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節日習俗 >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通用15篇)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通用15篇)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1

“記者節”定在意藴着收穫的深秋,她的蒞臨讓我們充滿喜悦和激情。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通用15篇)

我們舉杯祝賀,一起感動着、惦念着,一起回望過去的歲月。我們共同見證了恩施的改革發展,目擊了恩施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着社會,感受着生活,也一起在風雨中走過,並且用心記錄着。

我們為“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市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着中國硒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着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為恩施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覆琢磨反覆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恩施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於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責任,始終保持着為恩施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為自己所肩負的參與恩施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這裏,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這裏,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雲激盪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並不屬於一己,而是屬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面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後,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時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這是xx大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於心。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光榮只屬於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支善於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於名,碌碌於利。剛剛發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着大於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核、評價稿費、收視大戰、末位淘汰……也讓“無冕之王”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面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或者公務員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説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説是由職業派生的責任。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説到底,這些,都不過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編輯,遊離於“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2

去年記者節,是因為一個報道沒有出來而有感慨,今年的記者節是因為一條祝賀短信而記得,當然,今年記者節也是碰巧,剛剛也有自己一個專題報道出來了,但因為是關於政協副主席之死的,所以一上午領導來電話,還是搞得人有點擔心,生怕觸及政治,可説,記者節,不是記得是媒體同業者的一個節日,更多是讓我們記得,我們對於社會的責任,同時也感慨在當下的這個環境裏,媒體的生存,媒體從業者的發展。

記者,是一個讓人榮耀的稱謂嗎?但在體制內,很多人都自謂是記者民工,在社會上又出現封口費一事,真真又是讓人感覺有點自甘墮落。記得研究生畢業那會,雖然有很多機會,但作為導師五個弟子的唯一一個去了媒體的我來説,是對自己一個信念的堅持,還是對老師的一個安慰呢!至今,或許我不是最好的,但在於學新聞的,難道理想不是做一個優秀的記者嗎?理想與現實,考慮眼前利益,其實也着眼於發展前途。

做記者,不僅在於外部環境,同時也在於媒體自身的環境。面對利益誘惑,面對阻擾,面對重重的探訪真相的困難,作為一個有想法,有堅持的記者,或許我們都可以克服,但如果再加上自身的環境,我們所寄生的媒體環境也是一點都不理想,那我們,工作是否就真是就為了謀生呢?在我身邊,在我的同行圈裏,我感覺,除了養家餬口,大部分人心底裏其實都還是有些精神寄託的,這一點精神寄託,不僅在於我們在探尋真相,報道老百姓關心的新聞或是滿足老百姓的娛樂享受,更實際的,其實還在於我們其實可以幫助到人,我們有一種工作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自於心裏,來自尊重,來自於社會及人們對記者的期望。所以,話説回來,記者行業,這個行業是有職業信仰、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的。但如果在整個社會輿論環境,生存環境變得更糟糕的情況下,我們的堅守,難道就是能超脱現實的嗎?

在對記者有太多寄託、太多期望的同時,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我們對於民眾的人心呢?每一個人,除了職業的這個身份之外,每個人也都是社會民眾的一員,對家庭,對親朋戚友,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我們是否又都保持了一份人心呢?這人心,是人的善意、是人的愛心、是人的憐憫之心,是人的上進求尊重之心。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有保障,每個人也都希望活得有尊嚴,所以,對於記者之期望,是一份要求,也是一份自身的擔當,記者與民眾有區別,但同樣,民眾也當有自身的要求。民眾媒介素養,或許説的是一個專業問題,是公民素養問題,但如果大家都想生活得好一點,都想在保障自己權益方面有公正對待之時,那就不僅需要對記者有要求、有期望,同時也在於每個人都希望記者那樣一樣希望自己,這樣,記者不僅可以做得更有希望和更專業,同時我們大家也都能生活得更好。

希望與失望同在,榮耀與失落同行,記者工作是一份光榮,也是一份辛苦,在記者節説記者,不僅在於媒體從業者的要求,同時也在於民眾的期望和努力。環境,不單獨是你的,我的,而是大家的。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3

靜悄悄的,記者節又到了。

由於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才知道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為此,國內雲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棄‘灰暗新聞’”:“做負責任媒體,讓新聞更加温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之王”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責任、勇於負起責任,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不僅需要強調責任,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捱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境下,如果記者的採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真相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負責任媒體”

做負責任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一定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責任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週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係。文章認為,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覆引用的。我一直認為,記者應該學習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歷史學家也應該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歷史與現實,是可以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今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於經常地回顧昨天發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於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説:中國的問題,特別是腐敗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並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着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着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擇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應該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應該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考慮眼前的事情。同時,應該有人去考慮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應該來自他們考慮了大眾沒有考慮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願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可以選擇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角色。但是,假如有人不願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於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痺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應該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裏,魯迅先生記錄了現在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看似無望的時候,願意沉睡的人繼續沉睡吧。不願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説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遊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表出來。今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表。可以説,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提供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龍虎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記錄下來》中説:“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住:是誰在操縱房價,誰在放鬆監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是誰在禍國殃民。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此外,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腐敗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大學聯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可以形成威懾的力量,就可以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後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知道,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希望。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4

11月8日,是新中國的第十個記者節,一個不放假的節日。   我們向你們———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聞記者,致敬! 和很多個日子一樣,這是平凡的一天。   一切都在緩緩改變,一切也都在緩緩地被改變。不變的,是我們的致敬。

這是幾名普通新聞人,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們發自肺腑的話,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堅持。 讓我們並肩前行!

黃葉飄飛的季節,我們迎來了第十個屬於自己的節日。

飛天週刊一個年輕的實習記者曾寫過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句話:喜歡這分艱辛,尊重這分使命,所以固守這分責任。

而事實證明,她的確沒有把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都市新聞人就應該這樣,篤信成功的喜悦來自艱辛的採寫編,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無聊的文字遊戲。黨給了我們使命,不是讓我們接到一個熱線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帶着發稿任務滿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讓我們居高臨下地大喊一通,亂批一頓。為了固守責任,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冷靜、平和與辯證,走進都市生活,體察社會現象,傾聽市民聲音,繼而概括又生動地聚焦我們生活着的都市,讓相關部門、相關人甚至感興趣的相關羣體,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進。

———李

在新聞這個行業中幹了這麼多年,我始終認為我乾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聖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覺得我始終是戰戰兢兢的,生怕有什麼遺漏或疏忽造成大錯,以至於晚上做夢都被嚇醒。做什麼事情一定得做足功課,不然我會特別不自信,怕別人小看我,更怕讀者覺得看我編輯的版面、採寫的稿件是浪費時間。

———蘭

匆忙中,一天又結束了。放下手中的筆,細細回味,十多年的編輯記者生涯,賦予了我吃苦耐勞、堅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盡職守、是非分明的品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這會兒,我想説,將榮光與豪情稍稍收起,讓我們肩負責任,從容前行!

———裴

記者是現實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記者的價值,就在於把這種忠實的記錄刻錄成一段真實的印記。記者應該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己任;記者也應該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像着讓明天的生活更美好,我們的社會更文明、更進步。記者這個職業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你必須在一種狀態下,在一種學習的狀態下,在跑步的狀態下做這樣一份工作。

———關X

入行20xx年,面容已不再年輕,頭髮已不再濃密,青春已漸漸遠去。在還不到回憶的年紀回首這20xx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需要激情、不怕艱辛、固守責任的行業,選擇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20xx年裏,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集體裏工作,心裏是一種別樣的温暖。節日來臨,面對暖陽,大聲説出———我無悔!!!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5

我是電視台的記者,今天非常榮幸在第十一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代表十佳優秀記者在此發言。首先請允許我在這裏向所有記者同仁們表示祝福,同時向關心和支持我們廣電事業的所有領導、各界朋友送上最誠摯的謝意,因為你們的鼓舞與鞭策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因為喜歡博學的央視名嘴水均益,因為喜歡睿智的白巖鬆,喜歡犀利的意大利記者法拉奇,14歲那年,我立志要做像他們一樣的記者20xx年夏天,剛剛邁出大學校門的我,懷揣着當年的夢想,走進了廣電。這個選擇,讓遠在長沙的父母始料不及,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會在離他們千里之遙的紮根,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兒能一直在這個辛苦的崗位上執着的堅守。掐

指一算,今天是我來第490天,回想這四百多個日夜,一個女孩子,背井離鄉沒有朋友,語言不通,完全像沒有歸宿感的浮萍,隨風飄零。幸運的是,在領導和

同事的關心幫助下,我慢慢地適應,並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城市。從第一次採訪時因語言不通,與被採訪者面面相覷的尷尬,到現在靈活自如的問答;

從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寫時的羞愧到現在得心應手的寫稿……這一路,佈滿了太多的坎坷和荊刺,凝結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

我清楚的記得今年六月五號那個深夜,那晚我在做的義工特別節目。為了趕在第二天播出,我加班到凌晨2點。就在片子快要做完的時候,突然,電腦死機了可怕的是,節目沒有保存,大家都明白,這就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工作都白費了……

眼看第二天的節目將受到影響,那一夜我對着空無一人的製作室失聲痛哭——人們常説記者就意味着與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終固執地認為記者這個職業

是精彩的。因為你在讀懂別人的時候,也在檢閲和豐富自己,很多時候,你採訪的

對象,就是你奮進的動力。擔任欄目製片以來,我結識了一羣夕陽老人,他們年近古稀卻樂觀的自比廉頗,年輕時他們曾為發展揮灑汗水,暮年卻仍然為這方熱土出謀劃策。他今年夏天,在和陳主任,楊哥一起拍教育專題片的時候,小黃鑫悲慘的家庭遭遇張賢亮血氣方剛的父親張聖剛,面對兒子的學費沒有着落的失聲痛苦,張曼為母親

還是為自己前途苦苦糾結的辛酸,這些讓我震撼。這期間我採訪了一位從小喪父,家庭貧困的的優秀學子張少亮。今年他以618分的好成績考上了武漢大學。有一天我意外的受到他一條短信,短信內容是這樣的:,來武漢一個月了,大學生活很精彩,這些都應該感謝你。短短几句話,讓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其實我應該感謝他們,是他們給了我無限的勇氣和力量,是他們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記者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除了這些,還有不向死神低頭白血病少女李怡曉,還有為弱勢羣體積極奔走的義工……他們讓我在奔忙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精彩。

很有幸,能成為廣電大家庭中的一員,生活在這個大家庭,讓我倍感榮耀,廣電前輩給我們新人做出了榜樣,他們對電視的執着,對新聞工作的一絲不苟,為我們樹立起了標杆,可以説在每寸土地,每個角落都留下了廣電人的汗水。

經濟工作會議期間,精彩鮮明的新聞報道,深刻有力系列專題,吹響了快速發展的集結號。

特大洪災中,哪裏有險情,哪裏就有我們一線記者的身影,他們用形象的畫面生動的文字奏響了眾志成城,抗洪搶險的最強音。

創建省級衞生城市,我們記者穿梭在每個街頭巷尾,每個基層單位,一個又一個的催人奮進創衞報道,一篇又一篇鞭辟入裏的監督檄文,他們用青春的汗水和火熱的激情澆注這個城市最美的一抹綠色。

今天是記者節,是個承載着記者職業光榮與夢想的節日,作為電視台記者,我和我的同仁無比自豪和驕傲,同時也感到的責任重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積極堅持正確導向,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創新思維,用我們的筆去描繪發展的美景,用我們的鏡頭記錄發展變化的每一刻;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前進的脈搏。用行動向黨和人民,向各級領導,向xx萬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6

在20xx年的記者節座談會上,我奉命發言,説了這麼幾句話:“在經濟領域已經基本市場化、而在別的領域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今天,做記者,尤其是做一個好記者很不容易。當一個羣體有了自己的節日的時候,我看也算是社會上的弱勢羣體了。”

本來,大家在座談會上談成績、唱讚歌、抒豪情、表決心,大言炎炎,其樂融融,我卻説記者淪為了“弱勢羣體”,分明是一聲不和諧音符,據説讓領導不大高興。

記者節是在中國是除了“護士節”、“教師節”之外的第三個行業性節日。大凡政府或社會為一個行業設個節日,與其説這個行業非常重要,不如説這個行業非常辛苦。醫生與護士相比不重要嗎?為什麼不設個醫生節?為什麼不設個“公僕節”、“老闆節”?

有人常説:“記者是‘無冕之王’!”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説毒害的結果,很可笑!在民主國家,媒體掌握着輿論監督權,是相對於立法、司法、行政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記者可以被認為是“無冕之王”,沒有問題!但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媒體只是黨的喉舌,這是比較準確的定位。喉舌,只是喉舌而已,沒有腦子,讓説什麼説什麼,讓叫幾聲叫幾聲。這算哪門子“無冕之王”啊?

目前正值報刊徵訂之時,報刊辦得怎麼樣,讀者和市場的選擇才是實實在在的檢驗標準。媒體的尷尬之處在於,説是機關吧,財政卻不撥款,需要自己在市場上覓食;説企業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場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風。所以有人説,媒體是還沒有倒閉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已經潰不成軍、所剩不多,媒體卻無法像國有企業那樣改制,又不得不面對市場,所以舉步維艱。

我向一個同學推銷某個定位一直不準的報紙,同學説:“這個報紙白送我也不要!”報紙辦到這個份上,我不知道擺成績唱高調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當然,過節了,為了“鼓勁”,大家説説場面上的話,也未嘗不可。但是,我認為,如果大家都能講講實話,更為可貴。我相信“驕兵必敗”、“哀兵必勝”!認識不到不足,即使認識到了卻不敢承認、不敢正視,尤為可悲。

按説,大家無論從事哪個職業,都是靠勞動謀生,職業本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別,又何必為某個職業設個節日?如果為某個職業設了節日,大概是因為這個職業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滿了風險。媒體和記者遇到的風險很多,也很複雜。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風險,如因為信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結果犯了“政治性”錯誤;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險,如因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團體或個人,輕者被打,重者鋃鐺入獄;三是易犯技術性差錯,別小瞧這技術性差錯,一字之誤,輕者被降職罰款,重者會丟了飯碗……

從這一方面來看,設個“記者節”,也算是社會對這個高風險行業的一種撫慰。在第8個記者節來臨之際,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就“保障新聞採編人員合法採訪權利”發出通知指出:“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似乎給了記者們一柄“尚方寶劍”。但我認為,就這麼空泛的一句話,不可能有什麼法律效應,也不會真正能夠保障記者的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憲法第三十五條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呢!

儘管傳統媒體目前處境艱難,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着説那些漂亮的口號,為了生存,也要將報刊辦好!畢竟,讀者才是媒體的衣食父母。都説南方的一些都市類報紙思想解放、敢説真話,與其説他們“鐵肩擔道義”,不如説他們是為生存所迫。走向市場的報紙,必須敢於報道真相、説出真話、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否則,你的報紙就訂不出去,就沒有影響力;影響力小了,商家誰還來做廣告?

今天是記者節,匆匆在博客上拉雜瞎扯幾句,算是個人感言,只與二三博友交流,實不足與外人道也。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7

父親節,是舶來的節日,源自大洋彼岸美國,習慣地把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當做父親節。

其實,國人也悄悄地過起了父親節,但沒有母親節過得那麼紅火。父親和母親一樣,是對我們影響最深遠的人。父愛,卻往往沒有母愛那樣來得直接,父親對子女的愛,總是放在心靈的深處。母親大多關注的是日常吃穿冷暖細節,而父親則不一樣,他把心思放在教子女如何為人處世。父愛厚重無聲,卻如無聲的陽光,温暖着子女的心。

父親,是家裏的一棵參天大樹,家中老幼才得以隱蔽。父親是家裏的一片天,他晴朗,全家上下才陽光明媚;在單位是大山,雖不是官,卻讓別人仰視;回到家裏是大廈,給家人遮風擋雨。有了這樣的温馨港灣,家人才有了安全感。

作為父親的丈夫,是家庭的頂樑柱,父母的心,妻子的山,孩子的天,家人的偉岸。你的安危和健康,牽扯着親人的心。你的存在,才是一個完整的幸福家庭。

當自我做了父親,你是家庭的根基,尊老愛幼是家庭的美德。對高壽長輩,要竭盡孝老之心。人生天地間,百善孝為先。孝順,貴在順,不僅僅讓吃好、穿好,更應重精神撫慰。當長輩含笑離世後,即不會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後悔。

應對自我的子女,他們是家庭的未來,古有“養不教,父之故”之責。你是子女的第一老師,自我要做出表率,傳承好家風家規,雖不能企盼他們“治國平天下”,但也要教會他們讀書明志,自立自強,誠實做人,不貪不佔,與人為善,融入社會,才能回報社會。這樣教育出來的後代,以彰顯父母的德行,留下一個被讚美的好名聲。人類的延續,亦是感恩父愛的延續。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8

直古至今,清明節前後,陰雨綿綿。像似老天也知道人間悲痛,飛飛揚揚的眼淚,輕輕灑落,大地低沉,烏雲陰鬱如一坨鉛浮在人們心裏,人人腳步匆匆,神情凝重,忙着掃墓,祭奠親人。

我站在父親的墓前,淚水漣漣,“爸:兒來看您啦!您好嗎?"良久沒回音,只有風兒輕輕停下,撫摸着悄聲安慰我,只有雨兒輕輕滴落,和我一起流淚。淚眼朦朦中,我彷彿看見,父親笑着向我伸手:你都多大了,還怎麼愛流眼淚,男兒有淚不輕彈”。説着用手給我擦淚。,這是我在上國小時,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受委屈。回家見了父親,父親這樣説的,時光漂移了嗎?我嘀咕着,眼前已無父親的影子。雨依然淅淅瀝瀝,飄飄灑灑,墓地一片死寂。我的心陡然一緊,如萬劍穿過沒了跳動。淚水又流滿臉頰,悲悲切切,肝腸寸斷。

在我的記憶裏,幼時,父親是一座山。高大堅強,高不可攀,神聖不容侵犯。兒子需仰視,心中靠山。兒時,父親是一顆大樹,高高在上,綠蔭滿地,神聖不容小視。為兒子遮風擋雨,心中支柱。父親是個平凡的人,一生沒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對於兒子他卻是偉大的。他把博大父愛給了兒子,雖然他不會表達,他的行動證明一切,他的言行舉止告訴一切,這些兒子已複印在心。父親是個堅強的人,一生沒向艱難困苦低過頭,生活困難時,他咬緊牙關苦着求樂。每日吃糠咽菜,仍笑迎生活,又隻身獨闖新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十六歲,隨舅舅學木匠,三年苦熬,終於學成。每每説起,父親只是談談一笑,像似在説別人的事。到老疾病纏身,仍鍛鍊於病魔抗爭。直至堅持最後一刻。

如今父親與我已是陰陽兩隔。夢中相會,他依然微笑如初。我驚喜之餘,然夢已醒,又淚灑枕巾。我常想父親如若在,該多好。蒼老的母親有伴,我有父親。然而冷酷現實,是我再也沒有父親,空空的屋子,空空的心。過去美好回憶,只留在夢裏。心中苦樂,向誰去訴説呢?綠綠小草,輕輕搖頭。清清小溪,悲聲慼慼。

清明的雨,點點灑灑,落在心裏,悽悽苦苦。眼前土丘,冰冷如舊。“爸您在裏面冷嗎”?無聲悲痛襲上心頭,我拿起鐵鍬輕輕地培土,千言萬語擁上心頭,不知如何傾訴,“爸您就放心吧!您的囑託,我永記在心”。我哽咽了説不下去。陰雨茫茫的天空壓得人,有些喘不過氣,我的淚水和着雨水,在臉上橫流。想起父親的話,擦乾淚,我向着前方大步走去。

我連一歲時的事情都記得很清楚,就像是昨天發生過的一樣聽到這兒,你會説:那你肯定是吹牛!算你對了。我為什麼這麼會吹?那當然受之於我老爸的遺傳基因嘛!説起我老爸吹牛,可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牛吹上天的。

我記得我曾經,我孝順過爸爸,而且那是我第一次孝順爸爸。記得是父親節前夜。我睡不着,起來去客廳找幾本有趣的書看,我突然聽見了一陣沙啞聲,是爸爸!他和媽媽聊什麼呢?我聽聽。爸爸首先説了:現在的孩子,根本沒把我們大人當回事。

許久不曾出門的我,對外界充滿了一種莫名的恐懼。每當走出院門心就發慌,腿也發軟,似乎門外有很多妖怪似的。父親問我是不是累的,我嘴上答應是,可心裏明白並非如此。這話要從六年前説起了。

感恩父親節作文:爸爸,我想對你説爸爸我在心裏有好多話想對您説。我為我有一個關心我的爸爸感到榮幸,為我有一個雖然沒有宮殿般豪華的家,但卻很温暖的家感到自豪。

有一種愛偉大而平凡,有一種愛只知道付出這種愛就是父母的愛,是我們永遠貼心的愛。這種愛是媽媽一個甜蜜的親吻,這種愛是爸爸一雙有力的大手,這種愛是媽媽温暖的臂彎,這種愛是爸爸寬厚的雙肩。這種愛就是包裹着我們的親情的愛。

看到父親節節,首先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父子之情有時候就像是兩個男人之間的普通友情,通常是淡然的男人之間的友誼,藏得很深,的體現在行動上,互相默契的配合,而不是頻繁的感情交流,兩個成熟的男人不會勾肩搭背,形影不離...

今天是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父親節。我作為父親的女兒,給父親盡一點孝心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於是,我去找母親商量怎麼讓父親高興。可是,我和母親兩個人商量了好一會兒都沒有想出辦法來。後來,還是我靈機一動才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爸爸真懂我的心我相信,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媽媽才對孩子們好,還有一個默默地守護你們和珍惜你們的人,那是誰?這個問題也許只有我才能夠真正地領略到固中的玄機。世間中,除了媽媽以外,我的爸爸更是無怨無悔地瞭解我,真正地懂我的心。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9

愛!何為愛?問世間愛為何物?

愛有很多種,有父愛、師生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可我要説的不是那似海的母愛,也不是那師生之間偉大的愛,而是那沉沉的——父愛。

在別人的眼中媽媽是温柔的,爸爸是嚴厲的,上國小時我也這樣認為,可上國中後才感受以,雖然説爸爸是嚴歷的,但也有温柔的一面,只是那温柔的一面是不為人知的,有的人説父愛如冊,兒女是這山上的草兒;父愛如海,兒女是這海中的魚兒。但是我並不是這山上的小草,也不是這海中的魚兒,而我是父親的負擔。

父親有三個兒女,老大和老二是女兒,老三是兒子,然而在這三個兒女中,我是最不爭氣的一個,很多人説過,老大是最懂事的,是最不讓父母操心的,可我是父母最頭疼,最操心的一個,而且經常讓父母為了我而吵架,我也很想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但總是事與願為,當每次下定決心要改的時候,命運總是和我開玩笑,讓我在父母和朋友之間做選取,而我每次的選取,都會讓父母為我擔心。

父親每一天早出晚歸,為生活奔波着,為兒女的成長操勞着,我記得有好幾次晚上我沒有回家,父親很擔心我,而我卻在同學家玩得很開心,就連打電話回家的事都給忘了,害得父親為我擔心了一晚,第二天回到家,父親沒有罵我,只是説了一句,下次不回來,就給家裏打個電話,好讓我和你媽放心。我明白,雖然父親嘴上沒説什麼,但是心裏是很擔心的,從那以後,我每次出去,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給家裏,讓爸爸媽媽放心。

法國作家狄更斯説過一句話:“父親,就應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這句話用在父親身上是最適宜但是了,父親對我的寬容、對我的教育、對我的愛,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因為父親的愛是女兒生命的所在。

父親常教導我要誠實的做人,好好的學習,把成績提高比什麼都重要。

爸爸在我心中就是一本書,一本厚厚的書,但是我不願錯過書中精彩的情節,閃爍着憂傷和高貴的光芒。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10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來的太快。到車管所更換了自己的駕照。駕照的更換期限是6年,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六年。新版的駕駛執照是20xx年,畢竟在駕照上沒有不良記錄吧,由六年延長至十年,給了一個獎賞吧!

過去的6年也算還是順利的,套用一句話説“過去是輝煌的,今天是幸福的,未來是光明的”!起碼,開車也算安安全全,有驚無險度過了一個駕照週期!未來的十年希望也是輝煌的。但是由不能只考慮自己的輝煌,也還考慮到青年——我們這一代應當有什麼樣的輝煌,還能建設什麼樣的輝煌,如何建設共同的輝煌!

建設新生活的希望被這一個時代烙上時代的印記。我我們應當如何發揮自己的潛能改變自己改變社會。偉人説過,“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最終是你們的。你們就是早上89點鐘的太陽,理應肩負起建設社會改造世界的責任”!孔子也説過克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言壯語。在2620xx年後的青年應該又怎麼辦呢!

也許,有人説,社會責任是我們的社會精英應當擔負的責任。可是社會精英在哪兒呢?在清華?在北大?在政府的高級機構?或許是的。但是現在清華北大畢業的精英當中,又有幾人留在了國內呢?留在國內的又有幾個精英擔當起了對社會負責的重任了呢!大多數寧願到歐美、到澳洲、到新加坡、到香港工作,去當少數民族,也不願意留在國內。

最後應了偉人的一句話——世界是我們的,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青年們的。理應由生活在此時此地的我們當代青年擔當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我們不應有狹隘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能只會考慮自己的地位、自己的薪水、自己的生活,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所得、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自己的房子多大,不能僅作房奴、孩奴、卡奴。整天只生活在狹隘的天地裏。如果青年一味地考慮自己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會發生缺陷:三聚氰胺混合的牛奶被喝到我們的下一代的肚子裏的時候,很長時間很少人會關注,因為生活在一個國度裏的陌生人的陌生孩子我們沒有負起監管的責任;當大量的房價出現膨脹的時候,青年們很少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去討論怎麼辦;........

當我們青年們大多數人對邪惡的現象、醜惡的行為、變態的規則沉默的時候,拜金主義、侵犯大眾主義、新排擠大眾主義、個人至上主義就迅速蔓延而得不到治理。大多數公司或個人只要發財,不惜侵犯公眾的土地、豪奪社會公共資源、污染公共環境,而沒有那個機構或個人敢於發出正義的聲音和乾淨利落的剷除。部分個人利益至上和另一部分人為了一點點蠅頭小利而聯手放棄了大眾的利益。而大眾中的個體又懼怕失去小的利益,終至大多數人的利益權益受損,甚至國家利益受損。

我們擔當社會的責任,就應當樹立大眾利益觀、社會價值觀、國家價值觀、長遠價值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一種樸素的社會價值觀。相信我們每一個青年能夠負起發展社會的積極地責任,未來是美好的。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11

父親節感悟 轉眼過了母親節,父親節就這樣悄無聲息的來了。我們的爸爸媽媽總日操勞,為家庭,為兒女,付出的心血數之不盡。而我們有了父親和母親的專屬節日,在這一天裏為自己的爸媽慶祝,可是我們想想,父母為我們所做的可只是一天?因此作為兒女應該把父母的節日作為生活中的每一天。

對於父母,我們作為孩子的回報,從來不要遠離。不論是母親節,還是父親節,我們都要時刻想着二老,因為沒有父母的辛勤勞苦,就不可能有兒女的幸福。母親節、父親節,這兩個節日儘管是分開的,但是節日的真諦是讓人們孝順父母,不忘傳統的孝敬之理。一生不忘養育之恩的父母。作為兒女的應該把愛的真摯,愛的奉獻,疊加在父母身上就可,生活每一天都是父母的節日,無須再設置更多的'節日。

世界上最偉大,最感恩的人是父愛和母愛。然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多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我曾做過專題問卷調查,答案顯然是不太樂觀的。母親節、父親節,並不是告知我們作為兒女的別忘了只有到了節日才會想起來厚愛一下二老。其實,愛的方式多種多樣,認為不要只等到節日來臨的時候,才會忽然想起該給父母買點好吃的,喝的,用的……父母親並不需要兒女做些什麼。特別是年老的父母,兒女不在身邊,平時多打幾個電話,多回家看看父母,多陪父母聊聊天,就是這麼的簡簡單單,這就是最好的孝順,這就是篤愛的回報。父母養育孩子幾十年,到了晚年孩子理應當然的贍養老人到終生。

一個懂得義務孝敬父母的人,才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有理由做好人,走正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己的將來晚年生活,才會得到同樣的孝敬。孝敬老人,是我們作為孩子的生活中必做的行為之一。

不管是母親節,還是父親節,不能表面功夫,要讓父母每一天都是感到愛的温馨圍剿着父母。讓父母生活在愛的幸福之中。每一天都是父親節,母親節,這是生活上的愛。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12

重陽節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人們在重陽節當天佩茱萸,飲菊花酒,登高望遠。“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是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亦是重陽。重陽節寓意為健康長久,中華民族向來又有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因此,重陽節又被定為老人節。

今年的老人節將要來臨,我們能為老人做些什麼呢?我的思緒漸漸回到上年秋天······那天我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剛進庭院,就看到奶奶佇立在風中瘦小的身軀。她的衣襟隨秋風左右擺動,彷彿身子也要隨之傾倒似的。“奶奶!”我大聲喊道。奶奶轉過身,我忙走上前去,奶奶花白的頭髮在風中更顯凌亂了,黝黑的臉龐彷彿又多了幾條深深的皺紋,高高的顴骨使臉顯得更消瘦了,我微微有些心疼。

跟隨奶奶進了屋,奶奶要洗手為我做飯,我心裏一動,要幫奶奶洗手,她幾次推卻,我卻執意要洗。我打來温水,將水潦向奶奶的手,並用手輕輕撫摸着。奶奶的手指彎曲,手背黒黑的,稍稍有些褶皺。再看手心,幾個暗黃色的老繭一下子映入我眼簾,摸上去硬硬的,手指上還有好幾個小裂紋······這就是我奶奶的手啊,一雙歷經幾十年滄桑的手!過去的時間裏,奶奶受了多少苦累,而我為什麼以前就沒有多關心體貼奶奶一些呢?鼻子已有些發酸,我匆匆給奶奶洗完手。奶奶似乎察覺到了什麼,臉上寫滿笑意,緊握着我的手説:“沒事孫女,奶奶沒事,只要你好好學習,奶奶就很高興了!”淚眼朦朧中,我緊咬下脣,狠狠地點頭,會的奶奶,一定會的!

雖然説,冉冉時光留不住,老人們終究會老去,但只要我們每天都關心老人,哪怕只是一次洗手,一個鼓勵的話語,一次滿意的微笑,都能夠使老人們感動許久,使他們蒼老的心靈更歡欣,生活更多彩!夕陽無限好,哪怕近黃昏!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13

一張相片,定格下的身影,久久凝望,心中泛起一陣陣漣漪。

父親的肩上,扛起的不僅僅是一把甘蔗,而是一個家,我温暖的港灣;聽他説,他有一米六的個子,和他站在一起,我還比他高,我知道他年輕的時候是那麼高,只是時間,只是流年,慢慢磨損;聽他説快五十歲了,而我還卻不知道他的生日,我慚愧;聽母親談起他以前開過拖拉機,去過礦山;聽奶奶説太爺很疼他,每次街日都會買雞腿給他,在他上國中的時候,太爺離去了,他是從中學一直哭着跑回了家,而現在每年的清明節,他都會買很大的炮仗,買很大的蠟燭去祭奠;父親是一位農民,地地道道的農民,在家那邊有那麼一種説法“進英德是進城,進了廣州才是市”;看,前面的那座山,也許那可以定義為“大山”,生活在大山裏,很多時候他都呆在田裏,那一條老水牛,那一張犁,那一把鏟,那一頂帽,那一雙鞋;每一次回家,父親來接我,坐在摩托車的後面,慢慢發覺他的白髮越來越多,現在看那些較細的東西都用上了老花眼鏡,和他坐的近的時候,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皺紋,每每目睹着這些,我沉默了,心裏來了一陣陣的心疼;在他的身上,述不完歷經過多少的坎坷,數不清多少的日曬雨淋,我只知道,黝黑的皮膚,那是歲月劃過時,留下的,或深或淺的印記

我想,每個人的心裏都會有那麼一個崇敬的人,在我的心中,父親是一位英雄,是一名真正的男子漢,我從沒有因為自己的父親是農民而自卑過,我為有那麼一位父親而自豪,那是上天對我最好的眷顧;父親是家裏的長子,為了支撐起家,他很早就開始種田,我知道那是無奈的選擇,讀最多書要數小姑,要供自己的妹妹,要顧着自己的弟弟,又是農民,要承擔有多少?要付出的艱辛汗水有多少?生活要有多節儉?父親的話雖不多,向我很少談他以前的艱辛,但從他的眼神,從他的表情中,我可以知道他要表達什麼,也許那就是人們所説的一切盡不在不言中,也許那就是父與子心靈上的交流;在我的理解裏,父親很善良很善良,心地很好,很有責任感,很能吃苦,有些人稱他為“鐵人”,在他的身上我學會了該怎麼去做人,特別是做一個男人!

是誰,棄學務農,挑起家裏的重擔

是誰,省吃儉用,供妹讀書幫助弟

是誰,日曬雨淋,佇立於田裏忙活

是誰,張開雙臂,守護這温暖的家

是誰,蒼白雙鬢,供養起兩個兒子

是誰,蒼老容顏,鑄造起温暖港灣

是誰,嘔心瀝血,為着孩子鋪着路

是你,我人生的導師

是你,我心中的英雄

是你,我偉大的父親

父親,多少語言都無法描述對你崇敬,多少的文字都無法寫盡我對你的感激,我能望的遠,是因為站在你的肩膀上,此時才深深理解“一生中男朋友或女朋友可能會有很多個,而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只有一個”;在大學裏我只有好好的努力,多掌握些東西,才能稍稍的對得起父母的付出,讓他們過上舒適的生活,我相信我可以,啊東是可以的;父親,我們會接過你的擔子,做你們的守護傘!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14

五(3)班家長感言

陽春三月,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前一天,我下班後回到家,兒子看到我就鄭重地對我説:“媽媽,明天下午你一定要到我們學校來參加活動,老師説了,是要媽媽來的,不能爸爸來。”説實在的,由於工作忙,沒有更多的時間陪兒子,身為母親,對於兒子我更多的是愧疚。所以,我想明天我無論如何都要爭取參加兒子學校組織的這個活動,不能讓他因為媽媽的缺席而失落。

於是,在那個特別的午後,才有了和孩子一起玩踩氣球遊戲的快樂;有了和孩子深情相擁的感動;有了和孩子頭挨着頭包餛飩、吃餛飩的温馨……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妙的土地,在這裏,我也祝願所有的媽媽對孩子們都能多一點文明,少一點責罵;多一點尊重,少一點強權;多一點溝通,少一點淡漠;多一點機會,少一點包辦;多一點愛心,少一點自私,和辛勤的園丁老師們一起,站在教育的同一起跑線上,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以愛護航!

2022年第18個記者節感言 篇15

又是一年淫雨霏霏的時節,星星點點的細雨落在臉上,涼涼的。不知是雨還是淚?順着臉頰滑落滑落……每年的這個時候,我的心都會被一總思念佔據着,沉沉的。人們説,思念是一總痛,那無盡的哀思更是一總無以言表的心痛。

今天,在我靜坐窗前,望着外面灰濛濛的天空之時,您又回到了我的記憶裏。

還記得您去醫院的那天早晨,家人早早準備好了一切,可父親卻遲遲不動身。您半倚半靠地坐在牀邊,微閉雙眼,好像在沉思,又好像在忍受病痛。媽媽催了好幾遍,父親才起身,但步子很慢,幾乎實在挪動。我們的心裏都不好受,所以誰也沒説話。父親走到門口時停下了緩緩的步子,轉過身,我看見您用因病痛變得渾濁的目光向室內掃了一眼,那目光中分明流露着眷戀和不捨。我的心也掠過一絲酸楚,默默地目送您下樓去。

父親住院期間,因為工作忙孩子又小,陪他的時間並不是很多。那僅有的一天一夜陪護卻成為了永恆的記憶。

那些日子,他的病情加重,連起身吃飯的力氣都沒有。屋內有些悶熱,他靜靜的躺在病牀上。我坐在牀邊,給他輕捶已經瘦得皮包骨的腿,以減輕他的疼痛。不知不覺地睏意襲來我竟睡着了,當一絲涼意讓我清醒時,父親正在有氣無力地搖晃着手中的報紙為我扇風。自責與感激之情讓我的雙眼濕潤了。

晚上,我怕自己再犯類似的錯誤。就一邊照看父親,一邊看雜誌。父親雙目微閉,一直沒有睡意。夜已深,他又在催我:“快睡吧,明天還要上班,有事我叫你。”不知是疲倦還是被父愛所感動,我靜靜的睡了。睜開眼時天已經亮了。我看見父親依舊微閉雙目,臉上又添了些許倦容。

第二天上班時,我的心總是怦怦地跳個不停。臨近中午,接到了姐姐的電話,説父親病危了。我的頭呼地暈了一下,這是真的嗎?

我飛速來到醫院。只一上午的間隔,怎麼會是這樣?父親臉色蠟黃,睜着渾濁的雙眼,乾裂青紫的嘴脣不停的抽動着,幾縷花白的頭髮散在額前,使整個人顯得更加蒼老無力。他呼吸微弱,渾身插滿了管子。醫生和護士來回地忙碌着。看着眼前的一切,看着親人急切中帶着悲傷的目光,我知道醫生在實施搶救。

忙了好一陣子,父親的表情顯得平靜了許多,我們懸着的心也放鬆了一些。

他忍受着持續的高燒,整個人昏昏沉沉的。我們買來了冰放在他的腋下,腳下,手裏,想讓體温降下來。可是此時的兒女啊,是那麼無用,那麼無助,那麼無奈。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啊!他的嘴脣泛着青紫色,舌頭表面都幹得像有一次薄紙貼着。看着病痛中的父親,我的心在煎熬,我幫不了幫不了我備受病痛折磨的父親。如果可能我真的願意替您受苦,別讓我眼睜睜的看着您遭罪。

這是曾經給了我們生命的父親,這是曾經把如山的愛給了我們的父親啊。我找來杯子,用棉籤蘸少許的水,輕輕地輕輕地浸着他的嘴脣和舌的尖。另一隻手握着他發燙的左手(爸的左手受過傷)。

只有片刻的停歇,父親又一次的抽搐,我們手足無措的喊來了醫生,懇求他們救救病痛中的父親。

醫生無可奈何的搖搖頭説:藥物已經打不進體內了。這句話等於告訴我們————-。親人們頓時哭聲一片,我使勁的抓着他的手,聲嘶力竭的哭喊着:“爸,你別走啊,別走啊——”那雙曾經給我温暖,曾經給我鼓勵,曾經給我疼愛的父親的手卻漸漸冷了下來————

儘管用上了最好的藥物,儘管醫生竭盡了全力,儘管親人們的千呼萬喚,都沒能留住他匆匆離去的腳步。他走了,走得那麼安靜,沒留下一句話;他走得那麼安詳,因為他無牽無掛。

在父親離去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總不相信也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我不敢在媽媽和姐妹的面前提及父親的任何情況,因為我思念之情已經脆弱到了極點。哪怕一句有關父親的話都會讓我淚如泉湧,我不想因為我的情緒引起親人的悲傷。

上班的路上,我的目光總是不自覺地在搜尋與父親年齡相仿的老人,不自覺地深深看上幾眼,我想從他們身上找到父親的影子,甚至幻想着有一天在哪個地方突然出現他那讓我日思夜想的身影。

多少次的夢中相見,多少次的淚眼朦朧。這份無盡的思念在我的心中壓抑了好久,總想把它寫在紙上,念給父親聽,可又不知從何寫起。

清明前的晚上,我夢見了父親,他依舊帶着那慈祥的微笑與家人歡聚在一起。那情景温馨而又美好!閒暇之時,我總會想起父親,而此時心中便又多了一份遺憾。父親辛辛苦苦地為我們姐妹操勞一生,在我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之時,都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之時,在他應該享受天倫之樂之時,在他應該得到兒女回報之時,他卻走了。“子欲養而父不待”的徹膚之憾讓我的思念倍增。

如果父親有在天之靈,但願他能體會女兒的拳拳之心。如果上天真的有眼,希望下輩子能讓我們相見,以此回報他今生對我平凡而又偉大的父愛。

父親,下輩子我還能遇見你嗎……

標籤: 記者節 感言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xisu/8l4n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