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做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

做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

“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做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

越是純粹的教育,管理的色彩越淡。“

當我讀到這裏時,不由得想,自己和孩子之間是管理還是交流。

老師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所以作為一個合格、聰明的教師只有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這樣或許你也就是魯迅筆下“三味書屋”裏的那位先生。就是拿着教鞭從不往下落的先生。雖然現在的教育增進了很多關於管理的理念,但是如果老師能夠很好把握好度,即做好管理又充分和學生會交流的老師或許是目前不被時代所淘汰的了。

因為我們知道教育不能只面對現實,更多的是要面對未來。所謂的百年樹人,如果只是管理,那麼何止百年,一個公司的老闆在面試的時候或許只要幾分鐘、幾十分鐘就能很快讓一個陌生的員工遵守制度,成為一個合格的工作者,而老師不行。

我們知道,在現在的教學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那我們和孩子之間該怎麼做好教育和被教育的問題,就是現在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了。比如:對於學生上課看課外書,到底該怎麼辦?收?怎麼個收法?收多長時間?發還給他,他能否下節課不看了?如果再看那又該怎麼辦?等等問題並不是幾個字能回答的。當然如果是針對員工,答案或許只有一個,而我們面對的是學生,是正在學習社會,接受社會,融入社會的學生。所以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需要思考的也很多,那就讓我們繼續學習王曉春老師編著的教育書籍《做個聰明的教師》。或許看過本書後,我們不會馬上變聰明,但是,我們會審視自己的言行,對以後和學生的交流中會幫助一二。

《老子》56章裏説:“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説,聰明的人不隨便説話,隨便説話的人是不聰明的。而教師是依靠嘴巴生活的,莫非教師註定就是愚蠢的?這讓我不由想起了那位埃及教育家説過的一句話:“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貢獻將是讓在課堂上喋喋不休的教師閉上他們的嘴。”很顯然,想做一名聰明的教師,首先要保證不輕易説話。

當然,教師完全不説話是不可能的,能夠不説話的儘量不説話,確實需要説話也要講究什麼時候説話、該説怎樣的話?

教師為什麼要儘量不説話呢?理由有二:首先是因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思考、表達的時空應該讓給學生,教師的話多了,就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學生的能力是在他們自己不斷的思索感悟表達的過程中獲得的,而不是從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解中聽來的。講得再精彩,都是老師的,學生可以聽取記憶,但是無法轉化為能力。能力的獲得必須通過自身的思索錘鍊。聽來的永遠只能是知識,而不是能力。

另一個原因是學生的思考與表述裏包含着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從學生的表述裏,你可以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也可以利用學生互相去解答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學生既是問題資源,也是能力資源。我們的教師總習慣在沒有弄清楚學生的學習情況就開展教學,沒有弄清楚學生的思想問題就進行教育,教學沒有針對性,教育無的放矢。為什麼教育教學低效,為什麼學生面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反應遲緩,原因就在這裏。如果學生先學了、先思考了、先説了,那麼你就知道學生的問題在哪裏了。就是這個時候,聰明的教師也不急着講,而是把問題又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人形象地比喻説,讓問題的球在學生間互相傳遞。

問題由學生提出,又由學生自己去解決,那麼教師的作用在哪呢?很顯然,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組織與引導。而如果學生討論,問題也無法解決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得教師講了。就像孔子在《論語·述而》裏講的那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亦即學生不冥思苦想,我不去啟迪;學生不鬱積難言,我不去開導。教師在這個時候就起作用了。在問題的癥結處,在學生能力不能企及處,教師就可以講了,而且需要講清、講透,不能有絲毫含糊。聰明的教師不是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去詮釋問題,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討論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從某個角度講,教師的功夫不在於展示知識,而在於把知識轉化為供學生思考的問題。展示知識需要講授,提出問題則需要引導。葉聖陶先生説:“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比如上社會課時,如果我們問學生“地球為什麼圍着太陽轉?”學生的第一反應是到書中去尋找答案。“因為地球有引力。”其實這還是知識問題,不是思維訓練。教師的功夫不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進入思考。這使我想起了柏拉圖的那個二難推理:a向b借了一件武器,可b後來瘋了,a還有沒有必要歸還武器?這個問題夠學生搜腸刮肚的。如果我們的問題不是簡單可以用知識去回答,那麼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訓練。我們的學生基本上被我們訓練得越來越簡單,大多是簡單的單向思考,不會把問題複雜化。人的缺乏創意、簡單盲從就是從我們的學校教育開始的。

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教師的傾聽和誘導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出了思想問題,教師第一要務就是誘導學生傾訴,先把實情説出來。只有讓學生説,你才能掌握問題的原因所在,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候把實情説出來了,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因為學生在述説時是會反思自己的,教師也可以相機加以引導。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都藴含在問題之中。但是實際工作中,我們總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不等學生講清實情,總認為學生是在為自己辯解,缺乏耐心傾聽,武斷地打斷學生,急於作出判斷,急於做思想工作,急於把自己的觀念灌輸給學生。其實,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我們發現一些優秀的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往往話都不多,但是隻要開口,就會擊中要害,徹底解決問題。他們的祕訣就是在傾聽學生的訴説中尋找破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他們總能有的放矢,手到擒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聰明的教師,功夫不在講授,而在傾聽與誘導。

手捧着厚厚的書《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心比書沉。當了近20年的老師卻從來沒有思考過怎樣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看了書才知道:聰明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有良好的思維的方式。

“一顆老鼠屎壞一鍋湯”這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我們就不曾多費心思想過怎樣把這顆“老鼠屎”變得不是“老鼠屎”,讓這鍋湯任然保持它的鮮美。我們常常聽專家講報告,説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就聽信專家的,從不批評孩子,常常把表揚的話掛在嘴邊,可效果卻不盡人意。於是又在心裏就告訴自己,還是老人説得好:嚴師出高徒;棍棒下出人才。結果棒出個炸彈,孩子和你對着幹。學習了王曉春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後明白了:在現實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種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聯繫中思考;刨根問底的思考;假設多種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駁自己。

下面我就以一個案例和大家共同探討:

幹部小張一向把發豆奶的事做得不讓我操一點心。這天,當我正準備上課時,同學們發出了叫喊聲:“牟老師,還差一杯!”我把視線轉移到小張身上,一會兒,她拿着一杯豆奶走到講台,輕輕地説:“不差了,這杯是您的。”她剛走到座位上,同位就向我報告:“她自己沒有。”我説:“來,你把這杯拿去喝。”她懶洋洋地説:“我不喝。”一臉的不高興。我還是忍着叫她來拿,可這次她卻沒有一點反應,我一下子來氣了,那還得了呀,才一年級就給老師使性子,還是幹部,我不治治你,這個班我怎麼帶得下去呢?

於是,我高聲喊道:“你站起來!”不容她分辨,就叫她站到教室外,可她卻一動不動。我氣到極點了,走到她的座位前,拉起她就往教室外走,邊走還邊嘮叨:“得了呀,你這樣的學生我教不了了,你走吧!”她也提起書包,順從地跟着我往外走。這下卻讓我犯難了,我的本意只是想嚇嚇她,她卻不給我台階下,我就給自己台階下了:“你先回座位上,不要耽誤了同學們上課。”一節課下來,她沒發一次言,課後也沒有來找我。直到中午,送走了所有的學生,剛坐到辦公桌前,一個可愛的小男生跑到我跟前説:“牟老師,你好愛發脾氣喲。”我把頭轉向他。“其實今天早上小張是心疼你,而且她今天還有些不舒服,她不高興不是對你發脾氣,你問都不問就批評她,她説她不喜歡你了。”

天哪!為了迷信“師嚴”卻傷了一個幼小的心靈。後來的一個星期裏,我幾次找她談話,才化解了我們之間的那一道溝。

我在處理這件事上,不僅有些過急,而且在處理整個事情中,幾乎完全沒有科學研究,缺乏人文關懷。

發現她使性子時,應該問一問,她為什麼這樣,她是在什麼情況下這樣做的。這是最起碼的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可我沒問,就批評,就拉她出教室,想用權力來壓服她。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開心的時候,何況她還是一年級的學生,怪不得學生説我愛發脾氣,不喜歡我。今天想想,我可真有些後怕。

幸虧她還是一年級的學生,還不敢當面頂撞我,要是高年級的學生,不僅僅是當事人反抗,有可能是全班來反抗了,那我在班裏還有威信嗎?在工作中肯定會碰到釘子的。也幸虧有一個可愛的男生來“多事”,要不然還真會釀成大禍,“豆奶”事件會成為一樁“冤案”。

教育可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怎一個“嚴”字了得呀!也願各位老師慎用手中的權力,以免變成“教書的警察”。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dpyyo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