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節日習俗 >

小暑節氣需要如何養生

小暑節氣需要如何養生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天氣開始炎熱起來。那麼,小暑時節要如何養生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小暑時節的養生知識,歡迎大家閲讀。

小暑節氣需要如何養生

一、小暑養生的原由

小暑吃綠豆芽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1個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説“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説法。暑過後,氣温高、濕度大。久置露天裏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温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二、小暑養生要心靜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

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説,然而,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心靜自然涼。

三、小暑養生食譜

1.蠶豆燉牛肉

[配料] 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做法] 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氽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温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後改文火,放鹽煨

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 健脾利濕,補虛強體。

2.西瓜番茄汁

[配料]西瓜半個,番茄3個大小適中。

[做法] 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衝燙,剝皮去籽。二者同時絞汁,兩液合併,隨量飲用。

[功效] 清熱、生津、止渴。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

3.綠豆米粥

熬製米粥時加綠豆適量,有清熱、解暑、去瘟毒之功效。特別是在炎炎署日其效果頗佳。

4.炒綠豆芽

[配料] 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幾粒,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 豆芽洗淨水淋幹,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功效] 清熱解毒,療瘡瘍。

5.素炒豆皮

[配料] 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葱、味精各適量。

[做法] 豆皮切絲,葱洗淨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葱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後加食鹽,炒數分鐘後,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 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四、小暑習俗吃什麼

1、吃三寶:“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着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2、食新(食辛):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説“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吃餃子: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小暑養生的方法

1、濕熱關:夏天多暑多濕,人往往感到頭重腦疼,則容易抑鬱、倦怠、胸悶、胃口不好。對於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的反覆發作。而對於體質濕熱者來説,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濕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祕,大便顯得黃而臭。

對策:飲食要清淡,便於消化。要多食用消熱利濕的食物,比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用冬瓜與蓮葉、薏米燒湯喝,也是以清濕熱的清涼飲料。同時,還要注意調節好房間中的濕度,多開窗通風。

2、養陽關:暑天易傷氣,將導致體力、元氣不足,機體功能下降。出汗過多、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的情況下,人就容易傷津脱液;免疫機能一旦下降,感冒、腸胃疾病往往乘虛而入;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臟功能容易混亂。

對策:調節好體温和室温間的差別,且房間內外温差不能太大。室温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總之,夏季要在一個涼爽、乾燥、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切忌因貪涼而引發各種疾病。

五、小暑養生的注意事項

1、小暑飲食忌過量

中醫防病治病的寶書《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有這樣精闢的論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説飲食過量,就要損傷腸胃。

夏季,尤其是進入小暑後,島城許多市民喜歡邊喝啤酒邊消暑納涼,不經意間就傷了腸胃。中醫學認為 “脾胃乃後天之本”,人體後天的生長,發育,健康與否,皆受脾胃影響和支配。

而一些市民習慣坐在路邊吃大排檔,熬夜喝酒納涼,不知不覺就吃多了喝多了,這很容易傷及脾胃。因此,夏季尤其是進入小暑後,更不應多食、過食、大食、嗜食、暴食,否則,脾胃受傷,健康受損。

2、養生重點突出“心靜”

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市海慈醫療集團中醫專家謝旭善主任醫師解釋説,這就是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的緣由。

《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謝旭善主任指出,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其一定規律。尤其是夏季,炎熱的天氣容易讓人心煩意亂。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謝旭善主任説,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不管天氣如何炎熱,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

3、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

躲避烈日出行。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節要儘可能地減少外出活動。度夏前應請醫生檢查一次身體,發現疾病要及時治療。平時要注意加強運動鍛鍊,增強體質,以減少中暑的可能性。

保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夏天日長夜短,氣温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老人每天中午最好有1~2小時的午睡,家人要為老人創造一個安靜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環境。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4、小暑飯後不宜冷飲

夏日炎炎,一口氣灌下一聽冰凍可樂,咬掉幾根棒冰是消暑的好享受。可是,對身體的危害,卻無法用這一次的清爽彌補。飯後人體血液大多集中於胃等消化器官,胃腸活動相對活躍,如果此時吃冷飲,胃壁粘膜血管相應收縮,消化腺分泌減少,胃的活動減弱,難以對食物進行消化,形成飽脹狀態,產生不適。飯後立即吃冷飲,會使胃酸分泌減少,消化系統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細菌繁殖,引起腸炎等腸道疾病。大量冷飲進入體內,可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縮,減少胃液分泌,導致食慾下降和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

標籤: 小暑 節氣 養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xisu/68wg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