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橋導遊詞(通用20篇)

橋導遊詞(通用20篇)

橋導遊詞 篇1

跨於鴨綠江上的鴨綠江斷橋是丹東的標誌性景點之一,它緊挨着鴨綠江大橋(中朝友誼橋),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走上大橋,看着橋體上遺留的累累彈痕和被炸彈撕毀的橋樑鋼架,能感受到槍炮聲與戰機劃破長空的聲響彷彿就在耳邊。站在橋上還可飽覽中朝兩岸風光。

橋導遊詞(通用20篇)

如果不想花錢上橋,在江邊同樣可以遙望到斷橋的身影。橋附近有遊船碼頭,坐船(約每人60元)遊江欣賞斷橋會有另一番感覺,還可以遙望朝鮮。江邊有租借民族服裝的地方,可以照相留念,價格不算貴。夜晚,靠近丹東這邊的幾座橋樑上會有霓虹燈閃爍,來江邊走走、看看邊境夜景感覺不錯。

鴨綠江斷橋是鴨綠江上諸多橋中的第一橋,1920xx年由當時殖民機構日本駐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橋長944.2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樑,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90度,便於過往船隻航行。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侵朝美軍飛機多次對大橋狂轟濫炸,使這座橋成為廢橋。

中方所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習慣上稱之為“斷橋”,斷橋上現有原橋旋轉及炸斷處觀賞台各一處、炮樓一個、斷橋史話展板30塊。橋身漆為淺藍色,意喻不忘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祈盼和維護世界和平。斷橋上的成千上萬處彈痕,至今遺留宛然,成為抗美援朝的見證。

橋導遊詞 篇2

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的第一站是棧橋。棧橋是青島的象徵,是青島人的驕傲。它位於青島灣,全長440米,寬8米。20世紀30年代棧橋曾被譽為青島市內十景之首、青島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寫下讚美它的詩詞,國內外的重要賓客、知名人士來青島觀光時,都要登臨棧橋,欣賞海濱風光。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商標便是以棧橋為圖案設計而成的。

棧橋有着一百多年的歷史,她既目睹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見證了青島的建設與發展。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時稱膠澳)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長20xx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於1920xx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在南端鋼製橋架上鋪設木板,並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20xx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從嶗山仰口登陸佔領青島後,仍然在這座橋上舉行閲兵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1920xx年,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中國水兵在此閲兵。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 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 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巖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使整個橋體煥發了青春。

20xx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站在棧橋橋頭,前面這片水域被稱為青島灣。遠處看,棧橋像一條彩虹橫卧在大海之中,盡頭的“回瀾閣”彷彿飄浮在大海之上,有“長虹遠引”、“飛閣回瀾”之美稱。

要領略棧橋的魅力,最好是沿着這條通往海中的橋走進去。走進去,彷彿將自己置身於大海環繞之中,可充分感受海的氣息,體驗海的浩淼,增強對大海的立體感受。碧波拍打着橋面,白雲漂浮在藍天,海鷗在海天間飛翔,遊船在海浪中穿梭,這種美妙的感受,您能只能在此時此地才能充分體味。大家在行進中可以看到岸邊綠樹掩映、樓台輝映的美景,那又是一幅充滿浪漫歐陸風情的城市畫卷,正如康有為先生所描寫的:“碧海藍天,紅瓦綠樹”,梁實秋的“觀壯闊波瀾,當大王之雄風”。

橋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們,歡迎諸位來黃河鐵橋參觀遊覽,黃河鐵橋即中山橋,是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池區的一座跨黃河鐵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初名“蘭州黃河鐵橋”,後改稱“中山橋”。全部建橋材料於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從德國走海運到天津,再由甘肅洋務總局從天津轉運至蘭州。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為人天津人劉永起。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為主。歷時3年建成。造價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衞指揮僉事楊廉才在如今的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實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就像一部史詩,飧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黃啟炎傳,鐵漢秦章光隴阪;河清海晏,橋虹耀彩衞金城。”這座古老的橋樑依然橫跨黃河之上,與白塔山相呼應。“舉頭迎白塔,緩步過黃河。對岸兩山峙,中流意興多。”趙樸初的詩句頗能勾出人的遊興。和諸多橋樑相比,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

黃河鐵橋這裏還有許多美麗的景點,我的講解到這裏就完了。接下來我們就去遊覽這傳説中的黃河鐵橋吧。但願今天的黃河鐵橋能給您留下難忘的記憶。

橋導遊詞 篇4

在盧溝橋上,我們訪問了先烈的後人,佟麟閣長子佟兵説:“在27號上午,日本軍隊就有幾十架飛機,還有炮兵啊,就整個的衝進南苑。當時我父親和趙登禹將軍就是帶領那些大學生,就是在那兒苦戰吧。當時因為裝備當然是比不了他們(指日軍)了,所以29軍的裝備那就是?主要是大刀片兒跟步槍,所以這樣的話,他們呢一直拼到下午三、四點鐘,後來軍部命令,要他們撤回北京。後來我父親就帶領着學生就是到?走到大紅門那兒,打到大紅門那兒,結果就是?壯烈犧牲了。今天是清明節啊,我帶着我的小孫女到盧溝橋這一帶,看一看她曾祖父戰鬥過的地方”

趙登禹將軍的長女趙學芬:“我父親曾經在喜峯口的時候,用兩口大刀片在砍敵人砍得都捲了,都捲刃了。日本為了防這個?防止呢,後來戴上了鐵圍脖,都做了鐵圍脖,怕砍。有時候一砍,怎麼回事?冒出火星,最後呢,29軍這個士兵呢勇猛極了,他從頭上往下劈,照樣給他劈死。在六十年之前,就是29軍和日本浴血奮戰,在這個橋上我父親哪,也同樣是犧牲了,六十週年。我父親如果説現在在的話,今年正是99歲,犧牲的時候僅僅39歲這麼一個年華,那麼?我兩歲,我的哥哥四歲,我妹妹是遺腹子。現在呢,我家裏的情況呢就是人員興旺,我的小外孫女呢?在那兒,她正是我當年的年齡——已經是將軍的第四代了。”

雖然早在她出生之前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但她,她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來自那裏。其實,這孩子是歷史的縮影,這座橋也是歷史的縮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不同面貌,創造的和毀滅的,但無論創造和毀滅,都是人為的結果。

人類已經邁進二十一世紀了,我們當有能力汲取前人錯誤的經驗,而不讓同樣的錯誤發生在子子孫孫身上。

嚴格説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事件是單獨產生與存在的,每一事件必然是許許多多錯綜複雜的前因所造成的結果。假如我們僅以獨立事件來觀察,甚至論斷某一時候的歷史現象,便會失之偏頗,因為斷章取義的結果將會模糊了整個事實的真相。

抗日戰爭是中華這個古老的民族攸關自身的存亡絕續所投入的一場驚天泣鬼的苦戰。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一役對全人類而言都是天大的一樁歷史事件。所以,我們想了解中國抗日的這場戰爭,不能只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説起,也不能只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説起,甚至不能只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説起,因為中日之戰的源頭事實上可以遠溯到公元1868年。

橋導遊詞 篇5

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其自然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有國家級的風景區,有“國”字號的園林,有帝王的陵苑,有“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的街道和小巷,有富可敵國的鹽商們的私家花園……而其中被搬上國家郵票的惟有“二十四橋”,足見其名氣和魅力。

説到二十

四橋,不得不提及唐代詩人杜牧,不得不提及他那首膾炙人口、名揚千古的詩篇。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説到二十四橋,就無法迴避一個千古之謎:它究竟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這個古老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未能解得開。

二十四橋得名

“二十四橋”的芳名,之所以流傳千載,得益於杜牧的這首名詩。關於“二十四橋”的得名,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相傳唐代有人在一個月光如水、清風徐徐的夜晚,見到24個風姿綽約的仙女,身披羽紗,酥手託簫,鼓着粉腮,輕啟紅脣,飄上一座小石橋,於是那舒緩柔美的旋律,便從24支簫管中緩緩地流淌出來。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在揚州出西門向北行3-5裏處,有一石橋和一木橋,兩相近橋頭的距離約24步,村裏的長者都認為這兒就是“二十四橋”。在他們幼小的時候,都有被長輩牽着小手“數數過橋”的經歷:跨過一座橋,從一個橋頭走向另一個橋頭,“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這種説法,“二十四橋”是兩座橋的統稱。遺憾的是,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小橋,隨着城市的發展已變得面目全非。

二十四橋猜測

其實從宋代起,“二十四橋”便成了一宗眾説紛紜而無定論的疑案:有人説是一座橋,有人認為是指二十四座橋。歷代的辭典、詩詞註解也都兼收兩派之説,而不敢輕易取捨。

南宋詞人姜白石在一個初冬來到揚州,寫下了《揚州慢》這一千古絕唱:“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從詞的具體語言環境來看,“二十四橋”似乎是指一座橋。

有人認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橋是子虛烏有的東西,實際上從來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揚州橋樑的總稱。最早對此作出解釋的是宋朝大科學家沈括,他認為“揚州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東西七裏三十步,可紀者有二十四橋。”並在卷中從城區的汶河茶園橋起,到東面的山光橋止一一列出了橋名,但算來算去僅有21座橋的名稱。也有人認為杜牧詩中的“何處”二字,清楚地傳遞着這樣一個信念:二十四橋絕不是一座橋。

二十四橋爭論

二十四橋的姿那麼美?二十四橋的月那麼妙?歷史上有沒有二十四橋?二十四橋究竟指的是什麼?古往今來,多少風雅人士試圖探個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結論。綜合起來,大致有如下種種:

1、“二十四橋”就是一座橋,只因傳説隋煬帝時,有24個美人月夜在橋上吹簫,故名“二十四美人橋”,簡稱“二十四橋”或“廿四橋”。到了清代,人們逐漸傾向於那原是一座橋的名稱。清代揚州人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寫道:“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跨西門街東西兩岸”。

近來,揚州的一位青年作家,從語言上、地理位置上對“二十四橋”作了大量的論證:揚州“二十四橋”為“阿師橋”的諧音,並考證沈括記載的阿師橋,為今城北的螺絲灣橋。根據《漢語音韻學導論》一書擬唐音“二”、“十”、“四”、“橋”分別與“阿師橋”音同。若從揚州方言觀之,“二十四橋”與“阿師橋”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為a(見王力的《漢語語音學》),“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為a。

2、“二十四橋”就是遍佈揚州地區的24座橋樑。沈括對二十四橋循名責實一一以求,但只湊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輿地記勝》中則記載:“所謂二十四橋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橋”是古代揚州橋樑的編號。在古詩中以序號稱橋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揚州而言,對橋的編碼也是有案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戲贈李主簿》詩有“不知暗數春遊處,偏憶揚州第幾橋”之句。唐人張齊《寄揚州故人》詩中有“月明記得相尋處,城鎖東風十五橋。”

4、“二十四橋”在詩文中是虛指而非實指,故“二十四橋”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過是泛指揚州小橋多罷了。杜牧常常喜歡用數字入詩。如《江南春》絕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贈別》一詩中有“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譴懷》的詩句中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等等。由此可見,杜牧喜歡用數字,又特別喜歡用約數。因為它為約數,即不是實數,更不是專名。

當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橋”借指揚州,泛指揚州的繁華或是專指揚州美人,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橋”的最終解釋權,恐怕還得歸杜牧。

橋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洛陽橋連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龍門大道。現代老洛陽橋,就是如今供非機動車和行人通過的洛陽橋,於1955年12月底建成通車,是滔滔洛水上的第一座現代大型橋樑。他見證了洛陽新中國成立後的飛速發展,在洛陽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前期,她都是洛陽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她已經成為洛陽人心目中的功勛橋和聖橋。

這座大橋之所以被洛陽人稱作“老洛陽橋”,就是相對於在老洛陽橋東側建成的“新洛陽橋”而言。

新橋於1982年建成,新大橋對開四車道,比老洛陽橋威風得多了。新橋自竣工通車以來,接替退居二線的老洛陽橋,為促進洛河南北兩岸的交流融通和經濟發展繼續做着貢獻,也使洛河上出現了雙橋飛虹的景象。

橋導遊詞 篇7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

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 ——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接着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 “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脱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橋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河北趙縣趙州橋,我是你們的導遊小張。

天下聞名的趙州橋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里處洨河之上,距石家莊市東南區域僅有45餘公里。趙州橋是世界橋樑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石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公元581-62019年),距今已有142019年的歷史。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此橋全長64.40米,拱頂寬9米,兩端寬9.6米,跨徑37.38米,拱矢高7.23米。這座橋建得精巧新奇,造型優美,通體為巨大花崗巖石塊組成,28道獨立石拱縱向並列砌築組成單孔孤形大橋橫跨在洨水兩岸。橋大拱兩端之肩上又各設兩個小拱,這些敞開的小拱減輕橋身重量的同時,又起到了減少流水衝力、加速暢洪的作用,設計可謂非常科學合理。當時,使用這種敞肩拱還是世界橋樑建築史上的第一次,屬於開先河之舉。

因趙州橋屬於“鬼斧神工”之作,千百年來,民間均傳説此橋是神仙魯班祖師修建的。其實,趙州橋是我國陏代傑出的匠師李春和眾多石匠集體建造的,有史記載。保持142019年屹立風姿,趙州橋成為橋樑建築史上難得一現的秀美風景,已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好,遊客朋友們,趙州橋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橋導遊詞 篇9

各位團友:

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的第一站是棧橋。棧橋是青島的象徵,是青島人的驕傲。它位於青島灣,目前全長440米,寬8米,與市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遠處看,它像一條彩虹橫卧在大海之上,盡頭的“回瀾閣”如同飄浮在大海之顛,因此有“長虹遠引”、“飛閣回瀾”之美稱。

30年代棧橋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首、青島市鄉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為之留下詩賦和讚譽,國內外的重要賓客、要員、知名人士在青島觀光時,都要登臨棧橋,欣賞海濱風光。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商標便是以棧橋為圖案設計而成的。

20__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為什麼叫棧橋?關於棧橋的定義,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凡是伸到海里的簡易碼頭都稱為棧橋。”那它為什麼又會成為青島的標誌呢?原來青島在100多年前是一個小漁村,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長200米,寬10米。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也是青島港最早的碼頭建設。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

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南端下立,鋼製橋架上面鋪有木板,並設輕便鐵軌,南端仍是鐵木橋,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1922年青島被中國收回,1931年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半圓型的防浪堤,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形式的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取名“回瀾閣”。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一週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説。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建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砌花崗巖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要求,保持原有的風韻,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使整個橋體煥發了青春。

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有着一百多年的歷史。她身上即刻錄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記錄瞭解放後青島市的建設與發展。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站在棧橋橋頭,沿着這條通往海中的路往前走,如同置身於大海之中,能充分感受到海的氣息,體驗到海的寬廣偉大。碧波拍打着橋面,白雲在頭上飄過,海鷗在天空中飛翔,遊船在海中穿梭,大家在行進中可以看到岸邊的紅瓦、綠樹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充分領略到康有為先生所描寫的:“碧海藍天,紅瓦綠樹”。前面我們看到的這個沙灘是棧橋海水浴場,它是市區浴場中最小的一個,它與繁華的中山路相鄰而且周圍環境十分優美,有很多人到此游泳。

海關大樓前面那座造型奇特的建築是海上皇宮,海上皇宮是一座集遊覽、娛樂、演出、餐飲於一體的旅遊場所,投資一億多人民幣,整座建築是由幾個四分之一的圓體組成的,共6層,地下一層,地上5層,整體用108根柱子支撐,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它以一流的環境,五星級的服務,被列為青島餐飲特一級店。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回瀾閣,我們可以在閣樓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和著名建築。個別景點,我們等一會還將去參觀遊覽,現在我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

回瀾閣對面那座小島是小青島,小青島上因為植被茂盛,鬱鬱葱葱,看上去一片翠綠因此得名“青島”。青島建市後,便以它命名,這個島便改名“小青島”了。

在小青島南面還有一座島,那就是“薛家島”。薛家島原來是一個荒僻的小島,在明朝初年,島上漁村裏有一姓薛的人家出了一員大將叫薛祿,從此逐漸發展成為規模較大的漁村,改名為薛家村,此後小島又改名為薛家島。它的面積為2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38公里,並有青島最長的一個沙灘-“金沙灘”。

大家看到與小青島僅一水之隔停泊着許多軍艦的是中國海軍博物館,她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一處反映中國人民海軍面貌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臨海處原是海軍駐青部隊小型航艦的停泊之處,陸地為海軍部隊駐地。1989年在此籌建海軍博物館。海軍各有關部門提供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該館文物處還在全國進行了廣泛的徵集,經過兩年的緊張籌建,在1991年正式開展,現每年接待遊客達幾十萬人之多。新的海軍博物館正在原址規劃建設,再過幾年這裏將建成世界一流的代表中國海軍現代風貌和水平的新的中國海軍博物館。

接下來請大家看一下北面那兩座高高聳立的塔樓,那就是天主教堂。天主教堂於1932年動工,1934年竣工,高56米,上面的兩個十字架分別為4.5米,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它也是對外開放的一個宗教景點。

與棧橋北端相接的是青島最繁華的商業街“中山路”。德國佔領青島後於1899年為了在後海修建深水碼頭,於是開闢了一條南北連接的道路,這便是中山路的雛形。德佔領青島時期,德縣路以南是德國人居住區,命名為“斐迭裏街”,德縣路以北是中國人居住區,稱為大馬路,1922年,兩條路合併在一起,命名為山東路,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又改名為中山路。中山路全長1300多米,63座建築,160多家商場,同時它還是國家確定的全國100個文明示範點之一。

在棧橋的東側,是泛海名人大酒店,原是德國青島大飯店附屬的旅館部,由德國建築師保爾·弗里德里希設計,為典型德國古典式建築。而原德國大飯店的主要建築於1993年拆毀,在原址上蓋起了泛海名人大酒店。

德國佔領青島期間,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親王多次來過青島,並曾下榻於這座飯店,因而當時俗稱“亨利親王大飯店”或“亨利王子飯店”。當時的德國墨克連堡親王、清朝郵部大臣盛宣懷也曾在此住過。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1月出任臨時大總統。3個月後讓位於袁世凱。同年8月,孫中山到北京與袁世凱會晤後,轉道青島返回上海。9月28日,孫中山抵達德國統治下的青島,曾下榻於此飯店。

橋導遊詞 篇10

安平橋全長2255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3種不同形式: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面用 5~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者重25噸。

橋上築憩亭5座,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規模最大,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着甲,手執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築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近年來,因各種破壞,安平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其水域,特別是兩個橋頭和中亭的水環境已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橋體經上世紀80年代維修至今,受自然力影響加上近年幾次大的颱風,橋體石欄及橋板多處受損,瑞光塔(白塔)常年封閉,鐵欄圍內雜草叢生有礙景觀。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説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

這事讓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在的“龍湖”和“虺湖(huǐ)”。“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説道人挑着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着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在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説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煉。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衝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捲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

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隻,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神話終歸是神話,其實據《泉州府志》記載:安平橋是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築品橋,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趙令衿成之。此橋前後歷時一十三年,是座花崗巖構築的樑式長橋,其長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廣一丈六尺(5米餘),疏水道三十六有二,橋上建有五座憩亭(每裏一亭),其中水心亭俗稱中亭(這是郡守趙令衿的記載)。

橋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的盧溝橋,建於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杆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説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盧溝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我們現在看到的盧溝橋是由11拱的大石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度為9.3米,橋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橋墩砌築為船型,在這之前也是"斬龍劍"的分水尖,當時是用於抵禦急流。盧溝橋的建築裝飾亦別具特色。橋欄為高達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與欄板連接而成,每根望柱頂端都刻有一個大獅,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異、或藏或露的小獅子,於是民間便有"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根據考古工作隊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獅485只。

盧溝曉月--也是燕京八景之一,始於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説,盧溝曉月便是其中一景。你們所看的那邊是橋的東端有碑亭,石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正面為"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

我們都知道“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當時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在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下,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逐漸演變後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現在的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15公里處,是目前咱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剛前面介紹過了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在1444年重修。由於該橋毀於洪水而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遊記中記述此橋並讚歎不已。

咱現在走的這段橋身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牆上,當年日軍的彈痕彷彿還能斑斑可見。現在屬於國家保護文物所以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現在,我們所參觀的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都早已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紀念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謝謝大家的支持!希望我的講解能帶給你們更多的幫助和了解!

橋導遊詞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提起蘭州的橋,人們首先會想到那座令蘭州人驕傲自豪的橋,它就是號稱“黃河天下第一橋”的中山橋。

中山橋位於蘭州市金城關,橫跨黃河,毗鄰白塔。中山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920xx年2月開工,1920xx年6月竣工。它是由美國人設計,德國人承建而成的,建橋花費白銀306600餘兩。中山橋長233.5米,寬8.36米,是黃河上第一座公路橋,所以有黃河天下第一橋之稱。

後來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該橋於1942年改名為“中山橋”。中山橋是全鋼構造的五拱橋,造型美觀大方,氣勢磅礴,北面有鬱鬱葱葱、高高聳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橋下滔滔黃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過。

夜晚的中山橋是黃河岸邊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燈給中山橋平添了一份雍容華貴,遠遠望去,中山橋就像一條威猛的金色巨龍橫卧在黃河之上。臨河觀看,中山橋與水中倒影交相輝映,花燈閃爍,真是美輪美奐!

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山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壓力,現在的中山橋已經改為步行橋,人們在橋上拍照、休閒、娛樂……中山橋因為它的百年曆史和獨特造型成為蘭州的標誌性建築,成為值得蘭州人自豪的名片。

橋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遊覽武漢,我是小導遊劉悦然,請大家多多關照。

朋友們,今天上午呢,我先帶大家參觀的是武漢市的標誌性建築——黃鶴樓,它曾號稱“天下絕景”而名貫古今,與江西的騰王閣、湖南的岳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現在隨我一起參觀黃鶴樓。

黃鶴樓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也就詩元220xx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了,現在我們所站的就是黃鶴樓的一樓大廳,在廳中呢,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我身後這幅《白雲黃鶴圖》,它取材於《駕鶴登仙》的古神話,而黃鶴樓因仙得名説的也正是源於它了,畫中這位仙者跨鶴乘風而起,口吹玉笛,俯視人間,大有依依不捨之情,黃鶴樓下的人羣浮動,載歌載舞,祝願仙人黃鶴能早返人世。

朋友們,請隨我上二樓遊覽,我們現在經過的是被稱作一樓半的跑馬廊,在每兩層樓之間都會有這樣一個跑馬廊,大家想一想,外觀為五層的黃鶴樓加上這四個跑馬廊是不什有九層呢?所以啊,黃鶴樓並不是大家看到的五層而為九層,登上二樓,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這篇《黃鶴樓記》,樓記兩邊有豐富的壁畫,剩下的時間請大家自由觀賞,一小時後在下面的龜蛇鶴雕塑那裏集合。請大家遊覽時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的錢包和手機。

接下來,我們去遊覽長江大橋。長江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和公路兩用橋。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211米。下面就請大家自行徒步走過大橋,路上要注意安全,我們在橋北頭集合。

各位朋友,今天武漢黃鶴樓、長江大橋的遊覽活動結束了,大家玩得開心嗎?等有機會還給大家當導遊!謝謝!

橋導遊詞 篇14

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的蘭州黃河鐵橋人們都熟悉,卻很少有人能説得清她近百年前那段堪稱創舉的興建歷史。

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設發生在20世紀初葉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窮的甘肅與西方人在自主、自願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設材料,包括一個鉚釘一根鐵條乃至建成後刷鐵橋用的油漆,都是在當時國內極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從德國輾轉萬里運至蘭州的;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設是德、美兩國工程師、華洋工匠與甘肅各界通力合作的結晶;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成一舉結束了黃河上游千百年來沒有永久性橋樑通行的歷史……

20世紀初葉,走過了520xx年的鎮遠浮橋終於要和金城蘭州人告別了,僻居甘肅蘭州的一批官員壯志滿懷,欲建前人未竟之功——修建鐵橋,一時間議論紛起。

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十二月十九,時任陝甘總督的升允上書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報告説已經與德商泰來洋行在1920xx年9月11日簽訂了修建黃河鐵橋的合同。而此時,不但合同已籤,建橋所需要的料件也已在轉送蘭州的途中,升允的奏章顯然有些先斬後奏的意味。

按照晚清的文書運轉制度,官員欲辦某事,須先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辦理到一定程度,如果證明不可行,則停止辦理;如確實可行,則上報上級機關或朝廷。如此看來,自認為“賦性迂謹,凡事未經辦妥,不敢遽以上讀宸聰”的升允,並非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是他對建造黃河鐵橋一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衞指揮僉事楊廉才在現在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據明人徐蘭的《河橋記》記載,楊廉在黃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備用,將25艘用繩鎖連接,船下以石鼈固定,船上加蓋木板、欄杆,並在橋南北兩岸各樹一根大鐵柱和六根木柱,以鐵鏈將浮橋固定。整座浮橋“隨波升降,帖若坦途”。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現在仍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鐵柱正是鎮遠浮橋520xx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

橋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 ——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接着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 “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脱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橋導遊詞 篇16

在武漢市,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1955年9月1日興建,1957年10月13日全部建成通車。

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面高80米,下層為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0.25米,可並列行駛四輛汽車。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樑,每聯三孔,共八墩九孔。每孔跨度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

具有民族建築風格的兩端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行人上下。附屬建築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個大橋異常雄偉瑰麗。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使人浮想聯翩。“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不僅將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並有力地促進工、農業的發展。

橋導遊詞 篇17

各位朋友: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小商橋,一提到小商橋,你的思緒也許就會馬上回到1400多年前的宋朝岳飛抗金時代,你也許不由自主的想起岳飛的膾炙人口的《滿江紅》。

小商橋景區位於臨潁縣南12公里處,據《河南通史》等資料上記載:它建於隋開皇四年,也就是公元584年,原來是古潁河道,後來因為商王在此經過,所以改名為小商橋。

在經歷了140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小商橋依舊巍然屹立,沒有倒塌,這是和它的建築結構分不開的。大家現在可以看到:小商橋是一座坦拱敞肩的石拱橋,顧名思義,他是由一個主拱和兩個腹拱組成的。橋長21.3米,寬6.45米,主拱與腹拱都是由20塊紅石拱圈並列而成的.在中共正中的龍門石上,有一個浮雕.雕的是饕餮,它是一種吸水猛獸。在橋墩最上層的石條上,各有一個大力士。橋身可以看到雕刻有很多精美的花紋、圖案、以及幾何圖形等。

“小商橋”之所以聞名海外,是和我國的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分不開的。因為在1992年9月,他派出的三人考察團曾在此考察,得出了這座小商橋要河北趙洲橋的建造時間要早的結論,後來,在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鑑定之後,肯定了這個結論,並稱:“是世界橋樑史上的珍品”。所以,我們稱小商橋是天下第一橋。

除了建造時間久遠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讓小商橋名揚海內外的原因。那就是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岳飛將軍那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裏這樣寫道:“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忘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在這首詩裏所寫的“憑欄處”就是寫的小商橋。

為什麼岳飛要寫下這首詩,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在岳飛的部下,有一位抗金名將楊再興將軍,他是江西人,原本是曹成的部下,曹成後來被岳飛收編,楊再興也就成為了岳飛部下的一名大將。在公元1140年,金人南侵,岳飛由襄陽北上,於金兵大戰於郾城。7月8日,在小商橋南十多公里處,雙方進行了大戰,楊再興和岳飛大破枴子馬,金兵大敗。幾天之後,金兵的首領兀朮又率領十二萬兵眾,以小商橋位前陣,和宋軍對壘決一死戰。岳飛為了乘勝追擊,派楊再興將軍率三百輕騎為前鋒,楊將軍和金兵從辰時死戰到申時,他殺敵心切,為了“擒賊先擒王”,準備越河北上,當時因為天降大雨,河水上漲,楊將軍的坐騎被河中的淤泥、蒿草纏住,陷入河中,金兵看見宋將,於是萬箭齊發,楊將軍中箭而亡。時年三十六歲,當時雖然楊將軍已經身中數箭,但是仍然怒目圓睜,面向北方而不倒。這也就是著名的“郾城大戰”。

隨後的岳飛將軍趕到之後,看到此景,失聲痛苦,將楊再興將軍火化後,僅箭頭就有三升之多。在楊再興將軍身故的地方埋下了他的骨灰,岳飛將軍用自己的長矛在石碑上刻下了:“楊將軍之墓”五個大字。為了替楊將軍報仇,一夜之上岳飛率領的兵眾就飛抵朱仙鎮,正在這時,卻接到了京城臨安讓他班師回京的金牌,此後三天之內,又收到了十一道金牌,悲憤之下,岳飛來到了小商橋,仰天長歎,揮筆寫下了這首大家熟值的《滿江紅》。

這就是這座有着千年歷史故事的小商橋。現在的小商橋已經是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且在20xx年3月29日,國家郵政局首次發行中國古橋特種郵票4枚,河南漯河隋代“小商橋”即在其中。這次的郵票發行讓小商橋再次的揚名海內外。

橋導遊詞 篇18

小商橋位於臨潁縣黃帝廟鄉小商橋南小商河(潁河故道)上。橋為敞肩單孔石拱橋,長20.87米,寬6.67米。大拱競誇11.6米,矢高2.13米,矢跨比為1/5,拱券面厚0.65米,小拱淨跨2.13米,矢高1.2米,兩岸小拱腳間距20.2米,主拱和小拱均由20道拱石並列砌築而成,主孔每塊拱石間均由咬鐵連接。

券面石浮雕有天馬,獅子,蓮花和幾何圖案,拱之上端置有獸,伸出橋身。橋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剛力士像,雙肩扛拱,雙手上託,大小一尺左右,造型生動,風格古樸。據方誌記載,小商橋始建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現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築風格,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

最大的一次修築是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20xx年)小商橋是一座時代較早的古石橋,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做工精緻,是研究建築和交通史的重要資料。1986年小商橋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進行了大修。

橋導遊詞 篇19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斷橋原為鴨綠江上第一座橋,始建於1920xx年,長944.2米,寬11米,十二孔,第四孔為“開閉樑”,可旋轉開合,便於船舶航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被美軍炸燬。中方一側殘存四孔,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現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遊人可登橋憑弔遊覓。是鴨綠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橋景區主要景點。

擔負警衞丹東鴨綠江“斷橋”的丹東邊防檢查站的武警官兵,在完成警衞任務的同時,還向參觀的少年兒童介紹該橋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性。該橋在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中曾被美國飛機炸斷,後來一直是中朝兩國間的交通要道。連接中國與朝鮮的丹東鴨綠江大橋,於1950年被美國炸斷其朝鮮部分成為“斷橋”,近日丹東市政府在橋上安裝了各種燈光,國慶節期間將正式亮相。

鴨綠江斷橋是集恥辱、鬥爭、成就於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1920xx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中國,強行在鴨綠江上修建了這座大橋,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為切斷我方供給線,1950年11月8日炸斷此橋,只剩下殘留在中國一側的“斷橋”。這座橋問世近120xx年來,親歷了中華民族從忍屈受辱到奮起抗爭,從歷經挫折到不斷勝利,從當家作主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艱難歷程。站在斷橋之上,不僅可以回顧歷史,增強愛國熱情,更可以飽覽丹東市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1993年丹東市委、市政府投資200多萬元開發斷橋,幾年來,又投資400萬元,用於增添景點和維修,使斷橋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地,先後被評為省及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年來,斷橋共接待中外觀眾90多萬人次。

為了讓觀眾對斷橋有更深刻的認識,有關人員編寫了近萬字的導遊詞及《鴨綠江斷橋紀念冊》,作為愛國主義教育講解材料無償發給遊客。1999年,開闢了“斷橋史館”,以建橋史、炸橋史、開發史三部分為主要內容,運用文字、照片、圖表、實物等形式再現了這段歷史,並設計製作了100:1的大橋原始模型,再現其雄姿。20xx年,對斷橋重新進行了油漆和保護,顏色上恢復了歷史的凝重感,並且又實施了斷橋亮化工程,為鴨綠江的夜生活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充分發揮斷橋的教育作用,他們結合不同的節日和紀念日,組織各界人士,特別是大中國小生到大橋參觀,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開展了“回顧炸橋歷史,增強報國之志”的有獎徵文活動,在學生中掀起了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勤奮學習,做有用之才的熱潮,3萬多學生參加了這一活動。他們還邀請部分志願軍戰士為遊人講解抗美援朝歷史,配合各校舉辦的入黨宣誓、青少年團隊活動。從這些活動中,讓人們更多地瞭解斷橋,認識斷橋,牢記斷橋。

橋導遊詞 篇20

山東,中國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片偉大的土地不僅有名山大川、碧波萬頃,而且在漫長的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了非常燦爛的文明。山東的名勝古蹟、山水風光舉不勝舉。

各位團友:

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的第一站是棧橋。棧橋是青島的象徵,是青島人的驕傲。它位於青島灣,目前全長440米,寬8米, 與市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遠處看,它像一條彩虹橫卧在大海之上,盡頭的“回瀾閣”如同飄浮在大海之顛,因此有“長虹遠引”、“飛閣回瀾”之美稱。

30年代棧橋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首、青島市鄉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為之留下詩賦和讚譽,國內外的重要賓客、要員、知名人士在青島觀光時,都要登臨棧橋,欣賞海濱風光。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商標便是以棧橋為圖案設計而成的。

20xx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為什麼叫棧橋?關於棧橋的定義,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凡是伸到海里的簡易碼頭都稱為棧橋。”那它為什麼又會成為青島的標誌呢?原來青島在100多年前是一個小漁村,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軍需物資的運輸, 建了兩座碼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 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長200米,寬10米。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 也是青島港最早的碼頭建設。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

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南端下立,鋼製橋架上面鋪有木板,並設輕便鐵軌,南端仍是鐵木橋,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 1920xx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1920xx年青島被中國收回,1931年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半圓型的防浪堤, 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形式的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取名“回瀾閣”。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一週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説。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 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建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 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砌花崗巖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要求,保持原有的風韻,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使整個橋體煥發了青春。

標籤: 導遊詞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4wz4e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