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節日習俗 >

“最後”一個電信日?

“最後”一個電信日?

最近,一則消息不那麼引人注目,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買入了美國電信運營商verizon的股票。巴菲特自稱不買科技股,最近幾年先後買入ibm、directtv、verizon,是不是説在他眼裏,這些都已經不是科技股了呢?玩笑而已。

“最後”一個電信日?

但是,不得不説,XX年的5·17電信日,可能成為最後一次煞有介事的電信日。

4g之後無通信?

從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以來,現代通信技術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從固定電話到固定寬帶、再到移動通信,移動通信從模擬到數字,從2g、3g再到4g……不可謂不輝煌。但是,5g在哪裏?就算是全球電信業的領導組織itu也還沒有眉目。

網速更快?那是必然,問題是4g之後更快的網速背後承載什麼樣的業務,絕大多數業者還是一頭霧水。運營商、設備商的使命是什麼?更是鮮有企業能回答得好。

3g相比於2g,網速上有質的飛躍,移動互聯網也因此成為可能,各種app從此蓬勃發展——嚴格説,是3.5g hsdpa而不是純粹的3g,因為hsdpa讓網速達到每秒實際下載數十k以上的網速,是一個用户體驗的臨界點。4g呢?人們想到的殺手應用就是視頻,然後呢?沒了。這是所有電信運營商、電信設備商、甚至手機制造商的困惑所在,不知道明天的道路在哪裏。作為通信管道,傳統電信的使命正在逼近一個拐點:能讓速度更快,通信質量更好,但是,沒有什麼讓人興奮的革命。

實際上,如果從商業角度看,運營商早就失去了部分權杖。固定寬帶的崛起,讓互聯網廠商成為輿論的主導,也成為商業的明星,google、amazon都是如此;而在移動互聯網上,微信、twitter也更加如魚得水。運營商也好、電信設備商也好,其實,很久已經沒有在舞台中央了。比如,就算強大如思科,如果不是斯諾登踢爆安全門,都幾乎無人提起。

換句話説,傳統意義上的“通信”正在趨於歷史的終結,從滿足人們通信需求來説,微信、qq、facebook、line等等,似乎正在成為通信的代名詞,語音、短信等原有的內涵已經被替代殆盡了。

這時候,不要悲乎運營商成為“管道”,因為所謂的雲、管、端定位本身還是沒有跳出傳統電信的視野;而應該知道,通信的本質已經顛覆。原有的通信內涵,無非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旦有了更便捷、更輕量、更好玩的工具,舊的工具就自然退位了。拓展通信的新內涵,才能找到通信行業的新定位、新價值。

通信5.0的三種可能

其實所謂幾點零,本來就是一種描述方式,未必代表其本質,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借重一下這種方式。如果從應用場景説,1.0是固定電話時代,2.0是移動電話時代,3.0是固定寬帶時代,4.0是移動寬帶時代,接下來是什麼?

萬物聯通,可能是一個大方向。在這個背景下,電信行業必須創造更廣泛、更有價值的鏈接,無論是繼續擔當其基礎設施提供商也好,還是基於其上的互聯網應用也好,創造新鏈接,並基於此發現新價值可能是一個大戰略。

基於這樣一個背景,我們推演其下一步,通信5.0至少可能有三種發展方向:

第一,更好的人機通信。現在是一個信息過剩的年代,人們的時間被大量碎片化佔據了,往往效率低下;而且,用手機時間過長,導致身體不健康,這些都是嚴重的問題。如果你能夠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本身就意味着技術進步的方向。google glass要解決的似乎就是這種問題。

如果電信業者考慮的不僅僅是繼續提高網速,而是解放人的雙手,那麼,可能這裏面藴含着巨大的發展空間。比如,人們在玩手遊的時候,是否真的可以隔空操作,而不是懸停在一個小小的屏幕上,這需要手機廠商有更大的創新。

第二,真正有價值的物聯網。物聯網本質也是物理產品的數字化,物體即數據,數據即物體。比如,你看到一輛汽車的時候,是否可以直接知道這輛汽車的所有數據?而不是登陸一個汽車app去查詢?

但是,作為消費者來説,似乎這還不夠好。因為,一輛汽車本身應該可以把自身數據化,包括一切的配置、參數,也許通過一個內置的tag就可以存儲下來,而任何持有手機的人,都可以感知到這個tag的存在,都可以以非常便捷的方式從中讀取。這有什麼差異呢?數據在特定的場景才會出現,也一定會出現,而不需要你安裝特別的app。

第三,更好的人與人的鏈接。人與人的鏈接,目前發展得已經比較好,但是,仍然脱離不開手機、電話等介質,而這些介質本身都不夠健康,是否有新的解決方案。植入芯片是否可行?可穿戴設備是否更加人性化?這些都有待探索。

比如,現有的可穿戴設備普遍還是智能手機的另一種變種,真正的人與人的溝通需求,有多少可以用更簡潔的方式來實現?如果,我們把緊急電話、緊急微信等放在手錶上,甚至“去屏幕化”,是否更健康?

通信作為一種基礎性需求,像水、電、氣一樣重要,但是,站在這個節點上,其內涵真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無論你是電信運營商也好、電信設備商也好,還是終端廠商也好,甚至互聯網廠商,都需要思考未來新的鏈接方式,需要創造更加便捷、健康、豐富的應用。需要敢於顛覆、擅長顛覆。

標籤: 電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xisu/g3e8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