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靈渠導遊詞(通用6篇)

靈渠導遊詞(通用6篇)

靈渠導遊詞(通用6篇)

靈渠導遊詞 篇1

靈渠,又名澪渠、零渠、秦鑿渠、明清時期稱陡河。民國年間,又稱為湘桂運河。它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 由於它溝通了湘江和灕江,從而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國兩千餘年來,成了嶺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靈渠開鑿於哪一年,歷史沒有記載,人們只能按史實推斷。據史料,秦始皇於二十六年 (公元前220xx年)最後滅齊統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此之前,不可能開鑿靈渠。統一六國後,才向嶺南遺發50萬大軍。就算秦軍作了充分準備,發兵時間,也不致早於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xx年)。據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壇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持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人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在這裏,劉安已記述得很清楚,五十萬秦軍分為五路,分別指向五夷山、大瘦嶺、騎田嶺、都龐嶺、越城嶺的五處 山口,向現在的福建、廣東、廣西進軍。但向廣西、廣東進軍的秦軍並不順利,迂到了越人的頑強抵抗。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糧餉也沒法供應,因而才“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

我們認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嶺南發兵,打了三年以後再決定鑿靈渠,那開始鑿渠的時間應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後 (公元前220xx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20xx年)鑿成通航,靈渠的開挖將近用了四年時間。

以秦朝龐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時間,開鑿靈渠,基本上可以成功。因此,我們認為靈渠的開鑿時間,應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前218一前220xx年)。

秦始皇為什麼要開挖靈渠?上面的史料已經説得很清楚。就是為了給士卒運送糧餉。靈渠未開鑿之前,秦軍的糧餉靠人力肩挑背運,就算用車載,嶺南山高水險,道路崎嶇,一車又能運多少?加上運送人員在長途搬運中自己的消耗,能運到前線的糧食就更少。在當地籌糧嘛,當時嶺南地區人煙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種,產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與禽獸為伍,秦軍到那裏去找糧?沒有糧食,又那敢輕敵深入?戰爭只有曠日持久了。所謂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原因就在這裏。

靈渠鑿成以後,秦軍有了充足的糧餉,因而一鼓作氣,勇往直前,當年即統一了嶺南。佔領嶺南後,派兵戍守,也有保障。通過靈渠,秦代還由中原往嶺南大量移民,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嶺南經濟的開發,加強了文化的交流,為維護國家的統一,鞏固祖國的邊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後人説靈渠“通三江,貫五嶺”,意義之重大,對後世功用之奇偉,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單就水利建築上的輝煌成就,時至今日,仍放射出燦爛的光彩。它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條運河,它的水利工程建築,創造了古代幾個世界之最,具有很高的科學內涵,讓我們感到自豪。

下面我們就將它的重要建築,逐一作介紹。

一、最理想的選址

渠是在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開鑿的運河。綜觀古今中外,世界上沒有哪條運河的條件比靈渠更早的了。

位於桂北地區的興安縣,層巒疊嶂,河川縱橫。在興安縣東南,聳峙着五嶺之一的都龐嶺。其南部則蜿蜒着海陽山。興安縣西北,雄踞着越城嶺。因此,興安地形就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東南部是南高北低,西北部則北高南低。在興安縣腰部,形成為一個海拔僅二百米左右的低地,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這裏歷來為湖南進入廣西的一條交通要道。由於興安地形上的這一特點,自然形成了水系上的特徵。流往湖南的大川湘江,發源於誨陽山,從南往北流至興安縣城附近,沿湘桂走廊,經全州進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廣西著名的灕江,發源于越城嶺主峯貓兒山,往南流至興安溶江,經靈川、桂林、在梧州匯人西江.至廣東注入南海。湘江北去,灕水南流,兩江流向相反,故而興安諺雲:“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非常形象地概括廠興安地形和水系特點。

二、最科學的大壩

大小天平是指建築在興安縣城東 1.5公里海洋河上的一道攔河壩。是用來攔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將水通過渠道引向灕江。是靈渠的樞紐工程。習慣上稱大小天平以上為海洋河,以下為湘江。

大小天平距離靈渠進入始安水處為 4.215公里。這就使人產生疑問,由湘江高塘村至始安水的距離最近,只有2公里,為什麼不在高塘村築壩引水,而要舍近笤叮涎又?.215公里處築壩,經過測量方知,原來湘江在高塘村的海拔206.66米,而靈渠匯入始安水海拔211米。反而高出湘江4.34米。如果直線怯成渠道,只能把始安水引向湘江。始安水的水量又實在太少,上距它的發源地只有1.6公里,集雨面不到三平方公里,根本無水可引,有一點水也沒法行船。而要將湘江木引向姑安水,則至少要在湘江上修建一座五米多高的大,並形成一個湖泊。在二千餘年前,要在大江大河上修建五米多高的大壩而不被洪水沖垮,在技術上和建築材料上都難以做到。網而只好捨近求遠,將壩址往上延伸,選擇在今分水塘(又稱美潭)築壩:分水塘海拔212.10米,高出始安水1.10米,在這裏只需築一個矮壩,湘江水就可順利地引向始安水,再流往灕江。在壩址的選扦上,設計師捨近求遠的道理就在於此。

三、最精當的鏵嘴

鏵嘴是指建在大小天平頂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其基礎也是用松木打樁,外圍用條石砌築,中填礫石和泥沙:因它“前鋭後鈍”,形似犁鏵之嘴,故稱鏵嘴。現在我們看到的鏵嘴,由大小天平交匯處至嘴端長 90米。其最前端部分北邊41米,南邊長38米,寬22.8米,高約3米的平台,俗稱分水台。分水台雄踞於分水塘中,真不愧為中流砥柱。

原來的鏵嘴還不止這麼長。據清末人陳夙樓的《重修興安陡河碑記》:光緒20xx年(1885)發生一次特大洪水,將鏵嘴沖毀,故重建時下移三十丈。鏵嘴比原來的縮短了三十丈。勘探的結果,這一事實得到了確認。1988年11月興安水電局與興安博物館合作,沿着現在鏵嘴南側邊線,往上游勘探和開挖探溝。於現鏵嘴上游73至80米處挖出了原鏵嘴基礎,該基礎淹埋在沙灘二米以下,已挖出松木樁三根,長條石一部分。這證明原來的鏵嘴實比現存的要長三十丈。即長達186米。這個問題從乾隆年間鄂昌所旺“分水亭”三大字碑也可得到旁證。現碑仍立於湘江南岸龍王廟山腳,碑正對原鏵嘴的頂端。

四、最靈巧的南北渠

南渠:南渠為引湘人漓的一條渠道,從小天平尾部的南陡起,至溶江鎮匯人大溶江的靈河口止,全長 33.15公里。落差30.26米,平均坡度為千分之0.91米。

南渠渠道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南陡起至和尚陡人始安水止,長4.215公里。這段渠道為全部人工開挖,水流平緩,落差1.08米,平均坡度為幹分之0.26米。這段渠道開始一段沿全義嶺山腳開挖,基本上與湘江保持平行。其中 0.263公里至0.892公里一段,只靠一道石堤與湘江隔開,為靈渠險工。至大灣陡止,為越城嶠(今稱太史廟山)所阻。越城嶠寬350米,高約20米,全為人工劈開,工程相當艱鉅。這段渠道的寬度為8--15米,水深為1.8米。

第二段從始安水 4.215公里起至靈山廟10.313公里始安水匯人清水江止長6.098公里。這段渠道為半人工開挖改造而成。

第三段,從清水江 10.313公里至18.935公里零西村馬尿河匯人處止,長8.624公里。這段渠道絕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寬15至30米,深1至2米,落差7.94米,平均坡度為0.92米。

第四段從 18.935公里至33.15公里靈渠匯人大溶江止,長14.215公里。這段全部利用靈河天然河道,河寬20至50米,水深1至3米,落差15.85米:平均坡降1.1l米。

南渠所經之地,大部分為喀斯特地貌,石山平地拔起,獨立成峯,渠道繞山蜿蜒,風景非常優美。明代詩人俞安期在《舟過秦渠即景》詩中描繪“秦渠曲曲學三巴,離立千峯插地斜。宛轉中間穿水去,孤舟長繞碧蓮花。”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由桂林溯灕江至興安》詩:“江到興安水量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都生動地描繪出了南渠及其兩岸美麗的風貌。

北渠:北渠由大天平尾部北陡門起,往北迂迴於平疇沃野間,流程 25公里,再回到湘江。論長度,北渠只有南渠的十分之一,論作用,則和南渠相同。作為一條運河,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大小天平把湘江攔腰截斷,如果只有南渠,只能將湘水引入灕江。灕江的船可沿南渠到大小天平之上,但無法下壩達湘江。反之,湘江的船隻能到達大小天平之下,也無法上壩到達灕江。按照現代的設計,將大小天平安設一道船閘,不需北渠即可解決問題。可是在二千多年前,這個問題卻無法解決。因而開鑿了北渠,作為引航道。有了北渠,湘江船隻,可由北渠到達大小天平上游,轉往灕江,反之,灕江的船通過南渠、北渠也能到達湘江下游。所以説兩者不可偏廢。

五、最微妙的泄水天平

泄水天平是指建在靈渠南北二渠上的溢洪堰,它具有排泄洪水,保持渠內正常水位,以確保渠道安全的作用,故稱泄水天平泄水天平的建築方法與大小天平基本相同。靈渠中共有泄水天平三處,其中南渠二處,北渠一處。

南渠泄水天平,第一處位於南陡以下 892米處的秦堤上。 第二處泄水天平位於南陡以下 1953米處,稱馬氏橋泄水天平。

有了這兩處泄水天平,在興安境內湘江正常年分 1300立方/秒以下的洪水,可通過第一處泄水天平將進入南渠的洪水排回湘江,確保縣城和靈渠下游的安全。

第三處泄水天平位於北渠北陡 2334米處的水泊村西。為清代雍正八年(1730)兩廣總督鄂爾泰創建。

六、最牢固的秦堤

秦堤是建在南渠與湘江之間的一道石堤,從南陡閣起至大灣陡止,全長 3.1公里。堤頂最窄處只有4--5米,最高處有 8 米。用經過加工的大條石砌就。它下臨湘江,上承靈渠,工程很艱鉅。因為這道堤築於秦代,因此稱為秦堤。其中由南陡至泄水天平一段,長892米,稱為公堤。為秦堤最險要一段。歷史上這段堤常被洪水沖壞。堤壞則渠亡,因而這段堤修得很宏偉。由泄水天平至接龍橋,長1708米,這段堤經過城區,堤寬達數百米。接龍橋至大灣陡,長2792米,靈渠南臨山腳,北為渠田,渠比田高,堤只做攔阻渠水的作用。因而堤高只有1米,寬只1.6米左右。這段堤雖很轉小,但若沒有堤,水往旁流,渠 也就不存在了。有了這道堤,渠高田低,為灌溉提供了方便。

秦堤外牆均用條石砌建,全長 3.1公里,遠望就像一道城牆,修得很宏偉。從古以來,秦堤截植桃柳,春來桃花滿路,楊柳飄絲,尚為人們遊春之所。明初工部尚書嚴震直詠秦堤詩即有“桃花滿路落紅雨,楊柳夾堤生翠煙”的名句。

七、最古老的船閘

陡門是建築在靈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種通航設施。它的作用類似於現代的船閘,只是比現代船閘建造簡陋,但操作則相當簡便靈活。

陡門,按唐人魚孟威的《靈渠記》記載,系桂管觀察使李渤創建於寶曆元年 (820xx年)。李渤當時創建的陡門有多少?史無記載。總之沒有超過18座。至鹹通九年(868年),也就是説43年後,魚孟威重修靈渠時,才將陡門增至18座。北宋嘉祐四年(1059)始增至36座。李渤初創的陡門,非常簡陋。“雜束筱為堰,間散木為門”,用不了幾年就壞。魚孟威稍有改進,陡門悉用堅木排豎,切禁用散材。但木做的陡門,不管用多堅硬的木材,也易損壞。因而後代修建的陡門,悉用石建,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陡門,當然現存的陡門,已大部經過清代重修或重建,但其形式,與唐代系一脈相承。

1986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第二次論文研討會在靈渠召開,到會專家學者在考察靈渠以後,對靈渠的設。計開鑿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綜觀古往今來.全世界的運河,沒有一條像靈渠那樣,在來水量這岸少的惡劣條件下開挖的。而靈渠挖成了,而且航行了二千餘年,這就是奇蹟。這就是我們的先人在水利建築上達到的高水平。靈渠不愧是我國的瑰寶。專家學者們的結論,是最好的對靈渠的讚賞。會中,專家們以學會名義,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將靈渠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接受專家門的意見,於1988年1月13日,公佈靈渠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組織全球6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來到靈渠考察。實地察看後他們讚不絕口.感到驚奇,他們説:中國兩幹多年前就有這樣高水平的水利建築,不愧為文明古國,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靈渠導遊詞 篇2

靈渠位於桂林北部57公里處的“中國十大魅力古鎮”——興安縣境內,全長37.4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20xx年),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齊名。當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稱之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設計科學,建築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灕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秦代以來中原與嶺南的交通樞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作用。

靈渠兩岸風景優美,文物古蹟眾多,尤其是水街的亭台樓榭、小橋流水、市井風情都鮮活地再現着千年歷史文化,靈渠水街景區現已成為桂林著名的旅遊勝地,是大桂林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靈渠導遊詞 篇3

靈渠位於桂林市北部的興安縣境內,古稱秦鑿渠、興安運河。它是與"都江堰"齊名的秦代水利工程,秦始皇用這幾十公里的水路,開始了將南越併入中國的征途。如今漫步在靈渠河邊,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雄心與智慧。

步入景區後,可以先去展覽廳去聽一聽對靈渠歷史和工程構造的講解。這能更好的幫助你瞭解靈渠,越是瞭解越是能感慨這項工程的偉大。

靈渠全長37.4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而古靈渠流經興安縣城的南北兩岸,因此興安縣城修了條訪古的街道叫做水街。大小天平、鏵嘴及水街是靈渠最主要的看點。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靈渠的精華工程,無論上游水流是大是小,經過分流後的水位總是穩定均衡。而鏵嘴是建在大小天平的前端,形擬犁鏵的建築,它保護着大小天平壩的安全和分導南北渠的流水,你可以坐擺渡船登鏵嘴,但更多的人選擇拎着鞋從大天平壩上走過。

水街是有些秦風和江南水鄉混搭的建築,慄家古橋、三將軍墓、雕塑長廊、馬嘶橋、湖廣會館和民俗風情街錯落分佈於水街兩側。你也可以看見休閒的人們,在洗河邊洗菜、洗衣服、聊天,很寧靜的生活。這裏也是靈渠的後門。

建議的遊覽方式是順着清澈的河流從景區後門進入,拎着鞋經“大小天平”走到“鏵嘴”,最後登上臨源樓俯瞰梳水利工程全貌,臨源樓的觀景閣是俯瞰整個水利工程全貌的最佳位置所在,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湘漓二水由此分流。

靈渠導遊詞 篇4

靈渠位於桂林北部57公里處的“中國十大魅力名鎮”——興安縣境內,全長37.4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20xx年),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並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當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稱之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靈渠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設計科學,建築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灕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秦代以來中原與嶺南的交通樞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作用。

靈渠兩岸風景優美,水清如鏡、古樹參天、文物古蹟眾多、尤其是水街的亭台樓榭、小橋流水、市井風情都鮮活地再現着千年歷史文化。靈渠景區現已成為桂林著名的旅遊勝地,是大桂林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1982年靈渠被命名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8年國務院公佈靈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1月靈渠被評為國家級AAAA旅遊風景區。

靈渠全長37.4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20xx年),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並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靈渠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設計科學,建築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灕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秦代以來中原與嶺南的交通樞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作用。

靈渠,是我國乃至世界水利史上中的一顆明珠。靈渠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今天所見的面貌是歷代人民創建、改進和完善的結果。它的發展和演進與全國水利工程技術的進步步伐是一致的,是每一時期技術水平的寫照。現靈渠渠道仍保存着秦代開創時的原始走向形態,靈渠上的建築物所保存的仍是唐至清代,更多的是明、清兩代航運時的形態特徵。

靈渠導遊詞 篇5

桂林靈渠景區位於灕江上源“中國十大魅力名鎮”、“桂林米粉的發源地”興安縣境內,北距桂林市50餘公里。在這個鍾靈毓秀的神奇的土地上中國的歷史曾兩次被改寫,其中一次則因靈渠而成就。靈渠全長37.4公里,是秦始皇於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20xx年)為一統中國大業而建,至今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與都江堰、鄭國渠齊名,是現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彰顯了中華民族先人們開山引河的高度智慧,被當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稱之“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的開鑿,連接了湘、漓二江,也從而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從秦朝至民國兩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原和嶺南唯一交通樞紐,促進了中原與嶺南的經濟文化文明的融合,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

桂林靈渠景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其分為渠首核心歷史文化保護區與秦城水街遊船休閒區。渠首核心歷史文化保護區由鏵嘴、大小天平、南北二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設計科學,結構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通過南渠流入灕江源頭,七分水通過北渠匯入湘江,形成著名的“湘漓分派,湘江北去,灕水南流”,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陡門則是建築在南北渠中的一種通航設施,其作用是調節水位,便於航行,類似於現代船閘,曾被世界大壩委員會的專家學者稱讚為“世界船閘之父”。

秦城水街遊船休閒區則是指靈渠南渠流經興安縣長約1公里的南北兩岸,居民依靈渠水而成街,故名水街。整街傳襲秦漢時期文化仿古建成,包括古建築文化、古橋文化、石雕文化、渠水文化和嶺南市井風俗五大部分。這裏的亭台、樓閣、古橋、雕塑等載體鮮活地展現了靈渠曾經的滄桑和輝煌,再現了沿岸小橋流水人家,兩岸商賈雲集,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相互融合的風貌,盪舟水街有如倘徉於一條歷史文化長廊,堪比陽朔“西街”之韻味。

靈渠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設計科學,建築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灕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秦代以來中原與嶺南的交通樞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作用。

靈渠兩岸風景優美,水清如鏡、古樹參天、文物古蹟眾多、尤其是水街的亭台樓榭、小橋流水、市井風情都鮮活地再現着千年歷史文化。靈渠景區現已成為桂林著名的旅遊勝地,是大桂林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世人對興安的嚮往,也許是靈渠工程的盛名,也許是古老歷史的滄桑,也許是淳樸民風的誘惑,也許是土特產品的吸引。總之,這一切都讓人遐想聯翩,憧憬無限。然而,令遊人紛至沓來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始皇帝的行宮——秦皇宮了。

於20xx年重建的秦皇宮,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自南向北看去是一個壽字,而打東邊看來則是一個囍字。遊人來此,倘若想看清那些字的形狀,就得在行宮中來回的穿梭。在來來回回的穿梭中不免會讓人恍惚,恍惚間,就像是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久遠的從前:那時,這裏兵馬雲集、戰船林立,川流不息的人羣中多是精明能幹、腰纏萬貫的隨軍商賈。而今天,面對滄桑歷史的,卻是滿街的遊客,悠閒蕭散中領略這浮光掠影般夢幻世界;當你投射獵奇的目光,搜尋拍攝構圖的時候,即發現這裏是人間仙境。

靈渠導遊詞 篇6

凡來桂林旅遊的遊客,單是對如詩如畫的灕江山水就足夠盡興而返了,對於桂林的山山水水就僅僅如此嗎?當然不止於此,對距桂林只57公里的興安靈渠來説是不公平的,遊客們往往與它擦肩而過,失之交臂。對於桂林人來説,興安這座位於廣西湖南交界的小城,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一條千古水渠——靈渠。

靈渠不是一般通水灌田的溝渠,它是一條古代戰爭的生命線,它是一條和平時期的經濟帶。靈渠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它連接着湘江和灕江,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兩千兩百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擴大疆域而調動軍隊向南方進攻。

由於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之間,橫亙着巍峨的五嶺山脈,陸路崎險,水路不通。為保證軍隊糧草物資的運輸,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命史祿負責建渠。通過精確測量,史祿在桂北的興安費時3年開鑿了靈渠,奇蹟般地把湘江和灕江溝通連接起來。

渠成當年,兵員和補給源源不斷地通過靈渠運往前線,秦軍因此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嶺南地區也正式併入了秦朝的版圖。這條為秦軍平定嶺南的水渠,此後成為了古代湖廣連接嶺南的重要水上樞紐,為促進中原和嶺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如今,儘管靈渠作為水上通道的功能已逐漸減弱,但其依舊發揮着農田灌溉、排洪泄洪等的作用。

標籤: 導遊詞 靈渠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o0r7m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