不理解的詞句,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

(1)正音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温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義。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藴含。

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徵求意見,確定答案。

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目標檢測】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不亦説( )乎 三省( )吾身 傳( )不習乎 誨女( )知之乎 不知( )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 矣( )

2、理解填空

(1)《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談“學”與“思”辨證關係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國中學生夏令營開營儀式上,主持人説“孔子説過 , 。”對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歡迎大家來這裏!”

(5)孔子認為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論語》中説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的句子______,____。

(8)論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是 ,並闡述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內容並談談自己的感悟。

課文講 ①學習方法:要常複習實習、學思相結合。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②學習態度:應該誠實、謙虛、取長補短。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義、堅貞守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生自由發言。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20

教學目標 :

1.瞭解作者、作品及童話的有關知識。

2.熟悉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3.體會文中角色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自覺抵制社會醜惡行為的意識和勇氣。

教學重點:

熟悉情節,把握形象,體會角色的社會意義。

教學難點 :

初步理解童話這一文學體裁。

導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課題。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個人,卻求美不成反當眾出醜,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將講講這個故事。

二. 簡介作家作品:

這是一篇著名的童話,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 周揚説:

“ 丹麥出了一個安徒生,贏得了世界的、不只限於少年兒童的廣大讀者。”下面哪位忠實的讀者想大家推薦一下他的主要作品?(學過的有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外還有可愛的《醜小鴨》、美麗的《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等等。他的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三. 學習新課:

1.(請再讀一遍題目)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誰為中心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新裝、皇帝)如何展開的?速讀課文,看誰能填對老師出的題目。每空只能用一個字。

情節線索:(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説出起止。

2.請一位同學照此順序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情節完整,語言連貫,口齒清楚,態度大方。説得簡要明白。

3.你認為哪個情節最精彩?(或你最喜歡哪個內容?)(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哪句話最生動? (舉例説明並説説 ) 為什麼?(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描寫鮮明生動、逼真傳神,活靈活現,符合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引導)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幾個精彩的片段。

看新裝(分角色朗讀)

穿、展新裝(課本劇表演)略

4.思考討論:

○1找出在故事情節中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想想起什麼作用?(推動作用)人們都怕這一點,才讓騙局步步得通。(它的作用從下面的問題中也可看出來)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老大臣、“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甚至皇帝本人都不敢説真話,老百姓一開始也不敢説真話。從課文中找出能説明這個問題的語句,(略)這些是什麼描寫?(心理描寫,它説明了人們不敢説真話的原因)想一想他們不敢説真話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原因:皇帝:為保住皇位;大臣:為保住官位,也怕殺頭;老百姓:怕殺頭。)小結:或為保住皇位或官位,或怕招來殺身之禍。既然這樣,大家就只好上當受騙了。

○3全文的情節其實就圍繞一個“騙”字展開,我們來看看各色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表現出什麼什麼性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明確:

起先是騙子設騙局,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來欺騙皇帝和大臣們,然後大臣們同騙子一起來欺騙皇帝,最後皇帝、大臣們一起參與到欺騙的行列中欺騙老百姓,以騙開始,以騙結束,一羣騙子!老百姓起初也不敢説真話,最後是——

誰説的?為什麼要由一個小孩的口來説出?(所根據的西班牙民間故事中是由一個黑人説出來的,安徒生作了改動)

(因為他天真純潔,無私無畏,不懂世故,無所顧忌,他説的話更能揭穿騙局,暴露統治者的醜惡本質。)與他相比,你對其他人的印象如何?安徒生就是這樣用童心寫童話,用你們的語言寫屬於你們的故事,把嚴肅的道理放在詼諧的故事中,不愧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著名童話作家。

○4説了這麼多,誰能説説什麼叫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往往採用擬人手法,將世界上的事物人格化。)出示投影。

○5童話最突出的兩種表現手法是什麼?(想象和誇張)本文就是以豐富的想象和誇張著稱。兩者關係如何?(誇張是通過想象來完成的。)本文的想象非常奇特。比如寫騙子設的騙局。寫他們的騙局毒辣得很,誰要説一句真話,説看不見衣服,就借專制皇權説你“不稱職或愚蠢得不可就藥”於是上上下下的人就異口同聲、自欺欺人的造假,甚至不惜當眾出醜。這是多麼絕妙的諷刺啊!

有同學可能回説:這些情節太誇張了。哪些情節比較誇張?舉例説明。(結合課後練習二)(可順勢講一下“愛新裝”的作用——引子 昏庸無能、奢侈虛榮,這樣的皇帝為騙子所捉弄也就很自然了,從而引出下文。)

質疑:你相信這些人和事嗎?(可爭論)我信。為什麼令人信服呢?安徒生説:“最奇妙的童話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否則我的美麗的接骨樹叢就不會從茶壺裏冒出來了。”他的這篇童話是有其真實基礎的,它寫於1837年。(當時的丹麥,人民身受本國封建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飢寒交迫;而統治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面對這樣的事實,安徒生根據西班牙的一則民間故事改編《皇帝的新裝》,把揭露的矛頭直指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並無情的諷刺了貴族、宮廷的醜惡行徑,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社會的病狀。)

其他時代有這種人和事嗎?現在呢?有些人為什麼要弄虛作假?怎樣才能杜絕這種行為?

明確:(有。童話首先是概括了歷代帝王的共同特點,再者,那些溜鬚拍馬的大臣、善鑽空子、巧取豪奪的騙子,在其他時代也大有人在。因為在許多時候,説真話反而倒黴,人們也就不敢説真話,致使假話成風,荒.唐可笑的事情也就時有發生。)(現在也有。比如假冒偽劣。學生舉例説明。)(有私心,為了私利。一個“私”字。如故事中的皇帝為了權、大臣為官、百姓為避禍)(大公無私)

你説過假話嗎?(知錯就改即可)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假、惡、醜,你會怎麼做?

(我們應當堅決打假,去偽存真,與醜惡現象作鬥爭。)同學們,我們從自身做起吧,就像童話中的那個小孩子一樣無私無畏,説真話、做好事、熱愛美,創造美,以實際行動戰勝假、惡、醜,讓世界相信:明天會更好!希望屬於你!

總結:我們今天聽了一個童話故事,認識了一些人,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具有了百倍的信心。這是我們共同的收穫!

佈置作業 :課下你能學有所得嗎?

1. 課外閲讀安徒生的其他幾篇有代表性的童話作品,説説故事,講講道理。

2. 給本文寫一續篇,大膽想象,合理誇張,且能自圓其説。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21

[知識與技能]

1.學習領會詩歌的語言表現力

2.學習比喻,頂真的修辭方法。

[過程與方法]

朗讀,討論,仿寫,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學習理想的重要意義,樹立自己遠大的人生理想

[重點與難點]

學習領會詩歌的語言表現力,學習比喻,頂真的修辭手法。

[課前準備]

預習,排除語言文字障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理想是什麼?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邊的海呀?為了見到山那邊的海,你不畏艱險,奮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麼神奇的作用呢?我們今天就要一起來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讀感悟:

範讀(聽錄音理想原文),齊讀,一人一句開火車讀,結尾齊讀。《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結構分析

這是一首比較長的詩,為了便於理解,請大家思考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具體內容請查看《理想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理想》4—7節理解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並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2個比喻是什麼意思,起什麼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麼?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為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三: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歷史的發展。“歷史的脊樑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多次的挫折和失敗。與《在山的那邊》相同的詩句是哪些?

五:理想給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寫理想給人何種力量?與34句含義相同的古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聯繫書後背誦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不幸”指哪些?“大寫的人”指什麼樣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對理想要執著。“玷污”和“被扒竊”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性。

[作業]:做課程探究。

第三課時

交流仿寫的詩。

十二:這最後一節詩,前兩句説明什麼問題?(理想的實現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説了什麼問題?

(當下正是好形勢,是我們實現理想的最好時間)

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記憶附錄中關於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結:我們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感》教案設計 篇22

一、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進行古文言的積累。

2、理解內容。包括句義,關鍵詞和對內容的概括。

3、能夠聯繫生活實際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點、難點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誦

三、 教學設想

《論語》的語言比較難懂,政論性比較強,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另外,根據要求,對格言的背誦是教學重點之一。所以,首先朗讀放在第一位,要採用一切方式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然後藉助課下註解和老師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師重在點撥,由學生談自己對之的理解。

四、 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關於學習方法、道德修養、為人等一些有益於我們健康成長的知識,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有很精闢的見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論語〉十則》。看看其中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道理。

二、揭示課題。

1、課前小資料:孔子及《論語》——見課下註解,老師作一些必要的補充。

三、學習及探討(1——5則)

2、聽學生朗讀,點學生糾正其錯誤。

3、老師採用關鍵詞填空法朗讀,讓學生加深印象,特別在停頓上做強調。

4、師生共同探討每一則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組討論,然後全班發表看法。

試着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對一些字詞進行落實。讀一讀,講一講,背一背。

5、課件顯示:

1)體會一下,你有“説”、“樂”、這種感受嗎?你能不能做到“不愠”?  2)為人辦事忠誠、對朋友真誠、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温習——這三個標準適合你嗎?  3)温故能知新嗎?有無體會?熟能生巧有無體會?  4)學與思的關係:誰主誰次或有其他關係?打個比方?  5)這則格言告訴了我們什麼?

四、背誦鞏固

第二課時

一、 複習檢查上節學習內容

1、背誦(1——5)

2、理解

3、分別談談這五則格言説了什麼?用自己的話説

4、談談你對這幾則格言的認識。每則只用兩句話。

二、學習及探討(6——10則

1、朗讀指導。讀一讀,説一説,背一背

2、分組討論,疏通文意,提出疑問。

3、第六則的核心是:長處——學,短處——省

4、第七則的重點是:向一切人學習,學長處,鑑短處

5、看書説一説:“士”是什麼人?“仁”指什麼?

“任重道遠”是什麼意思?它體現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6、第九則中,松柏在什麼時候和其他樹一樣,什麼時候和其他樹不一樣?這體現了他的什麼品質?

7、第十則,

動手:查詞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動口:説一説“恕”是什麼意思

動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觀點對不對?

三、討論歸納:

1、大家議一議:

把十則歸一下類: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品德修養  (要注意,有的兩者都有)

2、説一説你認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語,在書上打記號

3、同桌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四、關於課後練習

第一大題

1、“説”通“悦”,高興,通假字。

譯: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温習它,不也高興嗎?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數,指多  譯: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舊的東西(知識)  譯:在温習舊的知識後,能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

4、迷惑;有害。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陷入邪説的)危險。

5、剛強、堅毅。

譯: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討厭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8ze9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