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春節 >

安徽的過年習俗作文3篇

安徽的過年習俗作文3篇

安徽春節有着它特色,你想知道嗎?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安徽的春節過年的習俗作文。歡迎大家閲讀。

安徽的過年習俗作文3篇

安徽的過年習俗作文一: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最為盛大的節日,因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節習俗。我們安徽地區的春節習俗大致如下:

從臘月初八開始準備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延續達一月之久。

臘八早晨要喝“臘八粥”。這種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裏面還要放上紅棗、栗子、綠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鹹粥,晚餐淡粥。寺廟的僧人都講究吃“臘八粥”。

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一般人家從這天開始就着手辦年了。磨年面,殺豬宰羊,做新衣服,採購各種年貨。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掃除的日子。相傳“老灶爺”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職,“二十三日去,七年級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這一天還要“去塵穢,淨庭户”。把大小傢俱抬到院子裏刷洗乾淨,室內要掃屋頂,擦門窗,打掃得窗明几淨,迎接春節的到來。

祭灶後,家家都大忙起來。蒸饃,炸丸子,炸麻葉,炸饊子,做菜等,準備各種過年的東西,各家都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盡力操辦。

臘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這一天全家團聚,除舊迎新,還要到墳地裏祭祖。春聯也在這一天貼。舊社會欠債的人家多,他們認為貼上春聯,有了門神把門,討債的人就不敢來。中午閤家要吃團圓飯,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擺供,燒香、點蠟,表示敬意。

晚輩要給長輩“辭歲”,長輩給孩子們壓歲錢,天倫之樂融融。主婦此時都忙着包餃子,把包好的餃子放在鍋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連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齊鳴,此起彼伏,通宵達旦。人們睡得很晚,有的徹夜不眠,這叫“守歲”。

正月七年級最為隆重。人們天不亮就起牀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長輩拜年。五更時分下扁食(餃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爭着早起,説是搶財。有些人家在某一個餃子中包上銅錢(或硬幣),誰吃着這個帶錢的餃子,誰就最“有福”。

春節時,拜年最熱鬧。吃過扁食,“近門”的成年男子要集結一起去祖先墳地上墳。天亮後,晚輩要到長輩家拜年,有近親關係的要下跪磕頭,長輩拿花生、麻葉、糖等給晚輩吃。

從八年級起,就要去親戚家拜年了。這種拜年十分講究。要先到最親的親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後再按親疏情況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帶禮物,受拜者要設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興拜年,對居喪人家也不拜年。有時受拜者還要根據情況進行象徵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結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稱“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這次吃的扁食必須當天包,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也是燈節。在鄉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燈籠,説是“十五不亮燈,揚場沒有風”。大人也要打燈籠照照自家的各處牆根,説是以後能防止蠍子、蜈蚣等蜇咬。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煙花,説是能“刺”去晦氣。

在春節期間,亳州地區還有一些“忌諱”,年前蒸饃、炸丸子時小孩不能在廚房裏,以免亂説話;不過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這些“忌諱”如今有的還存在,有的已無影無蹤了。

安徽的過年習俗作文二:

從臘月初八這天起,過年的氣氛就十分濃厚了。家家户户都開始置辦年貨,“香腸、鹹肉、鹹雞……”都會提早買回來,清理後,用鹽醃製,再放在通風處風乾。每從一旁走過,那肉香撲鼻而來,誘惑你流下口水,不管有多饞,也要忍住。

臘月二十三這天,是過小年。太陽剛落山,那爆竹聲就接二連三地響起,一家接一家地放。過年喜慶的氣氛也愈加濃厚。過年拉開了帷幕。

臘月二十三後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也稱“祭灶神”。傳説灶神是天上派來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會返天報告該家一年的善與惡,由天帝分別給予兇吉,因此大家為了讓灶神説好話,就用豐盛的祭品賄賂他,黏住他的嘴,不讓他打小報告。

臘月二十三一過,一眨眼便到了最熱鬧的除夕。除夕這天,吃年夜飯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我們肥西這邊,一直以來都是中午吃年夜飯。很多家庭為了“搶早”,有的上午十一點不到,就開始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了。年夜飯當然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一條大魚,但不可以吃完,以象徵“年年有餘”。除夕夜家家都得燈火通明,到晚上十二點後才能關上大門。而關上大門後就不能再開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門也不行,一直到年七年級早上,燒了香、燃了燭,再開門放炮。而且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廳)中點燃支紅蠟燭,中間擺上貢品,如雞、魚、肉等。在這段時間中紅蠟燭絕不許滅掉。

除了點蠟燭,在除夕深夜大家都關上了大門時,有一些好事者將平時用黃土捏成的,外面裹上金紙,與真元寶大小形狀一樣的假元寶放到各家各户的大門檻上。年七年級早上,主人們把門打開的一剎那,“元寶”骨碌碌地滾進來,該户主人見到“元寶”心花怒放,這正應了“開門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吉兆,他們將“元寶”恭敬地放到香案上,前來拜年的人都要説上幾句吉祥話。但是這“元寶”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後,送“元寶”的人將挨家挨户地討“吉利錢”。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會有很多的孩子成羣結伴地去家家拜年,説些吉利話,便會得到很多糖果,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備好一些糖果。在這天不能掃地,連茶水也要倒入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將財氣掃或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此有了“趕忙三十夜,清閒七年級朝”的説法。

聽了我的介紹,你們説,安徽這裏的過年習俗是不是很有趣?

安徽過年的習俗作文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門神,傳説是能捉鬼的神荼、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説: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閲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

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户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鬱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代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則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鬱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

據《宋史·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説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説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户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中國人的春聯,一般都喜歡用吉慶的字眼,表達人們希望來年興旺,生活幸福,消災免難的願望。春聯最醒目的地方,是在自家的大門上,這是一家人的臉面,一定要選用吉祥的內容,符合本家實際情況的語言來表達對未來生活追求的良好願望。一般農家人貼對聯,都表達出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全家安康。而經商人家,則希望財源茂盛,發財致富。那些農村中的教書人,則希望閤家平安,子女能在學業上長進,並能才學並茂,在仕途上有前程安徽過年習俗作文3篇。官宦人家,當然表現出不同凡俗,力求光宗耀祖、顯赫於人和官運亨通的意願。

院子裏,有些人家乾脆用個“福”、“壽”、“祿”字貼在一進大門的照壁上,有時還專門把“福”字倒貼,讀為福倒,音諧福到,以求吉祥。在豬、羊、雞、鴨的窩、圈內,則要寫上“豬羊滿圈”,在牛圈、馬圈,則貼“六畜興旺”的春聯。每到春節,家家户户換上新春聯。紅色的春聯,本來就烘托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再加上表達良好祝願的內容,深含的寓意,更從深一層次挖掘了、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標籤: 習俗 安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unjie/j046l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