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狼山導遊詞(精選4篇)

狼山導遊詞(精選4篇)

狼山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大家好!

狼山導遊詞(精選4篇)

歡迎您來狼山遊覽,我是導遊員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遊覽狼山,共度美好時光,我感到十分榮幸。

(振衣亭)這個亭叫振衣亭,建於明嘉靖年間,振衣即整衣之義,因為馬上就要登上山頂之廟了,須肅衣以示尊敬。(南無大勢至菩薩壁前)“南無”為歸依禮敬之義,南無大勢至菩薩就是致敬大勢至菩薩的意思。我們狼山被列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是因為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大勢至菩薩與彌勒佛、觀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山上的圓通寶殿供奉了大勢至菩薩的聖像。

(大觀台)這裏就是大觀台。狼山當海之衝江之尾,這裏南望大江如練,東西四山如帶,目極吳楚雲山,氣吞海上蜃樓,這裏奇巒疊嶂,蟬聯呵護,吞天浴日,蔚為大觀,故稱大觀台。古人形容這裏“東鄰日本連環島,北接朝鮮破釜雲”,王安石到此驚歎這裏“影帶諸夷,氣吞吳會”,並賦詩:萬里崑崙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曉寒雲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閬苑仙人何處覓,靈槎使者幾時還,遨遊半是江湖裏,始覺今朝眼界開。文天祥從南通渡海作詩:風急千重浪,潮生萬頃沙......狼山青兩點,極目是天涯。古人有詩:天地皆為水,維揚只此山,特登絕頂上,恍不在人間。這裏的美景真的看不夠,看不夠怎麼辦呢,大家就照了照片回去慢慢看吧。

(向大山門)上面的“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總結。胡yao邦同志對這副對聯十分欣賞,兩次到狼山來後都以此為題作了報告。據説宋朝文學家米芾到此極為驚歎,題下“第一山”,為什麼題第一山,第一是這裏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座山,第二是狼山雖小,景色極佳,千里平原上五山崛起,狼山中峯聳峙,具泰山之雄;北麓巖深林嶂,具青城之幽;後山絕壁臨崖,具華山之險;西山峯巒起伏,具峨嵋之秀,小小一山具雄幽險秀,所以稱第一山,這就是米芾題的“第一山”,你看“第”字如美女梳頭,“一”字如烏龍出江,“山”字如老僧坐禪,令人歎絕。

(進山門)這裏是金剛殿,兩廂哼哈二將,都裸露上身,纏衣裳於腰間,作憤怒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東西啊,不然兩位門將可要對大家不客氣。大家看一看他們的神態,猜一猜那位是哼將,那位是哈將。

(萃景樓)這裏是萃景樓,宋朝初年為三會亭,明初為山頂廟門,明朝正德年間,河北霸州有一支農民軍劉六劉七起義,縱橫南北,所向披靡,後官軍合力圍攻,農民軍就轉戰狼山,這時江面颳起颶風,將農民軍的戰船擊碎,起義軍於是據廟而戰,官兵就在此地放火攻廟,廟被焚而起義軍也被消滅,後來官軍在此重修了這座萃景樓,萃景樓取的是萬千景象薈萃一樓之義。

(圓通寶殿)這裏就是供奉大勢至菩薩的圓通寶殿,佛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記述了大勢至菩薩的成道體會,故稱圓通寶殿。明朝以前為僧伽殿,供大聖菩薩,由於明朝的那場農民起義,明官府以為得江神助颶風,後在此造江海神殿,將大聖菩薩移於後面的大聖殿內。現在供大勢至菩薩,兩邊供十八羅漢。佛經説大勢至菩薩“佛有大勢力,能斷眾生之煩惱,以勵志心得遍照一切,使眾生得力脱苦”,故名大勢至。佛教認為修行有三重果位:羅漢、菩薩、佛。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輪迴就修成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據佛經上説,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盤,住世濟人。菩薩即菩提薩綞,意為“覺有情”,既要自覺;還要有情。既要修持自度,上求菩提;又要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佛在梵文中的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據稱,阿羅漢只有自覺,菩薩覺有情,只有佛才三覺俱全。

(支雲塔下)這裏是支雲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級,為樓閣式磚木結構,腰檐成翹形,朱漆雕樓,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於宋朝太平興國年間,至今已逾千年,據説支雲塔位處南通的中軸線上,支雲塔的塔尖,和南通的南城門(江山門,已拆)及城中的鐘樓,三點連成一線。為南通的風水門户。1984年重修時,曾在塔剎取出諸多經書寶物,修復後重又放入,作為鎮塔之寶。歷代名人登塔題詩,各有佳作,明朝人殷學思詩云:寶塔支青雲,離天無尺五,天上星與辰,歷歷皆可數。這裏曾有一聯: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這便是龍池,據説佛祖釋迦牟尼出生時,有九龍吐水,助其沐浴,池中的小孩便是釋迦太子了。支雲塔下為地藏王菩薩殿,佛經説地藏王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故名。佛祖囑咐他在佛祖滅度後,彌勒佛出生前救助六道眾生,他立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安徽九華山是他的道場,地藏王菩薩兩邊供的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佛經説觀音菩薩專為世人救苦救難,世上苦難太多,她就分身為一千個去救苦救難,這裏的觀世音菩薩像塑有四十二隻手,佛教又有二十五情之説,四十二像二十五情共為一千身。文殊菩薩是諸菩薩的上首,他是智慧的化身,文殊像頭梳五髻,代表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持蓮花,花上安放《般若經》,體現般若一塵不染。 (大聖殿)這裏就是大聖殿,你們看大聖菩薩,身披龍袍,頭戴毗蘆帽,右為弟子慧岸,左為弟子木叉,大聖殿的兩側塑的是二十諸天像,披龍袍的菩薩在全國可能也是唯一的。大聖菩薩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名僧伽,出生在西域碎葉,唐高宗時出遊中原,在長安不久便到遊化江淮,止於泗洲。

一日晚上住在州官賀跋氏家,勸其舍宅為寺,並説此地古時即為寺。賀跋聽之,掘地果然得石碑,為齊朝時古香積寺,並得佛一尊,大家以為是燃燈古佛,僧伽説是普照王佛,果然在佛像上刻有普照王佛字樣。於是賀跋舍宅,造普照王寺。僧伽在江淮廣行善事,廣結善緣,有一次江淮大疫,他廣採草藥,以楊柳灑水救治了無數百姓,又與江淮百姓一起興修水利,化解了幾次大水災。至今民間仍流傳“泗洲大聖降水母”的故事。他在江淮贏得了極大的民心,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僧伽已名滿天下,中宗乃延請僧伽赴長安,執弟子禮,奉僧伽為國師,第二年大旱,皇帝請僧伽大師祈雨,大師用瓶水向空中散灑,頃刻濃雲密佈,大雨頃盆。景龍四年,僧伽圓寂,留下遺願將舍利運回江淮,繼續服務眾生。中宗不捨,留之薦福寺,一言甫下,長安滿城惡臭,後來皇帝到僧伽靈前炷香許他歸普照王寺立塔,頓時滿城異香。李白有詩寫僧伽:“真僧法號曰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戒得長天秋月明,長如世上青蓮色.”韓愈一向反佛,但也作詩讚僧伽“僧伽晚出淮泗上,勢到眾佛尤魁奇”,歷代帝王都賜僧伽聖號,唐懿宗賜證聖大師,周世宗詔令天下造精廬,必立伽真像,賜號“大聖僧伽和尚”, 宋茲寧三年,賜大聖等慈普照明覺國師菩薩,同治帝諡“功昭淮海”,以後民間多稱其為大聖菩薩,據説僧伽為大勢至菩薩化身,以後又多次顯靈救民:宋宣和三年,京都發大水,僧伽現身救災;明正德年劉七起義,僧伽又作颶風等等,至今在廣大信徒中廣受推崇。我們在山腰已經看見幻公塔,據説幻公圓寂時作偈一首“當初不肯住長安,現相西歸泗水間,今日又還思展化,東來海上鎮狼山,”後人才明白原來智幻就是僧伽的化身,從此也知道僧伽來到狼山教化眾生。清康熙十九年,泗洲大水,普照王寺也沒到水中,狼山逐漸成為僧伽唯一的道場。

(魁星亭)這是魁星亭,魁星傳説是古代主宰文運的神靈,他頭象鬼,一腳向後翹起,一手執筆,據説被他點中的就成為舉人。魁星亭的斗拱間鑲嵌七十二快雕版,刻有猴、鹿、鶴等吉祥動物。頂上為二龍戲珠,飛檐翹角,十分漂亮。在魁星亭北放眼望去,只見田疇平野,一望無際,遠處南通城高樓林立,西山逶迤,江入大荒,到晚上,萬家燈火,燦若繁星,好一派壯美景象!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祝願大家遊玩愉快.謝謝大家!

狼山導遊詞 篇2

(振衣亭)這個亭叫振衣亭,建於明嘉靖年間,振衣即整衣之義,因為馬上就要登上山頂之廟了,須肅衣以示尊敬。(南無大勢至菩薩壁前)“南無”為歸依禮敬之義,南無大勢至菩薩就是致敬大勢至菩薩的意思。我們狼山被列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是因為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大勢至菩薩與彌勒佛、觀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山上的圓通寶殿供奉了大勢至菩薩的聖像。

(大觀台)這裏就是大觀台。狼山當海之衝江之尾,這裏南望大江如練,東西四山如帶,目極吳楚雲山,氣吞海上蜃樓,這裏奇巒疊嶂,蟬聯呵護,吞天浴日,蔚為大觀,故稱大觀台。古人形容這裏“東鄰日本連環島,北接朝鮮破釜雲”,王安石到此驚歎這裏“影帶諸夷,氣吞吳會”,並賦詩:萬里崑崙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曉寒雲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閬苑仙人何處覓,靈槎使者幾時還,遨遊半是江湖裏,始覺今朝眼界開。文天祥從南通渡海作詩:風急千重浪,潮生萬頃沙......狼山青兩點,極目是天涯。古人有詩:天地皆為水,維揚只此山,特登絕頂上,恍不在人間。這裏的美景真的看不夠,看不夠怎麼辦呢,大家就照了照片回去慢慢看吧。

(向大山門)上面的“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總結。胡yao邦同志對這副對聯十分欣賞,兩次到狼山來後都以此為題作了報告。據説宋朝文學家米芾到此極為驚歎,題下“第一山”,為什麼題第一山,第一是這裏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座山,第二是狼山雖小,景色極佳,千里平原上五山崛起,狼山中峯聳峙,具泰山之雄;北麓巖深林嶂,具青城之幽;後山絕壁臨崖,具華山之險;西山峯巒起伏,具峨嵋之秀,小小一山具雄幽險秀,所以稱第一山,這就是米芾題的“第一山”,你看“第”字如美女梳頭,“一”字如烏龍出江,“山”字如老僧坐禪,令人歎絕。

(進山門)這裏是金剛殿,兩廂哼哈二將,都裸露上身,纏衣裳於腰間,作憤怒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東西啊,不然兩位門將可要對大家不客氣。大家看一看他們的神態,猜一猜那位是哼將,那位是哈將。

(萃景樓)這裏是萃景樓,宋朝初年為三會亭,明初為山頂廟門,明朝正德年間,河北霸州有一支農民軍劉六劉七起義,縱橫南北,所向披靡,後官軍合力圍攻,農民軍就轉戰狼山,這時江面颳起颶風,將農民軍的戰船擊碎,起義軍於是據廟而戰,官兵就在此地放火攻廟,廟被焚而起義軍也被消滅,後來官軍在此重修了這座萃景樓,萃景樓取的是萬千景象薈萃一樓之義。

(圓通寶殿)這裏就是供奉大勢至菩薩的圓通寶殿,佛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記述了大勢至菩薩的成道體會,故稱圓通寶殿。明朝以前為僧伽殿,供大聖菩薩,由於明朝的那場農民起義,明官府以為得江神助颶風,後在此造江海神殿,將大聖菩薩移於後面的大聖殿內。現在供大勢至菩薩,兩邊供十八羅漢。佛經説大勢至菩薩“佛有大勢力,能斷眾生之煩惱,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眾生得力脱苦”,故名大勢至。佛教認為修行有三重果位:羅漢、菩薩、佛。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輪迴就修成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據佛經上説,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盤,住世濟人。菩薩即菩提薩綞,意為“覺有情”,既要自覺;還要有情。既要修持自度,上求菩提;又要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佛在梵文中的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據稱,阿羅漢只有自覺,菩薩覺有情,只有佛才三覺俱全。 (支雲塔下)這裏是支雲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級,為樓閣式磚木結構,腰檐成翹形,朱漆雕樓,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於宋朝太平興國年間,至今已逾千年,據説支雲塔位處南通的中軸線上,支雲塔的塔尖,和南通的南城門(江山門,已拆)及城中的鐘樓,三點連成一線。為南通的風水門户。1984年重修時,曾在塔剎取出諸多經書寶物,修復後重又放入,作為鎮塔之寶。歷代名人登塔題詩,各有佳作,明朝人殷學思詩云:寶塔支青雲,離天無尺五,天上星與辰,歷歷皆可數。這裏曾有一聯: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

這便是龍池,據説佛祖釋迦牟尼出生時,有九龍吐水,助其沐浴,池中的小孩便是釋迦太子了。支雲塔下為地藏王菩薩殿,佛經説地藏王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故名。佛祖囑咐他在佛祖滅度後,彌勒佛出生前救助六道眾生,他立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安徽九華山是他的道場,地藏王菩薩兩邊供的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佛經説觀音菩薩專為世人救苦救難,世上苦難太多,她就分身為一千個去救苦救難,這裏的觀世音菩薩像塑有四十二隻手,佛教又有二十五情之説,四十二像二十五情共為一千身。文殊菩薩是諸菩薩的上首,他是智慧的化身,文殊像頭梳五髻,代表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持蓮花,花上安放《般若經》,體現般若一塵不染。 (大聖殿)這裏就是大聖殿,你們看大聖菩薩,身披龍袍,頭戴毗蘆帽,右為弟子慧岸,左為弟子木叉,大聖殿的兩側塑的是二十諸天像,披龍袍的菩薩在全國可能也是唯一的。大聖菩薩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名僧伽,出生在西域碎葉,唐高宗時出遊中原,在長安不久便到遊化江淮,止於泗洲。一日晚上住在州官賀跋氏家,勸其舍宅為寺,並説此地古時即為寺。賀跋聽之,掘地果然得石碑,為齊朝時古香積寺,並得佛一尊,大家以為是燃燈古佛,僧伽説是普照王佛,果然在佛像上刻有普照王佛字樣。於是賀跋舍宅,造普照王寺。僧伽在江淮廣行善事,廣結善緣,有一次江淮大疫,他廣採草藥,以楊柳灑水救治了無數百姓,又與江淮百姓一起興修水利,化解了幾次大水災。至今民間仍流傳“泗洲大聖降水母”的故事。他在江淮贏得了極大的民心,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僧伽已名滿天下,中宗乃延請僧伽赴長安,執弟子禮,奉僧伽為國師,第二年大旱,皇帝請僧伽大師祈雨,大師用瓶水向空中散灑,頃刻濃雲密佈,大雨頃盆。

景龍四年,僧伽圓寂,留下遺願將舍利運回江淮,繼續服務眾生。中宗不捨,留之薦福寺,一言甫下,長安滿城惡臭,後來皇帝到僧伽靈前炷香許他歸普照王寺立塔,頓時滿城異香。李白有詩寫僧伽:“真僧法號曰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戒得長天秋月明,長如世上青蓮色.”韓愈一向反佛,但也作詩讚僧伽“僧伽晚出淮泗上,勢到眾佛尤魁奇”,歷代帝王都賜僧伽聖號,唐懿宗賜證聖大師,周世宗詔令天下造精廬,必立伽真像,賜號“大聖僧伽和尚”, 宋茲寧三年,賜大聖等慈普照明覺國師菩薩,同治帝諡“功昭淮海”,以後民間多稱其為大聖菩薩,據説僧伽為大勢至菩薩化身,以後又多次顯靈救民:宋宣和三年,京都發大水,僧伽現身救災;明正德年劉七起義,僧伽又作颶風等等,至今在廣大信徒中廣受推崇。我們在山腰已經看見幻公塔,據説幻公圓寂時作偈一首“當初不肯住長安,現相西歸泗水間,今日又還思展化,東來海上鎮狼山,”後人才明白原來智幻就是僧伽的化身,從此也知道僧伽來到狼山教化眾生。清康熙十九年,泗洲大水,普照王寺也沒到水中,狼山逐漸成為僧伽唯一的道場。 (魁星亭)這是魁星亭,魁星傳説是古代主宰文運的神靈,他頭象鬼,一腳向後翹起,一手執筆,據説被他點中的就成為舉人。魁星亭的斗拱間鑲嵌七十二快雕版,刻有猴、鹿、鶴等吉祥動物。頂上為二龍戲珠,飛檐翹角,十分漂亮。在魁星亭北放眼望去,只見田疇平野,一望無際,遠處南通城高樓林立,西山逶迤,江入大荒,到晚上,萬家燈火,燦若繁星,好一派壯美景象!

狼山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那麼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呢!就是我們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首的狼山了,海拔106.94米。它的北麓石色紫褐,北宋淳化年間,州官楊鈞認為狼山之名不雅觀,下令改名”紫琅山”,但是老百姓仍然把這座山叫狼山,具體為什麼呢?等會上了山我就告訴大家。 狼山分前山和後山,那我們今天遊覽的的路線就是通過獅子橋,經入山之門,石坊三墓,然後到達山頂的支雲塔。好的,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去遊覽吧!請大家隨我從左邊走。

【獅子橋】我們現在所站的橋就是獅子橋,那麼被安置在橋上,就是希望橋能夠堅毅不拔,固若金湯。我們再往前面走。

【入山之門】現在我們面前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呢,就是入山之門了。它建於清乾隆四十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山門朝北,面朝南通城是採用了風水先生的建議,在風水先生看來,狼山面江背城不合通局,認為在山左向北里許當路建山門,並在山門上建樓叫做引頭掉尾,龍氣有側轉逥抱之概,狼山入山之門的“五山拱北”四個大字也出於此説。現在的山門建於20xx年,今山門比舊山門高大壯觀的多,一入此山門舊意味着你進入了大勢至菩薩和大聖菩薩的道場。 進入山門後我們可以看到牆上有一些青銅壁畫,這個上面都是一些在南通做過貢獻的麪人,主要人物有張謇、冒襄等等。(那我具體給大家講下張謇,張謇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他創辦我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

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的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那我們出去看看。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山門前後都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呢。前面我們在進入入山之門前也看到兩顆三百多年樹齡的銀杏樹出了山門我們同樣看到兩顆銀杏樹,大家可能久的奇怪這裏之門會有那麼多的銀杏樹?其實在我們中國佛教寺院裏我們經常會看到寺院裏的道路兩旁種植着銀杏樹,那是因為中國的佛教文化是由古印度傳過來的,如果在古印度的佛教寺廟裏我們會看到寺院了中了和很多菩提樹,那是因為佛祖是在菩提樹下都悟出佛理的,所以佛教寺廟了把菩提樹當成是一種神聖的東西,那麼為什麼中國佛教寺廟裏會種植銀杏樹而不是菩提樹!那是因為菩提樹在我們中國無法生存,而在中國銀杏樹的壽命又很長所以我們就用銀杏樹代替了菩提樹。好的,那麼我們再往前偏右拐一點,大家有沒有看到一隻白狼像。那麼走到那,我就告訴大家真正狼山之名的由來。

【白狼像】那麼剛才在進景區時,我還沒有來得及給大家介紹狼山為什麼叫狼山?有人説是山形似狼,但更重要的是與一個傳説有關。很久以前,狼山廢在江中,人跡罕至野獸橫行,有一隻白狼精盤據在此,狼山的開山祖師為弘傳佛法,來到狼山,便向白狼精借一衲之地修行,白狼精聽説只要一衲之地,便滿不在乎的答應了,那知道和尚運起法力,念起咒語,祭起袈裟,頓時祥雲密佈,金光萬道,那袈裟將狼山盡數罩住,白狼精知道和尚法力無邊,於是只好認輸,不過他向和尚提了一個要求,“我在此這麼多年,希望能保留一個名字”,和尚認為

無傷大雅,於是答應了他,這座山就稱狼山,這就是大聖菩薩借狼山的故事,至今南通還流傳着大聖菩薩借狼山—--有借無還的歇後語。大聖菩薩在江淮非常有名,等一下在山頂大聖殿我會為大家講大聖菩薩的事蹟。因為這座山是狼山,在建廟的過程中,就將廣教寺的建築建成龍伏狼的格局,法乳堂為龍頭,山下的金剛殿為洞開的龍口,輪藏殿、大悲殿為龍的犄角,山道為龍身,山腰的葵竹山房等建築為龍爪,山頂的支雲塔就是甩入青霄的尾巴,古時候狼山在江中,尾上頭下的雲龍,又成龍入江海之勢。從飛機上看,又彷彿巨龍在此飲江吸虹。好,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3分鐘。3分鐘之後,我們再通過長廊,去下一個景點石坊三墓。

【石坊三墓】這裏就是唐代駱賓王、元代金應、清代劉名芳的墓了。駱賓王,想必大家都有耳聞吧,浙江義烏人,七歲即能作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極負文名,與王勃、盧照鄰、楊炯並稱為“初唐四傑”武則天即位後他與揚州刺史徐敬業起兵廣陵,作《討武照(照空)檄》,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一時轟動,武則天讀後被駱賓王的文才震動,説“宰相安得失此人”。後駱賓王兵敗崇川,葬於南通。明朝時有一個姓曹的農民開荒掘地發現一墓,題名“唐駱賓王之墓”,他打開墓一看,見一人衣冠如新,非常驚訝又很害怕,立即將墓用土蓋好,只將石碑帶回,想想還是怕別人發現,就將碑打碎,清朝時劉名芳聽説這件事,就到碎碑的地方搜尋,掘得殘碑僅有“唐駱”二字,於是將駱賓王的墓移葬於此。金應將軍大家可能不知道吧,那麼我提一個愛

國將領,大家便能知道,文天祥。那金應將軍就是文天祥的隨從,他與文天祥同被元軍拘押,文天祥北上時其他人都離開了他,惟獨金將軍相隨不渝,到南通後金將軍一病不起,文天祥將其葬於城西,後人將他移葬狼山,至今城裏還留有“將軍園”的地名紀念他。接下來的一位就是和徐霞客有着共同志向的人了。劉南廬是福建人,乾隆三年到南通後,在軍山“水雲窩”居住七載,考訂史實,搜尋古蹟,最後寫成了《南通州五山志》,為南通五山的文物保護和歷史發掘做出了貢獻。從駱賓王墓往上為金滄江墓,金滄江是朝鮮人,1850年生於開城,曾任朝鮮國史官,內閣參書官等職,1920xx年日本侵略朝鮮,金滄江毅然棄職來華,受張謇委聘擔任南通翰墨林書局編校。他精通漢學,梁啟超曾於1920xx年專程赴通會見金滄江。金滄江僑居異國,不忘故土,身在中國,仍着朝鮮冠服,與他人談及朝鮮事,常痛哭不止,他為兒子取名“光祖”意為光復祖國。朝鮮被日本吞併,他着喪服三日,1920xx年因難酬復國願望,加上中國局勢動盪,在悲憤抑鬱中服毒自殺。金滄江作為朝鮮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被後人視為“朝鮮的屈原”。

【護潮台】大家再往前走一點,現在我們來到狼山的正門,這裏以前是護潮台,狼山位於大江中,江潮朝夕拍打,有時還有淹入大江,為了保護狼山的建築,所以造了這個護潮台,狼山在歷史上一直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宋元以來水師的統帥經常在此江面操練水師,護潮台就成了閲兵台。現在滄海變桑田,大家請看,長江江面已經退到南邊遠處了。

【狼山廣教寺碑前】那麼我們在轉過身子往後看。我們狼山呢山包寺,

寺包山,山是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大家可以看到牌匾上的寺名就叫廣教寺,為什麼叫廣教寺呢?傳説到此山傳法的第一個和尚為了確定寺名,隨手從身上攜帶的佛經中抽出一本,一看是《欏嚴般若廣教經》,於是就把寺名定為廣教寺,這個寺名一方面説明了佛教思想是廣教眾生,另一方面也有廣傳佛法之義。再進去之前我想告訴大家,佛教有種説法進門拜彌勒,出門拜韋陀。待會大家進去就可以拜一下,以表佛心。好的,我們往裏走,首先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袒胸露乳,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他是我們都非常熟悉,非常喜歡的宗教人物——彌勒佛。傳説五代杭州有一個大肚子和尚契此,常身背一個布袋進城,逢人即笑,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卧、行如瘋癲,圓寂時作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後人就根據布袋和尚的形像,塑成了彌勒佛寶相。你看他慈眉善目,雍容大度,有一付對聯形容他“開口便笑,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於人無所不容。”真是大氣度!另外有一付對聯形容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寺廟將彌勒佛塑在大山門口,也顯示出佛教與人為善的思想,接引眾生進廟隨喜。彌勒佛後面是韋陀像,韋陀手持金剛杵,有雙手合什託杵相,也有持杵相,持杵的杵落地則表明該寺是不接納掛單僧的,杵舉中間,表示可以短期接納落單僧,杵高舉在上,則可以長期接納掛單僧。韋陀也是佛教的護法神。它面對大殿,使佛祖説法的時候不至有歪魔邪道打擾,他還對內監督僧人的行動,僧人進出多要從他面前經過,接受他的監督,因此他就象寺廟的紀委書記。

狼山導遊詞 篇4

(狼山廣教寺碑前)我們狼山山包寺,寺包山,山是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寺名叫廣教寺,是全國首批開放的重點寺廟。為什麼叫廣教寺呢?傳説到此山傳法的第一個和尚為了確定寺名,隨手從身上攜帶的佛經中抽出一本,一看是《欏嚴般若廣教經》,於是就把寺名定為廣教寺,這個寺名一方面説明了佛教思想是廣教眾生,另一方面也有廣傳佛法之義。現在大家請跟我來,後來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認為四大天王各主一事,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諧義“風”,東方持國天王執琵琶主“調”,北方多聞天王持傘,主“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主“順”,合稱“風調雨順”。

山門朝外塑的是彌勒佛像,傳説五代杭州有一個大肚子和尚契此,常身背一個布袋進城,逢人即笑,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卧、行如瘋癲,圓寂時作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後人就根據布袋和尚的形像,塑成了彌勒佛寶相。你看他慈眉善目,雍容大度,有一付對聯形容他“開口便笑,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於人無所不容。”真是大氣度!另外有一付對聯形容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寺廟將彌勒佛塑在大山門口,也顯示出佛教與人為善的思想,接引眾生進廟隨喜。彌勒佛後面是韋陀像,韋陀手持金剛杵,有雙手合什託杵相,也有持杵相,持杵的杵落地則表明該寺是不接納掛單僧的,杵舉中間,表示可以短期接納落單僧,杵高舉在上,則可以長期接納掛單僧。韋陀也是佛教的護法神。它面對大殿,使佛祖説法的時候不至有歪魔邪道打擾,他還對內監督僧人的行動,僧人進出多要從他面前經過,接受他的監督,因此他就象寺廟的紀委書記。

這是輪藏殿,對面為大悲殿,兩殿都為重檐歇山亭頂,保留了宋代建築的特點和格局。 (大悲殿)我們常説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裏供觀音菩薩,故名大悲殿。大慈就是給予一切眾生樂,大悲就是拔除一切眾生苦,這裏供奉的觀音像寶相莊嚴,高達六米,兩壁刻着歷代名人畫的觀音像。(若沒有進後山趙繪沈繡之樓,也可於此講歷代名人畫觀音像的由來)。

(法乳堂前)現在我們來到法乳堂,法乳堂取“佛教正法滋養弟子之法身,猶如母乳之於幼兒”之義,我們説如飲醍醐,醍醐是牛奶的精華,這裏命名法乳堂,也比喻佛法是人間思想的精華。以滋養眾生給人智慧給人清醒。法乳堂匾額門聯是已故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一堂都聖哲,萬派皆朝宗”,因為法乳堂供的是佛祖釋迦摩尼像,各派都來朝拜,一堂都聖哲是因為法乳堂兩側供奉着中國佛教史上的十八高僧像,這十八高僧像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參與選定,由南通籍畫家範曾手繪,在北京製成陶瓷壁畫的,這也是全國唯一的。法乳堂東面是方丈室,過去稱俯濤軒,為文人聚會之所,當時狼山腳下便是大江,俯濤就是俯身即可攬到波濤之義。《維摩詰經》説維摩詰住的地方“地方一丈,可容千人”他在此説法,後來方丈便成為寺院主持居住的地方和稱號,室內掛的“善根壽相”的匾額是張謇先生寫給當時的方丈海月法師的。(法乳堂壁畫前)這是譯經大師鳩摩羅什,它譯了很多經典(300卷)其中《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成了後來法相宗的祖典,《法華經》成為天台寺的祖典,《金剛經》成了禪宗的祖典,《成實論》成為成實宗的祖典。玄奘大家都是熟悉的,他又稱唐三藏,因為佛教典籍有三藏數千部,經藏是記錄佛祖語錄的經書,論藏是後人論述佛經的著作,律藏是講佛教戒律的書籍,通一藏才可稱法師,歷史上通曉三藏的人寥寥可數,玄奘就是通曉徑論律三藏的法師,所以被稱為三藏法師。唐僧赴印度取經,取回不少經文,其中他譯的《瑜珈師地論》《成唯識論》後來成為唯識宗的宗典,玄奘後來被尊為唯識宗的初祖。這是禪宗大師慧能,他本來不識字,後來聽人家讀《金剛經》一聽之下,如瓶注水,豁然開悟,於是投奔到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弘忍為了傳法考驗弟子,命弟子各作一偈,他的大徒弟神秀作了一偈: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慧能

聽人家讀了以後,認為寫得不夠,他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引得弘忍大驚,後來便傳法脈給慧能。慧能的這首偈,含有深刻的佛教思想和哲學思想,菩提代表物質,明鏡代表意識,菩提無樹,明鏡無台,這樣物質和意識都是空的,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於是大徹大悟。慧能強調頓悟,認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見性就能成佛。後來慧能被尊為禪宗的六祖。這位是弘一法師,他是近代律宗大師,中興了衰微已久的律宗。在俗時為書畫、音樂、篆刻、戲劇大家,少年時,風流倜儻,極富才氣,“二十文章驚海內”,也曾到日本留學,他的成就很多:他最早將西洋油畫引入中國,他和歐陽予倩等創辦“春柳社”,是中國話劇運動的最早創始人,他也寫了很多傳頌一時的歌曲,如《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但是在藝術成果輝煌、如日中天之時,他卻毅然於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九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他懷着振興南山律宗的宏願,雲遊四方,萍蹤無定,掛單弘法的寺廟達上百處。1920xx年後駐於閩南弘法利生,1937年日寇侵華他提出“唸佛不忘愛國,救國必須唸佛”,自題居室為“殉教”室。並説:“為護法故,不怕炮彈”。後廈門遭日機轟炸,彈片入室,大師泰然無懼,終不傷其毫髮。誠如他的一首詩云:“亭亭一枝菊,高標矗晚節。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他持戒謹嚴,芒鞋衲衣,(據説出家後只穿一件衲衣,補釘二百多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皆被謝絕。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圓寂於泉州温陵養老院,享年六十三歲,圓寂前寫下“天心月圓,華枝春滿”及“悲欣交集” 的偈語。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相表記》。

標籤: 導遊詞 狼山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3qynz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