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講話稿精選 >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精選22篇)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精選22篇)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

規以正圓,矩以正方,有了方圓,便有了規矩。説起家裏的規矩,總能憶起很多來,看似嚴肅的話題,竟也別開生面地有趣。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精選22篇)

父母為人傳統,作為上世紀5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雖未熟知儒家禮儀,卻也有世代傳下來的規矩。別的不説,就是見了長輩客人,必然是要恭敬問候的,若是仰頭滿臉傲慢或是低頭佯裝無知,被父親遇見或得知,少不得挨一頓説。即便是有些人曾跟父親發生過沖突,彼此並不往來,父親也常要求我們見了應該打招呼,他説上一輩人之間的矛盾,跟孩子並無關係,見面尊稱這是最起碼的禮貌。

平日裏吃飯,也有很多規矩,首先吃飯時候要招呼大人,等全家人都齊了,才能動筷吃飯。當時大伯父吃住跟我們在一起,一般有什麼好吃的食物都要先讓着他。

説到吃的,便不得不説家裏的節儉,尤其是父親,最看不慣我們浪費糧食。每次吃完飯,飯碗內必須乾乾淨淨,不僅不允許剩飯,只要上面還沾着米粒,必然被父親叫回,全部劃拉進嘴裏方能離開。吃飯時要仔細,不能掉落太多飯渣。父親説我們,一點也不知道過日子,一看就是沒被餓過,餓急眼的時候,什麼都是好的。

還有做人的規矩,説話要有準,做事要有譜,定好的事輕易不要改變。時常有人通過父親幫着借錢週轉,父親少不得當保證人,一來二去,不免發生借款人到期違約的事情,沒有辦法,很多時候,不是借款人不講信用,就是出借人不講道理,結果先用家裏的錢幫着還上。最慘的一次,借款人攜款消失,最後只能墊付,成了一筆死賬,雖然出借人並未追究,可父親説,做人要講信用,畢竟錢是我去拿的,就有責任幫着歸還。父親教給我們要以誠待人,雖然有時吃虧,但對得起良心。

父親常常告訴我們要腳踏實地,遠離歪門邪道,當年爺爺便嗜賭如命,輸掉了大半個家業,還常常同奶奶打架。父親對此深惡痛絕,不允許我們沾賭。只要是有賭博的地方,無論額度大小,他都遠離,也禁止我們往那樣的場合湊。

這些規矩,印在心裏,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浸潤了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我們行走在世間的標尺和準則。當要破壞時,諄諄教導便在耳畔響起,陡然萬丈鴻溝,再難逾越。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2

一篇《背影》,叫我從少年悟到白鬢。一個身影,叫我從兒時記到如今。

朱自清筆下的那種父子牽掛,父子眷念,並非每個人都能寫得出來,卻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真切親情。

父親曾是村裏的支書,是一個兜裏裝着鋼筆和筆記本兒的人。這是他與其他村民的唯一區別。母親説,挖村南邊的四幹河時,老支書被涵洞塌方給砸死了,村裏窮得連打口像樣的棺材都難,叫誰當誰都不當,父親就在大家的推舉下當了支書。那筆和本兒是鄉里開會發的,他看得比啥都重。有一年冬天從馮傅小鄉開完會回家,走到離家三裏多地的大公河時,天黑透了,父親在漆黑中掉進了河心的冰窟窿裏,到被人發現、救起、抬到家裏時,凍得渾身噹噹響,差點凍死。但他緩過來以後對那個被冰水泡爛了的本子和掙扎中弄折了的鋼筆惋惜不已。

父親自幼受苦,小時候跟爺爺到山西逃荒、要飯,長大了給地主家扛長工打短工,還到開封的一家油坊給人家打過油,土改時跟工作隊搞土改當民兵,給八路軍抬過擔架送過糧,受盡千般苦難,對窮苦人的翻身解放由衷歡喜,對黨和毛主席充滿感恩,對集體利益竭盡身心。

村西有個地壤叫大牆溝,是我們村地標性的名字。一説大牆溝,沒誰不知道的。但我從未見過大牆,只見過溝。有一年麥收,大牆溝上的麥子剛割倒,就突然颳起了黃風,鋪天蓋地的大風裹着黃沙,把麥子颳得順溝躥,很多小孩都趁着大人搶運麥子時,追着溝裏的風撿麥子。地裏的秩序混亂得像颳大風。一混亂,隊長就派人把上了村口,截住撿麥的孩子,把麥子截到生產隊的場裏去。當時我也撿了一抱,進村時被放了過去。當我抱着麥子跑進家門時,卻被攆在身後的父親炸雷般的吼聲給嚇蒙了——

“誰叫你去撿的?!”

“送回去!”

聽到父親的吼聲,我嚇得鑽到了屋後的夾道里,父親追進夾道,奪過麥子,拽下扎巾朝我頭摔過來。那時父親有嚴重的肺結核,咳嗽得厲害,尤其是寒冷和惡劣天氣,往往連咳嗽帶喘,呼吸無法平靜。因此他圍了條扎巾,用來遮擋那直灌口鼻的涼風。

母親説:“人家的小孩,不是都在撿嗎?”

“誰撿咱也不能撿!不是分的,一個籽兒都不能拿!”

父親雷霆般的呵斥,是在呵斥母親,更是在呵斥我。呵斥中抱着麥子走出家門,消失在呼呼的狂風中。

看着他躬着腰,夾着麥子,消失在黃風裏的身影,我又恨又委屈,淚水順着臉頰淌。那是父親唯一的一次打我,也是唯一一次那麼大脾氣呵斥我。

那時的人篤信大河有水小河滿的大河論,直到大河無水小河干了,還未想到大河小河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村裏、隊裏、集體、個人,都窮得不行。一個麥季每人才分幾十斤糧食,吃一回蒸饃當過年,人人都把麥子看得金貴。後來想想,父親如果連自己的孩子都管不住,怎能在眾人面前説得起話,挺得起胸?

後來,我參軍了。在遠隔千里的軍營,我時常想起消瘦的父親,想起家裏那快要倒塌的房屋。

我離家前的那年秋天,嘩嘩啦啦的連陰雨洇透了房頂,把我家東屋上不堪負重的二坡檁壓得裂了口。父親冒雨爬上房頂,揭掉屋瓦,剷掉濕泥,又找來木棍,叫我幫他橫託、豎頂,支撐那根隨時就會斷掉的房檁。還有堂屋的西山牆,土坯已經被風雨蝕透了一個大窟窿,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

家中的危房烙印般烙在心裏,每逢雨夜,我都會夢見房屋轟然坍塌的情景,會在房屋的坍塌聲中轟然驚醒,一腔驚恐滿臉淚,呆呆地想着父親被壓彎了腰,累駝了背的身影;一腔的焦急、無奈、無處訴説的心疼。

如今,父親已故去多年,但我還是經常想起他消失在風中的那個身影。他那句“不是分的,一個籽兒都不能拿”的話,時刻告誡着我,警醒着我,始終保持清正廉潔、乾乾淨淨。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3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空氣、陽光和水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它是無形的傳家寶,在每個家庭中世代相傳。

説我家的家風,應從我的祖父説起。記憶中,祖父中等個子,圓臉,身材偏瘦,一輩子忠厚老實,勤儉節約,安分度日。在祖父40多歲的時候,祖母就因病去世了,當時伯父十幾歲,父親七八歲,姑媽只有3歲,從此,祖父像一座大山一樣撐起了整個家。除了照顧自己年邁的母親,還要養活3個未成年的兒女,為了生活他把伯父送到了百里外的一個遠親家去放牛,祖父農忙種地,農閒時去給人家做木工。他做的一手好木匠活,小時候常給我做小木槍、小木刀等玩具。在我的印象裏最深刻的就是兒時每當飯菜做好了,父母總是把第一碗盛給祖父,並讓我去喊他吃飯,每當有好吃的東西總是讓我去送給祖父。這是父母給我上的人生第一課,用實際行動教育我要孝敬老人。祖父90歲時無疾而終,臨終前兒女們輪番照顧,盡心盡孝。為了祖父,我的父母多次放棄調進縣城工作的機會,一直在老家附近上班,以方便照顧他。父親也常常給我念叨,你爺爺一輩子不容易,又當爹又當娘拉着我們三個孩子,缺吃少穿的苦日子真是難熬,每每説到這父親的眼圈總是紅紅的。

祖父在世時常常教育自己的兒女:做人一定要誠實,積德行善,能幫別人的時候儘量幫一把,誰都有為難的時候;在外幹事一定要勤奮,吃苦踏實;生活要勤儉節約。受祖父的影響,伯父在鐵礦上班連年先進入了黨,父親因礦難捨己救人,被保送上了大學並光榮地入了黨。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正值父親大學期間,倖存下來的父親不顧自己的傷痛和安危積極投身到搶險救災中。

祖父一輩子遵循着最質樸的做人的原則。父親始終是按祖父的教育去做的,更是按照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名黨員,堅持做一個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的“老實人”。

如今,我也是一位父親、一名黨員,我想自己能做的,更應該做的就是以身示範,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好羣眾的榜樣標杆,以切身行動把充滿正能量的善美家風世代相傳!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4

弘揚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是我們每一個家庭的責任擔當,更是我們黨員幹部的責任擔當。黨員幹部樹立良好家風,要以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給家人一個榜樣。

在湖南省永興縣,至今流傳着大將黃克誠的家風故事。説黃老奔走革命,40多歲才有了孩子,舐犢情深較之常人更甚,但是他對子女要求卻十分嚴格,曾給子女們立過許多家規:“你們要學革命,不要學世故。千萬不可不學革命,卻把世故學會了。”“你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奮鬥成才,不要靠我的什麼關係、後門,我黃克誠是沒有什麼後門可走的。”“小汽車是國家配給我辦公用的,不能私用。”

何謂家風?《辭海》中解釋:“家風,猶門風。指一家的傳統作風、風尚。”我國是一個有着5000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崇尚操守廉潔之風。在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於治家的經典語言,如“上樑不正下樑歪”“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等等,講的都是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由此看來,良好的家風,猶如一棵小樹成長時所需的空氣、土壤、陽光、水分,只有這些具備時,小樹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才能成為棟樑之材。

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做人態度和做事方法,作為黨員領導幹部來説,家風還連着作風,影響着黨風、政風。家風正則作風優、黨風清、政風淳,家風不正,就容易滋生腐敗。縱觀領導幹部貪腐的案例,大多數背後都是家風不好,妻子兒女品德不端,有人將會利用家庭的弱點作為攻擊的突破口,如向黨員幹部家人行賄,拽其邁入貪腐之門,走上貪腐之路。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就是一個人把家庭經營好了,才能把國家治理好,社會才會和諧,天下才會太平。作為黨員幹部,只有樹立良好的家風,才能樹立純潔的黨風、政風,才能抒寫親民愛民的奉獻篇章。黨員幹部樹立良好家風,要常修家風之課。

一方面要言行一致,做好子女的榜樣。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正如強調的,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作為黨的領導幹部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家人的榜樣,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經常自警、自醒、自律,作表裏如一、言行一致的表率,做到家裏家外一個樣,要“立言立行”,做好子女的榜樣。另一方面要從嚴治家,在親情中昇華。家事不是小事,“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對領導幹部來説,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應注意抓好家風,對自己的配偶子女,經常進行政治思想與理想信念教育,一旦發現有不好的苗頭出現時,要及時制止,給予批評指正,如果家人確實出現了違背黨紀國法的情況時,決不包庇袒護,在生活、工作中,時時處處,帶頭樹立好榜樣。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親屬樹立正確價值觀,也才能端正家風,建設新時代的家風文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生根,在親情中昇華。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5

“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這是我的父母常掛在嘴邊的放話。我父母都是老實忠厚人,一輩子規規矩矩,生平沒有做過一件壞事,從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的父母是普通工人,他們在一家國營食品廠工作,微薄的工資要養我們四個孩子。記得1959年我上學讀書時,我的父母捨不得給我買書包,母親連夜用碎布給我縫製了一個。害得好多同學都嘲笑我,母親安慰我説:“我們不和他們比書包,我們要和他們比人品、比學習。”

三年大災害期間,食品嚴重短缺,一些職工開始打廠裏的主意,有的早早地上班,趁沒人時,就將點心吃個飽;有的則下班時想辦法從廠裏偷點食品帶回家,比如將食品裝在褲襠裏或系在腰帶上。有個職工將一些豆沙夾在傘裏,下班路過門衞時,做賊心虛地説:“我的傘檢不檢查?”偏偏那個門衞説:“要檢查。”結果傘一撐開,東西掉了下來,鬧了個大笑話。我的父母都是一線工人,母親是生產餅乾的,父親是生產麪包的,想吃一點拿一點易如反掌,可他們從不佔公家的一點便宜。為了幫助家裏渡過難關,母親下班後到菜場撿菜葉,父親跑到郊外野湖裏去打魚,採蓮藕、野蒿。旁人笑話我的父母傻,腦子不靈活,活該受窮。而父母依是那句話:“為人不做虧心事,人活着就是要硬氣!”

我的父母為人本份,工作賣力,後來雙雙入了黨,還提了幹,母親當上了車間主任,父親負責後勤部門。雖然他們提了幹,卻事事幹在前,吃苦在前。父親分管食堂,卻一點油腥都不沾。

父母從工廠退休後,正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進入市場經濟大潮。私人食品廠開始多起來,慕名請我父母去當師傅。我父母起先也曾去過幾傢俬人企業,可那些私人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常常進一些低劣的原材料,我父母始終堅持“搞食品來不得半點假,我們不能做虧心事”,並以此相勸那些老闆,見勸説無用,只好辭職走人。

“不做虧心事,憑良心生活”,這是我開始走自己的人生路時,父母告誡的一句話。正是裝着這句話,我從下農村開始,到三線工廠,最後到文化部門,一直是老老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地工作,從不偷奸耍滑。我一連幾屆被選為市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還被地區級市政府評為“黨外人士建功立業”標兵。

後來,由於我所在的文化部門不景氣,妻子的工廠也倒閉了,家裏面臨着巨大的困難。這個時候,我的同事們紛紛找關係跳槽。而我恰巧也遇到一次機會,一名領導暗示我,只要給他送一台彩電,就可以把我調到市委工作。對於送禮行賄,我實在做不出來,結果可想而知,調動的事泡湯了。直到現在,我依然住在文化館的一間青磚黑瓦的舊房裏,拿不高的退休工資。但我一點也不後悔。因為我沒有做過難堪的事、昧良心的事。

現在我的兒子長大成人了,我依然教導他:為人不做虧心事。人在做,天在看。這個天就是老百姓,就是法。做虧心事,遲早會得到報應。而不做虧心事,你就活得心安、踏實。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6

我是家裏最小的孩子,從小體質就差,三天兩頭生病住院。我一直希望自己做一份輕鬆的工作,偏偏我做的是最累的工作,在棉紡廠當擋車工人,工作三班倒。

我一度想換份工作,父親愣是不答應:“別人能吃的苦,你也能吃。”父親有很多老戰友在大企業當老總或政府機關身居要職,給我換家單位不過是他一句話的事,可他就是不肯拉關係走門路。我和他講不通道理,就擅自做主到一家新開業的超市打工,父親知道後趕到超市把我找到,送回棉紡廠。在當時的我眼裏,天底下沒有比父親更心狠的人。

車間裏經常有一些廢棄的線團,我拿一些回家給母親用,無意中被父親看到,他暴跳如雷,呵斥我:“送回去,以後不許拿公家的東西回家。”我委屈地淚水在眼眶裏直打轉:“同事們都往家裏拿,我怎麼就不能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從小是怎麼教你的。”父親語重心長地説,“你拿一個線團,她拿一個線團,工廠早晚有一天會被你們拿垮。”家裏有這麼一個廉潔的老黨員把關,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動過公家的一針一線。

父親是和平年代的軍人,參軍第二年入的黨,從部隊退伍回到地方後,當了兩年村支書,又到鄉中學當了幾年語文老師,後到縣教委工作,一步步從普通職員晉升到教委主任。

父親的官雖然做得不大,權利範圍也有限,但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他也沒為家裏做過貢獻,家人都對他頗有微詞。父親是非農業户口,母親和我們兄妹三個是農業户口,那些年為農轉非的事,母親沒少和父親發生口角,尤其是我和兩個哥哥到了上學的年齡,母親心裏更是着急。週末,父親一到家,母親就催他:“我的户口不急,再種幾年地也沒關係,孩子們的事不能等,他們將來要考學,要參加工作,你忍心耽誤孩子們的前程?”父親慢條斯理地説:“急啥,種地有啥不好,國家有政策,該轉的時候就轉了。”

我們兄妹三個中間,數大哥的腦子最好使,學習成績也比我和二哥強。因為父親不緊不慢的性子,大哥大學聯考時以三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如果是非農業户口,至少上個職業大專沒問題。大哥落榜後在村裏當了三年民辦老師,那時父親已經在縣教委工作,母親説:“趕緊給老大辦辦,轉成公辦教師。”父親説:“比他工齡長的民辦老師多了去了,我是個黨員,首先得以身作則,不能先給自己的兒子走後門。”母親生氣地罵他:“就你覺悟高,也沒見你掙個金山銀山回來。”這一拖,大哥就成了一名莊稼漢,與泥水汗水打了一輩子交道。

凡是在教委有點關係的民辦老師,有的比大哥工齡還短,不照樣轉成了公辦老師?為這事,母親和大哥很長時間都對父親有怨言。

二哥國中畢業後考上了地區一所衞校,有知情的親戚提醒父親提早活動,給二哥安排個好單位,父親充耳不聞。二哥寒暑假回家,身上沾染了一些喝酒、打牌的惡習,經常溜出去和同學鬼混,成天不着家,父親責罵他:“不要以為考上中專,就萬事大吉,工作後無一技傍身,照樣會下崗。”説着扔給二哥兩本醫學類的書籍,讓他好好研讀。

二哥畢業那年,見父親對他的工作不上心,才慌了手腳,讓母親幫他求求父親,總不能一畢業就失業,那樣三年中專不就白上了。父親丟給母親一句話:“是我的兒子,就讓他用真本事説話,別在背後搞小動作。”父親指望不上,母親又是個家庭婦女,二哥明白只有靠自己了,他在實習單位努力表現,兢兢業業,別的實習生懶得乾的活,他都主動去幹,贏得了主任和同事的一致好評,畢業後順利地留在了縣醫院工作。

父親不吸煙不喝酒不喜應酬,做事嚴謹,為人正派,親戚朋友中間有為孩子上學、考學等,上門來找父親辦事,父親從來不收人家的禮,家人誰收了誰給人家退回去,在這件事上沒得商量。合乎規章制度的事,父親痛痛快快地給人家幫忙,違反原則的事,不管人家送多少禮塞多少錢,父親都鐵面無私地駁回人家的面子。親戚中有人誇他公私分明,對得起黨員這個稱號,也有人罵他不通人情,白吃着公家飯,什麼事也辦不了。

年少時懵懂無知,我不理解父親濃厚的黨員情懷,不懂得父親為什麼把黨員的聲譽看得比命還重,甚至羞於在小夥伴中間提起父親是一名黨員。直到我和兩個哥哥成家立業,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用父親的標尺來衡量自己的言行,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原來一個老黨員對我們的影響如此之巨大。

人間正道是清白,如今,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的父親已經到了古稀之年,他一生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督促家人和子女,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光明磊落,腰板才能挺得筆直。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7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家風是很重要的一環。家風是構成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有什麼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做人做事態度、為人處世倫理。當前的一些不良現象和家風有着很大關係,正家風是一個正本清源之舉。特別是對於領導幹部來説,尤應如此。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愛兒女,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溺愛、偏愛、錯愛。有的領導幹部為了子女的位子、票子、房子,什麼都肯幹,拉關係、走後門、傍大款,搞權力尋租,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貪贓枉法。有的對子女婚事大操大辦,甚至動用警車開道,耀武揚威,招搖過市,收禮斂財,影響惡劣。這些雖屬個別現象,但玷污了領導幹部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疏遠了黨與羣眾的聯繫,損害了黨的風氣建設。

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養。於黨、於國、於家,各級領導幹部都應當正好家風,在立德修身上管好子女帶好頭。現在有的黨員領導幹部,貪戀權力,妄圖子子孫孫永掌大權,極力扶植孩子上位,或者扶植孩子“發家致腐”,完全背離了黨的宗旨。這樣的幹部,其德行素養令人不敢恭維。這樣的家風,勢必敗壞黨風政風。領導幹部要立家身正,以自己的身端影正言傳身教,當好家人的榜樣,做好子女的老師,而絕不能以自身失修敗德帶壞家風、禍害家人。

樹立良好的家風,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懂得自己手中的權力並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由人民賦予的,是屬於人民的,只能用來為人民服務,決不允許為個人和家庭成員謀私利。有的領導幹部,違背黨性原則,利用手中的權力和影響,為配偶子女謀求不正當的利益。有的領導幹部被“枕邊風”吹得耳根發軟,對種種違反黨性原則的無理要求百依百順,被家人牽着鼻子走,為不正之風的滋長“保駕護航”。每一個領導幹部、共產黨員,都應該把個人的私情同人民的利益聯繫起來,把端正家風與樹立良好的黨風聯繫起來,身懷黨和國家利益,心存人民羣眾疾苦,嚴格要求子女,樹立良好家風,真正做一個上不愧黨,下不愧民的好黨員、好公僕。

中國人歷來注重家風,“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建設勤儉的家風,關鍵在於領導幹部本人嚴格要求,廉潔自律,率先垂範。領導幹部正了,家風也就正了大半。即便有的家屬子女心理不平衡想撈點什麼,也未必能得逞,更不敢肆意妄為。當然,家人在建設廉潔文明家庭方面也擔負着重要責任,要配合好領導幹部的工作,要常吹廉潔勤儉之風,守好廉潔勤儉之門,發揮好應有的作用。良好的家風能夠讓子孫後代受益無窮。特別是我們黨的老前輩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同樣讓子女受益無窮,也更凸顯出現實意義,約束子女用好權力,激勵他們更好地心繫人民、服務人民,樹立良好的家風,黨員領導幹部應該成為表裏如一、言行一致的表率,做到家裏家外一個樣,用黨風培養家風、用家風促進黨風。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8

父親常説,做人要誠實守信,做事要光明磊落,持家要勤勞節儉。父親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

父親19歲就在村裏當了幹部,20出頭加入共產黨。正因為是一名黨員,父親時時刻刻按照黨的規章制度去做,按照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工作,管理好村集體的錢財。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很多人家還都不富裕。有一天晚上,村裏平時跟父親關係較好的一位幹部來我家,拿出一條香煙送給父親想跟父親借錢砌房子。父親誠懇地告訴這位村幹部,我們家裏人口多真的沒有錢。這位幹部説:“我知道你們家沒有錢,你看能不能先把村裏的錢借500塊錢給我,我會盡快地還給你?”聽到這話,父親突然沉下臉説:“你真是瞎想,公家的錢怎麼能亂用,我不可能借錢給你,你把香煙帶回去!”

不僅常有跟父親借錢的,還有人常拿着購物發票請父親報銷的。有一次,鄉里的一位領導拿着一張20多塊錢的發票要父親給報銷,那領導還特意帶着一雙尼龍襪送給父親。父親看了看那領導的發票,只是自己買東西的發票,頓時就非常惱火,一把拿過尼龍襪扔到了屋外,氣憤地説:“你這不是害我嗎?自己買東西怎麼能要公家報銷?”那個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就連我們也別想跟父親要到一樣公家的東西。有一次,哥哥想跟父親要一個筆記本,父親的辦公桌上正巧就擺放着兩個。哥哥剛想伸手去拿一個,父親突然説:“不要拿,這是公家的,你要本子我去商店給你買!”哥哥不敢拿,只好回家了。晚上父親回家,果然買了一個給哥哥帶回來。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有一回,父親去銀行給公家取5000塊錢現金,回家的路上不知怎麼的,裝有現金的手提包丟了。父親發現後頓時嚇得不知所措。當時的5000塊錢可不是小數目啊。父親不敢把這事説出去,只是暗地裏東挪西借地來填補這個漏洞,平時自己的工資也不敢亂花一分錢,一發下來就把它計入到村裏的賬目上。這筆債父親一還就是五六年時間。

父親一心為公家集體做事,自己卻過着清貧的生活。總有這樣的印象,父親老是穿着一件顏色發白的中山裝褂子,兩條袖子的肘彎處打着厚厚的補丁,腳上穿着圓口的快要露出腳趾的黑布鞋。家裏有親戚送給我們家的一輛破舊自行車,父親每天上下班都騎着它。即使進入了新世紀,我們家跟很多農村人家一樣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父親依然保持着勤儉的本色。

父親60歲生日的時候,按照農村的風俗,逢十生日是必做的,而且還要做得隆重一些,不但要放煙花禮炮,更要大辦喜宴,接受親朋好友們來祝壽。可是,父親不允許我們張羅,也不讓通知親朋好友。到了這天,父親叫我們來家一起吃頓飯,連鞭炮也沒放,就這樣簡簡單單地過了生日。

後來,親戚朋友村民們知道後,很多人抱怨父親不通人情。父親微微一笑説:“你們説我怎樣過生日才是過生日?是不是要擺個幾十桌飯,再花幾千上萬塊錢買煙花禮炮,最好再請歌舞團又唱又跳?你們説我捨不得花錢,其實我真是捨不得把錢花在這些上面。我覺得作為黨員,就應該帶頭移風易俗,把本不該花的錢用在農業生產上,用在該用的地方,不要浪費了!”

細細想想,父親説的話一點都不假。老百姓掙錢真不容易,把血汗錢用在刀刃上,把平常的日子過好了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啊。

父親一生廉潔勤儉,他的良好品行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兄弟姐妹。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勞動中,我們從不貪圖單位、集體和私人的便宜,我們用一雙勤勞的手去收穫自己應得的果實。我們更要把這種誠實守信、清廉勤儉的好家風一代一代傳下去,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品行端正真誠善良的人。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9

我的父親是個黨員,黨齡比我的年齡還大。父親是國土部門的一個執法幹部,在任期間評比,他幾乎年年都榜上有名,優秀共產黨員、市縣人大代表、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拿了一個又一個獎,同事們都稱他是拿獎“專業户”。如今家裏存放了一隻箱子,裏面裝的全部都是他那麼多年來得到的獎章、證書。

父親工作非常認真。在土地執法上,父親以人為本,顧全大局。有一次,某國土資源所報請父親協查劉某等5人非法佔地建房,他了解情況後,採取以宣傳教育為主,組織國土資源所、鎮駐村幹部、當地村幹部,多次逐户上門做當事人思想教育工作,宣講相關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政策,並將該市以前開展集中強拆違法建築的影像資料播放給他們看,盡力爭取他們的支持,減少他們的經濟損失。通過耐心細緻的宣講和做工作,5名當事人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自行拆除了違法建築,恢復種植條件。

父親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黨員,在工作崗位上廉潔自律,兩袖清風。記得有一次他帶領執法隊的有關人員,對我縣的違法佔地進行排查,發現了一起剛剛動工的建築,超佔國家土地300餘平方米,經調查,該建築沒有任何手續,執法人員向當事人下發了《責令停止土地違法行為通知書》,並要求其限期拆除違法建築。不巧的是這家工地老闆是父親的一個遠房表哥,工地老闆見勢不妙,連忙説“我沒有辦證,不是想着你在執法隊嗎?”父親説“我在執法隊,也不能拿着國家的土地送人情啊!我是執法人員,國家的法律法規我不能違背”。當晚工地老闆拿着五萬元現金給父親説情:“表弟呀,這點小意思,請你收下,今天的事你就只當沒看見,何必那麼認真呢?你就幫表哥一把,等工地完工,樓房建成再給你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你看怎麼樣?”話沒説完,父親就氣沖沖站起來説:“你把錢拿走,我是國家幹部、是黨員,這種辦法在我這裏永遠行不通。”

父親為了工作,跑上跑下,忙裏忙外,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經常兩頭不見天,為了“大家”顧不上“小家”,母親幾乎承擔了全部家務。為此,母親也時常發些牢騷。父親經常對媽媽説:“我是一隊之長,我不帶頭誰來帶這個頭,村看村,户看户,隊員還得看幹部嘛!”

父親對自己是這樣,對兒女們也要求非常嚴格。自我走上工作崗位以後,父親就總是對我説:“孩子,你現在的工作和現在生活的好日子,一切都是共產黨給我們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人要知恩圖報,更要有上進心,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努力向黨組織靠攏。”在父親的鼓勵和影響下,工作第二年我就向上級黨組織遞交了我的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希望像父親一樣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0

我的母親是一名老黨員,她常説的話是“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母親在我們村子裏算得上是個通情達理、吃苦能幹的女人。只要別家有困難,第一個到場幫忙的肯定是母親;誰家鬧矛盾了,母親也幫着調解。村民們選舉母親當了村官,母親一干就是30餘年。

母親對集體的事比對自己家裏的事還要認真。有一年冬天,我們村要修攔水壩,母親作為一村之長,跑上跑下,忙裏忙外,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經常見不着人,為了“大家”顧不上“小家”,父親幾乎承擔了全部家務。為此,父親也會發些牢騷。母親對父親説:“我是一村之長,我不帶頭誰來帶這個頭,村看村,户看户,社員還得看幹部嘛!你不知道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母親這麼一説,父親就沒什麼話了。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村裏修建水庫,解決全村200多村民的飲用水和用電問題。縣水電局提供鋼筋、水泥等材料,村民投工,負責搬運和修建。全村按户分配,每户出一個勞工,不分男女,直到運輸任務完成和工程結束為止。

由於村子在山裏,不通公路,搬運工程材料需要攀爬近10裏的曲折山路。那段時間,我的母親總是大清早就趕着騾子下山,一天兩趟負責搬運,其他的村民基本上都是一天一趟。每次看着歸來的母親,低矮的身軀,背上全是泥水和汗水的混合物,她和家裏的騾子一前一後,都喘着粗氣,一路走過彎彎曲曲。

終於有一天,父親忍耐不住了。“你這麼不要命幹嗎?一天兩趟,你受得了,大黃(家裏騾子的名字)也受不了啊!”父親大聲質問。

“你懂個啥,馬上農忙了,不提前搬運完,咱們的水庫還修不修了?再説我做的是大家都受益的事呀。”母親説到 “大家”的時候,一下子彷彿又變得精神了。

父親生氣地跺腳,鑽進廚房,邊走邊説,“你就活活累死吧。以後要還是一天兩趟,你自己去,別帶大黃啊,它可不是黨員。”母親哈哈大笑,“大黃,做得比我這個黨員多……”

第二天,天不亮父親依然早早起來給母親熱昨晚吃剩的飯菜,然後給大黃喂草料,然後,一切照舊。

那一次,母親提到“黨員”時的神情在我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我第一次聽説了“黨員”這個詞,也記住了母親的話——“我是個黨員”。母親情感樸實,尤其對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感到無上光榮。“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哪有我們這個幸福的家。”“從小要聽黨的話,長大要做黨的人。”“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這是母親常掛在口頭的話。

一轉眼,我參加了工作也入了黨,每次臨走時,母親都會告誡我,“男兒就應該頂天立地,多幫助人,堅決不能走歪門邪道。”

“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也成了我的座右銘。受母親的影響,我手巧、腿勤、一手好活什,鄰家有什麼事總愛來麻煩我,我不管手邊有什麼事,都會先放下,隨叫隨到;只要我在家,總是把衚衕掃得乾乾淨淨。左鄰右舍無人不誇,都説“有其母必有其女,教出的後輩是好樣的”。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1

父親已是年近90歲的老人了,退休30多年來,父親每天讀書、看報、散步,生活充實而平靜。

多年來,我每次回家,父親總是關切地詢問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情況。在父親的心裏,子女的成長是他最大的牽掛。

當我對生活和人生髮出牢騷和不滿時,父親總是對我説,要“讓、上、幫、躲”。具體來説,就是“見到榮譽就讓,見到困難就上,見到別人有難就幫,見到好處就躲”。如果你做到了這“四個字”,那麼,就少了些牢騷和怨言,人就會有一種朝氣、一種陽光、一種力量。

起初,我對父親説的這四個字不以為然,如果做到這“四個字”,那我不就是成傻子了嗎?

父親聽後嚴肅地説道,我願意有一個這樣的傻兒子,而不願要一個見到榮譽就搶,見到好處就拿,見到事就繞着走,見到問題就躲。處處只會“搶、拿、走、躲”所謂的聰明兒子,我們的家風就是“讓、上、幫、躲”,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

按照父親的教導,我在工作、生活上,處處“讓、上、幫、躲”,雖然苦點、累點,但人際關係融洽了,心態變得平和、淡定了,生活中,看到了更多地雲捲雲舒、花開花落的景緻。

父親意味深長地説,這“四個字”,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安身立命的根本。我沒有什麼遺產留給你,就只有這“四個字”,子子孫孫都不能忘。

“讓、上、幫、躲”這四個字,正是父親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一個人能擁有這“讓、上、幫、躲”的品格,就能抵禦塵世間任何艱難和險阻,散發出迷人的人格魅力。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2

人生需要良好的家風來照亮指引,家風的內涵很豐富,但這三點不可少。

第一個是“善良”。有了善良之心,有了感恩之心,有一顆關懷體恤之心,才會愛這個世界,愛周圍的人,愛所有的生命。一個人活在世上,不過是向人世借幾十年光陰而已,要在有限的時光裏成己達人,才對得起自己的一生。善良可以説是我家的第一個家風。爺爺奶奶就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曾這樣諄諄告誡子女:“做人千萬不要去做惡事,作惡多端,會有報應。”這樣的家風也深深地影響了我,無論在哪裏無論和誰打交道,我都與人為善,不做違背良心之事。

第二個是“勤儉”。父親教育我,端正勤儉,是居身良法。“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能不為息患挫志,自不為安樂肆志;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不能投機取巧、不勞而獲,鋪張浪費。父親在當地農行工作,勤勤懇懇幹了一輩子,不貪不佔,年年被單位評為先進工作者。為了養育我們6個孩子,母親起早貪黑幹着生產隊裏的重活累活苦活。

第三個是“學習”。學習無止境,向書本學習,向社會學習,向他人學習,不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父親常對我們兄弟姐妹説:“知識從哪裏來,就是從學習中來。”父親只讀了兩年私塾,後來他能夠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就是因為刻苦學習,向同事學,向書本學,向實踐學。現在老父已經80多歲了,還天天堅持讀書看報,可以説“活到老,學到老”。

心靈的家風也是生命的家風,心靈的家風越亮,生命的道路越長,生活的道路越平坦。為此,我要不斷為家風加油加薪一代一代相傳,千萬不能讓它們熄滅了。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3

在這個物流縱橫,世風日下的時代,“家風”儼然成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每每提及,總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一言以蔽之,家風之不傳也久矣。

那麼,家風究竟是什麼?“家風”看到這兩個字讓我聯想到的是種種嚴厲的家規!依我之見,家風是一些列在紙上的條條框框,是一把約束人做事情的戒尺!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的風氣、習俗,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規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遵循的祖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規則,它不需要列舉,更不需要背誦,但是它需要我們的傳承......

百善孝為先,我們一直在傳遞。12歲農家少年張俊,8歲那年爸爸因車禍身亡,媽媽離家出走,從此與年幼的弟弟和體弱多病的奶奶相依為命。“奶奶,我來替爸爸養活你”。"每學期必須拿到一張獎狀,回去讓奶奶高興;在學校堅決不能犯錯誤,免得奶奶傷心。”這些是小張俊對奶奶的承諾,他希望奶奶快樂!在張俊的家裏,燻黑的牆上畫着一張評比表,上面寫着張俊和弟弟張旭的名字,名字後面畫的是五角星的圖案。張俊説平時他和弟弟誰幫奶奶幹一件事就在誰的後面畫顆星,每月一評比,看誰得到星星多。這個少年在用真心演繹孝的家風,孝根植我們內心,我們一直在!勵志奮鬥,我們一直在行動!“你只聞到我的香水,卻沒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規則,我有我的選擇;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你嘲笑我一無所有不配去愛,我可憐你總是等待;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我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這是陳歐的正能量,也是我們的率真和勇氣!我們會帶着社會的歷練,奮鬥終身。不離不棄,我們一直在!

誠實守信,我們一直在弘揚。不説謊話,不説大話,實事求是,是家裏人從小對我的教誨。原來家風一直都在!

家風需要傳承。歷史上“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展現着良好的家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良言、家風古訓仍為世人尊崇。但如今多少富家子弟、官員子女啃老驕奢;多少人因為不想吃虧,爭名譽地位甚至可能為爭一個公交車座位而“鬥智鬥勇”;多少人為了利益而製假售假……如果有嚴格質樸的家風,這樣的事情會不會減少一些?

如今的社會歲月改變了時代的面貌,卻拭不去銘刻至今的家風。我們承載着祖先的基因,流淌着祖先的血液,享有着祖先的姓氏。祖先能成就的美德,我們是否可以將其延續下去?俗話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要齊家,就要我們傳承良好的家風。

好家風,我們一直在;好家風,我傳承!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4

投稿給一些刊物,有編輯問:“這是你的筆名吧?”還有人忍不住好奇地打聽:“當初為何給你取了這樣一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不是筆名,是真名,是爺爺為我取的,這個名字凝結着他對我一生的期許和告誡。雖然他去世已經30年了,但我時常想起他。

爺爺是一位老幹部,新中國建立後當過我們縣修造船廠的廠長。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縣成立國營的航運公司,他應該稱得上“元老”,加之奶奶也是航運系統的老職工,按照政策,父親可以去航運公司上班。但爺爺沒有“動腦筋”讓父親坐辦公室或從事調度調配等較為輕鬆的工作,而是讓父親到一隻小木船上當了一名最普通的水手,天天水裏來浪裏去,一干就是幾十年,從小木船到水泥船再到鐵板船,父親直到下崗其最高職務都只是一隻內河小船上的“大副”。

後來哥哥出生了,父親問爺爺取什麼名字好,聽説爺爺一錘定音:取名“正志”,諧音“正直”,如果再生一個孫子就取名“正氣”,兄弟二人名字的最後一字合起來為“志氣”,做人不僅要正直正氣,還要有志向、有骨氣,不是靠自己本事得來的東西堅決不要——這是爺爺一輩子的堅守,他希望能傳承下去。有件小事充分體現了爺爺的這種性格。

我們家緊鄰公路,記得我4歲的時候,有次一輛運西瓜的貨車翻到路邊,西瓜滾得到處都是,左鄰右舍聞風而動,大呼小叫:“有不要錢的西瓜吃啦!”看到很多大人小孩把大大小小的西瓜往家裏搬,搬了一趟又一趟,我和哥哥站在屋檐下饞得直流口水,眼看着西瓜快被搬完了,我就纏着哥哥説:“我們也去搬西瓜吧!”哥哥拗不過我,而且他自己也想吃,就説:“好吧,我們也去搬幾個!”説着就打算往外走,一直沒做聲的爺爺忽然大聲怒喝:“我看今天誰敢去!”震得我頭皮發麻,只見爺爺臉色鐵青,寫滿震怒和威嚴,似乎要過來揍人,我們都被嚇住了,再也不敢挪動半步。

在我人生的很多關口,常常有一些“高人”指點,要我去給某人送點禮“拜拜碼頭”,但是我總是想起爺爺的那一聲怒喝:“我看今天誰敢去!”他這句話就像楊震的“四知”一樣淪肌浹髓,我在多個機關、多個崗位工作過,從沒送過一次禮,從沒多報一分錢賬,沒收過一個紅包。有時我會向別人解釋我名字的來歷,這不是一種炫耀與標榜,而是一種自我提醒和對爺爺告誡的敬畏。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5

父親生前很嚴謹也很勤奮,在他64年的生命旅途中,像一架不知疲倦的風車,不停地旋轉,人生征程漫漫的煙雲飛逝而過。

父親每日看書學習都睡得很晚,天剛剛亮就又起身勞作了,上班時是這樣,退休後賦閒在家也是如此。父親的知識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他小時候家境貧窮,前後加起來上了不足兩年的學堂,後來卻做了一輩子文字工作。演講時口若懸河,引經據典,生動有趣,他還寫得一手好字。

父親常説:“勤能補拙。”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學習,從未間斷。他的勤奮無形中影響着我們,我們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積極向上,全家人都加入了黨組織,是個名副其實的“黨員之家”。

晚睡早起也成了我多年的習慣。在別人還在夢鄉時,我就披着滿天的星光,邁步在寂靜的大學校園,想象着棲鳥的夢囈,呼吸着凌晨空氣的清新,傾聽着歲月無聲無息地揭過的每一頁的日曆。每逢這時,我就有一種對大地的感恩,文思就會如清泉一樣溢出,閃現着留不住的飛逝的歲月片段,靈感湧動,腹稿就這樣在腦海形成,於筆端從容地瀉出。

如今,我已有了一種無形的緊迫感,不忍心讓平淡無奇而又庸常的日子,沒有濺起一絲浪花就匆匆逝去;儘管我已過了考慮自己所謂前程和晉職的年齡,歲月已經染白了我的鬢角。我正品嚐着不期而來的那杯醇厚的人生老酒,品味着伏案寫作的寂寥而又無限充實的日子,在筆耕中享受到了別人少有的樂趣。一張張發表了我的文字的報紙,一份份郵寄而來透着墨香的文學雜誌,一本本的獲獎證書,這就是我心路的簡潔歷程,也是我在走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痕跡。

感謝我的父親,他時常説的那句“勤能補拙”,燃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其實,在你讀書做人的同時,你也在讀這個社會;寫作的本身,其實就是生命的燃燒;只有當你站直了身體,影子才不會彎下。人的一生可能有很多的遺憾,生命的旅程也一樣的有長有短。父親慈愛勤懇的一生,像一盞温馨、平和、不熄的燈盞,那散發的熠熠光束,讓我受到了有益的啟迪和震撼。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6

我的父親是一個地道傳統的農民。

印象中,他終年忙活在田地裏,很清閒,所以家中糧倉總是豐盈。父親説,農人平時多苦一把,倉中有糧,饑年不慌。

記得能下地幹活時,父親就領着我們到地裏幹活,講解如何幹活才能事半功倍,磨礪我們的耐心和意志。

父親説,人哄地一年,地哄人三年。上學後,我才悟得讀書如同犁地,也是要把每一個知識點不落下,精心鑽研,才有好的收成。

父親常叮囑我:幹工作,一定要用心盡心,切忌浮滑懶惰。

自己結婚後,坐下來跟父親閒談,提起婚姻中意見相左,他緩緩地説:“女人一輩子不容易,男人要學着寬容。”?

我的母親特別能吃苦。

多年的操勞使得她患了很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雙腿走路時就像一對圓括號。數九寒天,廚房如同冰庫,她就坐在老式的風箱跟前燒火,為上學的我們蒸饅頭,“哧嗒哧嗒”地拉風箱聲,響過一個冬天又一個冬天。母親常説:“我們沒文化,吃了很多虧,你們要好好讀書,把書念成。”

父母這兩本深厚綿延的書,其間有高山,流水,良田,更有良知。兒女們只要用心讀,那便是家風,民情,教化,國音。

也許若干年之後,我的兒女們會淡忘父祖栽植瓜果桃李的辛苦,但我一定會努力教誨他們:如何津津有味地品嚐麥米之香,如何在面對困難時把脊樑挺得更直,如何在天地間把“人”字書寫得方正敦厚。

家風是什麼?家風是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有度有方,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勤儉節約播種愛心。春雨潤物細無聲,春風如沐化萬物,家風就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慮。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7

給自己立規矩,給配偶子女立規矩,帶頭遵守並督促家人不逾規、不越矩,讓好家風成為硬約束

唐代詩人羅隱在《夏州胡常侍》一詩中言道:“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意思是説,為官者當獻身國事,不要去為子孫謀家財。

焦裕祿堪稱當代為官者的典範。當他身居縣委書記之職時,大女兒焦守鳳中學畢業,想進一個好單位,希望父親利用職權找找門路,焦裕祿斷然拒絕並教育她説:“你跟羣眾比一比,看是不是大家都能隨便到一個好單位?你不能因為是縣委書記的女兒就高人一等,你應該到艱苦的地方去鍛鍊。”後來,焦守鳳通過招工去了供銷社副食品加工廠,在那裏賣鹹菜、醬油。焦裕祿對家庭子女的教育,展現出艱苦奮鬥、不謀私利的家風,值得廣大黨員、幹部學習。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日常生活中積澱形成的風範。“明禮誠信”“互謙互愛”“自立自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傳承千百年的家訓,都是良好家風的體現。

眾所周知,一個家庭倘若家風不正、家教不嚴,家庭成員往往很難形成遵守公序良俗的自覺,很可能在生活工作中行為越矩、招惹禍端。對黨員、幹部來説,家風連着作風,家風體現官風。好的家風,能培育出好的作風。因此,黨員、幹部不可簡單地將家風視為私事、小事,而是事關個人前途、家庭幸福的大事。

在老百姓看來,領導幹部手握公權力,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可能用公權力來為自己或家人謀取方便或利益。一旦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正,其配偶子女就可能在私慾膨脹之下利用領導幹部手中的公權力行違紀違法之事,這將導致家風愈加敗壞、腐敗行為變本加厲。現實中,受不良家風的影響,“家庭羣腐”的現象時有發生,查一個帶出一片、端一個牽出一窩,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領導幹部的家風建設,要從子女抓起,用良好的家風來教育下一代清白做人、乾淨做事。身為領導幹部,既是人民的公僕,也是家庭的主心骨,工作和生活中都應處處當表率。要給自己立規矩,給配偶子女立規矩,帶頭遵守並督促家人不逾規、不越矩,讓好家風成為硬約束。

以好家風培育好作風,領導幹部還要自覺擺正黨性與親情、家風與黨風的關係,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正好家風、管好家人、處好家事。當親情與黨紀國法發生矛盾時,領導幹部要把成全公義放在第一位,不被私情、私利、私慾所左右。若做不到這一點,整個家庭都可能陷入貪腐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最後毀掉家庭的幸福。

好家風不是一朝一夕便能養成的,它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認同和踐行。這就要求領導幹部做到慎獨慎初慎微,即要求家人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家裏立下的規矩,任何時候都要遵守,絕不開口子、搞“下不為例”那一套;違背家規、敗壞家風的事情,即使再小、再不起眼也不能幹,防微杜漸,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養成自覺遵守家規、維護家風的良好習慣。要把好家風當作傳家寶,代代相傳,這樣才能激發“家和萬事興”的活力,增添“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動力。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8

“這事不算事”,是老爸常説的一句話,據他説是爺爺那輩就留下的家訓。雖然樸實無華,卻在關鍵時刻一步步激勵我前行。

小時候,我特別膽小,和我一般大的小夥伴都學會騎自行車了,可我還是學不會。主要是我怕挨摔,不敢騎。哥哥在後邊推着幾次,我在前邊騎着,口中嘟囔着不讓他放手,摔是沒摔着一次,但還是撐不住把,不會騎。我和哥哥都泄了氣,愁眉苦臉沮喪回家。我説我真笨,人家都會騎車了,我還是不會,怕是一輩子也學不會了。老爸聽了哈哈大笑:“這點事算啥事,我保你三天學會”。於是,在老爸的指導下,摔過幾次後,我真的學會了騎車。

大學聯考失利,我只能進入一家職業學校學習。前途黯淡未來渺茫,我唉聲歎氣,不知該何去何從,見到熟人羞愧難當。老爸為我做好吃的,開導我:孩子,這事其實不叫事,你爺爺那時候家裏困難,都餓得快不行了,最後不還是過來了嗎?我那年做生意賠光了,不也是照樣過來了。考不上大學怕啥,學一項技術也不錯呢!老爸的話使我在陰霾中看到一股光亮,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氣。

畢業後被安置在一家工廠上班,和所學的專業相差甚遠,轟鳴的機械,噪雜的環境,使我迷茫煩躁,不想一輩子就這樣過下去。老爸安慰我,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你不是喜歡寫文章嗎?業餘沒事就寫寫,心裏就舒服了,説不定還會寫出點什麼名堂來呢!老爸的話如一陣及時雨適時點醒了我。於是,所有煩惱盡書筆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找到了很多素材,試着寫稿,試着投稿,慢慢地,我的文章滿天飛,上了許多報紙副刊,廠長看到後,把我從忙碌的車間調到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負責單位宣傳。寫作,改變了我的人生,也讓我有了用武之地,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刻骨銘心的一段戀情受挫,我深陷其中,萎靡不振。老爸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只是呵呵一笑,我當什麼大不了的事呢,就這點事呀。閨女,還記得你表姐吧,她談了20xx年的男朋友又找了新女友,你表姐鬧自殺鬧了好幾回,看着像多大的事,最後怎麼樣,還不是找了個更合適的。緣分這東西,強求不得。好的,屬於你的,都在後面呢!聽了老爸的一番勸慰,我慢慢走出失戀的陰影。後來,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愛情。

“這事不算事”,所表達的是一種樂觀、睿智、豁達、淡泊的生活態度,使我們從容度過生活中的種種逆境,蓬勃向上。人生中難免遇到風雨坎坷,不消極沉淪,自怨自艾,要相信自己,從容面對。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19

我常給兒子糖糖讀《弟子規》《顏氏家訓》之類的故事。意在培養他的孝順、仁愛之心。後來發現,收效甚微。現實生活中,他是我們家的土皇帝,我和老公為他為奴為婢,被他呼來喚去。他一會兒讓我幫他幹這,一會兒命令爸爸為他做那,晚一秒,就耍性子。反過來,你讓他幫着撿個東西,他都一百個不情願。

平時吃東西,都把最好的留給他,漸漸地,他自己也習慣挑最好的,從不顧及爸媽。

我找來動畫版的《孔融讓梨》給他看。並解讀孔融的孝心。隔日,我特意買來梨,洗好裝盤,端到兒子面前。他挑個最大的,甚至沒想到給爸媽拿一個。我問:“還記得孔融讓梨嗎?他總是先把好的大的分給家人,自己吃最小的。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大的他吃不了。我就能吃全吃完,你看。”説着咬下一大口。

不由想起我小時候,我們姐弟三個,一家五口,雖然那個時候生活條件沒現在好,但一家人無論誰有了好東西都會想着別人,從不會只顧自己吃。“不吃獨食”成了我們家一條不成文的一條家規。孩子得到好吃的,要先問問父母吃不吃。

後來,姥姥過來照顧糖糖。我買了燒雞為她接風。撕下一個大雞腿:“媽,您吃這個大的。”姥姥疼外孫,轉手給了糖糖。他坦然接受。我又撕下另一個:“媽,這個是女兒孝敬您的,一定得吃。”老媽不再推託,她扭頭對糖糖説:“看,你媽多孝順我,你長大了也要孝順你媽喲。”沒想到糖糖立馬把雞腿舉到我的嘴邊:“媽媽,你吃這個好的,姥姥你看,我也孝順我的媽媽。”説着得意地衝姥姥笑。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做給他看。講再多抽象的道理都不如做一次。這些生動又真實的行為,容易看懂,又容易模仿學習。

於是我們母女約定在糖糖面前“秀”孝順。比如分包子:“媽,您吃這個大的,肉餡多。”姥姥很配合:“還是我女兒孝順,真是好孩子。”晚上,我為老媽端上洗腳水。我相信,身教的力量。

不知從何時開始,糖糖也成了小孔融,分好吃的,先給大人分一圈,最後自己再吃。自己喝水時,也會幫我們端一杯。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嘀咕了句腿疼,他立馬幫我揉腿。公交車上還要給沒座的老人讓座……不知不覺,兒子變成了一個孝順的小暖男。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家庭教育,教給孩子的首要品質就是孝。一個有孝心,有仁愛之心的孩子,是永遠不會偏離人生的正確軌道的。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20

我的爺爺是個老黨員、老革命。1935年參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參加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二野戰軍衞生部第七醫院醫務主任,參加過淮海戰役。建國後,任西南軍區支援司令部衞生防疫科科長。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轉業到地方。爺爺常常告訴我們晚輩,為人要正直,勤儉節約,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無私助人。爺爺的一生就是這樣做的。

小的時候我最怕爺爺,因為爺爺要求嚴,吃飯時不准我們掉一顆米粒到桌子上。那時他在單位裏級別最高、工資最高,可他卻非常節約。在他的帶動下,我們家所有成員都養成了不浪費糧食的習慣,考入大學的女兒參加了學校的綠色飲食協會,倡導節約糧食。

一直到我結婚前,家裏都沒有買電視機,爺爺訂閲了大量報刊,要求我們全家閲讀學習。有人認為爺爺小氣,説他對自己的子女過於嚴格。可爺爺對別人卻大方得很,特別是退休以後,常常有家庭困難的人來借錢。很多人是有借無還的,可他卻照借不誤。有一年一個農民來住院沒有錢,爺爺就自己掏錢給他住院,旁邊有人説:“老爺子,素不相識。別人哪裏會還!”可爺爺説:一條命重要!

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但爺爺每次都傾囊相助,而自己卻過着最簡樸的生活,穿着打着補丁的衣服,吃着最簡單的飯食。記得單位裏一位老職工的女兒摔壞了腿,於是過來借輪椅,輪椅是爺爺買來自己用的。可他一聲不吭地借給人家,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不讓我們去要,説別人年輕現在更需要。我有位女同學是農村的,爺爺得知她家庭困難,常常資助她、鼓勵她。爺爺快去世的時候,他把自己最值錢的一台窗式空調捐給了醫院,並且寫下遺言把自己的遺體捐給醫學院,所有的東西交給組織處理。在爺爺的追悼會上,有個年輕人前來弔唁,和同我們哭得一樣傷心。他是個環衞工人,家境貧寒,曾經自暴自棄,但爺爺沒有輕視他,經常鼓勵他,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信任他。慢慢地,我明白了幫助他人的意義所在。尊重別人愛護別人,也才會得到了別人的尊重。

母親曾經是我們這裏的婦聯主任,她和爺爺一樣胸有大愛,正直無私。記得兒時我們家常常收留那些遭遇家暴的婦女,母親常常奔走於鄉村和法庭之間維護婦女兒童的權益。退休後,母親支助孤兒,呼籲社會為腎衰婦女捐款。她常常説自己和爺爺一樣都是黨員,應該以爺爺為榜樣傳承家風。受到家裏的影響,女兒和我們一起參加義工活動,和外婆一起支助失學兒童,積極努力上進。

傳承家風,言傳身教;道德修養,從小培養。只有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素養,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把良好的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21

我的父親是一名黨員。小時候,父親對我相當嚴厲,尤其在做人處事上,教育我要誠實做人,不許説謊,不許拿別人的東西。

我印象最深的事是9歲那年的一天清晨,我和附近一户人家的孩子一起去上學,路過村子中央的老井房時,那孩子發現一個剛剛離開的大哥把帽子遺忘在井台上,就順手揣進自己懷裏。放學後,我正好碰到那個丟了帽子的大哥在尋找他的帽子,我就告訴了他。

不想,這一下惹了大禍,那孩子不但不承認帽子是他拿的,還誣賴説是我拿了交給他的。他的母親就拖着他,一路打上門來叫罵,父親氣急了,以為我真的拿了別人的帽子還説謊,操起一根皮繩就狠狠打了我一頓。那一頓皮繩讓我疼痛難忍,也在我心裏留下了深深地印痕。我曾經埋怨過父親的不分青紅皂白,但是隨着時間的移動,我慢慢理解了父親,他是怕我小小年紀就學會説謊,也怕我變成那種“小時偷針,大了偷金”的人,這是他不能容忍的。

父親這樣要求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生活中,他做事“釘是釘鉚是鉚,喇叭是銅鍋是鐵……”絕不容許半點摻假。

當時,村莊有一個下派的駐隊幹部,沒有務農經驗,經常不切實際地要求農民執行上級的指示。正是種麥季節,人們忙得不可開交,駐隊幹部卻要求大家耗費幾天時間在場院挖一個七八米的深坑來貯存濕玉米杆,耽誤農事不説,貯存的玉米杆到了冬天就發黴腐爛了,根本不能給牲口吃,純粹是勞民傷財。別人都不敢説,父親卻直言反對。

還有一次,當保管員的父親發現另一個保管員在庫房領取飼料糧時,偷了糧囤裏的小麥,父親追到那人家裏,查到那袋糧食,那人抵賴不過,便跟父親商量,説只要父親不説,就把那袋糧食跟父親平分。耿直的父親還是如實向大隊報告了。

父親從來沒有改變自己誠實做人的準則。一輩子都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地做人。為此他吃過苦頭,蒙受過委屈,但也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父親的為人深深地影響着我,誠實是一種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人格魅力,它會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清澈美麗起來。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 篇22

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有口傳的“三要三不要”家規了:要忠厚,不撒謊;要勤快,不懶惰;要節約,不浪費。

我父親解放初期入黨,在村裏當了大半輩子幹部。大門以外,他是全村致富的帶頭人;大門以裏,他是我家家規的繼承者和示範者。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規的重要性非同小可。除了“三要三不要”,我家還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尊卑地位,老幼有別。爺爺經常説:“拾根草棒有長短”。一家之口,要有尊卑有序的禮數,下輩孝敬上輩,長輩關愛晚輩。勤儉持家,內外有別。那些年,日子過得緊巴,一家人省吃儉用,一件衣服補了再補,一碗飯吃完了添了再添,一粒米掉在桌子上都要撿起來。對外則要熱情大方,以最好的飯菜招待客人。我父親經常説:“再窮不能窮了來客,再富不能忘了節約”。

身為黨員幹部的父親,教育我們要走正道,不做歪歪事;要愛人民愛集體,不能只為自己着想。

有一次,村裏一個烈屬遺孀生病了,我父親就將家中僅有的10斤麪粉送給這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90歲高齡的爺爺因病住院,父親帶頭陪牀,爺爺吃喝,父親一口一口地喂;爺爺大小便,揹着去衞生間。後來,父親公務在身,母親接替他照顧爺爺。醫護人員和病友都以為母親是爺爺的親生女兒,對她讚歎不已。

這些都是我家的家規,體現在一言一行之中,教我們如何待人接物,做人做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jingxuan/0x7e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