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4篇)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4篇)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

説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台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台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4篇)

首先説説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xx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説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台,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裏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脱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説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説:“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峯好,就在哪裏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檐樑間,懸掛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説説山西五爺廟裏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裏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裏是整個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説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台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着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裏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羣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台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着五爺廟去的。在羣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説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2

關於五爺廟,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悦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台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七年級、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

這座龍王殿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20xx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裏,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 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 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捲棚頂 (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檐歇山頂。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 ;為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 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 這便是如今的五爺廟了。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3

佛珠,也稱為念珠,每當佛教徒唸佛時要用佛珠來記數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也就是佛珠。那麼,五爺廟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備受關注的。

五爺廟佛珠要是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餘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下面我們來説説五爺廟佛珠的粒數的不同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説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珠”。

五爺廟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製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説,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淨,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地硬,可反覆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勢。佛珠的經常反覆把玩,使你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現在我們對五台山的五爺廟佛珠瞭解了這麼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機會去五台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五爺廟佛珠。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4

佛教聖地五台山是我國有名的旅遊之地。五台山裏的五爺廟更是“有求必應”而聞名,來五台山的人幾乎沒有不拜五爺的,而且還要給五爺廟掛匾。

五爺究竟有多靈,流傳種種。説起五爺廟掛匾,首先在這裏講我聽到的五爺,大抵是這樣的:五爺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長着嚇人的黑臉,大大的眼睛,表情兇得很,據説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都嚇得忘了自己要求什麼,這種時候想到什麼求什麼是很靈的,但一定謹記不要超過三個願望,太貪五爺就不幫你了。五爺造福當地百姓,有求必應。

雖然中國歷史上經歷大的文革,但是五爺廟還是被當地人畢恭畢敬的保存了下來。那時,傳説菩薩肚子裏有寶,五台山的很多菩薩都遭了難,當地人把菩薩們一個個開膛剖腹,很多珍貴的佛像就這樣被破壞掉。而五爺卻倖免遇難,要做到這點,可見有多靈驗。五爺除了長就一副嚇人的黑臉外,另一個特徵,就是愛聽戲,每逢七年級、十五,當地人都要給五爺唱一出大戲,以求風調雨順。五爺把自己的喜好表露出來,也是為還願廣開方便之門,還原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五爺唱還願戲;此外,還可以給五爺掛牌匾“有求必應”,和披龍袍;當然,如果你三樣都做,想來五爺會更高興的~

我們到了五爺廟,“有求必應”的牌匾到處都掛得滿滿當當。據導遊説,還願的牌匾實在太多了,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還是不夠,如果都掛出來不知道要落多少層,所以這些牌匾都是輪番往上掛。真的是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在我所看到的一處角落裏還堆着好大一堆,想來其他角落也一樣,實在太擠了、時間又緊,沒有一一勘察,五爺廟掛匾可謂是一大受寵若驚的喜事。

在五爺廟掛匾後,我們還聽到了一些關於五爺的傳説:五爺廟的興建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説起。相傳很古以前,五台山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的,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專為人排憂解難的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處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使五台山成為清爽宜人、風調雨順的避暑勝地。但這塊清涼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所有,是他們撥雲布雨辛苦勞作之後回來驅暑歇涼之物,回來之後發現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了五台山,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峯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五個小孩子”怎麼比得過文殊菩薩呢,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不僅降伏了五位小龍王,還讓他們分住五座台頂其中,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造福,所以建殿造像誠心供奉。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5

一提起五台山,就知道它是五台山香火最旺,許願最靈的寺廟。萬佛閣是五爺廟的正式名稱。它創建於明代,現在大多遺存的是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五爺廟面積不大,佔地僅20xx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有人説,五爺廟是楊五郎的廟。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曉答案。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台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説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裏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峯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説,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説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温和了。 據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爺廟不是楊五郎的廟。有機會到五台山,一定要親自看看!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6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境內。五台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峯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峯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着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現五台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台內37處,台外6 處。五台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內台懷鎮。這裏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

台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裏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説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説法是他出身於舍衞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鋭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7

佛教聖地五台山是我國有名的旅遊之地。五台山裏的五爺廟更是“有求必應”而聞名,來五台山的人幾乎沒有不拜五爺的,而且還要給五爺廟掛匾。

五爺究竟有多靈,流傳種.種。説起五爺廟掛匾,首先在這裏講我聽到的五爺,大抵是這樣的:五爺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長着嚇人的黑臉,大大的眼睛,表情兇得很,據説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都嚇得忘了自己要求什麼,這種時候想到什麼求什麼是很靈的,但一定謹記不要超過三個願望,太貪五爺就不幫你了。五爺造福當地百姓,有求必應。

雖然中國歷史上經歷大的文ge,但是五爺廟還是被當地人畢恭畢敬的保存了下來。那時,傳説菩薩肚子裏有寶,五台山的很多菩薩都遭了難,當地人把菩薩們一個個開膛剖腹,很多珍貴的佛像就這樣被破壞掉。而五爺卻倖免遇難,要做到這點,可見有多靈驗。五爺除了長就一副嚇人的黑臉外,另一個特徵,就是愛聽戲,每逢七年級、十五,當地人都要給五爺唱一出大戲,以求風調雨順。五爺把自己的喜好表露出來,也是為還願廣開方便之門,還原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五爺唱還願戲;此外,還可以給五爺掛牌匾“有求必應”,和披龍袍;當然,如果你三樣都做,想來五爺會更高興的~

我們到了五爺廟,“有求必應”的牌匾到處都掛得滿滿當當。據導遊説,還願的牌匾實在太多了,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還是不夠,如果都掛出來不知道要落多少層,所以這些牌匾都是輪番往上掛。真的是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在我所看到的一處角落裏還堆着好大一堆,想來其他角落也一樣,實在太擠了、時間又緊,沒有一一勘察,五爺廟掛匾可謂是一大受寵若驚的喜事。

在五爺廟掛匾後,我們還聽到了一些關於五爺的傳説:五爺廟的興建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説起。相傳很古以前,五台山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的,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專為人排憂解難的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處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使五台山成為清爽宜人、風調雨順的避暑勝地。但這塊清涼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所有,是他們撥雲布雨辛苦勞作之後回來驅暑歇涼之物,回來之後發現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了五台山,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峯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五個小孩子”怎麼比得過文殊菩薩呢,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不僅降伏了五位小龍王,還讓他們分住五座台頂其中,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造福,所以建殿造像誠心供奉。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8

一提起五台山,就知道它是五台山香火最旺,許願最靈的寺廟。萬佛閣是五爺廟的正式名稱。它創建於明代,現在大多遺存的是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五爺廟面積不大,佔地僅20_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有人説,五爺廟是楊五郎的廟。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曉答案。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台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説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裏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峯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説,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説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温和了。據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爺廟不是楊五郎的廟。有機會到五台山,一定要親自看看!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女土們、先生們:

週末閒暇時,您是否常與家人、朋友到公園遊玩呢?今天,我將帶大家到別具特色的森林公園去一遊,相信您一定會體驗到以前所未曾體驗到的樂趣。

老頂山森林公園位於長治市東北部,距城中心約7公里,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該園東西寬約3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森林覆蓋率為68%,公園內有五峯,俗稱五頂,由北向南依次為老頂、梳粧頂、玉皇頂、奶奶頂和新頂。五頂之中,老頂海拔最高,為1378米,由此冠稱“老頂山”。

這裏屬暖温帶氣候,自然資源豐富,闢有老頂山風景旅遊區,神農峯名勝旅遊區,林業科研考察區和動物養殖觀賞區四大景區。有的景區正處於開發建設之中。1983年被確定為山西省省級森林公園,1993年又被劃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無論四季與朝夕,這裏都各具氣象,各有情致,冬春瑞雪紛飛青山素裹,秋夏千林盡染百草崢嶸。

一會兒,我將帶大家一同走進美麗的森林公園,去領略它的絢麗壯觀,它的雄奇多姿。

進入園區,青松翠柏,果樹連片,山花爛漫。森林中植物種類繁多,藥用、經濟、油料植物應有盡有。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屬國家保護鳥類有遊隼、蒼鷹、紅腹角雉等,這些小生靈,為公園增添了許多的野趣和勃勃生氣,但願我們能多碰到些可愛的小動物。

各位朋友,我們首先要登500米長的台階到新頂半山腰的南崖宮參觀一下。南崖宮依山而建,其門為閣樓式,栩栩如生的彩龍盤旋於四根丹柱上,雙層斗拱四挑,施琉璃脊獸。請大家隨我走入這一天然巖洞中,它寬24米,深15米,高6米,正面塑呂祖像,兩側為羅漢眾神像。沿着洞旁的台階,我們可以走上一座二層六角秀美玲瓏的亭子,小超一下。

再往上走至新頂之巔,是風雨樓,俗稱觀景樓,青石座台,共3層,上下有石階相通,二、三層樓上前後各有大紅明柱八根,周圍砌有石欄,整個建築雕樑畫棟,氣勢宏大。風起雲湧,松濤怒吼時,站在這裏,你會真切地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界。再看四周這石刻天成的黑虎卧崗以及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峯峯嶺嶺,你會覺得平日的憂鬱煩惱及塵世紛爭全都沒有了,有的只是透心的清爽和舒暢,彷彿所有的意念剎那問全都融入了眼前這美不勝收的風景之中,融入這大自然毫無雕飾的温馨之中了。

在碧霞峯以西的山場,建有滴谷寺,也稱神農廟,始建於東晉,明、清時期多次重修。寺周圍原有5座寺院,後被毀,院內散存宋、明、清柱基、經幢等。今天,這裏已成為老頂山林場辦公之所。在辦公樓西牆下,有一景點為古寒泉。石砌券洞護住泉眼,額嵌楷書“古寒泉”三字,泉水從雕刻的石龍嘴中流出,下有圓形石鑿小井。

相傳,在建造寺院時,石龍嘴裏晝夜不停地往外滴谷,更為奇妙的是,龍嘴裏流出的穀子隨寺院人員的增減而增減。在快要竣工時,每天在龍嘴旁接谷的小和尚,嫌穀子的流速太慢,就拿起木棒在龍嘴裏捅了幾下,誰知這一捅捅出了麻煩,龍嘴裏鑽出一對白鴿向遠方飛去,龍嘴裏也不再滴谷,而流成泉水了。這泉水富含礦物質,清涼甘醇,舒肺爽口,您不想嚐嚐嗎?

最後,我們到百穀山的主峯玉皇頂參觀炎帝銅像。相傳,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炎帝神農氏曾在這裏“嘗百穀、制耒耜,教民耕種”,首先在這裏完成了人類由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重大變革。老頂山有關炎帝的傳説及炎帝活動的遺蹟很多,以炎帝為中心的開發,使者頂山成為始祖之山,其文化內涵源遠流長,吸引了海外僑胞前來尋根祭祖,可與山西洪洞大槐樹相媲美。為紀念炎帝,文物管理部門投資500多萬元,塑造了炎帝銅像,總重量100噸,由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計,1990年9月1日奠基,1995年10月安裝完成。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説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台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台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説説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xx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説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台,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裏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脱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説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説:“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峯好,就在哪裏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檐樑間,懸掛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説説山西五爺廟裏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裏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裏是整個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説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台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着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裏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羣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台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着五爺廟去的。在羣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説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關於五爺廟,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悦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台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七年級、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

五爺廟裏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裏是整個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説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台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着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裏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羣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台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着五爺廟去的。在羣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説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張名片。

這座龍王殿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20_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裏,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 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捲棚頂(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檐歇山頂。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為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 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這便是如今的五爺廟了。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説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台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台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説説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_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説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台,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裏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脱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説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説:“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峯好,就在哪裏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檐樑間,懸掛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關於五爺廟,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悦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台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七年級、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

這座龍王殿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20xx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裏,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 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 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捲棚頂 (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檐歇山頂。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 ;為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 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 這便是如今的五爺廟了。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女土們、先生們:

週末閒暇時,您是否常與家人、朋友到公園遊玩呢?今天,我將帶大家到別具特色的森林公園去一遊,相信您一定會體驗到以前所未曾體驗到的樂趣。

老頂山森林公園位於長治市東北部,距城中心約7公里,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該園東西寬約3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森林覆蓋率為68%,公園內有五峯,俗稱五頂,由北向南依次為老頂、梳粧頂、玉皇頂、奶奶頂和新頂。五頂之中,老頂海拔最高,為1378米,由此冠稱“老頂山”。

這裏屬暖温帶氣候,自然資源豐富,闢有老頂山風景旅遊區,神農峯名勝旅遊區,林業科研考察區和動物養殖觀賞區四大景區。有的景區正處於開發建設之中。1983年被確定為山西省省級森林公園,1993年又被劃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無論四季與朝夕,這裏都各具氣象,各有情致,冬春瑞雪紛飛青山素裹,秋夏千林盡染百草崢嶸。

一會兒,我將帶大家一同走進美麗的森林公園,去領略它的絢麗壯觀,它的雄奇多姿。

進入園區,青松翠柏,果樹連片,山花爛漫。森林中植物種類繁多,藥用、經濟、油料植物應有盡有。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屬國家保護鳥類有遊隼、蒼鷹、紅腹角雉等,這些小生靈,為公園增添了許多的野趣和勃勃生氣,但願我們能多碰到些可愛的小動物。

各位朋友,我們首先要登500米長的台階到新頂半山腰的南崖宮參觀一下。南崖宮依山而建,其門為閣樓式,栩栩如生的彩龍盤旋於四根丹柱上,雙層斗拱四挑,施琉璃脊獸。請大家隨我走入這一天然巖洞中,它寬24米,深15米,高6米,正面塑呂祖像,兩側為羅漢眾神像。沿着洞旁的台階,我們可以走上一座二層六角秀美玲瓏的亭子,小超一下。

再往上走至新頂之巔,是風雨樓,俗稱觀景樓,青石座台,共3層,上下有石階相通,二、三層樓上前後各有大紅明柱八根,周圍砌有石欄,整個建築雕樑畫棟,氣勢宏大。風起雲湧,松濤怒吼時,站在這裏,你會真切地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界。再看四周這石刻天成的黑虎卧崗以及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峯峯嶺嶺,你會覺得平日的憂鬱煩惱及塵世紛爭全都沒有了,有的只是透心的清爽和舒暢,彷彿所有的意念剎那問全都融入了眼前這美不勝收的風景之中,融入這大自然毫無雕飾的温馨之中了。

在碧霞峯以西的山場,建有滴谷寺,也稱神農廟,始建於東晉,明、清時期多次重修。寺周圍原有5座寺院,後被毀,院內散存宋、明、清柱基、經幢等。今天,這裏已成為老頂山林場辦公之所。在辦公樓西牆下,有一景點為古寒泉。石砌券洞護住泉眼,額嵌楷書“古寒泉”三字,泉水從雕刻的石龍嘴中流出,下有圓形石鑿小井。

相傳,在建造寺院時,石龍嘴裏晝夜不停地往外滴谷,更為奇妙的是,龍嘴裏流出的穀子隨寺院人員的增減而增減。在快要竣工時,每天在龍嘴旁接谷的小和尚,嫌穀子的流速太慢,就拿起木棒在龍嘴裏捅了幾下,誰知這一捅捅出了麻煩,龍嘴裏鑽出一對白鴿向遠方飛去,龍嘴裏也不再滴谷,而流成泉水了。這泉水富含礦物質,清涼甘醇,舒肺爽口,您不想嚐嚐嗎?

最後,我們到百穀山的主峯玉皇頂參觀炎帝銅像。相傳,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炎帝神農氏曾在這裏“嘗百穀、制耒耜,教民耕種”,首先在這裏完成了人類由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重大變革。老頂山有關炎帝的傳説及炎帝活動的遺蹟很多,以炎帝為中心的開發,使者頂山成為始祖之山,其文化內涵源遠流長,吸引了海外僑胞前來尋根祭祖,可與山西洪洞大槐樹相媲美。為紀念炎帝,文物管理部門投資500多萬元,塑造了炎帝銅像,總重量100噸,由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計,1990年9月1日奠基,1995年10月安裝完成。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珠,也稱為念珠,每當佛教徒唸佛時要用佛珠來記數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也就是佛珠。那麼,五爺廟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備受關注的。

五爺廟佛珠要是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餘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下面我們來説説五爺廟佛珠的粒數的不同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説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珠”。

五爺廟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製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説,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淨,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地硬,可反覆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勢。佛珠的經常反覆把玩,使你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現在我們對五台山的五爺廟佛珠瞭解了這麼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機會去五台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五爺廟佛珠。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佛教聖地五台山是我國有名的旅遊之地。五台山裏的五爺廟更是“有求必應”而聞名,來五台山的人幾乎沒有不拜五爺的,而且還要給五爺廟掛匾。

五爺究竟有多靈,流傳種種。説起五爺廟掛匾,首先在這裏講我聽到的五爺,大抵是這樣的:五爺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長着嚇人的黑臉,大大的眼睛,表情兇得很,據説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都嚇得忘了自己要求什麼,這種時候想到什麼求什麼是很靈的,但一定謹記不要超過三個願望,太貪五爺就不幫你了。五爺造福當地百姓,有求必應。

雖然中國歷史上經歷大的文革,但是五爺廟還是被當地人畢恭畢敬的保存了下來。那時,傳説菩薩肚子裏有寶,五台山的很多菩薩都遭了難,當地人把菩薩們一個個開膛剖腹,很多珍貴的佛像就這樣被破壞掉。而五爺卻倖免遇難,要做到這點,可見有多靈驗。五爺除了長就一副嚇人的黑臉外,另一個特徵,就是愛聽戲,每逢七年級、十五,當地人都要給五爺唱一出大戲,以求風調雨順。五爺把自己的喜好表露出來,也是為還願廣開方便之門,還原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五爺唱還願戲;此外,還可以給五爺掛牌匾“有求必應”,和披龍袍;當然,如果你三樣都做,想來五爺會更高興的~

我們到了五爺廟,“有求必應”的牌匾到處都掛得滿滿當當。據導遊説,還願的牌匾實在太多了,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還是不夠,如果都掛出來不知道要落多少層,所以這些牌匾都是輪番往上掛。真的是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在我所看到的一處角落裏還堆着好大一堆,想來其他角落也一樣,實在太擠了、時間又緊,沒有一一勘察,五爺廟掛匾可謂是一大受寵若驚的喜事。

在五爺廟掛匾後,我們還聽到了一些關於五爺的傳説:五爺廟的興建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説起。相傳很古以前,五台山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的,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專為人排憂解難的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處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使五台山成為清爽宜人、風調雨順的避暑勝地。但這塊清涼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所有,是他們撥雲布雨辛苦勞作之後回來驅暑歇涼之物,回來之後發現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了五台山,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峯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五個小孩子”怎麼比得過文殊菩薩呢,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不僅降伏了五位小龍王,還讓他們分住五座台頂其中,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造福,所以建殿造像誠心供奉。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山西省,簡稱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幷州”。山西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1.6%。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鬥,開拓創新,推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能源基地,山西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地形較為複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__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鬥峯,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山西省介於東經110°15′-114°33′,北緯34°34′-40°43′之間,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63%,總人口3000餘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4%。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119個縣(市、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府東街。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以出煤聞名天下.號稱"烏金之鄉",也叫“煤炭之鄉”。

山西表裏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嶽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温和。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3—14℃,晝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温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温度達12—14℃。冬季氣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氣温介於22—28℃之間。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山西省,簡稱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幷州”。山西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1.6%。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鬥,開拓創新,推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能源基地,山西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地形較為複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xx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鬥峯,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山西省介於東經110°15′-114°33′,北緯34°34′-40°43′之間,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63%,總人口3000餘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4%。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119個縣(市、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府東街。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以出煤聞名天下.號稱"烏金之鄉",也叫“煤炭之鄉”。

山西表裏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嶽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温和。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3—14℃,晝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温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温度達12—14℃。冬季氣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氣温介於22—28℃之間。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9

關於五爺廟,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悦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台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七年級、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

這座龍王殿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20xx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裏,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 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 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捲棚頂 (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檐歇山頂。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 ;為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 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 這便是如今的五爺廟了。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20

佛珠,也稱為念珠,每當佛教徒唸佛時要用佛珠來記數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也就是佛珠。那麼,五爺廟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備受關注的。

五爺廟佛珠要是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餘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下面我們來説説五爺廟佛珠的粒數的不同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説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珠”。

五爺廟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製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説,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淨,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地硬,可反覆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勢。佛珠的經常反覆把玩,使你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現在我們對五台山的五爺廟佛珠瞭解了這麼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機會去五台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五爺廟佛珠。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21

佛珠,也稱為念珠,每當佛教徒唸佛時要用佛珠來記數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也就是佛珠。那麼,五爺廟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備受關注的。

五爺廟佛珠要是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餘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下面我們來説説五爺廟佛珠的粒數的不同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説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珠”。

五爺廟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製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説,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淨,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地硬,可反覆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勢。佛珠的經常反覆把玩,使你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現在我們對五台山的五爺廟佛珠瞭解了這麼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機會去五台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五爺廟佛珠。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22

大家好,我是您這此遊覽的導遊員,叫蒙毅。首先我代表山西省友誼之旅旅行社歡迎您來參觀菩薩頂。我在這裏祝您玩得開心愉快,通過我的講解,一定會使您不虛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靈鷲峯上的這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就是素有喇嘛宮之稱的菩薩頂。我們已經參觀了許多寺廟,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大多是紅牆灰瓦,,而菩薩頂卻是紅牆黃瓦。在古代中國,黃色是皇家專用的,可菩薩頂卻用了黃琉璃瓦,,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考慮,等我們參觀完寺廟,聽了我的講解,您自然會明白。

此寺創建於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雲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職文殊。一天夜裏,法雲從長明燈下的藍光中看見一尊文殊菩薩像,並由塑工塑成。傳説這便是文殊菩薩顯聖,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稱菩薩頂。

寺廟經歷代修補,尤其是1952年政府撥款補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樓、石階等。現佔地30畝,分前院、中院、後院和東配院四處院落,有殿堂樓房121間,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雲集,雄偉壯觀,佈局嚴謹,獨具特色。我們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檐斗拱,相托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象西藏布達拉宮,所以有喇嘛宮之稱。菩薩頂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黃廟首領廟。

大家請跟我往上走。

我們登上這高高的台階,就進入寺廟了。這台階、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龍頭的地方。這裏我們要讓大家數一數,到底有多少台階,等大家登上這高高的靈峯聖境,我會告訴大家關於這台階,上面的石獅的説法和傳説。

大家數清楚了嗎?到底有多少台階?

我告訴大家,寺廟門前的長長的台階,一般都會與108有關,菩薩頂也不例外,也是108級台階。佛家説,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把解脱煩惱之道稱為“法門”。踏上一級台階,意味着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當您氣喘吁吁地站在懸有“靈峯聖境”橫匾的彩繪牌樓下面,遠望周圍林立的寺廟、翠綠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了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了呢?

我們再看台階上這對石獅,仔細看過之後,您一定會發現左邊這隻沒有舌頭。原來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頭,一直餓着肚子蹲到現在。

這座四柱三門七樓的高大木牌樓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它色彩鮮豔,彩繪龍鳳,造型優美,形象生動,結構合理,堅固精緻,是五台山木牌樓之冠。

穿過天王殿,我們來到前院,院內古樹參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靜。我們面前的是大雄寶殿,是菩薩頂的主殿,寺內重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這裏舉行,內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右側是帶箭文殊殿。殿內騎獅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傳説是乾隆皇帝射的,不過我們現在看不到這支箭了,它以被前兩世班禪取走了。

要説菩薩頂最有特色的建築,還要數大雄寶殿後的文殊像。大家請跟我來。

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文殊殿。大家看殿前台階,有許多蜂窩狀小眼。原來在殿檐中間的一塊瓦上,不論春夏秋冬,也不論陰雨晴天,總是滴水不斷,所以又稱為滴水檐大殿。由於雨珠滴瀝,落地柱石,嘀嗒有聲,再加上注濺時水花在陽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豔彩,形成五台山一大景觀。您能猜猜為什麼滴水不斷嗎?曾經有很多種説法,其實只是在檐下有一個存水槽之故。不過我們現在已看不到這一景觀了,因年久失修和維修時沒有注意保存,水槽已不存在了。

殿內原有三尊高約兩米的銅質三大士像,就是正中文殊。左觀音,右普賢。它們距今應該有四百多年了,是銅鑄藝術的珍品,可惜這三尊名冠五台山的銅像,早已被毀。現在的塑像是1985年新塑的。大家仔細看,黃廟殿內的塑像與青廟有所不同,從塑像就可以分辨出是青廟還是黃廟。這裏的菩薩像都有肩花,臉微側,且有華麗的背光,這正是與青廟塑像的不同之處。

在後院,,還有明代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銅鍋。大家看,如此巨大的銅鍋一年也只是臘月初八煮臘八粥用一次。據説有一次小喇嘛因洗鍋後,鍋內表面結冰,還差點上不來呢,可見這銅鍋有多大了。

佛教寺院都有一點神祕氣氛,而殿頂的神獸仙人,更增加了一份神奇色彩。這些神獸是龍的兒子,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把他們安置在殿頂是為了防火、避邪,又有龍鳳象徵和諧祥瑞。

菩薩頂之所以能保持黃廟領袖廟的地位,與清代康熙、乾隆幾次來五台山住在菩薩頂有關。康熙在寺內留下了“五台聖境”御筆。大家看這石碑坊上四字就是康熙親筆題字。

因西藏曆來是政教合一的政權,所以清統治者極力籠絡人心,以鞏固對西藏的統治。這樣,五台山黃廟就更加興盛起來,尤其是菩薩頂,地位極高,寺廟的大喇嘛在清代相當於朝廷一品官的地位。

由於菩薩頂相當於皇帝行宮,再加之為了籠絡西藏喇嘛教,所以代表皇室“至高無上,尊貴富有”的紅牆黃瓦便也成為菩薩頂的特色了。各位遊客您明白了嗎?

好了,各位遊客,我的講解就告一段落,希望通過我的講解,您能對菩薩頂留下深刻的印象。祝大家旅途愉快。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23

説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台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台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説説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xx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説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台,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裏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脱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説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説:“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峯好,就在哪裏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檐樑間,懸掛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説説山西五爺廟裏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裏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裏是整個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説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台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着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裏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羣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台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着五爺廟去的。在羣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説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五爺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24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台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説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裏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峯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説,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説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温和了。 據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8vno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