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古隆中導遊詞(通用21篇)

古隆中導遊詞(通用21篇)

古隆中導遊詞 篇1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標誌,清光緒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組織修建。仿木結構,四柱三門樓式,高約六米,長約十米,用青石開榫組裝而成。我們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門上雕着“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門術線雕着杜甫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古人竟然是這樣瞭解諸葛亮,知道諸葛亮靠淡泊、寧靜而成為了大才,又在劉備的“三顧”誠請下拿出了建國大綱《隆中對》,幫助劉備、劉禪兩代人立國續業,可謂“老臣”忠心一片,現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兩邊門術上刻着“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夏、商、週三代之下,無人能與諸葛賢相相比,他可與扶湯滅桀的伊尹,助武王滅紂的呂尚稱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揮作戰從容調度,連西漢大臣蕭何曹參也暗然失色,現在給大家5分鐘時間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古隆中導遊詞(通用21篇)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的躬耕田,與之遙遙相對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隆中時常抱膝長呤,繼續前行50米,就是草廬碑了,正面有“草廬”兩個字,背面是“龍卧處”三個字,襄陽名士龐德公認為諸葛亮是“驕龍”誤入淺水灣,一遇風雨便化龍:後來發生的事也恰好驗證這句話。

順着這條小路繼續前行,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它位於隆中山腰,始建於晉朝,歷代維修不斷,如今的武候祠是四進三院的清代層台建築,現在我們看到一殿內的這尊諸葛亮銅像是全國唯一的一尊仿真諸葛像,您看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説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學,為師母所賞賜的,穿過走廊,我們來到了二殿,二殿內主要陳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額,題詞和對聯,大家看到正中是掛的這幅中堂是我國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其中他將諸葛亮與陶淵明作了一番比較,從而得出了這樣自己結論:諸葛亮與陶淵明是有着雄才大略遠大抱負的一代謀士,而在仕途上卻結局迥然,主要取決於是否遇到像劉備這樣的明君,民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他同樣做了一番大膽的猜測,如果讓陶也遇到賢主,他的桃花源記未嘗不會現實於天下,同樣使諸葛亮終身隱逸,潛心研究,其詩作也未嘗不如陶淵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邊走邊説,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諸葛亮以其兒子諸葛瞻,孫尚的塑像,他們一家三代都為國家的復興獻出了生命,同樣值得我們後人尊敬,在大殿的左側分別有兩個偏殿,娘娘殿和三義殿,是為紀念諸葛亮的賢內助黃月英和桃園三結義而修建的,您可以過去看一下。

參觀完武候祠讓我們一起去諸葛亮的家裏看看吧,1800多年過去了,諸葛亮的家也歷經了滄桑的變化,明襄簡王朱見淑認為諸葛草廬風水好,就在這裏建了自己的墳墓,後人稱其是毀人陽宅,建其陰宅,我們在這裏只能見到襄簡王的陵墓封誰和墓帝的清代建築“草廬亭”,這就是諸葛亮當年草廬的真正所在,不過諸葛亮家中的“遺物”還有一樣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斷草廬位置的唯一證據。

下了這段石階,從這扇小門裏進去,我們就到了“三顧堂”相傳諸葛亮在這裏接見了劉備、著名的“隆中對”就發生在這裏,今天的三顧堂保持了光緒年間的風格,陳列有複製的諸葛亮几案和卧榻。門口有古柏三株,傳説是劉關張三顧茅廬的栓馬樹,現在您看這裏還拴着幾匹馬,您可以騎上它在三顧堂前拍個照,體會一下三顧茅廬的感覺。

出了三顧堂,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仿漢建築“諸葛草廬“,1987年重建,其建築面積有463.5平方米,分前後兩個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廚房,內走廊等組成,這是後人想像的諸葛亮的居住之處,可能稍微地彌補一下我們無法見到1800年前的諸葛草廬真跡的遺憾了!

出了“草廬“,沿着溪水向西走,我們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頭老龍洞,泉水從老龍洞裏流出,冬緩夏湧,汩汩不絕,泉眼周圍是20多畝大片平坦的農田,非常適宜耕作,可謂是天下旱澇十年也不怕,此山衝是絕對是旱澇保性之地,諸葛亮當年選中這塊隱祕的山衝在隱居,真是有慧眼啊!諸葛亮説自己“敬求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是啊,在這樣靜幽的環境裏,若沒遇上劉備真誠的屈駕三顧,他可能就在這山衝裏當“陶淵明”過一輩,那樣的話,中國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農民,而少了一位謀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豈不遺憾啊。

好了,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的隆中之行馬上就要結束了,不知道面對這具有傳奇色彩的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麼感想,您看這羣山如海,松濤聲聲,真像在大海中一樣,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條卧龍蜇伏在淺灣中呢,真誠感謝您的合作與支持,歡迎您再到隆中來!

古隆中導遊詞 篇2

各位嘉賓,大家好!今天我們遊覽歷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們這次三國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古戰場。希望我的導遊能進一步加深大家對三國曆史的瞭解,也希望我的導遊能使大家玩得高興、玩得開心。

三國故事湖北多,這可不是吹牛。三國演義120回,其中的75回就發生在我們湖北,而這75回中又有44回發生在襄樊。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就是天下聞名的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處,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國演義》中對隆中是這樣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聞名,原因有三個:一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劉備在顧茅廬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對策”的提出之地。從晉朝開始,仰慕諸葛亮大名的人們就在這兒修建了紀念諸葛亮的建築。它們是:三顧堂、草廬亭、草廬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樑父巖、老龍洞、半月溪、小虹橋、武侯祠、野雲庵等,被稱為“隆中十二景”。這些建築記載着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況和有關傳説。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琅琊陽都人(今山東沂水縣人)。父母早亡,從小便隨叔叔投靠荊州刺史劉表。叔叔逝世以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蓋了幾間草房住下,他“晝勤四體,夜誦經書”,躬耕自食。古隆中內有數十畝“躬耕田”,據説便是諸葛亮當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樑父巖,相傳諸葛亮在勞動之餘喜歡詠唱《梁父吟》,以寄託志向。諸葛亮的活動,漸漸引起了荊州有識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識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陽名士龐德公品評諸葛亮為“卧龍”,蟄伏的蛟龍一旦騰飛,前途將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黃承彥更是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許配給他。雖然隆中有人説“莫學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黃承彥的女兒叫黃月英,小名叫阿醜。阿醜小姐不僅不醜,而且聰明、貌美,是一個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僅是諸葛亮的賢內助,而且在諸葛亮的千秋功業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馬徽的推薦下,劉備帶着關羽、張飛,三顧隆中茅廬,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良策。這就是千古傳名的三顧茅廬。三顧茅廬的遺址,就在“三顧堂”上。它是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勝蹟的主體部分。

劉備的“三顧”和平等、坦誠相待,使諸葛亮改變了“苟求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初衷,當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冷靜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劉備集團的施政綱領。那就是取荊州,佔益州,聯東是,抗曹操,三分天下,進而統一中原的戰略方針。真可謂:“未出茅廬,先分天下。”

從此,諸葛亮離開了隆中,為實現他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施政綱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諸葛亮過人的才智、膽略,才使劉備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政權,劉備曾欣喜地對關羽、張飛説:“我有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一樣。”

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在《三國演義》中被渲染得極其生動、壯麗,甚至帶上了幾分神話色彩,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崇拜,值得

注意的是,近年來日本經濟界掀起了一陣《三國演義》熱,成書的專著、專輯有《三國的人際關係學》、《三國的智慧》、《三國――商業學的寶庫》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鑿鑿地説,松下幸之助就是因為就善於運用諸葛亮的謀略,才使松下電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們有何感想?

由於積勞成疾,諸葛亮於五十四歲壯年病逝,安葬在漢中定軍山(現在的陝西省敏縣南部)。詩聖杜甫曾寫有一首詩追悼諸葛亮,其中有這樣幾句: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逝世後,老百姓對他十分思

念,這是因為諸葛亮不僅是勞動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潔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紛紛為他立廟。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紀念地太多,就難以分辨真假。從古到今,為誰是諸葛亮正宗紀念地而發生過不少爭議。其中尤以湖北襄陽古隆中和河南南陽卧龍崗兩地的武侯祠誰為“正宗”之爭最為有名。

兩地的武侯祠,歷史悠久。隆中的建於晉代,保留着古樸的風貌;南陽的建於唐代,更顯得宏大堂皇;兩地都以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為武侯祠的正宗而爭。為此,還打不少筆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對》之“隆中”為證,“南陽派”以《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為證,爭得不亦樂乎。直到清代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知府時,這場爭論更達到了高潮。南陽人認為:襄陽人來南陽做知府,可要處事公平,不能向着家鄉,將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給襄陽,否則叫他這個知府坐不穩。襄陽人認為,既然是家鄉人到南陽為官,一定要為家鄉人伸張正義,將古隆中的武侯祠判為正宗,否則不要他回家鄉。兩邊互不相讓,要等顧知府表態。顧嘉衡聽了雙方的意見,沒有立即表態,請大家下堂休息,説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雙方又來到府衙,等顧知府的評判

,只見顧嘉衡拿出文房四寶,提筆寫了一幅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此聯一出雙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顧知府的才智,從此這場爭論才告一段落。

那麼,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處呢?只要瞭解當時的歷史地理知識,就不難辨別。隆中在漢時屬南陽郡所管轄,於是諸葛亮便稱自己“躬耕於南陽”。明代以後,隆中才劃歸襄陽,而襄陽、南陽又分屬湖北、河南兩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爭論。事實上,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處,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賓,俗話説:到當陽拜關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長智慧。希望各位嘉賓在參觀隆中後都能像諸葛亮那樣博學多才,智計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況就介紹到這兒。下面請大家跟我參觀隆古十二景,現場我再作講解。謝謝大家!

古隆中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歷史文化名城襄樊,我是大家本次隆中之行的導遊__,您叫我X導就可以了。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就是天下聞名的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希望我的導遊服務能進一步加深大家對三國曆史的瞭解,也希望我的導遊能使大家玩的高興,玩得開心。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標誌,清光緒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組織修建。仿木結構,四柱三門樓式,高約六米,長約十米,用青石開榫組裝而成。我們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門上雕着“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門術線雕着杜甫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古人竟然是這樣瞭解諸葛亮,知道諸葛亮靠淡泊、寧靜而成為了大才,又在劉備的“三顧”誠請下拿出了建國大綱《隆中對》,幫助劉備、劉禪兩代人立國續業,可謂“老臣”忠心一片,現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兩邊門術上刻着“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夏、商、週三代之下,無人能與諸葛賢相相比,他可與扶湯滅桀的伊尹,助武王滅紂的呂尚稱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揮作戰從容調度,連西漢大臣蕭何曹參也暗然失色,現在給大家5分鐘時間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的躬耕田,與之遙遙相對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隆中時常抱膝長呤,繼續前行50米,就是草廬碑了,正面有“草廬”兩個字,背面是“龍卧處”三個字,襄陽名士龐德公認為諸葛亮是“驕龍”誤入淺水灣,一遇風雨便化龍:後來發生的事也恰好驗證這句話。

順着這條小路繼續前行,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它位於隆中山腰,始建於晉朝,歷代維修不斷,如今的武候祠是四進三院的清代層台建築,現在我們看到一殿內的這尊諸葛亮銅像是全國唯一的一尊仿真諸葛像,您看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説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學,為師母所賞賜的,穿過走廊,我們來到了二殿,二殿內主要陳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額,題詞和對聯,大家看到正中是掛的這幅中堂是我國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其中他將諸葛亮與陶淵明作了一番比較,從而得出了這樣自己結論:諸葛亮與陶淵明是有着雄才大略遠大抱負的一代謀士,而在仕途上卻結局迥然,主要取決於是否遇到像劉備這樣的明君,民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他同樣做了一番大膽的猜測,如果讓陶也遇到賢主,他的桃花源記未嘗不會現實於天下,同樣使諸葛亮終身隱逸,潛心研究,其詩作也未嘗不如陶淵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邊走邊説,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諸葛亮以其兒子諸葛瞻,孫尚的塑像,他們一家三代都為國家的復興獻出了生命,同樣值得我們後人尊敬,在大殿的左側分別有兩個偏殿,娘娘殿和三義殿,是為紀念諸葛亮的賢內助黃月英和桃園三結義而修建的,您可以過去看一下。

參觀完武候祠讓我們一起去諸葛亮的家裏看看吧,1800多年過去了,諸葛亮的家也歷經了滄桑的變化,明襄簡王朱見淑認為諸葛草廬風水好,就在這裏建了自己的墳墓,後人稱其是毀人陽宅,建其陰宅,我們在這裏只能見到襄簡王的陵墓封誰和墓帝的清代建築“草廬亭”,這就是諸葛亮當年草廬的真正所在,不過諸葛亮家中的“遺物”還有一樣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斷草廬位置的唯一證據。

下了這段石階,從這扇小門裏進去,我們就到了“三顧堂”相傳諸葛亮在這裏接見了劉備、著名的“隆中對”就發生在這裏,今天的三顧堂保持了光緒年間的風格,陳列有複製的諸葛亮几案和卧榻。門口有古柏三株,傳説是劉關張三顧茅廬的栓馬樹,現在您看這裏還拴着幾匹馬,您可以騎上它在三顧堂前拍個照,體會一下三顧茅廬的感覺。

出了三顧堂,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仿漢建築“諸葛草廬“,1987年重建,其建築面積有463.5平方米,分前後兩個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廚房,內走廊等組成,這是後人想像的諸葛亮的居住之處,可能稍微地彌補一下我們無法見到1800年前的諸葛草廬真跡的遺憾了!

出了“草廬“,沿着溪水向西走,我們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頭老龍洞,泉水從老龍洞裏流出,冬緩夏湧,汩汩不絕,泉眼周圍是20多畝大片平坦的農田,非常適宜耕作,可謂是天下旱澇十年也不怕,此山衝是絕對是旱澇保性之地,諸葛亮當年選中這塊隱祕的山衝在隱居,真是有慧眼啊!諸葛亮説自己“敬求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是啊,在這樣靜幽的環境裏,若沒遇上劉備真誠的屈駕三顧,他可能就在這山衝裏當“陶淵明”過一輩,那樣的話,中國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農民,而少了一位謀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豈不遺憾啊。

好了,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的隆中之行馬上就要結束了,不知道面對這具有傳奇色彩的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麼感想,您看這羣山如海,松濤聲聲,真像在大海中一樣,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條卧龍蜇伏在淺灣中呢,真誠感謝您的合作與支持,歡迎您再到隆中來!

古隆中導遊詞 篇4

三國故事湖北多,這可不是吹牛。三國演義120回,其中的75回就發生在我們湖北,而這75回中又有44回發生在襄樊。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就是天下聞名的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處,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國演義》中對隆中是這樣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聞名,原因有三個:一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劉備在顧茅廬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對策”的提出之地。從晉代就開始,仰慕諸葛亮大名的人們就在這兒修建了紀念諸葛亮的建築。它們是:三顧堂、草廬亭、草廬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樑父巖、老龍洞、半月溪、小虹橋、武侯祠、野雲庵等,被稱為“隆中十二景”。這些建築記載着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況和有關傳説。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琅琊陽都人(今山東沂水縣人)。父母早亡,從小便隨叔叔投靠荊州刺史劉表。叔叔逝世以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蓋了幾間草房住下,他“晝勤四體,夜誦經書”,躬耕自食。古隆中內有數十畝“躬耕田”,據説便是諸葛亮當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樑父巖,相傳諸葛亮在勞動之餘喜歡詠唱《梁父吟》,以寄託志向。諸葛亮的活動,漸漸引起了荊州有識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識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陽名士龐德公品評諸葛亮為“卧龍”,蟄伏的蛟龍一旦騰飛,前途將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黃承彥更是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許配給他。雖然隆中有人説“莫學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黃承彥的女兒叫黃月英,小名叫阿醜。阿醜小姐不僅不醜,而且聰明、貌美,是一個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僅是諸葛亮的賢內助,而且在諸葛亮的千秋功業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馬徽的推薦下,劉備帶着關羽、張飛,三顧隆中茅廬,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良策。這就是千古傳名的三顧茅廬。三顧茅廬的遺址,就在“三顧堂”上。它是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勝蹟的主體部分。

劉備的“三顧”和平等、坦誠相待,使諸葛亮改變了“苟求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初衷,當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冷靜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劉備集團的施政綱領。那就是取荊州,佔益州,聯東是,抗曹操,三分天下,進而統一中原的戰略方針。真可謂:“未出茅廬,先分天下。”

從此,諸葛亮離開了隆中,為實現他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施政綱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諸葛亮過人的才智、膽略,才使劉備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政權,劉備曾欣喜地對關羽、張飛説:“我有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一樣。”

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在《三國演義》中被渲染得極其生動、壯麗,甚至帶上了幾分神話色彩,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日本經濟界掀起了一陣《三國演義》熱,成書的專著、專輯有《三國的人際關係學》、《三國的智慧》、《三國——商業學的寶庫》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鑿鑿地説,松下幸之助就是因為就善於運用諸葛亮的謀略,才使松下電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們有何感想?

由於積勞成疾,諸葛亮於五十四歲壯年病逝,安葬在漢中定軍山(現在的陝西省敏縣南部)。詩聖杜甫曾寫有一首詩追悼諸葛亮,其中有這樣幾句: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逝世後,老百姓對他十分思念,這是因為諸葛亮不僅是勞動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潔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紛紛為他立廟。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紀念地太多,就難以分辨真假。從古到今,為誰是諸葛亮正宗紀念地而發生過不少爭議。其中尤以湖北襄陽古隆中和河南南陽卧龍崗兩地的武侯祠誰為“正宗”之爭最為有名。

兩地的武侯祠,歷史悠久。隆中的建於晉代,保留着古樸的風貌;南陽的建於唐代,更顯得宏大堂皇;兩地都以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為武侯祠的正宗而爭。為此,還打不少筆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對》之“隆中”為證,“南陽派”以《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為證,爭得不亦樂乎。直到清代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知府時,這場爭論更達到了高潮。南陽人認為:襄陽人來南陽做知府,可要處事公平,不能向着家鄉,將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給襄陽,否則叫他這個知府坐不穩。襄陽人認為,既然是家鄉人到南陽為官,一定要為家鄉人伸張正義,將古隆中的武侯祠判為正宗,否則不要他回家鄉。兩邊互不相讓,要等顧知府表態。顧嘉衡聽了雙方的意見,沒有立即表態,請大家下堂休息,説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雙方又來到府衙,等顧知府的評判,只見顧嘉衡拿出文房四寶,提筆寫了一幅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此聯一出雙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顧知府的才智,從此這場爭論才告一段落。

那麼,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處呢?只要瞭解當時的歷史地理知識,就不難辨別。隆中在漢時屬南陽郡所管轄,於是諸葛亮便稱自己“躬耕於南陽”。明代以後,隆中才劃歸襄陽,而襄陽、南陽又分屬湖北、河南兩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爭論。事實上,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處,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賓,俗話説:到當陽拜關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長智慧。希望各位嘉賓在參觀隆中後都能像諸葛亮那樣博學多才,智計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況就介紹到這兒。下面請大家跟我參觀隆古十二景,現場我再作講解。謝謝大家!

古隆中導遊詞 篇5

襄陽古隆中是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羣山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區。風景區裏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峯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這裏“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現在有三顧堂,草廬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樑父巖、彩虹橋,武侯祠等眾多名勝古蹟。

襄陽古隆中之所以聞名天下,是因為它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此隱居讀書躬耕,劉備“三顧茅廬”以及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策的地方。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間,他發奮讀書,廣交士林,密切注視着天下形勢,自比管仲、樂毅,最終成為三國時期一位傑出政治家、軍事家。

下面請大家細細遊覽,在遊覽的過程中,不要亂扔垃圾,亂塗亂畫,請大家做一個文明的遊客,好嗎?

古隆中導遊詞 篇6

古隆中風景區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羣山中,是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區。風景區裏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峯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這裏“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現在有三顧堂,彩虹橋,武侯祠……等名勝古蹟。今天,我就帶大家遊覽一下三顧堂。

大家請看,前面葱鬱大樹掩映的木屋,硃紅色,蓋着琉璃瓦,門上寫着醒目的三個字“三顧堂”。哈哈,你們才對了,這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嗎?門兩旁的一副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我考考你們吧!這副對聯的意思是什麼?呵呵,有人猜對了。“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劉備的千秋偉業所作的兩個《出師表》。“三顧”是指劉備三顧草廬請諸葛亮。“一對”指當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這副對聯歌頌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現在可以進入三顧堂了。裏面是一個幽靜古樸的四合院,你們會看到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蠟像,栩栩如生。我在門口等候,你們趕快去細細遊覽。記住不要亂扔果皮,不要抽煙。十二點半在門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古隆中導遊詞 篇7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今天先遊騰龍洞旱洞,後覽落水洞水洞,一路雖然有驚無險,但小心為好。

騰龍洞整個洞穴羣共有上下五層,其中大小支洞300餘個,洞中有山,山中有洞,無山不洞,無洞不奇,洞中有水,水洞相連,構成了一個龐大而雄奇的洞穴景觀。洞內空氣流暢,四季恆温18℃,騰龍洞洞口高74米,寬64米,已經探明的洞穴長度為52.8公里,洞穴面積200多萬平方米,洞內高山高達125米,洞穴最高處237米,最寬處174米。洞中共有150餘個洞廳,象形石140餘種。1988年經25名中外洞穴專家,歷時32天實地考察論證,騰龍洞屬中國已探明的最大溶洞,神州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最長洞穴中排名第七,屬世界特級洞穴之一,為湖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現在就讓我們去小小探險一下!

現在我們到達了騰龍洞口,騰龍洞頂上那雄奇的白巖,似一艘巨大的天船遨遊在藍天之中,仰天長嘯,高大的洞口有如梯形,洞壁下長滿了灌木和野花。而在側壁的萬丈高崖上,有一蓬墨綠的植物在微風中晃動,傳説那是一株靈芝,古時常有巨蟒纏繞守護。其實,那並不是靈芝,而是一株古老的黃蓮。利川是著名的黃蓮之鄉,也不知是那隻小鳥的功勞,竟把黃蓮的種子播撒到了這人們根本無法採摘的地方。

走到近前,這74米高,64米寬的洞口和人們的身軀相比形成了十分巨大的反差。此時此刻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也有同樣的感覺,像是整個人都變得輕了、小了!

一進洞門,迎面便是一個大廳。大廳面積15萬平方米,由於蝕餘和巖石垮坍,在大廳的頂板上形成了一隻巨大的孔雀,孔雀昂首揚冠,彩屏如扇石一樣展開,恰像正在向遠方的來客致意,所以這個大廳又名孔雀迎賓大廳。大廳本是古人築灶熬製硝鹽的地方,探險隊初進洞時,本有一個個直徑2-3米的硝坑散佈在大廳的底部。現在,這些古代的化學工場,幾乎蕩然無存,只在洞壁左側留下了一二個硝坑和灶孔的遺址,使我們還能領悟古人熬製土硝的風采。

進洞20xx餘米,我們前去圓堂關。洞壁右側我們可以看到這兩行字:"登山當登珠峯,覽勝應遊騰龍"。這是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所書。越往裏走,景緻越奇。數以千計的蝙蝠在洞中飛舞,有如一道道黑色的閃電;一個個明白如鏡的豕潭,把洞壁、洞額以及洞外的山峯倒映出來;腳邊一羣羣渾身透明的小魚,在清澈見底的小溪裏遊蕩,有如一對對羽衣霓裳的精靈。人們都叫它透明小魚,其實它們並非魚類,而是一種叫紅點齒蟾chan的古生物的幼蟲。紅點齒蟾渾身釉黑如黛;腹緣長滿一圈火紅的班點,十分好看。藉着朦朧的燈光,校場壩飛來石的對面,警鐘正在長鳴,似一位妙齡女郎正在盼望着她心上的人兒歸來。經過通關鎖,前面便是圓堂關了。

俗話説:闖過圓堂關,發現妖霧山。當年探險隊員來到圓堂關時,除來時走過的路外,幾乎到處都是亂石和絕壁。後來,他們蛇行匍匐,猿攀猴跳,好不容易才闖過了這道圓堂關口,發現了前面這座高出洞底125米的妖霧大山。妖霧山,一山迷霧,遍地怪石。探險隊員為了找到一條通路,在洞裏整整折騰了四天。如果不是採取從毛家峽進洞,前後夾擊的策略,恐怕到現在妖霧山也仍然是一個難以琢磨的謎。現在遊過了圓堂關,去到妖霧山,已經是一條"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風景線了。咱們現在返回,在妖霧山西側,還有三洞四峽一龍宮更為奇特。

所謂三洞,就是玉女洞、金童洞和神牛洞;所謂四峽,就是金魚峽、玉田峽、神燈峽和中國台灣海峽。所謂龍宮就是面積約500平方米的地下平湖。在龍宮的洞壁上由巖溶物形成的一條巨龍活靈活現。龍頭立耳張口,張牙舞爪,龍鱗斑斑可數。那巨龍的後宮更為壯觀,平湖清澈,龍影晃動,"小橋流水"、"雙牛鬥角"等景觀如夢如詩!龍宮在妖霧山的東麓,三洞四峽在妖霧山的右坡。名字都是根據地形地物取出來的。進了三洞,你看,玉女洞中的石筍像是一個含情脈脈的玉女。而金童洞中的娃娃像一個天真可愛的金童。神牛洞中,石像就真的

像一頭力大無窮的神牛。來到四峽中,有金魚在遊動,有玉田在開,有神燈在閃耀。特別是那座晶瑩剔透的小島,像我們祖國的神聖領土中國台灣!這人、這島、這魚、這牛,件件惟妙惟肖,個個栩栩如生;三洞,四峽,洞峽相通,叫人流連忘返。

"爬上妖霧山,凡人變神仙"。登上這六百六十六步石級相信大家也都和我一樣,有一種飄飄如仙的感覺,咱們稍作休息,我給大家説個故事。記得當年探險隊員也曾在這裏休息,他們一邊吃乾糧、喝茶水,一邊想着妖霧山腳那兩具白骨的故事。據説,那是兩個硝客的白骨。也不知是那年那月,兩個大膽的硝客,帶着火鐮、匕首、燈籠進洞棌硝,他們一邊抽着旱煙一邊走路,不知不覺走到了一座用大樹搭成的獨木橋邊。獨木橋上斑斑剝剝,長滿了青苔,含着煙袋極不好走。於是,硝客便想把煙頭磕掉,然後,用煙桿當枴棍,拄着走過獨木橋去。嘣,嘣,誰知他們剛才在獨木橋上磕了兩下,那根巨大的獨木便猛然地抬起頭來:原來那不是一根木頭,而是一條比水桶還粗的巨蟒。巨蟒被煙燒痛,發起威來,張開血盆大口,粗大的尾巴只一擺,便把兩個硝客甩死在妖霧山下的龍宮岸邊。想到這裏,聯繫在龍宮裏看到的那條石龍,隊長張國芳站起身來,自言自語地説道:經過三天探測,看來騰龍洞裏並無妖怪,也無大蛇。巨蟒傷人,只不過是人們編造的故事罷了。然而為了測算妖霧山洞頂的高度,當他剛朝天打出一發信號彈時,不想突然出現的情況又把他們驚得呆了!信號彈剛出槍口,一股寒風颳起,滿山遍地的迷霧便成團成團地撲了過來,濃霧中手電光、蠟燭光霎時由灰變黃,連坐在身邊的隊員也無法看清,"卧倒!"張隊長猛喊一聲,立即掏出了手槍……。一場虛驚!隊員們在地上只不過才卧倒十來分鐘,濃濃的迷霧便很快地散了,這時手電光、蠟燭光又重新亮了起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經過七嘴八舌的議論,隊員們終於弄清了迷霧產生的道理:原來,騰龍洞本為古代清江河牀,是個通洞,空氣在洞中對流,這是風的來歷;特別是夏秋兩季,洞外氣温比洞內氣温高出許多,洞內的濕度又比洞外的温度高出許多,所以,當洞外熱風吹至洞中山頭時,遇冷便變成了迷霧。妖霧山上本無妖,但為了保持它的神祕,在取名時隊長説:"還是叫它妖霧山吧",這便是妖霧山的來由。

現在大家眼前這片波光粼粼的水,岸邊這逼真的龍身,誇張的龍角,成堆的龍蛋,特號的龍袍,便是神話傳説中龍宮的遺址!

這稱為千佛殿, 48根高低不一、粗細不等的鐘乳石,形態肅靜嚴厲 似威嚴虔誠的菩薩期恭候着遊人們的頂禮膜拜

真可謂金屋藏嬌呀,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峯。769級階梯的攀越大家都累患上腰痠腿痛、汗流夾背吧?但是看到這壯觀的白玉峯感受如何呢?疲勞是否煙消雲散而頓覺精神振作心曠神怡呢?巨大的鐘乳石不同的形態,您是否感覺這是動物界的聯歡活動呢?您看那一雙青蛙在合唱,那一對海獅在熱戀,是哪個動物把神話故事中的"寶蓮燈"也借來當道具了?難怪人們説"到了利川不到騰龍洞等於沒到過利川,進了騰龍洞沒上白玉峯等於沒進騰龍洞"

咱們乘小舟在地下平湖遊覽,拐過石鐘乳屏障,只見碧波盪漾、一片澤國碧水中倒映着千萬條凌空而降的瀑布、千萬層玉白色的塔林、千萬朵亭亭玉立的蓮花和千萬根破土而出的竹筍伏流由觀彩霞再次冒出地表觀彩霞適晴日方見五彩降雨,故名

從峽底仰望,只見一線天色清江水與清江伏流共漲落,向西透過三座"龍門"可遙見天色一點,回頭咱們就可以看到"金童照水"和"玉女迎峯"兩峯水流底部為白色或者灰白大理石古河身

清江由觀彩霞又潛入地下,最後由48道望江門的黑洞流出

抬眼看,那是一艘藉着卧龍吞江的驚濤駭浪而乘風破浪飛行的大船,它就是遠近聞名的"船頭山"曾有古人歎曰:"山頂船頭山,腳踏卧龍灘,某君能識破,不做皇帝做大官"後來人認識到騰龍洞的研發價值,便將後兩句改成"有君能識破,石頭變金磚"騰龍洞果真迎來了研發建設的向陽,美好的願望已變成了實際

旱洞

過了水洞,咱們就降臨了旱洞

旱洞原稱"落水洞"、"幹洞"或者"硝洞",是清江伏流的故道由於洞口水流呈騰龍欲飛之勢,故名"騰龍洞"旱洞洞口高達84米,寬64米,洞口最高處則達110米,最寬處達1020千米,主洞長22公里,總面積100萬平方米,可擺下90-250個足球類場地,比國外最大的天然洞穴(美國卡爾斯巴德天然洞穴)還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洞穴整個旱洞全長52.8公里,洞內已探明的面積達149萬平方米,這還只是全洞的一部門洞內終年處在13-18°c的恆温狀況"騰龍洞"之所以被稱為"國寶",是因為該洞規模宏偉,玄妙無限

騰龍洞洞內現已分為魚泉、龍門、龍洞、白玉、龍湖等15個景觀區,有卧龍口、三龍門、觀彩霞、銀河、望江門等63個景觀段,以及仙女、鰱魚、水簾、百龍、涼風洞等150個洞廳洞內溶具有多格局、多階段和多類型的特點,保持了不同時期發育完備的巖溶地貌,包括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形態類別洞中高深處霧氣繚繞,如模糊不清夜海洞壁景色奇麗壯觀,又高大的"金字塔"、魔芋石、鐘乳石、珍珠灘,還有玲瓏小而靈巧的石花、石蛋等地下河水潺面,由石筍、石乳組成的千姿百態的奇特景色更是不計其數洞中有山,山上有洞,洞洞相連洞中還有硝鼠、飛虎等珍稀動物,洞內溪流中有色蝦,魚體透明,可見內臟

洞外景觀

咱們現在已出了騰龍洞,可以看見洞外景觀也很迷人

出口處懸崖絕壁,幽谷深潭進口處奇山水秀,清江蜿蜒西來,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兩岸桑竹掩映,山嶽對峙,泛舟期間,如入畫廊整個騰龍洞風景區的自然景觀有卧龍吞江、騰龍欲飛、孔雀迎賓、一線天險、地湖泛舟、峽口觀彩、洞中雲霧、金玉龍潭、高山架筆、眺望日出等山、水、洞融為一體,具有雄、險、奇、秀、幽的獨特風光

參觀完洞外景觀,咱們今天的騰龍洞之旅就到此竣事了不知道大家在參觀完後有何感想?香港和日本旅行社的同仁們遊覽了騰龍洞後深有領會地説:"看了利川的騰龍洞,不需要再看中國大陸其他的洞穴,雄、險、奇、幽、秀它是總代表"你們是否有同感呢?是不是也和《首都日報》李曉敏、李直上雲霄、陳先三位記者採寫的新聞公報的標題一樣:"騰龍歸來不看洞"呢?

古隆中導遊詞 篇8

我的家鄉有許多景點,如:唐城習家池、古隆中。其中我最喜歡古隆中。

古隆中位於湖北省襄陽市,是一處有名的景點。去年寒假,爸爸媽媽就帶我去那玩了。去到那,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座高大的牌坊,上面刻着杜甫的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小門上鐫刻諸葛亮的古訓:淡伯明志,寧靜致遠。牌坊上面還雕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既古樸又生動,吸引了許多遊人在此留影。

接着,我們來到老龍洞。關於老龍洞,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説:一天,龍王在天上玩,無意中看到古隆中的美景,於是就騰雲駕霧來到古隆中游玩。來到後,它在那轉來轉去,忽然發現了一個洞,於是就好奇地鑽了進去,誰知一不小心被卡在裏面出不來了,時間長了,龍王就變成了石像。有人説,諸葛亮是喝了龍王的唾液才變得這麼聰明的。

隨後,我們又參觀了:三顧堂、八卦陣、武候祠、六角井。其中六角井是諸葛亮耕讀隆中時的一口生活用井,也是現在唯一的真跡。游到這,我還聽到了一個故事:諸葛亮離開隆中時,把自己的枕頭留在了井裏,後來打掃井的人發現了這個枕頭。一個貪污的官員聽説這個枕頭睡了能治失眠,於是就將枕頭搶過去佔為已有,結果睡到第二天早上,眼骨痛得不得了。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夢到諸葛亮對他説:只要把枕頭放回井裏,他的病就能痊癒。於是貪污的官員就命人把枕頭還回去了,他的病也奇蹟般地好了。

古隆中真好玩啊,讓我瞭解到了更多的歷史文化。

古隆中導遊詞 篇9

假日裏,爸爸媽媽帶我去遊玩了襄陽古隆中。

那裏山清水秀,高大的山就像一堵堵牆,保護着這裏的人們。平靜的湖水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遠遠望去,青山倒映在湖面,好似那“白銀盤裏一青螺”。生長在湖邊的杜鵑花,格外火紅、嬌豔。

我們來到諸葛亮的故居,那是一座古老的房子,屋頂上蓋滿漆黑的瓦片,房子外面刷滿潔白的油漆。我走進去,看到裏面有廚房、卧室、大廳等等。最讓我感興趣的是裏邊還有一個“國小堂”。“國小堂”’的牆上掛着一件蓑衣和一頂斗笠,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場景。學堂裏整齊地擺放着桌子、長板凳,最前面有一個矮矮的台階,這應該就是諸葛先生講課的講台。我饒有興趣地坐在板凳上,閉上眼睛,腦海裏浮現出古時候的學生們正搖頭晃腦背古詩的情景。

回來的路上,爸爸給我講了《三顧茅廬》的故事:諸葛亮才華橫溢,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幫忙,諸葛亮見劉備誠心誠意,就答應與他共圖大業。我也被故事中劉備的誠意所打動。

通過這次的旅行,我既欣賞到了美景,又增長了知識,真是受益匪淺。

19.懂得如何避開問題的人,勝過知道怎樣解決問題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選擇順其自然,也許是最佳選擇。勝出者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觀念!

20.在家裏看到的永遠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把錢放在眼前,看到的永遠是錢,把錢放在有用的地方,看到的是金錢的世界。

21.給人金錢是下策,給人能力是中策,給人觀念是上策。財富買不來好觀念,好觀念能換來億萬財富。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是在人的腦海裏!

8.表面上缺的是金錢,本質上缺的是觀念,命運裏缺的是選擇,骨子裏缺的是勇氣,肚子裏缺的是知識,事業上缺的是毅力,行動上缺的是改變!

9.落後是觀念落後,貧窮是腦袋貧窮。許多人,不是沒有好機會,而是沒有好觀念。不是不接受新觀念,而是不願拋棄舊觀念!

10.信念改變思維,思維改變心態,心態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要改變命運,先確立信念!

11.心態決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動決定生存的狀態。要想活出尊嚴,展現不凡,只有改變觀念,敢於和命運抗爭!

12.如果事情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如果無法説服他人,那就想法説服自己。如果山過不來,那人就過去!

13.命運不是放棄,而是努力。命運不是運氣,而是選擇。命運不是等待,而是把握。命運不是名詞,而是動詞。要改變命運,先改變觀念!

14.決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對人生的態度;決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對事業的作為。我們的今天由過去決定,我們的明天由今天決定!

古隆中導遊詞 篇10

今天我們遊覽歷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們這次三國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國時期着名的古戰場。希望我的導遊能進一步加深大家對三國曆史的瞭解,也希望我的導遊能使大家玩得高興、玩得開心。 三國故事湖北多,這可不是吹牛。三國演義120回,其中的75回就發生在我們湖北,而這75回中又有44回發生在襄樊。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就是天下聞名的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處,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國演義》中對隆中是這樣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聞名,原因有三個:一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劉備在顧茅廬的所在之地,在是着名的“隆中對策”的提出之地。從晉代開始,仰慕諸葛亮大名的人們就在這兒修建了紀念諸葛亮的建築。它們是:三顧堂、草廬亭、草廬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樑父巖、老龍洞、半月溪、小虹橋、武侯祠、野雲庵等,被稱為“隆中十二景”。這些建築記載着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況和有關傳説。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琅琊陽都人(今山東沂水縣人)。父母早亡,從小便隨叔叔投靠荊州刺史劉表。叔叔逝世以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蓋了幾間草房住下,他“晝勤四體,夜誦經書”,躬耕自食。古隆中內有數十畝“躬耕田”,據説便是諸葛亮當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樑父巖,相傳諸葛亮在勞動之餘喜歡詠唱《梁父吟》,以寄託志向。諸葛亮的活動,漸漸引起了荊州有識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識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陽名士龐德公品評諸葛亮為“卧龍”,蟄伏的蛟龍一旦騰飛,前途將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黃承彥更是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許配給他。雖然隆中有人説“莫學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黃承彥的女兒叫黃月英,小名叫阿醜。阿醜小姐不僅不醜,而且聰明、貌美,是一個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僅是諸葛亮的賢內助,而且在諸葛亮的千秋功業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馬徽的推薦下,劉備帶着關羽、張飛,三顧隆中茅廬,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良策。這就是千古傳名的三顧茅廬。三顧茅廬的遺址,就在“三顧堂”上。它是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勝蹟的主體部分。 劉備的“三顧”和平等、坦誠相待,使諸葛亮改變了“苟求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初衷,當即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冷靜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劉備集團的施政綱領。那就是取荊州,佔益州,聯東是,抗曹操,三分天下,進而統一中原的戰略方針。真可謂:“未出茅廬,先分天下。”

從此,諸葛亮離開了隆中,為實現他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施政綱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諸葛亮過人的才智、膽略,才使劉備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政權,劉備曾欣喜地對關羽、張飛説:“我有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一樣。”

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在《三國演義》中被渲染得極其生動、壯麗,甚至帶上了幾分神話色彩,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崇拜,值得 注意的是,近年來日本經濟界掀起了一陣《三國演義》熱,成書的專着、專輯有《三國的人際關係學》、《三國的智慧》、《三國——商業學的寶庫》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鑿鑿地説,松下幸之助就是因為就善於運用諸葛亮的謀略,才使松下電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們有何感想? 由於積勞成疾,諸葛亮於五十四歲壯年病逝,安葬在漢中定軍山(現在的陝西省敏縣南部)。詩聖杜甫曾寫有一首詩追悼諸葛亮,其中有這樣幾句: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逝世後,老百姓對他十分思念,這是因為諸葛亮不僅是勞動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潔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紛紛為他立廟。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紀念地太多,就難以分辨真假。從古到今,為誰是諸葛亮正宗紀念地而發生過不少爭議。其中尤以湖北襄陽古隆中和河南南陽卧龍崗兩地的武侯祠誰為“正宗”之爭最為有名。 兩地的武侯祠,歷史悠久。隆中的建於晉代,保留着古樸的風貌;南陽的建於唐代,更顯得宏大堂皇;兩地都以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為武侯祠的正宗而爭。為此,還打不少筆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對》之“隆中”為證,“南陽派”以《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為證,爭得不亦樂乎。

直到清代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知府時,這場爭論更達到了高潮。南陽人認為:襄陽人來南陽做知府,可要處事公平,不能向着家鄉,將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給襄陽,否則叫他這個知府坐不穩。襄陽人認為,既然是家鄉人到南陽為官,一定要為家鄉人伸張正義,將古隆中的武侯祠判為正宗,否則不要他回家鄉。兩邊互不相讓,要等顧知府表態。顧嘉衡聽了雙方的意見,沒有立即表態,請大家下堂休息,説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雙方又來到府衙,等顧知府的評判,只見顧嘉衡拿出文房四寶,提筆寫了一幅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此聯一出雙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顧知府的才智,從此這場爭論才告一段落。

那麼,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處呢?只要瞭解當時的歷史地理知識,就不難辨別。隆中在漢時屬南陽郡所管轄,於是諸葛亮便稱自己“躬耕於南陽”。明代以後,隆中才劃歸襄陽,而襄陽、南陽又分屬湖北、河南兩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爭論。事實上,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處,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賓,俗話説:到當陽拜關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長智慧。希望各位嘉賓在參觀隆中後都能像諸葛亮那樣博學多才,智計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況就介紹到這兒。下面請大家跟我參觀隆古十二景,現場我再作講解。謝謝大家!

古隆中導遊詞 篇11

暑假,我參加了由“中國少年報”組織的北京奧運風采夏令營活動,此活動使我受益匪淺,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聽導遊阿姨説,它是明清兩個朝代位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現在被稱為“故宮歷史博物館”。

一座高大雄偉的殿堂映入了我的眼簾,它就是太和殿。“太和殿就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也就是皇上上朝的地方。”我搶了導遊阿姨的話。“看來觀看電視也漲知識不少,這點知識還是知道的。”我暗暗得意。

導遊阿姨笑着説:“看來這個小朋友知道的不少啊!那我再補充一點吧!其實太和殿是皇宮裏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它非常的豪華。”聽了導遊阿姨的解説,我們都迫不及待地踮起腳跟往裏瞧,看看金鑾殿地面是不是金子鋪成的地面。

繞過其它殿,我們來到了後花園。哇,我驚訝得長大了嘴巴,原來皇帝這麼富有啊!花園都比我們村大的多啊!而且花園裏面的花那麼多:玫瑰、鬱金香、梅花、牡丹、蘭花……還有好多我根本見也沒有見到的稀有珍品,更不要説花園裏的那些建築了。

游完故宮,我感歎故宮真是一個奇蹟啊!而這個奇蹟是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更值得我去學習。

遊古隆中作文字

假日裏,爸爸媽媽帶我去遊玩了襄陽古隆中。

那裏山清水秀,高大的山就像一堵堵牆,保護着這裏的人們。平靜的湖水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遠遠望去,青山倒映在湖面,好似那“白銀盤裏一青螺”。生長在湖邊的杜鵑花,格外火紅、嬌豔。

我們來到諸葛亮的故居,那是一座古老的房子,屋頂上蓋滿漆黑的瓦片,房子外面刷滿潔白的油漆。我走進去,看到裏面有廚房、卧室、大廳等等。最讓我感興趣的是裏邊還有一個“國小堂”。“國小堂”’的牆上掛着一件蓑衣和一頂斗笠,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場景。學堂裏整齊地擺放着桌子、長板凳,最前面有一個矮矮的台階,這應該就是諸葛先生講課的講台。我饒有興趣地坐在板凳上,閉上眼睛,腦海裏浮現出古時候的學生們正搖頭晃腦背古詩的情景。

回來的路上,爸爸給我講了《三顧茅廬》的故事:諸葛亮才華橫溢,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幫忙,諸葛亮見劉備誠心誠意,就答應與他共圖大業。我也被故事中劉備的誠意所打動。

通過這次的旅行,我既欣賞到了美景,又增長了知識,真是受益匪淺。

古隆中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遊覽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襄陽古隆中。我叫楊瑞琪,大家都叫我楊導吧,希望我的導遊能讓大家玩得開心。

襄陽古隆中是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羣山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區。風景區裏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峯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這裏“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現在有三顧堂,草廬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樑父巖、彩虹橋,武侯祠等眾多名勝古蹟。

襄陽古隆中之所以聞名天下,是因為它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此隱居讀書躬耕,劉備“三顧茅廬”以及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策的地方。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間,他發奮讀書,廣交士林,密切注視着天下形勢,自比管仲、樂毅,最終成為三國時期一位傑出政治家、軍事家。

下面請大家細細遊覽,在遊覽的過程中,不要亂扔垃圾,亂塗亂畫,請大家做一個文明的遊客,好嗎?

古隆中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這裏旅遊。

襄陽城位於漢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也”。

襄陽城雄據漢水中游,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於漢;周長7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説。如今,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城地,與新近修復的仲宣樓昭明台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襄陽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不僅是歷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聞名的軍事重鎮。因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自東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下3020xx年,襄陽一直是羣雄角逐的重要戰場,戰爭的硝煙不斷瀰漫在它的上空。如今,這裏尚存許多軍事遺蹟。襄陽城始築於漢,唐宋年間改為磚城,增設垛堞,新建城樓。明洪武年間重築,並在城的東北角新添一段城牆,取名新城。全城7322週年米,原有6座城門,分曰:陽春、西城、臨漢、拱宸、震華。每座城門設有甕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

襄陽城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綴十里城垣,與鼓樓(昭明台)、譙樓相映生輝。整個城池和諧地融為一體。

環繞襄陽城的古護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寬度180米以上,最寬處超過250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現被原樣保存。繞城泛舟而遊,但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葱蘢,彷彿置身於畫中,美不勝收。

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襄陽城每座城門外又有甕城也叫屯兵城。

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花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聖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來下了很大功夫修復古城,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陽古城牆古樸的原貌。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峯。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

據山臨水,蔚為壯觀,明人李言恭詩讚“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佈局嚴謹,形勢險要,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這裏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城牆始築於漢,時興時廢,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築的新城。全城周長7322米,原有城門6座,橫匾於書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6個城門名。每座城門設有甕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城牆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

襄陽城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處湖北省北部,漢水中游。《漢書·地理志》謂:“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三國時置郡,此後歷代為州、郡、府治所。漢唐兩代,襄陽城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裏”。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使襄陽城由縣級治所一躍升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的一部分,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轄區擴及今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明末李自成攻佔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家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陽與漢水對岸的樊城合為襄樊市。

襄陽城,是座巍峨雄麗的古城。她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蹟,壯麗的山川河流而聞名遐邇,古往今來不知有過多少騷人墨客在此留步,寫下了許多呤誦她的動人詩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泛舟漢江,懷着對襄陽的深厚感情,寫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詩篇《漢江臨泛》。

古城歷經滄桑,現僅剩臨漢、拱宸和震華等三座城門。在臨漢門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於唐、重築於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樓,經維修後完整無缺。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周圍環繞着護城河。古老的護城河主道寬180米,最寬處250米。繞城泛舟遊覽,只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葱蘢,真乃旅遊的好去處。

好,遊客朋友們,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古隆中導遊詞 篇14

三國故事湖北多,這可不是吹牛。三國演義120回,其中的75回就發生在我們湖北,而這75回中又有44回發生在襄樊。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就是天下聞名的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處,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國演義》中對隆中是這樣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聞名,原因有三個:一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劉備在顧茅廬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對策”的提出之地。從晉代就開始,仰慕諸葛亮大名的人們就在這兒修建了紀念諸葛亮的建築。它們是:三顧堂、草廬亭、草廬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樑父巖、老龍洞、半月溪、小虹橋、武侯祠、野雲庵等,被稱為“隆中十二景”。這些建築記載着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況和有關傳説。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琅琊陽都人(今山東沂水縣人)。父母早亡,從小便隨叔叔投靠荊州刺史劉表。叔叔逝世以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蓋了幾間草房住下,他“晝勤四體,夜誦經書”,躬耕自食。古隆中內有數十畝“躬耕田”,據説便是諸葛亮當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樑父巖,相傳諸葛亮在勞動之餘喜歡詠唱《梁父吟》,以寄託志向。諸葛亮的活動,漸漸引起了荊州有識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識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陽名士龐德公品評諸葛亮為“卧龍”,蟄伏的蛟龍一旦騰飛,前途將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黃承彥更是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許配給他。雖然隆中有人説“莫學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黃承彥的女兒叫黃月英,小名叫阿醜。阿醜小姐不僅不醜,而且聰明、貌美,是一個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僅是諸葛亮的賢內助,而且在諸葛亮的千秋功業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馬徽的推薦下,劉備帶着關羽、張飛,三顧隆中茅廬,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良策。這就是千古傳名的三顧茅廬。三顧茅廬的遺址,就在“三顧堂”上。它是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勝蹟的主體部分。

劉備的“三顧”和平等、坦誠相待,使諸葛亮改變了“苟求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初衷,當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冷靜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劉備集團的施政綱領。那就是取荊州,佔益州,聯東是,抗曹操,三分天下,進而統一中原的戰略方針。真可謂:“未出茅廬,先分天下。”

從此,諸葛亮離開了隆中,為實現他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施政綱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諸葛亮過人的才智、膽略,才使劉備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政權,劉備曾欣喜地對關羽、張飛説:“我有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一樣。”

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在《三國演義》中被渲染得極其生動、壯麗,甚至帶上了幾分神話色彩,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日本經濟界掀起了一陣《三國演義》熱,成書的專著、專輯有《三國的人際關係學》、《三國的智慧》、《三國――商業學的寶庫》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鑿鑿地説,松下幸之助就是因為就善於運用諸葛亮的謀略,才使松下電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們有何感想?

由於積勞成疾,諸葛亮於五十四歲壯年病逝,安葬在漢中定軍山(現在的陝西省敏縣南部)。詩聖杜甫曾寫有一首詩追悼諸葛亮,其中有這樣幾句: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逝世後,老百姓對他十分思念,這是因為諸葛亮不僅是勞動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潔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紛紛為他立廟。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紀念地太多,就難以分辨真假。從古到今,為誰是諸葛亮正宗紀念地而發生過不少爭議。其中尤以湖北襄陽古隆中和河南南陽卧龍崗兩地的武侯祠誰為“正宗”之爭最為有名。

兩地的武侯祠,歷史悠久。隆中的建於晉代,保留着古樸的風貌;南陽的建於唐代,更顯得宏大堂皇;兩地都以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為武侯祠的正宗而爭。為此,還打不少筆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對》之“隆中”為證,“南陽派”以《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為證,爭得不亦樂乎。直到清代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知府時,這場爭論更達到了高潮。南陽人認為:襄陽人來南陽做知府,可要處事公平,不能向着家鄉,將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給襄陽,否則叫他這個知府坐不穩。襄陽人認為,既然是家鄉人到南陽為官,一定要為家鄉人伸張正義,將古隆中的武侯祠判為正宗,否則不要他回家鄉。兩邊互不相讓,要等顧知府表態。顧嘉衡聽了雙方的意見,沒有立即表態,請大家下堂休息,説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雙方又來到府衙,等顧知府的評判,只見顧嘉衡拿出文房四寶,提筆寫了一幅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此聯一出雙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顧知府的才智,從此這場爭論才告一段落。

那麼,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處呢?只要瞭解當時的歷史地理知識,就不難辨別。隆中在漢時屬南陽郡所管轄,於是諸葛亮便稱自己“躬耕於南陽”。明代以後,隆中才劃歸襄陽,而襄陽、南陽又分屬湖北、河南兩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爭論。事實上,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處,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賓,俗話説:到當陽拜關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長智慧。希望各位嘉賓在參觀隆中後都能像諸葛亮那樣博學多才,智計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況就介紹到這兒。下面請大家跟我參觀隆古十二景,現場我再作講解。謝謝大家!

古隆中導遊詞 篇15

嗨,大家好!歡迎來到襄樊着名的旅遊風景區——古隆中。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遊,我叫劉夢菡,大家可以叫我劉導。

古隆中風景區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羣山中,是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區。風景區裏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峯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這裏“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現在有三顧堂,彩虹橋,武侯祠……等名勝古蹟。今天,我就帶大家遊覽一下三顧堂。

大家請看,前面葱鬱大樹掩映的木屋,硃紅色,蓋着琉璃瓦,門上寫着醒目的三個字“三顧堂”。哈哈,你們才對了,這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嗎?門兩旁的一副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我考考你們吧!這副對聯的意思是什麼?呵呵,有人猜對了。“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劉備的千秋偉業所作的兩個《出師表》。“三顧”是指劉備三顧草廬請諸葛亮。“一對”指當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這副對聯歌頌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現在可以進入三顧堂了。裏面是一個幽靜古樸的四合院,你們會看到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蠟像,栩栩如生。我在門口等候,你們趕快去細細遊覽。記住不要亂扔果皮,不要抽煙。十二點半在門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古隆中導遊詞 篇16

古隆中風景區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羣山中,是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區。風景區裏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峯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這裏“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現在有三顧堂,彩虹橋,武侯祠……等名勝古蹟。今天,我就帶大家遊覽一下三顧堂。

大家請看,前面葱鬱大樹掩映的木屋,硃紅色,蓋着琉璃瓦,門上寫着醒目的三個字“三顧堂”。哈哈,你們才對了,這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嗎?門兩旁的一副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我考考你們吧!這副對聯的意思是什麼?呵呵,有人猜對了。“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劉備的千秋偉業所作的兩個《出師表》。“三顧”是指劉備三顧草廬請諸葛亮。“一對”指當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這副對聯歌頌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現在可以進入三顧堂了。裏面是一個幽靜古樸的四合院,你們會看到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蠟像,栩栩如生。我在門口等候,你們趕快去細細遊覽。記住不要亂扔果皮,不要抽煙。十二點半在門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古隆中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我代表襄陽##旅行社的全體人員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你們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身旁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張師傅,他有着5年的駕駛經驗,大家可以放心乘坐我們的旅遊大巴,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給大家帶來一段美好而又愉快的旅途!

三國故事湖北多,這可不是吹牛。《三國演義》120回,其中的75回就發生在我們湖北,而這75回中又有44回發生在襄陽。按照行程,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就是天下聞名的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10、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襄陽古隆中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隆中在襄陽城西13公里處,因“山有隆然而起”得名,《三國演義》中對隆中是這樣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聞名,原因有三個:一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所在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對策”的提出地。俗話説,到當陽拜關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長智慧。希望各位朋友在參觀完隆中後到能像諸葛亮那樣博學多才,智計百出。説着説着,我們的旅遊大巴已到達隆中景區了,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依次下車。

現在各位看到的便是古隆中牌坊,它是由清朝光緒20__年湖北提督陳文炳負責修建,作為古隆中風景區的標誌。石牌坊高約6米,長約10米,正面大門刻的是“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句是高度讚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和諸葛亮業績兩朝的赤膽忠心,兩邊小門上雕刻着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表明了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雖過着平淡的生活,卻胸懷遠大的志向。現在請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個大字“三代下一人”,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説諸葛亮是夏、商、週三代以後最高尚最偉大的人,沒有其他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兩邊柱子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這句詩高度讚揚了諸葛亮接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

走過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了小虹橋。清代王鋱在《隆中十詠》中,寫到小橋説:“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橋上行”。這座小橋還有一段趣史,據説,劉備二顧茅廬時,在橋旁遇見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談吐不凡,曾誤以為諸葛亮,鬧了一場誤會。從此,小虹橋和隆中一樣著名於世了。橋為石拱,青石板面,橋下流水清澈,淙淙有聲。當你漫步橋上,獨自徘迴,不由得你會不假思索劉備那種“求賢若渴的精神”。大家可以在橋上感受感受這種意境。

走過小虹橋,拾級而上,便是武侯祠。現存武侯祠建於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層院,一層高一層。武侯祠大廳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的題詞,正殿有諸葛亮的塑像,陳列有銅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兩側設有配殿,西配殿名“三義殿”,內塑有劉備、關羽、張飛像,是人們憑弔祭祀的地方。

武侯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顧堂,顧名思義就是人們為了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而修建的。據説劉備三顧茅廬時在這裏拴過馬。後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顧堂。堂內陳列有岳飛手書的《出師表》。

離三顧堂不遠處的那個六角形廬亭就是草廬,這裏是諸葛亮與他的親朋師友經常聚會的地方。唐代馮志韻草廬詩説:“卧龍人去遠,此地尚名岡。所幸遺民在,憑君一勸耕。”據史書記載,他寫詩的時候草廬還完好,而今草廬已無故跡可尋,留下的只有一個隆起的大山包,而現在大家看到的六角形廬亭為後人所建。

遠遠看去那個最高最雄偉的建築就是騰龍閣,騰龍閣依山取勢,拔地擎天,決定巍峨,飛檐壯麗,雄偉而藴含秀美,古雅而透出清新。騰龍閣是1999年12月建成的標誌性景觀建築,閣高44米,建築面積1108平方米,上下十層,寶形訪漢建築外形,閣內各樓層分別陳列有歷代讚頌諸葛亮的詩文,諸葛亮在隆中十年的成長曆程及他在襄陽的社會關係,三國主要人物雕像或畫像。現在大家就隨我一起登上這最高峯吧。每一層樓都能領略到孔明智慧,登上塔頂,徐徐清風拂面,遠山近水盡收眼底,襄陽市區全景一覽無餘。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令人難忘的,我們的隆中之行到此就結束了,我也要和大家説再見了,在這裏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與配合。最後,祝大家工作順利,生活順心,有緣我們下次再見......

古隆中導遊詞 篇18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歷史文化名城——襄樊遊覽觀光!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古戰場——古隆中。 三國故事湖北多,這可不是在吹牛。三國演義120回,其中的75回就發生在我們湖北,而這75回中又有44回發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諸葛廟,它位於歷史文化名城襄陽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留下的遺蹟和歷代修建的紀念建築。每處遺蹟都反映了諸葛亮的重要活動,或反映了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保存和修復的紀念建築面積共佔地十三畝(不包括庭院),有莊嚴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樓、榭,建築風格樸實,具有濃厚的鄂西北民居風味。武侯祠始建於晉朝,隆中文物風景區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隆中諸葛亮故居,現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之一。我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裏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裏。

這裏清靜幽雅,天蒼山青水碧。隆中山、樂山、旗山三山環拱,隱若玦環。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這裏古蹟眾多,文化沉澱豐富。諸葛亮當年活動遺蹟:草廬、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橋、抱膝石、樑父巖等歷千年而安然。先賢憑弔諸葛亮,引以託情的武侯祠、卧龍深處、隆中書院、古牌坊以及眾多借以託志的碑碣石仍舊相間茂林修竹。

這裏文豪雲集,志士傾吐情懷。晉代習鑿齒。唐代崔道融、宋代蘇軾、明代王越等都弔古隆中。現代郭沫若先生亦揮毫抒情,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更有吟懷:“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蹟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聞名,原因有三個:一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對策”的提出之地。從晉代開始,仰慕諸葛亮大名的人們就在這兒修建了紀念諸葛亮的建築,它們是:三顧堂、草廬亭、草廬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樑父巖、老龍洞、半月溪、小虹橋、武侯祠、野雲庵等,被稱為“隆中十二景”。這些建築記載着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況和有關傳説。諸葛亮17歲定居隆中一處依山傍水的村莊,過着邊耕邊讀的田園生活。這就是胡曾在《南陽》一詩中所詠的:“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諸葛亮躬耕南陽,與古代一些逃避現實的隱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間,他發奮讀書,廣交士林,認真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史實,以“觀其大略”,還密切注視着天下形勢,自比管仲、樂毅,視社會的安定與動盪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有人把他與當時一位傑出人物——龐統,並稱為“卧龍”和“鳳雛”。

諸葛亮27歲那年。劉備三次來到隆中,虛心地向他請教統一全國的大計。諸葛亮向三顧茅廬的劉備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從戰略着眼制定了隆中決策,這就是著名的《草廬對》。話雖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對魏、蜀、吳的力量估計,也有統一全國的方針、措施。他最後還肯定地説,只要按提出的決策行事,“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他的主張説得劉備欽佩備至。在劉備的卑詞厚禮相邀之下,諸葛亮感於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覽英雄,忠賢若渴”,便跟隨了他出了山。從此,他們“感通君臣分,義激魚水契”。諸葛亮一刻也沒有忘卻自己的責任,為實現隆中決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故世人一致稱譽他是“漢室棟柱”、“治世良材”。諸葛亮也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終成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聞名於世。好了,説着説着我們就到了古隆中風景區了,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景區裏參觀。 古隆中牌坊大家請看,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個景點,它是在清朝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為湖北提督陳文炳負責修建,作為古隆中風景區的標誌。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在正面大門上刻的是“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讚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和諸葛亮業濟兩朝的赤膽忠心,兩邊小門上雕刻着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表明了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雖過着平淡的生活,卻胸懷遠大的志向。現在請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個大字“三代下一人”,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説諸葛亮是夏、商、週三代以後最高尚、最偉大的人,沒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兩邊柱子上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這句詩讚揚了諸葛亮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小虹橋過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橋了。清代王鋱在《隆中十詠》中,寫到小橋説:“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橋上行。”這座小橋還有一段趣史。據説,劉備二顧茅廬時,在橋旁遇見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談吐不凡,曾誤以為諸葛亮,鬧了一場誤會。從此,小虹橋也和隆中一樣著名於世了。橋為石拱,青石板面。橋下流水清澈,淙淙有聲。當你漫步橋上,獨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劉備那種“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繞過牌坊,拾級而上,便是武侯祠。現存武侯祠建於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層院,一層高一層。正殿有諸葛亮的塑像,陳列有銅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兩側設有配殿,西配殿名“三義殿”,內塑有劉備、關羽、張飛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樹,據説為明末時植,每年盛花季節清香撲鼻。中設庭院。祠內所陳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間在廣西出土的銅戰鼓。相傳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用過的戰鼓。武侯祠外古樹參天,松柏滴翠,祠內庭院錯落,淡雅幽靜。武侯祠大廳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的題詞。正廳、西廳、後廳分別陳列着“諸葛亮生平簡介”,後廳裏還存放着一尊諸葛武侯塑像,是人們憑弔祭祀的地方。諸葛亮逝世後,老百姓對他十分思念,因為諸葛亮不僅是勞動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潔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紛紛為他立廟,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數不勝數。目前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紀念地太多,就難以分辨真假。從古到今,為誰是諸葛亮正宗紀念地而發生過不少爭執。其中尤以湖北襄陽古隆中和河南南陽卧龍崗兩地的武侯祠誰為“正宗”之爭最為有名。兩地的武侯祠,歷史悠久。隆中的建於晉代,保留着古樸的風貌;南陽的建於唐代,更顯得宏大堂皇;兩地都以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為武侯祠的正宗而爭。為此,還打過不少筆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對》之“隆中”為證,“南陽派”以《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為證,爭得不亦樂乎。直到清代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做知府,可要處事公平,不能向着家鄉,將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給襄陽,否則叫他這個知府坐不穩。襄陽人認為,既然是家鄉人到南陽為官,一定要為家鄉人伸張正義,將古隆中的武侯祠判為正宗,否則不要他回家鄉。兩邊互不相讓,要等顧知府表態。顧嘉衡聽了雙方的意見,沒有立即表態,請大家下堂休息,説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雙方又來到府衙,等顧知府的評判,只見顧嘉衡拿出文房四寶,提筆寫了一幅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此聯一出,雙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顧知府的才智,從此這場爭論才告一段落。那麼,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處呢?只要瞭解當時的歷史地理知識,就不難辨別。隆中在漢時屬南陽郡所管轄,於是諸葛亮便稱自己“躬耕於南陽”。明代以後,隆中才劃歸襄陽,而襄陽、南陽又分屬湖北、河南兩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爭論。事實上,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處,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詞是隆中的主要建築,睹物言情,趙孟若在《書漢丞相諸葛武侯傳後》詩中“萬古君臣一魚水,死生不變見英雄”的句子,確切地説明了諸葛亮和劉備的良好關係。諸葛亮自公元220__年離開隆中,次年即一舉促成了孫(權)劉(備)聯盟,他在“羽扇綸巾談笑間”,使得曹操的強大水軍“檣櫓灰飛煙滅”。從而贏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諸葛亮輔助劉備取得荊州四郡,整頓賦税,充實軍備。公元220__年,盤據益州(四川)的劉灣派法正迎接劉備入蜀,共同抵禦曹軍。諸葛亮則從荊州率領張飛、趙雲溯江而上,與劉備會師成都。此後,劉備自領益州牧,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事,總攬軍政。劉備據有荊、益,初步實現了隆中決策的戰略佈署,“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勢。在這短短的七年之中,諸葛亮運籌帷幄,竟然使無立錐之地的劉備,有了一塊不小的根據地。後來,荊州失陷,劉備領兵出三峽,進到夷陵(今湖北宜昌東),舍舟登陸,“樹柵連營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吳的沉重打擊,劉備一敗塗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時,已經病危。臨終他對諸葛亮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雖是一番真心話,而諸葛亮那“勤勤陳説扶漢室,慷慨感義許驅馳”的初衷,卻始終不變。公元220__年,劉禪繼位,諸葛亮以丞相輔政,封武鄉侯,開始治事,又領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決定。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放危難之秋”。而他盡力輔佐劉禪,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體現出一位偉大政治家的高風亮節。公元220__年,以漢中為大本營,諸葛亮親自率師10萬出征,北伐曹魏,謀求蜀漢的統一。臨行前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出師表》,希望劉禪發奮圖強的一片苦衷,至今讀來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間,他已是統帥,遇有用人不當,貽誤軍機,他就弓;咎自責,以謝國人。他在揮淚斬了“言過其實”、愛説大話的馬謖以後,懇切上書,承擔全部責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是“授任無方”,以致“恤事多閣”,自請降級三等,以示懲戒,還頒發《勸將士勤攻己闕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評,隨時指出他的缺點錯誤。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在陝西五丈原郭氏塢(在今岐山縣西南),終年54歲,葬於定軍山。“出師未捷身先死”,蜀漢軍隊不得不撤回漢中。目空一切的司馬懿在巡視了諸葛亮所佈置的陣地後,也不得不歎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諸葛亮在從政方面,是以國為重,毫無利己之心。劉備託孤時,劉禪才17歲,他悉心輔助劉禪,常勸他不要“塞忠諫之路”,如果“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家之害也。”他希望劉禪注意做到“納言之政”。説是“為政之道,務於多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萬物當其目,眾音住其耳。”否則舉國“惟爭一人”,後果不堪設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輕,故多闕漏”,需要廣開言路,鼓勵人們多提不同意見。而且他不許親人干預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國人不疑”“行法嚴而國人悦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儉樸。死後,的確做到了不使自己“內有徐帛、外有贏財”。他在上表劉禪時曾説:“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徐饒。”諸葛亮以身許國,説到做到,在中國歷史上確是難得的可貴。諸葛亮無論從政、治軍都堪稱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們的崇敬。西晉時,鎮南將軍劉弘到了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其閻。”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們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陽的襄簡王未見淑,看中了隆中這卧龍伏鳳的絕好風水,竟攫為自己的墓地,使諸葛亮故宅的建築俱毀無遺。現在的武侯詞,是清代康熙年間重建的,磚木結構,飛檐疊瓦,前後三進,中設庭院。1958年正殿經過修繕,至今保護得很好。殿內正中懸掛的“漢武侯像”拓片,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雕刻。後殿供奉着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 三顧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顧堂,顧名思義就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而修建的。據説劉備三顧茅廬時在這裏拴過馬。後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顧堂。堂內陳列有岳飛手書的《出師表》。三顧堂內有劉備、關羽、張飛的塑像。門前的三棵古柏,相傳是劉、關、張掛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現存的為後人所栽,當無可置疑。唐代馮志韻草廬詩説:“卧龍人去遠,此地尚名岡。身應營星隕,心期國祥長。老臣猶有像,炎漢已無光。所幸遺民在,憑君一勸耕。”他寫詩的時候,草廬當還完好,而今草廬已無故跡可尋,留下的只有一個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個由後人建造的六角形廬亭,覆蓋紅、綠、黃三色琉璃瓦,多少彌補了當年草廬的情趣。踏進大門,一股花香撲面而來,院內花木清幽。兩旁廊壁上砌嵌着數十塊石碑,分別刻有隆中全景圖、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和《隆中對》,還刻有一些古人詩詞,以示孔明一生功業。

古隆中導遊詞 篇19

騰龍洞位於清江上游利川市的近郊,離市區僅6公里,是由幹洞和水洞兩大洞穴系統組成的洞羣,海拔1090米。騰龍洞風景區集山、水、洞、林於一體,以雄、險、奇、幽、秀於一身,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連,主洞支洞互通。洞口高74米,寬64米,主洞已探明長52.8公里,洞穴面積100 多萬平方米,是由水洞、旱洞和洞外景觀三部分組成。經考察論證,騰龍洞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溶洞。主洞前段平坦,寬可容15輛卡車並行,平均高度為60米。洞內空氣流通,終年氣温12°C—18°C,無毒氣,無污染,無蠍蛟。洞庭湖內石炭巖地貌發育完好,石柱、石筍、石花、石幔、石人、石猴等奇觀隨處可見。洞中多暗流,時隱時現,時急時緩,並常有魚蝦遊,為其它溶洞所罕見。

國內有關洞穴專家確認,騰龍洞羣不僅是國內目前已知的最大巖溶洞穴,而且是世界特級洞穴之一,旅遊、科研價值十分珍貴。

素有“山東第一洞”之美譽的博山開元溶洞大氣磅礴、瑰麗雄奇,是一個廊道廳堂式洞穴,因洞內發現有唐朝開元年間的鐘乳石刻而得名,全長 744.9米,最高和最寬的地方達30米。沂源溶洞羣包含九天洞、靈芝洞、千人洞、石佛洞、盤龍洞等多個天然石灰巖溶洞。其中,以九天洞和靈芝洞最為顯著。九天洞1994 年中科院陳詩才教授鑑定九天洞是“中國最大的石花洞穴”;20xx 年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經過科學考察後認為,“九天洞石花,類型之多樣,面積之廣大,國內外無與倫比”,並稱之為“天下第一石花洞”。九天洞洞腔長518米,高5—18 米,比起“騰龍洞”的大小那是小巫見大巫。

還有位於宜良縣城西北九鄉彝族、回族鄉境內的九鄉溶洞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溶洞,風景區面積達200多平方公里,也是不及騰龍洞的雄偉壯觀!還有被譽為“天下第一洞”的織金洞,其總面積307平方公里,也是遠遠不及騰龍洞之大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騰龍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當之無愧的!

水洞

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是雷聲嗎?是雄獅怒吼嗎?猜猜看。天空如此晴朗哪有閃電雷鳴?這裏並非動物園哪來的雄獅怒吼?請大家隨我一起來看個究竟。哇!黃河虎口瀑布怎麼搬到這兒來了?您看着洶湧澎湃的清江水咆哮着跳下20多米的深澗,蜂湧而入溶洞之中,這個幽深而高大的洞穴猶如一條張着血盆大口的巨龍,把一條江河吞入了腹中。聲響的謎解開了吧,原來是江水撞擊較高落差的河牀發出的聲音。多麼磅礴的氣勢,多麼壯闊的場面,難怪古人把這情景稱之為“卧龍吞江”了。改革開放了,巨龍不能沉睡必須騰飛,騰龍洞因此而得名。它是我們山裏人,土家兒女拼搏奮鬥、勇往直前的象徵。

這裏就是水洞,又名落水洞,洞口高20米,寬10米,洞內可泛舟遊覽。水洞中的鐘乳石,玲瓏剔透,形態萬千。水聲時如蛟龍咆哮,聽了驚心動魄;時如深夜鳴琴,令人心曠神怡。清江伏流16.8公里,是騰龍洞羣的一大奇觀。八百里清江從大巴山餘脈的都亭山起,形成了“三明三暗”的著名景觀。它經第一暗洞檀香洞由齊躍山東麓冒出的地表之後,浩浩蕩蕩,接納沿途諸水,流經58公里乎川,以氣吞山嶽之勢奔入卧龍口,形成冰巖轉石、餘末成霧、吼聲小震天的“卧龍吞江”奇觀。站在洞口,頭頂如白雲飛奔,腳下似春雷滾動,彷彿身臨仙境。清江由卧龍口進入地下後,幾經周折,左衝有突,形成無數個地下平湖和急灘險瀑。

山中有洞不足為奇,洞中有山堪稱一絕。騰龍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內有小溪,溪中有盲魚。洞內5座山峯,把洞分隔成了10個大廳,這第一個大廳的名字就叫做“孔雀迎賓”大廳,它是根據洞頂密集的鐘乳石構成的一隻栩栩如生的孔雀圖案而命名的。

騰龍洞的神奇景觀為眾多的文人墨客所感歎、所傾倒,他們有感而發,即興揮毫。你們看,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任重為它題寫了洞名;你們瞧,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的親筆題辭:“登山當攀珠峯,攬勝應探騰龍”馮老把騰龍洞與珠穆朗瑪峯相提並論,難道不是對騰龍洞世界之最寶座的肯定嗎?馮老曾站在這裏感慨萬千:“祖國的風景名勝我差不多都去了,就覺得不得了,沒想到到利川來看了騰龍洞,才知道天外還有天”。

這裏是觀景池,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電視系列劇《西遊記》的片頭劇照:孫悟空在前招手探路,唐僧騎馬緊隨其後,沙僧在後注視着左右,而牛魔王探頭探腦蠢蠢欲動,垂涎三尺想吃唐僧肉。這就是一幅騰龍洞洞頂的平面圖。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小小的觀景池,它利用景觀的倒影,把騰龍洞的雄偉神奇渲染得似乎更加引人入勝,彷彿一個個電視特寫鏡頭。

請大家順着洞口直視,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尊惟妙惟肖的人頭肖像,你們看她像誰?是不是很像維納斯啊?她可不是人為的雕塑,而是巖石的錯落有致自然而成。是不是很神奇啊?

大家遊覽過許多溶洞,沒見過洞內還有這麼大的篝火舞廳的吧?多少作家、專家和遊人喜歡在這裏,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欣賞世界優秀民歌之一利川的家鄉民歌龍船調,觀看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表演,肉連響、擺手舞、車車燈,並且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表演隊伍中手舞足蹈,自我陶醉,品味民族風情。

這長約千餘米的第二大廳,被人喻為古戰場遺址。你看那左邊的點將台,右邊的石鑼、石鼓,偌大的石鍾、石旗,再仰望頂部高若雲天,細看地面腳印混雜不清。看到這些,我們可以想象血雨腥風、魚死網破的廝殺場面,傳説美麗善良的牟慧仙姑在這裏為民除害,降服了興風作浪給利川屢屢造成水患災害的一條孽龍,使利川從此變成了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的富麗平川。

洞中之洞最絕妙的莫過於這個仙女洞了,您看在墩墩雪白的鐘乳石中間一個倩女亭亭玉立、纖麗俊俏、楚楚動人。傳説她是鹽神的化身。因當年痴情於巴國首領,卻被潛心開發“南夷”心切、無意談情説愛的首領毒箭射中,霎時,鹽神變成了這尊仙女石。人們常説英雄難過美女關,而巴國首領為了千秋大業不為美女色相而動情喪志,大家是否為之肅然起敬呢?

那是妖霧山,人們説它是神祕的山,恐怖的山。山邊那道峽是捨身峽,它是駭人聽聞的峽、悲壯的峽。據利川縣誌記載:“採硝者,秉燭而入數十里,懼而返。”意思是説過去有幾個採硝的人,打着火把進入洞中,當走到妖霧山的時候,妖霧迷漫吹滅了火把,因無法出動二葬身於此地。以致古縣誌記載騰龍洞總長度為3公里,因為垂直高度150餘米的妖霧山使人們誤認為到了洞的盡頭。1984年,騰龍洞問世以後,當地組織的考察探險隊行至這裏時,發現了3具骷髓及煙袋、銅錢等遺物,人們為紀念這幾位勇士的精神,便將這裏命名為捨身峽。

古隆中導遊詞 篇20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標誌,清光緒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組織修建。仿木結構,四柱三門樓式,高約六米,長約十米,用青石開榫組裝而成。我們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門上雕着“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門術線雕着杜甫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古人竟然是這樣瞭解諸葛亮,知道諸葛亮靠淡泊、寧靜而成為了大才,又在劉備的“三顧”誠請下拿出了建國大綱《隆中對》,幫助劉備、劉禪兩代人立國續業,可謂“老臣”忠心一片,現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兩邊門術上刻着“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夏、商、週三代之下,無人能與諸葛賢相相比,他可與扶湯滅桀的伊尹,助武王滅紂的呂尚稱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揮作戰從容調度,連西漢大臣蕭何曹參也暗然失色,現在給大家5分鐘時間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的躬耕田,與之遙遙相對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隆中時常抱膝長呤,繼續前行50米,就是草廬碑了,正面有“草廬”兩個字,背面是“龍卧處”三個字,襄陽名士龐德公認為諸葛亮是“驕龍”誤入淺水灣,一遇風雨便化龍:後來發生的事也恰好驗證這句話。

順着這條小路繼續前行,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它位於隆中山腰,始建於晉朝,歷代維修不斷,如今的武候祠是四進三院的清代層台建築,現在我們看到一殿內的這尊諸葛亮銅像是全國唯一的一尊仿真諸葛像,您看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説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學,為師母所賞賜的,穿過走廊,我們來到了二殿,二殿內主要陳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額,題詞和對聯,大家看到正中是掛的這幅中堂是我國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其中他將諸葛亮與陶淵明作了一番比較,從而得出了這樣自己結論:諸葛亮與陶淵明是有着雄才大略遠大抱負的一代謀士,而在仕途上卻結局迥然,主要取決於是否遇到像劉備這樣的明君,民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他同樣做了一番大膽的猜測,如果讓陶也遇到賢主,他的桃花源記未嘗不會現實於天下,同樣使諸葛亮終身隱逸,潛心研究,其詩作也未嘗不如陶淵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邊走邊説,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諸葛亮以其兒子諸葛瞻,孫尚的塑像,他們一家三代都為國家的復興獻出了生命,同樣值得我們後人尊敬,在大殿的左側分別有兩個偏殿,娘娘殿和三義殿,是為紀念諸葛亮的賢內助黃月英和桃園三結義而修建的,您可以過去看一下。

參觀完武候祠讓我們一起去諸葛亮的家裏看看吧,1800多年過去了,諸葛亮的家也歷經了滄桑的變化,明襄簡王朱見淑認為諸葛草廬風水好,就在這裏建了自己的墳墓,後人稱其是毀人陽宅,建其陰宅,我們在這裏只能見到襄簡王的陵墓封誰和墓帝的清代建築“草廬亭”,這就是諸葛亮當年草廬的真正所在,不過諸葛亮家中的“遺物”還有一樣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斷草廬位置的唯一證據。

下了這段石階,從這扇小門裏進去,我們就到了“三顧堂”相傳諸葛亮在這裏接見了劉備、著名的“隆中對”就發生在這裏,今天的三顧堂保持了光緒年間的風格,陳列有複製的諸葛亮几案和卧榻。門口有古柏三株,傳説是劉關張三顧茅廬的栓馬樹,現在您看這裏還拴着幾匹馬,您可以騎上它在三顧堂前拍個照,體會一下三顧茅廬的感覺。

出了三顧堂,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仿漢建築“諸葛草廬“,1987年重建,其建築面積有463.5平方米,分前後兩個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廚房,內走廊等組成,這是後人想像的諸葛亮的居住之處,可能稍微地彌補一下我們無法見到1800年前的諸葛草廬真跡的遺憾了!

出了“草廬“,沿着溪水向西走,我們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頭老龍洞,泉水從老龍洞裏流出,冬緩夏湧,汩汩不絕,泉眼周圍是20多畝大片平坦的農田,非常適宜耕作,可謂是天下旱澇十年也不怕,此山衝是絕對是旱澇保性之地,諸葛亮當年選中這塊隱祕的山衝在隱居,真是有慧眼啊!諸葛亮説自己“敬求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是啊,在這樣靜幽的環境裏,若沒遇上劉備真誠的屈駕三顧,他可能就在這山衝裏當“陶淵明”過一輩,那樣的話,中國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農民,而少了一位謀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豈不遺憾啊。

好了,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的隆中之行馬上就要結束了,不知道面對這具有傳奇色彩的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麼感想,您看這羣山如海,松濤聲聲,真像在大海中一樣,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條卧龍蜇伏在淺灣中呢,真誠感謝您的合作與支持,歡迎您再到隆中來!

古隆中導遊詞 篇21

嗨,大家好!歡迎來到襄樊着名的旅遊風景區――古隆中。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遊,我叫劉夢菡,大家可以叫我劉導。

古隆中風景區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羣山中,是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區。風景區裏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峯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這裏“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現在有三顧堂,彩虹橋,武侯祠……等名勝古蹟。今天,我就帶大家遊覽一下三顧堂。

大家請看,前面葱鬱大樹掩映的木屋,硃紅色,蓋着琉璃瓦,門上寫着醒目的三個字“三顧堂”。哈哈,你們才對了,這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嗎?門兩旁的一副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我考考你們吧!這副對聯的意思是什麼?呵呵,有人猜對了。“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劉備的千秋偉業所作的兩個《出師表》。“三顧”是指劉備三顧草廬請諸葛亮。“一對”指當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這副對聯歌頌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現在可以進入三顧堂了。裏面是一個幽靜古樸的四合院,你們會看到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蠟像,栩栩如生。我在門口等候,你們趕快去細細遊覽。記住不要亂扔果皮,不要抽煙。十二點半在門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m987w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