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穹窿山導遊詞

穹窿山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遊覽天下第一智慧山蘇州穹窿山——《孫子兵法》誕生地,乾隆六次祈福地。我是景區講解員***(自我介紹)這次的穹窿山之旅將由我全程為大家講解。在旅程中,假如您碰到什麼疑難或者問題可以跟我提出,希望我的解答能讓您滿意。接下來就讓我們共度這段美好的時光!

穹窿山導遊詞

來蘇州前,您一定聽説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吧!其實,把蘇州比喻成人間天堂,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蘇州是魚米之鄉,有古典的園林,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藴,有風光旖旎的自然山水。那麼,今天我們在穹窿山即能探索到豐厚的歷史文化,又能領略到優美的自然風光。

首先我給大家來介紹一下穹窿山景區的概況:穹窿山是天目山東北延伸的餘脈,山體由石英砂巖構成。山形北西走向,長約7.5公里,北高南低,北寬南窄,最寬處有4公里,在平面圖上,整座穹窿山形似“耳”字。穹窿山位於蘇州西南部二十公里處,在1998年2月份正式對外開放,其主峯笠帽峯海拔341.7米,為太湖東岸羣山之冠,景區總面積達18平方公里,是吳中地區海拔最高 、面積最大的一座山。因此被稱為“蘇州第一山”。穹窿山不但歷史悠久,景色優美,而且人文景觀眾多,主要景點有御湖、望湖園、孫武苑、朱買臣讀書枱、上真觀、寧邦寺等。

御湖

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據考證六次都到過穹窿山,眼前我們看到的這個美麗的湖泊就是御湖。原來只是一個無名湖泊,但因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每次駕臨穹窿山時,都要經蘇福運河到善人橋御湖後棄舟登岸,也就因此得名了,所以御湖中還有迎駕亭,附近的村落為接駕村。

石牌坊正面刻有“慈恩聖德”,兩邊是愛國政治家、革命家于右任題的對聯“人文開日月,盛績紀尊彝”意思是説:現在人類的歷史就像日月昇華,乾隆的功績可以刻在西周的青銅器上,讚揚了乾隆皇帝的功績。反面“日月同輝”對聯“雲開天地月,日照山河村”,表達的是大地生輝,穹窿山很有生機的一面。

御湖總體面積達75000平方米,水域面積達55000平方米,最深處5米。平均水深3米,湖面呈不規則的方形。湖心我們看到的是龍涎瀑布,是蘇州地區最大的人工瀑布,高18米,寬45米。在幾裏外都能感受到瀑布之聲的震撼。湖邊還有許多文人的墨寶:“芳濤”是宋代大文豪蘇軾題寫,意思是:風吹御湖,兩邊花草氣味芬芳,鳥語花香,連湖面的波濤也帶有芬芳。“天地清合”由民國元老於右任題寫,意思是:事態清平和順。“吳郡名山第一山”由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題寫,顯示出了穹窿山在蘇州諸山中的地位。“山輝川媚”由徐枋題寫,明末徐枋曾在穹窿山隱居,表達了對穹窿山山清水秀,山輝水媚自然風光的讚歎。“得山水清氣,極天地之觀”是于右任題寫,描繪萬物造化中藴涵的山水精神,盡賞天地景象。

應天閣當年是供皇帝喝茶小憩的地方。匾額上“風物清嘉”由近代學者章本義題寫,表達了蘇州是個物產豐富,人文清雅,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現在我們遊客也可以坐在皇帝曾喝過茶的地方,邊品着杯中的香茗,邊欣賞着眼前自然之美與人工巧術渾然一體的御湖,彷彿置身於一幅美麗的畫中,捨不得離開。

御湖山莊是新建的度假酒店,擁有72間豪華裝修的觀景房,24小時管家式貼身服務。並設有會議室、西餐廳、室內SPA、酒吧、KTV、垂釣等多項配套設施。在湖中有一船形的觀景台,是飽覽穹窿山美景的最佳位置。整座山莊掩映在穹窿山的青山綠水之中,成為都市裏的世外桃源,更是都市人嚮往休閒的好去處。

景區大門口

現在我們來到了穹窿山景區的北大門。剛才我跟大家介紹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都來過穹窿山,並且每次留下墨寶。大門口“穹窿山”三字就是乾隆御筆。“穹”是蒼穹、高大的意思,“穹窿”是我國古代一種傳統的宗教建築形式,俗稱“圓頂”,是邁向聖殿的通道,而穹窿山的山體是中間隆起,四邊下垂,形如圓頂,把它叫做“穹窿山”也十分貼切。兩邊柱子上的對聯“太湖萬頃在襟袖,穹窿億丈凌星辰”是乾隆第三次來穹窿山時留的,意思是説:在穹窿山山頂眺望太湖,八百里太湖好像就在襟袖之間,山高億丈伸手就可觸摸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表達了乾隆對穹窿山的讚美,一種帝王霸氣有感而發,也體現出了穹窿山在我們蘇州諸山中的地位。待會我們登上山頂,便可以切身體驗一下這種感覺了。

走進大門,在正門背面有一塊匾額“舒心暢神”是著名書畫家亞明(江蘇省高級幹部,文革前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所題,表達了他遊玩穹窿山之後的美好心情,感覺心情舒暢,精神倍加。兩邊“何處仙人被酒逃歸天上去,異領詞客吟詩才到此間來”這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可見,遊覽穹窿山之後,您便能切身體會遠離喧囂城市後的寧靜,以及那種來自大自然的詩情畫意。

丹泉

我們眼前看到的這潭池水是“丹泉”,據説是神農時代的赤松子曾在穹窿山取赤石脂煉仙丹,這泉就是赤松子煉丹時洗藥草之水,故稱為“丹泉”。

鐵竹亭

鐵竹亭是為了紀念穹窿山一位比較有名望的道者施亮生而建,他是上真觀的開山祖師,道號鐵竹道人。施亮生是蘇州橫塘人 ,13歲到蘇州朝真觀出家學道,23歲拜徐演真門下為徒,學五雷正法。後來又在前明巡撫吳晉錫和真人張應京的協助下興建上真觀,把上真觀擴建為5048間,稱為江南的道教中心。施亮生為蘇州的道教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勞,這裏也是他當時下山經常休息的地方。我們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鐵竹道人,就在此建了這個“鐵竹亭”。亭的兩邊有一副對聯“靜坐不虛蘭室趣,清遊自帶竹林風”,清代書畫家王震所題,表達了一種雅趣和感歎,坐在這裏可以品賞蘭之趣,行走在這條廊裏。兩邊青竹搖擺,一股股清爽的竹風隨身而行。繼續往前是“足暢軒”,國民x元老於右任老先生在和風朗日的天氣中,一入山門就被此處的“山水園林”所陶醉,頓感腳步輕快,心暢神舒,忍不住題了這幅對聯:“修竹崇蘭,靜觀其趣;和風朗月,足暢斯懷”。

乾隆御道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御道入口處,這牌坊是花崗石特製,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用的就是這種材料,兩側柱上刻有“居然五嶽尊,突作三吳冠”,是明代詩人申時行《登穹窿》詩中的一句。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突出了此山在江浙一帶羣山之冠的地位。當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駕臨穹窿山時,都是從這條山道上山的,故稱為御道。然而大家是否發現,我們這裏的御道跟其他的御道有所不同。一般我們看到的御是用青磚鋪成“人”字形的,暗寓這是“萬人之上”的君主走過。而此御道呢是當時本地的官員得知乾隆就要駕臨穹窿山時,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一夜間將一條山間小路鋪設成現在的模樣,因此更具有紀念意義。今天,各位不妨跟我來走走這條乾隆御道,也來沾點皇恩和靈氣吧!

在御道的兩旁有許多名人留下的石刻,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塊,也是乾隆御道上第一方石刻“民國甲子四月,西林岑春煊,武進馮家錫,宜興朱祖蔭,桐城孫發緒,桂林況周頤、吳肇邦,騰衝李根源同來遊”。由著名愛國人士李根源書寫,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李根源隱居小王山時,常與前去拜訪他的友人一起遊穹窿山,並留下多處石刻,這塊石刻就是1924年李根源與六位友人共遊穹窿山時,由李根源題寫並請人鐫刻的。

前面“乾隆御道”四字由現代書法家崔護先生題寫,崔護不僅書畫著名於世,還能詩善詞,是中華詩詞協會的創始人之一,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社會職務很多,其中一項卻是為書法家少有,就是——蘇州道教協會名譽理事。(已於2019年故世)

“小函谷”三個篆字,是 1937年3月,著名愛國將領李烈鈞、程潛在李根源的陪同下游穹窿山時所題,因為當時看到此處景色優美,御道又直通道教聖地上真觀,李烈鈞不禁想到了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故事,因而留下“小函谷”三個字。邊上泉水叮咚,如佩環之聲。是今人張士東題的楷書“聽泉”,這使人沐浴在山水清音中的同時,又逐漸進入佳境。

“吳中第一山”是由崔護的學生潘振元篆書,向我們顯示了穹窿山在蘇州西郊諸山中的地位。

再看,在我們右邊的石頭上刻有“望蓮”兩字。有的遊客感到非常奇怪了,難道這山上有蓮花不成?其實這朵蓮花離我們很遠,大家可以停下腳步回過頭看,(現在由於路的兩旁枝葉茂盛,看不清楚了)在穹窿山的北面是蘇州的又一座名山——天池山!因為山頂有數塊巨石矗立,遠遠望去形似一朵盛開的蓮花,俗稱“蓮花峯”。

現在呈現在各位眼前的是寬達數丈的摩崖,李根源隸書“太乙天都”四字非常明顯。“太乙”原為終南山的另一個山名,也可指道家最高之“道”或天神。“天都”原指天空,也可以喻為仙家天宮。傳説中穹窿山乃神仙行遊之地,令人有神靈勝蹟眾多的感覺,所以“太乙天都”旁還刻有“聚靈勝境”。整塊石坡渾然一體,形如一隻鳳凰,在鳳凰頭部眼睛處有兩股清泉,故稱“鳳眼泉”。泉水終年不枯,酷似天鳳淚流不止。

那麼,這隻鳳凰為何淚流不止呢 ?各位遊客請隨我到慈孝亭休息一下,我為大家講一個悽美的故事。

相傳,乾隆六下江南,一是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更主要的是為了尋找他的親生父親。武俠小説《書劍恩仇錄》將這個故事演繹得曲折動人。據説乾隆剛登基不久,發現每日上朝總有一位姓陳的宰相陳閣老缺席不上朝,乾隆詢問後得知是雍正特許的,心裏很是納悶,決定到陳閣老府拜訪一下,可當乾隆來到陳府門前,卻發現大門緊閉,兩邊的石條上用紅漆寫了一副對聯:“若要此門開,除非我兒來”。乾隆見後非常不悦,心想:我作為一國之君特來看你,你卻把我這當今皇上看成是自己的兒子,這不是欺君嗎 ?所以沒做過多的逗留就悻然離去。等乾隆一走,陳閣老就命管家將所有家僕解散,僅留下管家一人,其餘老少在一夜之間就在京城消失了,後來乾隆為了弄清陳府門前的對聯,幾次差人探訪都是無果而終,有一次,乾隆在茶樓聽到有人説當今天子並非帝王嫡傳,而是陳氏之子,而陳閣老現已逃到江南蘇州一帶隱居,乾隆聽後覺得事有蹊蹺,於是派人私下四處打聽,據説乾隆到蘇州後,聽説穹窿山為海拔最高,更有名的是山上有江南的道教中心上真觀,康熙也多次到那裏朝聖,於是決定上山尋訪。到上真觀後,乾隆將全道觀的道士一一過目,卻不見陳閣老,後來從觀主那得知,早上有一位道長仙逝。當乾隆在觀主的帶領下看到昇仙台之人就是陳閣老時,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所以最終乾隆帶着自己的身世之謎離開了穹窿山,為了尋找親生父親,乾隆不知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或許這份孝心感動了上蒼,這隻天鳳也一直淚流不止啊!我們後人建了慈孝亭也是為了紀念乾隆的這份孝心,在慈孝亭前面“雙膝泉”,相傳就是乾隆跪拜上蒼保佑其父子早日相遇時留下的膝印,各位,現在不妨到雙膝泉洗洗手,沾點乾隆的誠意,帶點孝心回去吧。

前面翠竹成片,每到春天,雨過天晴時,遊人可聽到新竹拔節,筍殼脱落的“叭叭”聲,因此這段御道叫作“聽竹幽徑”。在入口處有一方石刻,是當代書法家周瑪和的行楷“靈應”二字,“靈應”與“林蔭”諧音,並且與我們剛看到的“聚靈勝境”相呼應。讓人們在這神祕美麗的天地裏自己去心靈感應。

土地祠

繼續往前是土地祠,裏面供奉的是城隍爺、水仙明王、土地公公。專保護當地的百姓,深得百姓的敬重,水仙明王在道教中稱水神。據《吳門表隱》雲:“穹窿半山土地廟在膝潭上,神姓施,名醴泉,香山人,討湖寇死節,投屍於太湖,有螺螄羣魚護屍之異。”

廟因年久失修,1958年,在風雨中塌毀,現已於2019年修復,規模勝過舊觀。過去香山有位抗匪英雄施醴泉,當時太湖邊常有強盜出沒,進村打家劫舍,下湖搶掠漁船商販,施英勇頑強,常帶領民眾與之搏鬥,匪徒懼之。有一回,湖匪結幫圍攻,欲致施於死地。施寡不敵眾,英勇殉難。事後民眾屢經打撈搜索,得其遺體,滿身螺螄魚蝦護其身,久沉水中而不腐。厚禮安葬。並於穹窿半山土地廟塑造神像,逢期祭祀,頗得善男信女景仰。

走到這裏,整個御道也走了一半,因此路旁有“半山泉”三字。在舊時,一些達官貴人,善男信女去上真觀進香時候,到這裏都要休息一會兒,歇歇腳,喝點泉水,再繼續往前。傳説中有許多仙人曾在穹窿山修煉,遊玩,那現在我們走過這座得仙橋就正式進入仙境,也沾點穹窿山的仙氣。

土地祠繼續往上步行約三分鐘的路程,翠竹成林。在左邊竹林中山溝的對面,有一個用石塊砌的潭,直徑兩米左右,或許是因為地理環境的改變,潭中的水已經乾枯。據山下接駕村七十歲左右的老人説,這就是“烏龍潭”,又稱“烏龍泉”。舊時在烏龍潭旁有一棵粗大的柏樹,稱“烏龍柏”,烏龍柏上有一條如筷子長的大蜈蚣,後來被一位江西人收去做藥材了。當時山中有一種説法:假若有黑蛇從潭中出現,天必定會下雨。又因為潭在竹林低窪處,光線比較陰暗,所以潭中的水深邃又顯得黝黑,冷氣逼人。

洞天

現在我們來到了“洞天”。所謂“洞天”,是指別有洞天,天外有天的意思。在道教中,“洞天”就是指人間的地上仙山。道教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他們共同構成了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題部分。據史料記載,此處原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門樓,其實就是上真觀的頭山門。但在文革時期已遭到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洞天門樓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洞天門樓上面是關帝廟殿堂,祭祀的是三國時名將關羽,又稱關公,關老爺。因為他法力無邊,民間被視為“萬能之神”和“伏魔大帝”,所以被請來守衞洞天門樓了。在道教中,關公又稱武財神,在許多殿堂或人家都供奉關公的神像。在佛教中,他又被視為守護寺院之神,被稱為關帝菩薩或伽藍菩薩。門樓上有塊匾額“義炳乾坤”,表達的是關公對劉備的忠義之心光耀天地之意,現在請各位隨我到關帝廟內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 ,北京的古建築幾乎都是雕樑畫棟,具有皇家風韻。我們這座關帝廟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廟內的屋頂裝飾類似於皇家建築。大家請看,屋頂中央有一道教的“八卦圖形”,外圈彩繪有“暗八仙”,即為八仙所用的法器。中間共有八隻蝙蝠,並且這八隻蝙蝠微微向內聚攏,意為匯聚八方之福。最特別的是穹頂有一副雙龍戲珠的浮雕,並用金粉噴繪,這在別處的廟宇中難得一見。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上真觀為皇家道觀,所以從外形看似普通,但從廟頂就可以看出皇家道觀的氣派和帝王的奢華之氣。廟裏供奉着三尊神像,中間手拿《春秋》的這位就是關公,手持兵器的是關公的部屬周倉,另一位手中拿有印章的是關公的義子關平。

接下來,我們繼續往前,透過竹林樹枝的隙縫,已經可以看到上真觀紅色的圍牆了。

上真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所到之處是乾隆皇帝的六次祈福地—上真觀。上真觀座落於蘇州穹窿山的三茅峯,始建於漢平帝元始年間,距今已有2019多年的歷史。殿宇依山而築,佔地數百畝。清順治、康熙都分別賜額和親臨上真觀,以示皇恩浩蕩,乾隆六下江南六次駐蹕上真觀,可見當時上真觀在諸帝王心目中的地位了。相傳清同治年間為上真觀最鼎盛時期,殿房5048間,可容萬人。稱為江南的道教中心。清末民初時保存尚還完整,50年代僅剩一半,60年代後期文革時幾乎全毀,殘存的山門在1976年冬倒塌於大雪之中。

為了弘揚傳承道教文化,進一步貫徹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力發展人文吳中的旅遊戰略,政府投資3000餘萬元,在原址上重建上真觀。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上真觀,是90年代在原址上逐漸恢復和重建的。建築宏偉壯觀,讓人覺得未進山門,卻已感到整座道觀的莊嚴氣勢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傳説中很多真人都曾在上真觀內修道成仙,因此,上真觀也給穹窿山增添了一種神祕的靈氣和氛圍。傳説神農時代行雲布雨的“雨師”赤松子曾在穹窿山取赤石脂煉仙丹。西漢時的張良,在功成名就之後,“從赤松子遊”,在這裏跟赤松子修成正果。據説穹窿山大茅峯有煉丹台與昇仙台,是張良隨赤松子煉丹和飛昇成仙的所在。春秋秦穆公的雨吏赤鬚子善於預測水旱災難之事,他以松子、天門冬、石脂為食,年邁後居然落齒復生,白髮轉黑,在穹窿山住了十餘年,不知所終,當時人們就認為他成仙了。上真觀內有了這幾位仙人的蹤跡,自然是仙氣十足,更為神祕了。

上真觀的山門朝東偏南15°,在山門的東南側,大家看到有一古井,稱為“品泉”。是從山石中打出的,井口蓋有一塊方廣達丈餘的巨石,鑿有三穴,形似“品”字,故名品泉,俗稱三眼井。是當時道觀內道士的生活取水之源。其實這裏還有一個傳説故事呢!相傳建造上真觀時缺少木材,再説運輸也很不方便,祖師鐵竹道人施亮生施行法術,就有木材從井中源源輸出,保證了工程順利地進行。有關祖師施亮生的故事待會到了祖師殿我會跟大家詳細介紹。在品泉西面有塊巨石,上面刻有金光閃閃的四個大字“餐霞挹翠”,是康熙四十四年時南巡所賜。

道教廟宇的第一重殿稱為“山門”,是因為古時候廟宇多建於深山中而得其名。

大家都知道在佛教的山門殿內供奉的是“四大天王”或者又稱“風調雨順”,而道教的山門殿供奉的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被稱為是道教當中的護衞神。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上真觀與其他道觀的不同之處了:在上山門的台階之前,大家是否發現台階兩側湖石假山就塑有青龍、白虎的形象了?那朱雀、玄武呢?請允許我先在這裏賣個關子,過會看到時我會告訴大家,相信細心的遊客會自己發現哦!

台階兩邊的欄杆上都是浮雕太極圖、金鐘和玉磬,以方形的雲頭望柱相連接,兩旁的燈柱是蟠龍華表狀。門口蹲立着青石獅子一對,口含活珠,公踩繡球,母抱幼獅。讓人感到的是皇家道觀的氣派!

山門殿面闊三間,重檐磚木結構,約172平方米。山門正中懸掛着乾隆皇帝親筆御書“穹窿山”橫匾,“上真觀”豎額。下檐口左右各懸有匾:“弘揚道法”“振興中華”是郭錫章所書。外抱柱聯:“道通天地,穹窿揚妙法;德貫古今,環宇證仙都。”是華人德所書。內抱柱聯:“上真觀自古靈應福地;弘曆帝當年問道穹窿。”是潘振元所書。山門殿上朱漆大門為獸口銜環門叩,並列九橫排酒盅狀紫銅乳頭門釘十列。

山門殿內供奉的是王靈官的神像,是雷部二十四神之一的催雲助雨之神,也是守護道觀之神。相當於佛教中的韋馱菩薩。殿兩側建有金鐘樓和玉磬樓,寓意“金鐘玉磬,和諧平安”。

走出山門殿,大家現在可以找一下“朱雀、玄武”,對了,就在我們腳下的道路上,用卵石鑲嵌,左朱雀右玄武,正好與山門前的青龍、白虎相呼應。

上真觀的主要結構均沿中軸線排列,從東向西,依山勢而建,以山門殿、三茅殿、玉皇寶殿、三清閣為中軸,兩側建有金鐘、玉磬樓,祖師殿、天師殿、觀音殿、文昌殿、藥王殿、財神殿等。在宗教活動區域北是辦公生活區,南是乾隆皇帝南巡時的行宮。規劃合理,佈局緊湊。

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青石九龍的丹墀。其中一龍昂首,八龍環其前後,下雕有海浪,如雙手般捧着七星玉圭,意為“九龍飛天,四海共欽”。丹墀四周的欄石是仙鶴祥雲的浮雕,有云頭望柱相連接。顯示出的更是皇家道觀的風範了。

請大家跟我上台階,到二級平台,中間丹墀內有顯為注目的一個大字“道”,下款“玉溪道人”,印章有兩方,分別是“閔智亭字玉溪”和“結翰墨緣”,是已故的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所書。“道”字下面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下款“武當真人玄德書”,印章一方“玄德之寶”,是南武當遊玄德道長所題,內容取自“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和第八章。四周的欄石上是閔智亭書法內容的浮雕。

為了不讓大家多走上下台階,現在我們先到祖師殿。祖師殿裏供奉的就是上真觀的祖師施亮生,接下來我就為大家詳細介紹:

施亮生(1616--1678)名道淵,自號鐵竹道人。13歲時到朝真觀出家學道(位於蘇州城西隅義慈巷),23歲時拜在徐演真(1639年,從龍虎山來到蘇州,法道深厚,能呼風喚雨)門下為徒,得受五雷符祕法正傳。

順治七年(1650)春天,施亮生邀請吳晉錫(前明巡撫)陪同張應京真人(道教第五十二代天師)一起乘船到蘇州西郊遊玩,經過穹窿山時,張真人想到三茅真君曾在此修煉,山上應該有三茅行宮,於是決定登山瞻望。當三人看到三茅峯的景象時大失所望,由於長期無人整修,到處斷牆殘壁,遍地荒草,僅有供奉三茅真君的三間主殿尚未倒塌。三人想在神靈前焚香頂禮,卻找不到香也找不到火。此番情景讓他們感歎萬分,後來三人一起在三茅真君之前盟誓,一定要重興穹窿山上真觀,決定這件事由施亮生來完成。

施亮生帶了兩三個門徒在三茅峯搭了草棚作臨時居所,披星戴月開始將廢墟進行清理。當時穹窿山下發生流行病,施亮生以符棗將病人一個個治癒,康復的病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為上真觀添磚加瓦,工程的進度大大加快。

在上山的初期,生活十分清貧,時有斷糧的情況發生。在祖師殿右牆上第三塊碑《穹窿山上真觀碑記》中記載的非常詳細,面對飢餓死亡的威脅,施亮生並沒有退縮氣餒,經過十年的苦心經營,上真觀內的殿宇以及生活用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羣體。

上真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施亮生的威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後來被邀請兼任蘇州玄妙觀的方丈。由於施亮生先興復上真觀,再出任玄妙觀的方丈,重修各殿。因此,蘇州至今還廣為盛傳着一句話:“先有上真觀,後有玄妙觀”。

施亮生的道術與法力亦臻上乘,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在設壇建醮時,時有白鶴繞壇飛翔,醮畢即去。康熙十五年,京城設皇壇大醮祭祀天地,施亮生被裕親王請到北京主壇,當時登壇主醮時,也是鸞鶴臨壇翱翔,在京城引起了轟動。

康熙十七年(1678)一代高道施亮生於玄妙觀方丈殿羽化仙去,飛昇天界,享年62歲,後來他的徒眾奉柩回穹窿山上真觀。

那有的遊客會問:既然施亮生的徒眾是奉柩回上真觀的,那麼他的墳墓在哪裏呢?我告訴各位:就在供奉施亮生神像的神壇下面!因為當時祖師的墳墓就是在此,而祖師殿在墳墓的右邊,現在重建上真觀時為了整個建築羣體的規劃合理化,以及旅遊景點的美觀,就合二為一了。

大家可能發現了,在祖師殿兩邊的內牆上鑲有幾塊刻滿字的石碑,記載的都是有關上真觀歷史,這些碑可都是原物哦!在文革時期險些被遭到破壞,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原本這些石碑都是在上真觀山門殿內的,1967年,“造反派”進觀“破四舊”,幾個紅衞兵帶了鐵錘想把嵌在山門牆上的幾塊石碑砸去。其中一位持錘者舉起竹柄鐵錘就朝碑中心砸去,誰知石碑未被砸碎,竹柄鐵錘卻反彈在砸碑人的身上,當時此人就滾下台階,右腿折斷。眾人見了,以為是上真觀的神靈在震怒,哪裏還敢再砸,急忙抬起傷者往山下跑去。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殿內右牆中間的這塊《穹窿山重建上真觀碑記》中心有個錘砸的印痕,彷彿在向人們訴説着當年的一幕。

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師殿,首先看到神壇上供奉着三尊神像,中間供奉的是龍王神像,左尊為張天師神像,右尊為雷祖神像。因此,天師殿可以説是三殿合一。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的是中間的龍王:龍王主管行雲布雨;説到祈雨,人們立刻會想到的就是龍王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把龍王同麒麟、鳳凰、龜連在一起,稱為四靈,也就是説龍是吉祥之物。

左尊張天師:張天師是道教的創始者,名張陵、張道陵,(公元34--156)七歲時遇仙得《道德經》,隱龍虎山與弟子煉“龍虎大丹”。夢中得太上老君傳授劍、經、符籙、冠履、袍等信物,又遵太上老君之囑赴鶴鳴山修道。由於他道法深厚,率“龍虎兵”三萬餘,掃平眾惡魔,因此元始天尊封他為“正一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天師”。

右尊雷祖,又名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是一切雷神中的最高神,據説是玉清的化身,助風雨,治邪鎮惡。農曆六月廿四是雷祖天尊的生日,每年穹窿山上真觀都要隆重舉行雷祖祈福廟會。這天,東太湖沿岸的各地信眾一早趕來參加廟會,人山人海,在雷祖殿進香祈禱,在上真觀山門廣場上舉行腰鼓隊、舞龍隊、秧歌隊、蓮廂隊、歌詠隊等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善男信女紛紛來上真觀吃“雷齋素”,祈求雷祖天尊保佑全家平安、身體健康!

走出天師殿往右,我們參觀一下乾隆皇帝的行宮。行宮內有御碑,因為三茅峯的至高點望湖亭是眺望穹窿山湖光山色的絕佳之處,所以乾隆每次來上真觀都要在那領略風景,併為上真觀留下多幅墨寶,後來依其墨跡,鐫刻於石碑。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裏,乾隆六下江南六次都駕臨同一座山峯,極為少見,像這樣在一塊石碑上留有同一個帝王不同時期的詩詞墨寶,更是極為難得。所以,這塊御碑不僅是上真觀的珍貴文物,更應該是“中華一絕”!

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石碑正面刻的是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1757)作的《穹窿山望湖亭望湖》詩:震澤天連水,洞庭西復東。雙眸望無盡,諸慮對宜空。三萬六千頃,春風秋月中。五車稟精氣,誰詔陸龜蒙?

石碑反面刻的是乾隆帝第三次下江南(1762)作的《穹窿山上真觀》詩:見説古由鍾,乘閒陟碧峯。上真嚴祀帝,四鬴切祈農。奚必逢茅固,無勞學赤松。具區眼底近,可以暢心胸。

石碑左側刻的是乾隆第四次(1765)上穹窿山作的《穹窿山上真觀》詩:嶽嶽高居祀上真,抒誠叩必以躬親。太湖萬頃在襟袖,穹窿億丈凌星辰。不問長生崇羽士,所希大有綏農民。片刻成吟策返轡,鄧尉香雪猶西鄰。

石碑右側刻的是乾隆第五次(1780)上穹窿山作的《穹窿山上真觀疊乙酉舊作韻》詩:古觀崇椒奉玉真,蕭台重仰鬱羅親。求仙哪問乘六氣,祈歲惟殷撫五辰。偶爾小遊出塵地,已教久候覲光民。鳴鞭吟興知誰引,鄧尉非遙即右鄰。

在行宮西有一棵乾隆皇帝親手栽種的白玉蘭樹,樹齡已經有200多年,現在枝葉茂盛。其樹身長得歪歪扭扭,正因如此,它在文革期間免遭被砍伐的劫運,但無形中成了一條“龍身”,其中的意境任人想象。

乾隆行宮出來我們來到了文昌殿,文昌就是“文運昌盛”的意思,文昌星古代星象將其解釋為主大富大貴的吉星。道教又將文昌星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俗稱“文曲星”。每年會考或大學聯考之前,很多父母都會為自己的孩子來祈願,希望能夠考個好成績。

大家看到文昌殿內神壇上中間供奉的就是“文昌梓潼帝君”,是梓潼神與文昌星合二為一。文昌帝君的兩側塑有兩尊童子像,稱“天聾”“地啞”。有的遊客對帝君身旁的一聾一啞感到非常好奇,因為文昌帝君掌管文人仕途的命運,所謂天機不可泄露,這樣一位主宰文運的神靈的旨意是不能輕易透露出去的。所以特意安排了或聾或啞之人在他身邊當差。

現在我們又回到了整個道觀的中軸線上,三茅殿。殿門上方懸康熙皇帝御題的橫匾豎額“三茅殿”“句曲神宮”,兩側橫匾“心容天下”“道在人中”是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所書。三茅殿內供奉的就是三茅真君,中間這位是老大茅盈,兩側分別是老二茅固和老三茅衷,相傳西漢時期他們曾在此修道,後來被道教茅山派尊奉為祖師。他們開創的道教流派被稱為“上清宗壇”。後人為了紀念三兄弟,將穹窿山的三座山峯命名為大茅峯、二茅峯、三茅峯。大家可能發現:中間這位既然是老大,為什麼反而是顯得最年輕呢?原來,老大茅盈18歲時棄家修道成仙,老二和老三聽説老大成仙了就相繼棄官還鄉,隨兄修道,後來也得道成仙。因為老大年輕時就得道成仙,而老二老三得道較晚,所以就顯得年老了。

在三茅殿前平台上,大家看到了有一隻石雕的山貓,憨態可掬。據説是老大茅盈下山為人治病的坐騎。我們當地的信徒有個傳言,説山貓是個靈物,本地有句諺語“摸摸山貓頭,年年好到頭”,那各位遊客,現在大家可以跟着我,一起來摸摸這個靈物,沾點靈氣,我也祝大家事事不用愁,年年好到頭!

沾過山貓的靈氣後我們來到的是觀音殿,觀音在道教中我們稱為“慈航道人”,觀音的形象有多種不同,在神壇中間供奉的是紫竹觀音,因為他的道場在南海紫竹林而得名。左尊為滴水觀音,他普灑甘露,為民消災保平安。右尊為送子觀音,他有送子的神力,因此崇拜者婦女居多。

在觀音殿邊上是養和堂,其建築很具有特色,是兩個船篷構成的鴛鴦廳,四角都設有角亭,整體構造與蘇州拙政園西花園鴛鴦廳相似,顯得小巧玲瓏。將創辦道教養生院和蘇州健生源養和堂。

觀音殿後面是藥王殿,殿內供奉的是三位被稱為神醫的扁鵲、華佗和孫思邈。接下來我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他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着特殊的貢獻。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傳説是黃帝時代的名醫。

華佗,東漢末醫學家,漢族人,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進取。他精於醫藥的研究。《後漢書華佗傳》説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

孫思邈,中國唐代道士,醫藥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他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髓方》、《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曆二月九年級,當地羣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紀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被稱為“蘇州第一閣”的三清閣,三清閣的外觀設計是依照百年前蘇州玄妙觀內的彌羅寶閣而建,高27.5米,挺拔高峻,再現了穹窿十景中“崇閣拈雲”的壯觀景象。此殿面闊七間,是三層四重檐。192019年8月晚上的一場大火燒燬了氣勢雄偉的古建築彌羅寶閣,如今,上真觀的三清閣彌補了那場無情的大火給人們留下的遺憾與痛惜。

大家隨我到殿內參觀,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層與第二層中間為共享空間,供奉的是玉皇大帝,整個神像高大威嚴,讓人頓時覺得自己無比的渺小。玉皇大帝相當於佛教中的釋迦牟尼,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掌管三十六層天,十八層地獄。他兩邊分別是金童玉女和日宮月府,兩側還有十二神將。

第二層是道教文物展示廳。

第三層供奉的是道教中的最高神團玉清、上清和太清,玉清又名“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上清又名“靈寶天尊”,居三清的第二位,又稱上清大帝或靈寶道君,由元始天王的赤太無元玄黃之氣化生,手捧玉如意;太清又名“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著有流傳百世的《道德經》。

三清閣邊上是朝天門祈福壇,登上祈福壇大家頓時會感到視野開闊,在壇上種有七棵大樹,你們千萬不要忽略了七棵樹的地理位置哦,它們可是按照北斗七星的位置而設計的。壇西是鐘樓,您不妨可以在這乾隆皇帝的六次祈福地,為自己、為家人來祈福敲鐘!

下祈福壇我們就來到了今天要看的最後一個殿,財神殿。每年的大年初五,我們家家户户都會放鞭炮或以其他形式來迎接“五路財神”,那麼現在就請大家來看一下到底是哪五路財神呢?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把財神分為武財神和文財神,首先殿內中間供奉的這位武財神是趙公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是五路財神之首。東為招寶天尊蕭升,西為納珍天尊曹寶,他倆都是《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是二仙嶺的二位散仙;南為招財使者陳九公,北為利市仙官姚少司,陳九公是峨眉山羅浮洞趙公明的弟子,與姚少司是同門師兄弟,是截教門人。

出財神殿,我們來到了望湖亭。這望湖亭是重檐八角攢尖亭,海拔226.1米。亭內有一塊御碑,是剛才在乾隆行宮裏看到的那塊御碑的複製品。站在這裏,不僅可以看到穹窿山的大茅峯和二茅峯,一片鬱鬱葱葱;還可以看到美麗的西山太湖和太湖中的西山大橋,太湖水波光粼粼,湖中白帆點點。盡收眼底的湖光山色就像是一幅美麗精緻的山水畫!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心胸舒暢!此時,我們不得不讚歎乾隆皇帝留下的那句詩詞:“太湖萬頃在襟袖,穹窿億丈凌星辰”!

各位遊客,接下來我們去下一個景點。

望湖園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望湖園,是穹窿山的山頂花園,佔地60畝。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據專家考證六次都來過穹窿山。他每次到上真觀祈福延壽後都要來這山頂眺望太湖,領略風景,故得名“望湖園”。

望湖園是我們吳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近年來重點開發的遊客休閒中心。園內設有茶室,會議室,還有可供300人同時用餐的望湖閣餐廳。最值得一提的是前面山坡上的9幢別墅,掩映在花木叢中,入住其中休閒度假,感受到的是從所未有的優雅,讓人流連忘返。

在服務總枱對面有一片松林,可以供遊客休閒娛樂。林內有盪鞦韆、獨木橋、蹺蹺板等。小朋友在這裏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大人們在這裏也可以找回失去的童年。“憩園”是新建設的供遊客休息喝茶的場所,其中的設施都是用竹子和木藝製作,體現出的是一種自然風情,與整個穹窿山的環境氛圍融入一體。

走過望湖閣餐廳,我們來到了“朝元亭”。朝元者,禮拜神仙也,穹窿山向來被認為是“仙山”。兩邊柱聯“紫府尤少赤松子,人間豈逢黃石公”。赤松子,黃石公均是傳説中的仙人;紫府指神仙住的地方。希望在穹窿山能多遇到一些像赤松子,黃石公那樣的仙人,同時也表達了穹窿山乃人間仙境。“舞日山鬟聚形勢,啼雲水佩生朝陽”聯語移動了穹窿山棲鸞翔鶴的傳説,極言穹窿山山水形勢之美,並暗釦“朝元”之意。

與朝元亭相連的是逶迤曲折的長廊,是穹窿山的舊十景之一。在廊的兩側都可以欣賞到自然景色。隆冬季節,天降瑞雪時,在廊中看到整座山銀裝素裹,四野茫茫。雪花如柳絮似鵝毛般紛紛而落,令人不由得想起明朝布衣才子的數字詩:“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梅花都不見”!因此在廊邊有乾隆御題“西廊數雪”。廊亭匾額“探雪”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所題,意思是説在這裏踏雪探雪是文人雅士最樂意的事情。楹聯:“花濃雪聚,鳥囀歌來”是清代書法家汪研山題,意思是説:這裏花兒濃密,白雪相聚,鳥兒鳴歌,好一派詩情畫意。

經過長廊我們走到了望湖園的南園門,有匾額“精妙”,是民國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題。形容了此處自然景觀非常美麗,無比精妙!“天然勝竟”是弘一法師所題。走進南園門在我們右手邊大家看到的又是穹窿山十景之一的“石浪談經”。此處的地形特殊,地殼造山運動將原來的石英巖層隆起,形成褶皺,白色的巖石平行排列,中間有深溝,如同一道道湧浪緩緩推進,故名“石浪”。“談經”則跟道教內容有關了,當時此處是上真觀開山祖師施亮生遠避塵囂精研經訣所在。時有同道來訪,共同探討玄妙經義。

現在我們看到的樓閣是茶室,“環翠樓”是舒同題寫。(舒同是江西人,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被毛xx稱讚為“黨內一支筆,紅軍書法家”)環翠樓共有兩層,可容納150人用茶,底樓有戲台,可以讓遊客一邊品茶一邊欣賞蘇州評彈,二樓設有8間包廂。茶樓前面是會議室,我們稱“醉月舟”,可容納200多人出席會議。從會議室的側面看,整個醉月舟形如一艘古時候的官船,是模擬拙政園的“香洲”而建。

我們回到南園門到問鶴館,匾額“問鶴館”是近代書法家沙孟海題,在二茅峯上有招鶴亭,這裏問鶴館與之對應。問鶴館何來,鶴曰:穹窿山美,尋仙而去。楹聯“春雨明朝千樹綠,夏雲昨夜一番紅”近代書法家章炳麟題。意思是清晨一場春雨讓千樹吐綠,昨夜日染夏雲象火泛紅。表達了穹窿山的風景隨着季節的變化而千變萬化。現在我們到了祈福壇,祈福壇前有塊石碑,上面刻寫了乾隆皇帝六次來穹窿山的具體時間,大家可以看一下。站在這裏,我們遠看,穹窿山的南邊就是煙波浩渺的太湖,白帆點點,太湖大橋與東西山在雨霧的籠罩下若隱若現,大有“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的美妙奇觀。往西面看,有一隻綵球的山峯就是穹窿山的最高點蘇州第一峯“笠帽峯”,綵球裏面是軍事機密,所以遊客是不允許上去的。又因為相傳西漢時鎮江句容的茅山道士曾經在穹窿山修道過,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三位茅氏兄弟就把穹窿山的最高峯稱為大茅峯,依次過來是二茅峯,我們所到之處就是三茅峯了。往山下看,一片鬱鬱葱葱,是我們蘇州唯一的原始森林。古代的大軍事家孫武子當年就是在此隱居,並寫了那本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待會兒我會帶各位去孫武苑參觀,朝拜一下這位被敬為“軍事奇才”的聖人。

聽鸝館匾額“聽鸝館”是近代書法家沙孟海題,是借杜甫詩意: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鳴翠柳。表達了穹窿山的生態美。楹聯“台閣山林本無異,魚鳥江湖只自知”是現代書法家吳微聯題,意思是:瓊閣樓台本來無所兩樣,而江湖大川也只有魚兒飛鳥知道他們的優美,借景抒情。北園門匾額“清虛”,是現在書法家陸維劍題,表達的是一種清雅虛幻的境界,帶着道家色彩。

孫武苑

各位遊客,大家一定聽説過《孫子兵法十三篇》這部兵書吧?作者就是被世人敬為“軍事奇才”、“兵學鼻祖”的孫武子。它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璀璨瑰寶,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作者是德國的克勞塞維茨和《無輪書》作者是日本的宮本武藏),享譽全球!現在我們所到之處就是孫武子當年隱居、撰寫《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孫武苑了。

孫武苑地處茅蓬塢,是蘇州西郊山區最深、最原始的山谷。我們來到這個山塢,第一感覺是林木蒼翠,環境非常優雅。其實這裏的空氣也是特別的新鮮,因為在空氣中除了氧氣充足外,所含的負離子也是特別的豐富,據專家測試是一般居室的400—500倍。現在大家可以一起來做深呼吸,負離子含量越高洗肺功能就越強,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各位可不要錯過這個好機會哦!整個山塢有612畝,由於此塢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小氣候,自然生長着217種珍貴樹木和151種中草藥,如:楠木、苦櫧、青檀、牛鼻栓等;中草藥有:三七、靈芝、天門冬、黨蔘等。因此1983年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現在,我們眼前就有一種非常珍貴的樹木。在橋的兩邊,這種樹的樹葉粗看是跟枇杷樹葉差不多的,這便是楠木中最好的一個樹種——金絲楠。它因木紋裏有金絲,故稱金絲楠,它的特點是紋理順而不易變形,是千年不腐不蛀,因此價格名列百木之首。它生長非常緩慢,據説要52019年才能成材,因此我們不要小看了這羣楠木,它們都有幾十年的樹齡了。紫楠樹一般都生長在熱帶地區,如江西、雲南一帶,那由於這山塢具有一定的濕度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因此能夠在此自然生長。在古時要大户人家才買得起用來做壽材。我們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留園裏有個“五峯仙館”裏面的用材都是紫楠,素有"江南第一廳"的美稱,可想而知這楠木的珍貴了。

大家看到門樓上“孫武苑”三字是由當代將軍張愛萍題寫的。經過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及中外專家考察論證,認定在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孫武因為躲避政治動亂從齊國(現在的山東)投奔到我們國勢昌盛的吳國,就在這山塢隱居。一方面潛心研究兵法,另一方面靜觀時局發展,以便待機出山。我們進入孫武苑後,首先看到左手邊是一個圓亭子——“博弈亭”。是模擬春秋時期孫武與楚國亡臣伍子胥下棋和商談軍事之處,因此也稱為“二賢亭”。細心的遊客可能已經發現,在博弈亭後面有幾間茅草屋,這就是“孫武新居”。也就是著名導演張紀中執導的40集電視連續劇《兵聖》拍攝基地。

由於時代的久遠,我們現在看到的“孫武草堂”只是象徵性的建築,是香港著名企業家方潤華捐資而建。走進竹籬笆,屋前一泓清泉潺潺而流,源出絕壁,以竹筒相接,別具一格。那為什麼稱之為“智慧泉”呢?是後人通過想象:或許當時孫武就是喝了這泉水,才寫出了名揚中外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我建議各位來嘗一口或者洗洗手,來得點孫武的才智,這可要比農夫山泉還要甜哦!在孫武草堂內陳列的是仿春秋時期的古牀、古凳、蓑衣、鋤頭等,再現了當年孫武隱居撰寫兵書與好友飲茶對弈的生活場景。

從孫武草堂出來沿右側的台階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吳如嵩題寫的匾額“浩然”,楹聯“兵學兩孫秀,穹窿一峯高”意思是説:穹窿山是蘇州地區最高的一座山,我國古代著名的兩部兵書就是孫武子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和孫臏的《孫臏兵法》。而孫臏是孫武的後裔,他們在世的時間要相差一百多年。來到碑刻廊,呈現在眼前的碑廊是“回”字型,佔地1300多平方米。在正中間的石碑上是老一輩革命家毛xx看了孫武百句名言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引用過來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句話的應用很廣泛,能適合於各個領域中,商業競爭、企業管理等。不過,你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的話確實很難,“知彼”現在是信息時代,我們可以利用一切儘可能的手段瞭解對方;而“知己”呢要看你自己領悟了,有時太高估自己,不用多説,一個字——敗;那如果太貶低自己,機會一旦錯過也是那個字——敗。因此,我們現在不管做任何事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有把握戰勝對方,在場的各位是不是有親身體會呢?

整個碑廊是由三種版本組成,它們都是以黑色大理石製作。正面是中文碑,全文共有6097個字,是由蘇州已故的書法家程可達根據魏武帝的注本改寫的,這也是程老先生的絕筆了,他寫完《孫子兵法十三篇》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中文碑中的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是5*5釐米,暗寓孫子兵法“五五之變,無窮無盡”;左邊英文碑共有十萬字母是由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的副會長吳如嵩主編,原國家外文局局長林戊蓀翻譯的;右邊是日文碑,有1.2萬字。日本孫子兵法研究專家服部千春先生親自校定並捐款建立的,(服部千春自幼研究兵法,1974年將自己所著的《新編孫子兵法十三篇》呈獻給毛xx,曾多次訪華進行學術交流。)這説明孫子兵法不但在我們中國流傳,而且已面向國際。在美國西典軍校孫子兵法是一門必修課,據説老布什的辦公桌上常放二本書,一本是《凱撒傳》,另一本就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了,可想而知對孫子兵法已推崇備至了。

在中文碑對面是我國當代的將軍和著名書法家的題詞,我們孫武苑的開發和重建得到眾多將軍和社會名士的支持,他們為孫武苑揮毫潑墨,接下來大家可以信步觀賞一下。在將軍碑廊中也有吳如嵩題寫的匾額“碑廊集萃”楹聯“中華兵學驚天下,武經冠冕藴吳中”!意思是説:整個碑廊中彙集了將軍和書法家的題詞墨寶,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已經面向國際,全世界的人都在學習。

各位,我們現在已來到另一處勝景,由於此處特殊的地理環境,因此生長的樹木也蠻特別,大家看這一路上有三棵香樟,各為連理枝,“母子連根”、“兄弟鼎立”、“孿生姐妹”,都有200多年的樹齡了,而且據專家考證這三棵香樟是生長在同一個根上的,平常很少見。而邊上這株銀杏樹長得非常特別。一般銀杏樹是筆直往上生長的,而我們這棵造型奇特,向四面伸展,宛如孔雀開屏,大鵬展翅,又像一把大傘。長得像安徽黃山上迎客鬆的樣子,因此我們稱它為穹窿山的“迎客杏”,在歡迎各位的到來。

接下來請大家一起來欣賞這幅壁畫,刻畫了孫武在我們吳國40餘年輝煌的業績。

1 陳完逸齊。其實孫武的祖先並不姓孫而姓陳名完。陳完是陳國國君陳厲公的兒子,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宣公即位後,陳完被迫逃離了陳國,投奔當時已是霸主的齊國,並改姓為田,稱作田完。

2 田書伐莒。3賜姓孫氏。田書是陳完的五世孫,也是孫武的祖父,由於他富有軍事才幹,齊景公命他去討伐齊國的一個鄰國“莒”,並立下了赫赫大功,齊王為了表彰其功就賜姓孫氏,這在當時是一種最高賞賜。因此,孫武的一家是從他祖父才改姓為孫的。

4 避亂奔吳。5隱居穹窿。6潛著兵法。公元前523年,齊國宗族之間為了爭奪權利,發生明爭暗鬥,孫武目睹了這一切,感到在齊國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因此投奔到了國勢昌盛的吳國,找到這個山塢過起了隱居生活,他一面耕種研究兵法,一面觀察吳國的政治動向,待機出山。

7伍員七薦。孫武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結識了吳王的愛將伍子胥(伍子胥來自楚國,因父親和兄長被楚王平殺害,所以投奔到了吳國,到夫差時,因勸夫差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被吳王賜劍命其自殺)由於兩人共同的抱負與才識便成了莫逆之交。當時吳王闔閭想攻打楚國,身邊缺少得力的將帥。伍子胥便找機會向吳王舉薦孫武,一而再,再而三,先後經過七次才使吳王動心。

8晉獻兵書。9吳宮教戰。10吳王拜將。公元前52019年,孫武帶着他的兵法十三篇去見吳王闔閭,吳王閲讀了兵法後驚喜萬分,內心非常敬佩孫武的才識,但又擔心孫武只會紙上談兵,因此他要求孫武實地操練一番,便在後宮招集了180名宮女,分成左右兩隊,讓他的兩位愛妃做隊長。可這羣宮女嘻嘻哈哈,視操練為兒戲。孫武三令五申仍不見效,最後大怒要殺兩位隊長。吳王急忙派人阻止,孫武對吳王説:“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斬!”。吳王的兩位愛妃就被拖出宮外斬首了,宮女們隨即聽令,隊伍馬上整整齊齊。這時吳王才真正領略到了孫武超人的軍事指揮才能。雖然失去了兩位愛妃,非常痛心,但他還是以國事為重,設立將台,登台拜孫武為吳國的上將(穹窿山腳下有個蔣墩村就是當年吳王拜將的地方)。

11經國治軍。經過孫武與伍子胥幾年的經國治軍後,吳國開始了南征北戰,首先攻打了國勢昌盛的楚國。

12西破強楚。13北威齊晉。14 南服越人。吳軍以三萬精兵打敗了楚國的二十萬兵馬,這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在這次戰役中,孫武的軍事才能和孫子兵法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實踐。後來又接二連三,齊國、晉國、越國一一被征服。成就了吳王闔閭圖強爭霸的偉業!

15 功成身退 16終老吳地。吳王夫差繼位後重用讒臣,誅殺忠良,孫武目睹夫差貪腐的政局,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但夫差又不聽他的忠言,因此他選擇了功成身退,歸隱山林。把孫子兵法逐步完善,所以説我們蘇州是孫武當時為之奮鬥的一生的地方,也可以説是他第二故鄉了,他的墓就葬於蘇州相城區元和鎮。在《越絕書》、《郡國志》等史書中都有記載。我們華人應為之感到自豪和驕傲。

雙闕門是根據春秋時期“闕”的圖樣仿製的。古時是用來駐紮守衞,臨望、禦敵、射遠的碉堡。最初是建在宮牆以內或附牆而築,後來慢慢移建宮外,不過我們眼前所看見的“闕門”是按比例縮小了。然後我們注意下腳下所走的這條路,它是用山石鋪成,稱之為“道”。講到這“道”字可特別有含義。在《孫子兵法》中這“道”字有二十多處,共有八種含義,在不同的地方代表不同含義。那鋪成這條道的山石叫做“齊武石”,取自孫武的名言“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治理軍隊要文武並用,恩威兼施)暗寓孫武修政治,理民心的思想。

大家眼前看到的青銅像是孫武年輕的時候正在撰寫兵書,是根據明景泰時廣陵王所珍藏的《列代將鑑》圖上刻下來的。是2019年9月落成,高約1.5米,重達700多公斤。孫武盤腿坐在書案前,眉宇間露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略家的氣概。

整個青銅像是由中國雕塑協會會長程允賢老先生製作,他曾數十次為毛xx雕過像,並受到過高度的好評。整個銅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看就知道孫武是個文武雙全,足智多謀的聖將才。銅像下面有四個字,“兵聖孫武”,然而這個“武”字的跟我們平常寫得不太一樣,上面一個“戈”,在古時是指兵器,下面這個“止”字就是停止戰爭,祈求和平。這個字暗喻了孫武一句名言:“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孫子兵法中的上上策。

“兵聖堂”我是為了紀念孫武,弘揚中國軍事文化而建的而一座紀念堂。裏面的造型和結構都與《孫子兵法十三篇》有關,各位不妨跟我到裏面去探個究竟。

兵聖堂四面凌空,四面開門,四周有廊是當時春秋時期的建築風格,屋頂置青銅鳳鳥一隻,在當時也是一種時尚,象徵着我們吳國的古老文化和華夏民族的崇高精神。進入兵聖堂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由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吳如嵩將軍題的一幅對聯“山似穹窿、天似穹窿,十三篇,略方形圓、求全勝;身系吳國、心繫吳國,三十載,功成名遂、聽濤聲”,是用紅木陽刻而成,意思是説:我們穹窿山是吳中地區最高最大的山峯,兵法十三篇就是在這裏寫成的,用兵當以方圓奇正之術,才能取得戰爭的全面勝利;孫武一生中最輝煌的三十餘年都在我們吳國,他也為吳國的雄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並在功成名就之後歸隱深山。在堂的正中央有一塊紅木屏風,上面刻有《孫子兵法十三篇》,是由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的副會長,楊丙安老先生用了三個月,每日清晨空腹寫成的,並由光福紅木雕刻高手雕刻。底部是一幅當時在我們吳國比較出名的水陸攻戰圖,共有500多人組成,表現的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水戰,是一幅比較生動的木刻。內牆四周嵌有約刻於清嘉慶十一年(182019年)的《吳將孫子像碑》,長103.5釐米,碑右側分別有孫武與孫臏的陰刻白描線刻畫像,左側刻着清代著名經學家、金石學家孫星衍撰文並書寫的行書題記。該碑原在蘇州虎丘孫武祠內,1860年祠毀散佚。1985年徵集到後,收藏於吳縣文管會,2019年10月移嵌於兵聖堂內。屋頂長寬都是13米,柱子也是13根,象徵着孫子兵法十三篇。兵聖堂高度為9米9,在古時“九”為大,可想而知在當時,孫子兵法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了。然後大家把視線引到兵聖堂的地坪上,堂內柱子下面有九隻青石伏龜,寓意孫子兵法中的一句名言;“兵者,國之大事也”,一個國家的軍隊是支撐中華大夏的柱石,保衞九州統一,讓人們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那我們仔細看這九隻神龜,8只比較小而且身上還背了根柱子,而中間這隻表面看上去很輕鬆的樣子,但再仔細往上看就發現它支撐了最重要的中心柱子,起到了頂天立地的作用。因此這隻神龜在兵聖堂的位子是相當於一個國家的軍隊,而且這9只神龜的方位都跟孫子兵法有關。我們把它們對面連成四條線,前、後、左、右、中就形成了孫武當初靈活運用戰法的一幅古老的五軍陣圖。這也説明他佈署的兵力是萬無一失的。堂四周陳列的是有關吳國曆史及孫武經歷的物品、書籍及圖象,大家可以隨意觀賞。堂外牆上有用六國文字(中、英、法、俄、阿拉伯和西班牙)刻成的孫子名言,大家也可以去看看,説不定對您會有啟發呢!

李根源石刻

到朱買臣讀書枱之前我們可以先來欣賞一下這塊石刻,是李根源書寫,隸書11行:吳縣穹窿寺得浦東賈時氏雲貞夫人捐金萬圓,修建大雄殿、壯哉樓。今夫人於民國二十二年五月廿五日逝世,特刊石紀之。夫人夫賈雲山,子伯薰、伯勛,齋年。李根源書。

1923年,李根源退出北洋政府後,寓居上海。當時有一位市民賈雲山被歹徒綁架,其夫人請李根源出面營救。李根源囑託上海市長,委託上海灘聞人黃金榮究辦此事。沒幾天功夫,賈雲山就安全歸來,賈夫人欣喜感恩,以重禮酬謝,李根源堅決不肯接受。1928年,李根源的母親闕太夫人逝世,李根源在小王山買山葬母,賈夫人往謁闕太夫人墓,順遊穹窿寺,(在文革前,我們所在的孫武苑是座規模宏大的寺院,穹窿寺)見大雄寶殿年久失修,於是捐金萬元,委託李根源經辦,修大雄寶殿,建壯哉樓。可是非常遺憾的是這些建築都毀於“文革”期間,幾乎沒留下痕跡。1998年,蘇州市孫子兵法研究會在這裏開闢“孫武苑”。

朱買臣讀書枱

我們現在已來到我國古代五大名台之一的朱買臣讀書枱(即開封的禹王台,紀念大禹治水;武漢漢陽的古琴台,春秋時俞伯牙為鍾子期彈奏《高山流水》之處;北京的瀛台是皇家避暑遊覽之地,慈禧太后囚禁光緒皇帝於此;河南登封的觀景台始建於元朝的古天文台。合稱中國五大名台)。而我們這讀書枱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大自然神斧天工的傑作,純出自然,無任何人工修飾,是西漢名臣朱買臣在砍柴之餘讀書用功的地方。

接下來我就為大家講一下有關朱買臣的故事。相傳西漢時朱買臣就居住在穹窿山腳下,家境非常貧寒,平常就以砍柴賣柴為生,可他又酷愛讀書,稍有空閒就在這石塊上看書,即便是在走路時也會邊走嘴巴里邊叨唸着,經常遭到路人的嘲笑,為此他沒少遭他老婆的譏笑和責罵,而且當時書多為竹簡,不便攜帶。因此朱買臣在回家時把書簡藏於這磐石下面。我們後人為了紀念和激勵他“貧賤不移志”的苦讀精神,把穹窿山腳下的那古鎮稱為“藏書鎮”。

在我們蘇州有一出著名的崑劇“馬前潑水”,裏面講述的就是朱買臣和他妻子的故事。當初朱買臣是個窮書生,不過他的妻子是個嫌貧愛富的人,她見朱買臣整天挑了副擔子,拿了書簡出門就來氣,罵他沒出息,最後逼他寫下休書。朱買臣勸説無效後,便一氣之下寫了休書,後來由司徒嚴助的舉薦,朱買臣在漢武帝面前一展才華,被任命為會稽太守。可惜他的妻子目光短淺,沒看準這是隻積優股啊!當她知道朱買臣已做了個不小的官後,後悔不已,因此當朱買臣榮歸故里看望自己的鄉親,祭父母的墓時,他的前妻在馬前把朱買臣攔了下來,想和他再續前緣。朱買臣想:以前我貧窮的時候你不願與我同甘共苦,現在我做官你可要和我共享富貴。不過朱買臣沒直接回絕他的前妻,而是做了件非常婉轉的事,大家猜猜是什麼事呢?對了,他命自己的下屬端來一盆水,就在馬前潑了下去,然後對自己的前妻説:“你如要重續婚姻,可以!不過先要答應一件事,把這潑出去的水一滴不漏的給我收回來。” 他的前妻一下傻了眼,潑出去的水怎麼能再收得回。這也就意味着他們的夫妻緣分已盡,因此他感到慚愧無比,就在附近的一條河裏跳河自盡了。其實我們現在的“覆水難收”的成語也出自這個典故。朱買臣負薪苦讀最終功成名就,成了我們現在學習的楷模。因此,在讀書枱邊上有“朱公祠”,裏面有朱買臣的石像,牆壁上還刻有“馬前潑水”和“覆水難收”的故事。那各位我建議大家可以去瞻仰一下這位西漢時期的一代名臣朱買臣,也可以來摸摸這塊磐石,祈求自己的孩子在會考、大學聯考時能夠榜上有名。

高鶴年故居

離朱買臣讀書枱幾步之遙是高鶴年的故居。高鶴年(1872-1962)名恆鬆,號隱塵,字野人。祖籍安徽貴池,後遷於江蘇興化,定居於劉莊。他9歲時到穹窿山道院為徒,後因閲讀佛經有悟,改信佛教,成了一名帶髮修行的居士。在我國宗教界享有盛譽。他勸募賑災,是著名的慈善家,人稱“活菩薩”,很多人又將高鶴年和明末的徐霞客相比,稱之為“當代徐霞客”。

1948年,高鶴年在禪友眾力相助下,築此靜室定居下來,繼續精修。1953年82歲,他應邀赴北京參加中國佛教協會成立會議,並當選為理事。還曾受到毛xx和周恩來總理的接見。89歲時返劉莊養病,91歲時逝世於劉莊。安其遺囑,骨灰安葬在穹窿山的茅蓬塢中。

現在我們看到的高鶴年故居是2019年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復的。中間為主房,是起居室,東間為廚房,最小間是卧室。當年高鶴年在這裏深居簡出,淨食果品,曬服胡蘿蔔和各種藥草。在屋後有一塊方正巨石,是高鶴年當年練功之處,石旁壁中嵌有一塊石碑,刻有“鶴來泉”。泉水源源不絕,築五穴積水,可分別飲用洗滌。

寧邦寺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千年古剎——寧邦寺,位於穹窿山的二茅峯。據史料記載,始建於樑代,稱“海雲禪院”,重建於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當時抗金英雄岳飛被秦檜謀害後,抗金名將韓世忠看破朝廷的貪腐,就來此參禪隱居,改名為“寧邦寺”,意思就是安寧之邦,希望國家和平安寧!

隨着歷史的變遷,寧邦寺經歷了無數劫難,近幾年來,在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寧邦寺修葺一新,以嶄新的面貌展示給十方信眾。從山門殿到山頂的鐘樓,共有台階578級,落差達百餘米。這在蘇州是絕無僅有的,在國內也比較少見。今天大家可以切身體會一下整座寺院的雄偉與險峻。

寺前有兩棵古銀杏,它們就像是寧邦寺的護衞神,日夜守護着這座千年古剎。大家可以仔細來看比較粗大的這棵蒼勁挺拔,充滿了陽剛之氣,有人説是韓世忠的化身,而另一棵相比之下則顯得嬌小嫵媚,就像是巾幗英雄梁紅玉夫人,日夜陪伴着這位久經沙場的抗金名將。

寺前的露台上嵌有一塊惹人注目並保存完好的條石,刻有“山輝川媚”,是明末清初徐枋題。表達了徐枋對穹窿山山清水秀,山輝水媚自然風光的讚歎。在古銀杏下有一座看似像石獅的“犭貪”,這種動物最大的特點就是貪得無厭,據説連日月星辰都要吞食,是當年韓世忠軍隊裏插軍旗用的基座,用來警戒軍隊裏的官兵千萬不要貪婪。後來韓世忠來此參禪就把基座帶到了寧邦寺。

大家可以把視線轉向寺前的山塢,塢內古木參天,其中有一棵銀杏樹長得比較奇特。我們都知道銀杏樹是有雌雄之分的,而這棵卻是雌雄同株。粗大的主幹一分為二,左邊挺拔向上的為雄株;右邊的主幹橫斜,枝葉招展,為雌株,這難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嗎?告訴各位遊客,其實是人為的,是當年石如和尚人工培育,雌株是嫁接上去的,因年代久遠,已分看不清人工的痕跡了。每年秋天,雌株上果實累累,雄株則如擎天巨木,令人無不讚歎!

那麼有的遊客會問石如和尚是何許人呢?接下來我就來簡單介紹:石如和尚所處的時代是清末民初,蘇北如皋人,當時在寧邦寺負責看護山林,經常規勸村民砍柴時好好修枝,不要隨意砍伐。山下南織塢的村民來穹窿山當香火或做生意的,常常看見石如早晨到山下小鎮善人橋買菜,肩挑木棍套着菜籃,行走飄逸如飛,呼呼生風。他的武藝也是非常高強,據説有一次他到小王山拜訪李根源時,與四個持棍的大漢表演打架,卻沒人近得了他身。大家傳説他當年往少林寺禮佛,身背香案,翻山越嶺,行走如平地。

在進入寺院前,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你們知道為什麼寺院多為黃色嗎?(自問自答)在赤、橙、黃、綠、青、藍、紫諸多顏色中,黃色屬於上色,它具有柔和、光明的特點。一般把它看成吉祥的象徵,有尊貴的意思。所以寺院內佛、菩薩的塑像都為金黃色,方丈和尚多穿黃色衣服,至於寺院的黃牆則成了眾生舍俗歸真的明顯界限。

現在我們來到寺院山門的第一重殿——天王殿。首先大家看到面對我們的是一尊笑顏常開的金佛,大肚彌勒佛,因為他時常笑嘻嘻,大家很喜歡他,所以都稱他“皆大歡喜”。據説他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又叫做未來佛。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他是一尊佛,那麼為什麼是坦胸露腹這般不雅的形象呢?其中還有一個傳説故事,相傳有一天,彌勒出去化緣,路上遇見了兩位赤臂裸身的男子,他們見了彌勒就説:“聽説你很慈善,救世濟窮,那麼請你把衣服送給我吧!”彌勒見他赤臂裸身就答應了,脱下上衣送給了其中一位;另一位又説:“那麼也請你救濟一下我吧,把你的褲子送給我吧?”彌勒不假思索的寬帶解褲,正當褲子脱至臍下時,有位行人路過,彌勒自覺不雅,立即捧腹坐在地上呵呵大笑,這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彌勒形象由來。“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這是彌勒菩薩為人處世的最好寫照。他面對着大門,用“喜悦相”和“一顆平常心”來教化世人,不要與任何人過於計較。

兩側是四大天王也是我們常説的四大金剛。印度佛教傳説,須彌山半腰有一山,名犍陀羅。山有四峯,四天王各居一峯,各護一方天下,因此稱為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像身白色,手拿琵琶,名叫提多羅吒。

南方增長天王,像身青色,手拿智慧之劍,名叫毗琉璃。

西方廣目天王,像身紅色,手纏一條龍,名叫毗留博叉。

北方多聞天王,像身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名叫毗沙門。

他們四位所持的法器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都含有“吉祥”的意義,給人們對年景以美好的願望。

四天王的形象,在不同時代各地寺廟所塑的不完全一致,現在我可以來找一下,四大天王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哪裏?有的遊客可能已經發現了,天王的一隻腳都是抬起來的,其實明朝以前天王塑像的腳都是踏在地上的,據説這與太明祖朱元璋有關。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曾經出過家做過和尚。當時他在寺院只是一個小和尚,幹些雜活。有一天,朱元璋打掃天王殿堂覺得非常吃力,因為四大天王的八隻腳像柱子似的豎在那裏打掃起來很是不便,心裏有些惱火,於是對四大天王喝道:“抬起腳來!”説來也奇怪,可能因為朱元璋是真龍天子,他説的話很有效力,四大天王真的各自抬起了一隻腳,但朱元璋打掃完後卻忘了讓他們把腳放下去,所以,自明朝以後,寺中的四大天王塑像就是抬起一隻腳的。

彌勒佛後面是韋馱菩薩,他是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門神將之首,因疾步如飛而得名。唐初佛教將韋馱列為護法神。其塑像是一名中國古代武將的形象,身穿盔甲,手持金剛杵,守衞着佛寺這一方“莊嚴國土”。(一般寺院內韋陀的形象有兩種:手持法器金剛杵擱於肘間,雙手合十,暗示該寺是接待各地僧人的“十方叢林”;假如是左手握金剛杵拄地,右手插腰,暗示該寺謝絕遊方僧人寄宿,為非接待寺。)

走出天王殿,大家來到了唸佛堂,是本寺眾僧修持唸佛的地方。

堂前庭院裏的這棵黃楊樹比較引人注目,形狀就似雙龍盤旋。是韓世忠親手栽種,樹齡已有800多年,因此這棵黃楊樹可以説是寧邦寺興衰的見證。在黃楊樹的對面有塊歷經滄桑的石碑,刻有《寧邦寺重修記》,是明代蘇州狀元文震孟記載。(文震孟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曾孫)

在念佛堂兩邊分別是韓蘄王殿和卧佛殿。韓蘄王殿是為了紀念抗金名將韓世忠而建。韓世忠(1089--1151)字良臣,陝西延安人,18歲時應募參軍,轉戰大江南北。時值北宋末年,國勢傾頹,金兵入侵時,韓世忠在河北力抗金兵。建炎四年(1130),率八千人馬至鎮江,在金山江面,再挫金軍。紹興四年(1134),在大儀(今江蘇揚州西北),又率軍大破金與偽齊的聯軍,功勛卓著,與岳飛同為抗金名將。紹興年間,他提兵過蘇州,喜愛城南園林的滄浪亭,便作為自己的府第,所以滄浪亭有一陣稱韓園。

韓世忠性格耿直,輕財重義,一生戰功赫赫,全身刀痕箭創累累,雙手僅餘四指,還不能活動。他治軍嚴整,當時韓家軍與岳家軍齊名。由於韓世忠反對宋金議和,為投降派所不容,岳飛又蒙冤被秦檜害死。自此,這位抗敵多年的名將杜門謝客,不言朝事。紹興十二年(1142),來此參禪隱居。1151年,韓世忠病逝,與梁紅玉夫人合葬於蘇州靈巖山下。(現屬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孝宗時,韓世忠被追封為蘄王。

韓蘄王殿對面是卧佛殿,卧佛是吳江盛澤的一位居士無償捐贈的。卧佛的來歷很具有傳奇色彩:那位居士是盛澤的一位商人,在她經商失敗,婚姻破裂,經常失眠的情況下。有一次她夢見如來,如來託夢説,要她鑄一尊卧佛放在寺廟裏,將來會有“福報”。如來經常託夢指示她要虔誠,在這鑄造的過程中,就連私家車都不能開,每次只能坐公交車出去辦事。

整個卧佛的形態,身上的裝飾都是按照如來託夢的要求所鑄,所有飾品都是用真金打造。居士花了3年時間,耗資200多萬元鑄成的。自從完成整個卧佛工程的鑄造,並供奉於寧邦寺後,這位居士事業穩步發展,並且獲得了美滿的婚姻,真所謂“家和萬事興”。

卧佛殿邊上還有一尊滴水觀音,他能消災延壽保平安。

走上台階,有的遊客可能會想:為什麼總共是578級台階呢?這裏可有特殊的含義哦!在佛教中“虎、兔、龍”為最靈性的吉祥物:“虎”乃寅時5點,寅指萬物生長、增財;“兔”乃卯時7點,“卯”同“茂”,指萬物茂盛;“龍”乃辰時8點,“辰”同“震”,指萬物震動生長。578象徵着靈性最好的時辰,各位遊客,特別是屬“虎、兔、龍”的朋友,一定要虔誠。爬完這578級台階,大家肯定會好運良辰一輩子!

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規模宏大的海雲禪洞,裏面供奉的是釋迦牟尼的涅槃像。《大唐西域記》中説:釋迦牟尼在拘屍那揭羅國收了最後一個弟子善覽之後,便“入寂滅樂,於雙數間北首而卧”。人生悲慼,感歎大覺世尊將寂滅,眾生福盡。釋迦牟尼便“右肋卧獅子牀”安慰大家,此景便是卧佛像。據考證,過去穹窿山有天然“石卧佛”,就在寧邦寺大殿後山,當地人將“石卧佛”當做沉睡不醒的巨人敬而遠之。千年古剎寧邦寺有緣集佛法這座山,也許是智慧如來的指引。在區管委會大力支持下,重建卧佛真身相。以唐朝的造型、彩繪為主。總長18.8米,高3.3米,採用樹山石構成。日出之時,卧佛周身赤紅金光普照,背後的十八羅漢神態不一,整個海雲禪洞成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卧佛世界,目前是省內最大的洞天卧佛。

在海雲禪洞的兩邊分別是地藏殿和觀音殿。地藏殿裏供奉的是地藏菩薩。農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的誕生日。我們廣大信徒為了紀念他的偉大救世的願行,在每年的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有插“地藏香”的風俗。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應化之地。

觀音殿,又名大悲壇。觀音,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觀音的形象有多種不同。我們這寺院供奉的是今生、來世、前世,故名三世觀自在。

現在我們來到寺院的最後一重殿——大雄寶殿,“大雄”,指具有普渡眾身之法力的“大無畏英雄”釋迦牟尼。所以,“大雄”是佛祖的尊號。中國佛教寺廟的正殿一般都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所以佛寺正殿都叫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四字是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殿內正中間供奉的是佛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誕生於印度,姓喬達摩,名叫悉達多,是迦毗羅衞國的太子。由於他看到了眾生的生老病死,愛恨別離和弱肉強食,互相壓迫的不平等現象,二十九歲那年,毅然出家修行。四十多年中,釋迦牟尼遍歷了印度各地,教化眾生。到八十歲他緣已圓滿,涅槃於拘施那加城外的娑羅雙林。他的遺體火化後所得的舍利被八個國家分去並建塔供養。

左尊是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如來,又稱做大醫王佛。因為他能使眾生離苦得樂,解脱眾生的病痛、苦難和災害,所以大家都稱他為“消災延壽藥師佛”。

右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在成佛以前是一個國王。出家修行後,發了驚天動地的四十八個大願。經過了不倦的努力,累劫的修行,實現了偉大的四十八願,出現了一個令人嚮往的極樂世界。成了一切眾生最尊敬的導師——阿彌陀佛。

大雄寶殿同時供奉的還有海島觀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十八羅漢。

出大雄寶殿繼續往上,腳下的台階讓大家領會到了二茅峯的險峻。現在我們來到二茅峯山頂的寧邦精舍,海拔為288米。這裏是觀景的絕佳之處,看:遠處的山峯延綿起伏,自己就置身於山的懷抱之中;透過山峯還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城鎮,市區的高樓大廈已不再顯得威武高大;太湖中的西山大橋就像一條綢帶連接着漁洋山和長沙島,湖中白帆點點,東山半島、西山島也隱隱約約可見;往山下看,孫武子撰寫兵書的地方就在我們腳下,密林叢叢,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寧靜和優雅,今人不得不感歎:難怪孫武當年要選擇這塊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作為隱身之地啊!

寧邦精舍內設有茶室,有雅興的遊客可以邊品着杯中的香茗邊欣賞這迷人的風景,大自然如此美麗的一頁就敞開在我們面前,怎能不讓人感到流連忘返呢!寧邦精舍鐘樓內,有信徒無償捐贈重達萬斤的梵鍾。鐘身鑄字為i《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為禪宗經典。鐘上龍形鍾鈕名“蒲牢”,古稱龍生九子之第三子,好吼,因此置於鍾首。大鐘的鐘聲象徵着平安,故有聞鐘聲去煩惱之説。每年辭舊迎新時,叩鐘108響,寓意眾生能脱離108種煩惱。萬斤鍾為蘇州最高的鐘,山高聲遠,此處鐘聲傳播的空間最為寬廣。祈願受苦眾生聽聞鐘聲後,能夠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當然,最高的鐘聲也最為靈驗了!

百丈泉、玩月台

在寧邦寺旁有潭泉水,是穹窿山古泉之一的百丈泉。據傳宋代高僧佛慧禪師主持時,因寺內僧多水少,而水不夠,他施法將錫杖插於半山百丈崖上,頓時泉水湧出, 並將山泉水引入寺院內供僧人使用。百丈泉潭邊有一石亭,名“問泉”,精巧雅緻,亭柱聯是柯繼承撰寫,透露了幾分禪機“百丈泉,泉百丈,韻也,聲也;寧邦寺,寺寧邦,是耶?非耶?”

百丈泉向上是玩月台,當年韓世忠常在此賞月。為了紀念這位抗金名將,景區逐步開發建設,在玩月台建有戲台、茶樓、玩月亭,晚上游客可以在此聽戲品茶賞月。後人也在這裏留下許多摩崖石刻,是一處難得的天然石刻碑林。大家可以仔細的觀摩一下。

石刻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描寫的是自然景觀。“天趣”李學詩題,指這裏的真山真水得天獨厚,天然、天景、天色別有洞天,置身其間妙趣橫生樂趣無窮。“孤峯皓月”清代潘奕雋題。指晚上登峯賞月,皓月當空,銀白色的月光,普照人間,令人感慨無窮,賞月的心情或喜或悲各有不同。“玩月台”韓世忠題,韓世忠當年在寧邦寺常登台賞月,歎月。“山輝川媚”明孝廉徐枋題,讚美這裏的山水風景、山明水秀、山峯光輝燦爛,泉水嫵媚可愛。

第二類寫的是佛教宗義。“彼岸”章炳麟題,指西方極樂世界,含人的生死病離的哲理。“菩提石”石如法師坐禪處,民國元老李根源題,石如和尚學印度皇子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參理悟性,“蓮台”蘇州探花吳蔭培題,指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登岸之處。“四大皆空”民國元老張一麐題,指酒色財氣皆空,是一種偏面消極觀點。

第三類寫的含政治色彩。“避秦”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九月莫榮新題,意思是先祖避開秦朝時代戰亂紛紛,隨意躲避來此安居,有反對戰亂,祈求和平的意思。“英雄肝膽、菩提心腸”于右任題,意思是自古英雄,為國為民,情柔志剛,愛憎分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對敵不共戴天,對友甘為牛馬。

各位遊客,這次的穹窿山之旅到此結束,希望各位能將我們穹窿山的山水文化帶到你們的朋友中去,歡迎下次再來穹窿山遊玩,祝大家旅途愉快!

標籤: 導遊詞 穹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xpkeq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