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北導遊詞 >

古隆中導遊詞怎麼寫(精選3篇)

古隆中導遊詞怎麼寫(精選3篇)

古隆中導遊詞怎麼寫 篇1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歷史文化名城——襄樊遊覽觀光!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三國時期着名的古戰場——古隆中。 三國故事湖北多,這可不是在吹牛。三國演義120回,其中的75回就發生在我們湖北,而這75回中又有44回發生在襄樊。

古隆中導遊詞怎麼寫(精選3篇)

古隆中,又名諸葛廟,它位於歷史文化名城襄陽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留下的遺蹟和歷代修建的紀念建築。每處遺蹟都反映了諸葛亮的重要活動,或反映了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保存和修復的紀念建築面積共佔地十三畝(不包括庭院),有莊嚴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樓、榭,建築風格樸實,具有濃厚的鄂西北民居風味。武侯祠始建於晉朝,隆中文物風景區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隆中諸葛亮故居,現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之一。我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裏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裏。

這裏清靜幽雅,天蒼山青水碧。隆中山、樂山、旗山三山環拱,隱若?環。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這裏古蹟眾多,文化沉澱豐富。諸葛亮當年活動遺蹟:草廬、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橋、抱膝石、樑父巖等歷千年而安然。先賢憑弔諸葛亮,引以託情的武侯祠、卧龍深處、隆中書院、古牌坊以及眾多借以託志的碑碣石仍舊相間茂林修竹。

這裏文豪雲集,志士傾吐情懷。晉代習鑿齒。唐代崔道融、宋代蘇軾、明代王越等都弔古隆中。現代郭沫若先生亦揮毫抒情,董必武更有吟懷:“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蹟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聞名,原因有三個:一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所在之地;三是着名的“隆中對策”的提出之地。從晉代開始,仰慕諸葛亮大名的人們就在這兒修建了紀念諸葛亮的建築,它們是:三顧堂、草廬亭、草廬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樑父巖、老龍洞、半月溪、小虹橋、武侯祠、野雲庵等,被稱為“隆中十二景”。這些建築記載着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況和有關傳説。諸葛亮17歲定居隆中一處依山傍水的村莊,過着邊耕邊讀的田園生活。這就是胡曾在《南陽》一詩中所詠的:“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諸葛亮躬耕南陽,與古代一些逃避現實的隱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間,他發奮讀書,廣交士林,認真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史實,以“觀其大略”,還密切注視着天下形勢,自比管仲、樂毅,視社會的安定與動盪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有人把他與當時一位傑出人物——龐統,並稱為“卧龍”和“鳳雛”。

諸葛亮27歲那年。劉備三次來到隆中,虛心地向他請教統一全國的大計。諸葛亮向三顧茅廬的劉備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從戰略着眼制定了隆中決策,這就是着名的《草廬對》。話雖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對魏、蜀、吳的力量估計,也有統一全國的方針、措施。他最後還肯定地説,只要按提出的決策行事,“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他的主張説得劉備欽佩備至。在劉備的卑詞厚禮相邀之下,諸葛亮感於劉備“帝室之胄,信義着於四海,總覽英雄,忠賢若渴”,便跟隨了他出了山。從此,他們“感通君臣分,義激魚水契”。諸葛亮一刻也沒有忘卻自己的責任,為實現隆中決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故世人一致稱譽他是“漢室棟柱”、“治世良材”。諸葛亮也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終成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聞名於世。好了,説着説着我們就到了古隆中風景區了,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景區裏參觀。 古隆中牌坊大家請看,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個景點,它是在清朝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為湖北提督陳文炳負責修建,作為古隆中風景區的標誌。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在正面大門上刻的是“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讚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和諸葛亮業濟兩朝的赤膽忠心,兩邊小門上雕刻着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表明了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雖過着平淡的生活,卻胸懷遠大的志向。現在請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個大字“三代下一人”,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説諸葛亮是夏、商、週三代以後最高尚、最偉大的人,沒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兩邊柱子上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這句詩讚揚了諸葛亮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小虹橋過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橋了。清代王鋱在《隆中十詠》中,寫到小橋説:“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橋上行。”這座小橋還有一段趣史。據説,劉備二顧茅廬時,在橋旁遇見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談吐不凡,曾誤以為諸葛亮,鬧了一場誤會。從此,小虹橋也和隆中一樣着名於世了。

橋為石拱,青石板面。橋下流水清澈,淙淙有聲。當你漫步橋上,獨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劉備那種“求才若渴”的精神。 武侯祠繞過牌坊,拾級而上,便是武侯祠。現存武侯祠建於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層院,一層高一層。正殿有諸葛亮的塑像,陳列有銅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兩側設有配殿,西配殿名“三義殿”,內塑有劉備、關羽、張飛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樹,據説為明末時植,每年盛花季節清香撲鼻。中設庭院。祠內所陳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間在廣西出土的銅戰鼓。相傳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用過的戰鼓。武侯祠外古樹參天,松柏滴翠,祠內庭院錯落,淡雅幽靜。武侯祠大廳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的題詞。正廳、西廳、後廳分別陳列着“諸葛亮生平簡介”,後廳裏還存放着一尊諸葛武侯塑像,是人們憑弔祭祀的地方。諸葛亮逝世後,老百姓對他十分思念,因為諸葛亮不僅是勞動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潔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紛紛為他立廟,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數不勝數。目前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紀念地太多,就難以分辨真假。從古到今,為誰是諸葛亮正宗紀念地而發生過不少爭執。其中尤以湖北襄陽古隆中和河南南陽卧龍崗兩地的武侯祠誰為“正宗”之爭最為有名。兩地的武侯祠,歷史悠久。隆中的建於晉代,保留着古樸的風貌;南陽的建於唐代,更顯得宏大堂皇;兩地都以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為武侯祠的正宗而爭。為此,還打過不少筆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對》之“隆中”為證,“南陽派”以《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為證,爭得不亦樂乎。直到清代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做知府,可要處事公平,不能向着家鄉,將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給襄陽,否則叫他這個知府坐不穩。襄陽人認為,既然是家鄉人到南陽為官,一定要為家鄉人伸張正義,將古隆中的武侯祠判為正宗,否則不要他回家鄉。兩邊互不相讓,要等顧知府表態。顧嘉衡聽了雙方的意見,沒有立即表態,請大家下堂休息,説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雙方又來到府衙,等顧知府的評判,只見顧嘉衡拿出文房四寶,提筆寫了一幅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此聯一出,雙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顧知府的才智,從此這場爭論才告一段落。那麼,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處呢?只要瞭解當時的歷史地理知識,就不難辨別。隆中在漢時屬南陽郡所管轄,於是諸葛亮便稱自己“躬耕於南陽”。明代以後,隆中才劃歸襄陽,而襄陽、南陽又分屬湖北、河南兩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爭論。事實上,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處,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詞是隆中的主要建築,睹物言情,趙孟若在《書漢丞相諸葛武侯傳後》詩中“萬古君臣一魚水,死生不變見英雄”的句子,確切地説明了諸葛亮和劉備的良好關係。諸葛亮自公元220__年離開隆中,次年即一舉促成了孫(權)劉(備)聯盟,他在“羽扇綸巾談笑間”,使得曹操的強大水軍“檣櫓灰飛煙滅”。從而贏得了着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諸葛亮輔助劉備取得荊州四郡,整頓賦税,充實軍備。公元220__年,盤據益州(四川)的劉灣派法正迎接劉備入蜀,共同抵禦曹軍。諸葛亮則從荊州率領張飛、趙雲溯江而上,與劉備會師成都。此後,劉備自領益州牧,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事,總攬軍政。劉備據有荊、益,初步實現了隆中決策的戰略佈署,“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勢。在這短短的七年之中,諸葛亮運籌帷幄,竟然使無立錐之地的劉備,有了一塊不小的根據地。後來,荊州失陷,劉備領兵出三峽,進到夷陵(今湖北宜昌東),舍舟登陸,“樹柵連營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吳的沉重打擊,劉備一敗塗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時,已經病危。臨終他對諸葛亮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雖是一番真心話,而諸葛亮那“勤勤陳説扶漢室,慷慨感義許驅馳”的初衷,卻始終不變。公元220__年,劉禪繼位,諸葛亮以丞相輔政,封武鄉侯,開始治事,又領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決定。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放危難之秋”。而他盡力輔佐劉禪,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體現出一位偉大政治家的高風亮節。公元220__年,以漢中為大本營,諸葛亮親自率師10萬出征,北伐曹魏,謀求蜀漢的統一。臨行前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出師表》,希望劉禪發奮圖強的一片苦衷,至今讀來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間,他已是統帥,遇有用人不當,貽誤軍機,他就弓;咎自責,以謝國人。他在揮淚斬了“言過其實”、愛説大話的馬謖以後,懇切上書,承擔全部責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是“授任無方”,以致“恤事多閣”,自請降級三等,以示懲戒,還頒發《勸將士勤攻己闕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評,隨時指出他的缺點錯誤。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在陝西五丈原郭氏塢(在今岐山縣西南),終年54歲,葬於定軍山。“出師未捷身先死”,蜀漢軍隊不得不撤回漢中。目空一切的司馬懿在巡視了諸葛亮所佈置的陣地後,也不得不歎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諸葛亮在從政方面,是以國為重,毫無利己之心。劉備託孤時,劉禪才17歲,他悉心輔助劉禪,常勸他不要“塞忠諫之路”,如果“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家之害也。”他希望劉禪注意做到“納言之政”。説是“為政之道,務於多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萬物當其目,眾音住其耳。”否則舉國“惟爭一人”,後果不堪設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輕,故多闕漏”,需要廣開言路,鼓勵人們多提不同意見。而且他不許親人干預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國人不疑”“行法嚴而國人悦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儉樸。死後,的確做到了不使自己“內有徐帛、外有贏財”。他在上表劉禪時曾説:“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徐饒。”諸葛亮以身許國,説到做到,在中國歷史上確是難得的可貴。諸葛亮無論從政、治軍都堪稱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們的崇敬。西晉時,鎮南將軍劉弘到了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其閻。”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們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陽的襄簡王未見淑,看中了隆中這卧龍伏鳳的絕好風水,竟攫為自己的墓地,使諸葛亮故宅的建築俱毀無遺。現在的武侯詞,是清代康熙年間重建的,磚木結構,飛檐疊瓦,前後三進,中設庭院。1958年正殿經過修繕,至今保護得很好。殿內正中懸掛的“漢武侯像”拓片,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雕刻。後殿供奉着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 三顧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顧堂,顧名思義就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而修建的。據説劉備三顧茅廬時在這裏拴過馬。後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顧堂。堂內陳列有岳飛手書的《出師表》。三顧堂內有劉備、關羽、張飛的塑像。門前的三棵古柏,相傳是劉、關、張掛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現存的為後人所栽,當無可置疑。唐代馮志韻草廬詩説:“卧龍人去遠,此地尚名岡。身應營星隕,心期國祥長。老臣猶有像,炎漢已無光。所幸遺民在,憑君一勸耕。”他寫詩的時候,草廬當還完好,而今草廬已無故跡可尋,留下的只有一個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個由後人建造的六角形廬亭,覆蓋紅、綠、黃三色琉璃瓦,多少彌補了當年草廬的情趣。踏進大門,一股花香撲面而來,院內花木清幽。兩旁廊壁上砌嵌着數十塊石碑,分別刻有隆中全景圖、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和《隆中對》,還刻有一些古人詩詞,以示孔明一生功業。

古隆中導遊詞怎麼寫 篇2

今天,我們去爬八達嶺長城,

描寫長城景色的作文。機會難得,我格外興奮!

開始爬長城了。我拉起爸爸的手一步兩個台階地往上衝,不一會兒就把媽媽甩在了後面。我神氣十足地跑着,風輕柔地撫摸着我,使我感到無比涼快!

到了第一個烽火台,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箭窗”那兒看風景。什麼叫箭窗呢?爸爸告訴我:“‘箭窗’是古代打仗時朝外射箭的地方,射手在那裏射箭,既看得遠,又能夠藏身。”瞧,古代人多聰明啊!

我們繼續往上爬。石階已經鋪了上千年,雖然被許多人踩過,卻依然堅固。爬着爬着,我發現每隔一段台階就有一個低於台階的小溝溝,這是幹什麼用的呢?爸爸説:“這是泄洪用的。遇到大雨,當水快淹到烽火台時,就會從小溝溝排出去,以免淹到更高處。”古代人真是聰明,竟然能想出這種巧妙的抗洪辦法,真是太了不起了!

終於,我們到了八達嶺長城的最高點——“好漢坡”!我真是興奮到了極點,在上面又蹦又跳,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鮮空氣!啊,好舒服啊!我站在“好漢坡”上,望着遠方連綿起伏的長城,心裏不禁感歎道:“這巨龍般的長城,是建造者們花多少工夫才建成的啊!”

我們在長城上合完影,就下去了。我一邊下,一邊戀戀不捨地往後看,真希望能再多待一會兒!

下了長城,我又抬頭向上望去。長城依然是那麼莊嚴、古老,它銘記着千千萬萬無名英雄的無私奉獻!

古隆中導遊詞怎麼寫 篇3

大家好,我叫__,很榮幸能當大家的嚮導,為大家講解。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中國台灣美麗的日月潭。

日月潭舊稱水沙連,又名水社裏,位於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日月潭是中國台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堪稱明珠之冠。在清朝時即被選為中國台灣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別一洞天”之稱。區內依特色規劃有六處主題公園,包括景觀、自然、孔雀及蝴蝶、水鳥、宗教等六個主題公園,還有八個特殊景點,以及水社、德化社兩大服務區。

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漳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環潭周長35公里,平均水深30米,水域面積達900多公頃,比杭州西湖大三分之一左右。日月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名“珠子嶼”。抗戰勝利後,為慶祝中國台灣光復,把它改名為“光華島”。島的東北面湖水形圓如日,稱日潭,西南面湖水形觚如月,稱月潭,統稱日月潭。

日月潭之美,在於它環湖皆山,重巒迭峯,鬱郁蒼蒼;湖面遼闊,水平如鏡,潭水湛藍;湖中有島,水中有山;波光嵐影;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在風和日麗的春天,翠山環繞,堤岸曲致,山水交映,變化多端,當晨曦初上時,萬籟俱寂,湖水放射出綺麗的色彩,倏忽變易,神祕莫測;每逢夕陽西下,日月潭畔霞四起,輕紗般的薄霧在湖面上飄蕩迴旋;若遇細雨濛濛。四周山巒猶如經地衝洗,顯得格外清淨,山光水色,更是碧綠得可愛;尤其是秋季的夜晚,明月照潭,清光滿湖,碧波素月一起交相輝映,寧靜優雅,置身其間,如臨仙境。清人曾作霖曾用“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閒”的詩句來讚美日月潭這“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遊人常把它與西湖相比,究竟誰美?其實,祖國山河,何處不美!日月潭不僅是中國台灣人的民驕傲,大陸同胞亦為它那“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自豪。

日月潭湖中風光旖旎,景色如畫。湖畔的山麓上還建有許多亭台樓閣,是觀賞湖光山色的極好場所。四周秀美的自然景緻中點綴着寺廟古塔,更顯得感想幽雅。其中最引人的是潭南青龍山麓的玄奘寺和潭北山腰的文武廟。山麓建有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寺中懸有“民族法師”匾額一方。寺前有一座白色柱子的門樓,畫棟雕樑的樓頂,飛檐挑角,富有民族特色。寺中三樓有一小塔,供奉着玄奘法師的頭頂靈骨。寺後的青龍山巔,幾年前建了一座九層高塔,名曰“慈恩塔”。塔仿遼宋古塔式樣,為八角寶塔,每層檐尾垂掛小鐘,迎風叮噹作響,登塔遠眺,明潭風光,盡收眼底。有人説,在天高雲淡時,於塔頂可望見西子湖畔六和塔的塔尖,雖近似神話,卻反映了人們對祖國大陸的嚮往之情。

日月潭文武廟中間是孔子像,左右是文昌帝羣和關羽神像,廟中還祭祀神農大帝、嶽王、玉皇大帝、元始天尊、三官大帝、城隍、海龍王等,可謂集神聖之大成,廟宇建築十分華麗,從湖邊山腳到廟門,共有陡峭石階365級,有人戲稱要走過“一年”才能到達,謂之“登天路”。

日月潭附近的德化社,是高山族聚居的村落,現已建為山地文化村,山胞歌舞翩翩,尤以表現春米的“杵舞”吸引着眾多遊客。日月潭西邊,是一座別緻的孔雀園林,養有數十對孔雀,每見豔裝遊人便競相開屏,羽羽五光十色,光彩耀目,更添遊人光致。

日月潭如今,環湖而遊,至西北岸山腳,遠遠就可聽見水流怒吼如雷鳴,原來就是日月潭水源的入水口。這是從濁水溪上游通過18公里長的大隧道引來的水,入水口噴出的水花,高達四五米至七八米,勢若蛟龍吐水,湍激排空。使日月潭有了源源不斷充足的水源,現在潭邊修堤築壩,湖面更加遼闊,成為一個水力發電站的蓄水池。雖然日月潭邊低地被水淹沒,月潭形狀變得像一片楓葉,日月潭名稱已名不副實,但其水光山色依然充滿詩情畫意,不愧為中國台灣秀麗風景的突出代表。

好了,我的解説到此結束,接下來的時間裏,遊客們可以自己到日月潭去觀光遊覽,九點整準時在此地集中,並且希望大家能保護好環境,當一個文明旅客。最後,希望大家能玩得開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bei/kqn9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