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元宵節 >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精選16篇)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精選16篇)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1

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精選16篇)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鈎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珍品”即指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鹹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製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製成的象徵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2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

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捲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3

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恆上台後,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合乎人們的願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遊玩。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迴應説,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願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癒,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罈,並於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後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4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而在國外,元宵也為人所知。

各式各樣的燈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這一節日的發展史中,燈到隋朝才出現,算是晚出的節目內容之一,而要到唐以後燈才成為元宵的主要標幟。一般認為元宵以漢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開其端。不過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並非年年舉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説在漢武帝之時。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節或佛教的燃燈法會的説法也都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元宵大約是從三世紀開始,慢慢形成的一種節慶,在南北朝發展成一固定的節日,但成為後世元宵主要節日的花燈和百戲要到隋煬帝才開其端,煬帝也是一個把元宵慶典官式化的皇帝。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5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夜為“宵”,而正月按照農曆紀法則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之為“元宵節”。元宵節作為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要的節日,不僅是全球華人都過的節日,而且也有着較為悠久的由來歷史。

其實民間從古至今就有着“開燈祈福”的習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經試過的燈盞放入河水中,向神靈祭拜祈福。

隨着東漢時期“開燈祈福”這一傳統習俗,則又帶有了“燃燈表佛”的意味。等到唐朝的時候,中西方文化進一步密切交流接觸,佛教已成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萬家百姓,都會在正月十五“燃燈拜佛”,由此,元宵節張燈結綵就成為法定的事情。不過,正式的“元宵”之名,還是在唐末得以形成,在宋代稱其為“燈夕”,清朝則是“燈節”。

1、劃旱船

劃旱船也被稱為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都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就是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就好像是一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2、走百病

元宵節除慶祝活動以外,還有一些其它的信仰性質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的人大多都是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者是走牆邊,或者是過橋、或者是過走郊外,其目的就是為了驅病消災。

隨着歷史的發展,元宵節的慶祝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踩高蹺、耍獅子、扭秧歌、劃旱船、打太平鼓等活動。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6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

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説: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晚上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7

1、賞花燈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2、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 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8

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箇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而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 潮。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9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標誌性時間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從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又只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為期長達一個半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才算是過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於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春節三部曲的高 潮華彩樂段。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後的高 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為這個節日所藴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裏面包含了人民的祈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10

一把刀,順水漂,有眼睛,沒眉毛。(打一動物名)——魚

兩眼外禿大嘴巴,有個尾巴比身大,青草假山來相伴,綻放朵朵大紅花——金魚

像魚不是魚,終生住海里。遠看是噴泉,近看像島嶼(打一動物名)——鯨

小時像豆號,在水中玩耍。長大跳得高,是捉蟲(打一動物名)——青蛙

為你打我,為我打你。打 到你皮開,打得我出血(打一動物名)——蚊子

似鳥又非鳥,有翅身無 毛,一臉醜模樣,專愛夜遨遊——蝙蝠

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打一動物名)——蝸牛

身穿綠衣裳,肩扛兩把刀。莊稼地裏走,害蟲嚇得跑(打一動物名)——螳螂

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個釵子(打一動物名)——螃蟹

黑臉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打一動物)——蜘蛛

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打一動物名)——螞蟻

白天一起玩,夜間一塊眠,到老不分散,人間好姻緣(打一動物)——鴛鴦

個兒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氣又善良,從來不打架(打一動物名)——長頸鹿

腳兒小,腿兒高,戴紅帽,穿白袍(打一動物名)——丹頂鶴

有位小姑娘,身穿黃衣裳。誰要欺負她,她就戳一槍(打一動物名)——馬蜂

腳像細牛腳,身像大狗重。行象後生子,須象老大人(打一動物名)——羊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11

謎面:化裝完人顯俏(打一節日名)

謎底:元宵

解析:“肖”字與“人”組合,方顯現“俏”字。“肖”與“完人”化裝後,可成“元宵”二字。

謎面:元宵月光窗前灑(打一字)

謎底:一

解析:“元宵”二字的“月光”和“窗前(宀)”灑落了,餘下“一”字。

謎面:狂數鈔票鬧元宵(打四字常言)

謎底:有點過節

解析:“有點”,別解為“有點鈔票”。“過節”即“過元宵節”。

謎面:元宵節前人微笑(打一字)

謎底:莞

解析:“宵節”二字的前半部分為“宀艹”,與“元”組合,可為“莞”字。“人微笑”提示“莞”的字義。

謎面:演員打鬥真叫絕(打一字)

謎底:角

解析:“角”,一義為“演員”,也有“打鬥”之意;“角”與“絕”的讀音還相同。謎面三次扣合謎底。

謎面:禾中長草心不忙(打一節氣)

謎底:芒種

解析:“禾中”合為“種”字。“心不忙”別解為“忙”字不要“心”,剩下“亡”,長“草”後即為“芒”字。

謎面:一去無音訊(打一字)

謎底:查

解析:“查”字去掉“一”,餘下“杳”。“杳”,字義為消失,不見蹤影。

謎面:生產鞋襪不對外(打一成語)

謎底:自給自足

解析:謎底別解為“自己做給自己的腳穿”。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12

1、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2、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 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據瞭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説,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13

1、漢文帝定名元宵節

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恆上台後,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合乎人們的願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遊玩。

2、漢武帝提倡放燈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迴應説,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願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癒,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罈,並於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後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14

元宵節有一個傳説是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15

1、兩撇小鬍子,油嘴小牙齒,賊頭又賊腦,喜歡偷油吃。(猜動物)

2、臉上長勾子,頭邊綁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條小辯子。(猜動物)

3、坐也是坐,立也是坐,行也是坐,卧也是坐。(猜動物)

4、坐也是立,立也是立,行也是立,卧也是立。(猜動物)

5、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卧也是行。(猜動物)

6、坐也是卧,立也是卧,行也是卧,卧也是卧。(猜動物)

7、一條小小蟲,自己做燈籠,躲在燈籠裏,變個飛仙女。(猜昆蟲)

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資料 篇16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夜為“宵”,而正月按照農曆紀法則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之為“元宵節”。元宵節作為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要的節日,不僅是全球華人都過的節日,而且也有着較為悠久的由來歷史。

其實民間從古至今就有着“開燈祈福”的習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經試過的燈盞放入河水中,向神靈祭拜祈福。

隨着東漢時期“開燈祈福”這一傳統習俗,則又帶有了“燃燈表佛”的意味。等到唐朝的時候,中西方文化進一步密切交流接觸,佛教已成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萬家百姓,都會在正月十五“燃燈拜佛”,由此,元宵節張燈結綵就成為法定的事情。不過,正式的“元宵”之名,還是在唐末得以形成,在宋代稱其為“燈夕”,清朝則是“燈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yuanxiao/w7r0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