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北京導遊詞 >

故宮太和殿導遊詞範文3篇

故宮太和殿導遊詞範文3篇

故宮太和殿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大的宮殿,民間俗稱“金鑾殿”。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故宮太和殿導遊詞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故宮太和殿導遊詞範文3篇
故宮太和殿導遊詞範文1

我是你們大家的小導遊,我姓吳,名曉宇。今天就由我來帶着大家遊覽遠近聞名的北京故宮。

故宮始建於1420xx年,1420xx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為723633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間房,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這位小朋友你知道環繞故宮的圍牆有多長嗎?對了!是3400米。圍牆外還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從天安門後面的端門進入後,走過午門、太和門,就來到了有名的太和殿。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建成後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接下來自由活動15分鐘,注意不要亂刻亂畫,還不要隨地吐痰和扔垃圾。之後我們去保和殿。

故宮太和殿導遊詞範文2

故宮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殿高35. 0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間,72根大柱,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太和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築。

太和殿的內部及外部構造是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結晶,在這裏,除了奇異的雕樑畫棟、獨特的設計佈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寶外,她的堅固程度也令人歎為觀止。自太和殿建成以來,遭遇過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堅強的巨人傲然屹立,絲毫不受影響。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前的雙龍戲珠御路石,其珠為吉祥如意珠,雙龍之中,一個代表天帝,另一個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殿內更是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室內外樑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七十二根罕見楠木大柱支撐整個大殿。太和殿的明間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

太和殿不愧是故宮第一殿,更是中華民族的珍寶。

故宮太和殿導遊詞範文3

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28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樑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説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殿內金色的九龍寶座和屏風安置在高約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並置於六根盤龍金柱之間,以突出帝王唯我獨尊之地位。九龍寶座用楠木雕龍、髹金而成,“須彌座”式,為皇帝的御座。九條龍,昂首矯軀,大有躍然騰空之勢,極為精美生動。

一對寶象,用銅胎琺琅鑲嵌寶石製成。象徵着有高大威嚴,穩如泰山之勢。據神話傳説,寶象能通四夷之語,身馱寶瓶,內盛五穀或吉祥之物,可帶來農業豐收和社會太平。所以含有五穀豐登,吉慶有餘,或太平景象之意。

軒轅鏡裝設於殿頂天花板的中部,是個飾有蟠龍”藻文”的井形建築,稱為藻井。在藻井“明鏡”部位中央,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即為軒轅鏡。據傳説,它是由中國遠古時代的軒轅氏黃帝制造的,為中國最早的鏡子(實為清室所制)。懸球與藻井中的蟠龍聯繫一起,構成“游龍戲珠”的美妙形式。軒轅鏡懸掛於帝王御座的上方,以表明中國的歷代皇帝都是軒轅氏的後裔子孫,是黃帝的正統繼承人。

地上所鋪稱為金磚,其實是殿內所鋪方磚,共計4718塊,產自蘇州等到地。據説此磚成坯,需燒製八個月,更難的要用各種柴草燒煉136天,再用桐油浸泡百日方可成品。產品需“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才可採用。此磚表面淡黑、油潤、不澀不滑,具有堅固耐磨、越磨真越亮等特點。

關於這個金漆寶座還有一段曲折的歷史。1920xx年,袁世凱復闢帝制,要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他不希望自己的“洪憲王朝”像滿清末代王朝那樣敗落,不想承襲已顛覆的清王朝的舊制,於是,他將太和殿整修了一番,並用一把特地趕製的頗具西洋特色的高背大椅替換了金鑾寶座。這個西洋大椅椅背很高,座面卻很矮。據説是因為袁世凱腿短,卻又要顯示帝王氣派,才如此設計。椅背上,還用白緞繡上“中華帝國”的國徽。但無論材料還是工藝,它顯然都無法同金鑾寶座相提並論,並且和金碧輝煌的太和殿極不相稱。特別是那個椅背因年久漸漸破裂後,人們發現裏面竟然塞着稻草。

時隔多年,根據文物原狀陳列的歷史性原則,1947年,故宮做出決定:撤下袁世凱的“龍椅”,換回原來的金鑾寶座。但是,由於袁世凱當年將金鑾寶座移出後隨意置放在一間庫房內,許多年過去了,當時誰都不知道金鑾寶座置身何處。直到1959年,朱家溍先生從一張1920xx年的老照片上看到了太和殿內景的陳設原狀,朱先生以照片為依據,按圖索驥,最終在一處存放破舊傢俱和木料的庫房中發現了這個舉世珍寶。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們通力合作,用了934天,終於將其修葺一新,使其重回我們的視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beijing/d6p4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