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企劃文案 >

“以幼兒發展為本”活動方案

“以幼兒發展為本”活動方案

內容摘要:

“以幼兒發展為本”活動方案

“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僅僅是一句口號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幼兒是一個社會的人,他生來就具有人的尊嚴和價值,有自己的特點和需要。在活動中幼兒是發展着的、能動的個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總是以主體的身份在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中發展自己,只有給幼兒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才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發展主體性活動的機會。因此,我們應明確,“幼兒是怎樣發展的,”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幼兒的發展,”如何以“幼兒的發展為本,”“如何讓幼兒自主地發展,如何讓幼兒真正自主地學習,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

幼兒教育已經走向開放的教育,時間、空間、教材、結構的開放,完整幼兒的培養,整合教育的出現,遊戲化、生活化的課程模式等等,都提倡為幼兒提供開放、豐富而且多樣的環境,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自主學習。孩子是愛玩的,孩子也是在玩中進行探究與發現的,但如果沒有明確的科學學習任務意識,沒有老師的組織與引導,那麼她們的玩就容易漫無目的,不容易進入深層次的探究與思考。為了讓幼兒能更好的在玩中進行探究,給予孩子們一個良好的探究環境是必不可少的。隨着新《綱要》的實施和受到一些新教育理念的衝擊,我們應讓幼兒園成為她們探究的樂園,幼兒教育的目標已從關注眼前表層轉向深層,即為幼兒的遠期和終身學習、發展服務。我們更多注重過程,讓幼兒在過程中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得使其終身受益的東西。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幼兒的自主性教育也早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區域活動正是這樣一種開放的活動,因此,區域活動便在幼兒園廣泛地開展起來並深獲幼兒教師的喜愛。但在實際組織過程中,讓孩子“自己管自己”真正地自主學習,許多教師還是存在着一些誤區:

1、“自主學習,就是讓孩子自己去學習,他們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教師的作用好象並不大。”於是,出現了“放羊”式的毫無意義的自主學習。

2、“讓孩子自己學習,亂得看不過去,還是教教省力,效果又好。”於是,教師仍然有意地刻劃幼兒的活動,使之成為一種導演排練過的表演行為。

3、“他們的學習行為出乎我的預料,我就着急了。”於是,孩子在教師給予的環境中,仍然無法擺脱老師的牽制,無法主動處理學習材料,成為環境的奴隸。

4、“不知道他們在什麼情形下,能自主學習。”於是,孩子在老師一廂情願的環境中,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心事重重地自主學習。

至此,我們看到,“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僅僅是一句口號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幼兒是一個社會的人,他生來就具有人的尊嚴和價值,有自己的特點和需要。在活動中幼兒是發展着的、能動的個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總是以主體的身份在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中發展自己,只有給幼兒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才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發展主體性活動的機會。因此,我們應明確,“幼兒是怎樣發展的,”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幼兒的發展,”如何以“幼兒的發展為本,”“如何讓幼兒自主地發展,如何讓幼兒真正自主地學習,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比之集體活動,區域活動在提高幼兒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的水平、興趣、特點和需要來選擇材料參與活動,不斷嘗試,體驗着成功和快樂,而且在區域活動中,幼兒進行着多種形式的學習,便於教師靈活指導,也便於幼兒自主地向同伴學習,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就不斷增強。所以我們設想為幼兒建構開放性區域活動,讓孩子們的區域活動具有開放的時間、開放的空間和開放的心靈,教師也努力探索多樣化的指導方式和策略,在活動中引導幼兒自主學習,讓每位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因此,我們決定在班內建構開放性區域活動,具體做法如下:

一、創設開放性、互動的環境,提供層次性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發展的需要。

遊戲環境的創設包括物質環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環境(知識經驗)的創設。活動區最需要的是創設能讓幼兒自由選擇、大膽操作、大膽探索的環境,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幼兒的自主性。

(一)創設富有情趣性的環境。

新《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在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中,需要從多方面進行,不僅要考慮區域環境的美觀性、教育性、操作性、層進性、情境性等原則,還要考慮區域中的人文環境,即區域環境中的情感傾向。在此,我們側重從人文環境來設置區域,控制動態活動與靜態活動的分離,考慮各活動區之間的相互關聯,讓環境與幼兒產生互動。我們可以把教室創設成自己班裏的科學發現室,成為孩子們進行一切學習活動,科學探究的小天地。在這個小天地裏,還有一些需要利用和思考的設施。

1、圖書角:科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是所有問題老師都能解答的,這就需要查找一些資料進行解決,而孩子們查找資料有很多侷限性,教師則需要給她們設置一個圖書角,給孩子們提供一些查閲的書籍,畫冊,圖書,還可以設置電腦。另外,還可以讓她們與家長共同收集資料,放到我們的圖書角,這對於引導孩子進一步探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自然角:自然角里可以養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小動物,小植物,供孩子們進行觀察、研究,種植、飼養的品種可以根據我們教學研究的內容進行更換。比如説,孩子們對蝸牛有興趣,並想知道有關蝸牛的一些特徵,生活習性等知識時,我們可以在自然角中養幾隻蝸牛;想知道種子是如何發芽的,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放幾顆種子,給它們提供發芽的調件,讓幼兒自己觀察種子發芽的全過程。

3、動手角:以往的各種活動中,老師拿出來許多操作材料及工具,讓幼兒在規定的時間裏進行操作,等下課時就收起來了,有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把老師提供的每一項操作都做了一遍,可有些孩子卻只做了一到兩項,其它的往往看都沒來得及看,更談不上研究了。設置了動手角,老師可以把活動中的操作材料一一陳列出來,這樣活動不會因為鈴聲響起而結束,探究活動可以延續至課外,不僅給了孩子更多的觀察,操作機會,還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

當然,要想更好地發揮這塊小天地的作用,科學發現室應有不斷的內容,材料加以充實,並做好有序的管理,為孩子的探究活動提供更大的幫助。

(二)提供層次性材料,並適時更換、豐富活動材料。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的探索活動常常發生與對探索對象的興趣,這種興趣越濃,幼兒的探索活動就越持久。科學活動的材料就是幼兒探索的對象,我們所選擇的材料色彩鮮豔、形象有趣、活動性強,而且操作簡便,幼兒拿到手後就可以玩,從而激發了幼兒對材料探索的動機。如在實驗“哪輛車開的快”中,操作材料——小汽車,是幼兒熟悉及喜歡的,幼兒知道如何的操作,在我們介紹了小汽車及用三種不同材料製作成的車道(毛巾布、絨布、的確良布)後,幼兒通過對小汽車的反覆操作,終於發現了因三種車道材料的光滑、粗糙程度不一樣,而造成小汽車開的速度不一樣,從而對三種材料的特徵有了一事實上的認識。幼兒對小汽車開的速度不一樣,從而對三種材料的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幼兒對小汽車的喜愛,使幼兒對材料產生操作動機,進而形成探索操作的過程。在認識磁鐵活動中,我在幾隻小碗裏分別盛裝混合着大頭針、回形針、別針的綠豆、赤豆、黃豆,另外再提供鑷子、筷子、小勺和磁鐵,讓幼兒在操作擺弄的過程中,發現用磁鐵分離鐵製品與非鐵製品最方便、快捷。最後,我提供各種塑料板、木版、紙板等,引導幼兒設法用磁鐵使一些鐵製物品在這些板上“站力”、或“移動”‘同時啟發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遷移、創造,如用磁鐵讓鐵質的“小鳥”在“天空”中飛起來,讓“青蛙”在“池塘”裏遊等,讓幼兒體驗到創新的快樂。

1、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廢舊物品製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的輔助材料,而這些輔助材料恰恰是我們生活中當作垃圾扔掉的東西,如各種紙盒,海綿,木塊,塑料塊,磁鐵,瓶子,注射器,鐵塊等。孩子們在進行物體沉浮的探究時就能很好的利用它們。此外,還能讓孩子與家長共同收集廢舊的材料,使它們變廢為寶,製成各種活動材料,如塑料袋可以做成降落傘等,這樣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只要是安全的、衞生的、簡便的,都可以用來做區域角的材料,在我們的宣傳下,我們的家長也形成了這樣的意識,現在有些家長經常把家裏的一些舊包裝盒、舊瓶子等作為材料送到幼兒園,以供幼兒操作。如在科學探索區,我們就投放大量的家長帶來的廢舊材料:如塑料袋、木塊、各種小石頭、泡沫塊、磁鐵、鈕釦等,這些自然物和廢舊物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幼兒又能時時玩出新花樣。

2、讓一種材料有多種功能,使幼兒學會創造。

在倡導創新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培養幼兒敢於創新的精神,而培養創新精神的前提條件是要讓幼兒有思考、選擇、懷疑、設問、主動探索的權利和機會。材料是否有趣、可變、可操作與幼兒能否主動參與操作有很大影響。例如在美工區,我先準備了手工紙、報紙、宣紙、吹塑紙,讓幼兒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瞭解了紙的特徵、用途,然後欣賞各種紙製品,最後請幼兒自己動手製作,有的剪紙,有的團紙印畫,有的染紙,幼兒在玩一玩中學會了用一種材料進行不同的表現手法。

3、玩具、材料要及時調整。

幼兒在預先設置好的環境中,自主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展開活動,興趣會不斷髮生變化,如果環境構成後被固定不變,幼兒自主的活動就不能充分展開。例如在益智區中,我們投入了一些拼圖材料,一開始,小朋友們參與拼圖的積極性非常高,每次活動,益智區中總是擠滿了人,可過了幾個星期後,孩子們對這些“老面孔”逐漸失去了興趣,益智區中的人也越來越少。由此可見,活動區中的材料應不斷更換,以吸引幼兒的注意。

二、空間的安全性、方便性與活動時間的相對自由性

中班孩子雖然已有參加區域活動的一定的規則意識,但畢竟是孩子,況且區域活動具有動態性,孩子們經常由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因此,在設置區域時,我們首先考慮到安排的場地空間是否安全,是否便於幼兒自由選擇,是否會互相干擾,能否保證光線、色彩、温度、通風等條件,物品擺放的位置是否合適,對幼兒是否容易造成傷害等。針對這些思考,我們在活動室的四周、窗户處、午睡室的中間,室外走廊等處安排了數學、美工、益智、建構、生活等活動區,由於空間的開放,既便於幼兒自由進出這些固定的區域,不受干擾地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也便於教師觀察與指導。

在時間安排上,一方面,我們將完成新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一週內完成活動的時間,只要他們完成即可,教師不作硬性規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體區域活動時間外,其餘只要是非集體活動,遊戲、課間、飯後,幼兒都可以自由進出各區域,或玩新活動或繼續未完成的探索……我們班的幾位男孩子,非常喜歡益智區的走迷宮活動,還學會了自己設計迷宮,把自己設計的迷宮讓同伴走。這樣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繪畫能力等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發展。開放的區域活動時間空間,既使教育目標在活動中得以實現,又滿足了幼兒探索的願望,獨立的需要。

三、大帶小、國小大的開放的活動形式

即為讓中班幼兒儘快學會正確的交往方式,有時,我們可採用讓大班幼兒幫帶中班幼兒的形式,以提供榜樣示範,建立跨班級間的開放關係。例如:在户外活動時,讓大班幼兒和我們中班幼兒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中班幼兒學會了許多新的玩法,膽子也比以前大了許多。通過多次這樣的活動,孩子們的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四、方法合適,提升幼兒自主探究的經驗

幼兒在自主的活動中,往往會因碰到困難,造成情緒不穩定,而放棄活動,此時教師可以幫助者的身份向幼兒提出建議,在為幼兒指明活動方向的基礎上,讓幼兒通過自身的嘗試,克服困難,完成活動。如在活動“打氣球”中,幼兒因小手肌肉發展不完善,雙手配合不太協調,難以一個將氣球皮套在氣筒嘴上,而想放棄活動。在此時,教師向幼兒提出建議:“你要以請一個朋友和你一起試一試,一個拿打氣筒,另一個來套氣球皮,試試看!”幼兒通過合作終於完成打氣的過程,雖然,幼兒是在教師語言的幫助下取得的成功,但是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才取得的,讓幼兒在接受教師幫助的同時,體驗到自己是活動的主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嘗試着:

1、以遊戲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經驗

遊戲是適應幼兒的內部的需要產生的,是幼兒主動自然進行的活動。遊戲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活動,如果把理性的科學知識結合到遊戲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讓幼兒在自由寬鬆的遊戲氛圍中提升自己探索的經驗。

2、以實驗操作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經驗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所以在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對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十分有益。我們在為幼兒提供材料時,要注意適合幼兒的年齡和認識水平,難易適度,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安全性。對材料的操作,教師要儘可能地精簡程序,使操作簡便,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幼兒在操作中思考、尋找答案,運用實驗,巧設懸念,喚起幼兒的好奇心,造成幼兒期待的心理。在活動中幼兒的好奇心不斷被激發,不斷地得到滿足,其想象力創造力也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有效的提升幼兒探索的經驗。

幼兒的思維能力是在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的,實踐活動是這種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有效地利用客觀現實的大環境,創設適當的教育環境,讓幼兒與其積極地發生作用,從而建構科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3、積極的評價與交流提升幼兒探索的願望。

評價是發展幼兒自信的重要手段。區域活動的評價是一種雙向交流,提供幼兒交流各自經驗、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分享同伴的快樂。幼兒往往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衡量自己。在區域活動中,我們總是積極採用縱向評價,使幼兒活動後都有成功感。幼兒在選擇活動區材料是往往受材料的吸引或對操作過程感興趣,沉溺與一個活動區中,通過交流分享,可以是孩子們關注所有的活動區;通過展示其他幼兒在活動區的活動結果,可促使幼兒幼兒對活動區的積極情感。

在區域活動中的評價中,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是最重要的,我們不應該過多的在乎幼兒認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應在乎活動的過程,幼兒的情感體驗,在評價中多采用鼓勵的方式,幼兒出現疑問時,可鼓勵幼兒再次探索、查找相關資料,引起幼兒繼續活動的興趣。在評價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兒具體的行為,“你真棒”,“堅持了,你就勝利了”“我們真為你感到驕傲”,等。在幼兒活動中給予幼兒積極的評價,能促進幼兒活動的積極情感,提高幼兒活動的質量。

經過一年的觀察與指導,我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獨立自制力、行為目的性、交往能力、創造性等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主要表現在:

★不依賴他人,獨立自主地進行操作。

以往,幼兒的遊戲總要經過教師示範操作才能進行,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常常根據教師的意願,當遇到困難時,往往習慣於依賴教師幫助解決。而現在,幼兒在獨立的操作過程中,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獨立解決”以往看來“不會”、不可能的問題,經過鍛鍊,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具有了較強的獨立性。例如,在美工區活動中,教師投放了大量的難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兒總是在教師的示範後彩繪操作,現在,他們會看着圖示自己獨立進行,碰到困難,學會了向同伴求助,獨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充分發揮想象力,不斷探索新問題。

以往的遊戲中,幼兒容易對教師的師範形成定勢,所謂習慣成自然,在遊戲操作中的模仿,別人怎麼做,我也怎麼做。而在寬鬆自由的遊戲中,由於自信的健康支持,獨立操作和自發交流中經驗的不斷豐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兒的潛意識中醖釀成靈感。如在建構區中,幼兒搭建會飛的汽車,設計出有輪子的房子;美工區中,幼兒會將扇子設計成多功能裙子,將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項鍊等等,這些都説明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慢慢地成長起來。

但在觀察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

1、缺乏對區域活動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區域活動這一模式,幼兒教師更多是通過參觀學習而吸取的外來模式,看看別人開展的效果挺好的,於是自己也照着設置各種區域,較少系統地思考該模式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採用它?是全盤照搬就可以呢?還是借鑑思想精髓,結合本園、本班實際進行嫁接呢?我們往往是較膚淺地學習他人的表面形式,別人這樣的區域活動,看起來挺不錯的,於是自己也照着做一做,這樣常常導致表面看起來是那麼回事,其實難於從區域的規劃設置、運用中的指導等方面達到開放教育所追求的“鼓勵並提供幼兒自主並達成個別化學習的機會”這樣一個目標。開放教育是一種存在於內心的理念、態度,教師如果沒有理念的支持,不能相信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僅僅有一個開放的空間設計,就只能是流於形式而已,任何的改革都必須植根於理念,因為實踐是理念的彰顯。我認為在區域活動理念方面,老師們還有待進一步全面學習提高。

2、區域的設置較少全面地考慮必要的規則。

大部分幼兒園區域的設置都是憑藉教師認為幼兒會感興趣的內容以及教師開展主題網絡教學需要而設置,大部分都設有音樂區、手工區、圖書區、益智區等常見的幾個類型,但在這個過程中較少很好尋找注意高低活動量、難易程度、大團體與小個人、干預與隱退等方面的平衡。除此之外,幼兒園活動室不夠大,每班都有30幾名幼兒,活動室又同時是用餐的地方,二教一保的人員配置,使幼兒教師在維護、更換、添置學習材料上存在着一定困難,因而易使幼兒喪失興趣,不能很好地兼顧不同個性幼兒的需要

標籤: 為本 幼兒 方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qihua/3olym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