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自然讀書筆記3篇

自然讀書筆記3篇

本文目錄2017自然讀書筆記《自然之道》讀書筆記《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讀書筆記

讀《自然筆記》是一次關於對自然的熱愛,關於對生命的敬畏的神奇之旅。在這裏,作者用與眾不同的文和圖畫生動而又有趣地為我們講述了大自然的故事。

自然讀書筆記3篇

在大自然中,有許多許多我們想不到也不知道的知識。但是,只要你去挖掘,大自然就會把這些寶藏無私地奉獻給我們。

在這本書中,有一篇名叫“家有阿蟲”。講的就是三隻菜青蟲的故事。想想我們天天吃着打了好多殺蟲劑的菜,是不是很少見到這種蟲子啊。作者對這三隻菜青蟲的成長曆程記錄的十分詳細,圖文並茂。這三隻阿蟲在成長中死去了兩隻,因為它們被真菌寄生了。剩下的最後那隻艱難而又成功地完成了蜕變的過程,終於化為了一隻菜粉蝶。如果沒有耐心而認真地觀察怎麼可能這樣完整地給我們講完這個故事。

只有熱愛生命,熱愛自然,才會有這樣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和真實的圖畫。但是,大自然現在正不斷地被我們人類破壞着。在這本書的最後,告訴了我們大自然的現狀是多麼的危險。我們曾經富饒的自然,正在經受着苦難。試想如果我們再不加節制地開發下去,再過幾年,大自然的平衡是不是就會被徹底地破壞!

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它能教給我們很多知識,讓我們享受到更多的歡樂和美好。可同時,也需要我們更多的保護與照顧!讓我們一起來用心善待自然,熱愛生命。

慰問遼闊的草原,

去祝福美麗的海洋,

去撫摸高大的山脈。

去體會野草吹又生的力量!

去感受波瀾壯闊的大海!

去摸索神祕而奇妙的山脊!

這就是生活!去體味生活

不要讓它變得枯燥無味!

要讓自己的生命裏充滿快樂!

可以去聆聽,摸索,傳播!

改變自己的世界,讓它變得與眾不同!

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自然之道》讀書筆記2017自然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俗話説:“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鰍。”是啊!大自然的生靈都是相生相剋的。但當我讀了《自然之道》這一篇課文時,我才真正明白瞭如果你不遵循自然規律,那造成的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科考隊員們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加拉巴哥島觀察太平洋綠龜是如何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走着走着,突然看到龜羣的“偵察兵”快要被一隻突兀而來的嘲鷹叼走了,在大家不能見死不救的強烈要求下,嚮導把那隻幼龜送入了大海,可卻讓巢中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安全,然後魚貫而出。可卻成了嘲鷹、海鷗等食肉鳥的美餐。

記得我5歲那年,到外婆家去玩,看到一個雞蛋正要孵出小雞了,於是,我便認真地觀察了起來。只見,從那蛋裏艱難地鑽出了一個濕露的小腦袋,但小雞身子還無法從蛋殼裏鑽出來。那小雞仍堅持不懈地啄着殼,想盡快掙脱這沉重的“枷鎖”,早點曬到太陽。我真不忍心看着小雞被蛋殼束縛的樣子,便挑了一塊石頭,“啪”的一下把小雞的殼打爛了,小雞出世了。我歡呼着,蹦跳着,好像完成了一項莊嚴的使命。正當我高興時,卻發現小雞瑟瑟發抖,看上去似乎很怕冷。我想弄清原因,便去找外婆問個究竟。我剛説完事情的經過,她哈哈大笑:“小雞必須自己把殼啄爛出來。如果你幫它打破殼那就是拔苗助長,它反而會死。”“啊”我張大了嘴巴,不知所措,一種不祥的感覺油然而生。我着急地跑回雞窩,望着漸漸死去的小雞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讀了《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我受益匪淺,真正明白了:人是萬物之靈,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讀書筆記2017自然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近日,閲讀李鎮西老師的《教有所思》,感歎於他時刻對教育教學的反思,感歎於他用整個身心與學生融為一體,感歎於他的生命與使命同行,讓自己手足舞蹈於校園,心靈飛翔於社會。

李鎮西老師的一篇隨筆《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引起了筆者的共鳴!文中引用了孔子對學生志向的引導頗耐人尋味:一次聊天,當孔子問及學生們的志向時,子路等人躊躇滿志地大談治國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為然。孔子的弟子曾點則認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子的意思是説,在暮春三月的時候,穿上春天的服裝,相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裏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兒走回來。曾子的志向和子路等人比起來,似乎並不崇高,但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鳴,孔子情不自禁長歎一聲道:“吾與點也!”

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一個推崇教育和諧的孔子。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孔子的儒家思想貫穿至今,成為很多教育家乃至整個社會加以推崇的學派。但我們同樣發現,我們可能還沒有完全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而是潛意識地加入了我們不同朝代對人才的要求,致使孔子的思想越來越傾向於我們所希望出現的教育局面。而這個故事卻讓我們發現,孔子追求地恰恰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美麗畫面。想想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或席地而坐談經論道,或迎風而跑歌詠舞蹈,他們的歌聲在春風和陽光之中流淌,他們的笑聲在藍天和白雲之間飄蕩……

現如今,我們的孩子生活應該是不單調的,至少比起我們這一代的人,他們身邊的資源絕對是豐富的。電視、電腦和書籍讓現在的孩子早早地見識到山外的山,人外的人,見識可謂寬廣、視野可謂開闊,如果有機會在假期出去遊覽大好河山時,學生完全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但是現在更多的孩子往往是在家長的意願下生活,被關在屋子裏學這個,學那個,少了很多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少了很多和夥伴遊戲的機會,少了很多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少了很多動手實踐的機會。

想起自己小時候,生活因沒有玩具、沒有電視等,恰恰一直在大自然中徜徉。春天,藉着割草的時間,我們躺在油菜地裏捉迷藏,以致玩到天黑才發現自己的草籃子裏只有零星的幾把草而已。無奈何,為了不至於捱罵,胡亂的扯上幾把嫩草,惶惶然地回去,偷偷地溜進家門。假若父母勞作還沒回家,這劫也算過了;反之,一頓臭罵肯定少不了。即使這樣,第二天,這幫頑童又會湊在一起,玩磨石子、拋沙包、翻軍旗、跳橡皮筋等一些自創的遊戲。那時,我們的玩具都是自己動手製作的,遊戲規則也是幾個孩子湊在一起一起決定的。那時,我們遊戲的場所不在現在的公園和遊樂園,而是身邊的大自然。而大自然也給足了我們這幫孩子最富足的一面,讓我們的童年在它的懷抱中自由舒暢地呼吸和成長。如今回想起來,所有美的場景都是在大自然中。而筆者不能肯定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回想童年最美的場景也會是在大自然中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讓孩子們在沒有打開書本去按音節讀第一個詞之前,先讀幾頁世界上最美妙的書——大自然這本書。……到田野、到公園去吧,要從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會使你的學生成為聰慧的探索者,成為尋求真知、勤於治學的人,成為詩人……詩的創作始於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鋭化知覺,激發創造性思維,使言語為個人體驗所充實。”李鎮西老師説:“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能夠讓我們的孩子用身心直接閲讀大自然這本博大精深的書呢?”

筆者想借着這些教育先行者們的諄諄教導,呼籲我們所有的老師,請讓我們的孩子走向大自然吧!只要我們解放孩子的時間和空間,不把他們的功課表填滿,不逼他們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的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那麼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會因為豐富多彩、一輩子也挖掘不完的大自然而富足一輩子!

標籤: 讀書筆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y6j3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