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國旗下講話稿 >

關於家風國旗下講話稿(通用3篇)

關於家風國旗下講話稿(通用3篇)

關於家風國旗下講話稿 篇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時候,我常常聽到父親吟誦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父親的目的是要我們知道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父親常常對我們説,他在青平中學讀書的時候,家庭困難,有一次一個親戚送給他三毛錢的鹹魚,他吃了一個星期。父親不但節約糧食,而且事事處處上他都體現出厲行節約的作風。

關於家風國旗下講話稿(通用3篇)

近年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擺設酒席的人越來越多,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大紅請柬滿天飛,人們疲於應付。父親一貫以來都反對擺酒席的,他認為那是鋪張浪費。

人生一世,結婚大事。記得堂兄結婚的時候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婚禮也辦得風風光光,那情景依舊清晰如新。伯父家殺豬宰雞擺了幾十桌酒席,空中飄着誘人的香氣,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鞭炮聲震得驚天動地,好不熱鬧。

我與妻子登記結婚時,已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事了。因為我是家裏的老大,在鄉鎮機關供職,那時候父親是鎮的主要領導,所以周圍的親朋好友都認為,這麼大的事必須大擺酒席隆重慶賀!已有不少的親友在幫我們擇好佳期了,説哪天哪天是好日子。誰知道,恰恰在這個充滿喜慶時段的一天傍晚,對於是否要擺酒席,父親在徵求我的意見後,温和地點撥迷津:“我們和親友們都不富裕,幹嗎非要打腫臉充胖子?再説,在時間上也安排不過來,不要麻煩大家啦。”父親的開導,我和妻子都樂意接受。就這樣,我們按照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宰了一個雞,買了兩斤豬肉,回到弘農堂祭拜了祖宗,然後炒了幾個青菜,全家人熱熱鬧鬧地慶賀一番,舉辦了結婚儀式。

“兩朵紅花一線牽,勤勞致富兩相連,只勤不儉無底洞,只儉不勤水無源。”這是客家人世代流傳的一首民歌,在父親勤儉節約思想的教育下,我們精打細算,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父親真的是小氣嗎?不是,他有着一副熱心腸,待人寬厚,對遠親近鄰,都極盡相助,至今依然有許多借出的款項成了呆賬,他卻極少提及。只是父親認為,擺酒席無論於公於私,都是極大的浪費。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兒子考上了大學,雖然不是什麼名牌大學,但也是一件值得親人們驕傲的開心事。正在這時候,妻子接到一個擺大學酒的請柬,她徵詢我們是否為兒子的入學擺酒席。誰知道,正為孫子考上大學舒坦歡笑的父親語重心長地説:“擺酒席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作為長輩的我們要作表率,教會孩子勤儉節約。”20__年,我們家搬進新樓房,當提及擺酒席時,他説,連中央都行文不要擺酒席,你們身為基層幹部,應該執行黨和國家的規定。自然這酒席是擺不成了。

父親以他的實際行動發揚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深深地影響到我們子孫後代。願這種傳統傳承下去。

關於家風國旗下講話稿 篇2

最初對燈光的記憶,來自一盞黑乎乎的煤油燈。那是我們那個年代驅除黑暗的唯一光源。一隻用完墨水的瓶子,蓋子上鑽一小孔,孔中安插一根比筷子略細的鐵皮燈芯,燈芯中貫穿一條棉花捻的捻子,一端浸於煤油裏,一端微微露出。點燃了,便有一團微弱的火苗躍出。一片昏黃的燈光,便像夢一樣暈染開來,夢裏還能看到綻放如梅的燈花,還能聽到噼啪的微響以及遙遠的古言和村中的人事。這樣的燈光一直伴隨着我的童年和少年,也給我的童年和少年升起了一縷生命的霞光。

晚飯以後,院子裏的光線漸漸暗淡了下來,待到天完全黑透了,母親才摸索着火柴,“哧”的一聲,點燃放置在窗台上的那盞煤油燈,一片橘黃色的燈光便在土屋裏瀰漫了開來,閃閃爍爍的,像村莊的眼睛,像親人的港灣,更像母親的懷抱。一家人圍着燈盞,坐在炕上,沉浸在一片温温軟軟的光明裏。這時大哥會常常藉着燈光,用十指做出各種形狀,映射在糊着報紙的牆上,煞是有趣。有起伏的山,有狂吠的狗,有蒼茫的樹木,有奔跑的兔子。這大概是我看過的最早的動畫片了,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也點燃了一個少年五彩繽紛的'夢。冬夜漫漫,窗外飄着雪花,西北風吹得破舊的窗户紙潑剌剌的響,而老屋的熱炕上卻温暖如春。那時我們一邊剝玉米、揀黃豆,一邊講古言、説農事,其樂融融。

我記得,很多時候,母親是常常坐在最靠近燈盞地方,因為她要就着燈光,為一家人縫縫補補。母親似乎永遠有做不完的手工活,她就像一尊雕塑一樣,長年累月地坐在煤油燈下,低着頭,弓着身子,默默地捻線、編織、縫補,打麻繩、絞鞋樣、納鞋底、剪窗花,一雙勤勞的手,從不歇息,苦苦支撐着那個艱難而貧窮的歲月。春夏秋冬,二十四個節氣,母親一直在紡呀、納呀、編呀,把一世的光陰和辛勞都納成了她額頭上的皺紋,把一生對兒子的期盼和祝福都織成了她眼角邊的魚尾。常常夜半醒來,我還能看到母親在昏黃的燈光下低頭勞作的身影,孤單而淒涼。如今,母親已去世多年,但她老人家紡線的姿勢、納鞋的動作以及辛勞的形象和花白的頭髮,卻鐫刻在我的心底,時時浮上心頭,揮之不去,每每想起,淚光瑩瑩。

温馨的煤油燈,於我不但是一份深深的母愛,更是一盞求學路上的希望之燈。1977年大學聯考制度恢復,激動着千千萬萬人的心,全國上下出現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壯觀場面。那時家鄉還沒電燈,於是煤油燈大顯身手,它照亮了萬千學子求學路上的夢想。不知多少個春夏秋冬的夜晚,我在那盞昏黃的煤油燈下,苦讀到深夜。一個晚上下來,鼻孔裏會沾上一層厚厚的炭黑。我永遠難忘那段清貧而快樂的歲月,更難忘那盞搖曳的煤油燈,它指引我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讓我看到了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

童年所有記憶,似乎都與煤油燈有直接的聯繫。在煤油燈下,我懵懵懂懂地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也品嚐到了親情的温暖。更讓我懂得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人生道理,記住了耕讀的家風,明白了勤儉的家教。

傳承家風家教,有時,只需把心裏擱置已久的那盞油燈擦一擦,點亮。心燈常亮時,心才不會害怕,人才不會迷途。

關於家風國旗下講話稿 篇3

父親已經不在這個世上了,父親的教誨卻銘記在心。

父親上過國小,在他們那個年代有一點兒文化就算是“人才”了。他當過一年的民辦教師,後來由於工作需要,父親回村當了會計,為農民朋友記工分、記賬,分糧、分錢。那時是大集體生產,秋收時節,白天統一收,晚上就要給各户分。我父親和糧管員一起,父親記賬,糧管員稱重,每次糧食分完他們總是走在最後,等把分到的百十斤糧食運回家已是三更半夜了,第二天還得按時參加集體勞動呢!日子一長,糧管員不幹了。父親笑呵呵地勸他説:“我們山裏文化落後,需要人手,我書都不教就為回來和你一起幹。幹部就要多吃苦,少埋怨。”

父親常教育我們:“做事要誠於心,實於做,謹言慎行。對人忠厚,誠信律己。”“我記賬30多年從沒記過糊塗賬,更沒想貪過一分一釐。”父親用實際行動教給我們忠厚誠信,我和兄弟、妻子、兒子先後成為中共黨員。我在30多年的農村國小教育工作中,以誠信、忠厚為準則,多做好事,做好正事。不僅感受到桃李滿天的幸福,更收穫着人生的快樂。先後榮獲廣元市德育工作“先進個人”、“優秀教師”稱號,在“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被評為“先進共產黨員”,20__年又被評為旺蒼縣“感動校園人物”。

父親的教誨讓我向善向上,讓我懂得了誠信忠厚的為人之道。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小國,國是萬家,家風和國風一脈相承。好家風不僅是家庭的寶貴財富,而且是弘揚黨風的重要根基。重温家訓、重拾家規、傳承好家風是弘揚黨風、引領民風的基本路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guoqi/vq7l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