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講話稿精選 >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範文五篇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範文五篇

一個家庭倘若家風不正、家教不嚴,家庭成員往往很難形成遵守公序良俗的自覺,很可能在生活工作中行為越矩、招惹禍端。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範文五篇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一

父親生前很嚴謹也很勤奮,在他64年的生命旅途中,像一架不知疲倦的風車,不停地旋轉,人生征程漫漫的煙雲飛逝而過。

父親每日看書學習都睡得很晚,天剛剛亮就又起身勞作了,上班時是這樣,退休後賦閒在家也是如此。父親的知識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他小時候家境貧窮,前後加起來上了不足兩年的學堂,後來卻做了一輩子文字工作。演講時口若懸河,引經據典,生動有趣,他還寫得一手好字。

父親常説:“勤能補拙。”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學習,從未間斷。他的勤奮無形中影響着我們,我們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積極向上,全家人都加入了黨組織,是個名副其實的“黨員之家”。

晚睡早起也成了我多年的習慣。在別人還在夢鄉時,我就披着滿天的星光,邁步在寂靜的大學校園,想象着棲鳥的夢囈,呼吸着凌晨空氣的清新,傾聽着歲月無聲無息地揭過的每一頁的日曆。每逢這時,我就有一種對大地的感恩,文思就會如清泉一樣溢出,閃現着留不住的飛逝的歲月片段,靈感湧動,腹稿就這樣在腦海形成,於筆端從容地瀉出。

如今,我已有了一種無形的緊迫感,不忍心讓平淡無奇而又庸常的日子,沒有濺起一絲浪花就匆匆逝去;儘管我已過了考慮自己所謂前程和晉職的年齡,歲月已經染白了我的鬢角。我正品嚐着不期而來的那杯醇厚的人生老酒,品味着伏案寫作的寂寥而又無限充實的日子,在筆耕中享受到了別人少有的樂趣。一張張發表了我的文字的報紙,一份份郵寄而來透着墨香的文學雜誌,一本本的獲獎證書,這就是我心路的簡潔歷程,也是我在走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痕跡。

感謝我的父親,他時常説的那句“勤能補拙”,燃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其實,在你讀書做人的同時,你也在讀這個社會;寫作的本身,其實就是生命的燃燒;只有當你站直了身體,影子才不會彎下。人的一生可能有很多的遺憾,生命的旅程也一樣的有長有短。父親慈愛勤懇的一生,像一盞温馨、平和、不熄的燈盞,那散發的熠熠光束,讓我受到了有益的啟迪和震撼。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二

家庭是國家和社會的細胞,而對於個人來説,家庭又是一個成長空間、精神母體和責任所在。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家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並在具體過程中轉化為家風。家風既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承載體,也是人生成長過程的特殊空間。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家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許多優秀的思想和優良的品德都是通過家風成為家族基因,成為支撐歷史的一片片山脊。

良好家風,黨員帶頭。這不僅是一個黨員主動在社會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責任和義務,更是黨員自身建立一個健康、上進、和睦家庭的要求。一個黨員的良好的家風,應從“情、理、法、道、德”這幾個層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踐行其中。

第一個層次是“情”。情是什麼?情是人與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一種和諧的要求。崇尚勤勞和創造,追求美好的生活,這應該是現代家風應首先具備的。勤勞和創造,本質也就是對生活的熱愛,往往也充滿對這個家庭和其他家庭的愛。這種愛心,擴大開來,也就是對國家對社會的愛心。一個人愛人生才能對家庭充滿愛,從而對國家對社會充滿愛。對於一個黨員來説,主動把家風建設中的“情”,提升到熱愛國家、貢獻社會、關心他人、勞動創造上,就顯得更加重要。家風首先也是建立在情上,傳達的方式也多包含情感。親人間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在愛的傳遞中充滿温暖和真誠,讓生活和信仰更好有機地結合。

第二個層次就是“理”。理是什麼呢?通俗地説,便是人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相處的一種科學的關係。這裏面又好複雜,有認同度較高的,也有許多有不同看法的。我們常説∶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這個“理”確實因不同的人的不同利益、不同出發點、不同個性、不同認識,在具體的問題上,有着千差萬別。在一定的範圍內,理代表的是一種社會公德。家風中對理的觀念的要求和培養,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社會生活中做到合情合理,能理解別人,友善誠信,這往往也與家風有關。如何認識具體事理,形成講理的心態,掌握講理的方法?家風在這上面的影晌巨大而深遠。作為一個黨員,影響並帶動他人的,往往首先便體現在這個“理”上,家風中的“理”,同樣是羣眾所關注的,做好了,才能帶頭,才能發揮榜樣作用。

第三個層次就是“法”。法就是規定一個人在社會中不準做什麼的一道高壓線。很多的違法案件,從違法者本身來説,往往有思想淵源和行為過程,歸根到底,也與家風的失偏和不良有關。法是天秤,而從另外更大範圍看,法制是美好生活的平衡物。在一個家庭之中,一個人的違法犯罪,便可能造成一個家庭幸福的傾覆。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家風中缺少法的理念,也可能造成家族式犯罪的悲劇。遵紀守法,是良好家風必不可少的部分。形成這部分的良好家風,在於對法制的敬畏,也在於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更在於處理矛盾中預先警覺一切違法傾向的自警能力的培養。家風在遵紀守法上的作用還是多方面的,合情合理的生活態度,往往在衝動和冷靜中起到很大作用。對一個黨員來説,更要提高家風建設的標準,自覺把黨紀放在國法前,形成廉潔家風、拒腐家門。

第四個層次就是“道”。道者,事物發展的科學規律。追求科學精神是現代社會的主流,也正是我們現代倡導的家風所需要加強和光大的。在科學技術的物質成就充分彰顯的今天,科學精神更具有廣泛的社會文化價值。在家風建設中,讓科學精神充溢進去,對於培養家庭成員“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尊重實踐,弘揚理性”的開放、開明、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態度,顯得更加重要。家庭的科學精神環境往往對個人的成長起到基礎性的作用,一是建立起追求科學的興趣,二是形成對科學的信仰,三是掌握哲學基本的方法論。家風的影響,可以從一個人的孩提時代開始,便具有一個良好環境:倡導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衞真理的勇氣,鼓勵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鼓勵知識的創造性應用,強調客觀驗證和邏輯論證相結合的嚴謹方法,具備經受實驗、歷史和會實踐檢驗的心理能力。作為一名黨員,在家風建設中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既是對自己信仰的堅持,也是一種對真理的推廣。假若在家風中不能倡導科學精神,很難相信能在工作中也堅持科學精神。

五個層次就是“德”。德其實就是人類社會公認的真善美的思想和行為的形而上學,最後歸結於一種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然後又體現到人的具體社會生活中。真正的“德”發展方向一是堅持社會責任,二是符合人類發展方向。家庭是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一層重要結構。一方面,本身也是德的具體體現對象;另一方面,也是個人德之生長的重要環境空間。家庭的德的實踐形成家風,同時,這種家風又反作用於家庭對個人德之培養的長久影響力,並在新的實踐中凝結出新的精神引導和力量。俗話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不僅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也是孩子接受的第一課堂。從對人類很多美好品德的認識,並在人生過程中經受磨鍊和實踐,到努力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千萬個家庭對德的要求,提升、凝結,是人們的價值觀形成和精神成長的重要起點,是我們國家和社會能夠形成核心價值觀依託的文化土壤,對引導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説,是最基礎的東西。作為黨員,更應自覺在家風建設中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聚集更多的家庭,形成強大的正能量,激發出更加美好的中國夢。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三

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有口傳的“三要三不要”家規了:要忠厚,不撒謊;要勤快,不懶惰;要節約,不浪費。

我父親解放初期入黨,在村裏當了大半輩子幹部。大門以外,他是全村致富的帶頭人;大門以裏,他是我家家規的繼承者和示範者。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規的重要性非同小可。除了“三要三不要”,我家還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尊卑地位,老幼有別。爺爺經常説:“拾根草棒有長短”。一家之口,要有尊卑有序的禮數,下輩孝敬上輩,長輩關愛晚輩。勤儉持家,內外有別。那些年,日子過得緊巴,一家人省吃儉用,一件衣服補了再補,一碗飯吃完了添了再添,一粒米掉在桌子上都要撿起來。對外則要熱情大方,以最好的飯菜招待客人。我父親經常説:“再窮不能窮了來客,再富不能忘了節約”。

身為黨員幹部的父親,教育我們要走正道,不做歪歪事;要愛人民愛集體,不能只為自己着想。

有一次,村裏一個烈屬遺孀生病了,我父親就將家中僅有的10斤麪粉送給這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90歲高齡的爺爺因病住院,父親帶頭陪牀,爺爺吃喝,父親一口一口地喂;爺爺大小便,揹着去衞生間。後來,父親公務在身,母親接替他照顧爺爺。醫護人員和病友都以為母親是爺爺的親生女兒,對她讚歎不已。

這些都是我家的家規,體現在一言一行之中,教我們如何待人接物,做人做事。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四

我的爺爺是個老黨員、老革命。1935年參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參加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二野戰軍衞生部第七醫院醫務主任,參加過淮海戰役。建國後,任西南軍區支援司令部衞生防疫科科長。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轉業到地方。爺爺常常告訴我們晚輩,為人要正直,勤儉節約,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無私助人。爺爺的一生就是這樣做的。

小的時候我最怕爺爺,因為爺爺要求嚴,吃飯時不准我們掉一顆米粒到桌子上。那時他在單位裏級別最高、工資最高,可他卻非常節約。在他的帶動下,我們家所有成員都養成了不浪費糧食的習慣,考入大學的女兒參加了學校的綠色飲食協會,倡導節約糧食。

一直到我結婚前,家裏都沒有買電視機,爺爺訂閲了大量報刊,要求我們全家閲讀學習。有人認為爺爺小氣,説他對自己的子女過於嚴格。可爺爺對別人卻大方得很,特別是退休以後,常常有家庭困難的人來借錢。很多人是有借無還的,可他卻照借不誤。有一年一個農民來住院沒有錢,爺爺就自己掏錢給他住院,旁邊有人説:“老爺子,素不相識。別人哪裏會還!”可爺爺説:一條命重要!

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但爺爺每次都傾囊相助,而自己卻過着最簡樸的生活,穿着打着補丁的衣服,吃着最簡單的飯食。記得單位裏一位老職工的女兒摔壞了腿,於是過來借輪椅,輪椅是爺爺買來自己用的。可他一聲不吭地借給人家,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不讓我們去要,説別人年輕現在更需要。我有位女同學是農村的,爺爺得知她家庭困難,常常資助她、鼓勵她。爺爺快去世的時候,他把自己最值錢的一台窗式空調捐給了醫院,並且寫下遺言把自己的遺體捐給醫學院,所有的東西交給組織處理。在爺爺的追悼會上,有個年輕人前來弔唁,和同我們哭得一樣傷心。他是個環衞工人,家境貧寒,曾經自暴自棄,但爺爺沒有輕視他,經常鼓勵他,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信任他。慢慢地,我明白了幫助他人的意義所在。尊重別人愛護別人,也才會得到了別人的尊重。

母親曾經是我們這裏的婦聯主任,她和爺爺一樣胸有大愛,正直無私。記得兒時我們家常常收留那些遭遇家暴的婦女,母親常常奔走於鄉村和法庭之間維護婦女兒童的權益。退休後,母親支助孤兒,呼籲社會為腎衰婦女捐款。她常常説自己和爺爺一樣都是黨員,應該以爺爺為榜樣傳承家風。受到家裏的影響,女兒和我們一起參加義工活動,和外婆一起支助失學兒童,積極努力上進。

傳承家風,言傳身教;道德修養,從小培養。只有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素養,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把良好的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五

我的母親是一名老黨員,她常説的話是“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母親在我們村子裏算得上是個通情達理、吃苦能幹的女人。只要別家有困難,第一個到場幫忙的肯定是母親;誰家鬧矛盾了,母親也幫着調解。村民們選舉母親當了村官,母親一干就是30餘年。

母親對集體的事比對自己家裏的事還要認真。有一年冬天,我們村要修攔水壩,母親作為一村之長,跑上跑下,忙裏忙外,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經常見不着人,為了“大家”顧不上“小家”,父親幾乎承擔了全部家務。為此,父親也會發些牢騷。母親對父親説:“我是一村之長,我不帶頭誰來帶這個頭,村看村,户看户,社員還得看幹部嘛!你不知道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母親這麼一説,父親就沒什麼話了。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村裏修建水庫,解決全村200多村民的飲用水和用電問題。縣水電局提供鋼筋、水泥等材料,村民投工,負責搬運和修建。全村按户分配,每户出一個勞工,不分男女,直到運輸任務完成和工程結束為止。

由於村子在山裏,不通公路,搬運工程材料需要攀爬近10裏的曲折山路。那段時間,我的母親總是大清早就趕着騾子下山,一天兩趟負責搬運,其他的村民基本上都是一天一趟。每次看着歸來的母親,低矮的身軀,背上全是泥水和汗水的混合物,她和家裏的騾子一前一後,都喘着粗氣,一路走過彎彎曲曲。

終於有一天,父親忍耐不住了。“你這麼不要命幹嗎?一天兩趟,你受得了,大黃(家裏騾子的名字)也受不了啊!”父親大聲質問。

“你懂個啥,馬上農忙了,不提前搬運完,咱們的水庫還修不修了?再説我做的是大家都受益的事呀。”母親説到 “大家”的時候,一下子彷彿又變得精神了。

父親生氣地跺腳,鑽進廚房,邊走邊説,“你就活活累死吧。以後要還是一天兩趟,你自己去,別帶大黃啊,它可不是黨員。”母親哈哈大笑,“大黃,做得比我這個黨員多……”

第二天,天不亮父親依然早早起來給母親熱昨晚吃剩的飯菜,然後給大黃喂草料,然後,一切照舊。

那一次,母親提到“黨員”時的神情在我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我第一次聽説了“黨員”這個詞,也記住了母親的話——“我是個黨員”。母親情感樸實,尤其對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感到無上光榮。“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哪有我們這個幸福的家。”“從小要聽黨的話,長大要做黨的人。”“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這是母親常掛在口頭的話。

一轉眼,我參加了工作也入了黨,每次臨走時,母親都會告誡我,“男兒就應該頂天立地,多幫助人,堅決不能走歪門邪道。”

“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也成了我的座右銘。受母親的影響,我手巧、腿勤、一手好活什,鄰家有什麼事總愛來麻煩我,我不管手邊有什麼事,都會先放下,隨叫隨到;只要我在家,總是把衚衕掃得乾乾淨淨。左鄰右舍無人不誇,都説“有其母必有其女,教出的後輩是好樣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jingxuan/en3p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