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四川導遊詞 >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精選20篇)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精選20篇)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精選20篇)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元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大家好!歡迎來到劍門關。我是為大家的景點講解的導遊員小_。接下來的愉快時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過,希望大家在遊覽過程中積極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將竭盡所能為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風光歸納為四個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比古羅馬大道還早四年的七條古蜀道之一的劍門蜀道的中心景區,被史學家稱之為金牛道的景點——劍門關。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劍門關的概況:

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峯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羣峯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樑,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一體。險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綿亙如城,無二徑上山。奇者,七十二峯層巒聳翠,姜維天然頭像惟妙惟肖,大劍、二劍關隘氣勢雷同,仙女橋有橋難渡,雷神峽無雷自鳴。秀者,翠雲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萬蒼松,堪稱鬆海;翠屏峯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後關門綠色墜道,苦竹葱鬱,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虛幻之境。除了山雄關險之外,劍門關還以山險,石怪,景奇,柏翠,峽幽,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而聞名於世。換句話説:劍門之精神在於險峻,劍門之骨氣在於崔嵬,劍門之風姿在於細雨,文物歷史是劍門的靈魂,古柏是劍門的精髓。劍門關還有清代炮台遺址,右側石崖上還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親筆書寫的“第一關”三個字。這些勝蹟和傳説,給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幾分風采,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遊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

好啦,劍門關的講解就暫時告一段落。現在我們正位於劍門關的關口,讓我們一起進入,一覽劍門關的美景吧!大家請這邊走,注意安全。謝謝!

常言道:“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風光歸納為四個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比古羅馬大道還早四年的七條古蜀道之一的劍門蜀道的中心景區,被史學家稱之為金牛道的中景點--劍門關,我將和各位朋友一起渡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劍門風光集險、奇、秀、幽於一體。

險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綿亙如城,無二徑上山。

奇者,七十二峯層巒聳翠,如城郭劍戟,至於石筍、石虎、姜維天然頭像......惟妙惟肖;大劍、二劍關隘,(自第一劍門關和第二劍門關)氣勢雷同。又如仙女橋有橋難渡,雷神峽無雷自鳴。秀者,翠雲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萬蒼松,堪稱鬆海與去山;翠屏峯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幽者,後關門綠色墜道,苦竹葱鬱,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入虛幻之境;金牛峽曲徑漫衍,縱橫相錯,雀鳥陣陣,鳴聲喈喈,勝似洞天幽雅。

劍門雄關,史稱天劍,東抵嘉陵,西至涪江,遠屬荊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門户;南控天府第一關,乃四川咽喉,羣峯插漢,如劍之置,如門之劈,兩崖相向,其狀若門,史稱劍門,劍門關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廣元58公里,東臨嘉陵江 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東京109度,緯度31度,海拔最高峯1260米,關口海拔750米,森林覆蓋率70%。它以山險,石怪,景奇,柏翠,峽幽,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而聞名於世,換句話説:劍門之精神在於險峻,劍門之骨氣在於崔嵬,劍門之風姿在於細雨,文物歷史是劍門的靈魂,古柏是劍門的精髓。

我們已經到達劍門關關口,現在我們將進入景區,一覽其美景。

我們看到公路旁右側崖壁上有三個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跡出自當代傑出學者劉鹹火斤(四川省雙流人)1896年-1932年結,學貫四部,兼及西學,先後受聘為敬業學院哲學系主任,成都大學及四川大學教授,1932年農曆六月二十日出發,經綿陽、江油、梓潼於七月七年級到劍門,陪同的劍門鄉紳史宗魚便乘興請其為劍門關題字,因為能當場想好,大應寫好後郵來,後經反覆思考決定題寫“直、方、大”三字,並附以詩,“舟車東達市朝遷,此地如今不用關,留見方與真魄力,教人立懦與廉頑。”返蓉後因這次出遊冒暑染疾,於八月安九咯血而歿。直到52年後的1984年,劍閣縣建委為發展劍門旅遊事業,向全國徵集與劍門相關的古今名人詩文題詠,當年陪伴劉鹹火斤遊覽劍門關並相送返蓉的門人、時任劍閣縣政協副主席的賴子疇,想起了當年為劍門關題詞之事。查其《壬申北遊日記》證實,後在其為李紹巖書寫的墓誌銘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將“真”字去掉了一撇一點,由其侄外孫武侯祠技工楊代欣放大處理為80釐米見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辭,讚美劍門關的形勢,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規律發展運動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靜沉穩,不為外物所動,就叫做“方”,沒有什麼事物不能負載,沒有什麼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我們現在看到兩塊石頭,一塊叫做蟾蜍石,一塊叫蛇石。相關在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南攻蜀國,東擊巴國,出三峽以圖楚國,但蜀有劍門之陝,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嶇,運輸艱難,征伐不易,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之計,詐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糞金,秦王寫信給蜀王願與蜀國友鄰,饋贈寶物石牛並獻美女給蜀王,請開道迎接回去。蜀王開明氏素性貪慾,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劍門山、五丁峽一帶峭壁處,日夜劈山破石鑿險開路,人秦迎美女運石牛。在行之劍門關時因劍門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寶劍將劍山劈開,但是白天劈開晚上就合攏,一連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時,五丁力士在峽谷中看見燈火通明,一邊是一條大蛇、一邊是一隻蟾蜍,馱着兩山往攏互相擠壓,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寶劍扔向空中,發出一道金光,把兩個怪物就此鎮住,化作了現在看見的兩塊石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馬錯、張儀、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後伏大軍一舉滅掉蜀國。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2

劍門關有一位不可不説的歷史人物--姜維。我們右側頭頂就是他當年駐軍的姜維城。姜維,字伯約(公元202年-公元264年),甘肅天水人,羌族,是魏天水中郎將,於公元228年歸漢,孔明説“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涼州上士也”。(他和孔明成為蜀漢歷史上上兩段佳話:孔明27歲時一對<隆中對>定蜀漢,六出祁山恢復漢室;姜維27歲歸漢九伐中原=成為孔明之後蜀國又一忠臣良將,公元263年由於漢中陽平關、文縣陰平橋頭失守,姜維會合張翼、廖化退保劍閣(今劍門關)十月派田章助守江油關。以不足3萬人馬抵鍾會、鄧艾、諸葛緒18萬大軍。姜維首仗用5000人馬殺得魏兵大敗,後退十餘里下寨。後因田章疏於警戒,被鄧艾設計偷渡陰平,自摩天嶺裹氈而下,破江油關、綿竹關直抵成都。劉禪聽信讒言,不戰而降,形成了“成都後主已亡國,此地姜維尚守城”。姜維聞成都有失,分兵回救,兵至梓州(今三台),太僕蔣顯已持後主詔書令姜維投降。帳下將士聞之,無不眥牙裂目,氣憤填膺,拔刀斫石,哭聲震野,拒絕投降,誓與劍門關共存亡。有一員將士化作一巨石站在關口,千百年來守着劍門關(今石胄)。公元264年蜀漢滅亡。鍾會欲據蜀問計姜維,姜維示意殺北來諸將,不幸事泄軍亂,北來諸將欲成都殺鍾會、姜維於亂軍之中,享年62歲。後人有一付對聯作了中肯的評價:生活讓強敵西來,歎!表繕譙周乞降後主,錦官城到處烽煙,籲冠深矣,可奈何?縱有劍門一木洵難支大廈:死好見先皇地下,悲。計誅鄧艾、志偃武鄉,孤忠臣應昭河嶽,唯斯勝者,必多負,緣茲斗膽千秋遺恨在陰平。另一付對聯是這樣寫的:“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歷代墨客騷人對姜維盛讚有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3

一、《劍閣銘》作者張載,字孟陽,湖北人,父張收在蜀郡任太守,張載於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到蜀中看望父親,途經劍門,因感慨劍門雄險,而蜀人常恃險作亂,而作《劍閣銘》該詩四字成韻,共184字,它開創了第一以詩文的形式贊劍門之險,第一個記劍門之史,第一個敍劍門之事。同時在詩中提出了“興實在德、險亦難恃”的觀點,用我們現在的話説,就是要以德治國,益州刺史張敏讀後,認為是天下奇文,上表晉武帝司馬炎推薦,被銘刻於劍門山東向石壁上。

二、李白《蜀道難》(公元701-762年)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生於吉爾吉斯坦共和國,長於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鎮)於十九歲遊覽劍門關,公元725年出蜀漫遊,遊遍了祖國名川大山,於公元730年在京都長安寫下了《蜀道難》現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三、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公元1172年,陸游應四川宣撫史王炎邀請,入其幕僚為其抗金,後因朝庭調其任臨安(浙江抗州市)樞密院,幕府解散,陸游改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十一月他離開南鄭,踏上西去成都的旅程。陸游當年曾四次在劍門蜀道,因幹辦公務而往返,陸游先生一界書生投筆從,有志不能伸,象一個大病的人,在細雨中騎着一匹毛驢,穿着一襲青衫,借酒澆愁,衣衫上征塵酒痕歷歷在目,因而寫下了這首快灸人口的佳作。

四、杜甫的《劍門詩》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號少陵,生於河南鞏縣,卒於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杜甫出生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政治上不受重用,生活在社會下層,目睹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千四百多首憂國憂民的詩歌,公元759年12月1日為避安史之亂,帶領全家入蜀,途經劍門因而寫了《劍門詩》。

自蜀王開明氏五丁開道,諸葛亮於公元231年建關設尉以來,劍門關就是一個非常雄險的古戰場,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經歷了大規模的戰爭100多餘次,平均不到20年就有一場戰爭)凡有志稱王蜀中者,必須攻下的天險,所以有“攻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的説法,縱觀劍門戰爭史,只有三次從小路迂迴攻破劍門,於是守關者説:“一關失,半川沒”。

對面就是解放軍總政後勤部《中華雄關》攝製組説的“潼關有土無石,劍門有石無土,山是一塊巨石,石是一座大山”的雄關天塹了。西邊是金城山(上有一道觀臨絕壁而建名仙峯觀),東向是營盤嘴又名姜

維城,兩崖相向,構成劍門關的關口。古之關口,上寬150米左右,底寬50米。中建一座關樓。滄桑鉅變,一千七百年前,諸葛亮當年立石為門的“門”歷代相繼設關的“關”,均以化為戰火塵煙。清代最後一次修建築的關樓(由當時的四川總督陳謨回京述職時倡儀於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十動工,次年三月九年級完工)老人們記憶猶新:過往人馬,從北而來,必闖關而過,踏步步石階而上,始至關樓前沿,石砌樓座正中,有拱券門洞,開木門兩扇。門扉護以鐵皮,乳釘突起,各九九八十一顆,置劍樓兩層於樓座之上,重檐歇山造,翼角凌空,氣宇軒昂,檐下匾題“天下雄關”四個金色大字,無不令人嗟歎汗顏!可惜於1935年修川陝公路時被毀。也是是在這裏,歷史上五位大詩人以同一首《蜀道難》謳歌劍門。最早的是距今1400多年“南樑”的張忄宗“梁山鎮地險,積石阻雲端。深谷下寥廓,層巖上鬱盤。飛樑架絕嶺,棧道接危巒。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第二首是公元550年簡文帝簫綱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第三首是南朝陳代的陰鏗的“王尊奉漢朝,靈關不憚遙。高眠長有雪,陰棧屢經燒。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如此險,功名詎可要!”第四首就是最有名,影響最深遠的唐朝詩仙李白的“噫籲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五首是清朝初蜀詩人費錫璜的“金牛開九阪,陳寶出三秦。道絕惟通鳥,橋危不渡人。陰巖春積雪,虛壑夜疑神。故國終難到,題詩淚滿巾。”

現在我們已來到劍門的標性建築仿古關樓前了。這座關樓自1983年-1990年先後邀請重慶建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省建設局三次選址五套方案。最後於1992年9月1日動工,次年6月28日建成,當時張中偉副省長在鞭炮聲中剪斷了綵綢。這座仿古關樓是原關樓平線東移80米,中軸線北偏東20度。其基礎隱在12米深的地下,經過仿礫巖工藝處理,使之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不露人造痕跡。關樓主體,兩層一底,樓高17.1米,底層用長80釐米,寬高各30釐米的細清石條一丁一順,水泥座漿,錯縫修築,構成四面牆體。牆外用黃泥勾縫,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爛漫時,其綠草如茵,舊貌依稀,儼然久經風霜,石砌拱券門洞,拱高4.5米,寬3.06米,進深14米,南北貫通。上用三國時官方通用漢隸書體刻,“劍閣”二字(因諸葛亮在此修30裏閣道,故稱為劍閣,古之劍閣即今之劍門)。南向門聯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題寫的“劍鑄耕鏵,戾氣低沉祥氣起;門迎覽客,殺聲遠去笑聲來”。二層橫匾為沙孟海先生題寫的“劍門天險”頂層由邑人題寫的“眼底長安”。北向門聯是古關樓遺聯:首當要地,是為雙劍之門;體若大邦,或應三刀夜夢。二層橫匾是丹陽吳文華題的“天下雄關”、頂層橫匾是邵宇題的“雄關天成”。關樓東側

制高點,築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戰兩用:平時可登台瞭望,觀山賞景:戰時可燃狼煙烽火,乃古代敵情聯絡信號,台與樓之間以城牆相連,有斷有續,石級踏道,通達其間,成為關樓、城牆、烽火台、梯道為一體的古建築羣,總面積443.56平方米,整個建築採用了“殘、斷、缺、舊”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舊,斷牆、殘垣,為人們留下了對歷史深沉的回顧,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長郭沫若遊覽劍門時,當時既無古關樓,也無今古關樓,只有108國道穿關而過(路比關樓低7米),所以郭老題寫了地名碑後賦詩説:劍門天失險,如砥坦途通......。

站在關樓上遠眺七十二峯,共東向38峯,西向36峯,可欣賞“羣峯齒盡黑,萬礫色皆紅”的美景了。我們腳下的遊山道是1985年由縣風景局修建,全長6公里,鋪石階7000餘級,寬1-1.5米,我們將沿石階而上,坡陡路險,請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4

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一體。險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綿亙如城,無二徑上山。奇者,七十二峯層巒聳翠,姜維天然頭像惟妙惟肖,大劍、二劍關隘氣勢雷同,仙女橋有橋難渡,雷神峽無雷自鳴。秀者,翠雲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萬蒼松,堪稱鬆海;翠屏峯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後關門綠色墜道,苦竹葱鬱,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虛幻之境。除了山雄關險之外,劍門關還以山險,石怪,景奇,柏翠,峽幽,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而聞名於世。換句話説:劍門之精神在於險峻,劍門之骨氣在於崔嵬,劍門之風姿在於細雨,文物歷史是劍門的靈魂,古柏是劍門的精髓。劍門關還有清代炮台遺址,右側石崖上還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親筆書寫的“第一關”三個字。這些勝蹟和傳説,給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幾分風采,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遊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

好啦,劍門關的講解就暫時告一段落。現在我們正位於劍門關的關口,讓我們一起進入,一覽劍門關的美景吧!大家請這邊走,注意安全。謝謝!

常言道:“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風光歸納為四個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比古羅馬大道還早四年的七條古蜀道之一的劍門蜀道的中心景區,被史學家稱之為金牛道的中景點--劍門關,我將和各位朋友一起渡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劍門關。我是為大家的景點講解的導遊員小李。接下來的愉快時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過,希望大家在遊覽過程中積極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將竭盡所能為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風光歸納為四個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比古羅馬大道還早四年的七條古蜀道之一的劍門蜀道的中心景區,被史學家稱之為金牛道的景點——劍門關。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劍門關的概況:

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峯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羣峯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樑,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6

劍門風光集險、奇、秀、幽於一體。

險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綿亙如城,無二徑上山。

奇者,七十二峯層巒聳翠,如城郭劍戟,至於石筍、石虎、姜維天然頭像......惟妙惟肖;大劍、二劍關隘,(自第一劍門關和第二劍門關)氣勢雷同。又如仙女橋有橋難渡,雷神峽無雷自鳴。秀者,翠雲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萬蒼松,堪稱鬆海與去山;翠屏峯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幽者,後關門綠色墜道,苦竹葱鬱,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入虛幻之境;金牛峽曲徑漫衍,縱橫相錯,雀鳥陣陣,鳴聲喈喈,勝似洞天幽雅。

劍門雄關,史稱天劍,東抵嘉陵,西至涪江,遠屬荊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門户;南控天府第一關,乃四川咽喉,羣峯插漢,如劍之置,如門之劈,兩崖相向,其狀若門,史稱劍門,劍門關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廣元58公里,東臨嘉陵江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東京109度,緯度31度,海拔最高峯1260米,關口海拔750米,森林覆蓋率70%。它以山險,石怪,景奇,柏翠,峽幽,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而聞名於世,換句話説:劍門之精神在於險峻,劍門之骨氣在於崔嵬,劍門之風姿在於細雨,文物歷史是劍門的靈魂,古柏是劍門的精髓。

我們看到公路旁右側崖壁上有三個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跡出自當代傑出學者劉鹹火斤(四川省雙流人)1896年-1932年結,學貫四部,兼及西學,先後受聘為敬業學院哲學系主任,成都大學及四川大學教授,1932年農曆六月二十日出發,經綿陽、江油、梓潼於七月七年級到劍門,陪同的劍門鄉紳史宗魚便乘興請其為劍門關題字,因為能當場想好,大應寫好後郵來,後經反覆思考決定題寫“直、方、大”三字,並附以詩,“舟車東達市朝遷,此地如今不用關,留見方與真魄力,教人立懦與廉頑。”返蓉後因這次出遊冒暑染疾,於八月安九咯血而歿。直到52年後的1984年,劍閣縣建委為發展劍門旅遊事業,向全國徵集與劍門相關的古今名人詩文題詠,當年陪伴劉鹹火斤遊覽劍門關並相送返蓉的門人、時任劍閣縣政協副主席的賴子疇,想起了當年為劍門關題詞之事。查其《壬申北遊日記》證實,後在其為李紹巖書寫的墓誌銘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將“真”字去掉了一撇一點,由其侄外孫武侯祠技工楊代欣放大處理為80釐米見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辭,讚美劍門關的形勢,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規律發展運動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靜沉穩,不為外物所動,就叫做“方”,沒有什麼事物不能負載,沒有什麼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7

劍門風光集險、奇、秀、幽於一體。

險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綿亙如城,無二徑上山。

奇者,七十二峯層巒聳翠,如城郭劍戟,至於石筍、石虎、姜維天然頭像......惟妙惟肖;大劍、二劍關隘,(自第一劍門關和第二劍門關)氣勢雷同。又如仙女橋有橋難渡,雷神峽無雷自鳴。秀者,翠雲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萬蒼松,堪稱鬆海與去山;翠屏峯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幽者,後關門綠色墜道,苦竹葱鬱,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入虛幻之境;金牛峽曲徑漫衍,縱橫相錯,雀鳥陣陣,鳴聲喈喈,勝似洞天幽雅。

劍門雄關,史稱天劍,東抵嘉陵,西至涪江,遠屬荊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門户;南控天府第一關,乃四川咽喉,羣峯插漢,如劍之置,如門之劈,兩崖相向,其狀若門,史稱劍門,劍門關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廣元58公里,東臨嘉陵江 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東京109度,緯度31度,海拔最高峯1260米,關口海拔750米,森林覆蓋率70%。它以山險,石怪,景奇,柏翠,峽幽,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而聞名於世,換句話説:劍門之精神在於險峻,劍門之骨氣在於崔嵬,劍門之風姿在於細雨,文物歷史是劍門的靈魂,古柏是劍門的精髓。

我們已經到達劍門關關口,現在我們將進入景區,一覽其美景。

我們看到公路旁右側崖壁上有三個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跡出自當代傑出學者劉鹹火斤(四川省雙流人)1896年-1932年結,學貫四部,兼及西學,先後受聘為敬業學院哲學系主任,成都大學及四川大學教授,1932年農曆六月二十日出發,經綿陽、江油、梓潼於七月七年級到劍門,陪同的劍門鄉紳史宗魚便乘興請其為劍門關題字,因為能當場想好,大應寫好後郵來,後經反覆思考決定題寫“直、方、大”三字,並附以詩,“舟車東達市朝遷,此地如今不用關,留見方與真魄力,教人立懦與廉頑。”返蓉後因這次出遊冒暑染疾,於八月安九咯血而歿。直到52年後的1984年,劍閣縣建委為發展劍門旅遊事業,向全國徵集與劍門相關的古今名人詩文題詠,當年陪伴劉鹹火斤遊覽劍門關並相送返蓉的門人、時任劍閣縣政協副主席的賴子疇,想起了當年為劍門關題詞之事。查其《壬申北遊日記》證實,後在其為李紹巖書寫的墓誌銘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將“真”字去掉了一撇一點,由其侄外孫武侯祠技工楊代欣放大處理為80釐米見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辭,讚美劍門關的形勢,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規律發展運動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靜沉穩,不為外物所動,就叫做“方”,沒有什麼事物不能負載,沒有什麼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我們現在看到兩塊石頭,一塊叫做蟾蜍石,一塊叫蛇石。相關在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南攻蜀國,東擊巴國,出三峽以圖楚國,但蜀有劍門之陝,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嶇,運輸艱難,征伐不易,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之計,詐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糞金,秦王寫信給蜀王願與蜀國友鄰,饋贈寶物石牛並獻美女給蜀王,請開道迎接回去。蜀王開明氏素性貪慾,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劍門山、五丁峽一帶峭壁處,日夜劈山破石鑿險開路,人秦迎美女運石牛。在行之劍門關時因劍門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寶劍將劍山劈開,但是白天劈開晚上就合攏,一連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時,五丁力士在峽谷中看見燈火通明,一邊是一條大蛇、一邊是一隻蟾蜍,馱着兩山往攏互相擠壓,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寶劍扔向空中,發出一道金光,把兩個怪物就此鎮住,化作了現在看見的兩塊石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馬錯、張儀、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後伏大軍一舉滅掉蜀國。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8

自蜀王開明氏五丁開道,諸葛亮於公元231年建關設尉以來,劍門關就是一個非常雄險的古戰場,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經歷了大規模的戰爭100多餘次,平均不到20年就有一場戰爭)凡有志稱王蜀中者,必須攻下的天險,所以有“攻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的説法,縱觀劍門戰爭史,只有三次從小路迂迴攻破劍門,於是守關者説:“一關失,半川沒”。

對面就是解放軍總政後勤部《中華雄關》攝製組説的“潼關有土無石,劍門有石無土,山是一塊巨石,石是一座大山”的雄關天塹了。西邊是金城山(上有一道觀臨絕壁而建名仙峯觀),東向是營盤嘴又名姜維城,兩崖相向,構成劍門關的關口。古之關口,上寬150米左右,底寬50米。中建一座關樓。滄桑鉅變,一千七百年前,諸葛亮當年立石為門的“門”歷代相繼設關的“關”,均以化為戰火塵煙。清代最後一次修建築的關樓(由當時的四川總督陳謨回京述職時倡儀於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十動工,次年三月九年級完工),老人們記憶猶新:過往人馬,從北而來,必闖關而過,踏步步石階而上,始至關樓前沿,石砌樓座正中,有拱券門洞,開木門兩扇。門扉護以鐵皮,乳釘突起,各九九八十一顆,置劍樓兩層於樓座之上,重檐歇山造,翼角凌空,氣宇軒昂,檐下匾題“天下雄關”四個金色大字,無不令人嗟歎汗顏!可惜於1935年修川陝公路時被毀。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9

杜甫的《劍門詩》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號少陵,生於河南鞏縣,卒於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杜甫出生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政治上不受重用,生活在社會下層,目睹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千四百多首憂國憂民的詩歌,公元759年12月1日為避安史之亂,帶領全家入蜀,途經劍門因而寫了《劍門詩》。

自蜀王開明氏五丁開道,諸葛亮於公元231年建關設尉以來,劍門關就是一個非常雄險的古戰場,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經歷了大規模的戰爭100多餘次,平均不到20年就有一場戰爭)凡有志稱王蜀中者,必須攻下的天險,所以有“攻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的説法,縱觀劍門戰爭史,只有三次從小路迂迴攻破劍門,於是守關者説:“一關失,半川沒”。

對面就是解放軍總政後勤部《中華雄關》攝製組説的“潼關有土無石,劍門有石無土,山是一塊巨石,石是一座大山”的雄關天塹了。西邊是金城山(上有一道觀臨絕壁而建名仙峯觀),東向是營盤嘴又名姜

維城,兩崖相向,構成劍門關的關口。古之關口,上寬150米左右,底寬50米。中建一座關樓。滄桑鉅變,一千七百年前,諸葛亮當年立石為門的“門”歷代相繼設關的“關”,均以化為戰火塵煙。清代最後一次修建築的關樓(由當時的四川總督陳謨回京述職時倡儀於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十動工,次年三月九年級完工)老人們記憶猶新:過往人馬,從北而來,必闖關而過,踏步步石階而上,始至關樓前沿,石砌樓座正中,有拱券門洞,開木門兩扇。門扉護以鐵皮,乳釘突起,各九九八十一顆,置劍樓兩層於樓座之上,重檐歇山造,翼角凌空,氣宇軒昂,檐下匾題“天下雄關”四個金色大字,無不令人嗟歎汗顏!可惜於1935年修川陝公路時被毀。也是是在這裏,歷史上五位大詩人以同一首《蜀道難》謳歌劍門。最早的是距今1400多年“南樑”的張忄宗“梁山鎮地險,積石阻雲端。深谷下寥廓,層巖上鬱盤。飛樑架絕嶺,棧道接危巒。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第二首是公元550年簡文帝簫綱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第三首是南朝陳代的陰鏗的“王尊奉漢朝,靈關不憚遙。高眠長有雪,陰棧屢經燒。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如此險,功名詎可要!”第四首就是最有名,影響最深遠的唐朝詩仙李白的“噫籲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五首是清朝初蜀詩人費錫璜的“金牛開九阪,陳寶出三秦。道絕惟通鳥,橋危不渡人。陰巖春積雪,虛壑夜疑神。故國終難到,題詩淚滿巾。”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0

維城,兩崖相向,構成劍門關的關口。古之關口,上寬150米左右,底寬50米。中建一座關樓。滄桑鉅變,一千七百年前,諸葛亮當年立石為門的“門”歷代相繼設關的“關”,均以化為戰火塵煙。清代最後一次修建築的關樓(由當時的四川總督陳謨回京述職時倡儀於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十動工,次年三月九年級完工)老人們記憶猶新:過往人馬,從北而來,必闖關而過,踏步步石階而上,始至關樓前沿,石砌樓座正中,有拱券門洞,開木門兩扇。門扉護以鐵皮,乳釘突起,各九九八十一顆,置劍樓兩層於樓座之上,重檐歇山造,翼角凌空,氣宇軒昂,檐下匾題“天下雄關”四個金色大字,無不令人嗟歎汗顏!可惜於1935年修川陝公路時被毀。也是是在這裏,歷史上五位大詩人以同一首《蜀道難》謳歌劍門。最早的是距今1400多年“南樑”的張忄宗“梁山鎮地險,積石阻雲端。深谷下寥廓,層巖上鬱盤。飛樑架絕嶺,棧道接危巒。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第二首是公元550年簡文帝簫綱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第三首是南朝陳代的陰鏗的“王尊奉漢朝,靈關不憚遙。高眠長有雪,陰棧屢經燒。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如此險,功名詎可要!”第四首就是最有名,影響最深遠的唐朝詩仙李白的“噫籲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五首是清朝初蜀詩人費錫璜的“金牛開九阪,陳寶出三秦。道絕惟通鳥,橋危不渡人。陰巖春積雪,虛壑夜疑神。故國終難到,題詩淚滿巾。”

現在我們已來到劍門的標性建築仿古關樓前了。這座關樓自1983年-1990年先後邀請重慶建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省建設局三次選址五套方案。最後於1992年9月1日動工,次年6月28日建成,當時張中偉副省長在鞭炮聲中剪斷了綵綢。這座仿古關樓是原關樓平線東移80米,中軸線北偏東20度。其基礎隱在12米深的地下,經過仿礫巖工藝處理,使之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不露人造痕跡。關樓主體,兩層一底,樓高17.1米,底層用長80釐米,寬高各30釐米的細清石條一丁一順,水泥座漿,錯縫修築,構成四面牆體。牆外用黃泥勾縫,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爛漫時,其綠草如茵,舊貌依稀,儼然久經風霜,石砌拱券門洞,拱高4.5米,寬3.06米,進深14米,南北貫通。上用三國時官方通用漢隸書體刻,“劍閣”二字(因諸葛亮在此修30裏閣道,故稱為劍閣,古之劍閣即今之劍門)。南向門聯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題寫的“劍鑄耕鏵,戾氣低沉祥氣起;門迎覽客,殺聲遠去笑聲來”。二層橫匾為沙孟海先生題寫的“劍門天險”頂層由邑人題寫的“眼底長安”。北向門聯是古關樓遺聯:首當要地,是為雙劍之門;體若大邦,或應三刀夜夢。二層橫匾是丹陽吳文華題的“天下雄關”、頂層橫匾是邵宇題的“雄關天成”。關樓東側

制高點,築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戰兩用:平時可登台瞭望,觀山賞景:戰時可燃狼煙烽火,乃古代敵情聯絡信號,台與樓之間以城牆相連,有斷有續,石級踏道,通達其間,成為關樓、城牆、烽火台、梯道為一體的古建築羣,總面積443.56平方米,整個建築採用了“殘、斷、缺、舊”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舊,斷牆、殘垣,為人們留下了對歷史深沉的回顧,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長郭沫若遊覽劍門時,當時既無古關樓,也無今古關樓,只有108國道穿關而過(路比關樓低7米),所以郭老題寫了地名碑後賦詩説:劍門天失險,如砥坦途通......。

站在關樓上遠眺七十二峯,共東向38峯,西向36峯,可欣賞“羣峯齒盡黑,萬礫色皆紅”的美景了。我們腳下的遊山道是1985年由縣風景局修建,全長6公里,鋪石階7000餘級,寬1-1.5米,我們將沿石階而上,坡陡路險,請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劍門關有一位不可不説的歷史人物--姜維。我們右側頭頂就是他當年駐軍的姜維城。姜維,字伯約(公元202年-公元264年),甘肅天水人,羌族,是魏天水中郎將,於公元228年歸漢,孔明説“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涼州上士也”。(他和孔明成為蜀漢歷史上上兩段佳話:孔明27歲時一對<隆中對>定蜀漢,六出祁山恢復漢室;姜維27歲歸漢九伐中原=成為孔明之後蜀國又一忠臣良將,公元263年由於漢中陽平關、文縣陰平橋頭失守,姜維會合張翼、廖化退保劍閣(今劍門關)十月派田章助守江油關。以不足3萬人馬抵鍾會、鄧艾、諸葛緒18萬大軍。姜維首仗用5000人馬殺得魏兵大敗,後退十餘里下寨。後因田章疏於警戒,被鄧艾設計偷渡陰平,自摩天嶺裹氈而下,破江油關、綿竹關直抵成都。劉禪聽信讒言,不戰而降,形成了“成都後主已亡國,此地姜維尚守城”。姜維聞成都有失,分兵回救,兵至梓州(今三台),太僕蔣顯已持後主詔書令姜維投降。帳下將士聞之,無不眥牙裂目,氣憤填膺,拔刀斫石,哭聲震野,拒絕投降,誓與劍門關共存亡。有一員將士化作一巨石站在關口,千百年來守着劍門關(今石胄)。公元264年蜀漢滅亡。鍾會欲據蜀問計姜維,姜維示意殺北來諸將,不幸事泄軍亂,北來諸將欲成都殺鍾會、姜維於亂軍之中,享年62歲。後人有一付對聯作了中肯的評價:生活讓強敵西來,歎!表繕譙周乞降後主,錦官城到處烽煙,籲冠深矣,可奈何?縱有劍門一木洵難支大廈:死好見先皇地下,悲。計誅鄧艾、志偃武鄉,孤忠臣應昭河嶽,唯斯勝者,必多負,緣茲斗膽千秋遺恨在陰平。另一付對聯是這樣寫的:“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歷代墨客騷人對姜維盛讚有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劍門關。我是為大家的景點講解的導遊員小李。接下來的愉快時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過,希望大家在遊覽過程中積極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將竭盡所能為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風光歸納為四個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比古羅馬大道還早四年的七條古蜀道之一的劍門蜀道的中心景區,被史學家稱之為金牛道的景點——劍門關。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劍門關的概況:

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峯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羣峯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樑,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一體。險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綿亙如城,無二徑上山。奇者,七十二峯層巒聳翠,姜維天然頭像惟妙惟肖,大劍、二劍關隘氣勢雷同,仙女橋有橋難渡,雷神峽無雷自鳴。秀者,翠雲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萬蒼松,堪稱鬆海;翠屏峯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後關門綠色墜道,苦竹葱鬱,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虛幻之境。除了山雄關險之外,劍門關還以山險,石怪,景奇,柏翠,峽幽,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而聞名於世。換句話説:劍門之精神在於險峻,劍門之骨氣在於崔嵬,劍門之風姿在於細雨,文物歷史是劍門的靈魂,古柏是劍門的精髓。劍門關還有清代炮台遺址,右側石崖上還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親筆書寫的“第一關”三個字。這些勝蹟和傳説,給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幾分風采,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遊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

好啦,劍門關的講解就暫時告一段落。現在我們正位於劍門關的關口,讓我們一起進入,一覽劍門關的美景吧!大家請這邊走,注意安全。謝謝!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2

我們現在看到兩塊石頭,一塊叫做蟾蜍石,一塊叫蛇石。相關在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南攻蜀國,東擊巴國,出三峽以圖楚國,但蜀有劍門之陝,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嶇,運輸艱難,征伐不易,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之計,詐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糞金,秦王寫信給蜀王願與蜀國友鄰,饋贈寶物石牛並獻美女給蜀王,請開道迎接回去。蜀王開明氏素性貪慾,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劍門山、五丁峽一帶峭壁處,日夜劈山破石鑿險開路,人秦迎美女運石牛。在行之劍門關時因劍門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寶劍將劍山劈開,但是白天劈開晚上就合攏,一連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時,五丁力士在峽谷中看見燈火通明,一邊是一條大蛇、一邊是一隻蟾蜍,馱着兩山往攏互相擠壓,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寶劍扔向空中,發出一道金光,把兩個怪物就此鎮住,化作了現在看見的兩塊石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馬錯、張儀、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後伏大軍一舉滅掉蜀國。

《劍閣銘》作者張載,字孟陽,湖北人,父張收在蜀郡任太守,張載於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到蜀中看望父親,途經劍門,因感慨劍門雄險,而蜀人常恃險作亂,而作《劍閣銘》該詩四字成韻,共184字,它開創了第一以詩文的形式贊劍門之險,第一個記劍門之史,第一個敍劍門之事。同時在詩中提出了“興實在德、險亦難恃”的觀點,用我們現在的話説,就是要以德治國,益州刺史張敏讀後,認為是天下奇文,上表晉武帝司馬炎推薦,被銘刻於劍門山東向石壁上。

李白《蜀道難》(公元701-762年)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生於吉爾吉斯坦共和國,長於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鎮)於十九歲遊覽劍門關,公元725年出蜀漫遊,遊遍了祖國名川大山,於公元730年在京都長安寫下了《蜀道難》現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公元1172年,陸游應四川宣撫史王炎邀請,入其幕僚為其抗金,後因朝庭調其任臨安(浙江抗州市)樞密院,幕府解散,陸游改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十一月他離開南鄭,踏上西去成都的旅程。陸游當年曾四次在劍門蜀道,因幹辦公務而往返,陸游先生一界書生投筆從,有志不能伸,象一個大病的人,在細雨中騎着一匹毛驢,穿着一襲青衫,借酒澆愁,衣衫上征塵酒痕歷歷在目,因而寫下了這首快灸人口的佳作。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元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大家好!歡迎來到劍門關。我是為大家的景點講解的導遊員小_。接下來的愉快時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過,希望大家在遊覽過程中積極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將竭盡所能為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風光歸納為四個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比古羅馬大道還早四年的七條古蜀道之一的劍門蜀道的中心景區,被史學家稱之為金牛道的景點——劍門關。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劍門關的概況:

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峯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羣峯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樑,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4

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一體。險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綿亙如城,無二徑上山。奇者,七十二峯層巒聳翠,姜維天然頭像惟妙惟肖,大劍、二劍關隘氣勢雷同,仙女橋有橋難渡,雷神峽無雷自鳴。秀者,翠雲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萬蒼松,堪稱鬆海;翠屏峯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後關門綠色墜道,苦竹葱鬱,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虛幻之境。除了山雄關險之外,劍門關還以山險,石怪,景奇,柏翠,峽幽,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而聞名於世。換句話説:劍門之精神在於險峻,劍門之骨氣在於崔嵬,劍門之風姿在於細雨,文物歷史是劍門的靈魂,古柏是劍門的精髓。劍門關還有清代炮台遺址,右側石崖上還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親筆書寫的“第一關”三個字。這些勝蹟和傳説,給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幾分風采,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遊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

好啦,劍門關的講解就暫時告一段落。現在我們正位於劍門關的關口,讓我們一起進入,一覽劍門關的美景吧!大家請這邊走,注意安全。謝謝!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5

現在我們已來到劍門的標性建築仿古關樓前了。這座關樓自1983年-1990年先後邀請重慶建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省建設局三次選址五套方案。最後於1992年9月1日動工,次年6月28日建成,當時張中偉副省長在鞭炮聲中剪斷了綵綢。這座仿古關樓是原關樓平線東移80米,中軸線北偏東20度。其基礎隱在12米深的地下,經過仿礫巖工藝處理,使之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不露人造痕跡。關樓主體,兩層一底,樓高17.1米,底層用長80釐米,寬高各30釐米的細清石條一丁一順,水泥座漿,錯縫修築,構成四面牆體。牆外用黃泥勾縫,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爛漫時,其綠草如茵,舊貌依稀,儼然久經風霜,石砌拱券門洞,拱高4.5米,寬3.06米,進深14米,南北貫通。上用三國時官方通用漢隸書體刻,“劍閣”二字(因諸葛亮在此修30裏閣道,故稱為劍閣,古之劍閣即今之劍門)。南向門聯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題寫的“劍鑄耕鏵,戾氣低沉祥氣起;門迎覽客,殺聲遠去笑聲來”。二層橫匾為沙孟海先生題寫的“劍門天險”頂層由邑人題寫的“眼底長安”。北向門聯是古關樓遺聯:首當要地,是為雙劍之門;體若大邦,或應三刀夜夢。二層橫匾是丹陽吳文華題的“天下雄關”、頂層橫匾是邵宇題的“雄關天成”。關樓東側

制高點,築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戰兩用:平時可登台瞭望,觀山賞景:戰時可燃狼煙烽火,乃古代敵情聯絡信號,台與樓之間以城牆相連,有斷有續,石級踏道,通達其間,成為關樓、城牆、烽火台、梯道為一體的古建築羣,總面積443.56平方米,整個建築採用了“殘、斷、缺、舊”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舊,斷牆、殘垣,為人們留下了對歷史深沉的回顧,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長郭沫若遊覽劍門時,當時既無古關樓,也無今古關樓,只有108國道穿關而過(路比關樓低7米),所以郭老題寫了地名碑後賦詩説:劍門天失險,如砥坦途通......。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6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羣峯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樑,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一體。險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綿亙如城,無二徑上山。奇者,七十二峯層巒聳翠,姜維天然頭像惟妙惟肖,大劍、二劍關隘氣勢雷同,仙女橋有橋難渡,雷神峽無雷自鳴。秀者,翠雲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萬蒼松,堪稱鬆海;翠屏峯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後關門綠色墜道,苦竹葱鬱,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虛幻之境。除了山雄關險之外,劍門關還以山險,石怪,景奇,柏翠,峽幽,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而聞名於世。換句話説:劍門之精神在於險峻,劍門之骨氣在於崔嵬,劍門之風姿在於細雨,文物歷史是劍門的靈魂,古柏是劍門的精髓。劍門關還有清代炮台遺址,右側石崖上還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親筆書寫的“第一關”三個字。這些勝蹟和傳説,給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幾分風采,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遊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

好啦,劍門關的講解就暫時告一段落。現在我們正位於劍門關的關口,讓我們一起進入,一覽劍門關的美景吧!大家請這邊走,注意安全。謝謝!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7

站在關樓上遠眺七十二峯,共東向38峯,西向36峯,可欣賞“羣峯齒盡黑,萬礫色皆紅”的美景了。

我們腳下的遊山道是1985年由縣風景局修建,全長6公里,鋪石階7000餘級,寬1-1.5米,我們將沿石階而上,坡陡路險,請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劍門關有一位不可不説的歷史人物--姜維。我們右側頭頂就是他當年駐軍的姜維城。姜維,字伯約(公元202年-公元264年),甘肅天水人,羌族,是魏天水中郎將,於公元228年歸漢,孔明説“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涼州上士也”。(他和孔明成為蜀漢歷史上上兩段佳話:孔明27歲時一《隆中對》定蜀漢,六出祁山恢復漢室;姜維27歲歸漢,九伐中原。成為孔明之後蜀國又一忠臣良將,公元263年由於漢中陽平關、文縣陰平橋頭失守,姜維會合張翼、廖化退保劍閣(今劍門關)十月派田章助守江油關。以不足3萬人馬抵鍾會、鄧艾、諸葛緒18萬大軍。姜維首仗用5000人馬殺得魏兵大敗,後退十餘里下寨。後因田章疏於警戒,被鄧艾設計偷渡陰平,自摩天嶺裹氈而下,破江油關、綿竹關直抵成都。劉禪聽信讒言,不戰而降,形成了“成都後主已亡國,此地姜維尚守城”。姜維聞成都有失,分兵回救,兵至梓州(今三台),太僕蔣顯已持後主詔書令姜維投降。帳下將士聞之,無不眥牙裂目,氣憤填膺,拔刀斫石,哭聲震野,拒絕投降,誓與劍門關共存亡。有一員將士化作一巨石站在關口,千百年來守着劍門關(今石胄)。公元264年蜀漢滅亡。鍾會欲據蜀問計姜維,姜維示意殺北來諸將,不幸事泄軍亂,北來諸將欲成都殺鍾會、姜維於亂軍之中,享年62歲。後人有一付對聯作了中肯的評價:生活讓強敵西來,歎!表繕譙周乞降後主,錦官城到處烽煙,籲冠深矣,可奈何?縱有劍門一木洵難支大廈:死好見先皇地下,悲。計誅鄧艾、志偃武鄉,孤忠臣應昭河嶽,唯斯勝者,必多負,緣茲斗膽千秋遺恨在陰平。另一付對聯是這樣寫的:“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歷代墨客騷人對姜維盛讚有加。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8

站在關樓上遠眺七十二峯,共東向38峯,西向36峯,可欣賞“羣峯齒盡黑,萬礫色皆紅”的美景了。我們腳下的遊山道是1985年由縣風景局修建,全長6公里,鋪石階7000餘級,寬1-1.5米,我們將沿石階而上,坡陡路險,請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劍門關有一位不可不説的歷史人物--姜維。我們右側頭頂就是他當年駐軍的姜維城。姜維,字伯約(公元202年-公元264年),甘肅天水人,羌族,是魏天水中郎將,於公元228年歸漢,孔明説“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涼州上士也”。(他和孔明成為蜀漢歷史上上兩段佳話:孔明27歲時一對<隆中對>定蜀漢,六出祁山恢復漢室;姜維27歲歸漢九伐中原=成為孔明之後蜀國又一忠臣良將,公元263年由於漢中陽平關、文縣陰平橋頭失守,姜維會合張翼、廖化退保劍閣(今劍門關)十月派田章助守江油關。以不足3萬人馬抵鍾會、鄧艾、諸葛緒18萬大軍。姜維首仗用5000人馬殺得魏兵大敗,後退十餘里下寨。後因田章疏於警戒,被鄧艾設計偷渡陰平,自摩天嶺裹氈而下,破江油關、綿竹關直抵成都。劉禪聽信讒言,不戰而降,形成了“成都後主已亡國,此地姜維尚守城”。姜維聞成都有失,分兵回救,兵至梓州(今三台),太僕蔣顯已持後主詔書令姜維投降。帳下將士聞之,無不眥牙裂目,氣憤填膺,拔刀斫石,哭聲震野,拒絕投降,誓與劍門關共存亡。有一員將士化作一巨石站在關口,千百年來守着劍門關(今石胄)。公元264年蜀漢滅亡。鍾會欲據蜀問計姜維,姜維示意殺北來諸將,不幸事泄軍亂,北來諸將欲成都殺鍾會、姜維於亂軍之中,享年62歲。後人有一付對聯作了中肯的評價:生活讓強敵西來,歎!表繕譙周乞降後主,錦官城到處烽煙,籲冠深矣,可奈何?縱有劍門一木洵難支大廈:死好見先皇地下,悲。計誅鄧艾、志偃武鄉,孤忠臣應昭河嶽,唯斯勝者,必多負,緣茲斗膽千秋遺恨在陰平。另一付對聯是這樣寫的:“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歷代墨客騷人對姜維盛讚有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19

也是在這裏,歷史上五位大詩人以同一首《蜀道難》謳歌劍門。最早的是距今1400多年“南樑”的張忄宗“梁山鎮地險,積石阻雲端。深谷下寥廓,層巖上鬱盤。飛樑架絕嶺,棧道接危巒。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第二首是公元550年簡文帝簫綱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第三首是南朝陳代的陰鏗的“王尊奉漢朝,靈關不憚遙。高眠長有雪,陰棧屢經燒。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如此險,功名詎可要!”第四首就是最有名,影響最深遠的唐朝詩仙李白的“噫籲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五首是清朝初蜀詩人費錫璜的“金牛開九阪,陳寶出三秦。道絕惟通鳥,橋危不渡人。陰巖春積雪,虛壑夜疑神。故國終難到,題詩淚滿巾。”

現在我們已來到劍門的標性建築仿古關樓前了。這座關樓自1983年-1990年先後邀請重慶建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省建設局三次選址五套方案。最後於1992年9月1日動工,次年6月28日建成,當時張中偉副省長在鞭炮聲中剪斷了綵綢。這座仿古關樓是原關樓平線東移80米,中軸線北偏東20度。其基礎隱在12米深的地下,經過仿礫巖工藝處理,使之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不露人造痕跡。關樓主體,兩層一底,樓高17.1米,底層用長80釐米,寬高各30釐米的細清石條一丁一順,水泥座漿,錯縫修築,構成四面牆體。牆外用黃泥勾縫,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爛漫時,其綠草如茵,舊貌依稀,儼然久經風霜,石砌拱券門洞,拱高4.5米,寬3.06米,進深14米,南北貫通。上用三國時官方通用漢隸書體刻,“劍閣”二字(因諸葛亮在此修30裏閣道,故稱為劍閣,古之劍閣即今之劍門)。南向門聯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題寫的“劍鑄耕鏵,戾氣低沉祥氣起;門迎覽客,殺聲遠去笑聲來”。二層橫匾為沙孟海先生題寫的“劍門天險”頂層由邑人題寫的“眼底長安”。北向門聯是古關樓遺聯:首當要地,是為雙劍之門;體若大邦,或應三刀夜夢。二層橫匾是丹陽吳文華題的“天下雄關”、頂層橫匾是邵宇題的“雄關天成”。關樓東側制高點,築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戰兩用:平時可登台瞭望,觀山賞景:戰時可燃狼煙烽火,乃古代敵情聯絡信號,台與樓之間以城牆相連,有斷有續,石級踏道,通達其間,成為關樓、城牆、烽火台、梯道為一體的古建築羣,總面積443.56平方米,整個建築採用了“殘、斷、缺、舊”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舊,斷牆、殘垣,為人們留下了對歷史深沉的回顧,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長郭沫若遊覽劍門時,當時既無古關樓,也無今古關樓,只有108國道穿關而過(路比關樓低7米),所以郭老題寫了地名碑後賦詩説:劍門天失險,如砥坦途通......。

廣元劍門關風景區導遊詞 篇20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導遊馬某某,我將和大家一起完成一段快樂的旅程,走進劍門關,劍門雄關,史稱天劍,東抵嘉陵,西至涪江,遠屬荊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門户;南控天府第一關,乃四川咽喉,羣峯插漢,如劍之置,如門之劈,兩崖相向,其狀若門,史稱劍門。

劍門關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廣元58公里,東臨嘉陵江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東經109度,緯度31度,海拔最高峯1260米,關口海拔750米,森林覆蓋率70%。她以山險,石怪,景奇,柏翠,峽幽,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而聞名於世,換句話説,劍門之精神在於險峻,劍門之骨氣在於崔嵬,劍門之風姿在於細雨,文物歷史是劍門的靈魂,古柏是劍門的精髓。

我們看到公路旁右側崖壁上有三個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跡出自當代傑出學者劉鹹火斤(四川省雙流人,1896年-1932年,學貫四部,兼及西學,先後受聘為敬業學院哲學系主任,成都大學及四川大學教授),1932年農曆六月二十日出發,經綿陽、江油、梓潼於七月七年級到劍門,陪同的劍門鄉紳史宗魚便乘興請其為劍門關題字,因為不能當場想好,答應寫好後郵來,後經反覆思考決定題寫“直、方、大”三字,並附以詩,“舟車東達市朝遷,此地如今不用關,留見方與真魄力,教人立懦與廉頑。”返蓉後因這次出遊冒暑染疾,於八月安九咯血而歿。直到52年後的1984年,劍閣縣建委為發展劍門旅遊事業,向全國徵集與劍門相關的古今名人詩文題詠,當年陪伴劉鹹火斤遊覽劍門關並相送返蓉的門人、時任劍閣縣政協副主席的賴子疇,想起了當年為劍門關題詞之事。查其《壬申北遊日記》證實,後在其為李紹巖書寫的墓誌銘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將“真”字去掉了一撇一點,由其侄外孫武侯祠技工楊代欣放大處理為80釐米見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辭,讚美劍門關的形勢,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規律發展運動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靜沉穩,不為外物所動,就叫做“方”,沒有什麼事物不能負載,沒有什麼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ichuan/9kedm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