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國中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月夜憶舍弟》教案(精選3篇)

國中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月夜憶舍弟》教案(精選3篇)

國中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月夜憶舍弟》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國中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月夜憶舍弟》教案(精選3篇)

1、藉助註釋,獨立學習,正確理解本首詩的意思。

2、通過層層誦讀方法的指導,初步感受詩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覆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受到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震撼。

講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詠月詩詞大比拼

(出示一輪明月圖片)各位同學,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佳節,良辰美景,讓我們對月懷遠,望月訴情。面對一輪明月,我們會不由的吟誦……

二、讀好詩題,拉開誦讀方法指導序幕

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一首杜甫的詠月詩,叫《月夜憶舍弟》,看看杜甫詩中的一輪明月給我帶來了什麼?

1、師生共同板書詩題,讀題。

2、指名讀題,要求讀準詩題每一個字音。

3、指名讀題,要求讀出詩題的節奏。

4、談談讀題後的初步感受。

三、誦讀第一環節:字正腔圓地讀、有板有眼地讀

1、自由讀詩兩遍,要求讀準詩句中每一個字音,讀得字正腔圓。

2、自由讀詩兩遍,要求讀順詩句,讀出五言的音律節奏,讀得有板有眼。

3、指名讀,交流評議。

四、誦讀第二環節:原汁原味地讀

讀古代的詩詞,不但要把它讀得正確、讀出節奏,要要儘可能讀出它的味道。詩有它的平仄規律,我們按照平仄的規律來讀,就能讀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師範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兩遍,讓學生體會兩遍的不同,並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導學生按平仄的讀音規律(平長仄短)來讀詩。

3、指名試讀,鼓勵搖頭晃腦地讀、個性張揚地讀。

4、交流誦讀後的初步感受。

各位同學,詩到這裏,在我們的腦海裏、心裏有什麼印象或感覺?請大家説一説。

五、誦讀第三環節:入情入境地讀

1、學生默讀古詩,並藉助註釋和背景介紹瞭解詩的大意。

2、教師提出兩個問題來了解學生自學情況。

第一個問題:詩中,杜甫的“身”在哪裏?何以見得?

第二個問題:詩中,杜甫的“心”在哪裏?何以見得?

3、教師再追問兩個問題,進一步促進學生了解詩意。

問題:舍弟的“身”在哪裏?“心”在哪裏?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身在他鄉

杜甫 舍弟

心憶對方

4、讓我們帶着這份離散、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一起走進杜甫那顆思鄉思親的心。(音樂起,學生齊讀。)

5、教師範讀,學生想象畫面,再現詩境。

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着杜甫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請仔細聽老師朗讀,認真想象,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

學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聽到了……

依據學生回答,師相機總結:你們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樓下,或追尋在邊秋的古道上;聽到了鼓聲、雁聲;甚至有同學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輾轉於牀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課件出示,學生引讀。)

6、還原故鄉明月情景,進一步把握詩人思弟之心。

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為何今夜偏偏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鄉的月亮最明亮?

(引導學生想象在杜甫記憶中的故鄉,那輪明月之下會出現什麼畫面,音樂起,學生書寫片斷。)

學生彙報交流

7、打破月滿人圓的畫面,再次走進詩人月夜思弟的情境。

學生再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同學們,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詩中,走進詩人那顆兄弟離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難卜的憂愁、思念之心。

六.《月夜憶舍弟》誦讀比賽

國中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月夜憶舍弟》教案 篇2

《月夜憶舍弟》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説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説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説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説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説:“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讀者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説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説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藴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鍊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國中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月夜憶舍弟》教案 篇3

一、創設情景,吟誦鄉情

精心設計導語,不僅能夠幫學生總結過去的舊知,更能激發他們對新課的興趣。因此,上課伊始我便在悠悠的古箏聲的伴奏下,深情地吟誦起張九齡的《西江夜行》:“遙夜人何在,澄潭月裏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激發學生去吟誦千古鄉情,“思鄉,自古以來一直是古詩詞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遠離故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心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你能否給大家背誦一下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

伴隨着悠悠的古箏聲,學生們深情地吟誦着:《泊船瓜州》、《秋思》、《長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靜夜思》、《雜詩》、《回鄉偶書》……欣賞着學生的吟誦,我再次追問:“詩人將自己的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寄託於什麼景物之中呢?”學生通過品析感受到詩人將濃濃的鄉情融進了“一輪明月、一封家書、幾樹寒梅、縷縷春風”之中,並由此引入新課:品析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更在新課伊始點出本首詩的重點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讓學生能夠抓住重點來品析。

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根據自身的閲讀和理解情況來嘗試品析古詩,因而關注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另外通過教師的導入,滲透了詩歌創作中經常運用的寫作方法即:觸景生情、融情於景;滲透了品析詩歌的方法即:抓信息、品詩句,通過剖析字句,展開聯想,欣賞詩歌的意境。

二、品讀賞析,感悟意境

自古以來,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因此,千百年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

作為一代詩聖的杜甫也有很多詠月的詩篇,這些詩篇伴隨着詩人坎坷悲壯的一生,訴説着詩人綿綿不盡的悲情。杜甫筆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與詩哲一生休慼相關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詩人度過了激情悲壯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詩人的偉大。其中《月夜憶舍弟》,以詩人以清新的語言抒發了詩人處在國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達了他與諸弟深摯純潔的友情。詩歌題為月夜,但是詩人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雁聲,路斷行人,一片淒涼、冷落、沉寂,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而由望月轉入借月夜的抒情,過渡十分自然。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弟兄離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同時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字字傳情,句句達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親人的四處流散,寄書不達,生死茫茫,進一步抒發詩人內心的憂慮之情。讀到此句,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鍊警策的詩句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既寫景,也點明時令,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詩人眼中,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也只有故鄉的月亮最明亮。這兩句詩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了濃厚的主觀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綜觀全詩,秋日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賞明月,引起詩人“倍思親”,,字裏行間暗含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百姓的同情,將常見的懷鄉思親題材寫得悽楚動人,真是景中有情,有聲有色,耐人尋味。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通過想象詩歌畫面的方法,如:“看到題目,你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若是你身處秋天的邊塞,你會感受到什麼?”、 “若是你許久不知道遠方親人或朋友的信息,你會有怎樣的心情?”、“此時此刻,詩人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是從哪些景物之中感受到詩人的思鄉之情的?”……讓學生通過想象,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情感,從而達到掌握“抓信息、品詩句”來賞析詩歌的方法。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之中,學生基本上能夠藉助工具書、字典來理解詩句意思,也能夠感受到詩人對胞弟的苦苦思念,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但是對於詩人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上煉句的工力,恐怕難與理解透徹,詩人要説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説:“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而教師要適時地加以賞析指導,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掌握品析古詩詞的方法,提高學生閲讀、理解、欣賞古詩詞的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研究的興趣。

三、吟誦“鄉情”, 欣賞詩情。

在品析了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之後,我又為學生分別展示了崔顥的《黃鶴樓》,現代中國台灣女詩人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通過感情誦讀的方法,在欣賞不同詩人的不同情感的同時,感受古今詩人相同的表達方式即:觸景生情、融情於景,尤其是在詩歌中運用比喻、擬人、排比、誇張等多種修辭方法來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詩話鄉情,抒發感情

學會品析詩歌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此種寫作方法,即:以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品析了三位詩人的思鄉詩之後,教師創設情景:“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也來自不同的城市,有來自小橋流水的江蘇,也有來自冰天雪地的黑龍江,還有來自齊魯大地的山東,更有來自魚米之鄉的湖北,天然牧場的內蒙古……那裏還生活着我們的親人或者是親密的小夥伴,雖然遠隔千里、萬里,但是割不斷地是我們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情。請把你對他們的思念用詩歌的形式寫出來。”讓學生用自己的筆寫出自己的情,尤其是為了降低學生寫作的難度,特意以模仿的形式讓學生加以創作,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杯濃濃的美酒,

甘甜、芬芳,

滋潤着我的心田。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 ,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力圖通過自悟——點撥——品析——誦讀——創作,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品析了三位詩人不同的思鄉詩,更親自動手寫出了自己濃濃的鄉情,濃濃的思念。但這還不夠,其實談到思鄉詩,不僅僅是唐朝,在其他朝代也有許多經典之作,因此,教師又為學生介紹《古詩源》這本詩集,因為唐詩的鼎盛正是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長處,才得以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所以要讓其追根溯源,讀一讀、背一背,領略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不同情懷。

反思和分析: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我校校本課程《美文誦讀》中杜甫《月夜憶舍弟》為依託,又引入了崔顥的《黃鶴樓》、席慕容的《鄉愁》來進行拓展、延伸,從而在品析經典思鄉詩時,感悟不同詩人的種.種鄉情,為後面的詩歌創作奠定了基礎。其中教師恰當地巧妙地使用課件,精心地設計導語,讓學生身臨異鄉之境,而詩人的濃濃的鄉情,濃濃的思念自然不言而喻。

而古今詩人、古詩與散文詩的對比,藉助比喻、擬人、排比、誇張等多種修辭方法的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讓學生感受到創作並不難,他們同樣可以用詩歌的形式來感悟生活,抒發真情。因此本課通過品析三位詩人的思鄉詩,不僅教給了學生賞析詩歌的方法,更將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那種對親人、對朋友、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躍然筆下: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支歌,

悠揚、徘徊,

用纏綿的音樂把我沉醉。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根線,

很長、很長,

用默默的牽掛把我温暖。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條揚帆的小船,

純潔、美麗,

滿載着我對故鄉的思念,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朵漂泊的白雲,

閒適、自在,

傳遞着我對親人的祝福。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首悠長的歌曲,

動聽、嘹亮,

撫平我心靈的創傷,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道美麗的彩虹,

絢麗、温暖,

架起我回鄉之橋。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條清清的小溪,

純潔、歡快,

流淌在我的心間,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匹飛奔的駿馬,

熱情、奔放,

馳騁在我的心間。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本精美的畫冊,

綿長、動人,

記載着美好的回憶,

深深的鄉情呀,

它是一篇精彩的文章,

過去、未來,

記錄着美好的瞬間。

……

總之,我在本課中以校本課程《美文誦讀》為依託,以思鄉詩歌為內容,以明月為線索,學生在自悟——點撥——品析——誦讀——創作的過程中,通過品析三位詩人的不同思鄉詩,更親自動手寫出了自己濃濃的鄉情,濃濃的思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大語文教學模式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探究精神,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力求在課堂教學的效果反映出來,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習作環境,激發了學生習作的興趣、慾望和情感,提供了鮮活的寫作素材,把中國古詩歌這一意境悠遠、語言精練的傳統文學方式,引進課堂,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是詩歌創作也能夠成為學生表達的情感的一種方式,增強他們習作的信心,國小語文的作文教學開闢新的天地。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品讀着一首首或愁腸百結或清新凝練的鄉愁詩,引領着學生用優美的詩歌來歌頌家鄉,用激情的朗誦來讚美家鄉,讓舞動的旋律在耳邊縈繞,讓跳動的心在此刻相連……我們觸摸着詩人那顆誠熾的心,汲取着古典詩歌的藝術營養,感受着傳統文化的美感與薰陶,在美的享受中學習、生活,這不正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所追求的永恆目標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g7gl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