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7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7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7篇)

知識目標

1.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湧動着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閲讀和鑑賞詩歌 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1.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 感。

2.感受詩歌中湧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 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靈魂。

二、資料助讀 (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 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着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後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並開始詩歌創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鬱,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時期的詩作, 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讚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 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 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 範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 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着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 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後明確: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着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 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麼?

(2)鳥兒 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徵,説説它們有哪些象徵意藴 ?

(3)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後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着

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鬱的負荷而生髮的焦灼與浩歎,傳遞着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

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着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徵,“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徵,“温柔的黎明”預示着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於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説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 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 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着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佈置作業 閲讀艾青的《太陽》一詩.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

2.分析作者筆下的形象,把握詩歌的象徵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熾熱而深沉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對它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衞它而為它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靈魂。

二、教學新課

作者簡介:艾青(1910—1996),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著名詩人。其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新中國成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以“悲哀的詩人”自稱。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重大影響的詩人。

寫作背景: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劃分詩歌節奏。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教學提示】

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歌並劃分節奏,在朗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2.請同學們聽朗讀示範,用心感受,並用文中的詞語概括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深沉。

3.請同學們結合本文寫作背景,説説該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詞。

明確: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作為詩人的艾青,親見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踐踏的過程,懷着對侵略者的痛恨與對家國的熱愛寫下了這首詩。因此,“深沉”一詞中既包含着對這片土地深切的喜愛,又包含着對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災的沉痛。

4.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其“深沉”的特點。

目標導學三:分析詩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徵意義

1.探究: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它們是如何從常見的實景變為意象的?

明確:“土地”:土地是實寫的腳下的“土地”,但它同時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徵。因此,這裏的“土地”,不再是單純的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

“河流”與“風”:“河流”與“風”本是常見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遠洶湧着”和“悲憤”兩個修飾語,“風”前面加上了“無止息地吹颳着的”和“激怒”兩個修飾語,如此,“河流”“風”便不只表現了實景,更把悲憤和激怒的人民為了挽救土地的那種不屈不撓、前仆後繼、奮力抗爭的革命鬥爭,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這兩種外在的純景物也就變成了含有作者主觀情思的“意象”。

“黎明”:這個意象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雲湧的鬥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

【教學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詩歌中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觀情感的客觀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達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請你説説上述意象分別象徵着什麼。

意象

象徵意義

土地

繁衍着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

對光明的嚮往和希望

【教學提示】

象徵:當我們可以用一個具體的事物來代表一個抽象的事物,並且前者是後者意義的載體,是後者精神的呈現時,就可以説前者是後者的象徵。

3.作者為何選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創造合適的意象來表達這深沉的情感嗎?

明確: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是熱愛中華民族,熱愛自己的家國。因此,選用“土地”意象象徵自己的家國最為適宜。“河流”“風”“黎明”等景象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畫卷,已有動盪之勢,當作者再配以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語,它們便更加鮮活地組織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徵意義。也可以嘗試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絕的沉重雨滴”等。

【學法指導】

學生可大膽嘗試,模仿艾青的寫詩手法,自選景象作為表達情感的意象。

4.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作者為何要將自己假設為鳥?如何理解這隻鳥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明確:這是一隻願意將生命耗盡,將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的鳥。作者將自己假設為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係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渾然一體。而假設為鳥後,一開篇便説“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本來,鳥聲是優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啞”的聲音,但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作者特殊的個性與氣質以及作者特殊的表達需要,共同作用於鳥兒,使其變成了以嘶啞喉嚨歌唱的悲涼意象,以此表現出作者對土地的愛是如此執着、堅貞和頑強。

目標導學四:賞析作品,把握詩歌藝術特色

1.這首詩在結構上共分兩節,請簡要説説兩節詩歌各有什麼特點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

明確:詩的第一節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象,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作者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築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此外,從手法特點上看,第一節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節則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後面作者的直接指點,以一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結束了全篇,從而把注意力引到一個濃郁的情感氛圍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

2.探究:本詩多次出現助詞“的”,這樣寫會不會顯得詩歌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請就此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詩人為求詩句簡練並富有詩意美,在寫詩時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詞“的”,即便是自由詩創作,“的”字多次出現,也會顯得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不僅不避諱這個助詞“的”,還巧妙地運用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三、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了解新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背誦和比較閲讀,激發學生閲讀新詩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驗新詩的意境及思想內容;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難點 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本詩的思想內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語設計

詩歌在我國有着淵遠流長的歷史,它記載着中國悠久文化的發展歷程,從詩經到“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她尋找光明。”詩歌能撥動我們的心絃,讓我們品味過去的蕩氣迴腸與今朝的風花雪月。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現代詩的世界。

(二)簡介詩人

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學過繪畫,現代著名詩人,被稱為“是繼郭沫若後中國新詩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詩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具有濃重的歷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詩排斥華麗的矯飾,拋棄空洞的説教語言,始終採用鮮活的有流動感和彈力的語言與語調,表現出一種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過《黎明的通知》、《歸來的歌》等詩集。

(三)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

本詩是一首現代詩歌史上廣為傳誦的名篇。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我華北、華東、華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皆實行“三光”政策,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詩人艾青在這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情的愛,對侵略者的恨,寫下了這首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詩篇。

(四)學生分組朗讀詩歌

教師提示注意事項:

1詩歌的節奏。

2朗讀時語句的連貫性。

3增、減字的朗讀錯誤。

4請學生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薔薇(qiáng wēi) 璀璨(cuĭ càn) 謳歌(ōu)敦厚( dūn)奼紫嫣紅(chà yān)

一瀉千里(xiè)

5學生自行評價與打分中的激勵性。

6詩歌中美的薰陶與感受的情景導向。

(五)在教師的帶動下熟讀詩歌,爭取達到成誦。

1抽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分小組朗讀課文及朗讀評價。

3抽學生背誦課文。

(六)學生齊讀課文。

(七)教師總結本節內容,並對學生的優異表現給予及時肯定的評價。

(八)教師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詩。

第2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作者的介紹、詩歌的節奏及朗讀的情感等導入課文。

(二)學生齊讀本詩,進一步熟悉詩的內容,並分析結構。

第一節:以鳥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愛。

第二節:運用設問,直抒胸臆。

(三)學生品讀詩歌,提出問題分析詩的形象。

問題情景設計如下:

1詩歌往往運用象徵等寫作手法來描繪其塑造的形象,詩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閲讀詩歌,要善於發現問題。誰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具有代表意義,誰對詩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現的問題:

(1)鳥是怎樣歌唱的?它歌唱的內容是什麼?

(2)土地為什麼被暴風雨所打擊?河流為什麼悲憤?風被什麼激怒?

(3)林間無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麼?

(4)詩人為什麼寫“我死了。”?

(5)詩的第一節有什麼特點?

(6)詩的第一節的破折號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詩的第二節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四)教師鼓勵、引導學生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落在詩歌的象徵意義和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上。教師以服務者身份參加,對學生鼓勵的方式要富有變化性。

教師明確:

1詩中的象徵意義:土地是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徵;河流與風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反抗精神的象徵;黎明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徵。

2詩的第一節以鳥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為第二節作渲染鋪墊;第二節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土地的眷念和為祖國獻身的願望。

(五)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與疑問(每小組選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傳誦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裏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六)請學生談本詩的特點

教師明確:1詩歌的意象及其內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虛擬成一隻鳥)。

3富有彈性的語言。

(七)佈置作業。

學會比較閲讀。做課後練習題四。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 歌 唱 -----------虛擬 黎明(土地 河流 風)

我--------------死(在土地)-----------羽毛(爛在地裏)

淚--------------愛(土 地)-----------眷戀土地獻身祖國

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徵,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熟練地翻譯課文。

2、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理解本文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作特點。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4、學習我國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4.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歷代都作為散文名篇收入各種選本,它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使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呢?這是我們在閲讀這篇文章時必須認真思考的。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方面也相當有成就。下面是《宋史》裏關於范仲淹的簡略介紹(節引,字句略有改動),對我們理解《岳陽樓記》的思想內容很有幫助,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掛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時為什麼發憤苦讀?2.范仲淹論政事奮不顧身,力主改革,勤政愛民,他的思想基礎是什麼?(指定語文學習好的學生讀講。)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死後諡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胸襟被千古傳唱。《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

3、學習生字:

謫守(zhé) 朝暉(zhāo) 騷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bó) 冥冥(míng) 岸芷汀蘭(zhǐ tīng) 潛形(qián)

皓月(hào) 檣傾楫摧(qiáng jí) 寵辱偕忘(xié)

4、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三、古漢語知識:

1、通假字:“具”通“俱”,全,皆。 “屬”通“囑”,囑咐。

2、古今異義:

①微:沒有,微斯人;今義細小。

②氣象:景象,氣象萬千;今指大氣的狀態和現象。

3、一詞多義:

①、以:來,屬予作文以記之;因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觀:看,予觀夫巴陵勝狀;景色,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③、一:一,一碧萬頃;全,長煙一空。 ④、開:放晴,連月不開;打開,開我東閣門;開設,設置,旁開小窗。 ⑤、則:那麼,然則何時而樂耶;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⑥、極:極點,感極而悲者矣;盡,此樂何極。 ⑦、或:有時候,而或長煙一空;或許,也許,或異二者之為。 ⑧、空:天空,濁浪排空;消散,長煙一空。 ⑨、通:順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峽。 ⑩、和:和樂,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觀夫巴陵盛狀;發語詞,不譯,夫環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聲起。

去:離開,去國還鄉;距離,西蜀之去南海;逃離,逃跑,委而去之。

為:行為,活動,或異二者之為;做,為,全石以為底。

4、詞語活用: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形容詞作狀語,“先”“後”是形容詞,在這裏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後”,作狀語。

②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5、本課成語: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們和樂。信任國泰民安。

四、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敍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髮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五、教師小結:

作者借描寫岳陽樓周圍景物,通過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深刻地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大政治抱負。

六、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2、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3、思考:(1)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裏?

二、學習第一段:

1、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明確: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説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2、重點詞句:

越明年——課本註解為“到了第二年”(即慶曆五年),而據《嶽州府志》載《宗諒求記書》,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在慶曆六年,所以這句中的“越”還是按它的本來意義作“過”講為妥,“越明年”就是“過了第二年”,即進入了第三年講(慶曆六年)。

謫——封建社會官吏的降職或遠調,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遠方,如“發閭左適(同“謫”)戍漁陽九百人”。

屬——同“囑”,通假字,“屬予作文以記之”點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3、首句中“謫”字點明瞭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後心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後“憑欄不慟數場”。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開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繫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有深意?

引導要點:從這個“謫”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説的“遷客騷人”,作者一開頭就點明滕的處境,其實暗暗包含對老朋友的勸勉:你雖然身處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遷客騷人那樣為個人的遭遇而悲歎,應該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曆五年也遭貶謫,這樣寫也暗寓與老朋友同處逆境、自勉勉人之意。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陽樓記》所以傳誦千古,主要原因就在於它不是泛泛的記事寫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託,立意高遠的好文章。

4、學生朗讀、背誦第一段。

三、學習第二段:

1、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明確:(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2、重點詞:

夫——本文中幾個“夫”都念(觀夫、若夫、嗟夫)前兩個“夫”有指示作用,相當於“那”;“嗟夫”,感歎聲,亦作“嗟乎”。

然則——順接連詞。注意不要跟轉折連詞“然而”搞混。“然則”在這句中有承上連下的作用。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騷人——課本註解: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但在某種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兩者不能對換,如本文“遷客騷人”若換成“遷客詩人”就不恰當。因為《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一個遭到貶逐的詩人,所以“騷人”比“詩人”有時還多一層“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騷人”與“遷客”相配比較合適。

得無異乎——“得無”本是一個表示測度的語氣副詞,但本句中“得”“無”是兩個詞,相當於現在説的“能不”。以詰問語氣表達肯定的意思。

3、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明確:作者善於選取形象化的詞語繪聲繪形。如:銜遠山——“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係。吞長江——“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銜”“吞”字連用,更使靜景富於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形容水大流急,繪聲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與“廣”近義,但作者用“橫”而不用“廣”,因“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朝暉夕陰”的“暉”換成“晴”字,義通順,但作者用“暉”而不用“晴”字,因為“暉”字具體,容易使讀者聯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4、學生朗讀、背誦這一段。

四、教師小結:

“記”是一種文體,散文的一種。范仲淹借為重修岳陽樓作記,一方面重申自己的報復,另一方面藉此勉勵、規勸老朋友。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3、4段:

1、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説説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明確: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為例:雨是“霪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悽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嶽”“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耀”“潛行”“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點與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2、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人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3、“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5、“進”指什麼?“退”指什麼?(“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7、重點詞語:

“則有……者矣”是一長定語句。“者”指代“覽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為例,從“去國懷鄉”到“感極而悲”都是“者”的定語。第4段末句的結構相同。這兩句可分別譯為“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憂慮讒言,懼怕譏諷,滿眼淒涼,感傷到極點而悲痛的心情了。”“……就會產生一種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譽和屈辱一齊忘記,端着酒杯面對和風,充滿了喜悦的心情了。”

浮光躍金——這句寫月夜有風時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躍”兩個動詞分別作名詞“光”和“金”的定語,構成兩個偏正短語。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種動態美。

靜影沉璧——這句寫月夜無風時湖面上的景色。語法結構、修辭方法跟上句相同,不過它寫的是靜態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其喜洋洋——洋洋,眾多或盛大貌,這裏形容喜的樣子。朗讀時“喜”字後要稍頓一下。這句可譯為:那喜悦真是達到了極點。

8、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明確: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展的中心環節:前句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後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繫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繫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出“先憂後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也破壞了文章的內在聯繫。

二、學習第五段:

1、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明確: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3、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繫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説一説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明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説“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後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從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愛民的行為看,確實不是徒託空言。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託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着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4、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明確: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説:“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三、朗讀全文。

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領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以及具有音樂感的語言特色。

四、教師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26、岳陽樓記

1、作記緣由(敍事)——乃重修岳陽樓, 增其舊制。屬予作文以記之。

2、概寫洞庭美景(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抒情)——霪雨霏霏(悲、憂);春和景明喜、悦)。

4、胸懷抱負(議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環環相扣,層層鋪墊。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培養學生閲讀詩歌的興趣,理解詩歌的內涵

2、能力目標: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及詩歌寫作技巧和詩歌寫 作方法

3、情感目標: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蹟的講解和掌握

三、教學難點: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和寫作手法?

四、教學準備: 林徽因的資料介紹、幻燈片、視頻

五、教學方法:“定向——自讀——答疑——小結”四步

六、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案設計安排表

時間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案設計説明

一、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1、大家知道我國有一位非常著

名的女建築家是誰嗎?是徐志摩先生真正愛了一輩子的人,金嶽霖為了她可是終身未娶!

2、播放一段視頻《人間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根據課外知識,回答問題 1、活躍氣氛

2、帶入課堂教學內容

二、人物介紹 1、傳奇女子林徽因的生平簡介

2、徐志摩及其人生的簡介

3、樑思成的簡介

4、陸小曼的簡介

5、金嶽霖的簡介

注意做筆記 1、拓寬教學知識

2、利於詩歌的講解

時間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設計説明

一、進入詩歌的學習 1、播放幻燈片,教師朗誦詩歌

2、學生齊讀詩歌

3、用超鏈接播放詩歌朗誦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學生齊讀 1、有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

2、瞭解詩歌的內容

二、賞析詩歌 1、簡介詩歌的寫作背景

2、講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

3、分析詩歌所運用的意象和藴含

4、分析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技巧

1、做筆記

2自由回答問題

(1)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2)詩歌運用的哪些意象,有什麼韻味感

(3)這首詩歌用了什麼手法

(4)詩歌寫作有什麼技巧 1、這首詩歌所寫所表達的意思

2、詩歌賞析的方法和步驟以及技巧

三、小結詩歌 1、小結《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小結寫作詩歌的寫作方法 1、加深記憶,複習所學習的內容

四、附帶講解徐志摩的《偶然》 1、寫作背景

2、詩歌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拓寬知識

五、作業 1、背誦《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寫一首詩歌

複習寫作技巧和方法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6

劉長卿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劉長卿(709-約78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間登進士第,肅宗時為長洲(今屬江蘇)尉,攝海鹽令,因事下獄,貶為潘州南巴尉(今廣東電白)。後為轉運使判官、淮西轉運留後。被誣,貶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馬,遷隨州刺史,死於任上。世稱劉隨州,有《劉隨州集》。

劉長卿的詩多寫個人窮愁不遇,為大曆詩風主要代表,與錢起並稱“錢劉”。善寫五律以“五言長城”自負,宋範希文《對牀夜語》説“李杜之後,五言當學劉長卿、郎士元”。此詩作於詩人被貶經過長沙之時。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經過長沙賈誼舊宅時的悲涼心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主旨)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第1聯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

第2聯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

第3聯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的命運。

第4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

首聯“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謫宦”,貶官生涯。“棲遲”,如鳥兒那樣斂翅歇息。這裏比喻賈誼驚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chì失意]失意的謫宦生涯。三年謫宦生涯,換來的只是“萬古”留悲,多麼悽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憂鬱悽愴的基調,切合賈誼的一生,更能讓人聯想到劉長卿自己貶謫的悲苦命運。

頷聯“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傷感的意象,渲染了賈誼宅的環境悽清。如此悽清的環境,詩人還要去“獨尋”,正是詩人與賈誼有共同悲苦命運而引發的共鳴。“寒林”和“日斜”,既是詩人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處境。“空見”,感慨如賈誼這樣治國賢才已再不可見,表達了詩人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心情。這兩句還化用了賈誼《鵩[fú]鳥賦》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餘舍”、“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賈誼在長沙時,看到古人認為不祥的鵩鳥,深感自己之不幸。

頸聯“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chuǎn差錯]的命運。“有道”的中興之主漢文帝尚不能重用才華橫溢的賈誼,那麼,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詩人自己呢?詩人被一貶再貶,沉淪落魂看起來也就是必然的了。這裏一語雙關,將暗諷的筆觸對準當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來,詩人究竟不能自釋其然,面對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當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盡,屈原哪裏知道百年後賈誼會到湘水邊來憑弔他(賈誼寫有《吊屈原賦》);賈誼更想不到千年之後的劉長卿又會在蕭瑟的秋風中來憑弔他的舊宅。千載知音難覓,又有誰能聽到詩人呼告無處、痛苦難耐的心聲呢?

尾聯“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詩人在賈誼舊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風吹過,黃葉飄零。“君”既指賈誼,也指自己;“憐君”既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為何,這是對昏庸統治者的質問,也是對自己與賈誼都被統治者不公正對待的控訴。

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着蕭瑟的秋風來憑弔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徒呼負負 【注釋】負負,非常慚愧的意思。【用法】比喻無能為力,只能愧歎。與「心有餘而力不足」意近。)

3.鑑賞要點

這首詩懷古傷今,表面上寫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處處着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透着詩人自我的行蹤和心跡。

全詩景中寓情,情中見景,寄寓深刻,雙關見意。詩人在南巴時有詩《新年作》,與此詩意正相近:“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關於賈誼其人其事,請參見《賈生》的相關介紹和分析。

4.相關資料

①極沉摯以澹緩出之,結乃深悲而反咎之也。讀此詩須得其言外自傷意,苟非遷客,何以低迴如此?(清喬億《大曆詩略》,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②一是久謫似賈誼,二是傷心感賈誼,三是乘秋尋賈誼,四是空林無賈誼。“人去後”,輕輕縮卻數百年;“日斜時”,茫茫據此一頃刻也。(清金聖歎《金聖歎選批唐詩》,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③誼之遷謫,本因被讒,今云何事而來,含情不盡。(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品讀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

3.體會作者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培養學生摯愛祖國的感情。

教材分析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説,“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説,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教法提示 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閲讀法

教學過程設計(含作業安排)

一、導入

鄉愁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中國古代有許多“鄉愁”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着多少遊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台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台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着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習余光中的《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注意詩的節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B、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C、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D、這首詩如果去掉第四節效果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四、教師總結該詩的構思特點、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作者在這首詩裏,設置了四個時段,將鄉愁濃縮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形象 (意象) ,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使意象次第放大,將鄉愁 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歎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詩歌的繪畫美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詩人表達出來後卻是 實現了的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

詩歌的建築美 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v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

詩歌的音樂美 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v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五、拓展閲讀:

昨夜,/月光在沙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迴到大陸。 (《舟子的悲歌》)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當我死時》)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鄉愁四韻》)

2.比較閲讀。

中國台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説説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着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後來赴中國台灣。

兩位詩人都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恆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於,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裏出生,也不在那裏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裏,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後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説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説是“沒有年輪的樹”,那麼,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敬業與樂業》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係的演講詞。本文緊扣中心“敬業樂業”展開論述。開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論點,闡明“敬業樂業”的主旨;接着論述有業之必要,再轉入論述主體,分別從敬業和樂業兩方面逐一論述;最後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收束全文。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看,學習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問題,豐富個性內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敬業樂羣、安居樂業、斷章取義、不二法門、言不及義、褻瀆、強聒不捨”等詞。

2.體會演講詞的文體特點。3.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2.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2.建立快樂學習觀:尊敬學習,就是尊敬自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2.指導學生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突破方法:通過範讀、跟讀、自由讀等方式體會演講詞的特點。本文教學擬設一系列緊扣文本又貼近生活的話題,在對話中推動學生的閲讀、思考和探究。

難點: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突破方法:結合練習四,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和辯論;還可以結合練習二提出的兩種論證方法,進行小論文或辯論提綱的寫作。領悟作者精神旨意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體驗,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觀點和思路,體會演講的口語特色。

2.研討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研討,深層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同時對文中的觀點大膽質疑問難,辯證理解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質疑能力。

第1課時

一、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設計(一)

由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體驗導入:問:你什麼時間最快樂?(學生談自己的體會)

問:雷鋒日記中有一句話“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你從這句話中想到了什麼?

問:牛頓在實驗室作實驗時忘了吃飯,居里夫婦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發現了鐳……這些科學家們為什麼能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結:他們不僅有偉大的理想,更有一種執著的敬業精神。他們以勞動為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類創造財富為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樂業”的文章。

設計(二)

米盧在擔任中國足球教練時,曾講過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啟迪的不僅是奮進中的中國足球,更引發了人們對生活態度、處事原則的深層思考。“態度”是一切事情能否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我們的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演講詞——《敬業與樂業》,讓我們在感知先哲思想風采中,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先讓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瞭解的梁啟超。由學生交流各自準備的有關梁啟超的資料,然後教師做適當補充,並點明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並做好標記。

多媒體投影需要注意的詞語,讓學生讀寫:

(1)敬業樂羣: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2)安居樂業: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斷,截取。章,篇章。

(4)不二法門: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5)言不及義:指淨説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

(6)褻瀆:輕慢,不敬。

(7)強聒不捨:嘮叨沒完沒了。

在讀寫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幾種方法幫助學生儘快、正確地掌握,比如讓學生自己尋找最容易寫錯的字詞並提問,或者個別同學在黑板上聽寫,也可以是同桌兩個人相互提問的方式。

教師介紹有關演講的常識。學生邊記邊思考,並且聯繫在電視中所看過的大學生演講比賽等節目來體驗、理解。

2.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學生自由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看法的語句。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表對作者觀點的感受,小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學生來解決,因為有的問題,這個學生不會,可能別的同學恰恰理解得比較到位。找一個小組把組內梳理的文章結構提交全班,有不同意見可討論。教師可以借梳理文章結構,解決學生的疑惑點,加強學生對議論文結構的認識。

分析:本文共九段,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開頭部分總起全篇,然後分別論述敬業與樂業,兩個分論點平行並列;最後總結全篇。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題目的來源,揭示全篇的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論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本部分是全文主體,分三層進行論述。

第一層(第2~5段):論述有業的必要。

第二層(第6~7段):論述敬業的重要。

第三層(第8段):論述樂業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總結全篇,勉勵人們敬業樂業。

學生分小組聲情並茂地朗誦這篇演講詞,甚至可以走上講台做模擬演講式朗讀。試找出並積累幾條自己認為論述敬業與樂業最精彩的警句,讓學生體會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課文論述為什麼要敬業時,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件事論證;論述怎樣做到敬業時,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一個共和國、挑糞的把馬桶收拾乾淨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以兩種差距懸殊的職業作比,對比鮮明,説服力強。試仿照這種舉例論證的方法,為課文第3、4段再寫一組類似的論據。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舉事例的論證方法。

三、學生再讀全文,思考探究問題

學生再次帶着問題朗讀課文,然後討論,全班交流,學生互相評論補充,明確問題要點:

(1)演講開始,作者就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説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着怎樣的邏輯聯繫?

(2)演講最後,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説“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麼,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3)本文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梁啟超引用《禮記》和《老子》中的格言,“斷章取義”歸結出“敬業樂業”的主旨後,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

“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強調了“有業”是做人之本。“敬業”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為必要,又於人生最為有利”。僅有“發憤忘食”的“敬業”還不夠,“樂以忘憂”的“樂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價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於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着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3)寫作特色:論證説理,引經據典。

語言特色:語言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

四、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瞭解演講詞的文體特點。

五、佈置作業

1.文章告訴我們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在作者眾多的觀點中,你是否有自己的疑惑或者不同見解?

2.反思自己在學業中的種.種態度和做法,談談學習本文後的啟發。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落實上節課的作業入手

上節課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還感受了演講詞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這堂課我們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看大家能否談得更真切、更精彩。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學生仔細研讀課文,品味語言的巧妙之處。

先是學生髮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別的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可作適當引導。

1.首先是設問巧妙:

①倘若有人問我:“百行什麼為先?萬惡什麼為首?”我便一點不遲疑答道:“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

②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麪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

③至於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④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惟一的祕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

⑤不願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着眉頭,哭喪着臉去做。

⑥“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樂。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閒煩惱。

2.其次是語言的妙處:“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我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

有一種不可辯駁的力量,但話又説得很委婉;“我深信”“我盼望”,沒有生硬的號令,但誰又能不聽他的呢?作者將“敬業”和“樂業”轉化成了“責任心”與“趣味”,去生就熟,去繁就簡,全然一智者形象。

三、學生合作研討,質疑問難

1.學生默讀課文。

2.學生自由提出問題,把自己的疑惑點提交小組,討論思考。鼓勵其他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師可作適當引導。預設學生的疑惑點有:

(1)作者所論述的“敬業與樂業”中的“業”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嗎?

(2)文中説,人必須“為勞動而生活”“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贊同這種説法嗎?聯繫現實生活説説你的理解。

(3)品味“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的表達效果。?

學生研討探究,教師相機點撥:

(1)文中“業”的含義並不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所以,“敬業與樂業”的意義,就不只限於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於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2)作者“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的説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並不都是隻有“勞作”,“休閒”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休閒在生活中所佔的比例,還在不斷提高。正如“人不是為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為勞動而生活”。其二,人既然是社會動物,其職業地位、從業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在特定的時代,拉黃包車的,即使再敬業,也要飽受欺凌、困苦卑賤(如《駱駝祥子》中的祥子),與大總統的生活判若天壤。這時要求拉黃包車的要安心、樂於拉車,可能嗎?合理嗎?梁啟超認為,木匠與政治家、挑糞的和軍人,大家同是替社會做事,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在現實社會中,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在意識領域裏真正消除等級的鴻溝。

(3)品味:就是“所有的職業都神聖,所有的職業都可敬”。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結論,後句是由結論得出的觀點,自然回答上文設問:“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雙重否定句更顯立場鮮明。

3.教師發問:文中説“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學生即席發言交流,鼓勵學生討論,踴躍作答,其他學生評析。教師適當點撥:那些普通人做的瑣事,很多都忠實圓滿地完成,他們都可以稱為“天地間第一等人”。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很多。

四、體驗反思(多媒體出示)

1.課文中説:“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並沒有高下。”又説:“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然而,有人卻引用拿破崙的話説:“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討論一下,對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麼看。

此問題意在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評判疑能力,辯證地理解人生問題。所討論的問題比較複雜,應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來把握討論的深度。

組織辯論賽:

教師依據學生情形,組織辯論雙方,由班級學習委員擔任本場辯論主席,教師作適當點評。辯題:想當元帥的士兵是好士兵,安於職守的士兵是好士兵。

小結:課文中,作者認為任何職業不分高下,是勸告那些“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的人們,要腳踏實地、勤懇敬業,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進而體會職業的樂趣和人生的價值。從現實的個人生活幸福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儒家),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平和(佛家)。

拿破崙的名言,則是為了激勵人們樹立遠大抱負,努力挖掘自身潛能,勇於向命運發出挑戰。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職業分工的確有“尊卑”之別,任勞任怨地“敬業”未必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與獲得尊重。這時候,還要讓職業卑賤者“敬業樂業”,不僅不太可能,而且有維護既有等級秩序之嫌。拿破崙的話也有問題:在一支部隊裏,元帥只能有一個,士兵卻需要千千萬,如果每一個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懷揣着元帥夢,那麼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也大為可疑。畢竟,社會所提供的“元帥”職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數“士兵”想當“元帥”又當不了士兵,人生豈不盡是一場失敗?

可見,兩種説法適用的語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觀也有區別。如果説,梁啟超教導人們要忠於本職、不可好高騖遠,體現了隱忍而自斂的中國人生哲學,那麼,拿破崙鼓勵士兵要爭當元帥,則是典型的西方個人本位的進取型、外向型人生觀。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説一説什麼是真正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快樂。學生談體會。

本環節採用學生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師作適當發問、引導、點評。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1.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意深刻的句子,製成資料卡片,要註明出處以及閲讀感悟等,書寫要清楚規範。

2.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深入解讀,談談感受。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進行自省式閲讀,鼓勵有獨特見解,進行個性化表達。

3.請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教師可以自己的教育快樂觀證明職業是有趣味的:“在淺薄浮躁與急功近利的今天,語文給我回腸蕩氣的情感,給我美的昇華,語文是我生活裏一幅永恆的圖畫。在語文園地裏耕耘,我快樂!”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快樂學習的觀點。

六、佈置作業

1.作者教我們怎樣感受職業中的趣味,你平時有這種感受嗎?説出來與大家分享。

2.作者説“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嗎?既然這樣,你如何看待跳槽現象?

把上面的感受和觀點寫在練筆本上。

資料鏈接

作者資料: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十七歲中舉,後隨其師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事敗後流亡日本,在當地創辦《新小説》雜誌,並與孫中山等革命人士來往密切。回國後又曾組織進步黨爭取憲政。1920年後,脱離政界,先後在清華、南開任教授,並專心著述。梁啟超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 000餘萬字。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成為一代宗師。梁啟超是清末民國中國文壇上影響最大的一個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學革命開闢了近代文學理論探索和文學創作的新局面。

二、演講的基本知識

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演講不僅是宣傳和動員羣眾的手段,而且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鍛鍊和培養青年口才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這裏講的是針對性。演講是直接面對聽眾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須瞭解聽眾對象,認清環境場合,明確演講的主旨。“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對於演講尤為重要。②思路清晰,節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9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説説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1、放錄音範讀全文。

2、指名説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説一説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説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麼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思考:從這裏你體會到了什麼?)

4、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3.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虛詞的用法。

2.難點:

(1)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2)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學準備:

1.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的電腦展示圖片。

2.將課文的知識整理成PPT.幻燈片。

設計思路:

1.這篇文章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立意高遠,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於朗讀。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位,體會文章的特點,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引導。

3.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的很多名勝古蹟,大多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共同閲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二、電腦示圖解題,作者及文體簡介簡介。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你們知道哪些?學生討論,多媒體出示。(《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等。)

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句。

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幻燈顯示。)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四字短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檣傾楫摧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一碧萬頃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2)閲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裏?

四、理解關鍵句(多媒體出示)

1.哪些語句記載滕子京的政績?

討論並歸納: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屬予作文以記之。”中“之”指代什麼?

討論並歸納: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3.哪些句子寫岳陽樓大觀?

討論並歸納:(洞庭湖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4.為什麼略寫岳陽樓之大觀?

討論並歸納:前人之述備矣。

5.第二段哪兩句話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討論並歸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6.描寫洞庭湖陰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討論並歸納: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7.描寫洞庭湖晴天景色。

討論並歸納: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8.遷客騷人悲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9.遷客騷人喜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0.“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之為”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2.“進亦憂,退亦憂。”中“進”、“退”各照應什麼?“進亦憂”、“退亦憂。”各照應什麼?

討論並歸納: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3.作者的闊大胸襟,政治抱負?

討論並歸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警句、名句、勸勉滕子京的話、主旨句、中心句、觀點)

五、分析重點段

1.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3.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討論並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並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説:“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6.提問: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並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説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六、表現手法

(1)對比

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陰天景色遷客騷人的悲

晴天景色遷客騷人的喜

(2)記敍、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七、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悦。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三題。

2.選用本課的《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

1.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語言表達方式?

2.解釋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錢幣乞之

而或長煙一空

或異二者之為

3.“二者之為”指上文所説的兩種心情。

4.“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運用了修辭方法,分別指和。

5.與“是進亦憂,退亦憂”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C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D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指,“退”指。

7.找出這段文字中反映課文主旨的句子。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詞,感受詩詞的思想感情。

2、走進詩詞意境,感受詞人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3、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閲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從中接受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閲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薰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藴含的深刻性

教具準備:幻燈片、朗讀素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第一課時

導入

讓學生回憶描寫雪的美妙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至1976年),字潤之。湖南省湘潭縣韶山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 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

寫作背景

沁園春是詞牌名。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 到達陝北之後,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 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塬 yuán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台狀,四周陡峭,頂上 平坦。)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誦讀

1、老師範讀或播放該部分的錄音

2、 學生朗讀

3、糾正讀錯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據課文註釋,把握本闋詞的大意: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眺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河水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連綿的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一樣蜿蜒遊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與蒼天比試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時候,(再看紅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嬌豔美好。)

5、學生背誦、默寫

展示問題:1、作者望見哪四種景物?這些景物的特點有什麼共同之處?請用四個字概括。

(作者望見了長城、黃河、羣山和高原。共同之處是雄偉壯麗或雄渾壯闊。)

2、哪幾句詩是虛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最後三句,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山河的讚美)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以動寫靜)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文帶給你的感受

作業佈置:1、課後研討與練習

2、背誦並默寫本文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2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賞析

大學聯考語文二輪專題複習課件及試題分類彙編下載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雜文參考 → 作品賞析 手機版

長沙過賈誼宅

【作者】:劉長卿 【朝代】:唐 【體裁】:七言律詩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註釋

1. 賈誼:西漢文帝時政治家、文學家。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長沙有其故址。

2. 謫宦:貶官。

3. 棲遲:淹留。

4. 楚客:指賈誼。長沙舊屬楚地,故有此稱。

5. 漢文:指漢文帝。

[編輯本段]背景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縣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間的一個深秋,因被誣陷,由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貶為睦州司馬。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當作於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

[編輯本段]賞析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鈎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鬱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象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標舉賈誼的身份。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悽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嚮慕、寂寞興歎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繫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麼,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麼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

詩人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今皇上,手法是相當高妙的。接着,筆鋒一轉,寫出了這一聯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後,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着蕭瑟的秋風來憑弔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讀此尾聯的出句,好像劉長卿就站在我們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不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境?它象徵着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賈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這裏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呵,為什麼要受到這樣嚴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讀着這故為設問的結尾,彷彿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歎喟。

[編輯本段]簡評

詩人聯繫與賈誼遭貶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滿淒涼寥落之情。滿腹牢騷,對歷來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將自己和賈誼融為一體。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着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麼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藴藉的,詩人善於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於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3

一、指導思想

轉變思想觀念,強化質量意識,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新課改為契機,以提高質量為主題。堅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一批有紮實、活潑、語感豐富、文化底藴深厚,語文能力強的現代中學生。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將進行全面的複習。對三年來所學語文知識進行系統複習。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技能和寫作水平。

三、具體工作及措施

(一)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新的教育形勢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和豐富的文化知識,更需要教師有足夠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因此,本學期在教學工作時,要加強業務理論學習。學習新課改的有關理論知識,以便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適應新課改教學;有意識地加強自身業務能力訓練,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認真學習新課改理論和教學方法

教學之餘,有目的地學習新課改理論,以用於教學實踐。平時教學注重教學方法的積累與運用。有意識地學習優秀課的成功的教學方法。把握一些重要的複習方法,做好九年級語文複習工作。

2、認真備課

本學期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加大備課力度,結合複習材料,認真領會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使學生對當堂所練內容能當堂消化。保證複習課的質量。

3、認真學習新的好的輔助教學手段,盡力付之於實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認真做好指導和批改工作

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太差,對語文知識的接受能力也較差,但是大部分同學的語文學習能力還是很高的,並且有很大的積極性。因此,我常鼓勵學生如有疑問要及時問教師,鼓勵學生多到教室問題,以求及時解決。指導學生多做題。指導正確的做題方法。本學期將有目標、有目的地加大對部分學生的課後輔導,尤其是作文的指導。這樣使他們能跟上教師的步伐,更快地進行語文複習。

認真做好作業批改和反饋工作。課後的作業能很好地反映學生課上的學習情況,因而本學期要精選課後作業,並且及時批改,認真記分析學生的作業中存在的優缺點,並及時反饋,杜絕學生作業重複犯同樣的錯誤。以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

有目的地做好作文指導和批改工作。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更是九年級學生考學的關鍵。學生一上作文課就愁眉苦臉,他們感到無話可説,無事可寫,本學期將改變上學期的做法,認真指導學生作文,鼓勵他們多關注社會,觀察生活,注意從生活中搜集素材,要寫出自已的真情實感。平時多給學生創造寫作的氛圍和寫作的靈感,使他們真正地愛上作文。能寫出真正的內容。課後加大作文批改力度,分析好學生作文中的優缺點,在反饋時讓學生注意發揚優點,改正缺點;上好作文批改課,讓學生相互批改,讓他們自己發現別人作文中的優缺點,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熱情和作文能力,也從而提高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4

一、基本情況分析:

兩班的學生思想較為活躍,能向老師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少部分學生在語文的學習目的性上不夠明確,態度不是很端正,認為語文的學習可有可無,考試時成績拉不出什麼差距,因而不重視語文的學習。有一半左右的學生通過教師近兩年的語文自學能力教學的培養,他們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總體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是很好,甚至還有考不及格的學生存在。優生的比例太小。

九年級中,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

二、教材分析

我們採用人教版教材,本冊教材共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讓學生感悟人生,第二單元、第三單元關於人與自然。第四單元關於民俗文化,第五單元、第六單元古文閲讀。六個單元有閲讀,這套教材的主要特點,我覺得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一是比較全面的體現了義務教育國中語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各項要求;二是建立了具有整體綜合語文教學效應的“單元合成,整體訓練”的新的語文教材編排體系;三是設計了比較完備的助學系統,利教便學;四是堅持了教學內容的質和量的統一,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九年級語文的學習,是國中學習過程的第三個階段(第五、六學期),也即最後階段。教學重點上升為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語文對生活的服務關係,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課文按照文體分類編排。語文基本訓練更進一步,進行記

敍、説明、議論三種表達方式綜合的訓練,並落實到實際運用上。

三、教學策略:

1、領會課標內涵,鑽究《考試説明》。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應達到的能力與目標,領會了課程標準的內涵,才能瞭解學生知識與能力,語文素養等方面的不足;它是開展語文教學要重依據和指導性綱要,教學的理念、情景的創設,互動的教學平台的搭建,都離不開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同時它又是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外在體現;它是會考命題的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是會考命題方向的源泉所在。吃透標準才有可能吃透語文會考評價的方向、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展開針對性的教學。

《考試説明》是課標的具體化和進一步的精細化,它根據課標,結合考試實際,以會考的範圍和要求及主要題型示例甚至試卷的長度,難度,各部分大致的分值等都作了十分具體的説明。因此,作文老師必須認真研究考試説明,讓複習能做到低時高效。

2、依據學生實際,探尋語文差異。

本學期時間緊,任務重,學生語文能力差異大,有必要研究現階段學生最缺什麼知識與能力,最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語文素養,區分出主要差異與次要差異,有選擇、有重點地突破性地分層教學。這是我們有效開展本學期教學與複習工作的第1個前提條件。

3、選好、用好有關資料,追蹤會考考點趨向。

領悟了課標的內涵,鑽研了《考試説明》,明確了學生最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僅僅是開展本學年教學與複習工作的前提,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學,高效複習,還需要選好、用好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資料的準備,是自己精心篩選,不用外面的資料。根據學生實際自己出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不搞提海戰術,下攔河網。

4、精心備課,上好課。

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得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每一節課,老師必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要求。並且要擇其重點進行教學,不能面面俱到。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教讀課文的學習,自讀課文完全放手學生自己學習。

5、重視閲讀訓練。閲讀是考試的“半壁河山”,也是社會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最接近人們生活的語文知識。抓好閲讀訓練,一方面在講課時認真分析,多教給學生一些閲讀技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多閲讀一些課外書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自讀第學年不少於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因此,要求學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我決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課外書籍拿來借給學生看,原來沒有開放過的學校圖書室,請求管理員開放,也要求學生跟其它老師藉着看。有條件的買一些來互相傳閲。總之,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看一些課外書。看了課外文章要求學生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詞語和名言警句,注意歸類收集,如寫人的和寫物的分開,與四季的分開等等;二是體會文章的時代意義、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時代的精神,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文章是作者心靈世界的反映,從文章內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閲讀文章,一定要求學生能體會出這些內容;三是注意學習各篇的寫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內容,而且運用了較好的表達技巧,閲讀文章要求學生注意吸取這些好處,以便“遷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來。

6、加強寫作訓練。要加強寫作訓練,從三點入手:第一點是多觀察,多積累(多積累前面己談到)。多觀察就是要培養學生經常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第二點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發,感悟得深,才發得快,發得猛。第三點是多練。可按照自己的作文訓練系列進行一次全面的訓練,全面地儘可能地提升學生作文的質量。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 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 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遊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敍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係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敍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藴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説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藴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第二課時以讀貫穿,把握文章結構,理解作者較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今天我們要學習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遊記《醉翁亭記》,請同學們説説你知道的歐陽修。

明確: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歐陽修稱得上是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1、學生朗讀後,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釀(niang) 僧(seng) 輒(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傴僂(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籌(gong) 翳(yi)

2、兩人互讀,正音正字

三、合作學習,疏通大意。

根據預習,結合註釋,小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師投影重點詞語作為學習參考。

難點提示:

(1)第1自然段。

環滁皆山也:環滁,環繞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裏:山行,沿山而行。

峯迴路轉:回,曲折迴環。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檐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裏。寓之酒,寄託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文言裏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説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裏的霧氣。 ”

雲歸而巖穴暝:雲歸,雲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於負者歌於途:至於,連詞,多用於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揹負着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裏指老人。提攜,拉着手行走,這裏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餚野蔌:山餚,野味。餚,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為賞罰的一種遊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籤子。交錯,交互錯雜。

蒼顏白髮: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裏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為,是。

四、聽讀課文,結合句意,注意體會“也”所表達的不同的語氣。

五、再讀課文,嘗試着讀出作者的情感。

學生讀,師生評,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樂”的情感及用貫穿全文的“樂”的主線。

六、作業

1、總結本文詞類活用的現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裏       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動詞。(後樂)樂趣,名詞。

2、説説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並列)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錶轉折)

3、翻譯重點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的意義和作用的?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得以印證呢?

明確:課文第一段寫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第二段寫了醉翁亭所在的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表現出山水之美,顯示出山水之樂。

二、合作研討,説説文章如何表現山水之美,顯示山水之樂的。

討論後明確:

課文第一段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課文第二段作者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裏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總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樣看來,“醉”只是表象,“樂”才是實質。

三、誦讀欣賞,用朗讀表達作者的山水之樂。

學生讀,大家評。注意: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讀出陶醉山水的樂趣。

四、學習第三、四小節,感受作者情懷。

1、思考: 若僅表現山水之樂,第一、二小節的山水畫似乎已經足矣,那麼第三、四小節是寫什麼內容呢,請用精煉的語言概括。

明確: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

2、 思考:這幾幅圖畫與“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怎樣的聯繫呢?(提示:可以聯繫時代背景思考)

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悦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3、思考:在第四小節中,列出了四種“樂”,分別是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很顯然,文章着意表現的是“太守之樂”,結合全文來看,請你總結他的“樂”所包含的具體內容。

明確:太守的“樂”有目接山水之樂而樂,耳聽禽鳥之聲而樂,眼見滁州遊人之樂而樂。作為被貶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娛情山水排遣內心的鬱悶,確也得到山水之樂,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與民同樂”是他的理想,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堅守自己的理想之後所得到的心理慰藉。這種“樂”也許並不為別人全知曉,也不需要別人都知曉,而他自己卻願意自得其樂。

五、朗讀三、四小節,讀出作者自得其樂的那份愉悦。

六、總結文章結構,感悟文章構思的奇妙。

1、你認為文章中的那一句話有着提挈全篇的作用?並簡要分析。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 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最後都統一在太守之樂中,“樂”才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2、太守一詞全文出現了九次,在醉翁亭得名時就有“太守自謂也”但太守謂誰,暫且不表,直到全篇結句在點出,這樣有何作用?

明確: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收尾照應之效。

七、自由朗讀,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

八、作業

1、翻譯並理解重點的句子作用。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默寫文中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3、完成課後作業二。

板書設計:

醉 翁 亭 記

歐 陽 修

山水之樂:山水、朝暮、四時

遊人之樂

宴酣之樂

禽鳥之樂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6

一、工作前的動員

作為語文老師同時作為班主任,我知道沒有比我更適合去動員我們班的這些大孩子們了。雖然他們有時候很調皮,但是我們老師們都知道,在他們頑皮下掩藏的,都是對學習的熱情!只要我們好好的引導,同學們的的潛力都不可限量。

作為班主任,我最需要做的就是先將這股熱情激發出來!在這國中的最後一個學年,如果不能從始至尾的好好學習,那麼就算是再好的潛力也無法發揮出來。

二、對班風的掌控

在這九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好班風。無論是班上的大小事,還是學習上的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反映着班級的問題。要是不能在施加了壓力之後好好的對班風進行引導,意志力不堅定的同學很容易會在壓力下被其他的事情吸引注意力。

這樣的話,不僅是自己,連其他同學的學習也會被影響到。要是不及時止住,甚至會進一步發酵。所以,做好引導工作是下學期的首要目標。

三、語文的教學

語文的主要學習方式在於累積,古詩、古詞的背誦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是對於語文考試來説,閲讀理解是最常出現的丟分點,作文也是常常難以達標。這兩個都是在九年級這一學年都要不斷加強的地方。

尤其是作文,作為語文分數的的一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題,也是最容易那分的地方。為了強化作文能力,不僅要增加寫作的作業佈置,對字跡的要求也要趁着還有時間做些提升。

四、結束語

作為老師,這也是一場對教學能力的考驗戰,作為班主任,這會是對我管理能力的大考驗,雖然考驗雙雙落下,但是我相信我能做好!希望同學們,也能不要辜負我們老師和家長們的期待,將這三年變成無悔的回憶!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寬宥、遊弋、輕覷、廣袤、自慚形穢、俯拾即是”等詞語。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關係。

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見大”的精妙構思。品味本文具有獨特美學風範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教學重點:通讀全文,結合自身實際,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和關係。品味文章具有獨特美學風範的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第三間小屋中“自身”的內涵。

教 法:自讀法、品悟教學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課 型:新授課

課 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

如果説人的身體活動需要空間,那麼,人的精神活動是不是也需要空間呢?精神活動的疆域應該怎麼來分配呢?這正是《精神的三間小屋》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散文,它將“説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知識卡片

1.作者檔案

畢淑敏,女,國內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祖籍山東文登,1952年生於新疆伊寧,長在北京。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隊服役11年。歷任衞生員,軍醫,1980年轉業回北京,在北師大獲文學碩士學位。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發表處女作《崑崙殤》,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

著有長篇小説《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説《崑崙殤》《女人之約》《預約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驚奇》等;著有《畢淑敏文集》四卷。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説月報百花獎、當代文學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2.背景鏈接

本文選自《畢淑敏散文》。本書收錄了畢淑敏多篇關於心理學的散文,本書收錄了《生命的借記卡》《讓死亡迴歸家庭》《非典附送的風鈴》等優秀散文作品。

3.語基積累

(1)生難字

櫺(líng) 厄(è) 襟(jīn) 宥(yòu) 弋(yì)

覷(qù) 麾(huī) 袤(mào) 贅(zhuì) 即(jí)

騁(chěng) 霓(ní) 銷(xiāo) 濡(rú) 挾(xié)

錚(zhēng) 汐(xī) 穢(huì) 惡(wù) 攢(zǎn)

(2)重點詞語

遊弋:在水中游動。

輕覷:輕視,小看。

抽絲剝繭:形容分析事物極為細緻,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層次。

林林總總:形容雜亂眾多。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相得益彰:互相幫助,互相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好處。彰,顯著。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後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銷,消瘦。

間不容髮:兩物中間容不下一根頭髮,形容事物之間距離極小。

可望而不可即:比喻事物高遠,難以實現或接近。望,遠遠地看。即,靠近,接觸。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

三、初步感知

1.文題探討

題目採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三間小屋”,給人以温馨的感覺,同時給讀者以無限的遐想。

2.分層解讀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佈置我們的心靈空間,即建設“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裏應該修建“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着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築得美觀結實的條件,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深層領悟

1.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麼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第一間,盛着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説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着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2.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並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3.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兩個比喻句説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4.理解下面一句話的含義:

“這不但因為相宜的事業,並非像雨後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採用比喻的手法,把找相宜的事業比作尋找雨後的菌子,説明相宜的事業並不容易找到;更進一步説明對自身的認識有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

5.分析文章結構,體會“大中求小,小中見大”的精妙構思。

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雲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

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五、小結:

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的説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人們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昇華,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六、佈置作業:抄寫課後字詞;複習一單元字詞

七、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j3l96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