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西導遊詞 >

江西婺源導遊詞(精選20篇)

江西婺源導遊詞(精選20篇)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龍脈――婺源,猶如水中靜女。其文化性格緣自“徽州,民間屬號“龍” 江灣,國家AAAA級旅遊區,為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一顆璀璨明珠。 千年古鎮江灣,鍾靈毓秀,文風熾盛。自宋至清,這裏藴育了狀元、進士、與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將江一麟、宮廷太醫江一道、清代樸學大師江永、民國教育江謙等賢仕和一代偉人。又有文人學士19人,傳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庫全書》。 千年古鎮江灣,嵌於錦峯繡嶺、清溪碧河之中。

聚落北部後龍山逶迤東去,山上林木葱鬱,其“仙人橋”是古人實踐風水理論的傑出典範;南側梨園河呈太極圖:“S”,由東而西蜿蜒流過。這裏既尚好保存御史府、中憲第等明清官 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還有江永講學的受經堂,東和、南關、西安、北鑰四座古門亭,嶽武穆的岳飛橋,明代劍泉井等。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2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讚美家鄉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這裏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蹟遍佈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築,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裏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於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於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於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雲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鬥豔。置身於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縱橫密佈、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峯、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於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羣,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遊山,唐宋以來就是遊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讚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裏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裏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閒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餘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所罕見。

生態環境優美的鴛鴦湖,成羣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於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享有書鄉之譽。這裏人傑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之盛。婺源物產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羣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 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着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遊覽區,給人們一種迴歸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遊、美術、攝影的藝術工作者來説,到婺源一遊或收集創作素材,不能説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3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去哪裏遊覽呀?(婺源)對,那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的婺源。在那裏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薀和優美多姿的自然風光,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善結合。在婺源傳統文化與綠色生態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婺源的概況。

婺源位於江西的東北部,地處於贛、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鑲嵌在黃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遊金三角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全縣面積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個鎮和15個鄉,有着32.56萬人口,縣城設在紫陽鎮。

婺源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這裏。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屬於吳國,秦始皇統一後,這裏屬鄣郡。最早建縣是在唐開元20xx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歷史了。婺源建縣後,從唐代到五代隸屬於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代屬於徽州路,明清時期都隸屬於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屬於安徽省管轄,此後一度劃屬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劃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劃歸為江西省。雖然隸屬關係幾經變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讚譽南昌。其實,鍾靈毓秀的婺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婺源歷代文風興盛,文人學士薈萃,名醫能匠人才濟濟。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鄉就在這裏,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學為世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南宋名醫、文學家朱弁羈金20xx年,不辱使命;宋朝名醫江哲多次受召進京,為皇帝治病;這裏有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為官清正的尚書餘懋學、餘懋衡,清代著名的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創制天文鐘中星儀的天文學家齊彥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勝枚舉,被譽為“中國人的光榮”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自行設計興建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現代醫學家程門雪等等。據史書記載:從宋代至晚清,全縣考取了進士550人,出任各級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説;今天的“一門四教授”“科學家三昆仲”也傳為佳話。歷代文人學士留下傳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選入《四庫全書》,所以婺源又被譽為“書鄉”就名不虛傳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為什麼被人們稱為最美麗的鄉村呢?除了她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之外,還主要得益於她那美麗的自然環境。

婺源是一個多山的縣,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縣。屬於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温為16.7攝氏度。全縣最高峯為北部的大鄣山,主峯擂鼓峯海拔1630米。古人稱大鄣山是鍾靈發脈之地,婺邑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與山脈龍胎毓秀鍾靈有關。東北部的浙嶺是春秋戰國時期吳楚分源的分界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使得這裏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1.5%,是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並獲得“全國綠化百佳縣”的稱號。

婺源又素有“茶鄉”之稱,是全國綠茶重點產區和出口外銷基地。“婺源綠茶”,在唐代的《茶經》中有記載,宋稱“絕品”。明清時,曾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美國《茶葉全書》稱讚“婺綠”茶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大鄣山茶”為全國首家AA級綠色食品,並取得了多歐盟有機食品監督機構的認證。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態旅遊區,也是國家旅遊局批准建立的全國文化與生態旅遊的示範區。婺源有些什麼特產呢?她的四色特產是聞名遐邇的。剛剛提到的綠茶便是四色中的“綠”色了,其餘三色就是“紅、黑、白”。紅色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鯉魚,肉嫩鮮美,美國總統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問我國時,都曾品嚐過婺源荷包紅鯉魚。黑色便是中國四大明硯之一的龍尾硯,它有”聲如銅、色為鐵、性堅滑、善凝墨”的特點。南唐後主李煜誇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灣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體大肉厚,鬆脆香第甜,味道好極了。

婺源的風景名勝特別多,古蹟遺址隨處可見。早在唐宋時期,這裏就是一個頗有名氣的遊覽勝地,李白、蘇東坡、黃庭堅、張大直、宗澤、岳飛等都曾遊吟到此,並留下了不少的讚美詩文。這裏有年代久、種類廣、數量多的名木古樹;有景色優美候鳥遷徙的樂園――鴛鴦湖;有以石雕、磚雕、木雕“三絕”見長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羣;有古樸壯觀的廊橋――彩虹橋;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還有江主席的祖籍――江灣。這裏還曾是《閃閃的紅星》、《聊齋》的外景拍攝地。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4

各位貴賓,我們現在將要從景德鎮出發前往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中國最後的香格里拉----婺源,行車時間大約需要1,5小時!小華想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在5年前有沒有在報紙或網路上經常看到婺源這個地名呢?(微笑)應該很少有見到吧?是的,婺源是近幾年才慢慢火起來的一個旅遊景區,20xx年之前的婺源是一個深山閨中的女子,不為人所知他的美,後來在20xx年的一天,當我們的江書記某天來到婺源,無意中和隨從的人員説起我終於來到了我的故鄉,當時隨從的人驚訝説起:“主席,你的家鄉不是江蘇的嗎?怎麼變成江西的拉!”當時我們的江笑咪咪説:“你們不知道呀,我的爺爺是從這裏的江灣鎮走出去的,按理説我也是這人呀”。當時揮筆寫下了:中國最美麗的鄉村!隨之,20xx年婺源正式大肆發展旅遊行業,當時打出的口號就是------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中國最後的香格里拉。這一炮竟然打紅,很多攝影家紛紛趕至而來,發現了這的美,特別是每年的3月份,金燦燦的油菜花襯上那特有的白牆黛瓦的馬頭牆以及那飛檐巧角的徽派建築,更是變成那些愛好攝影的旅遊者天堂,讓遊人流連忘返!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婺源的境內,大家可以看看窗外的建築,都是徽派建築,你們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江西的境內還有安徽的建築?其實之前他是徽州六府一縣中的一個縣.民國時期,蔣先生為了"剿匪",1937年劃給江西,後又劃回安徽.解放前夕又歸江西.婺源境內99%的水匯流到鄱陽湖.咱們婺源離安徽的屯溪也只是需要行車2小時,離浙江的衢州也只要行車2-3小時。交通非常便利,但是在古代的婺源因為山多,所以交通非常不便利,用小華的一句話概括,婺源是“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這樣的環境造成了古代婺源的人從小就明白窮則思變的道理!這裏有這麼一句話概況這裏的男子的命運“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從這個童謠就可以看出這裏的男子之前非常的苦,因為山多地少,人口多,所以只能出去經商,古代的婺源人很多都是做茶葉生意和木材生意,慢慢就形成了一幫徽商,説到商人,大家都知道,咱們中國自古就有3支非常著名的商派,第一隻是山西的晉商,説到晉商你們應該腦海裏浮現的是《喬家大院》的場景吧?他所反映的是一代晉商喬致庸的輝煌形象。那第二隻商派則是我們的徽商,而徽商想必大家會想到台灣的作者向陽寫了一本書《紅頂商人胡雪巖》。胡雪巖可謂是古今中外商人的一個典範,不管是生意上或為人處事上,都是一個典範,所以如果大家經常去書店都有看到關於描寫他的書。比如最近百家論壇裏,一台北著名教授曾志強就寫了一本《胡雪巖的啟示》,由此可見胡雪巖慧眼識英才,鼎力救濟窮書生王有齡,最後從一個國小徒到富甲一方紅極天下的著名商人,可謂是商道上的楷模!那第三隻商道則是江西的江右幫了!雖然商人很有錢,有大房子,有三妻六妾,但是其實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何等的卑微?古代的地位排列是仕--農--工--商,地位最高的是讀書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做官的和讀書人地位最高,其次是農民,因為他們有田,然後是有手藝的人,最後才是商人,可謂當時的商人的地位何等卑微,因此他們才努力掙錢,回到家鄉娶老婆,蓋大房子,捐錢修祠堂,修橋,修路,來提高自己在家鄉的地位和身份。因此大家可以看下這婺源的房子做成馬頭牆的樣子,在遠處看就象古代的女子望遠盼歸自己的男人早日歸來的樣子!

説到婺源,這個地方就宛如這的女子小家碧玉,明朗素雅。你們可以從他的名字就看出來這個地方和女子有關係,大家看下這個“婺源”的“婺”字,下面的個女孩子的“女”這個瘦弱的女子,左肩膀抗着一個“矛”在古代“矛”可是非常鋒利的兵器,而他的右肩膀是個反文旁,説明這裏的女子你可惹不得?(笑),雖然弱小,但是卻是文武雙全的人,婺源的女子是典型的: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養得了兒郎,見得了爹孃的媳婦!剛剛我們説婺源男子命苦,十三四歲就要出去經商,但是又有誰知道婺源的女子也是很苦,嫁在這裏,嫁給商人,不僅要受相思之苦,而且還要學會自己打理家務,教育小孩,更要學會處理鄰里之間,婆媳之間的關係,説到這婆媳和小姑之間的關係,這可是一門學問,很大的學問,俗話説:“三個女人一台戲,五個女人就頂五千只鴨子”。所以這也是婺源女子的必修課!婺源的女人在結婚的時候,有着很有趣的一些習俗,比如説他們結婚當天要哭嫁,你們肯定覺得奇怪結婚大喜,哭也太不吉利了吧?但是婺源人是你一定要哭。哭得越兇代表你嫁得越好!如果沒有哭出眼淚,街坊鄰居會笑話説這個女子以後老公不愛他!(微笑)婺源的女子哭嫁完之後這個時候老公會從小姐樓把她背或抱下樓上上轎子,帶上孃家給的嫁粧上老公家。當到老公家門口時候,新娘子會下下轎子輕輕敲老公家的門,這個是未來的婆婆會打開門“迎接”,這個迎接還會給個很大的見面禮surprise! 你們猜什麼?首先提示下,婺源的婆婆很“兇”,俗話説:十年媳婦熬成婆,這個時候到自己翻身的時候一定要狠一點,要不以後怎麼管教媳婦呢?(笑)猜猜!恩,婆婆這個時候一打開門,啪,啪,兩個很響亮的耳光!嘿嘿,婺源的媳婦這個時候也不哭也不鬧,婆婆打她,她怎麼辦?婺源這個地方自古就是個“書鄉”一切都很含蓄,比如説婺源人洗手間不叫洗手間,叫“舒園”,以前古代舒園還要有對聯,對聯上寫着:“百姓人家常來,皇帝老爺也到!”咱們再説到這個媳婦被打,但是這個時候她很鎮定的揮手,叫人把嫁粧抬進屋裏,咱們看看這嫁粧是什麼?首先第一件:一個米篩子,第2件:一把剪刀,第3件:五個挖井的人,第四件:一分田地的契約,第五件:一口棺材,第六件:一個祕密武器,兩個茶葉包。

那大家可能覺得奇怪,這些用來做什麼呢?再猜猜?(一般客人的答案都讓我笑暈)嘿嘿!告訴各位吧!首先米篩子,她是告訴婆婆,婆婆您不用打我也不用罵我,我可能結婚前有很多缺點,同樣我身上也有很多優點,今天我帶來米篩子,我每天都會篩選我身上的缺點和優點,不好的地方我自己改正,好的我會保留,所以您不用打我也不用罵我!

其次一把剪刀,是告訴婆婆,如果您的兒子有一天變心了,或我們的感情不好了,我們雙方會自己處理我們的感情問題,也不用您老唸叨,兒子你這媳婦不行,把她修了吧?我們的感情我們會處理,會象拿這剪刀一刀兩斷,絕對不會藕斷絲連,請您放心!

第三個,五個挖井人,以前的婺源人都是喝井水的,所以孃家人幫挖好。一分田地,以及一口棺材和起來的意思是告訴婆婆,我今天雖然嫁進您家,但是我喝的水是我們孃家人挖的,吃的米是自己家的田種的,包括我死了也不用您家的棺材!所以你打我罵我我不用還口還手!嘿嘿!至於茶葉包呢?(要知答案,請聽下回分解)!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5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讚美家鄉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這裏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蹟遍佈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築,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裏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於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於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於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雲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鬥豔。置身於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縱橫密佈、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峯、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於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羣,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遊山,唐宋以來就是遊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讚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裏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裏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閒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餘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所罕見。

生態環境優美的鴛鴦湖,成羣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於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享有書鄉之譽。這裏人傑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之盛。婺源物產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羣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 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着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遊覽區,給人們一種迴歸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遊、美術、攝影的藝術工作者來説,到婺源一遊或收集創作素材,不能説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到江西來旅遊!江西是個好地方,這裏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們今天將去看看“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婺源。

婺源,位於江西東北部。在唐代開元20xx年設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着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因其“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裏文風鼎盛,古蹟遍佈,尤其是明清古建築羣更為經典,這裏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佈鄉野…,自然風光如詩如畫。有着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下轄十一個鎮和十五個鄉。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説。

這裏是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的區域。年平均氣温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現代中國的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及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這裏是中國的茶鄉,中國茶文化之鄉…

婺源縣在唐朝到五代時期隸屬江南道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朝屬徽州路,明清時期屬徽州府…,這裏是徽商的發源地之一,當年商人們在外掙錢,回家投資興學,衝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結,走出了一條“以商養儒”、“以儒揚商”、“儒商互補”的生財之路。當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訓示下,使婺源“-室之內,必有俊才”。在訓示的影響下,婺源之人讀書成風,並且久盛不衰。從讀書好的氛圍中走出了宋代文學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現代大學者胡適,現代教育家江謙、現代著名醫學家程門雪......。據史書上的記載: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級官吏的人多達2665人,出現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勝況…。

自古“無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勁旅卻是在婺源,當年在徽商裏有“無婺不成徽”之説,來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這足以説明當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築遍佈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民故居,應有盡有。這些建築,有前堂後堂先後序列者,有數十棟連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鋪成。石建築以沱川、思口、江灣、流頭、浙源、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鎮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面、戲台等。 婺源是我國古建築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着飛檐翹角的民居,這裏是“最後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產豐富,當地的綠茶“婺綠”,是明清時期的貢品;獨特的荷包紅鯉魚是國宴上的珍品;龍尾硯是中國傳統的四大名硯之一;被譽為“江南梨王”的是江灣雪梨。

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現已開放了“一區四線”20個旅遊景區,這裏我們可以欣賞到“京劇老祖宗”徽劇的韻味、粗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儺舞、這有清純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藝表演…。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

我們現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乘車前往第一個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鐘。現在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個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麼叫理田呢?拒村子裏的老人説: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堯帝為部落首領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為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佔得從田之籤”。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於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為“坑”,便俗稱為李坑。

各位遊客,這裏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裏的村裏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裏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子莊的標誌。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遊子重返家鄉,走着走着,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着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裏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築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着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採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説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裏,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裏流,四水歸堂,藴涵着“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隻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後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着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憑藉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願。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説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裏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羣。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説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出現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遊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於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

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石

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裏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銅綠坊:“銅綠坊”建於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蕪湖經營銅綠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稱他的故居為“銅綠坊”。銅綠坊仿官廳建築風格,在大門後另外設置了一座儀門,當地稱“中堂門”,平時中堂門關閉不開,常人一般從兩側出入,如有達官貴人光臨,則打開中堂門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銅綠”。“銅綠”的化學名稱叫“緘式碳酸銅”,是一種有毒的綠色晶體,可做殺蟲劑。古代製取銅綠的方法很特別,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時間一長,飯黴爛,剝下來銅的表面上就生成銅綠,然後刮下來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製成。

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着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6、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並正對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牆壁,又稱為蕭牆。,一般是建在院子裏的。但在婺源,蕭牆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牆建於大門口。蕭牆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着?福?字意味着“開門見福”。這幢民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部後,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有的古建築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裏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採用木柱礎,不象後來的房屋一律採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櫺子,沒有雕似。連着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後花園,園內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幹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後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幹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裏充滿了靈氣。

8、蕉泉: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乾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裏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説,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弟子,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着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裏。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麼顏色,張天師説是黃色的,李祈福説:我這裏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在墨盒裏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裏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張大以後不斷興風作浪,騰雲是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牆全剷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牆。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於是把龍帶走了,最後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8

各位團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的故鄉——婺源旅遊觀光!由我來擔任大家的嚮導,希望通過暢遊覽勝,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為了使大家對婺源有個大致的瞭解,我首先介紹一下婺源縣的情況: 婺源縣位於江西省的東北角,它的東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與瓷都景德鎮相連,北部靠着皖南旅遊勝地黃山,南部接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是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綠色明珠。全縣總面積3900平方公里,轄11個建制鎮和15個鄉,人口33萬。縣城就設在紫陽鎮。婺源建縣於唐開元20xx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20xx年的歷史。縣名婺源,則是因為“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縣境內有一條河流稱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頭”。縣境內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小縣。

説到婺源就一定介紹它蜚名中外的四大特產,這四大特產特別用四種顏色來代表的,分別是“紅、綠、黑、白”:紅指的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魚,它肉嫩鮮美是我國淡水魚的良種,被選入國宴。美國總統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華時都品嚐過婺源的荷包紅魚。我們各位團友的口福也不淺,在你們今天用餐的時候就可以品嚐到這道味道鮮美的地方特色菜;綠指的是“婺源綠茶”,它在唐朝時就已經被記入《茶經》,宋朝時被稱為“絕品”,明清時期曾以“湯碧、香高、汁濃、味醇”等特點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黑則是“硯國明珠”——龍尾硯,早在唐朝就以“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 名揚天下,南唐後主李煜誇為“天下冠”;白是江灣雪梨,果體大肉厚、鬆脆香甜,屬於果中上品。

婺源古時屬於“吳楚分源”之界。自唐代建縣以後,文分風昌盛,先後養育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清代經學家江永、近代鐵路工程大師詹天佑等一代名流。從宋到清,全縣考取進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説。

那麼我們今天去婺源參觀遊覽的主要是當地有名的古村落及徽派建築,説到這裏我們各位團友可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要用安徽的“徽”字來命名呢?這是因為在唐朝建縣的時候婺源本屬江西所有,但後來的改朝換代中曾被劃到安徽,不過近代又重新劃回了江西。地方雖然是劃回來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還是外省的遊客還是習慣性的把這些建築和生活習慣稱為徽派建築和徽派文化。我們要參觀的這些徽派建築的特點非常多,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個基本的風格“粉牆黛瓦,飛檐戧角”。白色的牆,黑色的瓦,兩邊是高高的封火牆,又稱為“馬頭牆”。而這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兩種人:一種是“當官的”,徽州自古讀書人多,地方窮就必須讀書。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後多數為官者會在家鄉建起官邸光宗耀祖。另一種就是商人。因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養不活那麼多人。男人到了十二、三歲很多會外出謀生、經商。因婺源盛行朱子之禮,自古多名人。他們從小接受着文化、道德的薰陶,在外經商非常講究誠信,兢兢業業,很多人都發家致富了。他們發財以後,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修建房屋,並把自己多年夢想融入到房屋的建設當中。但在古時候,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話説“人分三教九流”,商人連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們的房屋就是建得豪華氣派,與當官的房子存在着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從大門口就可以讓人一眼分辨出主任的身份、地位。這些我們都留到景點裏再一一講解。講到這裏,有一個問題要問我們各位團友了。前面説婺源自古官吏多,那麼誰做的官最大呢?這個人是我們各位團友非常非常熟悉,經常從電視中看到的人——我國第三代領導人——。你們一定會很奇怪得想:不是江蘇揚州人嗎?這個話題還得從爺爺的爺爺説起。當時他的這位祖先考取功名後,到揚州走馬上任就一直留在揚州沒有回來了。但在20xx年5月29日,千里迢迢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婺源,視察了這裏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並且去了江灣,看望了許多江氏本家親戚。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9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去哪裏遊覽呀?(婺源)對,那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的婺源。在那裏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薀和優美多姿的自然風光,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善結合。在婺源傳統文化與綠色生態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婺源的概況。

婺源位於江西的東北部,地處於贛、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鑲嵌在黃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遊金三角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全縣面積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個鎮和15個鄉,有着32.56萬人口,縣城設在紫陽鎮。

婺源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這裏。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屬於吳國,秦始皇統一後,這裏屬鄣郡。最早建縣是在唐開元20xx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歷史了。婺源建縣後,從唐代到五代隸屬於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代屬於徽州路,明清時期都隸屬於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屬於安徽省管轄,此後一度劃屬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劃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劃歸為江西省。雖然隸屬關係幾經變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讚譽南昌。其實,鍾靈毓秀的婺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婺源歷代文風興盛,文人學士薈萃,名醫能匠人才濟濟。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鄉就在這裏,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學為世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南宋名醫、文學家朱弁羈金20xx年,不辱使命;宋朝名醫江哲多次受召進京,為皇帝治病;這裏有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為官清正的尚書餘懋學、餘懋衡,清代著名的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創制天文鐘中星儀的天文學家齊彥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勝枚舉,被譽為“中國人的光榮”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自行設計興建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現代醫學家程門雪等等。據史書記載:從宋代至晚清,全縣考取了進士550人,出任各級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説;今天的“一門四教授”“科學家三昆仲”也傳為佳話。歷代文人學士留下傳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選入《四庫全書》,所以婺源又被譽為“書鄉”就名不虛傳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為什麼被人們稱為最美麗的鄉村呢?除了她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之外,還主要得益於她那美麗的自然環境。

婺源是一個多山的縣,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縣。屬於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温為16.7攝氏度。全縣最高峯為北部的大鄣山,主峯擂鼓峯海拔1630米。古人稱大鄣山是鍾靈發脈之地,婺邑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與山脈龍胎毓秀鍾靈有關。東北部的浙嶺是春秋戰國時期吳楚分源的分界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使得這裏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1.5%,是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並獲得“全國綠化百佳縣”的稱號。

婺源又素有“茶鄉”之稱,是全國綠茶重點產區和出口外銷基地。“婺源綠茶”,在唐代的《茶經》中有記載,宋稱“絕品”。明清時,曾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美國《茶葉全書》稱讚“婺綠”茶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大鄣山茶”為全國首家aa級綠色食品,並取得了多歐盟有機食品監督機構的認證。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態旅遊區,也是國家旅遊局批准建立的全國文化與生態旅遊的示範區。婺源有些什麼特產呢?她的四色特產是聞名遐邇的。剛剛提到的綠茶便是四色中的“綠”色了,其餘三色就是“紅、黑、白”。紅色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鯉魚,肉嫩鮮美,美國總統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問我國時,都曾品嚐過婺源荷包紅鯉魚。黑色便是中國四大明硯之一的龍尾硯,它有”聲如銅、色為鐵、性堅滑、善凝墨”的特點。南唐後主李煜誇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灣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體大肉厚,鬆脆香第甜,味道好極了。

婺源的風景名勝特別多,古蹟遺址隨處可見。早在唐宋時期,這裏就是一個頗有名氣的遊覽勝地,李白、蘇東坡、黃庭堅、張大直、宗澤、岳飛等都曾遊吟到此,並留下了不少的讚美詩文。這裏有年代久、種類廣、數量多的名木古樹;有景色優美候鳥遷徙的樂園――鴛鴦湖;有以石雕、磚雕、木雕“三絕”見長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羣;有古樸壯觀的廊橋――彩虹橋;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還有祖籍――江灣。這裏還曾是《閃閃的紅星》、《聊齋》的外景拍攝地。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0

各位團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現在由我來擔任大家的嚮導,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名叫××,大家可以叫我小×。希望這次暢遊攬勝,能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為了使大家對婺源有個大致的瞭解,我首先介紹一下婺源縣的情況。

婺源的“婺”字使用的地方太少了,不好讀,又不好寫。在一段時間裏,人們沒有記住它。如今,旅遊興起,“婺源”光彩燦爛,在人們的生活裏,它有着重要的位臵。

婺源,位於贛東北,與皖、浙兩省交界的綠色明珠,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的典型江南山區縣。東臨古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鎮、北枕旅遊勝地黃山。南接道教三清山。全縣面積2947平方公里,16個鄉鎮、一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生態工業園區,總人口36萬。 婺源是傳統的綠茶產地,被稱為“茶鄉”。旅遊興起,因境內山川秀麗,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藴深厚,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婺源歷史悠久,商州屬揚州之域,春秋為“吳楚分源”之地。 唐開元20xx年(740年)建縣,原址是在清華鎮,後遷至玄高鎮,也是現在的紫陽鎮。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這裏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自古有“書鄉”美譽。是中國着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國近代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

自宋至清,全縣中進士有550餘人,仕宦2665人,歷代文人學士留下的着作3100部,其中有172部選入“四庫全書”。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紫陽鎮,是婺源縣城的所在地。紫陽鎮原名是玄高鎮,它三面環水,一面依山,風景秀麗,又稱為蚺城。紫陽,是南宋着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別號。朱熹的祖居就在縣城的老街上,至今還留下有虹井傳説,據《婺源縣誌》記載:宋紹聖四年1097年朱熹的父親朱鬆出生的時候,井中氣吐如虹,經日不絕,到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的時候,一道紫氣貫井而出,故而得名“虹井”,大家都覺得紫氣東來是非常吉祥的兆頭,所以朱熹也將紫陽作為自己的別號,而且在朱熹死後的第九年也就是嘉定二年1209,皇帝賜朱熹的諡號為文公,嘉定五年12XX年朱熹的《四書集註》被列為國學,鹹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下詔,賜朱熹故里婺源為“文公闕里”,所以朱熹雖然出生在福建,但是朱熹一直將婺源做為自己的祖籍地,朱熹一生中兩次專程回婺源祭掃祖墓。

我們車子行駛的這條路叫婺溪路,從此處去往屯溪,黃山十分便捷,才120公里。景婺黃高速公路通車後只有74公里。這裏是婺源旅遊集散中心,是婺源文化旅遊標誌性建築,佔地面積78.1畝,具有旅遊信息,旅遊交易,旅遊宣傳,旅遊諮詢和旅遊產品形象展 大家看我們左手邊的這棟徽派的仿古建築就是我們婺源縣博物館,婺源縣博物館是國家重點博物館,婺源博物館創建於1953年,XX年向社會免費開放,婺源博物館也被人們稱為“中國縣級第一館”,它的館藏文物的數量和珍貴。在中國的縣級博物館是首屈一指的,它的館藏各類文物達一萬餘件,等級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更不乏東漢陶權、明代鎏金百花金蓮炬、鈿翠象牙座屏、歷代名家名人字畫等諸多珍貴文物。XX年時任中共親臨婺源縣博物館視察,對館內藏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現在我們經過的這座學校是江西省婺源茶葉學校,創辦於1939年,XX年上饒職業技術學院在此成立分院,是一所培養旅遊和茶葉方面專業人才的技術學校,説到茶,我就給大家説説我們婺源的四大特產吧,婺源的四大特產是四種顏色:綠、紅、黑、白。綠説的就是婺源綠茶了,婺源綠茶唐載入《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以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的優良品質,被美國《茶葉全書》贊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婺源的氣候條件也是綠茶優異品質形成的先決條件,婺源地處亞熱帶,具有東亞季風的特點,屬於温暖濕潤氣候區。為茶樹提供了繁茂生長的最佳生態環境。茶樹的生長和三大因素有密切的關係。那就是“温度、水分和陽光”。1、温度:婺源的温度平均為18—30攝氏度.而且晝夜温差大,白天氣温上升慢,晚上氣温下降快。而這個特點十分利於茶樹幹物質積累。 2 、水分:婺源年降水量達1821毫米,特別是4—6月份又是雨季,佔了年降水量一半,這時也是採茶的季節。 3、陽光:茶樹是耐陰作物,但陽光不足或者過於強烈,都會影響茶樹的生長和發育,而降低品質。婺源的茶園達多分佈在山谷之中,峽谷幽深,林木茂密,為茶樹起了很好的遮陽作用。有效的減弱了太陽光直射的強度,有利於茶樹生長髮育。 全縣茶園面積達到16.5萬畝。經過多年的努力,XX年產茶16萬擔,綜合了以上的種種,婺源的綠茶分為三大類。一、茗眉為代表的芽茶,二、內茶,是抄青茶,俗稱毛茶, 三、精品眉茶。婺源是有機茶生產大縣。在種植有機茶過程中,使用天然綠肥,採用生物或物理的方法防治病害蟲,以自然農耕為主,不允許使用任何化學合成農藥、化肥和化學添加劑。在整個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污染的同時,也要完整的保留了茶的清香甘醇的特性。

紅説的是婺源一種特殊的魚,叫中華荷包紅魚,因為它頭小尾短,背高腹圓,形似荷包而得名,相傳是明萬曆年間,沱川人户部右侍郎餘懋學帶回婺源的,紅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一道美味佳餚。

白指的是婺源江灣所產的江灣雪梨,因為果實皮白如雪得名,江灣盛產雪梨還和徽州的歷史文化有關,古時的婺源人出外經商時,就種下一棵梨樹,討個“種梨得利”的好口彩。

説了三種特產或能吃或能喝,最後一種黑就不能吃喝了,它是一種石頭,就是文房四寶中的硯台,中國四大名硯中的歙硯就出自於婺源,因為在唐代婺源歸屬於歙州管轄,從而縣產的物產就以州的名字來命名的,歙硯石質細膩,產於婺源的龍尾山,也被稱為龍尾硯。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1

我去過古老的北京,到過温暖的廈門,馬上,我又要去江西婺源了。

坐了五六個小時的汽車,我們終於到了二幢“破爛不堪”的房子面前,進了房子,才發現裏面很乾淨。説它乾淨,因為它被褥整齊,牆壁乾爽,而且電視、電腦一概沒有,讓人覺得似乎又回到了古代。我們草草地吃完飯,就上牀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我剛剛睜開眼睛,就發現窗外原本綠油油的草地上流動着綠、紅、黃等顏色,我頓時睡意全無,走到窗外,卻發現嚮導已經等在那裏了。

剛走出幾百步,就發現這裏賣花環的人家頗多:花環是用藤做的,上面插上星星點點的油菜花、桃花等,漂亮極了。沒等幾秒,媽媽就買了幾個花環扣在我們的頭上。

出賓館大約二百米就來到售票口,過了售票口就漸漸入山。小徑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油菜花,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油白菜顯得有精神。蘿蔔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梯田呈環形,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環形的梯田,黃色的油菜,再加上或濃或淡的白色,眼前一片明豔。

我們爬上了山頂,往下眺望,是濃淡不同的黃色,一陣風吹過,一山的油菜就漾起陣陣波紋,好看的很。

下山時,我們乘機“體驗”了一把婺源的泥土:這裏的泥土軟軟的,腳踩在上面也不會陷進去,一鬆開,泥土又會複合在一起,真神奇。

我留戀北京的故宮,廈門的鼓浪嶼,更留戀婺源的油菜花!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2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佈鄉村。徽州牌坊是與徽州民居、徽州祠堂並存的古建築,共同構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徽州牌坊種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誌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都在文革中被毀,這是唯一倖存的一座,經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於功名坊,叫“功勛坊”。整個結構屬於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正面高處“聖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徵。兩側的對聯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聖旨”相呼應。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家老子説:"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遊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説是美德,有人説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佔地面積最大的,正屋佔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的院子,總佔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牆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泮池”一般建於文廟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裏面看,卻看不到什麼;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後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沒有明代坍池那麼深了,這也體現了清代建築的風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説,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者、江蘇崑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後代兒孫的“人生守則”。《朱子家訓》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等傳統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後必須學習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户,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莊重和威嚴。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户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後,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篁嶺曹氏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裏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後堂。後堂的佈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裏是住在這屋裏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後天井下仍擺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裏比較恰當,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後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裏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裏一般的陳設: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乾魚等等,可以説,廚房裏必備的東西,這裏都有了。

住在這屋裏的人,晚上睡覺要麼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麼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裏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牆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牆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曬工坊]

曬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麼,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蔔等等是怎麼切的,怎麼曬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裏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瞭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家樂呢!

曬工坊的樓台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裏,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緻,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繫、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後,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説,曹景宸並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後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麼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佔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了書院的功能。

當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着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後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該慎終追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於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現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佔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築,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聖殿,也是最能體現宗祠威嚴、神聖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鱅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鱅曹氏一樣,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雲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築,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朩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戰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了千百年傳統木雕“教訓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雲薪)的客館。

許村鎮屬於婺源的西南鄉,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繫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後開出的豔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築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獨創的“傳統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築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並以它們的絕世風華讓後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於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築專家的稱讚,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於徽州傳統的三間結構,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環相扣,誰知道它叫什麼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於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於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裏構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麼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户是斜的,什麼都是斜的。大家有什麼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甦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着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麼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麼東西都顛倒着。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佔地面積最大的,正屋佔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的院子,總佔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牆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裏面看,卻看不到什麼;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後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樑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後代的期許。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沒有那麼深了,這也體現了明末清初建築的風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説,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者、江蘇崑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後代兒孫的“人生守則”。《朱子家訓》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等傳統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後必須學習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户,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着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的,表現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莊重和威嚴。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曆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誌·質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影響,能繼承祖傳的美德。他性情寬厚,待人接物温和謙恭,從不幹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後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説:“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説那樣的話。”因為篁嶺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飢困月份,或是到了年關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説:“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自大,做出有違祖訓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後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據説,篁嶺曹氏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裏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後堂。後堂的佈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裏是住在這屋裏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後天井下仍擺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後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裏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裏一般的陳設: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乾魚等等,可以説,廚房裏必備的東西,這裏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具,在這後堂也有擺佈。

住在這屋裏的人,晚上睡覺要麼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麼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裏有水井,方便取水。院牆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牆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誌·質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誤聽爾。”居產與鄉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於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隻立,培以善根,勿失當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擴焉。後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餘焉。

[曬功坊]

曬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麼,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蔔等等是怎麼切的,怎麼曬的?切的時候有什麼講究,曬的時候又有什麼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裏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瞭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家樂呢!

曬功坊的樓台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裏,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緻,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校,一所鄉村的高級學校。雖然在傳統的婺源縣誌裏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於曹氏宗祠側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建。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士。把竹山書院建於曹氏宗祠側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後,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聯,其中有許多傳説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築,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然,隔壁宗祠裏燒過的香籤、廢紙、枯枝敗葉什麼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於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築風格體現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竹山書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寄託了篁嶺人對後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雨廊,遮風擋雨。側邊牆壁上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嶽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嶽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秀傳統,被世代繼承和發揚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説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紮根於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裏。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後堂兩大部分,我們現在站的前堂是教學區,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裏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牆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後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於閲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確説是藏經閣。而在書院教學的先生,則住在後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後堂的廂板上怎麼會裝了這麼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於乾隆末期,在此後的二百多年間曾數毀數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誇耀。

現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後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遊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着文武雙全的意思,當然也是篁嶺人對後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於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現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佔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築,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聖殿,也是最能體現宗祠威嚴、神聖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鱅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鱅曹氏一樣,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雲南副使。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3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去哪裏遊覽呀?(婺源)對,那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的婺源。在那裏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薀和優美多姿的自然風光,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善結合。在婺源傳統文化與綠色生態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婺源的概況。

婺源位於江西的東北部,地處於贛、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鑲嵌在黃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遊金三角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全縣面積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個鎮和15個鄉,有着32.56萬人口,縣城設在紫陽鎮。

婺源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這裏。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屬於吳國,秦始皇統一後,這裏屬鄣郡。最早建縣是在唐開元20___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歷史了。婺源建縣後,從唐代到五代隸屬於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代屬於徽州路,明清時期都隸屬於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屬於安徽省管轄,此後一度劃屬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劃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劃歸為江西省。雖然隸屬關係幾經變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4

Hello friends, where are we going to visit today? (Wuyuan) Yes, Wuyuan isknown as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 There is a rich historical andcultural background and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which is a perfectcombin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n Wuyu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reen ecology get the most naturalintegration. Now I'd like to introduc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uyuan. Wuyuan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Jiangxi Province, at the junction of Jiangxi,Anhui and Zhejiang provinces. She is like a "green pearl" inlaid in the goldentriangle of Huangshan, Sanqingshan and Jingdezhen tourism. The county covers anarea of 2947 square kilometers, including 11 towns and 15 townships, with apopulation of 325600. The county is located in Ziyang town. Wuyuan has a longhistory.

Now, tourists, do you have a question: isn't this a paradise for birds? Whydon't you have a bird? If so, let's have a hand now. As long as you clap yourhand, the birds will swarm out. Look! Big, small, flowery, black, some areflapping their wings, some are feeding the birds, some are combing theirfeathers. Listen! That thrush sings a beautiful song!

Although there are thousands of birds on the trees, the most striking onesare white crane and grey Mahe. White crane flies out to forage in the morningand returns to nest in the evening, while grey crane flies out to forage in theevening and returns to nest at daybreak. They go in and out in the morning andevening every day, alternating, and the scene is quite spectacular.

In late May 1935, Liu Bocheng's advance troops of the first red armyquickly marched into Anshun square and prepared to cross the Dadu River byforce. On the evening of May 24, 1935, the first regiment of the first divisionof the first Red Army Corps, led by Liu Bocheng and Nie Rongzhen, arrived inMa'anshan. As they were preparing to rest, they suddenly received an order fromthe headquarters to attack the Anshun ferry not far away and cross the DaduRiver by force. So Liu Bocheng and others decided to let the first battalion setout immediately, seize Anshun square first, and then carry out forcedcrossing.

As early as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ere three Miao tribes living 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t belongedto the state of Wu. 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Qin Shihuang, it belonged toZhangjun. The county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the 28th year of Kaiyuan (740A.D.) of Tang Dynas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200 years. After theestablishment of Wuyuan County, it belonged to Shezhou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the Five Dynasties, Xin'an County of Huizhou in the Song Dynasty, Huizhou roadin the Yuan Dynasty, Huizhou govern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huiProvince until September 1934, and then Jiangxi Province. In August 1947, it wasagain designated as Anhui Province. On May 1, 1949, Wuyuan was liberated andclassified as Jiangxi Province. Although the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haschanged several times, it is still an integral part of Huizhou culture.

Wang Bo of the Tang Dynasty praised Nanchang for its "natural treasures andoutstanding people". As a matter of fact, Wuyuan, where Zhong lingyuxiu lived,is not like this. The literary style of Wuyuan has flourished in the pastdynasties, the scholars have gathered together, the famous doctors and craftsmenhave many talents. Zhu Xi, a famous Neo Confucianist and educator in theSouthern Song Dynasty, whose hometown is here, left an extremely valuablecultural heritage for the world's future generations through his lifetime ofhard work; Zhu Bian, a famous doctor and writ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lived up to his mission in Jijin for 16 years; Jiang Zhe, a famous doctor in theSong Dynasty, was called to Beijing many times to treat the emperor's diseases;Zhu Bian, a famous doctor and writ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ved up tohis mission; There are Wang Wei, th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official andth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he Zhen, the seal cutter ofthe WAN school in the Ming Dynasty, Yu Maoxue and Yu maoheng, the official andupright ministers, Jiang Yong, the famous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honologist inthe Qing Dynasty, and Qi Yanhuai, the astronomer who created the astronomicalclock and astrometer.

There are many celebrities in modern times, such as railway engineer ZhanTianyou, who is known as "the glory of Chinese people", designed and builtChina's first railway; famous educator and Buddhist Jiang Qian; modern medicalexpert Cheng menxue, etc.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from the Song Dynasty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550 Jinshi were admitted to the county, and 2665 wereappointed as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wasa saying of "nine Jinshi in one school and four Shangshu in six departments";today's "four professors in one school" and "three Kunzhong scientists" are alsowell-known. There are more than 3100 handed down works left by scholars of alldynasties, among which 172, with a total of 1487 volumes, have been selectedinto Sikuquanshu. Therefore, Wuyuan is well-known as the "hometown ofbooks".

Dear friends, why is today's Wuyuan known as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Inaddition to her rich and profound history and culture, it also benefits from her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Wuyuan is a mountainous county, known as "eighthalf mountain, one field, half waterway and Manor", is a typical mountainouscounty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belongs to the humid climate zonein the middle subtropical zone, with an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16.7 ℃ highest peak in the county is Dazhang mountain in the north, and the mainpeak, Leigu peak, is 163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e ancients said that Dazhangmountain was the place where Zhong Ling was born. Wuyi had a prosperous culturean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Yuxiu Zhong Lingmountain.

Zheling in the northeast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Wu and Chu in the spring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good sens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make the green hills and streams here forest coverage rate of the county is as high as 81.5%, and it is one of theadvance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nties in China, and has won the title of"national top 100 greening counties". Wuyuan, also known as "tea town", is a keyproduction area and export base of green tea in China. "Wuyuan green tea" isrecorded in the tea classic of Tang Dynasty, which is called "top quality" inSong Dynas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e won silver medal from emperorJiajing and gold medal from Panama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The teaEncyclopedia of the United States praised "Wulu" tea as "the best quality ofChinese green tea". "Dazhangshan tea" is the first AA grade green food in China,and has been certified by many EU organic food supervision agencies.

Wuyuan is a famous eco-tourism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a nationalcultural and eco-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approved by the National TourismAdministration. What special products does Wuyuan have? Her four-color specialproducts are well-known. The green tea just mentioned is the "green" of the fourcolors, and the other three colors are "red, black and white". Red is thetreasure in the water. It is tender and delicious. When American President Nixonand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Tanaka visited China, they all tasted Wuyuan redcarp. Black is one of the four Ming inkstones in China. It has the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like copper, color like iron, firm and smooth nature,and good at solidifying ink". Li Yu, the empress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praised him as the "world champion". White is Jiangwan Sydney. It ripens in Juneevery year. The pear has big fruit body, thick flesh, crisp fragrance and sweettaste.

Wuyuan has many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As early as the Tang andSong Dynasties, it was a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Li Bai, Su Dongpo, HuangTingjian, Zhang Dazhi, Zongze, Yue Fei and so on all visited here, and left manypraise poems. There are many famous ancient trees with a long history, a widevariety and a large number of trees; Yuanyang Lake, a paradise for migratorybirds with beautiful scenery; the well preserved Ming and Qing ancient buildingswith stone, brick and wood carvings; rainbow bridge, a simple and magnificentcorridor bridge; Yu's ancestral hall, the largest ancestral hall in the south ofthe Yangtze River; and Jiangwan, the ancestral home of President JiangZemin.

Hello everyone! I'm your tour guide today. You can call me director destination today is a paradise for birds. OK, now please get on 's go to bird's paradise. While you are on the boat, I'd like to introduceyou to bird's Paradise: Bird's paradise refers to an ancient banyan tree morethan 500 years old, which is located on an island in Tianma River, Tianmavillage, Xinhu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rown of banyan is surprisinglylarge, covering about 18 mu of the river, with a single tree into a forest.

It was also the location of "shining red star" and "Liaozhai". We canacquire knowledge of historical relics as well as landscape cultivation.

In front of the two estuaries is a fork. 56 kilometers on the left isHailuogou, which goes to the "glacial world". Of course, to see the glaciers,Hailuogou's ice waterfall is 1080 meters high and 500-1100 meters wide. Its areais 15 times that of Huangguoshu waterfall in Guizhou Province. It is a hugeglacier steep slope composed of multi-level ice slopes. Glaciers here are in astate of super extension. There are frequent ice avalanches and avalanches allyear round. It's very dangerous. So we'd better go to the right side instead ofthe Dadu River to see Luding Bridge. It's very close, only 14 km.

The defenders of Luding Bridge built a strong bridgehead at the east endand removed some boards from the iron rope at the west end. At 4:00 p.m. on the29th, the red army launched a battle to seize the bridge. Twenty two commandosbraved the enemy's intensive artillery fire, stepped on the swaying iron rope,held on the iron rope and rushed to the opposite bank. Under their feet is thesurging river, overhead is the enemy's roaring bullets, but they forget life anddeath, with overwhelming courage, rushed to the East Bridge to fight with theenemy. Later troops poured in, and at dusk, the advance troops occupied LudingBridge and Luding city. That night, Liu Bocheng led the right troops to LudingBridge. On June 2, all the main forces of the Red Army crossed the Dadu battle of Dadu River ended with the victory of the Red Army.

Historians say: from here we can find the connection point between ancientand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philosophers say: This is an ideal placeto study the history, culture, economy, art and even the feudal patriarchalsystem of ancient Huizhou; artists say: This is the source of creativeinspiration.

What's more. On May 29, 20__, President Jiang Zemin, accompanied by ComradeZeng Qinghong, personally visited Wuyuan. President Jiang visited JiangwanCentral Primary School, farmer Jiang's home, retired teacher Jiang Qichang'shome, Jinshan tea garden and other places. The purpose of our trip to Wuyuan isto follow Chairman Jiang's footsteps again.

Into heaven, close to birds, let's go to embrace nature, I hope you canfeel all this beautiful heart! Although some reluctant, we still have to leave,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

My friends, I'll introduc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uyuan here, and I'llexplain the specific scenic spots in detail. I wish you a happy and fruitfultrip to Wuyuan. thank you!

The old people said that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known as "Jingdongresort". Many people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ass went here to offerincense. One day, pilgrims got into the cave with torches to see how deep thewater curtain cave was. But it's getting narrower and narrower. There are toomany people to accommodate. The pilgrims chose a cake seller and a wax seller tovisit inside, while the others sat in the outer cave waiting.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5

[遊客接待中心·歡迎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來到“梯雲村落·曬秋人家”的篁嶺景區,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小X,今天很榮幸由我給大家擔任嚮導,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的篁嶺之行帶來快樂。篁嶺是婺源古村落的經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農耕文明時代特徵。整個篁嶺景區,分為三大板塊:一是“大地飛歌”,體驗多色塊梯田組成的大地藝術對視覺的衝擊;二是“雲中漫步”,彰顯大跨度索橋、溜索對膽量的歷練;三是“天上人間”,展現篁嶺古村的村落構造,古民居上的曬秋傳統,還有古老天街的商賈、美食、民居、民俗的無窮魅力。讓每一位遊客真正體驗到“民俗風、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歌、生活曲、夢幻情”。

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纜車。在觀賞風景的同時,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纜車]

我們剛剛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條載人觀光索道,全長960米,高差195米,空中運行時間為16分鐘,各位在纜車上就已經小小領略了多彩的梯田風光,但“好戲還在後頭”,下面將一幕幕呈現給大家。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經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嶺嶺頭,因“修篁遍嶺”才有了篁嶺的雅名,“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我們景區沿途也隨處可見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這裏,而今全都搬遷到由我們公司出資興建的嶺下新房子裏,也就是我們遊客中心對面的那些整齊的新房子。

[二十四節氣長廊]

接下來我們就跨入二十四節氣長廊,進入篁嶺的第一篇章,該篇章以體現大地藝術的農耕文化為主題。二十四節氣長廊全長700米,分別用春和樓、夏耘亭、秋實亭、冬藴坊作為一年四季的節點標誌。

春和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春和樓”,取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屬於徽建五鳳樓構造,“五鳳樓”原為皇宮建築,明清時期被徽派建築廣泛用於祠堂門樓,寄寓宗族人才輩出,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此樓沾沾靈氣吧。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節,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兩次回鄉省親選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開始便進入辛勤勞作期,“立春天氣暖,雨水送肥晚。”“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閒。”“懵懵懂懂,清明下種。”這些都是婺源人在長期的農業勞動中總結出來的農諺。左手邊文化牆上是對春季勞作場景的介紹,為了烘托氛圍,景區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種的是油菜花、蘿蔔花、二月蘭等,夏天種的是醉蝶花、紫羅蘭、紫薇等,秋天種的是金光菊、萬壽菊等,冬天種的三角梅等。願每個遊客都能成為“護花使者”,而非“採花大盜”哦!

夏耘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屬於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橋十里一亭”之説,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飲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裏擺放茶水,供路人飲用。這也是古時親人迎送,妻兒惜別之處。夏季是火熱的,篁嶺的海拔雖不是很高,但夏季温差很大,夜晚需蓋被而卧,頗有“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之意境。文化牆上是夏季勞作場景的介紹,大家有興趣可以認真觀賞下。

秋實亭:眼前的這座亭子是秋實亭,取春華秋實之意。左手邊文化牆上是秋季勞作場景的介紹,“霜葉紅於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顏料桶,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尤其是地無三尺平的篁嶺,人們將一年的收成用竹篩匾曬曬,成就了聞名遐邇的“篁嶺曬秋”。而花卉則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遊步道邊上的這些油茶樹,是篁嶺村民種植的經濟作物,我們當地叫“檉籽”。這油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因此也被譽為“東方橄檻油”。

冬藴坊(篁嶺牌坊):冬藴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與祠堂並譽為徽州古建三絕。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流芳百世之舉,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為冬季的節點標誌,併成為篁嶺村的門頭,寓意深遠。牌坊上的“聖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為官的彰顯。左手邊文化牆上是冬季生活場景介紹,冬季是婺源的“休閒季”,人們過着“腳踩一盆火,手捧苞蘿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歡樂季”,民俗活動和鄉村飲食文化成了主角,過大年,走親朋,舞龍燈,出抬閣,鬧元宵.....人們在自釀的農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龍舞動的弧線中,聊慰終歲的辛勞。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篁嶺村的水口。所謂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認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還必須密密地種上樹木,這樣才能達到“關鎖”的效果,從而為整個村莊“藏風聚氣”。篁嶺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縮影,水口林裏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貓”——紅豆杉,紅豆杉是世界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篁嶺有如此規模的紅豆杉羣,實屬罕見。印象中竹都是圓的,方竹,見過麼?除了紅豆杉,香樟、香楓、翠柏、桂花樹、香榧樹,還有難得一見的方竹等等名貴樹木和竹子,在我們篁嶺水口這兒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樹養人丁,水養財”,“赤膊龍脈光水口,子孫代代往外走”的古訓,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習俗。這些,是我們水口林保存這麼完整的原因。

“殺豬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個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樹,如果砍了,就會受到懲罰,也就是要把自家養的豬殺了分給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飽,養豬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卻要殺自家養的豬,可見是非常嚴重的懲罰,因此沒有人會去砍樹。

“生子植樹”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出生,都會為其種下一棵樹。特別是在女孩出生時,會為其種下一棵樟樹,等到出嫁時,再把那樟樹砍了做樟木箱,作為陪嫁的嫁粧。

[五顯廟]左手邊是一座五顯廟,供奉的是起源於婺源的五顯神。在婺源老縣誌中,記載了唐代光啟年間,居住在婺源縣城紫陽鎮王瑜家有五位神人從天而降的傳奇。王瑜動員城中百姓傾力建廟,塑像供奉,虔誠祈禱,無不應驗。南宋時五顯神期跨越海峽傳到台灣,現在台灣還有200多萬的信眾。宋元明三代,五顯被歷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為“顯”,故稱為五顯神。

[步蟾橋]“步蟾”的意思是月宮折桂,比喻科舉登第,步步高昇之意,也是鄉民對子孫的祈望。讓我們步蟾橋上走一走,祈願登科在後頭。

[如來佛柱]這是如來佛柱,如來佛柱的正式名稱是“佛家八面多寶台”。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樹]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兩棵樹是楓香,因為他們長到一塊了,我們當地人又稱為“夫妻樹”。俗話説“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大概就這意思吧。

[雷擊紅豆杉]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棵紅豆杉是被雷擊過的,現在只剩下半邊樹幹。俗話説:“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樹爭一層皮。”樹是靠樹皮來吸收養分,因此它依然還存活着,真是“樹堅強”啊。

[農業觀光園]

篁嶺是個典型的農業村落,除了少數士子習儒讀書之外,大多數村民都是終生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篁嶺幾乎沒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層一層重疊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還要繁密。

看到遠處那座煙雲繚繞的高山了嗎?它叫石耳山,山腳下就是上曉鱅村,而篁嶺則是從上曉鱅分遷出來的。婺源地處萬山中,境內山峯起伏,河流密佈。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個江南山脈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則是婺源的東部屏障。翻過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開化縣地界。在沒有公路的漫長歲月裏,人們出行,要麼靠兩條腿走,要麼坐船,而對婺源人來説,往往都是靠着雙腳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號觀景台]

各位朋友,我們來到景區的1號觀景台,這是個360º全畫幅觀景平台,周邊是層層疊疊、流光溢彩的千畝梯田。右下方的這口塘,當地人稱為“篁嶺的酒窩”。在這裏,人們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春賞油菜夏觀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這不斷演變着各種“斷魂”主題,大地藝術在這裏成就了最強音符。請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説不定你的倩影,也會融入別人的鏡頭,成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卧雲懸索橋]

現在我們進入篁嶺故事第二篇章“雲中漫步”,也開始了對諸位膽量與氣魄的考量。前方就是卧雲懸索橋,全長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長的懸索橋。橋很牢固,承載量達20噸,大家儘管放心邁步。你也可以唱着“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的歌上橋,不過請不要在橋面上跑動,也不要搖晃以免影響他人。走過這段橋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區還有溜索和高空熱氣球等娛樂項目,如果感興趣,也可以身臨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魚塘]

現在我們回到了古村落,開始探尋篁嶺村落的祕密了。

左手邊的這個不規則圓形水塘,叫五色魚塘。傳説這方魚塘是篁嶺進士曹升開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經歷,離職退休時,從杭州帶回五色魚放養在這個魚塘裏。但為什麼修在這裏呢?按五行説法,南方屬火,篁嶺山高缺水,又朝着火向,早年的篁嶺經常發生火災。曹升精通風水術,在此修口水塘,讓篁嶺村的建築倒映在魚塘的水中,以剋制南方的火,從此篁嶺村就很少發生火災了。右邊的這棵紅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稱“團圓樹”,因為它是由無數細根簇擁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古戲台]

一個偏遠的山野村落,居然還有古戲台,想不到吧?

過去,篁嶺因交通不便,非常閉塞,民眾的文化娛樂很少。但篁嶺人好熱鬧,熱情好客,於是每逢婚喪嫁娶,生日壽誕,村裏的大户人家,就會出資聘請鄰近省份的戲班來這戲台上演戲慶賀。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戲,一家有喜,全村快樂。以後景區也會有民俗表演,如徽劇、儺舞、茶藝等。

[培德堂]

這棟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鳴鶴。他是篁嶺進士曹鳴遠的族兄,在篁嶺村是家喻户曉的響噹噹的人物。培德堂整個佔地約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內有魚池、假山,院牆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緻。

正屋為三間兩廂二層樓結構,大門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較少見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國故事為主題,人物眾多,形態逼真。一樓有房間4個:進門兩邊有2個小耳房,堂前兩邊為2個廂房。這種房屋結構,就是徽州古建築中典型的“對朝堂”格局。二樓在天井兩邊還有2個小姐繡樓,邊上的“美人靠”為小姐繡樓增添秀色。關於美人靠,婺源歷來就有這樣的俗語,説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別是美女們,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曬秋景觀]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嶺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鏞的故里。曹氏父子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協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慶皇帝出巡時,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因此民間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

秉承祖上遺風,篁嶺先民習慣用平和的心態與“地無三尺平”的崎嶇地形交流。祖輩起,他們就用竹篩匾晾曬農作物,既不佔地方,又便於收藏。如今,“篁嶺曬秋”已成為固定習俗,春曬茶葉蕨菜,夏曬茄子豆角,秋曬稻穀辣椒。時令變化,竹曬匾裏所曬之物也在不斷換新,你在不同季節,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滿意的曬秋作品。這裏也是景區的觀景台,整個篁嶺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後山為來龍去脈,以水口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條玉帶將屋舍串接,前店後坊,簡直是縮寫版的“清明上河圖”。

[攝影吧]

如果朋友們覺得站在天街拍攝還不過癮,還想拍到更好的畫面,喏,邊上的這棟房子就是“攝影吧”。那是我們景區專為攝影愛好者打造的攝影交流創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視攝影創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視作品展示、業內互動交流等服務。

攝影吧共三層,一層為攝影輔助器材配件銷售出租;二層為休閒展廳,可以休閒娛樂,展示攝影作品,攝影經驗交流;三層為創作觀景台,是村落曬秋景觀最佳拍攝點之一。

[樹和堂]

我們現在參觀的是一幢官廳,叫“樹和堂”。官廳是供權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之地,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這座官廳建於清嘉慶年間,它的主人是曹鳴遠,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官至江西才子之鄉撫州府臨川知縣。

根據徽州民居的傳統,這個院落裏種了梨樹、棗樹,“梨”在婺源話的諧音為“利”,意為吉祥、吉利之意;“棗”寓意“早生貴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經商前會在院子裏種下梨樹,或帶走一捧土,寓意離鄉不離土。

磚雕門樓被稱為“文化門”,這官廳雖屬常見的字匾門,但整體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門罩飛桅戧角,瓦當勾連,彰顯氣勢。水磨青磚精雕細刻,花邊人物應有盡有,“傑應歧靈”的門額則顯示了主人“英雄不問出處”的境界。徽式民居兩邊院牆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又稱封火牆。

樹和堂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進門有一塊石雕,是以游龍飛鳳構成福字,代表福臨門,大福大貴之意。官廳內飾較為簡單,一般都會有天井,主要是採光通風,天井下襬了一口缸,缸裏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稱無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鴻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銅鎖狀,寓意鎖住水源,鎖住財源,四水歸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有幅對聯“金石其心芝蘭其室,仁義為友道德為師”,意思是説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恆之心,讓仁愛和正義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為準則成為自己的老師和做人的標準。我們再來看中堂的擺設,堂名為“樹和堂”,意為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會有這樣的堂匾。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有沒有名堂的來歷,就是説它是一個有名字的堂。高懸匾額下是中堂字畫,“高花風墮赤玉盞,老蔓煙濕蒼龍鱗”,為曾國藩題寫,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諡號為文正,後人稱之為“曾文正”或“文正公”。

邊上掛的是唐伯虎的一幅書法《吳門避暑》,這首詩,描繪的是他剛進入避暑的“密遮竹葉涼冰檐”佳境時,忽遭“風雨”的喜出望外心情與美妙場景,可謂活靈活現。字畫下長條案桌,中間擺放了自鳴鐘,兩邊擺花瓶和屏風鏡,意為終身平靜,一生平安;自鳴鐘也叫長鳴鐘,寓意為長壽之意。

院子裏的這牆上嵌有一個焚紙爐,以前寫過字的紙或用過的紙都必須燒掉,不能亂扔,亂扔是對文化的不敬重。

[許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從許村鎮搬移到篁嶺來的文化站老屋。這是景區獨創的“傳統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築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並以它們的絕世風華讓後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於該種模式,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啊。

[香榧樹]

這株古樹叫香榧樹,它的果實可以食用,食用價值、營養價值、藥用價值都很高。其果實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潤肺、消痔、驅蛔蟲等藥用功效。這裏是篁嶺村的最高點。站在這裏,可以俯看篁嶺村的全貌,當然也是最佳的拍攝點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佔地面積約12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是大户人家。堂名取自院內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樹,開黃花的金桂和開白花的銀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內屋外都充盈着清雅的桂花香氣。

正屋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屋內的木雕相當大氣而精緻。可是,人們至於還沒能解讀出那些木雕圖案所表現的主題,博學多才的朋友們不妨試試。

此屋原主人曹廷啟,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官至户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顯貴後,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以報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為生身父親興建了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則捐資興建了篁嶺的竹山書院,就在曹氏宗祠邊,等會兒我們會經過那兒,再為朋友們細説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鳴遠父親、被朝廷有司旌表為“孝友”的曹孜學的宅第。慎德堂總佔地面積約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館、正堂和書房4個主要部分,另有魚池3口,整體結構小巧雅緻,功能多樣,是篁嶺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門上“淮興裏”就是説不管你在外面經商,還是做官有成就後都要落葉歸根,榮歸故里。正房門罩下水磨青磚雕刻了“漁樵耕讀、琴棋書畫”。“八卦”是道教的象徵,兩塊地袱石分別雕刻了丹鳳朝陽和魚化龍。進門同樣是四水歸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龍飛鳳”構成福字。兩邊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後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後行。中堂對聯“地靈人秀誕豪傑,絳闕清都想盛容”為晚清重臣左宗棠題寫。

後進院落有幽靜書房和觀魚池。我們再來客館參觀,客館正中橫匾為“繡窗入靜”,兩邊對聯為“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書法家吳清望所寫。客館的邊廂牆壁上還掛有“吳門四傑”之一文徵明的書法作品《煮茶》。文徵明就《煮茶》寫過幾首同題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們來看看,這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説,這是一張牀。不錯,它確實是一張牀,但又不普通,它有一個很美的名稱,叫“繡榻”,周圍刻滿了繡花紋,是過去大户人家老爺、太太睡覺用的牀。牀上這個像茶几的東西又是什麼呢?它叫“鞋踏”,也叫“踏台”。它本來是放在牀前地上的,人上牀睡覺之前,得先把鞋子脱下來放在踏台上。

客館門面是晚清時期的“全雕扇”樣式,雕工精細,修飾華麗,在講究“財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較為罕見。內屋回字圍嵌入八仙的“法器”,稱為“暗八仙”。屋外上門檐與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嶺村空間佈局別緻:一條長388米的天街橫貫南北、三座橋崗通往村內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順、九條巷道蜿蜒曲折。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巷,是篁嶺最重要最平坦最寬闊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嶺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也可以説是篁嶺的“商業一條街”。我們已經來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當地老百姓閒暇之餘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稱之為“新聞發佈中心”。

[眾屋·繡樓]

這幢建築就是篁嶺的眾屋,也就相當於村委會,是長輩,族羣開會議事之地。門額上“聖旨”兩字體現了曹氏在朝為官的地位。大門為牌樓門,徽居比較注重風水,一般朝南朝東,如受限制會在門口加小院落或改變朝向,避免直衝西向而不吉利。以後西式酒吧將會進駐中式廳堂。眾屋隔壁是繡樓,以前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般只能呆在樓上,有護欄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拋繡球選夫婿之地。門樓下“奕挹”二字,就告誡了繡樓小姐自己要舉止端莊、知書達理,選擇的夫婿要門當户對、恪守禮教。

[茶禪一味·京衞府]

這棟房子名叫京衞府,現在改造成一個品茶、賞茶、購茶的場所,所以掛了“茶禪一味”的牌匾。

京衞府原主人是曹廷諮,清代嘉慶年間,擔任京城軍事總機構“都指揮使司”的六品銜“京衞經歷”,相當於現在的監察局長。主人任職滿期後退休回家鄉,修建了這座京衞府,作為接見官員、會客聚友的場所。

京衞府臨街及外沿的兩面都做成木門窗,木雕線條簡潔大方,與京衞府的莊重相協調,也體現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門上方的4個圓“門頭”,是等級的象徵,説某人“有來頭”,來源就出在這裏。

[竹虛廳]

竹虛廳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禎八年(1635年)拔貢,授職湖廣興山縣知縣。竹虛廳,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整體為三間結構,但一樓沒有廂房,這與它作為讀書、教育的場所有關。竹虛廳最顯著的特色,是臨街一面全部為木雕,圖案精美繁複,極盡奢華,令人歎為觀止。門面上的6方木雕圖案,左上是“趙子龍救阿斗”,左下是“關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訪賢”,右上是“周文王打獵”,右下是“狀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樑撐的木雕主題,從右到左,依次是福、祿、禧、壽。門罩上裂紋還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為“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竹子又代表竹報平安、步步高昇、節節高之意。整個竹虛廳,簡直就是一座木雕藝術的寶庫啊!

中堂畫《喜上眉梢圖》是“揚州八怪”之一李鱓畫的,配的詩是:“爾性何靈異,喜上最高枝。探得好消息,報與主翁知。報與主翁知,雙雙集鳳池。梅花春信早,喜遇聖明時。”

竹虛廳的屋外有木樓梯通到二樓,二樓的外側有一個大曬台,也是觀景台,站在樓上眺望遠山的景色,真是心曠神怡。樓內還有2間相通的房間,作為住宿之用。

[客館]

對面這幢房子是客館,也就是現在的賓館、飯店,上檐板雕刻的是“雙龍戲珠”,挑檐枋則雕刻了“八仙過海”,下檐枋浮雕了“姜太公釣魚”。四根託柱則雕了四個象頭,代表吉祥吉利之意。兩邊還雕有雌雄獅子,俗話説:“獅子滾繡球,好戲在後頭”,代表好運連連之意。

[結束語]

朋友們,本次篁嶺之旅就告一段落。請記住導遊小×,更記住篁嶺!篁嶺時刻都期盼着各位再次光臨,再續今緣,共同譜寫我們新的“篁嶺故事”。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6

今天,我們去的旅遊點是李坑古村落。這裏,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個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麼叫理田呢?村裏的老人説: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帝堯時為部落首領時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職為姓。同時因先祖唐未由北方遷江南時,曾“佔地從田之籤”,李洞建村時數典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稱“坑”)兩岸,便俗稱李坑了。

李洞是個曾任從五品朝散大夫的隱士

他來此建村後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據村譜記載,李洞的兒子李仁曾遵父命創建“盤谷書院”。此後,自宋至清幾百年間,全村出了18名進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還出了一位狀元,叫李知誠,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達32人,並有1名飽讀詩書,能文善詩的文士留下傳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還是明清時外出經營的商人,他們的木材、茶葉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蘇、上海、廣州等地,他們積攢了錢財回來,除了建造住宅處,也修宗祠、橋、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這個不傍大河通道,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為一個建築類型很發達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廟宇觀閣17座,橋亭路亭17座,還有書院、私塾、文峯塔、公共園林等,當年號稱“婺東第一村”。下面,請大家隨我進村參觀。

[車至李坑路口]

遊客們,請下車。步至中書橋]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中書橋”,它是婺源現存最古的橋之一,建於北宋未年,是座單孔磚拱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磚拱上鋪青石板。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史書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村人李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他在京城為官多年回鄉省親,一日漫步村邊,見這裏行人挑擔來往於溪上的木橋時,有搖搖欲墜之感,孩童嬉戲奔走過橋時更令人感到害怕,於是捐資建造了這座穩重大方的磚拱橋,橋落成後,村人為感謝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職定名為“中書橋”。

[步至李坑村口]

這裏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裏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裏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是修築水口碣攔截財氣,培植水口林,有的還建起水口橋以鎖住靈氣。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莊的標誌,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遊子重返家鄉,走着走着,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引遊客進村]

各位遊客,有人説,步入李坑時,彷彿走進“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裏,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這條穿村而過的小溪,由東向西緩緩而流。現李高村260多户1000餘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這種建築佈局説明,李坑村過去很講究風水,因為堪輿術説:水向西流必富。古時候李坑人選擇在水由東向西流的溪畔構築房屋,這就把他們所希翼的美好願望,從村落佈局的形態中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下面,讓我們來觀賞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從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樣。大多是粉牆、青瓦(時間一長變成黛色)。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樸素淡雅的美感,屋頂採用馬頭牆的建築造型,即房屋的左右兩側築起風火山牆,高出於屋頂。同時為避免山牆檐距雙向坡頂的屋面高差過大。採用了隨屋面坡度層層跌落的形式,因為它形似馬頭,故俗稱為“馬頭牆”。馬頭牆檐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畫出民居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們去叩開這幢古屋。這幛古民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請看,要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細刻着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期望多子多孫。

[步入大門後]

為進一步向外人顯示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着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裏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築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着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採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説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裏,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裏流,四水歸堂,藴涵着“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隻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後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着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憑藉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願。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説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裏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羣。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説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出現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遊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於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裏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銅綠坊:“銅綠坊”建於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蕪湖經營銅綠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稱他的故居為“銅綠坊”。銅綠坊仿官廳建築風格,在大門後另外設置了一座儀門,當地稱“中堂門”,平時中堂門關閉不開,常人一般從兩側出入,如有達官貴人光臨,則打開中堂門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銅綠”。“銅綠”的化學名稱叫“緘式碳酸銅”,是一種有毒的綠色晶體,可做殺蟲劑。古代製取銅綠的方法很特別,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時間一長,飯黴爛,剝下來銅的表面上就生成銅綠,然後刮下來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製成。

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着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6、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並正對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牆壁,又稱為蕭牆。,一般是建在院子裏的。但在婺源,蕭牆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牆建於大門口。蕭牆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着‘福’字意味着“開門見福”。這幢民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部後,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有的古建築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裏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採用木柱礎,不象後來的房屋一律採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櫺子,沒有雕似。連着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後花園,園內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幹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後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幹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裏充滿了靈氣。

8、蕉泉: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乾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裏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説,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弟子,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着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裏。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麼顏色,張天師説是黃色的,李祈福説:我這裏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在墨盒裏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裏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張大以後不斷興風作浪,騰雲是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牆全剷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牆。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於是把龍帶走了,最後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7

"As soon as the half acre square pond is opened, the sky is full of light,clouds and shadows. I ask where the canal is so clear, because there is a sourceof fresh water." Zhu Xi, a famous Neo Confucianis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praised his hometown Wuyuan.

Wuyuan is an ancient county with a long history in Jiangxi Province, whichi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Anhui Province in history. It is one of the sixcounties in ancient Huizhou, the hometown of Zhu Xi and Zhan Tianyou, the fatherof Chinese railway. The folk customs here are simple, the style of writing isprosperous, and the places of interest are all over the county. There areperfect Ming and Qing ancient buildings, pastoral atmosphere and scenery.

The ancient dwellings with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clear waters, continuouspine and bamboo, and cornices winding between the green mountains and rivers, orclose to the mountains, looming between the ancient trees and forests, or nearthe water, reflecting on the clear springs of the streams, pools, and layers ofterraces and clouds, are picturesque. The scenery of the four seasons isdifferent, especially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red maple leaves all over themountains and the red maple leaves all over the mountains are like clusters offlames. Being in this kind of scenery makes you feel relaxed and happy.

Wuyuan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fertile land, richproducts, and wide popularity.

In the county, the rivers, streams and streams are densely distributed,blue and clear, and the grotesque rocks and peaks, the tea pavilion of ancienttrees, the corridor bridges and post roads are magnificent, open-minded anddelicate. Famous scenic spots include Dazhang mountain and Lingyan cave group inthe northwest, Zheling mountain and Shier mountain in the northeast, Fushanmountain in the middle and Dayou mountain in the West. They have been touristattractions 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u Dongpo, Huang Tingjian, Zongze,Yue Fei and Zhu Xi left many praising poems here.

Rainbow bridge, an ancient bridge in Song Dynasty, is a masterpiece ofWuyuan corridor bridge. There are green hills and green water under the e are pavil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bridge. There are stone tables andbenche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vilions. You can enjoy tea, play chess or browsethe scenery here to feel the leisure and tranquility of the world.

In Wengong mountain, about 30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the county seat,there are 24 ancient Chinese fir trees planted by Zhu Xi himself when he wentback to his hometown to sweep his tomb. Up to now, they have been growingvigorously for more than 800 years. The giant ancient Chinese fir trees are rarein China.

Yuanyang Lake with beautifu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oups of pairs ofYuanyang, such as flowers blooming in the lake, inseparable.

Wuyuan not only has beautiful scenery, but also has profound culturalconnotation. It has always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the hometown of e are outstanding people, many celebrities, nine scholars and six fourbooks, which shows the flourishing style of writing. Wuyuan is rich in naturalresources. It has the famous tea "Wulu"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can be calledthe top grade of Chinese green tea; the delicious red fish in the purse is knownas "the natural things in the world"; the "dragon tail inkstone" (She inkstone)in Shiguan mountains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kstones in China.

Wuyuan's natural landscape is composed of mountains, water, bamboo, stone,trees, trees, bridges, pavilions, streams, beaches, caves, waterfalls, boatferry and ancient dwellings. It ha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 peach garden,just like a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endless charm. It forms a unique andbeautiful rural scenic spot, giving people a feeling of returning to nature andtranscendence. For those people who have experienced the noise of the city for along time and those art workers who love tourism, fine arts and photography, itis not a kind of beautiful enjoyment and wise choice to visit Wuyuan or collectcreative materials.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8

Welcome to Jiangxi! Jiangxi is a good place with beautiful mountains,beautiful water, beautiful people and fragrant tea. Today we are going to visitWuyuan,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

Wuyua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county wasestablished in the 28th year of Kaiyuan (740 A.D.) in Tang Dynasty. It is anancient county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a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1200years. It got its name because it was the source of Wushui.

Wuyuan is adjacent to Anhui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It is full ofcultural atmosphere and historic sites, especially the ancient buildings of Mingand Qing Dynasties. It is surrounded by countryside, streams, ancient trees andbamboos. Waterfalls, post roads, road pavilions and arch bridges are scatteredin the countryside The natural scenery is poetic and picturesque. It has richcultural and natural scenery.

Fangyuan, a county of Wuyuan County, covers an area of 2947 squarekilometers, with 11 towns and 15 townships under its jurisdiction. It is knownas the saying of "half mountain, half field, half waterway and Manor".

This is the area affected by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The annualaverage temperature is 16.7 ℃ and the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is more than1821 mm. Wuyuan is a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forest base county and one ofthe advance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nties in modern China. It has the laurelsof "national top 100 green counties" and "National Folk Culture Village".

This is the hometown of Chinese tea, the hometown of Chinese teaculture

From Tang Dynasty to five dynasties, Wuyuan County was subordinate toShezhou, Jiangnan Road. In Song Dynasty, it belonged to Xin'an County ofHuizhou. In Yuan Dynasty, it belonged to Huizhou road. In Ming and QingDynasties, it belonged to Huizhou capital This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Huizhou merchants. In those years, merchants made money outside and went home toinvest in school. They broke through the complex of rejecting merchants in thefeudal political system and found a way to make money by "cultivatingConfucianism with commerce", "promoting commerce with Confucianism" and"complementing Confucianism and merchants". In Wuyuan, there were manybusinessmen, many scholars and many officials.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goodstudy, good business, good effect", Wuyuan "must have talents in the room"r the influence of instructions, Wuyuan people's reading became popular andflourished for a long time. From the good atmosphere of reading, we came out ofZhu Bian, a litterateur in Song Dynasty, Zhu Xi, an educationist in SouthernSong Dynasty, he Zhen, a compiler, Zhan Tianyou, the father of Chinese railway,Hu Shi, a modern university, Jiang Qian, a modern educationist, and Chengmenxue, a famous modern medical scientist.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fromthe So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550 Jinshicandidates and 2665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in Wuyuan County. There were "nineJinshi in one school, four Shangshu in six departments" and "three palacewriters in Lianke, four Hanlin in ten li".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is no business without an emblem". However,Wuyuan is the main force among Huizhou merchants. In those years, there was asaying that "there is no emblem without an emblem". The merchants from Wuyuanwere the leaders of wood merchants and tea merchants. This is enough to explainthe status of Wuyuan merchants.

This also makes today's Wuyuan, Ming and Qing architecture throughout thecounty.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houses, such as official mansion, familyancestral hall, businessman's residence and villagers' former residence. Amongthese buildings, the front hall and the back hall are in sequence, and there aredozens of connected buildings. The streets and alleys are paved with bluestoneslabs. Stone buildings are more concentrated in some villages of tuochuan,Sikou, Jiangwan, liutou, Zheyuan, Longshan, Xucun and Qinghua. In addition,there are covered bridges, road pavilions, gatehouses, storefronts and an is one of the best preserved place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China. Amongthe ancient trees in the green forest, there are many dwellings with cornicesand angles. Here is "the last Shangri La".

Wuyuan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The local green tea "Wulu" is atribut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unique purse red carp is a treasureat the state banquet; Longwei inkstone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kstones inChinese tradition; Jiangwan Sydney is known as the "pear king in Jiangnan".

Wuyuan culture and ecotourism zone has opened 20 scenic spots with "onezone and four lines". Here we can enjoy the charm of Hui opera, the original"dance fossil" Nuo dance, and the tea performance of pure and charming villagegirls.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19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去哪裏遊覽呀?(婺源)對,那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的婺源。在那裏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薀和優美多姿的自然風光,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善結合。在婺源傳統文化與綠色生態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婺源的概況。

婺源位於江西的東北部,地處於贛、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鑲嵌在黃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遊金三角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全縣面積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個鎮和15個鄉,有着32.56萬人口,縣城設在紫陽鎮。

婺源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這裏。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屬於吳國,秦始皇統一後,這裏屬鄣郡。最早建縣是在唐開元20xx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歷史了。婺源建縣後,從唐代到五代隸屬於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代屬於徽州路,明清時期都隸屬於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屬於安徽省管轄,此後一度劃屬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劃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劃歸為江西省。雖然隸屬關係幾經變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讚譽南昌。其實,鍾靈毓秀的婺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婺源歷代文風興盛,文人學士薈萃,名醫能匠人才濟濟。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鄉就在這裏,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學為世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南宋名醫、文學家朱弁羈金20xx年,不辱使命;宋朝名醫江哲多次受召進京,為皇帝治病;這裏有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為官清正的尚書餘懋學、餘懋衡,清代著名的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創制天文鐘中星儀的天文學家齊彥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勝枚舉,被譽為“中國人的光榮”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自行設計興建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現代醫學家程門雪等等。據史書記載:從宋代至晚清,全縣考取了進士550人,出任各級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説;今天的“一門四教授”“科學家三昆仲”也傳為佳話。歷代文人學士留下傳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選入《四庫全書》,所以婺源又被譽為“書鄉”就名不虛傳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為什麼被人們稱為最美麗的鄉村呢?除了她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之外,還主要得益於她那美麗的自然環境。

婺源是一個多山的縣,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縣。屬於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温為16.7攝氏度。全縣最高峯為北部的大鄣山,主峯擂鼓峯海拔1630米。古人稱大鄣山是鍾靈發脈之地,婺邑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與山脈龍胎毓秀鍾靈有關。東北部的浙嶺是春秋戰國時期吳楚分源的分界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使得這裏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1.5%,是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並獲得“全國綠化百佳縣”的稱號。

婺源又素有“茶鄉”之稱,是全國綠茶重點產區和出口外銷基地。“婺源綠茶”,在唐代的《茶經》中有記載,宋稱“絕品”。明清時,曾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美國《茶葉全書》稱讚“婺綠”茶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大鄣山茶”為全國首家aa級綠色食品,並取得了多歐盟有機食品監督機構的認證。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態旅遊區,也是國家旅遊局批准建立的全國文化與生態旅遊的示範區。婺源有些什麼特產呢?她的四色特產是聞名遐邇的。剛剛提到的綠茶便是四色中的“綠”色了,其餘三色就是“紅、黑、白”。紅色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鯉魚,肉嫩鮮美,美國總統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問我國時,都曾品嚐過婺源荷包紅鯉魚。黑色便是中國四大明硯之一的龍尾硯,它有”聲如銅、色為鐵、性堅滑、善凝墨”的特點。南唐後主李煜誇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灣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體大肉厚,鬆脆香第甜,味道好極了。

婺源的風景名勝特別多,古蹟遺址隨處可見。早在唐宋時期,這裏就是一個頗有名氣的遊覽勝地,李白、蘇東坡、黃庭堅、張大直、宗澤、岳飛等都曾遊吟到此,並留下了不少的讚美詩文。這裏有年代久、種類廣、數量多的名木古樹;有景色優美候鳥遷徙的樂園――鴛鴦湖;有以石雕、磚雕、木雕“三絕”見長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羣;有古樸壯觀的廊橋――彩虹橋;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還有祖籍――江灣。這裏還曾是《閃閃的紅星》、《聊齋》的外景拍攝地。

江西婺源導遊詞 篇20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着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裏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為高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xi/yx6z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