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西導遊詞 >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精選20篇)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精選20篇)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衞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尚存500餘座,主要分佈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慄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精選20篇)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名防衞特徵的堅固民居。圍屋外牆厚1米(燕翼圍牆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後多有設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並取牆內側2/3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貫通一氣,方便佔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闢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牆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飢。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2

贛州市位於江西南部,贛江上游。它四周依山,三面臨水,洋溢着濃郁的南國風情,古有“富麗江城”之稱。贛州市總面積479平方公里,人口40多萬,居住有漢、回、壯、舍等16個民族。它扼守贛、湘、閩、粵四省要衝,秦漢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現為贛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贛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縣至今,已經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古時曾名虔州,又稱虎人城。歷史上贛州曾是溝通贛、湘、粵、閩的南方重鎮,素稱“閩粵咽喉”,歷來與廣東及東南亞有着緊密的貿易往來。當年藉着贛江黃金水道和嶺南古驛道之便,這裏“商賈雲集,貨物如雨”,留下了“南方絲綢之路”的美名。透過歷史的煙雲,我們彷彿看到一隊隊馬幫馱着景瓷、香茗、竹木等士特名產,過贛州、越梅嶺、源源不斷運往廣州以至南洋。

贛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從東門到西門的宋代古城牆,沿江而築,婉蜒三千六百多米,歷盡宋、元、明、清、民國多代,垛牆、炮城、馬面、城門保存依舊,宋城的雄姿依舊,古韻猶存,被專家們譽為宋城博物館。聳立在章貢兩江合流處的勝景八境台始建於北宋,現為三層,飛檐斗拱,畫樑朱柱,雄偉挺拔,巍然壯觀。位於賀蘭山上的鬱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處,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這裏留下了千古絕唱:“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一曲《菩薩蠻》使贛州名聞遐邇。還有巍峨的慈雲塔,形若游龍的古浮橋,規模宏大的七裏鎮古瓷窯,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廟,蘇陽長談的夜話亭,客家風情濃郁的民居建築羣,一處處古蹟,一座座名勝,猶如羣星,把贛州裝點得絢麗璀燦。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3

青山環抱,綠水環繞,贛州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贛汁的源頭。市內綠樹成蔭,碧湖成羣。六大公園分佈其中,景色各異,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薈萃,花似錦;有的曲徑通幽,園林點綴。

贛州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空運、水運、鐵路、公路相結合的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黃金機場航班可達廣州、廈門、內昌等地;贛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贛江上下航行,可與區內、省內及長江沿線的省市相通,有明顯的水運優勢。貫通我國南北九個省市的京九鐵路,把北京、香港與贛州連成一體,贛州成為了全國鐵路網上的一點,與各大城市相通。以贛州市為中心的公路主幹線幅射四方:北行,經昌贛二級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條幹道通廣東,經大餘可至韶關,贛粵西線二級公路可達廣東、深圳,沿贛汕公路,經梅州可抵達汕頭;東行,沿贛閩柏油公路,經瑞金,可達福建長汀、龍巖、廈門、泉州;西行,經崇義,遂川、井岡山、蓮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陽。

贛州山河佳麗,風光旖旎,歷史悠久,古蹟甚多,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已成為江西旅遊熱線之一。贛州市有古建築300餘處,古墓羣10處,古遺址10處,古石龕摩巖石刻5處,革命遺址5處,名勝16處,這些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4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為堅實的封閉體,遍佈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櫃”到大至佔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羣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5

從龍虎山山麓沿瀘溪河乘竹筏西行,在七裏之內有一百多座山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稱為“仙水巖”的24座山峯。仙水巖是仙巖和水巖的總稱。水巖以其碧水丹山而聞名遐邇。這裏怪石遍佈,山水相映成趣,景點最為集中,有仙女巖、仙桃石、僧尼峯等十大美景,當地稱之為“十不得”。一景:男女相依的僧尼峯,又稱 “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二景:含風不動水中游,又稱“蓮花戴不得”。三景:形象逼真的仙桃石又稱“仙桃吃不得”。四景:橫溪枕流的玉梳石,又稱“玉梳梳不得”。五景:天師丹勺巖,又稱“丹勺盛不得”。六景:惟妙惟肖的蘑菇雲,又稱“仙菇採不得”。七景:孤峯獨秀的石鼓峯,又稱“石鼓敲不得”。八景:漩渦翻滾的道堂巖,又稱“道堂坐不得”。九景:紅紫斑斕的雲錦山,又稱“雲錦披不得”。十景:華夏唯一的仙女峯,又稱“仙女配不得”。這裏的清溪繞山蜿蜒、奇峯橫卧碧波,四野景色美不勝收,有“小灕江”之稱。兩岸的巖石千奇百怪、氣象萬千,特別是著名的“十不得”巖石景觀,大都惟妙惟肖、妙趣橫生。

江西井岡山導遊詞 ·南昌市導遊詞 ·九江市導遊詞

從上清碼頭可以乘到竹筏,一路上不僅可以看到“十不得”景點,還能看古代懸棺表演。在二十四巖的盡頭有水巖,這是一個臨溪的大巖洞,裏面可容納數百人。洞前江水澄清、洞頂懸空伸出江面,人站在洞口頗有些驚險之感。

廬山景區導遊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風光秀麗、景色怡人的廬山,我是大家的導遊小白,接下來的時間呢就由我帶着大家領略廬山的風光,希望我的導遊詞能讓大家滿意。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具有非常高的科學價值以及旅遊觀賞價值,是我國的優秀的自然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我國的避暑勝地。

遊廬山一個必須具備的工具就是雨具,因為廬山的天氣變化無常,偉大的詩人蘇東坡在遊覽廬山的時候,就恰好趕上了雨霧天氣,於是在朦朧中感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廬山的天氣就是小孩的臉,時而晴空萬里,時而大雨瓢潑,所以大家一定要準備好哦。

下面是導遊詞的第一個景點,廬山秀峯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這個瀑布最好的形容了,看完了瀑布,我們會來到含鄱口,這裏有非常壯觀的雲海,真可以説是氣吞江湖呢,過了含鄱口,會經過風光秀麗的錦繡谷,它的得名源於一年四季的花開燦爛,就好像一塊五彩斑斕的錦繡,因此大家就叫它錦繡谷了,在這裏呢,大家可以盡情的和大自然的美景合影留念哦,離開錦繡谷,我們就來到了仙人洞,仙人洞裏面有個專供遊人拍照的懸空大石板,可以説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不過大家拍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為就曾有過女孩不小心從石板上掉下懸崖的慘劇發生,同時提醒大家,我們沿路都有設計精美的垃圾箱,大家一定注意把手中的垃圾放到那裏面去哦!

好了,我的導遊詞就説到這了,剩下的時間交給大家自由活動,不過記得我們的集合時間哈,晚飯後我們還有好玩的互動遊戲等着大家!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6

五指峯自然風景諸多,分佈較廣,山內奇峯異石,峭壁崢嶸,溝谷縱橫,溪流密佈,深澗秀瀑,竹木茂密,古木參天,巨藤攀崖倒墜,各種野生動物在林中生息繁衍。五指峯 國家森林公園古木參天,物種豐富。有較多的古第三紀植被資源。主要森林植物有南方紅豆杉林、柏林、長苞鐵杉林等30多個類型。有高等植物138科220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2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8種,大多都處於原始或半原始狀態。 五指峯國家森林公園優越的生態環境為大量野生動物提供了

休養生息的場所,有豹、黃腹角雉、 金雕、梅花鹿、黑麂、蟒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穿山甲、獼猴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0餘種。境內是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之一,被列為世界候鳥觀察站。

五指峯風景有奇特的石、崖、瀑、樹、泉、霧,曲徑通幽,步步得景。登山入林,彷彿如臨仙境,大有“入目高山生翠靄,穿雲下瀑瀉銀河”之感,神祕而又風光絕綸,是探幽觀光的最佳勝地。五指峯如五指矗立,直插雲霄,最高指峯海拔1607米,遠觀五指峯儀態萬千。它的雄姿,比井岡山的五指峯、海南省的五指山,更為形象、更為生動,而更富有美麗動人的傳説;鷹盤山石筍如林,黃山鬆傲立石壁,笑看蒼山;迎客鬆亭亭秀立,禮待彩雲。時有珍禽異獸玩耍於石筍之間;睡女峯如少女仰卧,安詳平靜,神形倩影,彷彿在等待“牛郎”下界;盤古飛石、仙人劈柴石、綿羊石、仙鴨石、將軍石,哈蟆王石……等山石景觀形神兼備,維妙逼真;熱水温泉區域內的熱水温泉,水温42度,宜於理療沐浴,可以沐浴保健,令人温馨又暇意;蕉坑、馬尾水多級瀑布,瀑水落差近百米,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五指峯國家森林公園山、崖、石、瀑、泉、林、霧等自然景觀千奇百怪、多姿多彩。氣勢磅礴的山,雲霧繚繞的峯,奇特別緻的石,構成了森林公園的主旋律。博大的高峽平湖、飄逸的山間瀑布、潺潺的九九曲水、激情的地熱温泉、驚險的峽谷漂流,豐富着森林公園的內涵。

盤古仙寺位於三家村西面山頂,有一狀如雞蛋的巨石,恍若天外飛來,傳説是開天闢地的“盤古仙”所為,故名“盤古飛石”。石下有一大山洞,建有寺廟,傳説為北宋始建,洞中廟內有18座浮雕佛像,面孔神態各異,至今保存完好。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7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你在井岡山相遇,相知,相識,我感到很高興!今天這井岡山之旅就由我為大家做嚮導。

我是##旅遊行的##,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

那麼我就長話短説,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井岡山......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

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為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中國台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

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

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設羣縣制起,即為九江羣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

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0xx年,這裏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

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為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峯,地勢險峻。

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1920xx年秋,毛澤東。

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

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

1982年,這裏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

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

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羣、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

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為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中國台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

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

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設羣縣制起,即為九江羣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

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0xx年,這裏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

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為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峯,地勢險峻。

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1920xx年秋,毛澤東。

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

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

1982年,這裏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

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

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羣、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光榮歷史。

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

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眾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峯、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

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遊,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

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

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遊"的慨歎。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濕潤性氣候。

年平均氣温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温24℃,為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温3℃,為最冷月。

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

冬温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

這裏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

這裏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

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

光榮歷史。

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

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眾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峯、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

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8

龜峯塔位於東江邊的龜峯山上。傳説神仙因同情終年為水所害的河源人,萌發了惻隱之心,在新豐江與東江匯合的地方放了一隻大水龜,讓它變成一個山包,然後建一座塔以鎮水妖。故此山稱為龜峯山,塔名曰龜峯塔。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是廣東省公曆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樓閣式磚塔。

傳説從前河源人民年年為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雲遊於此,看到民不聊生,萌發了惻隱之心,遂在新豐江與東江的匯合處投下巨龜,化為龜峯山,上置龜峯塔,以鎮水妖。至此人民安居樂業,歲歲平安。

龜峯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屬佛塔,歷來被列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東江第一塔”美譽,為廣東省首批公佈重點保護文物之一。龜峯塔平面為六角形,第一層外邊長為四點八米,內邊長為一點六米,牆體厚為三點三米,通高四十二點六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一明一暗,有如竹子,節節上升,層層收分。各層設有杉木樓板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牆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龕。明層有一門上通另一層平台和五個門孔通外邊平座欄杆,沿階梯盤旋而上,可達頂層。平塔屬青磚結構,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寬厚。平座設有木欄杆,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連,為典型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每層塔檐現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滴水,角樑下懸掛銅鐘。龜峯塔經八百五十七年的風雨侵蝕,原塔頂已失,台基被堆積塵土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內各層原有木樓板亦已毀壞殆盡。

龜峯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屬磚仿樓閣式塔。塔呈六角型,底邊長為5米,內空心,塔底壁厚為3米,有穿壁磚級直上各層樓板,繞塔外平層座逐級可登上頂層。修復前,塔頂已毀,殘高為32米。龜峯塔修復前,塔身基本完好,未見有傾斜與裂縫。原塔為黃泥砂漿砌結,磚有青、紅兩種,尺寸不一,規格有30餘種。塔頂台基已被堆積土埋沒,東北角有兩棵大葉飛榕。 從首層塔身樑枋洞孔分析和塔基挖掘考證,原應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均有3米左右的木樑斗拱瓦面。塔身每層遞減,各層均有菱角牙磚疊澀挑出的檐口與平座,因年久失修,修復前的塔檐與平座,已有不少崩塌脱落,特別是二層東南角尤為嚴重。各層瓦面無存並遍生雜草飛榕,塔身內腔原有的木樓板,亦已毀盡無存。

民間流傳有“龍川塔無影,河源塔無頂”的傳説。其實,龜峯塔原是有頂的,其一:河源塔無頂只不過是一百多年來的事。因為《河源縣誌》記載:“咸豐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龜峯塔崩第一級”。這裏所指的第一級,其實就是塔頂。估計塔頂從此後就未有復原,現塔頂所堆積的較少青磚,可能是後來臨時用大鐵鍋封頂時而砌的。其二:修復前塔身內腔第六層保存有一條40×40釐米的硬質託樑,這是龜峯塔原有塔頂的實物依據,現在恢復塔頂也照原用這條託樑。其三:據專家考證,凡宋代磚砌的密檐式樓閣塔都是有頂的。

一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後,在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龜峯塔獲立項修復。修復工程嚴格遵守“修舊復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該塔在民間有“河源塔無頂”的傳説,但據有關專家考證,龜峯塔原有塔頂,只是因為“咸豐二年壬子,龜峯塔崩第一級”(見《河源縣誌》)所造成的。縣誌所記的“崩第一級”即是原來的塔頂。且修復前在塔腔第六層發現的一條大橫樑,就是建塔時用來承託塔頂的實物見證。從首層塔身外面的樑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圍出土的柱礎石可以證實,該塔原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伸出四米木樑塔檐,俗稱“塔裙”,這次按宋式復原。在維修復原過程中,先後發現幾塊紀年磚。其中一塊上刻“紹興二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磚”;另一塊上刻“萬曆三十年修”。這兩塊銘文磚不但解開了該塔始建實際年代的千古之謎,而且還證實了明代萬曆年間重修過一次的史實。修復後的龜峯塔更顯得莊嚴雄偉,瑰麗拔秀。登上該塔憑欄四眺,新老市區一覽無遺。現已開放為旅遊區,吸引着大量中外遊客。

鑑於龜峯塔歷史悠久,塔式典型,為東江著名古蹟,有較好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重修龜峯塔對保護文物和發揮古塔的旅遊參觀作用,豐富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05月25日,龜峯塔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9

大家好!我是龜峯景區的導遊小張!歡迎大家來到龜峯景區遊玩。我們龜峯自古以來就有“三十六峯八大景之説哩”!接下來我就帶大家進入龜峯詳細瞭解一下吧。

大家看,我們的正前方就是老人峯!老人峯可謂是龜峯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從不同德角度來看,有四種不同的風韻哩!大家朝正前方看,老人峯是不是酷似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呵呵!我們再從左側看看吧!這時的老人峯多像一個身披盔甲,高昂着頭準備出征的將軍啊。我們再從右邊看看吧,是不是像一個揹着竹簍的村姑啊,可仔細看看又像我國的珍惜動物——“大熊貓”!

我們下一站要去的地方就是當年拍《西遊記》的一個景點——天女散花。從60米的懸崖上落下來的水花就像一位仙女在空中散花,很漂亮吧。

好了,朋友們接下來的時間是屬於你們自己的。你們可以盡情地拍照留念,也可以繼續去遊覽其他景點。我相信龜峯一定會給你們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朋友們再見了。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0

廬山石門澗,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廬山石門澗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廬山石門澗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石門澗又有“廬山植物一絕”美譽。

景區面積六千餘畝、景觀百餘處。集“雄、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

石門澗是廬山僧俗最早開闢的旅遊景點。東晉時東林寺高僧慧遠及廬山道人曾遊覽石門澗,並寫下了吟詠石門澗的詩及序。隨後,唐代江州司馬白居易曾到此覓古攬勝,他在詩中感慨:石門澗的山水“清輝如古昔”,知識由於道路的險峻,這個廬山早期開發的景點“自東晉以後,無復人遊歷”。明萬曆46年(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 ”

山因人重,景借名傳。早在1620xx年前,這裏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慧遠在此築“龍泉精舍”,率儒、釋、道18高賢常遊於此,傳經佈道,使之成為淨士宗的發源地。其寫下的《遊石門詩並序》,開了我國山水遊記的先河。此後謝靈運、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歷代數以百計的文人墨客都為之相涉,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與摩崖石刻,文化底藴深邃豐厚。

廬山石門澗瀑布是廬山眾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廬山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廬山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

廬山石門澗面對峯崖,隔澗箕立,結成危樓險闕。最窄處的“小石門”,石門澗兩崖之間僅存一縫,遊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谷間,高崖懸流成瀑,深谷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巖,沿澗巧布,成為“石台”,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石上攜有“石門澗”三個大字。

過大磐石,廬山石門澗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峯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峯簇擁,迭峯屏立。削壁千仞的峯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廬山石門澗真是奇峯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工,也難劈此勝景。

廬山石門澗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吸引了歷史上無數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尋幽探險。石門澗峯峯嶺嶺,遍佈履痕;溝溝壑壑,迴盪歌吟。現有古文化遺址20多處,古詩詞200多首。南北朝傑出詩人,謝靈運在澗旁築“石門精舍”。東晉高僧慧遠大法師在此佛法五年築龍泉精舍.寫出了我國最早的山水遊記——《遊石門詩並序》。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1

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詹導。歡迎你們到龜峯遊玩。希望我的服務能讓您多一份歡樂,也希望你們玩得開心,玩得盡興。

龜峯景區位於弋陽縣城南部四,五公里處。我們穿過鎖春洞,只要坐幾分鐘的觀光電車就會到達景區。

大家請跟我來。大家看,這就是駝背迎賓龜。駝背迎賓龜在綠樹成蔭的樹林上特別像一隻巨大的烏龜在歡迎着每一位遊客。你瞧,它低着頭,駝着背,正在歡迎我們呢!

接下來,朋友們請跟我走,別走丟了。往前看,一位老人站立在叢林之上,身披一件長袍,下巴拖着長長的鬍鬚,威風凜凜的。這就是老人峯了。我們再往左邊瞧,老人似乎又變成一位武士,身披盔甲,佩帶鋼槍,全副武裝,像是要參加激烈的戰鬥。回過頭來往右看,武士又象是一位揹着沉重竹簍的村姑,慢慢地走在林間的小路上。最後往後看,村姑變成了一位國寶——大熊貓,它活靈活現的,憨態可掬,可愛極了。看到這裏,想必都知道這座山的名稱了吧。沒錯,這就是老人峯的四看奇景。

我們再往前走,現在來到三疊龜山下,遙遙遠望,看到三隻龜疊在一起。最下面的那隻龜叫大力龜,中間的那隻叫綠毛龜,最上面的就叫小胖龜了。相傳,這三隻龜跟着媽媽去遊玩,路過東海,龜媽媽就被東海龍王給抓去了。三隻小龜就爬到這座高峯上等媽媽,就這樣,等呀等呀,等了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烏龜們慢慢的就變成的石頭龜了。

好了,本次遊纜就到這裏了,請朋友們自由活動四十分鐘,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亂扔垃圾。

2、要注意安全。

3、不要破壞文物。

四十分鐘過後,我們在停車場集合。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2

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旅行的導遊,我們今天將參觀客家民居。  

在這裏,我們先了解一下客家民居。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都居住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得是避免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這種房屋。大家誰我手指的方向看一下,這些營壘似的住宅就是客家民居。好,咱們下車吧!  

這種房屋用糯米飯和雞蛋清作粘合劑,在土中摻石灰,以竹片、木條做筋骨製造而成的。這樣夯築的牆厚1米,高達15米,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建房屋佈局均勻,宏偉壯觀,像橘瓣一樣排列。大家來用手敲一敲這房屋,是不是非常堅硬?沒錯。普通房屋壽命一般在七十、八十年左右,這些客家民居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呢!經受過非常大的打擊卻還是安然無恙。

客家民居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呢?每户人家分到低層至高層各一間房,房屋用途驚人的統一:底層是廚房兼飯堂,二層當貯倉,三層以上做卧室。兩三百人聚居一樓,秩序井然,毫不混亂。  

今天咱們就參觀到這裏吧,明天再見!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我們南昌旅遊,今天我們參觀的景點是,她位於南昌南郊8公里處的梅湖定山橋畔青雲譜。是一紀念,紀念一位在中國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大書畫家―八大山人。那裏的陳列室內有系統的展示了八大山人的書畫藝術和生平史料,並時常展出歷代畫壇高手的佳作。在園林裏,有以碑刻方式展示八大山人藝術精品的書畫碑廊,我們將置身於古色古香,人文氣息濃郁,曲徑幽幽,機具逸趣的,我想我們的八大山人紀念館之遊,將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現在我們來到了八大山人紀念館,這是一處極具江南特色的園林建築。院內有數百年的古樟樹,苦櫧樹,羅漢松,青葉蒼幹,繁陰廣被,覆護着青磚灰瓦白牆紅柱的殿宇,顯得格外清靜。密葉篩過的天光灑在小徑上,明暗閃爍,野趣橫生。一灣荷池倒映着籠籠修竹,魚兒嬉戲,花影搖曳。園外清溪蜿蜒,微波盪漾,溪畔農田,農舍炊煙縷縷,環境非常優雅。八大山人紀念館成立於1959年10月,是國內第一座古代畫家紀念館。她的前身是青雲譜道院。現在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青雲譜的概況。青雲譜道院的創立有着久遠的歷史文化背景。相傳早在2500年前,周靈王之子此開基煉丹,西漢末年,南昌郡尉梅福曾棄官隱釣於此,後人為了紀念他建了“梅仙祠”。東晉始有道教淨明派,在此建“太極觀”。唐代時易名“太乙觀”,宋朝時為“天寧觀”;直至清代時定名為“青雲圃”,這時的“圃”為苗圃的.“圃”,而現在的“譜”是家譜的“譜”。

遺址現存大門、二門建築,大門石額刻有“青雲圃”三個大字。

二門前後額分別刻有“淨明真境”,“眾秒之門”字樣,整個建築於1957年定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昌積澱深厚,淨明道教產生形成於此。現在我們所見的建築基本上是明清建築。主要三大殿依次是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現已經改為陳列室)。三殿前後之間有天井內院,種植古樹,形成前後四合院佈局,古樸幽雅,整個紀念館佔地約11000平方米。建築與園林透露出蒼莽野逸的情趣,不同於各地達觀顯貴的私家園林,在文史價值方面,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義。

現在我們來到了陳列館,這裏陳列着八大山人生平事蹟和他的繪畫、書法作品,在欣賞他的書畫作品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國粹之一,中國畫,又簡稱國畫。它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國畫根據其表現形式可分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八大山人擅長水墨大寫意,是中國畫壇三百餘年來很有影響的人物。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da),生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0歲。是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世居南昌。他幼時,承襲儒學,受過良好的藝術薰陶,過着王孫貴族生活.(1644年),明朝滅亡,清政權建立,使當時只有19歲的八大山人承受着國破家亡的沉重打擊。擁有特權的貴族家庭破落了,美好理想破滅了,他從赫赫皇族論為逃避殺身之禍的遺民一員,先是躲進深山老林,後剃髮為僧,?依佛門,苦心修煉,成為禪門之中的佼佼者.50多歲還俗.他一生隱於書畫,並將儒、釋道思想融通在其書畫藝術當中。集遺民、禪師、畫家於一身,以那奇情逸韻,拔立塵表的手筆,屹立於藝術之林,成為一位承前啟後的藝術巨匠。八大山人作品幽深宏遠,寧靜純潔,超凡脱俗,渾然天成,形成了“八大”獨特風格。大家看,他畫的鳥,鼓腹聳背,白眼向人,寥寥數筆勾勒出的花草樹石,清新、自然,以最簡省的筆墨,表現大千世界豐富的氣象。再來看看他的題款,他將自己的身世遭遇,玩世不恭的態度表現在“八大山人”這四個字的連草書寫中,酷像“哭之”,“笑之”,寓意哭笑不得,啼笑皆非。

後人評八大畫“鬆、蓮、石”最佳,我們看他畫的荷花,長長的荷柄頂着片片荷葉,迎風搖曳,喻意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風範。再來看所畫松樹,虯枝蒼幹一氣呵成,筆簡意賅,筆墨無多,氣勢磅礴,姿態非凡。他的畫面中常常只有,一隻鳥,一拳石,一尾魚,簡潔凝鍊,留出許多空白,使其餘意豐富,供人們有開闊的想象空間。

八大山人書法成就也很高,他徹底摒棄了一切世俗功利觀念,而進入忘我之境。

他的字氣舒神斂八大山人為清代初畫壇革新派“四大畫僧”之一,其人品、畫品啟迪着三百年來畫壇上、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李苦禪等一代又一代畫家,藝術生命力經久不衰。

走出陳列室,我們來到園林中,這裏有一座銅像―八大山人像。於1986年為紀念他誕辰360週年而立,八大山人面目清秀卻又十分倔強,微笑着迎接大家的到來。兩棵古樟守護在他的身邊,與他朝夕相伴。在園林的東面建有一座八大山人書畫碑廊,將八大山人部分精美作品篆刻在石碑上,供大家欣賞、學習。

八大山人紀念館自1959年開館以來,受到各級人民政府的支持,國內外賓客參觀後都讚不絕口。今天我們的八大山人紀念館之遊就要結束了,不知大家是否有了一個較完整地認識。目前八大山人紀念館成了我市與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的窗口,所以説八大山人藝術,不光屬於江西,中國,也正逐步走向世界。

最後,請大家對我的講解多提寶貴意見,也祝大家在我們南昌玩得愉快、盡興!謝謝大家!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4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

曉起,是婺源文化生態旅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生態示範村。

曉起是清代兩淮鹽務使江人鏡故里,位於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江灣鎮境內,溪河交會處。據曉川《汪氏宗譜》記載:唐乾年間汪萬武始居,以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啟明而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後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故曉起又有上下曉起之分。

羣山環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後天井,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着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以及樑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想象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國小後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佈的婺源也不多見。村中也頗多明清古建,風格各具特色,村內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迴環如棋局。一些村屋門前設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園景象。此外還有雙井印月、濯台煥影等景。

曉起的"三雕"藝術久享盛名。三雕即磚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繼序堂"、"禮耕堂"是曉起"三雕"藝術的代表之作。

曉起的名貴古樹觀賞園薈萃了千餘株古樟羣及全國罕見的大葉紅楠木樹和國家一級樹種江南紅豆杉。它們不僅是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的有力佐證,更為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

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遮天蔽地的古樹,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最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

曉起交通便捷,離縣城34公里,黃山100公里,景德鎮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區。大型停車場、酒樓、各式竹、木結構房屋等配套設施完善,可以同時接待400多人吃、住、遊、樂。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5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衞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尚存500餘座,主要分佈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慄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名防衞特徵的堅固民居。圍屋外牆厚1米(燕翼圍牆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後多有設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並取牆內側2/3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貫通一氣,方便佔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闢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牆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飢。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為堅實的封閉體,遍佈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櫃”到大至佔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羣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6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後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水繞景色秀麗、人傑地靈。自宋至清數百年間,先後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個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並有十七位飽讀經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名士更是享譽鄉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村裏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為“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個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遊覽入口] 請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橋、石碣、牌坊、柳堤、樓閣、古樹誤....田園般的景緻充滿了清新、自然的鄉村氣息,這就是我們李坑的水口。説到水口,我要告訴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個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落景觀和風水的重要體現。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道沿着這鄉間小道去探尋-下李坑水口的奧祕,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書橋]“不嫌慢步觀山景,何妨小坐聽溪聲”。現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飽經風雨的古橋建於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為一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為官多年後,“逐欲上硫歸養,適聞父喪棄歸,繼遭內艱,志隱不出”。回鄉後,見這裏行人挑擔來往於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遂決意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後,村人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為“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説是個奇蹟。因此,也成為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裏人叫它楊柳磁,傳説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李侃歸隱後,“當題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飛瓊”指的就是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彎碧水,由碣頂奔騰直下,嗶嘩的溪水,宛如一道飛瀉的白玉,真是美不勝收。

[至牌坊處]“美景不勝收,轉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誌類,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誌性建築,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為什麼叫“李坑”?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後,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村裏老人説,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後歷經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為理姓,後到商約王時,理氏商孫理徴,因直言約王的戲暴無道而被處死,其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倖選。選難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於當地人習慣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為“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裏還留傳着這樣一種説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於風水建築。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個村子水口處,人們為了給村裏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峯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築。這座文昌閣裏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大家看,這裏是座門庭坊,號左春坊,對面那座號右春坊,兩座對稱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有一點中國歷史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豎坊是為了紀念旌表有德行的人,這兩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孫子。李芾和他的孫子都是翰林出生,過去祠堂裏有塊,區題“祖孫翰林”指的就是他們祖孫倆,有句老話叫“翰林不開坊,開坊無抵擋”,李芾祖孫倆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元軍已兵臨潭州城下,李帶誓死保衞潭州,戰至最後,以身殉國,成為我們南宋時期與文天祥齊名的愛國名臣。李芾死後,被朝廷追贈為端明殿大學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盡忠報國之舉,在李坑村頭建了一座忠觀閣,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孫也不愧名臣後裔,登進士,人翰林,仕途春風,官至禮部侍郎。因禮部官員通稱“春官”故這兩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無塵神仙境,聖地有緣翰墨香"。清靜之地,並不清靜,過去常有莘莘學子來此燒香叩拜,禱求文昌帝君保佑科舉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賦詩作詞,文昌閣是村裏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李坑村的文昌閣始建於南宋初年,當年李侃歸隱後,在此建閣,整日讀書習文,邀友討究詩賦,歸隱生活,道遙自在,以至元代文學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尚書的婺源太白曹門人汪澤民站在文昌閣前,睹物思人,感歎不已。“建閣區月,星閣高隱”。“高隱”是對侃公的尊稱,也寄託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文昌閣修建後,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鏡明出資三千兩規銀,對文昌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後,敬邀清末婺源四大進士,潘超、趙文元、李昭煒、江峯青來文昌閣助興捧場,並當場為文昌閣提對作詩,這些精美的“詩”、“對”可惜都已遺失,只留下李昭煒的這幅“樓宇喜登臨看兩澗流清雙峯峙秀;人文欣慰起願五經共讀六藝兼通”的對子,對子表達了李昭煒對家鄉的熱愛和與家鄉學子共勉的良好願望。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閣名氣大振,遠近聞名,於是就有了“+畝祠堂、八田閣”的説法。村裏人至今還津津樂道,以此為驕傲。現在我們進文昌閣裏看看。

[至文昌閣內]現在大家看到的有關文昌閣歷史變遷的簡介,背面是我們李坑自宋至清擔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傳世著作目錄,中堂上這幅清式魁星點鬥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説。傳説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顆星都主管着我們生活的某個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舉神筆,左手執一方墨斗,只要他這輕輕一點(叫做“魁星點鬥"),被他點中者就將迎來大運、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腳下鰥着的這條鯉魚經他這麼一點不就跳過“龍門”,成龍了嗎?

這幅圖除講述了一個道教文化中的神話傳説外,還是一幅隱字圖,你們看!魁星右手高舉的神筆,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筆-左腳後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豎彎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邊的“鬥”字嗎?這幅魁星點鬥”圖,真是設計巧妙、形態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請隨我上樓參觀[至二樓],這裏供奉的是文昌帝君,過去讀書人常來此燒香叩拜,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舉中榜,一旦科舉及第,便會千里迢迢趕回還願,誠心可鑑。這裏還有我們李吭村18位進士中的8位進士畫像,大家可隨意看看。登高望遠,觀景怡情,請各位隨我一道上三樓觀光,從高處領略下我們李坑的水口風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鄉間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淺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寧靜的鄉村景象,而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雖説走着舒坦,卻總讓人有一種歲月月悠悠的感覺,總讓人想起當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經商和進京趕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見的鄉間道路。據説,徽州人都有一個愛家鄉、造福鄉里的習慣,一且他們做了官或經商發了財,便會回鄉資助公益事業,修橋、鋪路、造祠、建亭,善行義舉無不樂施。就這樣,婺源境內幾乎所有的鄉間道路,都是青石鋪就,曾有人這樣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頭,石路跟到頭,出門腳無泥,來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門想歇息,不遠找路亭"對於當地人來説,這樣的常識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間,各種路亭、橋亭、嶺亭隨處可見,三裏一亭、五里一09.段路便有一亭,這些連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為過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場所,也為進山耕作、砍柴的農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許多路亭裏有乾柴、簡易灶,可供路人熱飯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莊的路亭,還由村裏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請人或輪流燒茶待客,這在民間叫“施茶",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享受到這樣的服務了,據説這種做法已延續了好幾百年。

剛才我們走進路亭,亭子上方有“見田”二字,什麼意思呢?説來話長,這是李坑這支李姓氏族,當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風水術語。相傳宣宗的孫子李京,在唐朝滅亡後隱居饒州昌水,為求子孫世代興旺,決定請人幫助選一塊風水寶地擇居,結果“得乾九二之佔”即所謂的“見田吉”稱李氏子孫遷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興旺。因此李京後代篤信“九二在田”之佔,三個兒子分別遷往祁門浮溪新田,婺源嚴田和浮樑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興旺,被稱為“三田李”。這裏順便説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後代,李鴻章也曾與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煒過宗親,但無結果。當年李洞由新田遷居這裏,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見田吉”擇居而取的村名

對面小溪旁那座旋轉的小水車,我想很多人在電影中都曾見過其實在當地叫“水碓”,過去村民們用它來春谷,把稻穀加工成米,他們利用小溪水流做動力,驅動水車轉動,從而帶動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難想象,過去的農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原始加工方法解決吃飯問題的。聽村裏老人説,以前這一帶小溪邊有五支水確,忙起來日夜不停,十分熱鬧。

[雙橋疊鎮]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橋叫“彩虹橋”。因橋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橫卧溪上,故名“彩虹橋",其實這座橋不是專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來補風水的風水橋,早在明朝景泰年間,村裏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資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崗嶺橋,解決了村民過嶺進廟的問題。而為什麼後來在這座橋的後面又建了一座橋呢?説起這事,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堪輿大師、李坑人李景溪。據《婺源縣誌99方伎》篇記載,李景溪精通堪輿,曾著《陽宅祕訣》和《雷選心法》二書傳世,他依據風水學理論“水養財"之説,認為一村水口,為一村風水命脈所繫,水口緊,則村安財旺,而李坑“地户”不濟(緊),則需補風水以護衞鄉里,於是便差人在這裏築碣建橋,攔財鎖氣、提“衞鄉”於橋之上,以示建橋之用意。從此,村裏又多了一道景觀,謂之“雙橋疊鎖"。

[至李坑村ロ]現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徑直村莊,透過樹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見。村口,是村莊的象徵,過去每當村裏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不捨地送至村口,幹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遊子返鄉回家、只要見到村口,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和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裏人用來祭拜樟老爺的樟神廟廟”,村裏如果有小孩病難養家裏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反八字貼在德樹上,説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於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率,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遊客朋友,不妨我們們也來試一試。

[進入李坑村]有人説,來到李坑,就彷彿走進了江南水鄉秀麗的畫畫卷,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流過,小溪兩岸是一棟棟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橋凌架於溪上,古樸、靈秀而典雅,為我們展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畫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裏築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語,把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奇託在村址的選擇和佈局上呢?

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説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徴州民居建築形成於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營鹽業的徴商吸取杭州、場州一帶的建築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徵:粉牆黛瓦馬頭牆;內部特徵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購)。你們看!風火培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頭是“中鬥”.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鳴尾"(中國古代傳説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備備這裏給各位介紹一下徴派建建築的一個小常識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門鼓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為人們相信,武能鎮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後,指望文振家聲,在古徽州由於深受理學文化思想影響,朱子格言,始終是每個家庭恪守的箴言“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務本、讀書人仕,方可振家聲,知曉了這麼ー個小小的常識,今後遇到這種徽式建築,就能從風火牆上的裝飾判斷出大門的朝向。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為什麼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樣建築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築呢?説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中國商業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湧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俊オ,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為李坑續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嘉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7

水觀音亭位於南湖湖心,始建於唐代。明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濠之妻婁妃的“梳粧枱”;萬曆年間,一度為相國張位別墅,稱“杏花樓”。湯顯祖在此曾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又稱“水觀音亭”。1920xx年民間募捐重修。1983年底重加修繕。現南昌畫院設在此地。

觀音亭位於南湖湖畔,現南湖路34號。據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粧枱。萬曆年間一度為相國張位的別墅,稱“杏花樓”,內設閒雲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粧台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觀音閣”。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8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同時還是中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中國十佳優秀社會教育基地。井岡山風景旅遊區是首批國家5A級景區,中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xx年截至7月8日,井岡山今年門票收入突破億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井岡山以建黨90週年為契機,充分依託“紅色吸引人,綠色留住人,情景感染人”的旅遊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旅遊業發展壯大,全力打造“紅色搖籃、生態井岡、精神家園”旅遊品牌。吉安市委領導要求各單位和部門要進一步做好接待服務工作,各景區要實行 領導帶隊、責任到人,以優美、舒適、和諧的環境迎接來山遊客,繼續創造旅遊佳績。

大家都知道井岡山是革命的搖藍,紅色的根據地,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但現在更是發展成為一個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1966年陸定一老先生重上井岡山時寫過一首詩,第一句話就説了:井岡山二件寶:歷史紅,山林好!我們這次上井岡山除了學習井岡山精神,重温當年毛主席在井岡山創建農村根據地的那段光輝歲月外,還可以領略井岡山秀麗的自然風光(講山林好、這山林好的介紹,大家隨便到哪裏抄一點介紹井岡山風光的資料就行了,只是要注意如果要推銷野味拿回扣的話,就多介紹那些可憐的野生動物吧) 所以説井岡山是一座風景如畫的旅遊風景區,但大家在領略這美麗風光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想想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毛主席在井岡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多麼艱辛,是多少革命先烈士用血肉之軀鋪就面成的啊?這些才是大家來井岡山的主要意義吧!

大井:位於茨坪西北面七公里處,革命歷史參觀點有舊居,紅軍醫務所舊址等。 1920xx年10月下旬,率領衝國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首先就到達這裏。他領導紅軍深入羣眾,向羣眾宣傳革命真理,組織、武裝羣眾、幫助羣眾進行生產勞動,解決實際困難。在這裏還設立了紅軍醫務所,兔費給當地羣眾看病、治療。產且在這裏開始了對地方武裝王佐部隊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xx年2月,王佐率領地方武裝參加工農革命軍,被改編為工農革命第二團第二營,從而壯大了革命隊伍。大井的革命遺址已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

除了革命歷史參觀點外,大井還有中國名山大川罕見的高山田園風光。大井周圍的羣山,橫看成嶺側成峯,鬆峯頂篁交翠,古樹成林,溪澗流泉清冽,石魚歷歷可數,美味的石雞、珍稀保護動物娃娃魚也分佈於此。當地居民的住宅則環境清幽,建築風格古樸,和周圍環境相映成趣。村寨周圍的稻田像天梯一樣直人云霧深處。旅行者從喧鬧的大城市來到這裏,看到的是一幅高山田園畫,聽到的是一首高山田園詩,耳目自然為之一新,所有的煩惱自然為之消融。

小井:位於茨坪北面六公里處,這裏有中國紅軍的第一所醫院——“紅光”醫院,現已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當年的“紅光”醫院設有門診室、手術室、病牀等,共三十二個房間,可容納傷病員二百多人。1920xx年10月1日,井岡山曾一度失守。一百多名重傷病員來不及轉移,全部壯烈犧牲。解放後,井岡人民在烈士犧牲的地方建立了紅軍烈士墓。

茨坪:茨坪,這是當年井岡山革命鬥爭的中心,坐落在崇山台間的小盆地。這是遊覽井岡山到的地方。現在,這裏已建有革命博物館、烈士紀念塔等。從茨坪到各個紀念地及主要風景遊覽點,都有道路相通。以革命戰場聞名的五大哨口,也都是景色絕妙之處。它們離茨坪不遠,有五哨公路通達。五大哨口中最值得一遊的是黃洋界。黃洋界海拔1343米,居高臨下,扼居山口,形勢險要,當地羣眾稱之為摩天嶺。在這裏放眼四望,羣山起伏,層層疊疊;白雲翻騰,猶如汪洋大海。當年的哨口工事和上山小路還依稀可見,紅軍營房保存完好。現在這裏建有一座黃洋界保衞戰勝利紀念碑,碑文由朱德書寫。另一面鐫刻的《西江月井岡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風,上有“黃洋界”三個金色大字。 山水傳説 大小五井:描述:據老人們説,以前人間沒有蓮花,只有王母娘娘的瑤池蓮塘裏才有。這是天廷的寶花,一般神仙是看不到的,只有玉皇大帝,太白金星,託塔李天王、太上老君等身居要職、德高望重、有功之臣和能進入王母娘娘宅地的人才能大飽眼福。  黃洋界在井岡山上茨坪鎮西北17千米處,海拔1343米,是井岡山五大口之一(雙馬石、桐木嶺、硃砂衝、八面山、黃洋界)中最著名的一個哨口,連接湘贛邊界,黃洋界地勢險要、巍峨峻拔1920xx年3月30日,這裏打響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衞戰,英勇的中國工農紅軍以不到1個營的兵力打退了敵軍4個團兵力的瘋狂進攻,創造了我軍以少勝多的首個戰績,同志在欣喜之餘,揮筆寫下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一詞就是為這次偉大光輝戰鬥勝利而的。遊人身臨其境,依稀聽到當年隆隆炮聲。陳運和詩《黃洋界抒情》佳句“一門剛修好的迫擊炮趕來助戰,三發炮彈轟得舊中國地覆天翻”。 特產:地方名酒 井岡山冬酒、井岡老窖、井岡醇、井岡紅米酒、井岡南瓜酒、井岡獼猴桃酒、堆花貢酒、堆花特曲等,還有井岡山礦泉水等。

三石菜 以井岡山特產的石雞、石耳、石魚為主要烹調物的地方風味菜就有數十種,著名的有:炒石雞、糖醋溜石雞、清燉石雞、石耳蒸雞、炒石耳、石耳湯、清燉石魚、蘭花石魚、石魚燒湯等。 山竹菜 蘭花小竹筍、炒雙冬(冬筍、冬菇)、玉蘭片、筍乾、小山竹炒香菇、酸菜炒小竹筍、酸菜炒冬筍、臘肉炒冬筍、肚尖炒冬筍等。

野味菜 紅燒地虎(當地稱“香芒”,不屬保護動物)、山老鼠幹、泥鰍醬蘿蔔湯、炒苦菜、炒紅皮菜等。

特色菜 炒血鴨、紅燒狗肉、清燉腳魚、紅澆腳魚、清燉武山雞、井岡酥雞、井岡酥鴨、八寶鴨、釀三角豆腐、煎泥鰍幹、米粉泥鰍、米粉蒸鵝肉、四星望月、紅燒山豬等。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19

大家好!我是龜峯景區的導遊小張!歡迎大家來到龜峯景區遊玩。我們龜峯自古以來就有“三十六峯八大景之説哩”!接下來我就帶大家進入龜峯詳細瞭解一下吧。

大家看,我們的正前方就是老人峯!老人峯可謂是龜峯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從不同德角度來看,有四種不同的風韻哩!大家朝正前方看,老人峯是不是酷似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呵呵!我們再從左側看看吧!這時的老人峯多像一個身披盔甲,高昂着頭準備出征的將軍啊。我們再從右邊看看吧,是不是像一個揹着竹簍的村姑啊,可仔細看看又像我國的珍惜動物——“大熊貓”!

朋友們現在我們進入到下個景點。你們看看對面的三塊大石頭像什麼啊?是不是很像三隻重疊的龜啊?哈哈,這就是龜峯最有名的景點“三疊龜”了。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下“三疊龜”的來歷。最上面的那隻膘肥體壯,異常的可愛,所以稱它為“肥胖龜”。中間那隻穿上了大自然為它編織的綠毛衣,故名為“綠毛龜”。最下面的那隻龜因為要承受上面兩隻龜的體重,因此稱它為“大力神龜”。傳説這三隻小龜的媽媽出門很久都還沒回來。俗話説“站的高看的遠”嘛,三隻小龜想早日看到媽媽,就爬上最高的山峯,重疊起來,希望能早日看到媽媽回來。

我們下一站要去的地方就是當年拍《西遊記》的一個景點——天女散花。從60米的懸崖上落下來的水花就像一位仙女在空中散花,很漂亮吧。

好了,朋友們接下來的時間是屬於你們自己的。你們可以盡情地拍照留念,也可以繼續去遊覽其他景點。我相信龜峯一定會給你們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朋友們再見了。

江西贛南客家圍屋導遊詞 篇20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後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水繞景色秀麗、人傑地靈。自宋至清數百年間,先後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個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並有十七位飽讀經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名士更是享譽鄉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村裏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為“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個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遊覽入口] 請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橋、石碣、牌坊、柳堤、樓閣、古樹誤....田園般的景緻充滿了清新、自然的鄉村氣息,這就是我們李坑的水口。説到水口,我要告訴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個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落景觀和風水的重要體現。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道沿着這鄉間小道去探尋-下李坑水口的奧祕,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書橋]“不嫌慢步觀山景,何妨小坐聽溪聲”。現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飽經風雨的古橋建於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為一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為官多年後,“逐欲上硫歸養,適聞父喪棄歸,繼遭內艱,志隱不出”。回鄉後,見這裏行人挑擔來往於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遂決意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後,村人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為“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説是個奇蹟。因此,也成為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裏人叫它楊柳磁,傳説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李侃歸隱後,“當題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飛瓊”指的就是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彎碧水,由碣頂奔騰直下,嗶嘩的溪水,宛如一道飛瀉的白玉,真是美不勝收。

[至牌坊處]“美景不勝收,轉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誌類,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誌性建築,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為什麼叫“李坑”?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後,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村裏老人説,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後歷經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為理姓,後到商約王時,理氏商孫理徴,因直言約王的戲暴無道而被處死,其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倖選。選難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於當地人習慣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為“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裏還留傳着這樣一種説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於風水建築。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個村子水口處,人們為了給村裏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峯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築。這座文昌閣裏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大家看,這裏是座門庭坊,號左春坊,對面那座號右春坊,兩座對稱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有一點中國歷史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豎坊是為了紀念旌表有德行的人,這兩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孫子。李芾和他的孫子都是翰林出生,過去祠堂裏有塊,區題“祖孫翰林”指的就是他們祖孫倆,有句老話叫“翰林不開坊,開坊無抵擋”,李芾祖孫倆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元軍已兵臨潭州城下,李帶誓死保衞潭州,戰至最後,以身殉國,成為我們南宋時期與文天祥齊名的愛國名臣。李芾死後,被朝廷追贈為端明殿大學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盡忠報國之舉,在李坑村頭建了一座忠觀閣,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孫也不愧名臣後裔,登進士,人翰林,仕途春風,官至禮部侍郎。因禮部官員通稱“春官”故這兩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無塵神仙境,聖地有緣翰墨香"。清靜之地,並不清靜,過去常有莘莘學子來此燒香叩拜,禱求文昌帝君保佑科舉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賦詩作詞,文昌閣是村裏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李坑村的文昌閣始建於南宋初年,當年李侃歸隱後,在此建閣,整日讀書習文,邀友討究詩賦,歸隱生活,道遙自在,以至元代文學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尚書的婺源太白曹門人汪澤民站在文昌閣前,睹物思人,感歎不已。“建閣區月,星閣高隱”。“高隱”是對侃公的尊稱,也寄託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文昌閣修建後,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鏡明出資三千兩規銀,對文昌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後,敬邀清末婺源四大進士,潘超、趙文元、李昭煒、江峯青來文昌閣助興捧場,並當場為文昌閣提對作詩,這些精美的“詩”、“對”可惜都已遺失,只留下李昭煒的這幅“樓宇喜登臨看兩澗流清雙峯峙秀;人文欣慰起願五經共讀六藝兼通”的對子,對子表達了李昭煒對家鄉的熱愛和與家鄉學子共勉的良好願望。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閣名氣大振,遠近聞名,於是就有了“+畝祠堂、八田閣”的説法。村裏人至今還津津樂道,以此為驕傲。現在我們進文昌閣裏看看。

[至文昌閣內]現在大家看到的有關文昌閣歷史變遷的簡介,背面是我們李坑自宋至清擔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傳世著作目錄,中堂上這幅清式魁星點鬥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説。傳説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顆星都主管着我們生活的某個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舉神筆,左手執一方墨斗,只要他這輕輕一點(叫做“魁星點鬥"),被他點中者就將迎來大運、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腳下鰥着的這條鯉魚經他這麼一點不就跳過“龍門”,成龍了嗎?

這幅圖除講述了一個道教文化中的神話傳説外,還是一幅隱字圖,你們看!魁星右手高舉的神筆,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筆-左腳後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豎彎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邊的“鬥”字嗎?這幅魁星點鬥”圖,真是設計巧妙、形態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請隨我上樓參觀[至二樓],這裏供奉的是文昌帝君,過去讀書人常來此燒香叩拜,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舉中榜,一旦科舉及第,便會千里迢迢趕回還願,誠心可鑑。這裏還有我們李吭村18位進士中的8位進士畫像,大家可隨意看看。登高望遠,觀景怡情,請各位隨我一道上三樓觀光,從高處領略下我們李坑的水口風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鄉間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淺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寧靜的鄉村景象,而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雖説走着舒坦,卻總讓人有一種歲月月悠悠的感覺,總讓人想起當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經商和進京趕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見的鄉間道路。據説,徽州人都有一個愛家鄉、造福鄉里的習慣,一且他們做了官或經商發了財,便會回鄉資助公益事業,修橋、鋪路、造祠、建亭,善行義舉無不樂施。就這樣,婺源境內幾乎所有的鄉間道路,都是青石鋪就,曾有人這樣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頭,石路跟到頭,出門腳無泥,來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門想歇息,不遠找路亭"對於當地人來説,這樣的常識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間,各種路亭、橋亭、嶺亭隨處可見,三裏一亭、五里一루.段路便有一亭,這些連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為過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場所,也為進山耕作、砍柴的農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許多路亭裏有乾柴、簡易灶,可供路人熱飯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莊的路亭,還由村裏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請人或輪流燒茶待客,這在民間叫“施茶",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享受到這樣的服務了,據説這種做法已延續了好幾百年。

剛才我們走進路亭,亭子上方有“見田”二字,什麼意思呢?説來話長,這是李坑這支李姓氏族,當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風水術語。相傳宣宗的孫子李京,在唐朝滅亡後隱居饒州昌水,為求子孫世代興旺,決定請人幫助選一塊風水寶地擇居,結果“得乾九二之佔”即所謂的“見田吉”稱李氏子孫遷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興旺。因此李京後代篤信“九二在田”之佔,三個兒子分別遷往祁門浮溪新田,婺源嚴田和浮樑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興旺,被稱為“三田李”。這裏順便説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後代,李鴻章也曾與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煒過宗親,但無結果。當年李洞由新田遷居這裏,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見田吉”擇居而取的村名

對面小溪旁那座旋轉的小水車,我想很多人在電影中都曾見過其實在當地叫“水碓”,過去村民們用它來春谷,把稻穀加工成米,他們利用小溪水流做動力,驅動水車轉動,從而帶動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難想象,過去的農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原始加工方法解決吃飯問題的。聽村裏老人説,以前這一帶小溪邊有五支水確,忙起來日夜不停,十分熱鬧。

[雙橋疊鎮]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橋叫“彩虹橋”。因橋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橫卧溪上,故名“彩虹橋",其實這座橋不是專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來補風水的風水橋,早在明朝景泰年間,村裏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資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崗嶺橋,解決了村民過嶺進廟的問題。而為什麼後來在這座橋的後面又建了一座橋呢?説起這事,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堪輿大師、李坑人李景溪。據《婺源縣誌・方伎》篇記載,李景溪精通堪輿,曾著《陽宅祕訣》和《雷選心法》二書傳世,他依據風水學理論“水養財"之説,認為一村水口,為一村風水命脈所繫,水口緊,則村安財旺,而李坑“地户”不濟(緊),則需補風水以護衞鄉里,於是便差人在這裏築碣建橋,攔財鎖氣、提“衞鄉”於橋之上,以示建橋之用意。從此,村裏又多了一道景觀,謂之“雙橋疊鎖"。

[至李坑村ロ]現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徑直村莊,透過樹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見。村口,是村莊的象徵,過去每當村裏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不捨地送至村口,幹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遊子返鄉回家、只要見到村口,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和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裏人用來祭拜樟老爺的樟神廟廟”,村裏如果有小孩病難養家裏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反八字貼在德樹上,説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於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率,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遊客朋友,不妨我們們也來試一試。

[進入李坑村]有人説,來到李坑,就彷彿走進了江南水鄉秀麗的畫畫卷,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流過,小溪兩岸是一棟棟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橋凌架於溪上,古樸、靈秀而典雅,為我們展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畫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裏築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語,把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奇託在村址的選擇和佈局上呢?

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説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徴州民居建築形成於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營鹽業的徴商吸取杭州、場州一帶的建築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徵:粉牆黛瓦馬頭牆;內部特徵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購)。你們看!風火培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頭是“中鬥”.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鳴尾"(中國古代傳説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備備這裏給各位介紹一下徴派建建築的一個小常識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門鼓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為人們相信,武能鎮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後,指望文振家聲,在古徽州由於深受理學文化思想影響,朱子格言,始終是每個家庭恪守的箴言“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務本、讀書人仕,方可振家聲,知曉了這麼ー個小小的常識,今後遇到這種徽式建築,就能從風火牆上的裝飾判斷出大門的朝向。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為什麼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樣建築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築呢?説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中國商業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湧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俊オ,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為李坑續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嘉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xi/vodvl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