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活動方案 >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精選18篇)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精選18篇)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精選18篇)

根據學校提出的以關注學生發展為目標,強化平時,淡化期末:強化能力,淡化分數,強化綜合實踐,淡化一考定論;強化平時出勤表現和參與程度,淡化學生的技能、技巧成績為指導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校級運動隊的訓練,充分展示自己的體育特長。依照伍家崗區國小體育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的有關規定。進一步發揮評價的激勵、反饋、導向、反思功能。促進發展,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評價目的

(1)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表現,以及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

(2)判斷學生學習知識技能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進教學方法。

(3)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幫助學生表現自己能力、水平、個性的機會,擁有自信,並鼓勵和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4)培養與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考評的原則

為保證考評的公平公正性、激發促進性,在考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考評內容全面化、考評過程動態化、考評方式多樣化、考評主體多元化。

四、具體要求

(1)合理選擇學習成績評價內容,學習成績評價的內容包括:(全年共七項)

1、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部分

2、運動技能、技巧部分

3、體育課出勤和課堂表現

在選擇時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有代表性;

2、儘量把能夠反映學生多項能力的項目作為評定內容;

3、各種運動能力測試項目不要經常重複;

(2)學習成績評定的方法

1、一、二、三、四、五、六年級根據評價內容成績進行量化評定等級。具體採用在考核成績的基礎上評定等級—————優、良、及格、不及格。(具體標準見附頁)每學年分上、下兩個學期分別對七個項目進行評定,成績記入成績表(見附表)年終根據評價內容進行綜合等級評定,另外,對部分學生採用評語制,主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養成、集體榮譽感和意志品質進行簡短的評價,同時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並提出希望。

2、出勤表現與學習態度這一內容中有學生自評、互評,主要評定看平時上課的表現。

五、具體評價標準

出勤表現與學習態度的評價上,主要以教師的平時觀察為主,小組評定和自我評定為輔。教師平時應有意觀察學生是否樂於參加各種遊戲活動,能否認真上好體育課。在雨天室內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談一談,小組內也可以評價,作為評定的參考。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2

熱點普通高中招收“推薦生”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深化我市會考改革的重要舉措,“推薦生”的推薦工作涉及到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為了切實做好本校今年“推薦生”的招錄工作,加強領導,周密籌劃,規範程序,陽光運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考評機構

1.考評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2.材料審核組

職責:負責與各“推薦生”所在學校聯繫,收齊整理“推薦生”的報名表,審核報名表,彙總20xx年報考我校的“推薦生”信息,製作“推薦生”的准考證等。

組長:

成員:

3.信息反饋組

職責:負責彙總報考我校的“推薦生”的綜合素質測評成績,並按一定方式進行排序,向各“推薦生”所在學校反饋、公示等。

組長:

成員:

4.考務組

職責:負責“推薦生”綜合素質測評試題的製作及測試過程的組織等。

組長:

成員:

5.後勤組

職責:負責“推薦生”到星天湖中學測試過程的校園環境佈置、考場佈置、車輛停放等。

組長:

成員:

6.紀檢組

職責:負責對整個考核過程的規範性、公正公平性進行監督。

組長:()

成員:()、單冬旺()

二、綜合素質測評時間、地點

測評時間:20xx年5月26日上午9:00—10:30

測評地點:xx市星天湖中學實驗樓

三、綜合素質測評內容及辦法

1.測評內容:筆試

2.測評方法:綜合素質測評內容含三塊:學科知識和能力、常識與心智能力。其中“學科知識和能力”涉及國中各學科內容;“常識”涉及時政、自然與社會、日常生活等方面;“心智能力”涉及態度、智力、情感、傾向等方面。題型為4選1標準化選擇題,題量為100題,滿分為300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將符合題意的選項(用A、B、C、D表示)填在答題紙題號下方相應的空格處。回答正確得3分,回答錯誤得-1分,空缺得0分。

3.綜合素質測評成績的計算

最終測評成績由“推薦生”推薦學校的推薦次序和筆試成績兩項組成。其中“推薦生”推薦學校的推薦次序佔比60%,筆試成績以“推薦生”推薦學校為單位排序,佔比40%,將這兩項摺合成“推薦生”的總成績進行排序。

五、考核結果的公佈

5月29日,公示“推薦生”名單,將名單送各國中學校並公示。

5月31日,由星天湖中學根據市教育局《關於公佈20xx年南通市區熱點普通高中“推薦生”計劃和推薦辦法的通知》(通基教[20xx]16號)文件規定的辦法確定學校“推薦生”名單送報市教育局、市招辦備案。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3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根據新課程培養目標,徹底改變原有以學習成績定終身的評價模式,對學生成長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評價實施方案。

1、評價內容:以《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活動方案》為依託,教育學生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的方向發展,培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熱愛祖國、熱愛學習、熱愛勞動、尊敬師長、文明禮貌、團結友愛、講究衞生、注意安全、保護環境、全面發展等多個方面,爭創各類“校園之星”,包括:讀書星、平安星、紀律星、科技星、藝術星、文明星、孝敬星、小作家、學習小博士、校園小衞士、勤勞小蜜蜂、運動小健將等。學校組織班級每個月根據學生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等,通過展示、演講及平時表現,在班級內進行評選,從而獲得“班級”級別的星獎,做到人人有獎。當選者將在全體學生會上通告、表揚、頒發證書,並在學校宣傳欄中宣傳其事蹟。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規劃人生,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2、評價方式多樣:

①呈現方式有口頭評價、書面評價(操行評語)、成長記錄袋三種形式。進一步加強口頭評價的研究,使即時評價更為有效;繼續改革操行評語,使其能更為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際表現,使其揚長避補短,不斷完善自我;設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內容包括:“我的承諾”;能反映其學業成績的證書、試卷、作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各類材料;素質教育報告冊;各種評價量表及意見等。

②從評價者角度來看,有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四種。綜合多方意見評定,並將評價結果和評價量表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其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③倡導在活動中評價,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現場操作、表演、展示,從而受到鍛鍊,得到提高,增強其參與意識和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4

一、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分低、中、高三個年段。考試總分各年級均為100分,其中口語部分(低年級含寫字習慣)20--30分,筆試部分70-80分。口試部分可以安排在筆試即期末(中)考試前一個月內進行。具體評價辦法如下:

(一)低年級

口試(20分)

1、朗讀(10分)

內容:教材選用的朗讀課文。方式:測試者任意抽取1-2篇課文進行朗讀。

2、背誦(10分)

內容:背誦課文指定段落;背誦《國小生必背古詩詞》前30首。

方式:測試者任意抽取2-3篇(段)進行背誦。

寫字習慣(10分)

內容:“三姿”及書寫。

方式:抄寫生字表或簡短的課文,分坐姿、握筆姿勢、握筆距離三項現場打分。

筆試(70分):

1、聽力(10分)

包括字、詞、句,以及簡單短文中基本問題的回答等內容。

2、基礎知識(60分)

字、詞、句、拼音、積累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中年級

口試(30分):

1、朗讀(10分)

內容:從課外選定的美文。

方式:在選定的美文中由測試者任意抽取1篇準備10分鐘後朗讀。

2、背誦(10分)

內容: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相關段落和語文天地中積累的內容;背誦《國小生必背古詩詞》後40首。

方式:測試者任意抽取2-3篇(段)進行背誦。

3、口語交際(10分)

口試部分命題應立足生活,貼近教材,貼近學生。可依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內容及方式包括:

(1)複述課文或講故事等;

(2)分角色表演課文中的對話;

(3)情景命題對話。小組形式(2人以上)抽籤決定情景命題對話。此類合作完成題目相當豐富,如合演課本劇、指定的童話劇等。小組合作完成的題目,由學生在考前抽籤,小組由各自抽的籤兒組成。學生抽籤後合作編排,設計服裝、道具、台詞、曲子,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筆試(70分):

筆試部分題目應注意整合多方面內容,貼近教材,貼近生活,關注基礎知識與技能,關注學生興趣,讓命題既紮紮實實又生動活潑。

筆試共分四大部分:聽力(5分);基礎知識(20分);閲讀(20分),其中課內閲讀的比重略大於課外閲讀;習作(25分),含卷面書寫3分。

(三)高年級

口試(20分):

1、背誦(10分)

內容:

(1)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相關段落和語文天地中積累的內容;

(2)課外積累的優美段落。

方式:

(1)測試者任意抽取2-3篇(段)進行背誦。

(2)學生提供自己積累本中的10-20篇段落,由測試者抽取1-2段當場背誦。

2、口語交際(10分)

可從以下題目選取內容及方式:

(1)課本劇或自編短劇;

(2)講述名著故事。在每學期學校規定的課標必讀名著推薦書目中,選取典型內容,製作成紙籤,學生抽籤並稍作準備講述故事。

(3)課外閲讀表達。提供課外閲讀文章,學生快速瀏覽、默讀,然後回答文後問題。問題設計要能夠考察學生閲讀後的獨特感受以及獨立思考之後的價值判斷。

筆試(80分):

筆試共三大部分:基礎知識(20分);閲讀(30分),其中課外閲讀的比重大於課內閲讀;習作(30分),其中含卷面書寫3分。

二、形成性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在做好終結性評價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髮展變化的過程,加強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可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語文評價還應突出評價的反饋調節與激勵功能。學生的日常表現,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對於每個學生課堂學習中聽、説、讀、寫、習方面情感、態度等難以進行量化測量的內容,教師通過課堂觀察、課後訪談、問卷調查、作業分析等形式進行描述性記錄評價;班級內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科實踐、競賽評比活動(手抄報評比、作業展評、故事會、朗誦比賽、書法比賽等),採用獎勵小紅旗、小紅花、星級評比等評價激勵措施;還要重視考查學生參與校內和校外語文性質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如在報刊上發表習作、參加校內外舉行的語文實踐活動,以及其他語文性質的合作實踐活動,培養其積極性、參與度、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語文綜合素養。

形成性評價方式貫穿於日常教學活動中,以自我評價為主,使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反思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要加強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多向交往、互動、溝通、交流,尤其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和學生共同做好成長記錄,逐步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檔案。形成性評價的工具和方法應該體現多樣化。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設計出個性化的評價工具,合理選擇評價方法,策劃評價活動。

形成性評價操作過程中,要注意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體現評價的過程性、動態性和形成性。切實發揮好形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質性評價的優勢,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力爭使每位學生健康發展。

三、組織實施

國小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管理工作以學校為主開展。各學校按照評價的具體操作辦法,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進行全方位、多元化評價。

教育教學研究部門通過調研指導、檢查、研討、開展活動、抽測等形式,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工作進行指導管理。

四、有關要求

國小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突破了傳統的評價模式,是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評價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學校和教師要轉變教育評價觀念,摒棄傳統的阻礙教師教學和學生髮展的評價思想,勇於開拓創新,切實推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

學校在評價管理中,要積極推行,追求實效,做到周密部署、定期檢查、定期研究,防止評價項目和內容流於形式。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髮展完善考試評價辦法。

充分發揮考試與評價的教育功能。要通過考試改革,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通過考試改革,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方式,促進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和發展。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5

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評價目標

通過評價改革,貫徹新課改的育人理念,促進教育方針的全面落實,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二、評價原則

1、發展性原則。

評價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標,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學生成長,正確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2、全面性原則。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與形成,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3、自主性原則。

學生是評價的主體,要充分發揮評價的自我教育、自我調整的功能,使評價客觀、全面,既得到同學、教師、家長等的認同,又能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

4、動態生成性原則。

評價活動本身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育過程本身具有生命性。因此評價可根據學生年齡、年段特點,根據校本實際及學期教育教學工作重點,實化過程,凸現行為習慣的培養與達成。

5、可操作性原則。

根據學校、班級實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方法力求靈活簡便易行,避免繁瑣和形式化,有利於教師將評價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評價具有較強的實效性、針對性及可操作性。

三、評價的基本內容、標準、結果呈現方式。

1、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包括品德行為、學習能力、合作交往、強身健體、審美表現等五個維度。各維度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又分為要素、關鍵表現提示等。

2、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呈現形式包括兩部分:

一是等級評定。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五個維度分別用優秀、良好、一般三個等級呈現。

二是綜合性評語。由自我描述、同伴贈言、教師寄語、家長心聲四個內容組成。自我描述:記錄一學年中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成績;同伴贈言:記錄自己最信任的同學或同齡朋友的希望與祝願;教師寄語:記錄班主任或你最欣賞、信任的老師對自己一學年的評價;家長心聲:記錄家長的反饋意見。

四、評價操作程序與方法。

1、本評價方案給每個學校以創造的空間,學校可以根據本評價標準制定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評價細則,體現校本特色。

2、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以班級為單位,要充分體現學生個體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整個評價重視過程,通過學生綜合素質每月評價記載表來呈現。

3、學生綜合素質月評價要按照《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體系》,依據年段具體行為目標達成情況,在徵求老師、同學、家長等意見的基礎上,由學生自己記載完成,但每次評價結果必須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簽字認可。

4、學生學年綜合素質評價由班主任依據月評情況,分析學生髮展狀況,給予客觀評定。

5、學生綜合性評語,在每學年即將結束時形成,其整理歸納活動,強調多元主體參與。評價表中的“自我描述”、“同伴贈言”、“教師寄語”和“家長心聲”均按照前面所述的方式完成,並於下學年報到時反饋給班主任備案。

6、材料整理粘貼欄,可根據各學校的具體情況實施。主要粘貼學習過程的記錄材料和關鍵表現的材料。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6

一、評價的背景:

xx國小校本課程的一個特色以“竹”為主體,開展以“竹文化”為核心的校本課程研究,是弘揚鄉土文化的最基礎的事業,是對“只有本土的,才是最優的”的生動實踐,將協調鄉土文化與學科知識的交融、互滲,整合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的各項資源。本課題的實踐具有開放性和自主性,重視行動和問題解決,以“竹文化”為系列,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主題,逐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未定的有主體經驗基礎的、長時期學習的,主體可自由判斷的和主體可建構的知識結構。它強調不同學科知識學習的相互配合,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最終實現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科課程的相互配合,達到學科交融的、教學優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評價的目的:

xx國小校本課程評價是為了檢驗與考察學生的學及其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檢驗和改革教師的教,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促進教師教學反思,有效促進學生髮展。評價中關注課程開發的合理性、科學性、人文性;關注教師課程的設計能力,執行能力;更關注學生“良好的的人文素養、寬厚的知識素養、濃厚的探究慾望、亮麗的愛好特長”等四有培養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自我認識建立自信,發掘潛能,成為具有竹德品質的學生。

三、評價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提出和教學內容設計必須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要體現文化性、地方性,要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發展性原則。校本課程開設的根本目的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更好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教學內容設計必須明確促進學生髮展的課程目標。

3、適用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必須與學生身心特點相適應,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一致,要儘量選擇一些學生關心的鄉土文化和地方熱點問題。

4、操作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必須注重學生的參與情況,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5、拓展性原則。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拓展與延伸,要與基礎學科的教學密切相關但又有所超越,決不能成為學科課堂基礎知識教學的變相增加。

四、評價的內容:

xx國小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由三個部分的評價組成:教研組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評價。三個評價部分分別在課程質量的三個控制點進行,通過評價對課程實施全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

五、評價的方法:

1、聯繫日常生活,進行表現性評價。

認識個體是在主動地解釋客觀世界,而未知個體是處在不斷髮展和改變的過程中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新變化,將評價貫穿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而不是孤立於學習活動之外。同時,由於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價值取向,因此,教師要多采用表現性評價,提供給學生真實的任務,以全面、真實、深入地再現評價對象發展的特點,使其主動參與評價,而不是消極適應,最終促進每位學生都能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積極的學習經歷和豐富的情感體驗。

2、記錄過程變化,進行成長性評價。

給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能讓學生看到不同時期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成長變化。通過成長記錄袋的建立,展示學生校本課程學習成果,反思自身的變化與成長,記錄學生所付出的努力,顯示令人滿意或不滿意的學習經驗,表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發展。對學生成長記錄袋的評定實行多元主體評價的方式,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對成長記錄袋的評定結果,採用等級評定或使用描述性語言的形式呈現。

3、結合傳統節日,進行展示性評價。

學生就如多稜的寶石,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都能發出璀燦的光芒。教師要善於發現並挖掘其優勢,給學生創設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其獲得自信與成功的體驗,激勵其不斷進步。由於校本課程的豐富多彩,因而可以與傳統的節日慶典相集合,進行展示性評價。使每位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和進行展示的舞台,使活動充滿生命力。

4、考查學習水平,進行終結性評價。

一門課程學習結束後,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一個全面的考查,瞭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進行終結性的評價。評價的結果採取等級或等第的方式,每門課程的評價結果都將進入學籍檔案並將評價結果向教師、學生、家長及相關人員或社會公佈,接受社會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監督。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7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全面考核我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觀,建立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評價體系,根據《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指導意見》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

二、組織領導

(一)成立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

1.人員組成

組長:zz

副組長:zz

組員:zz zz zz zz zz zz

2、工作職責:組織、協調、指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開展,負責審核學生綜合素質的定性與定量評價,並確定學生的畢業綜合評語和“審美與藝術”、“運動與健康”、“勞動與技能”、“探究與實踐”等項目測評的最終等第。

(二)成立相關測評小組

1、綜合評語實施小組

(1)人員組成

組長:zz

組員:高一高二各班主任

(2)工作職責:組織宣傳學習;每學期組織學生自評與同伴互評,撰寫、上報綜合評語,並及時進行反饋;負責相關檔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2、審美與藝術項目測評小組

(1)人員組成

組長:zz

組員:zz zz zz zz zz zz

(2)工作職責:負責本項目中的音樂專項測評與美術專項測評工作,初步確定學生測評等第;審核學生免測條件,確定免測學生名單;及時向校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提供本項目學生測評等第情況。

3、運動與健康項目測評小組

(1)人員組成

組長:zz

副組長:zz

組員:zz zz zz zz zz zz

(2)工作職責:負責本項目中的運動技能專項測評和體能測評,初步確定學生測評等第;審核學生免測條件,確定免測學生名單;及時向校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提供本項目學生測評等第情況。

4、勞動與技能測評機構:

(1)人員組成

組長:zz

組員:高一高二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任教師及有關實驗員。

職責:負責學本項目中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技能,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等五個專項測評工作,初步確定學生測評等第;及時向校測評領導小組提供勞動與技術類A等申報名單。

5、探究與實踐項目測評小組

(1)人員組成

組長:zz

副組長:zz

組員:參與組織開展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活動的相關教師。

(2)工作職責:負責學生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服務三個專項的測評工作,初步確定學生測評等第;及時向校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提供本項目學生測評等第情況。

三、評價內容、形式及辦法

1.定性評價

(1)評價內容:學生道德品質、公民素養、情感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質。

(2)評價形式:綜合評語(包括分層概述、突出表現、紀實性材料等)。

(3)評價辦法:在學生自評、互評、任課教師評價基礎上,由班主任每學期撰寫一次;畢業綜合評語由畢業班班主任在各學期評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發展變化情況進行撰寫,並經學校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審核後確定,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

2.定量評價

(1)評價內容:審美與藝術(音樂、美術)、運動與健康(體育與健康)、勞動與技能(理化生實驗技能、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探究與實踐(研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四大塊。

(2)評價形式:確定“測評等第”,分A、P、E三等(或P、E二等)。

(3)評價辦法:由學校各測評小組每學年組織測評一次,測評成績分A、P、E三等(或P、E二等),其中A等不超過20%,E等不超過5%。學生測評最終等第由學校測評領導小組根據浙江省有關測評規定予以確定,其中A等不超過25%,E等不超過5%。對評定結果中獲得A等的學生在校內張榜公示,對評定為E等的學生給予書面通知。

四、評價時間安排

1.綜合評語(定性評價)每學期實施1次,要求在每學期結束前2周內完成;畢業綜合評語在學生畢業當年的4月份完成。

2.審美與藝術、運動與健康、勞動與技能、探究與實踐項目測評(定量評價)每學年實施1次,要求在每學年第二學期第15周前完成;學生測評最終等第在學生畢業當年的4月份確定。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8

根據國家教委和省教育廳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科學有效的教育機制、促進實施素質教育評價工作逐步規範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素質教育教學評價制度,積極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結合實際制定學校科學的教育評價制度。

一、評價指導思想:

以教育法律、法規為依據,以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學工作評價制度,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制約、激勵、指導和調節作用,加強教育行政、研究指導的科學性、規範性,提高學校管理水平,認真貫徹教育方針,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保證學生生動活動潑、主動全在展,積極推進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整體水平。

二、評價制度:

(一)教師:

1、改革考試製度,取消學生按考試成績排隊,實行“等級”評價制度。

2、認真落實有關體育、衞生工作的規定,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美術、音樂和藝術教育。

3、有計劃地開展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動,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提高堂教學效率,積極探索激發學生興趣、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

4、按規定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作業留量和考試次數。

5、重視發展學生特長,有具體計劃和安排,做到內外、校內外相結合。

6、上好活動,廣泛開展學科、科技,體興趣小組活動。

7、體育達標率在98%以上,培養學生特長和個人創新能力。

(二)學生:

1、品行表現:分為三個方面:儀容、儀表;明禮貌;遵紀(規)守法。具體要求:穿戴整潔,樸素大方,坐、立、行、學習、姿勢端正。不打架、罵人,禮貌待人,不看不健康的書刊、影片,講普通話,使用禮貌用語,愛護公物。

2、學習態度:分為四個方面:注意、情緒、投入、獨立性。具體要求:專心聽講,精神飽滿,方主動學習,獨立完成作業,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3、能力培養:分七個方面:聽、説、讀、寫、演算、操作、製作。

具體要求:通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朗讀,背誦指定篇目,作感情真實、健康、內容具體,認真聽話,複述主要內容,説話時語言清晰,講普通話,意思明白。

三、評價制度檢查方法:

採取查看、瞭解、詢問、調查、聽、查閲資料、實地觀察、抽查、測試等方法進行,並建立學生素質評價方案。

四、素質教育教學評價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9

教育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國小的教育教學工作起着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學生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的通知》的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據黨的教育方針,貫徹素質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學生素質發展和反映學生個體差異為出發點,從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各門課程的有效實施,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

二、評價原則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原則。要注重學

生綜合素質考查,不僅關注學習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潛能,幫助學生悦納自己、擁有自信。

(二)、評價過程動態化原則。不僅關注結果,更要注重學生成長髮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與發展;鼓勵將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

(三)、評價主體互動化原則。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關注評價結果的認同問題,即如何使評價對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改變單一評價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四)、期望性原則。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學業成績和特長髮展成功的期望,使教師有信心,學生有希望。教師的評語要注滿“師情”,透出一個“愛”字,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重視“鼓勵”的教育功能。

(五)、模糊性原則。運用模糊控制理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評價學生的素質發展情況。文化課考試,量化形式學生的學習成績,改較精確的百分制為較模糊的等級制,對學生思想品德表現及興趣、意志、個性、態度和習慣等智力因素不宜量化的項目,一律採用操行評語定性評價。

三、評價內容及標準

新課程中的學生評價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關注學生多方面的表現,包括道德品質、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合作與交流、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的內容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

(一)、基礎性發展目標

基礎性發展目標由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兩部分組成。

品德修養:愛國、愛校、關心集體,遵守紀律、遵守公德,努力學習、勤思好問,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注意安全、講究衞生,文明健康、勤儉樸素,關心他人、團結同學,誠實守信、知錯就該,熱愛自然、愛護環境,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行為習慣:在學校裏説普通話,認真聽講,積極發言;按時完成作業,不拖拉作業;作業字跡工整,不馬虎;自己機整理書包和書桌,不亂丟果皮紙屑等雜物,認真作好兩操,能和別人合作,見了老師主動問好,按時起牀睡覺,吃飯不挑食,喜歡讀有益的課外書,不進網吧等少兒不宜場所,不亂用零花錢,愛護花草樹木,飯前便後會洗手,進出家門主動和大人打招呼。

(二)、學科學習目標

學科學習目標是指經過學科學習應達到的基本目標,每科學習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由於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進行具體評價。

學生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基礎性發展,也要觀眾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個性特長。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不能截然分開,通常基礎性發展目標藴涵在學科學習目標中,和學習目標同步發展,在評價實施過程中應儘量作到兩者的有機結合。體現國家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要根據教育部提出的基礎性發展目標以及各學科國家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分學科分階段提出具體評價指標。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學習態度等方面,列出若干項行為表現作為評價指標。

目標體系要體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注意對學生個性特長髮展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評價方法

(一)、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根據不同發評價內容和指標實施多元評價,還要滲透或包含在學科學習目標的評價中進行。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方面要重點結合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以及班隊活動、校本課程實施中進行評價;學習能力和交流與合作能力方面結合所有學科教學進行評價;運動與健康方面主要結合體育與健康學科進價;審美與表現方面重點結合音樂、美術學科教學進行評價。在學科教學或各種教育活動中分層實施評價。創設情景、機會,通過參與活動,日積月累,讓學生感受、體會與內化。通過表現性任務、觀察、記錄、訪談、作品分析、個人自評、同學、教師、家長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

(二)、學科發展的評價

1、知識與技能的評價

要遵循個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以及該學段、學年以及每個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基準,通過作業、測驗、栲栳市和完成一些開放性的表現性任務等形式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以等級的形式呈現。

(1)、練習、作業

作業分析評價是教師瞭解、掌握學習效果、學習態度最常用、最有效的評價方式。學生的作業情況通過學生的認真程度,主動作業的情況;課外學習情況以及實驗操作能力,小論文、小發明、小製作等成果進行綜合評價。

(2)、平時學習:是指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的程度,包括各種測查如識字、背誦、朗讀、默寫、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單元測試,創造性作業的完成情況等。

(3)、期末考試(考查)。考試、考查是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試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不同選擇相應的考試形式,既有閉卷考試,也有開卷形式。除紙筆測驗外,也可以選擇聽力考試

口試、實際操作等性質評價形式。考試的內容應多元化,除關注知識與技能外,還應體現考查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內容;還要重視加強多方面潛能的發展,尤其是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發展。

考查學科應通過平時觀察、評語、記錄、表現性作業、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學習習慣、興趣、毅力、學習動機、學習技能、社會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等形式學生表現的信息進行考查。

2、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必須與基礎發展目標和學科教育目標相結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採用觀察、記錄、訪談、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等性質的評價方式對其進行評價。各學科根據本學科特點,結合基礎性發展目標在學科中的體現,制定具體的評價內容以及指標體系。

(1)、日常觀察

課堂教學觀察: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觀察是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方法。學生的課堂表現要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頻率,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的探究行為,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積極性等因素來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進行綜合。

活動觀察:校內外活動觀察,要通過學生參加的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包括學生參與各類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描述、活動成果、學生的感悟和反思等。

特長表現:包括學科獲獎記錄或證明、親手製作的作品(如航模、車摸、陶藝、電腦製作等)或小發明成果、藝術性活動記錄或獎勵證書。

(2)、成長記錄:

成長記錄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方式,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成長記錄要收集能夠反映是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信息等。

學生是成長記錄的主要記錄者,成長記錄要始終體現誠信的原則,要有教師、同學、家長開放性的參與,使記錄更典型、客觀、真實,儘可能的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與進步歷史。

期中期末組織成長記錄的交流展示。並將成長記錄納入期末終結性評價內容。對成長記錄的評定應注重學生的進步和所付出的努力可,明確改進的方向。通過對成長記錄的回顧

比較,使學生學會反思,瞭解自己的進步,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進一步發展的目標,逐步發展自省的意識和能力。

五、評價的主體

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本人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四個方面。

學生自評和互評:一是由學生本人對自己的綜合素質及行為寫出自我評語;二是自己或同學綜合素質的'兩個方面以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一些方面分別評出分項等級。

教師評價:一是由班主任給每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兩個方面評出分項等級,並給每個學生寫出綜合性評語,重點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整體描述,突出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潛能;二是各學科教師根據本學科所制定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及學科發展目標評價體系,對每個學生基礎性發展達成及學生學業水平進行評價,給出相應的等級,並對學生學科的發展態勢進行描述,寫出激勵性的評語。

家長評價:一是對自己子女的綜合素質寫出鑑定性評語;二是對自己子女綜合素質的兩個方面以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一些方面評出分項等級。

六、評價結果的呈現

評價結果包括等級或評語

評語包括:

1、家長評語。

2、教師、班主任評語。等級包括:

1、分項等級。即根據評價內容所列的要素和關鍵表現,通過整體判斷對兩個方面以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一些方面分別給予一個等級。

2、綜合等級。即把分項等級和分主體等級綜合,作為綜合素質或學業水平的最後等級。以上等級均為四等以:

A(優秀)

B(良好)

C(及格)

D(待及)呈現。

七、綜合素質報告單

學生綜合素質與學業水平報告單由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表、學科學業水平評價表,包括多主體評價和教師綜合評語構成。將期末考試與學生的日常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從幾個方面來反映學生取得的進步和成就,報告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與學習習慣方面的情況。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0

一、問題提出

目前的語文教學評估只有一種形式,就是用語文基礎、閲讀、作文組合成的一張張試卷來考學生,教學評價的單一、靜止、絕對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桎梏,束縛了語文教師的創造性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創新性思維。語文學習具有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語文評價要突出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進行評價。所以,我們希望通過語文教學過程性評價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個體的差異,激發個體的主體精神,以促使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其自身價值。

二、理論的來由與發展

依據國家對中學教育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國家對高中語文教育的期待。把學習個體的和諧進步放在首位,培養有覺悟、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因此,高中語文過程性總體評價目標可以表述為:受教育者在德、智、美諸方面健康的發展。知識和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已有水平上獲得長足的進步。具有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夠文明地交際,有良好的團隊素質。具體有如下三個方面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語文基礎知識、社會文化常識、思想方法論。良好的聽説讀寫習慣,較強的聽説讀寫能力,有探究學習、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明交際,思維品質好,有批判精神。

2.過程和方法目標,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具有個人的學習體驗,有正確、良好的學習方法,有正確的方法論思想。

3.情感態度目標。積極地為人生,孜孜不倦地學習,富有責任感。愛國、忠誠、高尚、尊老愛幼,富有同情心與犧牲精神。

三、評價的基本原則

1. 評價內容綜合化,注重整體性

2. 評價形式多樣化,注重生動性

3. 評價主體多元化,注重互動性

4. 評價處理賞識化,注重激勵性

高中語文多元化評價的出發點與歸宿是與教育的最高追求相一致的,那就是對人的關注。《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也強調指出,評價是為了“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基於上述認識,語文過程性評價的方式與手段要起到催化智育、淨化心靈、提升品質、學會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作用。因此,我們將根據我校實際情況 ,建立激勵機制 、鼓勵獨創性、培育成就感、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實行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在過程性評價中,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都是重要的評價方式。用數字精確地描述被評價的對象,是定量評價的特點。而定性描述則是對被評價對象的性質、特點、狀態的描述,具有模糊性。而語文恰恰具有模糊性。整合其效能,無疑會強化語文教學的效能。

四、評價的方法與手段

除了常規的測試之外,我們把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分別作為一種獨立的能力來考查。我們將四方面的成績綜合起來作為學生一學期語文學習的結果性評定。測試(包括單元、期中、期末)與三大塊的分數比例為5:2:2:1。

(一)閲讀能力考查

學生語文閲讀能力成績佔總成績的20%(學生每學期的語文總成績=期末考試成績*30%+平時測試平均成績*20%+語文綜合能力成績*50%),語文綜合能力成績中包括寫作能力佔20%、閲讀能力佔20%、聽説能力佔10%。

語文閲讀能力採用百分制來評估,即每學期共100分,另外有關語文閲讀的競賽獲獎者可以附加分的形式給予加分。具體評估情況如下:

1.高一階段:以完成閲讀卡為主,輔以閲讀能力測試。

① 學生每學期必須完成16張閲讀卡(約每週1張),每張總分為5分,共80分。每週評估1次,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沒寫五檔,各檔對應的分數分別為5分、4分、3分、2分、0分,期末累計分數,作為總評的成績。

② 每學期對學生的閲讀能力進行2次測試,時間分別在期會考和期末考之前,成績各佔閲讀能力成績的10%,每次測試的成績*10%計入閲讀能力總分。

③ 附加分:對參加閲讀競賽得獎者進行加分,獲校級一、二、三等獎者,分別給予10分、8分、6分的加分,縣市級得獎者依照校級的分數加倍給分。

2.高二階段:以背誦和默寫古詩詞為主,輔以詩詞賞析。

① 學生背誦大綱中要求背誦的詩詞佔50分,每次背誦的成績分為優秀(背得流利)、良好(基本流利)、合格(基本會背)、不合格(部分會背)、差(完全不會背)五等,分數分別記為5分、4 分、3分、2分、0分,每學期約10次(多於10次按10次計算),平時作好登記,期末累計分數,計入總分。

② 每學期對學生進行2次的古詩詞默寫測試,試卷採用百分制,每次成績各按10%計入總分。

③ 期會考和期末考之前,各對學生的詩詞賞析進行測試,試卷也採用百分制,每次的成績各按15%計入總分。

④ 附加分:參加古詩詞閲讀競賽得獲者,以附加分的形式給予加分,獲校級一、二、三等獎者,分別給予10分、8分、6分的加分,縣市級得獎者依照校級的分數加倍給分。會背《唐詩三百首》或超額完成背誦任務者,也給予相應的附加分。

3.高三階段:以鑑賞文學作品為主。

① 學生每學期必須寫10篇讀後感,每次總分為5分,共50分,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沒寫五檔,各檔對應的分數分別為5分、4分、3分、2分、0分,期末累計分數,作為總評的成績。

② 每學期對學生的閲讀知識和能力測試1次,試卷採用百分制,按測試成績的10%計入總分。

③ 每學期期末要求每位學生寫一篇閲讀總彙報或課題小論文,總分為40分計入閲讀總成績。

(二)寫作能力考查

作文評估佔學期總評估分值的20%。它由三大部分構成:每四周一次作文,隔週一次隨筆,每學期一次手抄報編寫,該三部分預計總分為100%。學生參加校級以上作文比賽獲獎或在校級以上報刊發表作品,均以附加分計入總分。最後把本體分乘以20%與附加分相加,便是該學期作文成績評估分。具體分值及要求以下:

1.大作文每二週一次,學期總計八次,每次分為ABCDE五檔,E檔不得分,D到A檔分別得2至5分。檔次標準參照單元寫作要求及會考,大學聯考有關標準。該部分滿分25分。

2.週記隔週一次,學期總計為十次,每次分為五檔,不交者不得分,E至A檔分別得1至5分。隨筆要求不同於大作文,提倡學生寫出真情實感,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題材、體裁、字數均不予限制。該部分滿分50分。

3.手抄報編寫一學期一次,重在訓練學生寫作綜合能力。總分為25分,高一至高三學年要求有所不同,高一學年以班為單位評出A級者,約佔全班20%,計滿分。B為50%,計20分。C為20%,計15分。D為10%,計10分。未完成者計0分。

4.附加分

①在校級刊物發表一次計1分。鎮級刊物發表一次計2分。瑞安市、浙江省級刊物發表一次分別計3、4、5分。

②徵文比賽獲獎:校級一、二、三等獎分別計3、2、1分

市級一、二、三等獎分別計6、5、4分

省級一、二、三等獎分別計7、6、5分

國家級一、二、三等獎分別計8、7、6分

(三)語交際能力的考查

為了能促進學生積極發言,鍛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我們建構學生評價機制與獎勵加分制來評價。其具體內容如下:

1.學生評價機制。它由教師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三塊組成。其分數比例為2:2:1。在學期期末時,通過問卷形式來進行。

2.獎勵加分制

①能夠完成在語文活動課上發言任務的學生加6分。表達流暢者加8分、講得生動形象者加10分。

②一個學期每參加一次校級集會、演講比賽、國旗下講話等語言類的活動得12分。獲獎者加20分。

③一個學期中每參加一次市級語言類比賽或活動者的18分,並獲獎者加30分。

3.口語最終得分:(評價得分х50%+獎勵得分50%)х10%=總分

過程性評價強調在“過程中”完成教育教學目標,在“過程中”養成語文能力及其情感、態度,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它始終把學生與教師的活動看成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始終把學生視為獨立的生命個體,而不是抽象層面上的“學生”。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1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貴州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對普通高中學生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時,應力求內容全面、客觀,程序科學、規範,關注學生全面協調發展,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評價要遵循導向性、可操作性、公平性和發展性原則。

二、工作機構與職責

(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校長)

副組長:(副校長)

成員:(教育處主任)、(教學處主任)、(團委副書記)、(年級組長)、(年級組長)、(年級組長)

職 責:負責領導和管理我校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負責制訂《陽貴一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細則》,審定評價結果,受理諮詢、申訴和複議申請。

(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小組:

組長:(副校長)

副組長:(教育處主任)、(教學處主任)

成員:(團委副書記)、(年級組長) (年級組長) (年級組長)

職 責:具體組織實施評價工作,負責實施《陽貴一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細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相關信息的採集輸入輸出工作,初步審訂評價結果協調評價過程的相關工作。

(三)、班級綜合素質評價小組(每班各5名,名單略去):

説明:

1. 組長為各班班主任;組員為在本班任課達一年以上的教師2名,學生幹部2名。職責——負責對班級中每個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組織、實施本班學生的自評、互評、教師評價與綜合評定等工作。

2. 班級評價小組在評價程序中,按“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學校評價”的順序進行,“同伴互評”過程中按班級進行。

三、評價內容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分解成若干項“關鍵指標”,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

學生展示的實證材料、平時表現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依據。儘可能使評價結果客觀、真實。

班主任應根據學生平時表現等情況,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完成評價小組評語。

四、評價等第

各項指標按三級評分。凡比較符合標準者可得3分,基本符合標準者可得2分,不符合基本要求者則得1分。

1. 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評定等第分合格和不合格。

指標均分達2分者,評為合格。凡有突出問題,指標均分不達2分者,則不符合教育部規定的基本標準,可暫不評等第,但要如實記載突出問題。有見義勇為等行為受到省市有關部門表彰,在關心集體,愛護國家、集體財產,保護環境,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等方面有突出表現並受到省市有關部門嘉獎的,要將具體內容填寫在相應評價項目的“表現”欄中。

2. 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的評定等第分A、B、C、D四級。

指標均分超過2分評定為B,2分評定為C,不達2分則評為D;凡符合標準並有突出表現,能提供明確證明材料的,經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審定確認,可得A。

凡得A等第的學生,必須有突出表現的有效記載,否則,視為無效。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在學習能力方面得A:研究性學習成績突出,得到社會公認或權威部門認可;學習主動積極,各科成績一貫優秀;小創造、小發明經過專業評價機構認證或在省市組織的相關活動中獲獎;在省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作品;在省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准的競賽活動中獲得等級獎。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2

為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根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6號)、《關於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學〔20__〕4號)和《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財政廳、四川省人事廳、四川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意見》(川教〔20__〕226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評價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

綜合素質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發展過程,突出評價的激勵與導向功能,充分肯定和鼓勵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使評價過程成為發現和發展學生潛能、瞭解學生髮展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和建立自信的教育過程。

(二)科學性原則

綜合素質評價要以事實為依據,建立合理、公正、透明、便於操作的工作程序,採取以學生自評、互評為主,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使評價過程可信、評價結果可用。

(三)全面性原則

綜合素質評價要對學生髮展情況進行全方位、全過程評價,做到階段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

二、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

根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的有關規定,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基礎性發展目標。

我省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指標按照《四川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附件1)執行。具體的評價標準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制定。

三、評價方式及結果呈現

(一)評價方式

綜合素質評價應以學生自評和互評為主,教師、家長參與。教師要全程指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引導學生客觀、公正開展評價,促進學生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使評價過程民主、真實、和諧;家長要積極參與評價過程,公正客觀評價自己的孩子。

學生成長記錄是對普通高中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依據。學校要引導學生以事實為基礎做好成長記錄,如實反映學生在基礎性發展目標上的各方面表現,其中應重點包含學習情況的記錄,如選修課的修習及所獲學分的情況、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加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以及學校社團活動等基本信息。要特別鼓勵學生收集和保存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和個性特色的重要實證性材料,真實、準確地反映學生的成長曆程。學生成長記錄應主要由學生自己收集和整理,引導學生在收集成長記錄材料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二)評價結果呈現

1、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能力方面的評定

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能力方面的評定採用“合格”(記為h)、“尚需努力”(記為s)形式呈現。學生行為表現符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基本要求,無嚴重違反校規校紀行為,具備一定的交流與合作能力的,應評為“合格”。有嚴重違反《中國小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基本要求,經教育仍不改正的,可評為“尚需努力”。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3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改進程,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發展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按照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和《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在參照外地評價辦法的基礎上,結合本校情況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實施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全面反映國小生的發展狀況和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重要舉措。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以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為基本內容。以學校評價為主體,因校制宜,充分發揮各學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關注學生的均衡發展和潛能發展。採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及學校進步與發展的過程。

二、基本原則

1、方向性原則:評價應體現新的人才觀、教育觀和質量觀,體現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發展的要求,培養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的高尚道德品質、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2、客觀性原則:在評價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出合理的、全面的評價。評價要多主體參與,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三年級以下的學生可不採用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同時,還要適當接受家長和社會的評價。

3、全面性原則:對評價內容進行全面考核,有根據地作出判斷。學業考試的內容要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係,注重加強與社會實際、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考查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科學性原則:遵循教育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圍繞評價目的,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具體情況,建立簡便易行、利於操作、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運用科學、多樣、靈活的評價方法實施評價。

5、發展性原則:充分尊重人的發展性與特殊性需要,注重評價的內容多元、方法多樣。既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又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6、參與性原則:要加強學生之間、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對話與交流,增進理解與溝通,營造良好氛圍,開展有效的自評、互評,及時反饋,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和民主、平等、理解、和諧的學校文化的形成。

三、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性發展目標兩個方面的內容。

1、基礎性發展目標

基礎性發展目標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依據。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質(佔15%)、公民素養(佔10%)、學習能力(佔40%)、交流與合作(15%)、運動與健康(佔10%)、審美與表現(佔10%)等六個方面。

2、學科性發展目標

學科性發展目標是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依據。其基本內容是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列出的學習目標和各個學段學生應達到的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側重於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評價、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評價,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四、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包括日常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時應把握“日常性評價是階段性評價的基礎、階段性評價是終結性評價的基礎”的操作原則。

1、日常性評價

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並適時做好記錄和資料收集工作。

(1)、即時評價。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採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如口頭評價、成果評價、訪談交流、行為觀察、問卷反饋、情景測驗等)及時評價每個學生的優點、不足以及發展潛能,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

(2)、成長記錄。成長記錄應收集能夠反映學生髮展提高的重要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來自同學、教師、家長的評價信息,學生在文體活動中的突出表現,學科檢測的階段成績,學生的最佳作品等。學生是成長記錄的主要記錄者和管理者,成長記錄要始終體現誠信的原則,要有教師、同學、家長開放性的參與,使記錄的情況典型、客觀、真實,同時便於展示。

(3)、學業考試。考試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除傳統的紙筆測試外,還可設置口試、聽力測試、成果展示、實驗操作、上機操作等形式測試,允許學生進行二次考試。紙筆測驗可採取閉卷考試、開卷考試或開閉卷結合考試等不同形式。

(4)、實績表現。通過演講比賽、小製作、小發明、小競賽及文體藝術等豐富多采的活動,展示學生的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全面發展。

2、階段性評價

(1)、各學校要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其成員應有廣泛的代表性。評定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本校評定工作的實施細則(可適當細化六項評價內容)與具體程序,編印各種相關的評價子表,彙總、上報學生的評價結果;對校內各班級評定工作進行指導,監督評定過程,接受質詢、投訴與舉報,及時糾正評定中的錯誤。在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之前,各學校要通過教師大會、班會、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廣泛宣傳和培訓,爭取各層面的知曉、理解與支持,為順利開展此項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綜合素質評定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工作。每個班級成立一個評定小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人數一般不少於5人。各位小組成員為學生授課的時間原則上不能少於一年,且要對該班學生比較熟悉和了解,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誠信品質。班級評定小組由學校評定委員會提名成立,要提前向評定班級的學生公佈。

(3)、綜合素質評定要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依據,每學期結束時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通過參考各種資料,經集體討論,給予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教師要善於蒐集和分析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有關數據和其它形式的行為表現,並利用這些數據和表現來描述學生的學習情況。階段性評價的結果填入《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3、終結性評價

(1)、終結性評價應由學校組織進行,要在學生畢業離校前完成。評定時以學生階段性的綜合素質評定結果為依據,通過對相應等級賦分的辦法進行換算,取所有階段性評價的平均分值作為終結性評價結果,記入《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2)、賦分轉換標準:優秀記10分,良好記8分,合格記6分,不合格記4分。

五、評價結果

1、評價結果的呈現

(1)、等級表達。分為A、B、C、D即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其中優秀比例不超過40%。對學生綜合素質等級的確定應十分認真、慎重,評定為“不合格”的學生應經學校評定委員會審核,並報學校行政會研究決定。

(2)、質性評語。以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為主要依據,對學生給予一個綜合性的評語,其中還可以包括等級評定中沒有包括的內容,尤其應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評語應採用激勵性的語言,客觀描述學生的進步、潛能及不足。同時要制定明確簡要的促進學生髮展的改進計劃,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對低段學生的評價應淺顯、生動。

2、評價結果的運用

(1)、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方法及程序等,應向學生及家長作出明確的解釋並公示。評定結果只公示“優”等級,其餘等級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如有異議,由校評定委員會進行調查與處理。最後,學生和家長要在《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上簽字。

(2)、學校綜合素質評定委員會對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並負責,評定結果原則上不得更改,如果確實發現評定結果有誤,應記載更改緣由及更改人,同時保存原評定記錄以備審查。

(3)、綜合素質評定的結果既作為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依據,同時也作為學校診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

六、實施保障

1、成立組織機構:

2、健全相關制度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4

一、評價項目:將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兩方面的內容評價用文明星來命名,包括:文明之星、禮貌之星、誠信之星、安全之星、責任之星、團結之星、環保之星。

二、評價形式:星級評價,核算成優等數量

三、評價要求:

文明之星:(紅色星)

1、熱愛祖,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瞭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化建設主要成就。

2、遵守校紀校規,熟知並履行《中國小生守則》和《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

3、課間在指定地點文明遊戲,不隨意跑跳、不亂攀爬。不打鬧

4、校園內外講文明,注意語言文明,不説髒話,不惡意諷刺、侮辱人。

5、抵制不良誘惑,不涉足網吧等場所,不參加不宜的活動。

6、認真參加學校各項活動,有團隊意識,聽從指揮,服從安排。

禮儀之星:(紫色星)

1、尊敬師長,禮貌待人,注重儀表,不説髒話。

2、見面行禮,主動問好,接受老師的教導,與老師交流

3、尊老愛幼,平等待人。同學之間友好相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4、尊重殘疾人,不欺侮弱小,不譏笑、戲弄他人,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

誠信之星(藍色星)

1、誠實守信,言行一致,不説謊話。

2、端正學習態度,不抄襲作業,考試不作弊,不弄虛作假。

3、為人正直,堅持正義,敢説真話,秉公辦事,不徇私情。

安全之星:(黃色星)

1、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時時處處謹記安全,不作危險的事;危機時刻安全自護。

2、留意安全隱患,具備基本的自我保護能力。

3、不藏匿、攜帶、使用危險物品。

責任之星:(橙色星)

1、敬父母,主動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教導。

2、富有愛心,關心幫助老年人和有困難的人。

3、做好值周工作,履行職責,堅持原則,秉公辦事。

環保之星:(綠色星)

1、愛護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衞生,積極參加環保公益活動。

2、不隨意扔垃圾,並能做到見到垃圾主動拾起。

團結之星:(粉色星)

1、關心集體,響應號召,各極參加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

2、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不做有損集體利益的事。

3、同學之間組織有意義的課間活動,合作完成,增進友誼。

説明:

1、通過文明之星評選時間按標準進行評選,只要學生品行符合星的標準就可得哪種星,學生一個月可得多星。

2、學生品行評價表在班級網頁中體現,每種星按規定的顏色體現在電子評價表中,學期末合算出星星總數,作為學生品行評價的成績。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5

為全面推進我校的素質教育,改革對學生的評價體系,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教育部門的有關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學生基礎素養評價的主要內容

學生基礎素養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6個維度。

二、學生基礎素養評價的基本原則

(一)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原則

既要注重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評價,更要注重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糾正單純以文化課考試成績評價學生、選拔學生的錯誤做法。

(二)評價目標的發展性原則

評價學生的基礎素養要用發展的觀點,以激勵學生健康、主動、全面發展為目標,表揚學生的進步,分析和理解學生的不足,為學生髮揚成績,彌補不足,健康快樂地成長提供誠懇的建議和幫助。

(三)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原則

基礎素養評價要採取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有機結合的方法,評價結果採用等級評定、描述性評語、質性評語相互補充、相互結合的方式,充分體現不同評價方法的優越性和互補性。

(四)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原則

改變單純由教師評價學生的做法,採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的自評和學生間的互評,使對學生的評價成為學生、教師、管理者、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性活動,激發評價主體和客體各自在學生評價中的能動作用。加大學生家長在學生評價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評價改革,參與評價改革實踐,充分發揮家長評價這一環節應有的功能。

(五)評價過程的動態化原則

學生評價的着眼點要瞄準學生自身的縱向發展,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成長髮展的過程。終結性評價要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更加註重形成性評價。

(六)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原則

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做到客觀、具體,實事求是。

三、學生基礎素養評價的組織實施

(一)學生評價的組織工作

學校成立以校長為主任,分管校長、教務處主任、學生工作處主任、級部主任、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為成員的學生基礎素養評價委員會。委員會要結合本方案,制定評價實施細則,組織評價實施,監督評價過程,處理評價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委員會下設評價小組,由行政班主任牽頭,任課教師與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參與。

(二)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

學生自評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由班主任組織進行。事前要召開相關會議,就學生評價的意義、方法、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説明,提出要求。

學生自評以學生自己的成長記錄為主要依據,描述和分析自己在6個維度的表現、表達自己的感悟,提出自身前進的方向,併為自己在6個維度確定1個評定等級。

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之前,班主任可通過家長會、家訪、信函、電話等方式向家長介紹評價的內容和要求,並介紹學生的表現情況。家長根據以上情況和對學生的日常瞭解,提出評價意見。

(三)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在自評的基礎上進行,由班主任通過班會等方式組織。

(四)評定等級,草擬評語

班主任在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在6個維度的日常表現,參考學生學業成績和學習過程的表現、學生自評與互評結果及家長的評價意見,為學生寫出評語草稿,分別從6個維度為學生初定1個評定等級並就此集中或分別徵求評價小組成員及有關單位的意見,修改評語,維持或變更評定等級。

(五)向學生徵求意見

班主任通過談話、問卷調查等方式,就評語和評定等級向被評價學生徵求意見。

(六)撰寫評定報告及報審、記錄

班主任在完成逐一向學生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確定每個學生的評定等級,定稿評語,撰寫本行政班學生基礎素養評價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學校學生基礎素養評價委員會審核批准。評價委員會批准後記入有關檔案和學生髮展評價報告。

(七)學生基礎素養評價時間

對學生基礎素養的評價安排在每學期期末進行,每學期1次。

四、評價結果的呈現形式和評價資料的處理

(一)評價結果的呈現形式

對學生基礎素養的評價採用不同等級評價加綜合評語的評價形式:對基礎素質六個維度的前2個維度(道德品質、公民素養)進行合格、不合格的評定,後4個維度(交流與合作、學習態度與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實行四等級評定,分別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班主任要針對學生基礎素養6個維度的綜合表現寫出評語。

(二)等級評定時評價資料的處理

在等級評價過程中,師生都是對“要素”(二級指標,下同)進行等級評定,評價時分4個等級:優、良、合格、不合格。其中評為“優秀”等級的又分成90分和95分2級,評為“良好”等級的又分成75分和85分2級,評為“合格”等級的又分成70分和60分2級,評為“不合格”等級的又分成50分和40分2級。

在教師對學生的等級評定過程中,根據教師對同一維度中各要素的得分算出該維度的平均得分,然後按照如下原則進行得分和等級之間轉換:90分以上為“優”;75至89分為“良”;60至74分為“合格”;59分以下為“不合格”。

學生互評後,要計算出全體學生對某一學生各要素的平均得分(全體學生給分之和除以全體學生數),再根據各要素的得分算出該維度的平均得分,然後根據得分與等級之間的轉換原則,轉換成相應的等級。

根據教師對學生的評定和學生互評中每個維度的得分,按照“最終總分=(教師評價分數+學生互評分數)÷2”的公式計算出每個維度的最終得分,並根據得分與等級之間的轉換原則,轉換成相應的等級。

五、學生基礎素養評價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正確把握激勵學生髮展與客觀評價的關係

通過評價激勵、幫助學生健康發展是評價的主要目的,但不能違反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照國家標準評定學生的發展。評語的撰寫,既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充分反映學生的優點和進步,又不迴避學生的缺點和問題。對學生優點、進步的描述,既要充分,又不能誇大其詞;對學生的缺點或不足,要在具體描述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改正或改進的建議。評語要具體,反映學生特點,不能千人一面;要親切、中肯,體現對學生的關愛和健康發展的期盼。

(二)作出“思想品德”、“公民素養”不合格的等級評定決定要極其慎重。除非學生有嚴重違法亂紀或犯罪表現,思想道德素養一般不評定為不合格。

(三)等級評定爭議的處理

學生對等級評定意見有異議,可提出複議申請。評價委員會應及時組織複議。學校評價委員會對等級評定有終栽權。終裁維持原定等級的,評價委員會應委託專人向學生説明。

(四)評定資料的公開與保密

等級評定為優秀等級的應當公示。涉及學生隱私、評定為不合格等級、評價過程中不利於維護學生團結和師生和諧關係的相關資料應當保密。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6

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評價目標

通過評價改革,貫徹新課改的育人理念,促進教育方針的全面落實,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培養德 、 智 、 體 、 美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二、評價原則

1、發展性原則。

評價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標,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學生成長,正確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2、全面性原則。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與形成,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3、自主性原則。

學生是評價的主體,要充分發揮評價的自我教育、自我調整的功能,使評價客觀、全面,既得到同學、教師、家長等的認同,又能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

4、動態生成性原則。

評價活動本身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育過程本身具有生命性。因此評價可根據學生年齡、年段特點,根據校本實際及學期教育教學工作重點,實化過程,凸現行為習慣的培養與達成。

5、可操作性原則。

根據學校、班級實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方法力求靈活簡便易行,避免繁瑣和形式化,有利於教師將評價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評價具有較強的實效性、針對性及可操作性。

三、評價的基本內容、標準、結果呈現方式。

1、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包括品德行為、學習能力、合作交往、強身健體、審美表現等五個維度。各維度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又分為要素、關鍵表現提示等。

2、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呈現形式包括兩部分:

一是等級評定。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五個維度分別用優秀、良好、一般三個等級呈現。

二是綜合性評語。由自我描述、同伴贈言、教師寄語、家長心聲四個內容組成。自我描述:記錄一學年中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成績;同伴贈言:記錄自己最信任的同學或同齡朋友的希望與祝願;教師寄語:記錄班主任或你最欣賞、信任的老師對自己一學年的評價;家長心聲:記錄家長的反饋意見。

四、評價操作程序與方法。

1、本評價方案給每個學校以創造的空間,學校可以根據本評價標準制定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評價細則,體現校本特色。

2、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以班級為單位,要充分體現學生個體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整個評價重視過程,通過學生綜合素質每月評價記載表來呈現。

3、學生綜合素質月評價要按照《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體系》,依據年段具體行為目標達成情況,在徵求老師、同學、家長等意見的基礎上,由學生自己記載完成,但每次評價結果必須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簽字認可。

4、學生學年綜合素質評價由班主任依據月評情況,分析學生髮展狀況,給予客觀評定。

5、學生綜合性評語,在每學年即將結束時形成,其整理歸納活動,強調多元主體參與。評價表中的“自我描述”、“同伴贈言”、“教師寄語”和 “家長心聲”均按照前面所述的方式完成,並於下學年報到時反饋給班主任備案。

6、材料整理粘貼欄,可根據各學校的具體情況實施。主要粘貼學習過程的記錄材料和關鍵表現的材料。(舉例參照附表)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7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按照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和《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我校以品質與素養、學習與實踐、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關注學生的均衡發展和潛能發展。採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及學校進步與發展的過程。

1 、方向性原則:評價體現新的人才觀、教育觀和質量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2 、客觀性原則:在評價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出合理的評價。評價堅持主體參與,以學生、家長、教師評價相結合。

3 、全面性原則:評價體現全面性和綜合性,從五個方面進行評價。關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評價內容進行全面考核,有根據地作出判斷。

4 、科學性原則:遵循教育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圍繞評價目的,建立簡便易行、利於操作、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運用科學、多樣、靈活的評價方法實施評價。

5 、發展性原則:尊重人的發展性與特殊性,注重評價的內容多元、方法多樣。既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又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6 、參與性原則:要加強學生之間、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對話與交流,增進理解與溝通,開展有效的自評、互評,及時反饋,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形成和諧的學校文化。

一 、基礎性發展目標

基礎性發展目標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依據。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品德與素養、學習與實踐、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五個方面。

二、學科性發展目標

學科性發展目標在關注學生各學科學業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品質。包括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學會學習、合作學習、樂於實踐。

評價方法包括日常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時應把握“日常性評價是階段性評價的基礎、階段性評價是終結性評價的基礎”的操作原則。

1、日常性評價

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並適時做好記錄和資料收集工作。

(1)、即時評價。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採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及時評價每個學生的優點、不足以及發展潛能,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

(2)、學業考試。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除傳統的紙筆測試外,還可設展示性評價,允許學生進行二次考試。

(3)、實績表現。通過演講比賽、小製作、小發明、小競賽及文體藝術等豐富多采的活動,展示學生的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全面發展。

2、階段性評價

(1)、學校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其成員應有廣泛的代表性。評定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本校評定工作的實施細則,編印各種相關的評價子表,廣泛宣傳和培訓。

(2)、綜合素質評定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工作。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評價小組,做好學生及家長的培訓工作,統一思想,保證評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綜合素質評定小組要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依據,每學期結束時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給予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將評價結果填入《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3、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應由學校評定委員會組織進行,要在學生畢業離校前完成。評定時以學生階段性的綜合素質評定結果為依據,結合學科成績確定學生的評價等級。

1、評價結果的呈現

(1)、等級表達。分為A、B、C、D即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

(2)、質性評語。以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為主要依據,對學生給予一個綜合性的評語。

2、評價結果的運用

(1)、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方法及程序等,應向學生及家長作出明確的解釋並公示。評定結果只公示“優”等級,其餘等級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

(2)、學校綜合素質評定委員會對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並負責,評定結果原則上不得更改。

(3)、綜合素質評定的結果為了激勵和提醒學生及家長,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同時也作為學校診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篇18

一、開放目的:

為廣大中國小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實踐途徑和機會,使學生在參觀、體驗過程中,提高動手實踐、研究創造、思維拓展等綜合能力,豐富假期生活。

二、開放時間:

1月19日——2月26日

三、開放內容:

(一)專題研究性學習活動

1、活動內容:針對各活動課特點,開展相應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2、活動形式:學習及實踐探究(詳見附件)

3、實施過程:公佈各室活動內容,學生自主選擇參與

4、活動對象:全市5-8年級學生

5、活動時間:20xx年1月19日—2月9日(詳見附件)

(二)科技展品參觀體驗

1、活動內容:

參觀體驗走廊及各展室的科技展品

2、活動形式:

參觀體驗

3、實施過程:

在中心,專人指導下,進行參觀及體驗

4、活動對象:

全市中國小生(可由家長陪同參觀體驗)

5、活動時間:

20xx年1月19日—2月26日(需提前預約)

週一至週五(春節期間除外)8:30—3:30

四、有關要求:

1、本次開放活動,學生均自願參加,學校及家庭要提前做好學生往來及活動中的安全、紀律等方面的教育,確保活動安全、有益。

2、學生到中心開展參觀及實踐體驗期間,中心將對每名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記錄與評價,評價結果將通過適當的方式反饋給學校或家長。

五、開放地點及聯繫方式:

1、開放地點:

西崗區中國小綜合素質教育中心

2、具體地址:

西崗區工人村工十巷2號

3、乘車路線:

18、19、414、407路公交車工人村站下車,海達廣場大連鎖廠後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huodong/oz37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