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活動總結 >活動總結精選 >

語文組合作學習展評活動綜述

語文組合作學習展評活動綜述

目前,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推進到了學校層面。如何使更多的教師自覺、恰當地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我校組織了15分鐘的展評活動,組織35—40歲的教師全員參與第一批的活動。

語文組合作學習展評活動綜述

語文一組是高年級組,首當其衝。(1顧春豔的《學與問》;2劉海英的《大自然的文字》;3萬華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4朱精益的《林沖棒打洪教頭》;5施亞紅的《浪花和礁石》;6徐磊磊的《浪花和礁石》;7龔愛華的《窮人》。以下用序號簡稱)雖然用了整個半天時間,聽了7個教師的課堂展示,但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因為7個教師分別演繹了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風格迥異。學生對小組合作也不再陌生,每當有任務,都會很自覺地圍坐在一起,小組合作已經初見成型。

把7節課聯繫起來看,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暨小組合作的問題設計)是何等的重要!

一、問題:瞄準難點設計

什麼樣的教學任務適宜合作學習方式?國外已有的研究認為,合作學習方式適宜於較為複雜或較高層次的認知學習任務。也就是説:合作並非簡單地湊在一起學習,而是要完成憑藉個人能力不能順利完成的學習任務。只有出現偏差,出現爭議,甚至出現辯論的學習任務才最適宜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能夠準確地找到教學的難點,並設計成合作的學程單,是邁出成功合作學習的第一步。第1節課中,顧老師設計的是談感受、説依據、找句子。談感受部分,學生只要能讀懂課文都能產生;説依據的內容,溢於言表也很簡單、找句子環節,正好請到了一個正確的同學。因此整個學習的過程把教學的難點掩蓋了起來。經過比較大面積的觀察,我發現學生在找“第一個事例説明什麼”的句子時,錯誤百出。有的在段中畫(段中也有前有後),有的在段前畫,有的在段後畫,更有的在課文的最後畫。到底哪些句子是正確的?哪個句子是最好的?如果顧老師能把這個難點做成一個合作學習,那才真正有價值啊!

再説第2節課,安排的合作學習任務只是簡單的內容圈畫,合作的意義不大呀。如何突破性設計,後文會闡述。

接着説第5課,施老師設計了兩份學程單,其中第二份值得合作學習,而第一份就根本不需要合作了。因為這只是內容的定位,更何況文中“浪花和礁石的描寫是交互式的”,硬是要把兩種描寫拆分開來,是否恰當?另外,第二份合作學程單中,首先要明晰“思想情感”的意思,這是順利研究的關鍵。

最後説第6節課,徐老師把聲情並茂的誦讀定為教學的目標,把分角色演讀故事當作小組合作的內容,這兩點都是可行的。但有一點還欠火候: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情感經歷。需要經過研讀,透過關鍵的提示語和説的話,明確怎樣的情感流程。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情感,你會讀得更好(這是書上文後的設計)。

二、問題:聚焦一點設計

學生在品讀課文時,最容易出現的狀況是“泛泛而談”,而這樣的學習恰恰是語文學習的“大忌”。如果沒有聚焦的學習內容,小組交流時,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大家聽聽而已。小組合作變成了純粹的交流平台,沒有合作的真正體現。因此,內容的聚焦,是引起小組合作的必要條件。

第3節課中,萬老師設計了閲讀第三自然段,自主寫感受後交流。這樣的學習任務是可行的,但是缺少聚焦。有的同學乾脆把整個小節都畫了出來(觀察時,我補問該學生畫這麼多好寫感受嗎?他的回答很明確:不好寫啊);有的同學畫的是描寫新《國榷》的內容(這跟後面交流的內容格格不入啊);有的同學畫的兩三句話(內容也太多,不容易和同伴產生共鳴)。所以,我覺得應該把寫感受的點聚焦到一兩個詞語上來,設計這樣的學習任務:圈畫出描寫談遷的一兩個詞語,從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談遷是個怎樣的人?這樣,在交流的過程中,其他同學才會情不自禁地參與進來,也就能擺脱教師和學生單向互動的被動局面。

第4節課,朱老師的佈置的學習內容也缺乏聚焦,再加上學生特別踴躍的表現(7個班級中感覺是最積極的),導致教學大大超時,如何克服?只有聚焦。只需抓住一句説的話,一個動作,然後深入體會人物的特點。這樣交流起來就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鳴。

三、問題:拓展內容設計

很多課文,就從文本自身來看,是根本找不到合作的問題的。找不到恰當的問題,也就沒有必要運用合作學習。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地研讀文本,依據文本的體裁和內涵,去發掘合作學習的內容。

第2節課是《大自然的文字》,內容淺顯,劉老師將“圈畫哪種文字、畫出告訴我們什麼”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顯然有着“為了合作而合作”之嫌。就我看來,這篇文章的“結構研究、內容拓展”才是值得深入學習的。不妨拓展性地設計:課文設計出了《天書》,講述了星星和雲的文字,很好;課文也設計出了《地書》,可惜只選擇了石頭,你覺得還可以補充什麼文字;課文還漏了《動植物之書》,請仿照一個小節,也來寫一寫。這樣的拓展性要求才有挑戰,才有合作的必要。可以安排學生先相互啟發討論:那種文字?然後自主仿照説一説(或寫一寫),最後在小組內交流,相互補充豐富,形成一份最具提升力的作業。

第7課是龔老師在課外閲讀中開發的《窮人》的教學。內容是相當地集中,就抓住桑娜的一處心理活動深入品讀。可惜,設計出的合作任務沒有一定的挑戰性,相互之間也存在着粘連。讀着這樣一段心理活動,我的腦海中不由得產生了一個心理曲線圖,不妨設計出一個“心理曲線圖”的再現。上為抱孩子;下為不抱孩子,讓桑娜的心情在抱與不抱之間跌宕起伏,再加上丈夫回來的幻覺引起的劇烈小震盪。如此的拓展性研究學習是否更適合採用小組合作呢?

當然,語文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在成功的問題設計之後,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展示方式的多樣性,除了用言語表達,更可以用圖表、朗讀、表演來展示;合作過程中的互助性,真正的合作是在分歧之中的互補;合作之後,個體學習能力如何得以明顯的提升……

期望我的思考,能引起大家思考,讓我們一起在有效教學方式的探求過程中且行且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odong/jingxuan/lggy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