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精選15篇)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精選15篇)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1

五台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懷鎮為中心的五台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餘里,五台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精選15篇)

五台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峯,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台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台山是如何成為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台山,見五座台頂拱圍台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頒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從此五台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台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壟嘉慶諸帝均對五台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現有寺廟50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10餘里便是我們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台山,首先遊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峯。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築以五台山地區最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2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觀光旅遊。我是大家的導遊員楊麗,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雲岡石窟開鑿於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王朝,現存主要洞窟45個,佛教造像51000多尊,根據武周山勢的自然起伏,雲岡石窟又自然的分成東區、中區和西區三部分。其中第1~4窟為東區,5~13窟為中區,14~45窟為西區。下面我們就先從中區的第5區開始參觀吧。第5、6窟是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中最精彩壯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第5窟為橢圓形的穹窿頂馬蹄形,分前、後兩室,進入高大的後室,首先引入眼簾的是這尊兩腿雙盤、雙手疊放腿上的大佛。這種吉祥式坐姿的全結跏趺坐禪定印象,表示着釋迦摩尼佛已進入標準的靜思維修行狀態,是佛的坐、立、行、卧四威儀,即四個莊嚴地身姿之一。大佛高17米,是雲岡石窟第一大佛。專家們認為這尊大佛是北魏孝文帝為他的父親獻文帝鑿造的佛陀象徵。那麼上述歷史在此窟是否有所體現呢?請各位細看,大佛頭頂為藍色螺髻,面龐方圓,細眼長眉,鼻樑高直,脣含笑意,兩耳垂肩,在端莊、慈祥的神情中透露出神聖、超凡和自信的風貌。尤其是這尊佛像身穿雙領下垂,內衣束結,寬大柔軟而下垂的袈裟,衣紋流暢,給人一種絲的質感。大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為過去式燃燈佛。大佛的後面有一個很寬敞的甬道,那是供佛教信徒們禮佛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以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窟平面呈回字形,窟正中鑿一方形塔柱。在巨大的中心塔柱和整個洞窟的四壁上,雕滿了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瑞鳥、神獸、花卉,形成了一種熱鬧擁擠,美妙神奇的佛國氛圍,主題以歌頌佛母和表現釋迦摩尼一生的成佛弘教經歷為主,因而也叫佛母洞。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面前這幅關於右腋誕生的畫面:古印度有一個小國叫迦毗羅衞國,國王叫淨飯王,王后叫摩耶,他們到了40歲的時候還沒有孩子,非常焦急。有一天,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後來懷了身孕。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孃家分娩。摩耶夫人在快臨產時,在妹妹和僕人的陪侍下回家。半路上,他們到藍毗尼花園休息,剛到一顆菩提樹下,夫人預感快要生產了。於是,一手抓住樹枝,一手在妹妹的攙扶下,從右腋生出了孩子,這就是喬達摩悉達多,成佛後被尊為釋迦族聖人的釋迦摩尼。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被譽為雲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這尊高達13.7米的結跏趺坐佛像,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大日如來吉祥坐禪定印象,是釋迦摩尼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一種沉靜思考狀態。這尊大佛便是北魏文成帝拓拔睿的象徵。他恢復佛法,開鑿雲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距離產生美,角度顯神韻。在這尊露天大佛面前,以不同的距離和角度觀賞,都會產生各種變化着的美及其神韻。

現在給大家20分鐘時間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好,20分鐘後我們在這裏集合,謝謝大家合作!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直映公司的導遊員,我姓賈,大家可以叫我賈導。今天我帶領大家遊覽五台山。暈車的遊客趕緊吃點暈車藥,我邊走邊給大家介紹。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峯組成,據説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台名望海峯,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温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峯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峯,海拔2773米,西台峯“頂廣平,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峯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峯,海拔2485米,此峯“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峯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鬥峯,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羣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巖峯,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羣峯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好,遊客們,五台山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準備下車。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4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境內。五台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峯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峯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着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現五台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台內37處,台外6 處。 五台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內台懷鎮。這裏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

台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裏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説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説法是他出身於舍衞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鋭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直映公司的導遊員,我姓賈,大家可以叫我賈導。今天我帶領大家遊覽五台山。暈車的遊客趕緊吃點暈車藥,我邊走邊給大家介紹。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峯組成,據説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台名望海峯,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温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峯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峯,海拔2773米,西台峯“頂廣平,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峯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峯,海拔2485米,此峯“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峯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鬥峯,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羣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巖峯,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羣峯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好,遊客們,五台山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準備下車。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6

五台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懷鎮為中心的五台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餘里,五台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台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峯,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台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台山是如何成為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台山,見五座台頂拱圍台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頒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從此五台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台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壟嘉慶諸帝均對五台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現有寺廟50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10餘里便是我們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台山,首先遊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峯。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築以五台山地區最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7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觀光旅遊。我是大家的導遊員楊麗,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雲岡石窟開鑿於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王朝,現存主要洞窟45個,佛教造像51000多尊,根據武周山勢的自然起伏,雲岡石窟又自然的分成東區、中區和西區三部分。其中第1~4窟為東區,5~13窟為中區,14~45窟為西區。下面我們就先從中區的第5區開始參觀吧。第5、6窟是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中最精彩壯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第5窟為橢圓形的穹窿頂馬蹄形,分前、後兩室,進入高大的後室,首先引入眼簾的是這尊兩腿雙盤、雙手疊放腿上的大佛。這種吉祥式坐姿的全結跏趺坐禪定印象,表示着釋迦摩尼佛已進入標準的靜思維修行狀態,是佛的坐、立、行、卧四威儀,即四個莊嚴地身姿之一。大佛高17米,是雲岡石窟第一大佛。專家們認為這尊大佛是北魏孝文帝為他的父親獻文帝鑿造的佛陀象徵。那麼上述歷史在此窟是否有所體現呢?請各位細看,大佛頭頂為藍色螺髻,面龐方圓,細眼長眉,鼻樑高直,脣含笑意,兩耳垂肩,在端莊、慈祥的神情中透露出神聖、超凡和自信的風貌。尤其是這尊佛像身穿雙領下垂,內衣束結,寬大柔軟而下垂的袈裟,衣紋流暢,給人一種絲的質感。大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為過去式燃燈佛。大佛的後面有一個很寬敞的甬道,那是供佛教信徒們禮佛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以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窟平面呈回字形,窟正中鑿一方形塔柱。在巨大的中心塔柱和整個洞窟的四壁上,雕滿了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瑞鳥、神獸、花卉,形成了一種熱鬧擁擠,美妙神奇的佛國氛圍,主題以歌頌佛母和表現釋迦摩尼一生的成佛弘教經歷為主,因而也叫佛母洞。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面前這幅關於右腋誕生的畫面:古印度有一個小國叫迦毗羅衞國,國王叫淨飯王,王后叫摩耶,他們到了40歲的時候還沒有孩子,非常焦急。有一天,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後來懷了身孕。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孃家分娩。摩耶夫人在快臨產時,在妹妹和僕人的陪侍下回家。半路上,他們到藍毗尼花園休息,剛到一顆菩提樹下,夫人預感快要生產了。於是,一手抓住樹枝,一手在妹妹的攙扶下,從右腋生出了孩子,這就是喬達摩悉達多,成佛後被尊為釋迦族聖人的釋迦摩尼。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被譽為雲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這尊高達13.7米的結跏趺坐佛像,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大日如來吉祥坐禪定印象,是釋迦摩尼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一種沉靜思考狀態。這尊大佛便是北魏文成帝拓拔睿的象徵。他恢復佛法,開鑿雲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距離產生美,角度顯神韻。在這尊露天大佛面前,以不同的距離和角度觀賞,都會產生各種變化着的美及其神韻。

現在給大家20分鐘時間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好,20分鐘後我們在這裏集合,謝謝大家合作!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8

説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台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台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説説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xx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説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台,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裏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脱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説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説:“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峯好,就在哪裏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檐樑間,懸掛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説説山西五爺廟裏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裏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裏是整個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説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台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着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裏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羣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台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着五爺廟去的。在羣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説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9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台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台。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煙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台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台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台山佛教界最為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為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裏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施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裏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為方便朝台.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裏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裏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為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裏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為3間,外觀2層,內為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20xx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築穿過供奉有千缽,千手,千釋迦的千缽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為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峯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麪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20xx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直映公司的導遊員,我姓賈,大家可以叫我賈導。今天我帶領大家遊覽五台山。暈車的遊客趕緊吃點暈車藥,我邊走邊給大家介紹。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峯組成,據説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台名望海峯,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温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峯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峯,海拔2773米,西台峯“頂廣平,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峯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峯,海拔2485米的,此峯“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峯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鬥峯,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的,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羣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巖峯,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羣峯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好,遊客們,五台山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準備下車。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11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峯組成,據説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台名望海峯,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温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峯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峯,海拔2773米,西台峯“頂廣平,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峯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峯,海拔2485米,此峯“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峯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鬥峯,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羣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巖峯,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羣峯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好,遊客們,五台山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準備下車。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台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台。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煙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台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台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台山佛教界最為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為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裏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裏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為方便朝台.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裏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裏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為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裏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為3間,外觀2層,內為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築穿過供奉有千缽,千手,千釋迦的千缽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為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峯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麪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00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

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遊覽了五台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有人説五台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13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遊觀光,現在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五台山概況。

五台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懷鎮為中心的五台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餘里。五台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台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峯,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台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台山是如何成為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台山,見五座台頂拱圍台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頒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從此五台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台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台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現有寺廟50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10餘里便是我們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台山,首先遊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峯。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築以五台山地區最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裏卻是一大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築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餘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羣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同樣頗具藝術價值。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為何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説,這裏高而背風,較為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台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羣眾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為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後,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今天大家早點回去休息,回去的時候注意安全,我們明天繼續我們的旅行!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14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懷鎮為中心的五台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餘里,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五台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峯,素有“華北屋脊”之稱。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台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台山是如何成為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台山,見五座台頂拱圍台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頒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從此五台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

山西五台山的導遊詞 篇15

五台山因有五座頂如平台的山峯而得名。五座台頂巍峨高峻,各有各的特點,但都如詩如畫,風光秀麗。境內山環水繞,雨量充沛,植被良好,氣候涼爽,從古迄今一直為;理想的遊覽與避暑聖地。

五台山佛教起源於東漢,為中國佛教發祥地之一。北齊、盛唐、清代為五台山佛教史上的三個鼎盛時期。自改革開放以來,佛國聖地又迎來了它的第四個輝煌時代。

根據最新統計,五台山現有寺院124座,較為完好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等八個朝代的寺廟建築及各種佛像、佛塔、壁畫等珍貴文物,酷似一座藴籍精深、浩瀚博大的自然生態園暨佛教文化藝術博物館。

五台山融會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晉文化的精華,遂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國四大靈境之一,中國佛教的縮影,中國佛教建築藝術寶庫,中國寶塔藝術展覽館,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博物館,中國佛教藝術奇葩,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等榮譽,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可謂此處獨有,它山莫比。

五台山目前擁有九項桂冠: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級示範森林公園;我國對外推出的35張旅遊王牌之一;國家AAAAA級風景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山西省旅遊業發展的龍頭。目前,正在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my8l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