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北導遊詞 >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精選5篇)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精選5篇)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精選5篇)

您們好!一路辛苦了,歡迎大家光臨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很榮幸成為大家的導遊,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者李導,我的手機號是。首先我代表炎帝景區為大家的遠道而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就由我全程陪同大家一起暢遊炎帝神農故里景區,我將會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一起解讀炎帝的歷史,豐富充實大家的隨州之旅。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位於隨州市隨縣厲山鎮,屬於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它處於市區西北角,離市區18公里,三一六國道、漢丹鐵路穿境而過,是去襄陽三國古隆中、十堰武當山道教聖地的必經之路,交通十分便利。景區現擁有神農照壁、四牛石雕、聖火台、神農文化廣場、神農大殿、神農雕像、神農紀念館、神農碑、百草園、神農洞等20餘處人文和自然景觀。

首先,各位朋友,先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偉大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據史載,炎帝神農是我國古時期的一個強大、先進的部落首領,他同黃帝軒轅氏共同創造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農就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療民疾,實現了男耕而食、女織而衣、日中為市。炎帝神農也因此同黃帝軒轅一道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所有華人也自豪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悠悠華夏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九十年代初至今,各層多次舉辦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專家們用詳實的材料、確鑿的證據、科學的論證,除去了粘附在炎帝神農身上的塵埃,恢復了炎帝神農誕生於隨州、炎帝的南方屬性、炎帝和黃帝不可分割的關係的本來面目。並揭示炎帝神農文化的精髓就是開拓進取、發明創造、生生不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那麼我們現在的所處的位置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炎帝神農誕生地——烈山。烈山,顧名思義就是用火燒山的意思。炎帝神農又稱“烈山氏”,這是後人為了紀念他刀耕火種的發明。烈山擁有九嶺,九嶺拱成烈山。炎帝神農故里景區就位於這九嶺之間。景區上世紀80年代開始修復,20__年擴建,核心景區1.71平方公里,為國家4A級景區。歷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在此地舉辦,深受國家、省、市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也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

前面的這塊照壁是有中國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所題字的炎帝神農故里五個金邊打字。代表着我們炎帝神農故里歡迎各位的到來。我們中有許多朋友可能知道:在風水學裏有一種説法:“氣不能直衝廳堂或卧室,否則視為不吉利”。避免氣衝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門前砌一堵牆,但是,為了保持“氣流通暢”,這堵牆又不能封閉,所以便誕生了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結構——“照壁”,用以“避邪藏福”。比如故宮的九龍照壁等等。。

好,請各位隨我轉過身來!大家看,從照壁到前方的神農大殿是整個景區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位於正南北方向。據考古發現,早在炎帝神農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房屋了。而且從科學上講,坐北朝南才能取得最長的日照時間。

現在我們腳底下走的通往大殿的路名為迎賓大道。在迎賓大道不遠處。大家看這個呢便是我們炎帝神農故里的四牛石雕。四牛或昂首向前或埋頭耕耘,形象栩栩如生,可以説是我們紀念始祖炎帝神農“首創農耕、馴養家畜”功績最恰當的表現形式。

好,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尤其是炒股票的朋友,到了這裏沾到靈氣,你手中的股票一定會牛氣沖天,一路飆升,財源滾滾來。

四牛雕像前面即為九孔橋。九孔橋採用趙州橋的構造理念構造而成。九在古代是最大的數字。咱們的這個橋共有九個孔,因此呢被稱作九孔橋。大家順着我的手指往前看,前面古樸大氣的石門就是華夏始祖門,門上雕刻反映早期炎帝農耕時代的風情圖案。走過華祖門我們來到的這個像“火”一樣的建築是聖火壇。一年一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開幕式的火種就是在聖火台上點燃。數千年來,華夏子孫,薪火相傳,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締造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聖火台底座為正方形,上端刻有火焰圖騰,底座周邊刻有龍騰雕紋,相傳有神龍相守,供奉華夏最初之火種。很多華人朋友到這裏,都會從聖火台的底座穿過,他們説:聖火台中走一走,紅紅火火全都有。朋友們,你們也來走一走,這樣今後咱們的生意會紅紅火火以後的日子也會紅紅火火。

在我們的眼前便是七步登天台,共七七四十九個台階,分7節大台階,每節大台階又有七個小台階。七步登天台根據天上的北斗七星設計而成,從上到下依次為“日、月、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北斗七星的七個星君,而北斗七星的七大星君代表着不同的福運。例如“文曲星”代表人的文運,“祿存星”則代表人的官運。貫通天地的七步登天台帶我們靠近炎帝,讓大家感受到來自始祖炎帝的靈氣,所謂“七上八下”,踏上七步登天台,每踏一步,福運相互連接,踏完七大台階,福運全部匯聚在一起,相信各位今後的人生一定會邁大步、行大運。

我們現在步入的便是氣勢恢弘的謁祖廣場,廣場邊長117米,呈正方形,佔地面積13689平方米,數字也呈九的倍數,整個廣場可容納2萬餘人。歷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的開幕式暨拜祖大典就是在這裏舉行。

遊客朋友們,現在佇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氣勢雄壯的“洞穴式”建築,便是億萬炎黃子孫嚮往的精神聖殿——炎帝神農大殿。殿前有12級台階,它象徵着一年十二個月份。大殿裏供奉着的這尊坐像就是炎帝神農聖像,他面容剛毅而慈祥,身軀強健而有力,一手捧着稻穀,一手握着靈芝,喻義着“幸福和健康”,也象徵着始祖在開創農耕和醫藥方面的兩大主要功績。整個雕像高4.26米,寓意炎帝農曆4月26日的生辰。這尊炎帝神農像是根據清代著名畫家吳承硯繪製的始祖像雕刻而成的。在1987年11月,美籍華人周共王德樵,一位不會講華語的青年,遠涉重洋,不遠萬里尋根到時厲山。在厲山鎮政府,他把一幅用重金從美國華崗博物館複製的炎帝神農畫像交給當時歷山鎮領導。他説,此舉是我家三代人的心願。原來,這幅炎帝神農像一直藏在故宮。19世紀未被八國聯軍搶走,存放在美國華崗博物館。他祖父得知後,幾經周折,花巨資取得了複製權,臨終前囑咐他一定要將此畫像送回炎帝神農的誕生地。為了不違祖命,他憑着一本英漢對照字典和古厲山地圖,終於找到了烈山。來到烈山半腰,在明朝“炎帝神農氏遺址”石碑前,周共王德樵擼起褲管,指着自己的膝蓋骨淚流滿面地説,我可是正宗的炎黃子孫啊!然後頂禮膜拜。

在神農大殿的兩側,分別放有銅鐘和皮鼓。古訓説的好,燒香不撞鐘,等於一場空。古人認為,鍾就是聚集在地下的陽氣,敲鐘就是喚陽氣,滋養萬物。所以,“撞鐘納福”就成為人們表達自己喜悦和祝願的祈福方式。

剛剛我們膜拜了炎帝神農坐像,站在此地我們就可以看到遠處一個高大的雕像,是核心景區的標誌性建築,它就是炎帝神農立像,位於神農文化廣場正中央。相信很多遊客在剛進入隨縣縣城就已看到這尊巨像。大像面朝東南,316國道、環城路是大家尋根謁祖的必經之路,而始祖炎帝就屹立在這裏注視着前來尋根謁祖的炎黃子孫。

炎帝神農站立像與大殿裏的炎帝神農坐像同為中國美院設計,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為正方形,邊長56尺(約18.67米),意為中華56個民族;底座高度為42.6尺(14.2米),代表着炎帝神農的誕生之日為農曆4月26日;像本身高95尺(約31.67米),寓意炎帝神農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__之尊地位。説到這裏,小x又忍不住要説到始祖的靈氣。炎帝神農巨像最後一塊石材安裝完畢,人們紛紛前來敬香放炮。香未燃盡,炮聲剛落,奇蹟出現了,數百隻小鳥聚集在一起,圍繞大像持續飛行了足足5分鐘的時間,有的人説,那是小鳥誤將始祖手中的稻穀當成了真的,而更多的人則相信那是始祖顯靈了。

現在大家經過的便是我們景區為紀念炎帝神農嘗百草而建的百草園。上古時期多瘟疫,炎帝神農為救黎民百姓,敢為天下先,遍嘗百草,先後發現各種可以治病的中草藥,而這其中,首推生薑。據傳,炎帝神農在勞作的過程中,突感頭痛發熱,呼吸也越來越急促(即中暑),就在這命懸一線之際,他發現身邊有一叢長的綠油油頗似竹子的植物,順手便拔了一株,颳去根莖上的泥土,塞了一塊在口中,嚼來味道雖然辛辣,但馬上頭暈症狀就慢慢減輕、呼吸順暢,不適的感覺逐漸消失,因為這種植物再造了自己的生命,炎帝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便用自己的姓為這個植物命名,取名為“生薑”。現在,百草園內種植着各種不同的中草藥。一方面是為了紀念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為以後景區建設養生館作準備,利用這些中草藥,前來這裏謁祖觀光的遊客可以有病治病,無病防身。

大家請抬頭仰望,在我前面的秦漢風格的建築羣就是功德殿。功德殿建築羣坐落於九龍山的第四座山頭——五帝山頂,這裏也是景區海撥最高的位置。整個功德殿佔地10320平方米,建築面積2466平方米,由主殿、廣場和連廊三部分組成,由外到內分別有日月門、天門和功德殿大門三門,這裏是展示炎帝神農生平和功績的主要場所。也是許多遊客重要的許願地之一。在這裏,工作人員準備了花

籃、許願瓶和許願燈,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心願寫在許願紙上放入許願瓶或將自己的名字貼在許願燈或花籃上,敬獻在始祖膝下,相信各位的心願一定能實現。大家可以在這裏感恩始祖或合影留念。

在我們的左、右邊牆壁上,有許多的竹簡,右邊的竹簡介紹的是炎帝神農的生平(注: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簡介炎帝神農氏為少典氏之子,其母安登感龍而生神農於烈山石室,湖北隨州厲山鎮有神農洞、炎帝碑為證,故號烈山氏、厲山氏等。世代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為其生日,並以祀之。神農澤被南方,位列三皇,善於用火,號火德王,尊為炎帝,以牛為圖騰,以姜為姓氏。傳説炎帝神農氏為民療疾,遍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因誤嘗“斷腸草”,崩於茶陵,即今湖南省炎陵縣,炎帝陵園柏翠松青。

朋友們,現在我們即將跨過的便是天門,大家可以看到,天門由內外兩幅楹聯構成,內楹聯由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曹克定先生撰寫,右聯為:種五穀興農,嘗百草回春,總系蒼生福祉。左聯為:創手工成業,始貿商為市,首開社會文明。外楹聯由曾為南京總統府景區楹聯題字的馬來西亞著名楹聯作家林聲耀先生撰寫,右聯為:華夏史長馨,任萬世溯宗,天涯常系隨州夢。左聯為:人文根已續,縱八方寄跡,海外總牽赤子情。這兩幅楹聯都由衷的表達了炎黃子孫對華夏始祖的拳拳赤子之情以及對炎帝豐功偉績的追思和讚美。

跨過天門,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日月門和天門之間的連廊區,兩邊的牆壁上共有36塊文化浮雕。包含國家領導人的提詞、知名書法家或社會名流頌炎帝神農的書法作品、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頌炎帝文、清朝畫家所畫炎帝神農像、古厲山鎮地圖以及炎帝神農的八大功績和八大傳説,還有後人歌頌炎帝神農的詩詞及神農祭。

大家穿過日月門,拾級而上,看到的就是神農碑亭了。亭下的神農碑是明代萬曆年間隨州知州楊存愚為祭祀始祖炎帝神農而立,是我們景區最古老、最具價值的文物,也是炎帝神農誕生在隨州厲山最有力的實物證明。碑由玉石鑿成,高2米,寬1米,重數噸,碑座用108塊青石板砌成,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碑上刻有“炎帝神農氏遺址”幾個字,現在仍清晰可辨。

一路前行,我們來到神農洞,也就是始祖炎帝神農誕生的地方。人們常説:“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我們都是龍的子孫。可是,為什麼會這樣説呢?好了,讓我們輕鬆一下,聽我講一段有趣的傳説吧!

相傳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龍被分到了天上,蟒則被置於地下。蟒因升不了天,就在人間興風作浪。玉皇大帝知道後,就派天兵天將搬來99座山,把那興風作浪的99條蟒全都鎮壓在山下,一字兒排開,就成了現在隨州至棗陽的99重山岡。可玉皇大帝還不放心,又命東海龍王派他的9個龍子來鎮壓99條蟒。9個龍子遵從父命,騰雲駕霧來到鎮壓99條蟒的地方,選中了中間的九座山住了下來。所以這九座山又叫九龍山。再後來,九龍山下興起了一個氏族部落,部落裏有一位牧羊女名叫安登,她天天上山放羊和採集食物。有一天,她順着彎彎曲曲的山路,穿過樹林,在半山腰裏發現了一個洞穴,便進入洞裏歇息,不一會就睡着了。可哪知這個洞是七龍子住的地方,七龍子因參加蟠桃宴會,多喝了點酒,就忘了關洞門。第二天早晨,七龍子醒,發現了美麗的安登,頓生愛意,就抱起她親熱起來。於是,第二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安登便在洞中生下了一個胖小子。這個胖小子就是後來教種五穀、品嚐百草的炎帝神農,他出生的這個山洞後來就叫做了“神農洞”。看來,我們還真是“龍的傳人”呢!既然如此,可得好好地在洞前拜拜,也好沾染一下我們偉大始祖的靈氣呀!

沿着台階向下,大家現在看到的便是景區獨有的百家姓台階,全段台階共有108階,各台階兩側欄杆上分別雕刻着兩個姓氏,共刻有中國百家姓中的前216姓。炎黃後裔遍佈世界各地,這216個姓便是為了方便華夏子孫在始祖故里認祖歸宗。大家可以在欄杆上找尋自己的姓氏,台階向下的迴廊處,有專門的百家姓研究人員為大家講解各自姓氏的起源和遷徙歷程。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時間過得真快,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的遊覽到這裏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一路上對我的工作的支持。在剛才講解過程中,如有不足之處,請各位朋友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華夏同始祖,天下共烈山”,我們相信每一位炎黃子孫不管身在何方,都是心心相印、血肉相連。同時,我們也相信,通過這次與始祖近距離的接觸,大家一定沾到了始祖的靈氣,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帆風順,萬事如意。謝謝!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您蒞臨文化公園指導與參觀。我是解説員。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文化公園的基本概況。

文化公園坐落於區委,區政府南側,北起雍陽西道,南至青少年活動中心,東依泉旺路,西鄰泉發路,項目總投資1.6億元,規劃面積27.3萬平米。文化公園於20__年8月份啟動建設,20__年9月16日正式開園納客,歷時一年的建設時間,其間,有21支專業隊伍對14個相關項目進行設計、施工、監理和監督。綠化工程建設是由我們雍陽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施工的,在文化公園的建設中我們始終以高起點、高要求、高品位為標準,運用了嚴謹的分析方法、科學的規劃理念,結合武清新城的特色,以生態化的理念優化園區空間佈局,對園區內的地塊進行合理利用。整個公園以中心對稱博古納新的設計手法,按照北靜南動的設計理念,全力打造“一軸兩區兩館”的景觀格局。“一軸”即北入口、音樂噴泉、京津明珠主題雕塑、舞池和南入口,“兩區”包括北部兩側的自然生態區和中部、南部的廣場區域的休閒娛樂區。“兩館”為目前籌備建設中的影劇院和圖博館。

文化公園的綠化覆蓋率為75%,植物總量多達23000餘株,品種170餘種,多而有序,多而不雜。園區內設置了多處小品雕塑與園區內的盆景藝術巧然天合,渾然一體,彰顯了人文綠化就是體現人性化關懷,突現人景合一的綠化理念。一座具有文化特色、時代特色、生態特色、武清特色的城市會客廳在武清新城悄然而現。

1.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北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題寫園名的大型景石,景石後面是由我區著名書法家何俊田撰寫的園志,名家古石點開文化公園優美的畫卷。就連北入口的象棋型車止都為我們展現了公園獨特的文化氣息。

2.景石南側為大型音樂噴泉,噴泉區設計寬度137米,南北縱深144米,在噴泉中間設置了長94米的木質廊道,兩側為流光溢彩、變化各異的噴泉美景,對拱疊水、動感孔雀、集射水柱、搖擺宮燈、海鷗飛翔,舞動的水花配合美妙的音樂節奏,共同組成一派歡快祥和的盛世美景。噴泉的中部是時空轉換之門,他由四組不同的雕刻組合而成。分別寓意:漕運文化、書畫藝術、民風民俗和發展未來。中間虛空部分象徵古代計時器具――沙漏,以時空轉換的理念演繹武清發展歷史。文化公園的建設,就是要將武清的輝煌歷史與現代發展成果有機相融,締造橫亙古今的時空美感,時空裝換之門就是凝集古今精華,包含雍陽神韻的象徵。人們到此一遊便由心而生博古納今、開創未來的激情。

在主軸線上我們採用了高低錯落有致的種植佈局,既高雅大氣又異彩紛呈。在綠化設計主題的營造上,我們藉助花卉的花語、花意,通過別緻的造型,寓意武清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主題。

3.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武清標準性雕塑――京津明珠主題雕塑,它由中央美術學院進行設計,雕塑直徑29米,高19米,設計遵循互動、融合、開放的理念,周邊環境按照古城池的佈局打造為四面靜謐的水面。紅色的半球體與水中的倒影融合成為一個圓滿的“京津明珠”,從遠處觀看寓意武清如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晚上觀看,雕塑通透靈秀、

柔中帶剛、美輪美奐,與廣場融合成為一個絢麗的舞台。

4.穿過明珠,就是舞池。總面積2.5萬平米,主廣場為2.1萬平米,他為市民提供休閒健身和舉辦重要活動的場所。廣場中部的燈帶設計,充滿動感、富於變幻、色彩亮麗,全力打造成為武清夜晚生活的一景。

5.文化公園的可謂氣勢磅礴,規模宏大。走進公園猶如走進仙境,有如置身世外桃源。通過整合開發與佔地面積20平方米的少年宮連成一片:形成了景緻內外兼收,功能延伸拓展的眾星捧月的武清文化地標。整個公園的最南側是南入口,設計理念與北入口相呼應,又風格迥異。遊人可以通過南入口出入文化公園和青少年宮。

主雕廣場和舞池組成了休閒娛樂區,遊人位於廣場之中,可以多個角度感受文化公園的風韻和魅力。

6. 接下來我們要觀賞的是自然生態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按照自然、原始、生態的江南山水園林風格,打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休閒氛圍。

園林綠化要給人以美的感受。在文化公園的綠化施工中,博採眾長,借古鑑今,是文化公園建成後充分展現了園林景觀的美感給人以“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享受。

現在我們所在的是東部生態區,總面積2.8萬平米,其中湖區佔地3800平米、綠地佔2.1萬平米,設計有湖泊、遊路、亭榭、棧道、親水平台及景觀廊道。

在我們右手方的這組雕像,表現童真的孩子們以書寫的方式展現了作為書畫之鄉的武清在傳承文化藝術方面的憧憬。武清的書畫藝術是武清文化的傑出代表,在綠化施工時,特地設立此組雕像,使公園綠化盡顯武清個性主題。

① 現在看到的這組雕像,展現了中國文人精通琴棋書畫,以文化活動陶冶情操。現代武清人也將在園區體驗一把與文人墨客暢遊的精神洗禮。

② 曲藝小品是天津的文化特色,武清的大地上同樣誕生了許多戲曲藝術家。當這個作品出現在園區中時,市民的文化認同悠然而生。

③這個作品看上去只是單純的陀螺,但夜晚來臨,它會是一組色彩繽紛的燈景。在文化公園園區內採運用了尖端的聲光電技術的燈景處處皆是,夜幕降臨,在自然生態區,水邊石旁燈光掩映,五彩霓虹閃爍晶瑩,人們會心生安逸,彷彿置身於人間仙境。

④ 對面是愛蓮亭,遊人可以在此駐足休息、或觀賞周邊葱鬱的樹木、或眺望遠處湖中的睡蓮。

⑤ 這幾個小朋友在跳房子,看到他就想起了我們兒時童真的遊戲。 這組雕塑將人物與地鋪結合,用劇場化的敍述方式定格童年的一刻,

在種植手法上堅持喬灌草相結合,以楊柳榆槐椿等歷史悠久的鄉土樹種暢想綠色主旋律,以香蒲、馬蘭、狼尾草等鄉土野生植被點綴和聲。遊人漫步其間,似在傾聽鄉間小調,倍感親切。又有法桐、白樺、棕櫚、二喬玉蘭、木瓜海棠、金鑲玉竹、巴西龍骨等異地植物錯落其間,整個公園渾然一個綠色交響,既彰顯了鄉土氣息,又構成了南北交融的植物世界,鄉土且不失大氣,渾厚且獨具個性,使文化公園在質樸中得到提升。

7、現在我們進入的是西部生態區,總面積2.8萬平米,綠地佔2.2萬平米,規劃設計有棧橋、亭榭、親水平台和假山疊水。沿着蜿蜒曲折的林間小路,感受移步換景,仿若天成的高超的設計手法,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

西部自然生態區得湖系佔地3680平米,文化公園的水系文化的設計獨具特色,整個園區以噴泉、疊水、湖面為主體,層次豐富、自然有致。由於水質環保,水生植物和魚類可自然繁衍,形成一個遠離污染的水族世界。湖中又有盆景綠島,增強了水面的層次感和水體的空間感。總體水系追求自然古樸,體現原野風趣;既獨具特色,又一脈相承。

在生態區內,設有6座橋。分別是:春暉橋、聽瀑橋、春華橋、夏雲橋、秋月橋、冬雪橋。沿着這個廊道,可以通向遠處的假山疊水。走上聽瀑橋,站在橋上欣賞着假山疊水仿若天成的自然之美,聆聽着水花落下拍擊岸邊的美妙樂音,拂面而來的陣陣涼風,帶給了我們心曠神怡的感受。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3

桂林龍脊梯田景區位於桂林西北的龍勝縣和平鄉境內,距離桂林市區77公里,距龍勝縣城17公里。從桂林乘車到龍脊梯田景區的車程為1.5個小時。

龍脊梯田地處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嶺深處,梯田海拔最高處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積70.16平方公里,分為龍脊古壯寨梯田觀景區、金坑·大寨紅瑤梯田觀景區、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主要景點十幾個。

根據記載,龍脊梯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龍脊梯田景區位置原隸屬興安縣)。龍脊梯田開造始於宋代,歷史悠久,居住在這裏的壯、瑤族少數民族,祖祖輩輩築埂開田,從水流湍急的溪谷到雲霧繚繞的峯巒,從森林邊緣到懸崖峭壁,凡是能開墾地方,都開鑿了梯田。由於是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因此這些梯田大者不過一畝,小者僅能插下兩三行禾苗,俗稱青蛙一跳三塊田。一千多年來經歷了多少代人的努力,使龍脊梯田日臻完美,形成了從山腳一直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成塔”的壯麗景觀。她以磅礴的氣勢、流動的線條,變幻的神韻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而享譽中外,為天下梯田之望塵莫及,堪稱“天下一絕”,是桂林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遊客接待牀位6000多張,為桂林黃金旅遊線路之一。

龍脊梯田的景色隨季節的更替而變幻無窮。開春之際,灌滿水的層層梯田映襯着天光,如同根根銀帶相疊;夏日驕陽似火,綠油油的禾苗隨着微風翻卷着道道綠波;金秋流光溢彩,漫山鋪金,層層梯田若級級金階,梯田環繞的山峯又似座座金塔;隆冬,銀裝素裹,把梯田和山寨都嵌入了冰雕玉砌的童話世界裏。在錯落有致的梯田間、在蜿延曲折的山路上、在炊煙裊裊的山寨裏,偶見瑤女壯妹身背竹簍,款款而行;在流泉飛瀑下,溪水潺潺中,時有紅瑤婦女洗梳長髮,玩水嬉戲,不時飄來幾縷悠揚純樸的山歌聲,令人陶醉其間,流連忘返…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4

端午佳節,許多人都會帶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出門旅遊。我們家就如此,端午佳節的前一天,爸爸為了選擇一個好的旅遊景點,忙活了大半天,又是查地圖,又是查電腦的。我和媽媽去街上溜了回來,他還在找。好不容易才選擇了廬山石門澗。這回,爸爸得帶着我們母女倆去游上玩水了。

來到廬山腳下,就有一股涼嗖嗖的感覺。我們都以為夏天的廬山很冷呢。可是來到廬山石門澗大門口時,天氣與山腳下的天氣真是截然不同,一冷一熱。剛進石門澗就是一所長長的鐵索橋,又高又長,是懸空的。橋不是很寬,人走在上面一晃一晃的,非常令人沒有安全感。人越多,橋就越晃,媽媽還硬是要我站在橋上拍照片,結果把我腳在哆嗦的照片拍了出來。接下來是樹林,裏面有楊梅樹、白樺樹、梧桐樹、棕樹等。大部分是竹林,一排排的,可整齊了,個個都壯實,像一個個威武的士兵。連高度都差不多,雖然沒有像其它樹一樣有遮陰的效果,但令人看起來卻是非常清爽的。在往裏走,就走出了樹林區。這裏全都是懸崖峭壁,雖然山峯險要,但是景色秀麗,還依山傍水。只見一個個尖尖的峯頂瀰漫在飄飄渺渺的雲霧裏。水清澈見底,和山相依相伴,形成了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望着那飛流直下的瀑布,便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我們很快就瀏覽完了石門澗,正要下山,下到半山腰時,爸爸還特地帶着我們母女倆在一條清如明鏡的小溪旁洗腳,我那時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幸福。

當我坐在回家的車上時,已離那兒越來越遠。遠遠的望去,只見遠處青山翠綠,千山一碧,令人回味無窮。

介紹隨州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代表安徽旅行社歡迎大家來到“桃花源里人家”——黟縣觀光旅遊,我是你們此次西遞宏村之旅的導遊王兵。大家就叫我小王吧,希望通過小王的講解和服務能使大家的此次遊程更加愉快。坐在駕駛位上的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王師傅呢,已經有近二十年的駕齡了,所以大家對安全問題可以儘管放心。

我們還有10分鐘就可以到達西遞了,在這段時間,就請允許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西遞宏村吧!西遞宏村坐落在黃山市黟縣境內,20xx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為4A級旅遊區,併成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0xx年它們還被中央電視台評為“中國魅力名鎮”。説到黟縣呢,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想必大家都知道晉詩人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吧?那大家知不知道五柳先生所描寫的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在哪裏呢?是的,這位遊客説對了,它就在我們黟縣。先生的後人想象黟縣就是他們祖先描寫的《桃花源記》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於是慕名遷居這裏。所以,黟縣又有“小桃源”之稱,大詩人李白遊古黟是曾賦詩讚美道:“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各位遊客,今天我們上午遊覽有着“中國古民居博物館”之稱的西遞村,下午遊“中國畫裏鄉村”宏村。西遞是一處建於北宋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迄今已有900多年曆史,西遞村風光秀麗四面環山,羣峯連綿,它所有的街道均已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多為木結構,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擾,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

提到“西遞”,我想許多朋友都想知道為什麼叫西遞呢,其實啊,有兩種説法:一是因為村子被兩條溪水環繞,水呢又是自東向西而流,取東水西流之意就叫它西遞了;另一種説法是西遞在徽州府的西面,舊時這裏設有遞鋪所,故名西遞。西遞村落呈船型,那它的桅杆和風帆,船艙,以及海面又是什麼呢?現在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吧。

各位遊客,現在巍然屹立在村口迎接我們的就是胡文光刺史坊了,原先這裏依次排列有13座牌坊,文革時大部分被拆毀,這胡文光刺史坊還是因為噴了漆,寫上毛澤東語錄才幸運地保留下來。大家看,這個牌坊它通體用質地細膩的黟縣青砌成的,雕琢精絕,為我國石牌坊之瑰寶。説到胡文光,他可是很有名的,明嘉靖時,他在擔任江西萬載知縣期間造福於民為百姓所愛戴,升任膠州刺史,政績卓著,至湖北荊王府長史,受四品朝列大夫,被譽為“荊藩首相”。明神宗皇帝恩准建造這座牌坊以弘揚他的政績,流傳後世。大家再看一下,這檐下斗拱上刻有32個圓形花盤飾紋,相當的精美吧,這象徵着胡文光為官32年,也表達了他對皇恩浩蕩的感激之情。

各位團友,咱們繼續往前進,現在我們就站在了敬愛堂的門前了,它是清代重建的胡氏宗祠,一直是胡氏族人的議事之所,它是一座跨度為30米的磚木結構建築,大家看一下,它下廳兩根6米高的黑色大理石柱與上廳兩根直徑近2尺的銀杏木柱相望對稱,承託着規整的樑架,多麼雄偉壯觀!大家看到後廳的這個碩大的“孝”字嗎?這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寫的,咱們在仔細看一下這個“壽”字,是不是隱約能看到一個仰面拱手作揖、跪在地上孝敬長輩的俊俏後生,而他的後腦卻像一個尖嘴猴頭,這寓意:孝順者為人,不孝者為畜,這充分體現了敬老尊老的中華美德。

標籤: 導遊詞 隨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bei/0l366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