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廣東導遊詞 >

介紹廣州的導遊詞(精選4篇)

介紹廣州的導遊詞(精選4篇)

介紹廣州的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歡迎到祖國南大門廣州來參觀遊覽。今天我們遊覽的地方是廣州白雲山。大家知道,廣州是一座相當聞名的山水城市,古往今來,人們常用“雲山珠水”來讚譽廣州,“雲山”指的就是我們馬上要去領略的白雲山風景區。

介紹廣州的導遊詞(精選4篇)

【白雲山概況】

白雲山坐落在廣州市北部,共由30多座山峯簇集而成,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主峯摩星嶺海拔382米,是廣州市的最高峯。每當雨過天晴的時候,山上朵朵白雲繚繞於羣峯之間,景色十分秀麗,“白雲山”由此而得名的。

白雲山早在廣州建城2220多年之前就聞名於世。戰國時這裏已有名士出入,晉朝時已風景宜人,唐時便以旅遊勝地而著稱,宋代以來歷次評選出來的“羊城八景”中,白雲山就有“景泰歸僧、蒲澗濂泉、白雲晚望、白雲松濤”、“雲山疊翠”等多處。白雲山濃厚的文化沉澱,大可追溯到山北黃婆洞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遺址”。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曾在這山上煉丹,並寫下了《抱朴子》這部道家名作。南樑時景泰禪師來此建有白雲山最早的寺廟“景泰寺”,留下“景泰歸僧”這一羊城的舊八景。唐宋以後,這裏陸續有李羣玉、蘇軾、韓愈等著名文人登山吟詩,他們的詩文成為嶺南寶貴的歷史精神財富。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朱德、陳毅、董必武、郭沫若等留下了題詞和足跡,為廣州白雲山風景區留下不少墨跡瑰寶。

白雲山優越的地理區位、古老的地質狀況、深厚的歷史積澱和適度的環境規模,在我國嶺南地區是十分突出和具有代表性的。並以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調節作用及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被譽稱為廣州市的“市肺”,被評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5A級旅遊區”。

白雲山風景區由七個遊覽區組成,從南至北依次是:飛鵝嶺遊覽區、麓湖遊覽區、三台嶺遊覽區、鳴春谷遊覽區、摩星嶺遊覽區、明珠樓遊覽區及荷依嶺遊覽區。因時間關係,我們只遊覽其中的一部分。

【雲台花園】

朋友們,遊覽完麓湖公園之後,我們將參觀遊覽雲台花園。雲台花園建於1995年,全園總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是一處中西方園林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新旅遊景區。內有新穎雅緻、各具特色的景點14處。

正門,是一組疊水式的燈光噴泉,是雲台花園裏的主軸景區,被稱為“飛瀑流彩”,不光白天好看,夜間更是溢彩流光。在這裏,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亞熱帶植物風光特色,還可領略到“人如潮、花如海、春滿園”的人間美景。雲台花園每年接待遊客上百萬人次,不少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友人都曾到這裏觀光遊覽,並留下不少墨寶、題詩。

前面造型奇特的建築是玻璃温室,它佔地1200平方米,外部以蘭花造型設計,是一個袖珍的熱帶植物園。温室內分為仙人掌及多漿植物區、棕櫚科區和蘭花區三個欣賞區。

巖石園內有造型千奇百怪,就好象是抽象派雕塑家創作的藝術品。這些是新西蘭土著部落毛利族的圖騰柱。這裏叫“太陽廣場”,中間象徵太陽,四周分別是十二生肖,據説遊人在自己生肖前拍照留念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這右邊是“玫瑰園”,那邊小巧玲瓏的山地建築叫“醉華苑”,內設觀賞花卉展室和茶室,供遊客欣賞與小憩。這一片景區叫“誼園”,是世界和平與友誼的象徵。這個巨大地球狀石雕高達10米,上刻有和平鴿、橄欖枝、星星和月亮等圖案,寓意着“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恰如日月星辰”。而周圍則分佈廣州各友好城市贈送的禮物,如德國法蘭克福的蘋果酒酒瓶、日本福岡的三人舞姬雕塑、美國洛杉機的路標、加拿大温哥華的日晷等。

前面我們看到的是白雲風景區新索道。

白雲山舊索道於1986年建成運營,__年3月進行了改造,9月正式向遊客開放。全長1800米。運速每秒5米,8人座的車廂每小時可運送遊客達1400人次。

乘坐纜車上山,既可以俯看能仁寺等風景點,還可以遠眺羊城的秀麗風光。下面,我們將乘坐纜車上山,然後參觀鳴春谷、摩星嶺和明珠樓三個遊覽區。

【鳴春谷遊覽區】

走出纜車,就是鳴春穀風景區。風景區由能仁寺、三特極限運動中心、白雲晚望、“鳴春谷”大型鳥籠、白雲曉望等景點組成。

請看左邊的“能仁寺”,這是白雲山眾多寺廟中唯一恢復重建的一座。寺廟建於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毀於抗戰時期,1993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投資修復,95年5月對外開放。寺廟深藏幽谷,綠樹環繞。寺裏主要的古蹟有虎跑泉、甘露泉、玉虹池等。虎跑泉相傳當年由於華南虎“刨地作穴,泉湧而出”,因而得名,至今水質還是甘冽清爽。玉虹池建於清光緒五年。泉口在巖壁,用石雕盤龍做成。近前來看,只見碧泉從龍口汩汩噴出,宛如玉龍吐珠。這裏還有當年的抗法英雄黑旗將軍劉永福手寫的一個高2米、寬1米的“虎”字,筆力雄渾有勁,一氣呵成。字上面為兩顆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就像是一隻傲立的猛虎,俯視人間。能仁寺是白雲山恢復文物古蹟中的典範,它以其氣勢宏大、古蹟眾多,以及靈驗的風水寶地而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和遊客到此參觀遊覽。

山頂廣場左側是“白雲晚望”。這景點早在元代便是羊城八景之一,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每當傍晚夕陽西下,天空出現五彩繽紛的晚霞,站在晚望亭,倚欄遠望,那良辰美景、旖旎風光就會盡收眼底,給遊人一種“人間最美夕陽紅”的快意與美感。

山頂公園的右側是“鳴春谷”。它佔地5萬平方米,目前是我國最大、亞洲第二大的天然鳥籠。建於1989年的鳴春谷坐落於“天南第一峯”與“九龍泉”之間的滴水巖谷地上,是取唐朝詩人韓愈“送孟東野序”文中“以鳥鳴春”之意而命名的。走進鳴春谷,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個天然的大鳥籠。它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以18根高10米至25米的鋼柱支撐,採用懸索式張網結構,頂部是不鏽鋼,周圍鍍鋅鋼網將全區罩住。籠子裏面是一個自然山谷,谷中放養的鳥類有丹頂鶴、天鵝、孔雀、黃腹角雉,藍馬雞等130多個品種,5千多隻,構成立體賞鳥的優美環境,置身其中,彷彿深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境界,令人有迴歸山林之感。

在珍稀鳥展區裏,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各類珍稀保護鳥類,還可以看到我國一些省、市的省鳥、市鳥。如廣東省的“白鷳”,齊齊哈爾市的“丹頂鶴”,山西省的“藍鳥雞”,四川省的“紅角雉”等,都是著名的省鳥或市鳥。現在我們看到的眼部有一條白色長眉的是廣州市的市鳥,叫“畫眉”。它鳴聲高昂悦耳,聲清流利,婉轉柔和,勝似笛聲,使人聯想起“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古代著名詩句

在馴鳥表演區裏,我們還可以看到極富情趣的小鳥表演,它們有打籃球、盪鞦韆、溜滑梯、拼字板、仿學人語、叼錢遊戲等。幸運的朋友還可觀看到孔雀開屏、鴛鴦戲水、與錦雞漫步、仿白鷳徜徉等一幕幕美好的場景。

【摩星嶺遊覽區】

朋友們,這裏是白雲山景點最集中的摩星嶺景區。它包括有九龍泉、廣州碑林、白雲山賦、南雅堂、雙溪別墅、山莊旅舍和摩星嶺等景點。

白雲山知名度最高的泉,叫“九龍泉”。相傳秦代的安期生隱居在白雲寺,經常飢渴難忍,找不到水。一天,他突然發現思內崖邊出現一個洞,裏面出現就個白白胖胖的童子在嬉戲。一會兒,九童子化為九條彩龍,騰空而去。過後,就在九童子出現的地方,冒出一個泉眼,泉水滾滾湧出。因而這泉眼得名“九龍泉”,又叫“安期泉”。“九龍泉”水質清冽甘甜,用它泡製的茶,清香甘甜,口感細膩,還具有金石的味道。

廣州碑林的前身是“白雲寺”,寺建於宋朝,是廣州歷史最悠久的石寺之一,後毀於戰火。1992年,由廣州市政府投資,在此新建了廣州碑林,於1994年對外開放。一進碑林,首先看到的是2座啟示磅礴的九龍柱。它高6米,直徑1.1米,重9.9噸,用青石雕成,柱上端有9個並列環繞的龍頭,其重量、高度、直徑及雕刻工藝均為全國龍柱之最。

出了碑林往西行,便可看到一座古雅院落掩映於綠蔭中的“雙溪別墅”。別墅原址為“雙溪寺”,當年因有“月溪”和“甘溪”兩支泉水繞寺而得名,門楣上“雙溪”二字是朱德元帥手書。過了“雙溪別墅”再往西行,松林掩映下,一塊巨石上刻着“松風”兩個蒼勁大字。過了松風,便到了山莊旅舍。1965年,周恩來總理在“山莊旅舍”接見了印尼副總理,並在此召看重要國事會議。1978年,鄧小平同志南巡來到山莊旅舍,在這裏構思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春天的故事”。

摩星嶺是白雲山的最高峯,海拔382米。它原名碧雲峯,康熙年間修《廣東志》時,才改稱為“摩星嶺”。臨登摩星嶺之巔,可俯視廣州全貌,而且不同的天氣可觀賞到不同的景緻。雨天是“白雲山上白雲飛,白雲山下白雲浮”的白雲山所特有風姿突現;晴天是羣峯競秀,萬木葱蘢,真是“看不盡的雲山重重,流不斷的珠水悠悠”。

【明珠樓遊覽區】

這裏是明珠樓遊覽區,區內的“白雲松濤”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1965年董必武登臨此處時的親筆題詞,。巨石後有聽鬆亭和倚窗亭。身處亭中可以細看松林,靜聽松濤聲。

明珠樓原是廣東軍閥陳濟棠給其三姨太莫秀英所建的2層別墅。現在樓下為小賣部,樓上是茶樓,遊人既可品茗,又可遠眺湖光山色。登上明珠樓,我們看到的是一座碧波盪漾的大水庫,那就是著名的黃婆洞水庫。水庫修建於1956年,給美麗的白雲山增添了更多的嫵媚和秀氣。水庫三面環山,萬木蒼翠。水中產有一種叫“白雲金絲”的小魚,長僅一寸半,頭部有一段金黃色的紋貫通到尾部,尾鰭有鮮紅斑點,十分美麗奇特,是水族愛好者十分喜歡飼養的一個魚類品種。

明珠樓背面的桃花澗是以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為構思的中國式山水寫意園林,園中蜿蜒曲折的流水溪澗,鮮花常開,桃李爭豔,吸引不少遊客索溪探花。

白雲山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介紹廣州的導遊詞 篇2

各位團友,大家好!

歡迎來到洪秀全故居參觀!洪秀全是我們花都的驕傲,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閃亮的名字,所以大家來到花都一定不能錯過洪秀全故居。

大家都知道洪秀全領導的是一次農民運動,但洪秀全自己可不是一個農民,他是一個書生。古時有一句老話叫做“書生造反,十年不成”,但是我們這位書生卻是不同,不但造了反,而且造了大反,從廣東直打到南京,還揮師北進,直攻北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暱?我帶大家參觀時慢慢給各位講解,參觀完之後大家就全明白了。

好,大家進門先向左轉,這裏有一間不起眼的小土屋,如果沒有導遊帶領,散客們常常都漏掉它,但這才是真正的重點——洪秀全教書的私塾。大家進來看一下,是一間土坯磚砌成的簡陋小屋,裏面光線暗淡,幾排古舊的小桌椅,但這就是這官祿抪村一百多年前的私塾了。當時叫“書房閣”,洪秀全5歲就開始在此讀書,到了16歲起又接過教鞭,開始在這裏教書。

不過,這已不是原來的房子了,因為在洪秀全金田起義之後,清朝政府曾與1854年和1864年先後兩次到官祿抪“誅九族”,差不多所有的親人都被殺光,村裏所有的房屋都被燒光,什麼都推平了,這所私塾當然更不能倖免。所以現在的房子是解放後根據調查資料和考古發掘在原來的地基上重建的。

現在,大家跟我到洪家祠堂參觀,昔日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會”後常在此處向村民宣講教義。金田起義後宗祠被清軍焚燬,1911年洪族後人將之修復。這裏展示着太平天國起義的許多介紹資料。洪秀全當年也曾是一個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的書生,1843年他最後一次到廣州參加科考時見到了一本基督教小冊子《勸世良言》,上面宣傳眾生平等、人們都是兄弟姐妹等思想,這對他觸動很大,回來後他開始宣傳這些思想,並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讓普通農民易記易懂的歌謠,讓孩子和農民們到處傳唱。裏面説“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姐妹之輩”、“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等。這些思想極受廣大農民們的讚頌。

這時候正是鴉片戰爭以後,國家為了賠給外國人錢拼命在民間搜刮,民不聊生。農民們為了活命不停地發動暴動,1842到1850幾年間全國的農民暴動達90多次,但由於他們力量分散,也沒有一個有力的思想指導,很快就都被鎮壓下去。洪秀全可不是這樣急急忙忙沒有遠見的人,他只是在鄉間宣傳他的這些歌謠,給人們心中種下種子,併成立鄉民組織互助互幫,共同抵抗敢府和土豪劣紳的盤剝欺壓。這樣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到1850年,在廣東、廣西的十多個縣裏都建立了他創建的拜上帝會,會員超過l萬人。

1851年,廣西鬧災荒,人們實在過不下去了,於是洪秀全帶領他們在金田村發動了起義。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麼他不是在家鄉宮祿抪村發動起義,卻跑到廣西的金田村去起義呢?這是因為一開始他在家鄉砸毀孔子牌位受到當地官紳的迫害,使他無法在家鄉立足,另一個原因是金田所在的那一片地區是廣東、廣西的交界處,還是漢、壯、瑤混居的地方,清政府統治的力量比較薄弱,所以洪秀全聰明地避實就虛,再加上當時是廣西鬧災荒,人們暴動的動力大,這些條件相加,造就了成功的金田起義。

起義之後,他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因為他一直宣傳的就是“天下一家,共享太平”。接着太平軍北上,同年秋攻戰永安(今蒙山縣),在這裏整頓建制,這就是著名的“永安建制”,太平天國初步建立了政權。第二年春天奪取了武漢三鎮,隊伍發展到50萬人。再下一年春天,太平軍佔領了南京,定都在這裏,改名為“天京”,並在這裏組織了北伐和東征、西征。

西征是賴漢英指揮,一路奪取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佔領了大片土地。東征奪取揚州,攻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北伐就打得比較苦了,出發時一路順風,直打到天津,北京震動,鉅商富民舉家遷徙。清政府嚇得發慌,派出了他們最厲害的僧格林沁一路攔截。由於洪秀全以及他的主要將領都是南方人,從不知北方的嚴冬會寒冷到什麼地步,以至於睡在露天的士兵們凍死在冰凌上,沿路皆有。最後北伐軍一路浴血奮戰兩年,全軍覆沒,但連僧格林沁都説他們被圍時“糧米斷絕,但或戰或守,從容不迫,毫無潰亂情形”。

在這東征西討的過程中,留在南京的領導集團卻發生了變故。因為太平軍到底是一支農民的軍隊,封建意識非常嚴重,動不動就鬧什麼“降神”的活劇。東王楊秀清為了奪權,常常表演上帝附身,讓洪秀全向他下跪,而許多人也都深信不疑,這樣內部的領導就亂了套。於是先是北王韋昌輝殺了楊秀清,然後韋昌輝又被殺,然後翼王石達開又出走,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洪秀全也病逝,最後被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擊敗,堅持14年之久、勢力發展到18個省的太平天國革命終於失敗。

大家現在跟我出來去參觀洪秀全出生長大的地方。現在大家看到的一排六間房就是他的父母、兄弟,和他以及妻兒所住的地方。最左邊的一間就是洪秀全夫婦的住房,現在門上掛着一塊匾額,寫着“洪秀全故居”,這塊匾是郭沫諾題寫的。1849年,洪秀全的長子洪天貴福(後為幼天王)就在此誕生。洪秀全所寫的《原道救世歌》等文獻也全都是在這所房子裏完成的。

這是他父母的房間,裏面現在掛着身穿清裝的洪秀全高祖夫婦畫像,上有洪秀全親筆題詩。其他是他的兄弟的房子和廚房等等,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種獨特的牀,四周略略高起,像一個槽似的,對了,這就是客家人獨有的木牀,俗名叫“豬槽牀”,可能有人要問“洪秀全是客家人嗎?”對!正是這樣,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太平天國的服裝,每個人都戴一個式樣獨特的頭巾,這正是廣東客家的人傳統服飾啊!直到現在粵北的河源、連平等地還有許多客家人是做這樣的打扮呢!

前面我們説過,當年金田起義之後清政府到這裏來殺人放火,村裏所有的房屋都給燒光,這些房子當然也燒光了,所以這也是在原牆基的地址上覆原的。大家看看右手邊,這裏還有沒復原的牆基,這就是太平天國的另一位名人洪仁玕的住所,他是太平天國的幹王,在後期總理朝政,寫有《資政新篇》這部著名的我國第一部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治國大綱,是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好,下面大家跟我來看看不遠這棵繁茂的大龍眼樹。這是洪秀全少年時親手種下的,它旁邊就是洪氏家族飲水的古井。當年因為井旁邊都是花崗巖,很難種活樹,種了許多次都長不成,終於只有洪秀全種的這一棵成活了,當時村中的人都説這娃子將來要成人物。相傳就在清政府來燒村的前一天,天降大雨,一道閃電擊中此樹,將它劈成兩半,於是它才逃過敵人的焚燬。沒想到此樹並沒有死,第二年又發出了綠芽,直到今天,每年的七八月聞依然碩果累累。

大家看它的樹身從中間分為兩半,並且匍匐在地,宛如偃卧雙龍,但倔強的它又從兩端向上伸展,五條新生枝幹從樹身拔節而起,枝繁葉茂起來,蔭蓋的面積更大,一棵樹比兩棵樹的範圍還大。1959年9月,謝覺哉參觀時即席題詩一首:“天王理想今全現,掃盡不平才太平。留得千載龍眼樹,年年展眼看分明。”這棵樹正象徵了洪秀全的精神,不屈不撓,戰鬥到底,並永遠嚮往着太平美好的新生活。

介紹廣州的導遊詞 篇3

各位團友,大家好!

前幾天,我們在參觀南越王墓、陳家祠等等許多廣州古建築時都見到不少紅色的砂巖石塊或石雕,今天我就要帶大家去參觀這些石材的出處——蓮花山古採石場。

中華民族學會採石遠遠早於四大發明的出現。當年建造城牆、宮殿和皇室陵墓,都需要大量的條石,各地也就有自己的採石場。大家看到的那些巨大壯觀的石條石塊,都會讚歎不已,但相信沒有太多人知道先人是如何採集這些石塊的。所以今天我就帶大家去開一開眼界。

蓮花山目前有四大景區:石景區、蓮花古洞景區、野營遊樂區和文物古蹟區。“蓮花聖境”是廣州市十大旅遊美景和番禺八大旅遊美景之一。其中石景區就是我們要看的主要內容:一座有20__年開採歷史的古採石場。千百年來古代勞動人民憑一錘一釺將一座一座石山開採出來,經過自然風化造就無數懸崖峭壁、奇巖異洞,如:蓮花巖、燕子巖、飛鷹巖、八仙巖、觀音巖、蓮花石、南天門、神仙橋、仙人榻、雲梯、無底洞、蓮花飛瀑等等。真是“人工無意奪天工”,千姿百態,雄偉壯觀,非“歎為觀止”四字可以形容,是國內最具旅遊和科研價值的“人工丹霞”奇蹟。這裏更有模仿古代採石的現代採石場,讓遊人瞭解古人採石的技術。

據地質學家考證,蓮花山石為紅色砂礫巖,可作磨刀石,廣州市內的“嶺南第一樓”——鎮海樓的樓基和西漢南越王墓墓室的巨型石板都是紅砂巖,基本上可以證實都是從蓮花山開採的。廣東省內還有幾處古採石場,以東莞和南海最為著名。東莞的採石場,在石碑附近,那裏的石質為紅色砂巖,巖體通斥,中間有沙礫。由於當年工匠分工、分地開採,留下了一間間石房子般的遺蹟,所以那裏又有個古名,叫“十八房”。另一個重要的採石場在南海西樵山上的石燕巖,因為採石採成洞後許多燕子住在那裏而得名。

蓮花山是由45座紅色砂巖低山組成,其中有座麒麟峯,峯頂上有塊圓形的巨大巖石,形狀極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所以這裏才得名為蓮花山。蓮花山上還聳立着一座蓮花古塔,建於明代,是廣東省保存最為完好的磚木結構塔。由當時的番禺人李惟風等人興建,應該是一座風水塔,因為廣東人相信許多大河大江口都必須有一座鎮水寶塔才不會發生水害,不過它也一直起到航標的作用。

這座塔為八角形的樓閣式磚塔,紅牆綠瓦,高近60米,外面看起來是9層,裏面其實是11層,非常奇特。每層塔檐都為綠色的琉璃瓦和瓦當,屋檐角掛有風鈴,風過即發出陣陣脆響。裏面的通道極狹窄,只能容下一人通過,兩人相遇時,其中一人要退到樓層的中廳避讓。登臨塔頂,可以看得很遠,遠眺漫漫珠江中的百舸爭流和更遠處的田園風光。這座塔由於雄踞珠江入海口處,是往來船隻測定方位和指點航向的座標,所以又有“省會華表”的美譽。它與廣州市郊的琶洲塔、赤崗塔一起合稱“珠江三支檣”。

蓮花塔下有蓮花城,有“廣東長城”之稱,它建於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面積約1萬平方米,城建在山頂,俯瞰珠江航道,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率兵在城內駐防,把它作為抗擊英軍的第二道防線(第一道在虎門),至今城牆仍保存良好,山腳下有寬達1萬多平方米的巖洞,是林則徐當年的將帥府,裏面已經修復如舊,可以看到兵營等遺址。

進入石景區,很快便感到驚險叢生,向右一轉就是通往燕子巖的小徑。小徑都是建在懸崖峭壁之上,峭壁下就是深深的碧潭,這都是當年石匠們採空了石材留下的遺蹟,後來雨水積蓄,確確實實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兩股戰抖,心底發寒。著名的燕子巖兀然而立的巨石大約有近40米高,上面居然有一雙層小亭,有迴廊連接山徑。小亭周圍都是懸崖峭壁,三四十米高,如刀削般,就像智力在幽幽的水潭裏,實在是鬼斧神工,面前是兩簾瀑布,潺潺而下。

燕子巖下,有石板小橋,迂迴於懸崖峭壁和清潭之間。沿石徑迤邐前行,左手就是蓮花石,過茂林修竹,石洞石橋,可以看到著名的“百福圖”。這裏雕有一百個福字,難就難在這一百個福屬於各種各樣的字體,有篆體、隸書、楷書、行草、行楷等等,沒有一個是重複的,可惜現在的字跡有些脱落,顏色斑駁,但仍然可以想象當年雕鑿時的艱難。一路向前走,還會經過石梯、石廊、石橋、白蓮池、浴仙池、觀音巖,獅子巖等景區,許多石壁上都有歷朝歷代的題刻,各具特色,千姿百態,令人歎為觀止。

1994年.在古蹟區削平了一個山頭,聳立起一尊用260噸青銅鑄成,高36.88米的望海觀音,開闢了“觀音聖境”。整個觀音像外貼180兩金箔,金光燦燦,耀人眼目,加上下面的石座蓮花高4米,所以總高度達40.88米,聳立在蓮花山頂,面向浩瀚的獅子洋,使航行在珠江的大小船舶多了一個航標。入夜,四周強烈燈光照耀下就像觀音顯聖一樣,讓夜航的船舶又多了一座燈塔。蓮花山“望海觀音”像是目前金箔銅像的世界之最。大型仿古建築觀音閣,內設大小觀音一千座,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觀音閣。廣東以及香港、澳門的善男信女,都千里迢迢前來參拜,人潮絡繹不絕,香火極旺。蓮花山旅遊區還在每年6~8月舉辦盛大的蓮花節,展出上百個品種,數千缸蓮花,是廣州地區旅遊傳統大節慶活動之一。

介紹廣州的導遊詞 篇4

西京古道景區位於乳源縣大橋鎮,.距韶關市區70公里,開鑿於公元25年桂陽郡(轄現韶關、清遠、郴州等地)太守衞颯,從現英德市浛洸鎮,過乳源古母水、洛陽等地,直達湘江邊,是最早溝通珠江、長江流域的陸路。珠江文化的始祖舜帝、哲聖惠能、詩聖張九齡等古聖先賢都曾跋涉這古道的丘岡山地,留下了鏗鏘足音,千秋風雨、春華秋實,珠江文化從此發祥、走向世界。

從舜帝南巡、秦始皇派五十萬大軍戍五嶺、趙陀率兵鎮嶺南,到漢代兩位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平定南方、趙子龍岳飛兵出南嶺,西京古道走出了多少英雄豪傑;從虞翻、葛洪、惠能、張九齡、韓愈、劉禹錫、文偃,到王安石、米芾、楊萬里、周敦頤、澹歸,西京古道迎來了多少哲聖詩人;這裏曾“一騎紅塵妃子笑”,向趙飛燕、王昭君、貂蟬、楊玉環等進獻過龍眼荔枝;這裏曾風耕雨耨,滋生繁衍出燦爛的古道文化;這裏有原汁原味的“長亭外,古道邊,荒草碧連天”,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亭的古道風韻;可“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可學曹植“欲歸忘古道,顧望但懷愁”,在“青松來風吹古道”、“秋風古道野花開”中,看“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直至西京古道音塵絕、“空林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

“古道曾無杜宇愁”,西京古道是二千年前的“高速公路”,是連接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紐帶,在中國歷史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西京是指東漢、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現西安市。西京古道也就是古代去京都的官道。

“古道無來轍,風吹古道邊”;漢武帝平定南越後,下令從廣東移來荔枝百株,並專在長安城外修建一座富麗堂皇的扶荔宮培植之;因水土不服,竟無一生長;武帝大怒,誅殺數十名守吏;於是嶺南每年進貢龍眼、荔枝。曾因粵道難,改閩海道上貢;然而海道亦難,海上風高浪急,經常發生翻船事故。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為滿足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要,朝廷開鑿西京古道,“列亭傳,置郵驛”,沿途鋪一米多寬的大麻石,全長160多公里,終點是湖南臨武縣,其中乳源縣境內為90多公里。古道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華燈斑斕古道寬”,現代人的古道之旅,可能無法想象秦漢古道的艱辛,在那二千年前的南嶺大地,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犀牛野象出沒,沿途“層山疊峯,若登梯然”,古道地勢高低懸殊,“十里不同天”,氣候截然不同;而翻山越嶺,在這“廣東屋脊”上,沿途鋪就一米多寬的大麻石,工程的巨大與艱險,可想而知。之後,向朝廷貢荔枝等鮮果的驛馬,晝夜不停地從這條古道北上傳送,朝廷政令等亦沿這條古道下達;因路途遙遠、多崎嶇險阻,常有惡蟲猛獸出沒,許多人馬或因過度疲勞致病、或遇毒蟲獸害身亡。李白曾因此有感而發,寫下了《灞陵行送別》:“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東漢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臨武縣令冒死上奏,求朝廷免除嶺南龍眼、荔枝等鮮果朝貢,諫明“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獲朝廷恩准後,西京古道作為南北交往商道更顯突出。故於唐明清三代,均有重修記載。至今在乳源縣境內,原路保持比較完整,尚存古石涼亭、古石塊路、古石拱橋、古碑刻、古民居、古書院、古圩場;“此地長亭古道”,在古代溝通了南北海陸絲綢之路文化,成了人流物流、信息傳遞的主幹道。因韶關處於南北交匯樞紐位置,古道文化特別豐富。韶關三大古道(西京、烏逕、梅嶺),都溝通了長江與珠江水系,把外省的絲綢、陶瓷、茶葉等源源不斷運抵廣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海外;同時,舶來品亦經此銷往內地,使中外文化(宗教、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經此彙集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和文化遺產價值。

雖然櫛風沐雨的西京古道,已被京珠高速公路所取代,劉禹錫筆下的“人稀鳥獸駭,地遠草木豪”景象已不復見,但這條由秦始皇數十萬軍隊用他們的腳板、在荊刺野草中踏出來的古道,這條由東漢太守鑿山開道固定下來的路線,承載了千秋風雨,便利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是一條官道,又是一條驛道,更是一條商道。古道上最龐大的隊伍,莫過於挑鹽的腳伕。“粵鹽遍湖南,肩挑販夫益至數十萬人。皆越山嶺避榷棁”。“一往還,利一倍,非貧苦壯丁,不能為也”。數十萬挑鹽腳伕在青石板上邁着艱難的步履風雨兼程,成了古道在粵漢(今京廣)鐵路開通前特有的風景;其辛苦,是我們所無法體驗的。古道涼亭上,還專題有對挑夫祝福的聯語:“挑負宜息肩,何妨濡滯停步腳;來往當思路,切莫蹉跎誤前程”。

“何處是歸程,長亭接短亭”,讓我們在蒼茫的幽幽古道上,尋找每塊青石板用時間打磨光滑的歷史、每座古亭講述的鮮活故事,尋找千百年來被遺忘和丟棄的珍寶。猴子嶺是我們主要遊覽的古道,當地人稱作猴子額;就是説這段路的地形山勢像猴子的額頭、突兀險峻。猴子嶺古道遺存2.5公里,完全用石塊、條石砌成,寬一米多,兩邊是荒草,如蛇一般盤旋在崇山峻嶺之中。拾級而上,是走在鄉間小路的感覺,有些石板有明顯的踩踏凹印,而且磨損很深,那是馬蹄印。西京古道在梯雲嶺,亦完好保存有2.5公里。朱德元帥的祖輩和成千上萬的韶關客家人就是經過西京古道遷往四川的;所以,古道尤盛客家山歌;跨在古道上的涼亭,成了唱山歌的好地方。涼亭牆壁用大石砌成,使行人“風雨驟來有所避,炎熱汗下可納涼”。涼亭還為古道過客供水施茶,心韓亭尚存“施茶”碑。“蔭清古道倚斜陽”,現今還保存完好的涼亭有:臘嶺下的“小梅關”亭、梯雲嶺亭、大橋的象兑亭、烏鶉嶺的觀止亭、猴子嶺的心韓亭、爛泥坳的樂善亭、紅雲的仰止亭、三元圩的壽德亭、紅雲核桃山的納涼避雨亭等。保存完好的古橋樑有:大富橋和通濟橋。古道文化的見證還有:石溪書院、步蟬書院、觀瀾書院等,見證了“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琴瑟和諧成古道”的和諧文化。

西京古道還有“藍關亭”和韓文公的傳説:藍關亭,位於大橋紅雲村北約三公里,地名叫“天頂殼”的山坳中間。該亭南北走向,內空進深7.8米,面寬4.3米,四面牆用條石幹砌,穿鬥式樑架,灰瓦面,山牆是風火牆,風火牆中築拱券門,門額有“藍關亭”石刻。韓愈十歲、卅五歲、五十一歲三次過西京古道。第一次是隨兄韓會至韶任。第二次是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被貶陽山縣令。第三次是諫迎佛骨、上《論佛骨表》,貶為潮州刺史;正月十四,韓愈帶着一家一百餘人貶出長安;到達藍關亭時,正值寒冷季節,大雪迷途,行馬躊躇,其十二歲的女兒病亡,於是,寫下了悲涼千秋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將吾骨瘴江邊”。藍關亭以南幾百米築有的“韓文公墓”,應為韓愈女兒之墓。藍關亭附近的韓文公祠、心韓亭、仰止亭都是紀念韓愈的產物。許多詩人因此寫下了許多崇敬韓愈的詩句:如趙霖吉的《藍關》寫道:“昔年冒雪衝寒夜,今日依然過斗山。應是聖明開瘴厲,故全賢達化愚頑。一鞭往跡迷茫裏,千古芳蹤咫尺間。衣被流風深仰止,不辭拙筆賦藍關”。清代俞正聲《過藍關步龐瑰叟韻》則寫道:“古今幽勝在青山,猶憶昌黎度此關。地以人傳名不滅,鬆因月上鶴初還。千年仰止緣非淺。一日留題份豈慳?綠草芳煙蹤跡杳,仙風未許俗情攀”。

遊覽完西京古道景區,領略了古道文化之後,我還可遊覽鄰近的通天籮地下森林、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

標籤: 導遊詞 精選 廣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uangdong/vpgj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