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黨建黨委講話稿 >

點亮中國光耀百年的歷史火炬

點亮中國光耀百年的歷史火炬

120xx年前,中國仍處於黎明前的漫漫長夜。五四運動像一把高高舉起的火炬,照亮了中國人民探索道路的征程,深刻影響了此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廣義的五四運動,不僅包括1920xx年5月4日開啟的反帝愛國運動,還包含其他兩方面重要內容:一是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二是五四運動後出現的社會改造思潮和社會革命運動。包含思想啟蒙、反帝愛國、社會革命三大內容的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為中國社會發展掀開了新篇章。

點亮中國光耀百年的歷史火炬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

五四運動的發生並非偶然,此前已興起數年的新文化運動,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準備了思想基礎。

從一定意義上説,新文化運動是對辛亥革命的反思與補課。辛亥革命推翻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在當時的世界還不多見的共和制度。然而,中國社會的專制與落後依然如舊。脆弱的共和制度不斷遭到衝擊,有人掛民國招牌行專制之實,還有人索性要將民國倒退回封建帝制。如何拯救中國?一批先進的中國人認為,改造中國必先從改造文化入手。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竟其功,是因為思想啟蒙不夠,國民仍缺乏民主意識。只有徹底清除封建思想意識,普及民主思想,才能實現真正的共和。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的新文化運動,由此應運而生。

新文化運動的矛頭集中指向封建主義正統思想,形成一場倡導個性解放的思想啟蒙運動。個人意識、國民意識、國家意識,在啟蒙運動中被喚醒、被增強。國家者,國民之國家,非統治者所私有,這樣的觀念逐漸成為社會常識。新文化運動的進行,國民意識的覺醒,為五四運動的發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礎。

五四運動是近代以來中國國民對於外交問題的一次大規模的民意表達,是國民外交興起的重要轉折點。雖説自清末“公車上書”始,民眾已打破外交由政府極少數人壟斷的慣制,發出廟堂之外知識階層的呼聲,但五四運動是中國社會第一次由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外交事務並最終影響政府決策的成功實踐。如果沒有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沒有民主思想的普及與國民意識的形成,五四運動難以成為一場全國性的羣眾運動。五四運動後,國民外交蓬勃興起,國民外交組織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形成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公眾輿論。國民外交由此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着政府外交。

對民主的嚮往始終是此後中國人民不懈的追求。人們奮起反抗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繼而反抗國民黨政府的專制統治。國統區的民主運動開闢第二條戰線,動搖專制統治根基,解放區的民主實踐極大激發了人民當家作主的能動性。終於,民主戰勝專制,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誕生了。

愛國革命運動奏響愛國主義的時代旋律

五四運動因抗議列強對中國的欺凌而展開,愛國主義始終是其核心主題

中國於1920xx年對德宣戰,成為協約國的一員,並躋身戰勝國之列。中國民眾對一戰後國際秩序的合理化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改善寄予很大期望。然而,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從戰敗國德國手中收回膠州灣租借地的最基本要求,也未能實現。巴黎和會受挫的消息傳到國內,社會輿論大譁。人們對“公理”的高度期望轉化為極度失望,對國家意識和國民意識已有清晰自覺,因此走上街頭奮起抗爭。參加這一運動的,不僅有知識階層,還有廣大工商業階層和普通勞動者,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

在強大民意支持下,中國代表團拒籤對德和約。這一舉動史無前例。近代以來,中國對各種有損主權的條約並非沒有抗爭,但終究逃脱不掉“始爭終讓”的規律。拒籤對德和約,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向列強説“不”,開創了對列強主導的世界秩序勇於抗爭的先例,在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五四運動因愛國主義而引發,又將愛國主義發揚光大,使之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任何黨派、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公然背棄這一主流價值。五四運動後,南北兩個政府在外交方面都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積極姿態。這與五四運動後愛國主義的高揚和國民外交的興起,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20世紀20xx年代中期,當時的北京政府發起了一場頗有聲勢的修訂不平等條約運動,要求廢除協定關税,實現關税自主;要求廢除領事裁判權,實現司法自主。修約運動中,鑑於西班牙和比利時對修約交涉持抵制和拖延態度,北京政府曾單方面宣佈廢除中西、中比條約。北京政府還罷免了不聽中國政府指令的英籍海關總税務司安格聯。這些外交上的斷然舉措,皆為近代以來所未曾見。

在當時的北京政府展現出外交新姿態之時,國共合作的南方國民政府則走得更遠。他們認為,不平等條約因其具有不平等性而不合法,應直接宣佈廢除,即應斷然採行“革命外交”。南方國民政府在北伐過程中實踐了這一理念,以民眾運動為先導,以北伐軍部隊為後盾,先後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顯示了南方國民政府“革命外交”的不同特質。

愛國主義的力量在此後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面對軍力和國力遠超中國的日本,中華民族浴血奮戰,“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用巨大犧牲贏得抗戰的勝利。抗戰勝利不僅使中國擺脱了深重而迫切的民族危機,而且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了基礎。

社會革命運動開啟追求進步的偉大曆程

五四運動是思想啟蒙運動與反帝愛國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的邏輯發展是走向社會改造運動。面對中國外交的失敗和內政的亂象,人們必然要問,中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中國社會的沉痾?

五四運動後,中國社會的關注點從反帝愛國轉向社會改造。社會改造一時成為社會的流行詞。一大批直接聲稱其宗旨是改造社會的刊物紛紛面世。在社會改造的呼聲中,中國社會發生兩大變化:

一是在改造中國的各種方案中,馬克思主義獲得廣泛傳播。儘管馬克思主義此前已傳入中國,但作為諸多外來學説的一種,尚未佔據主導地位。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互助主義、工學主義、新村主義等各種思想紛紛呈現於中國社會。在各種思想和學説的比較中,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新文化的主流。1920xx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新青年》雜誌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據統計,從五四運動至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關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文章達130餘篇。

二是啟蒙運動向勞工階層普及。知識分子深入勞工階層,推動了工人階級作為一個自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的進程。“勞工神聖”是一戰後出現於中國社會的響亮口號。蔡元培發表題為《勞工神聖》的演講,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勞工神聖”觀念的傳播,促使學生運動的發展出現新趨向。知識分子開始注重與勞工階層相結合,不少人深入勞工當中從事文化和政治啟蒙,促進勞工的覺醒。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及知識分子與勞工相結合,既推動工人運動發展,又催生了一批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1920xx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直接輸送了中堅力量。被毛澤東同志稱為“五四運動總司令”的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黨領袖,五四運動的若干積極參與者,或成為創黨成員,或成為黨的重要同路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自此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在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力量由弱到強,一步步走向勝利。

1939年,延安舉行慶祝五四運動20週年大會,毛澤東同志對五四運動的影響如此評説:“全部中國史中,五四運動以後二十年的進步,不但賽過了以前的八十年,簡直賽過了以前的幾千年。”這一驚人之論,得到日後歷史的有力驗證。這一講話後僅僅十年,即五四運動30週年之際,一個嶄新的中國誕生了,這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嶄新國家,不正是五四先賢所憧憬的“勞工的世界”嗎?

標籤: 光耀 火炬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dangjian/x74o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