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南導遊詞 >

株洲炎帝陵導遊詞3篇

株洲炎帝陵導遊詞3篇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的鹿原陂。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聖地,簡介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聖地,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歡迎欣賞。

株洲炎帝陵導遊詞3篇

株洲炎帝陵導遊詞一: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東部炎陵縣塘田鄉炎陵村太和山前,始建於何時以無法考證,但據史書載當不晚於五代前。宋太祖時於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陵前建廟,清代康熙、道光年間均立過墓碑。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現年稱"炎黃",即指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歷史傳説中,炎帝神農氏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傳説他創造木製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説他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説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神農氏在歷史傳説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太和山前之炎帝陵高6米,底徑27米。陵前立有道光年間鐫有"炎帝神農氏之墓"碑文的墓碑。1986年炎帝陵修復工程竣工後,時任中共中央的胡耀邦曾題寫了"炎帝神農氏之墓"鐫於一塊漢白玉碑上,立於墓前的碑亭中央。整個陵區處於羣山環圍之中,洣水在山下緩緩流淌,林蔭濃郁,氛圍靜謐,景色幽中透雅。

炎帝陵景區包括炎帝陵、炎陵廟、奉聖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聖火台等人文景觀,還有鹿原洞、龍堖石、龍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觀,均是引人入勝的去處。

炎陵廟位於炎帝陵之前,據史載建於宋朝,亦在1986年經大規模修復。炎陵廟座北朝南,分為三進,整個院落以紅牆圍之。主要建築有午門、行禮亭、大殿和碑房等。

至午門,可見這是一座門牆牌坊式大門,正門有三,正門兩邊紅牆各開邊門,均為上下方結構。進入午門後至二進行禮亭,這是一座八角形石基支柱亭,8根石柱支撐樑枋,亭上懸匾橫題"民族始祖光照人間",下有聯曰"德照千秋光盛業;功垂萬世展宏猷"。亭中擺香爐,供人行禮。第二進是炎陵廟的主體建築大殿,24根石柱支撐殿頂。殿內懸匾題"炎黃子孫不忘始祖"。兩邊聯曰"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殿內神龕內供奉炎帝神農氏像,炎帝像為金身,左手拿稻穗,右手拿靈芝,像前有一裝有五穀和藥材的竹簍。神龕上懸"齊天鼻祖"橫額,兩邊有聯為"名垂宇宙;恩澤神州"。整個殿內雄偉壯觀,氛圍肅穆。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因而從古至今對炎帝陵的祭祀都極為莊重、盛大。據史載,在唐朝時開始祭祀炎帝陵,宋朝自宋太祖建廟後定例為三年一大祭,清朝進的祭典更加頻繁,僅大祭就多達41次。

至炎帝陵景區觀光,祭奠中華始祖炎帝神農氏,思先祖啟遍嘗百草引蒼生之福祉,念先祖耒耜興農飽百姓之恩澤,心中當有無盡感慨,亦會引發一份淳樸濃郁的民族情愫。

株洲炎帝陵導遊詞二: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為舉世聞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於湖南省炎陵縣城西鹿原陂,陵區面積5平方千米,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祭祖朝聖、旅遊觀光的勝地。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者,為中華民族的始興和繁衍作出了開創性的偉大貢獻。炎帝生於湖北的隋州,長於寶雞姜水,名叫薑石年。晚年巡視南方,體察民情,為民宣醫療疾,因誤食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的炎陵縣鹿原陂。史載漢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夢炎帝,遂於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廟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歷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歷經一千零三十幾年,經過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節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禮亭全被焚燬。...第 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現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為全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炎帝陵大殿共分五進,第一進——午門,看到午門各位也許要問,北京有個午門,怎麼炎帝陵也有個午門呢?因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宮建築風格,整修時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了午門,所以就有午門。穿過午門可以看到迎面豎立一塊高大漢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個大字,這是圄家主席xx1993年9月鬥日為炎帝陵題的詞。在石碑的左邊卧着一隻美麗温馴的鹿,右邊立着一隻展翅欲飛的鷹,原來炎帝的母親叫女登,當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來餓得哇哇大器,哭聲被天上九玄女王聽到了,於是她命仙鹿給炎帝餵奶,作為他的奶孃,神鷹給他遮陰,作為他的養母,這就是傳説炎帝的另外兩位母親。

第二進——行禮亭。行禮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燒香祭祖禮拜的地方,中間一張石祭台,行禮亭上方懸掛的那塊“民族始祖,光照人間”的橫匾,是全圉政協副主席周培源所手書;再看兩旁是碑坊,裏面放置8塊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國原刻的記事碑。

~小三峽導遊詞 ·陝西大雁塔 ·黃帝陵導遊詞 ·司馬遷墓導遊詞

穿過行禮亭,後面這棟建築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築,門前回廊的兩根大石柱上懸掛一幅楹聯:“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績;大殿門額上懸掛一塊橫匾:“炎黃子孫,不忘始祖”,這是陳雲同志83歲高齡時題寫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輝煌的聖壇上,慈眉善眼,滿臉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兩朵靈芝,兩腿之間放着一隻竹筐,裏面裝滿他親手採回的藥草。這正是炎帝奠農、工基礎,開醫藥先河的三大功績的體現。

株洲炎帝陵導遊詞三: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為舉世聞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於湖南省炎陵縣城西鹿原陂,陵區面積5平方千米,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祭祖朝聖、旅遊觀光的勝地。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者,為中華民族的始興和繁衍作出了開創性的偉大貢獻。炎帝生於湖北的隋州,長於寶雞姜水,名叫薑石年。晚年巡視南方,體察民情,為民宣醫療疾,因誤食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的炎陵縣鹿原陂。史載漢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夢炎帝,遂於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廟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歷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歷經一千零三十幾年,經過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節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禮亭全被焚燬。

現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為全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炎帝陵大殿共分五進,第一進——午門,看到午門各位也許要問,北京有個午門,怎麼炎帝陵也有個午門呢?因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宮建築風格,整修時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了午門,所以就有午門。穿過午門可以看到迎面豎立一塊高大漢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個大字,這是圄家主席xx1993年9月鬥日為炎帝陵題的詞。在石碑的左邊卧着一隻美麗温馴的鹿,右邊立着一隻展翅欲飛的鷹,原來炎帝的母親叫女登,當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來餓得哇哇大器,哭聲被天上九玄女王聽到了,於是她命仙鹿給炎帝餵奶,作為他的奶孃,神鷹給他遮陰,作為他的養母,這就是傳説炎帝的另外兩位母親。

第二進——行禮亭。行禮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燒香祭祖禮拜的地方,中間一張石祭台,行禮亭上方懸掛的那塊“民族始祖,光照人間”的橫匾,是全圉政協副主席周培源所手書;再看兩旁是碑坊,裏面放置8塊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國原刻的記事碑。

穿過行禮亭,後面這棟建築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築,門前回廊的兩根大石柱上懸掛一幅楹聯:“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績;大殿門額上懸掛一塊橫匾:“炎黃子孫,不忘始祖”,這是陳雲同志83歲高齡時題寫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輝煌的聖壇上,慈眉善眼,滿臉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兩朵靈芝,兩腿之間放着一隻竹筐,裏面裝滿他親手採回的藥草。這正是炎帝奠農、工基礎,開醫藥先河的三大功績的體現。

現在參觀第四進一下墓碑亭。墓碑亭正中放置一塊漢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農氏之墓”七個大字。各位也許會問:炎帝為什麼又稱神農氏呢?因為炎帝始制耒耜(原始農具),教民播種五穀而食之,所以稱之謂神農氏,他是我國農耕文化的開創者,被列人我國古代三皇五帝,稱為農皇,幾千年來中國都是以農業立國。這塊碑是時任中共中央的胡耀邦於1985年5月15日為炎帝神農氏題寫的。亭後是炎帝神農氏的陵墓,我們的老祖宗炎帝神農氏就一直安息在這裏,幾千年來墓前一直香火不斷,即使在十年浩劫時期,也經常有人來這裏偷偷燒香、祭祀。

好,接下來去看看御碑園,御碑園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軸線之北,佔地面積64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平方米,由碑廊、九鼎台、《神農功績圖》等構成。

炎帝陵從宋太祖建廟祭祀以來,歷代皇帝便“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每次祭祖完畢就會刻一塊御碑以作紀念。根據史書記載,明清一共有御碑51塊,明朝最早的御碑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祭祀的祭文碑。明朝的御祭碑除明太祖外,其餘全部都是皇帝繼繼位元年的御祭碑,祈求祖宗保佑江山穩固,國運昌順。現在來看九鼎台,九鼎台是依據“九州方圓”這句成語建造的,外圓內方,外圓寓意天圓,內方則寓意托起地方,天圓地方,江山穩固。

在御碑園北面的照壁上,有一幅長達40米的《神農功績圖》,它以粗獷的手筆,寫意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地表現了炎帝神農氏的十大功績,整體效果尤如一幅經過裝裱的巨大手卷,古樸凝重,氣勢恢宏。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就是神農氏創造的弓箭,以威天下,改進了獰獵工具,提高了生產力,這是一大功績;“重八卦為六十四卦”,神農氏和廚師蘇松子推究伏羲氏的八卦並“重八卦為六十四卦”,應用於現實生活之中,對生產、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是第二大功績;“遍嘗百草,宣醫療疾”,貝J是炎帝第三大功績,後人為了記住神農氏的這一大功績,將我國醫藥史上的第一部醫藥書稱為《神農本草經》;“教民耕種,種植五穀”,就是炎帝終日思考改變人們捕無所獲的情況,心懷天下蒼生,感動了天帝,天帝便命布穀鳥銜了許多谷種交給神農氏,而他又將這些種子分給先民,教他們耕種,從而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這是第四大功績;為了方便種植,提高效率,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發明了早期農具,這是五大功績;先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以後,對精神生活產生了強烈的追求,在勞動實踐中知道削桐為琴,結絲為弦,發明了五絃琴又稱為神農琴,教化子民。每當歲末年初,先民們便囝着五絃琴,伴着皎潔的月光,跳起儺舞,以祈求來年豐收,這是神農氏的第六大功績。“始造明堂,相土而居”是神農氏的第七大功績;明堂的建造源於鳥兒窩'鳥兒白天飛出去覓食,晚上又能飛回窩裏憩息,神農氏想:如果人們也有這麼一個圄定的“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鑽洞穴,那多好呀;神農氏的第八大功績是“耕而作陶,蜒填為器”。《資治通鑑.外記》及《路史·卜記》都有關於神農氏製作陶器的記載。他利用黏土的黏性、火能使黏土固定成形的原理,製造了最早的陶器。陶器發明,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第九大功績是“治麻為布,製作衣裳”,使人類社會向文明發展邁出了重大的一步;神農氏最後一大功績是“日中為市,交易而退。”神農氏首闢市場,提倡交易,互通有無,以滿足人民生活、生產需要。

大家今天的衣、食、住都起源於他的創造發明,炎帝這種開拓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立足點,經過無數先輩的繼承和發揚,已經發展成為今天的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nan/kpr9l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