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思想宣傳講話稿 >

青春之島青年擔當個人心得體會(精選3篇)

青春之島青年擔當個人心得體會(精選3篇)

青春之島青年擔當個人心得體會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敬愛的同志們:

青春之島青年擔當個人心得體會(精選3篇)

大家好!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踐行五四精神、做好本職工作”.

五月令人嚮往,值得讚美。上世紀之初,1919年五月,中國熱血青年作為一支新生的社會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掀起了偉大的五四愛國主義運動。95個春秋過去了,以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勵着我們青年一代,並逐漸成為熱血青年的一種神聖的精神追求。

青春最好的不是年華,而是我們的心境。這個心境就是用五四精神指引,在社會進步中扮演積極而具有建設性的角色。這個角色首先要熱愛我們的工作單位及其崗位。一個國家是由千千萬萬個單位有機組成的,踐行五四精神首先要從愛單位開始,沒有這一點,弘揚五四精神僅僅是一句空話,找不到現實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在做好本職工作上,從甘心奉獻上做起,有損於單位形象的話不説,與單位這個大局向違背的事不做,時時刻刻從單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約束自己,這才能夠體現愛單位、愛祖國的五四精神。

其次要勤奮工作。有位哲人説過: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脱。也許,在市場經濟利益觀作用下,有些人為個人想的多了,為單位想的少了。衞生也打掃,但打掃的不乾淨;領導、同事們安排的工作也做,但是拖拖拉拉;領導沒有安排的,不積極主動去做。最終,人浮於事,疲於應付,工作毫無聲色。我們青年一代絕不能感染這種價值觀,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單位小事,我們都應該積極參與、積極進取、勤奮工作,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培養高效的工作作風和吃苦的加班精神。青春雖然是短暫的,但作為青春的我們年輕一代,要用個人勤奮工作,打造一個青春的崗位,一個青春的單位,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最後,就是要加強交流與協作。思想是永恆自由的天國,情感是天地交流的使者。沒有交流與協作,我們青年人就不能夠在社會進步中,工作中,生活中,扮演積極而具有建設性的角色.正如辦公室工作一樣,沒有交流與協作,就不會成為精幹、高效、協調有序、團結勤奮的辦事機構,就不能充分發揮辦公室的協調作用、樞紐作用和保障作用。舉2個簡單的例子:1個是來人接待,1個是信息宣傳。去年,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辦公室與各科室進行了思想交流,認識到我們的服務不夠熱情,服務意識不強,具體表現在客人來了懶得倒杯熱水.雖然這是一個小事,但通過交流,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了工作上的不足,辦事上的不細心。另外,就是宣傳問題。有時候,辦公室邀請電視台、報社來搞宣傳,各科室都把手頭的工作放到一邊,積極配合,不辭辛勞,甘當羣眾演員,把節目錄制好,有時還負責招待記者,為此宣傳工作搞得繪聲繪色。這一切都説明沒有交流與合作,就不能增強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就不能促進了單位工作更上一層樓。

“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弛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塌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大釗的告誡我們青年一代的,讓我們一起共勉吧!因為他不僅為青年人指出了實現青年之志的道路,也為我們踐行五四精神,做好本職工作找到了方法。

最後,祝願青年朋友們、同事們,以弘揚五四精神為己任,激揚青春風采,成為自己青春的主人、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樑。

青春之島青年擔當個人心得體會 篇2

1919年的5月4日,為了驅逐黑暗、爭取光明,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一羣意氣風發的青年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最壯麗的青春之歌,繪就了一幅最宏偉的青春圖畫。他們喚醒了沉睡百年雄獅,使中國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繼而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使中國有愚昧、落後的狀態開始向發展、富強的道路上邁進。

如今,五四運動已作為光輝的一頁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然而,五四運動絕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事件,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偉大的五四運動的精神。在這種精神裏,有着青年人關注國家命運的責任和使命,有着青年人振興民族大業的赤膽與忠心。

有人説,青春是一首歌,迴盪着歡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説青春是一幅畫,鐫刻着瑰麗、浪漫的色彩。今天,我們的祖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振興中華的責任,已落在我們青年人的肩上,五四的火炬,已傳到了我們青年人的手中。五四的精神,需要我們青年人發揚光大。可是要弘揚五四精神,就必須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擁有一個怎樣的青春?怎樣的人生?是在渾渾噩噩中度過,還是在拼搏中進步?

五四運動告訴我們,青年人要有正義感、更要有責任感;五四精神昭示我們,青年人要有愛國心,更要有進取心。我們的青春應該是飛揚的,我們的人生應該是激情的。因此,弘揚五四精神不應只停留在口號上,更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上:在生活中,要注意行為規範,着裝得體,展示青年人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在學習上,刻苦鑽研,勇於拼搏,彰顯青年人捨我其誰的豪情壯志。

有人説,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21世紀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挑戰的世紀,是一個機遇與成功並存的世紀。一個有價值的人生應該是:無怨無悔的昨天,豐碩盈實的今天,充滿希望的明天。

同學們,讓我們拿出行動來,用激情,唱響人生最壯美的青春之歌;用青春,繪就人生最瑰麗的生命畫卷!充實的人生,因為奮鬥而更加美好;閃光的人生,因為拼搏而更加絢麗!

青春之島青年擔當個人心得體會 篇3

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着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要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這一重要論述,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發展指明瞭方向。

“明德”乃學術之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親民”和“至善”是“明德”最基本的要求。自古以來,歷代碩彥鴻儒所做的工作,都可從根本上歸結為明德。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明德,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時追求的“敍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慼,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也是明德。

在這方面,古今中外許多先賢大德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司馬遷20xx年著《史記》,班固20餘年寫《漢書》,玄奘17載成《大唐西域記》,司馬光20xx年編《資治通鑑》,顧炎武20xx年撰《日知錄》……他們留下的文化瑰寶無一不是經年累月的嘔心瀝血之作。

更讓我們高山仰止的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學術精神。《資本論》這部耗費了馬克思畢生精力的科學鉅著,在其生前只出版了第1卷。馬克思去世後,面對着堆積如山的草稿,恩格斯無私地承擔起整理和出版《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的艱鉅任務,《資本論》第2卷1885年出版,第3卷1894年才得以問世。用列寧的話説,這兩卷《資本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的著作。《資本論》第1至第3卷的創作和出版,歷時半個多世紀。

青年馬克思的一段話也許能表達明德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在講話中號召我們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遵循着先賢的榜樣,當代的中國學人有責任、有義務擔當起這一崇高使命。而要擔當起建設中華文化的大任,就要按照所要求的,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只有踐行這一要求,我們才能履行學者的天職,仰無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在中國崛起的大時代中有所作為。

“明德”,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

指出,“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多到實地調查研究,瞭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羣眾思想脈搏,着眼羣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這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明德引領風尚的明確要求。

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首先要反映現實、觀照現實。中國學術有着悠久的經世致用的傳統,有理想有作為的知識分子無不關注社會現實,直面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為國治民安上下求索。“以天下為己任”幾乎是歷代知識分子共有的情懷。顧炎武提出“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就是要讀書人密切聯繫社會現實問題來研究學問,修煉“實習、實講、實行、實用之學”。讓學術從象牙塔中走出來,回到火熱的現實中來,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

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只有與時代同行的學術,才能夠深刻地改變歷史,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毫無疑問,這也是中國學術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只有通過“臍帶”與這個時代連接起來,中國學術才能夠健康成長。三年前,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只有植根於這個時代,我們才有可能創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把學問寫進羣眾心坎裏,要堅持並奉行正確的價值準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一定要把握正確的價值方向。從根本上説,學術不僅關乎知識的發現和生產,更關乎道德和信仰。像社會正義、基本倫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國與國之間的和睦等,都是應當肯定和維護的;而諸如暴行、仇恨、屠殺、侵略等,則必須予以譴責。

總之,在任何時候,學者都不應該回避、掩蓋自己的價值傾向。“善善惡惡”、是非褒貶應當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基本屬性。這種屬性不能放棄,也不應弱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整個社會朝正確方向前進,是今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原創之學問源於“明德”

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這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開拓“明德”之路指明瞭方向。

中國歷史從起點上就走了一條與西方發展不同的道路,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也是一條世界上從未有人走過的新路。要深刻反映70年來黨和人民的奮鬥實踐,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曆史性變革中所藴藏的內在邏輯,講清楚歷史性成就背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中國學術就必須進行深刻轉型,創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也就是説,當下的中國學術應該擺脱作為西方學術投影的存在形態,踏上一條艱苦的原創之旅。對學術界而言,這是一項前無古人後啟來者的偉大事業,這也應是學術文化界所立之大德。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高速發展的祕密在哪裏?中國經驗給人類社會提供了哪些西方沒有的東西?中國道路的特徵是什麼?而這些東西如何被概念化,或者提煉成帶有一般意義的理論原則?解答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就是把中國經驗昇華為一般的理論原則。這就是要創造一種從中國經驗出發,以回答中國問題為鵠的,從而最大限度地尊重中國特點、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材料、中國數據、中國案例的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範式。而要成功鍛鑄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範式,中國學者必須具備大抱負、大境界、大追求、大關懷、大視野和大動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sixiang/rpzy3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