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南導遊詞 >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3篇)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3篇)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

大家好!用完午餐以後,我們就乘車前往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的邙山冢頭村,乘車大約需要30分鐘。現在我就利用這段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洛陽地區古墓葬及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些情況。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3篇)

洛陽在中國古代號稱“天下之中”,它地勢平坦,四周羣山環繞,西據崤山函谷關,東扼虎牢關,北依太行、黃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即所謂“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優越的地理位置,既是洛陽成為“天下名都”的重要因素,也是藴藏無數文物瑰寶的有利條件。我國曆史上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朝代,先後建都洛陽。正是洛陽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積澱,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濱成為藴育華夏文物瑰寶的風水寶地。

邙山位於洛陽城北郊、黃河南岸,東西綿延100多公里。山勢雄偉,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流洛陽。墓葬於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習俗。因此邙山被視為宜於殯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多以邙山作為他們安身長眠的樂土。就連唐朝時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義慈王及其後代客死洛陽後,也遵循這種習俗安葬於邙山。唐代詩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洛陽民間則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説。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洛陽先後調查、發掘了數以萬計的歷代墓葬。眾多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這些不同時期墓葬帶有以下明顯的特徵:

一、時代蟬聯,自成體系。自龍山文化早期開始,縱橫五千餘年的墓葬文化,發展序列清晰,銜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斷代分明的標尺作用。

二、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墓主人身份等級差異較大。不僅有大量帝王之陵、將相勛臣之冢,而且還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刑徒的墳墓。

三、分佈廣泛,歷代墓葬大都以洛陽都城為中心而相對集中,尤以邙山最為集中。

為了讓世人瞭解洛陽地區的墓葬文化特色,研究我國古代的墓葬制度、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時尚習俗,洛陽古墓博物館於1985年開始興建,並於1987年對外開放。整個博物館佔地44畝,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可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建築羣體從南往北有漢白玉石門闕一對,館表一座,館表上的表額“洛陽古墓博物館”題字由著名考古學家夏先生書寫,進而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兩側設有複製的漢代天祿、辟邪獸一對。殿後為上下墓區廳,兩側為配殿。後邊還有四角樓和望景亭。地下部分設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各廳之間有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復原的歷代古墓羣。首批搬遷復原的有上自兩漢下至北宋的歷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新莽時期壁畫墓、東漢車騎圖壁畫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晉關內侯裴詆墓、北魏孝文帝之孫長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瑋墓以及西域安國人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另外還有宋代五座仿木結構雕樑畫棟的磚室墓等。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邃巨大,或結構靈巧,或佈局嚴謹,或性質殊別;尤其是琳琅滿目的壁畫,或表現打鬼儀式、或反映神仙思想、或描繪天體星象、神話傳説、歷史故事,或再現車騎出行及家庭生活的場景。墓中均隨葬有豐富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稱的上是國之瑰寶和藝術傑作。記載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誌,可謂是補正史書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內還陳列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及歷代葬具和喪葬儀式,以展示洛陽曆代墓葬的演變和時俗風尚。

説到古墓葬,就要首先從“喪葬”二字開始講起。

死,作為人生的一種自然歸宿或終結,是人類無法迴避、無法解釋、無法超越的現實問題。這個另人恐懼、焦慮的現實問題,對於史前時期的原始人類來説,自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迷。他們懼怕死亡的降臨,以為死亡不過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因此喪葬便成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大事,並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種種具有神祕色彩、莊嚴而隆重的喪葬禮俗,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基於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念而產生的一種宗教性質的社會習俗,“喪葬”二字並不是一開始就結合在一起的,而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

“喪”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為採桑,後來才被人們借作“喪亡”的“喪”,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種説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屍體,即死者的遺體,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禮儀。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為掩埋死者屍體的象形字,其意是將死者的遺體掩埋在草叢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槨裝殮起來加以掩埋。後人以“葬”字指掩埋死者屍體,當淵源於此。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2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與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風景名勝

河南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龍門石窟、殷墟、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國家5A級旅遊景區8項11處:少林寺、龍門石窟、雲台山-青天河-神農山、清明上河園、殷墟、白雲山、堯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雞冠洞。世界地質公園4處:中嶽嵩山、雲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處:嵩山、洛陽龍門、雞公山、王屋山、雲台山、堯山、林慮山、青天河、神農山、桐柏山-淮源、鄭州黃河風景區。

最佳旅遊時間

河南屬暖温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一般特點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風沙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最佳旅遊時間是秋季.

區域分佈

河南省轄18個省轄市,其中地級市17個、省直管市1個,5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8個縣。

歷史文化

河南,古稱中原,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洛陽(十五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鄭州(五朝古都)、安陽(二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夏代先後在夏邑(今商丘)、偃師二里頭(今洛陽)、陽城(今鄭州)等附近建都。商代在亳(今商丘)建都,後來遷到“殷”(今安陽),自夏而金的4020xx年間,有1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河南,長達3200餘年。每當中國內亂時期,羣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爭之地,“中國”的名稱就來源於中心位於中原地帶的國家。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3

北魏帝王陵墓展區位於館西部,佔地約70畝,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系仿北魏建築風格。該展區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為主體,搬遷復原清河文獻王元悻和江陽王元叉墓組成的。景陵封土呈圓形,夯土堆直徑110米,現高24米,氣勢壯觀,結構完整,墓室內風格樸實,色調雅素,可使人們系統瞭解北魏帝王陵墓的基本面貌,對北魏時期的葬俗及陵寢制度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元悻墓墓室頂部繪有一幅天象圖,畫中有300多顆星辰,亮星之間有線相連,銀河縱貫全圖南北。這幅圖比《敦煌星圖》早約420xx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壁畫館

洛陽作為一座全國聞名的文物大市,文物工作者多年來對大量古代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許多珍貴的墓葬壁畫。這些壁畫涉及西漢、東漢、魏晉、唐宋和金元等多個朝代,壁畫墓的墓主人上自皇帝、嬪妃、達官貴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這些壁畫形象清晰、細膩,題材內容寬廣,涵蓋天文、地理、人事、神靈,堪稱一部用圖像寫就的中國歷史,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典籍資料無法比擬更無法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據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王愛文介紹,河南古代壁畫館的展出內容將有“七彩華章——河南墓葬壁畫展”“圖畫天地品類羣生——中國古代墓葬壁畫史”。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4

3、曹魏正始八年墓:該墓於1956年被髮掘清理。全墓由前室、後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組 成。因該墓曾被盜擾,墓內器物已亂,只有兩耳室內器物保存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罐、盤、燈、俑、井、磨、灶、碗、雞、豬、豬圈等48件,銅 器有鍋、博山爐等5件,鐵器有帷帳架、燈等共10件,另外還有玉杯1個。玉杯高13釐米,口徑5釐米,白色,製作精緻,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見的古代藝術 品。帷帳架是以圓鐵棒製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狀,三柱形的有四個,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個有四柱,其間以木柱連接,即成為長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維 之,就成一個完整的帷帳。這為考證漢魏時的帷帳形制和製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一件管狀組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銘文,又為該墓的絕對 年代提供了依據。

4、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 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 釉均勻,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為 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釐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 文。據鑑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 別是安菩墓誌,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20xx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 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 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佈,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裏。舊時這裏的一些窮苦人,為了餬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 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為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0xx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築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 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讚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 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後,雖又曾發現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 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製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 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 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峯。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 時的中國處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裏,就呈現出奼紫嫣紅、欣欣 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並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 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着窮奢極欲,死後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 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 均有出產。製作三彩的礦土,要經過挑選、舂搗、淘洗、過濾、沉澱、浸潤、陳腐、揉搓、捏練方可使用。這樣精選加工把一切雜質排除乾淨,才能保證胎色潔白, 使製品有良好的穩定性。否則,器物的表面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會起泡或使胎體爆裂。入窯焙燒是一道關鍵工序。爐窯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直煙窯,其 結構有火道、窯簞、爐堂,窯頂有煙道,煙火直接從窯頂噴出。二是倒煙窯,這種窯煙火流動的路徑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經過火道、爐堂、煙道,最後從煙囱 中噴出。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坯胎晾乾後,入窯用氧化火焰經過1100℃或接近1100℃的高温素燒,即成白色胎體。冷卻後,掛上配好的彩料釉 汁,再入窯作第二次焙燒,燒至900℃,使彩釉熔融開化,胎體表面就會呈現出各種鮮豔的光澤。從出土的唐三彩觀察,唐代焙燒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適 度,升降温掌握得恰如其分,窯內火焰輻射均衡,坯體破裂現象很少。在掛釉焙燒過程中,由於火候控制得當,釉汁與胎體地膨脹係數均衡,冷卻時收縮一致,釉質 與胎體密合非常貼切,很少有脱釉剝落現象。這充分證明了唐代工匠們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燒製技術。唐三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它釉色的獨到風格。經過 化驗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為硅酸鉛。唐代工匠,經過千百次地實踐,成功地配製出白色、淺黃、棕紅、褐紅、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茄紫、赭黑等色 彩,而且還配出一種罕見的銀白色釉,燒製後器物表面彷彿鑲上一層鋥亮的銀片。熟練的工藝技巧和化學知識的增長,使工匠們掌握了礦物、金屬氧化物的性能和呈 色機理。他們認識到褐紅為鐵、淺黃為鐵或銻、赭黃為鐵、各種青綠色為銅或鉻、藍色為銅和鈷、紫黑為錳等。釉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鉛粉及各種金屬氧化物,用 以輔助釉質的熔解和增加色澤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們為了達到某種呈色的特別效果,就將各種釉料及色劑的比例靈活增減、適度調配,這樣把各種釉汁同時交錯 施於胎體表面,入窯焙燒,使之溶解流化,產生混合或化合“窯變”現象,就會出現變幻無窮的色彩。這裏需要説明,“窯變”原來是釉色在窯內加熱偶然產生的一 種自然色變,但三彩工匠們加以總結、摸索出規律,能動地控制和利用了“窯變”的效果。這不能不説是三彩工匠們的傑出貢獻。釉質的色變與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 低也有很大的關係。為了增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質感,還要增加一道對人俑的“開相”工藝。三彩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塗以白粉,在脣和麪頰上加硃紅,在眼眸、眉 睫、髭鬚和巾帽等處都用墨描畫;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樣用墨塗畫,以示為黑色皮靴。這樣增強了寫實效果,但並不使人感到有特別的與釉色失調的做作。三彩器物 的裝飾,主要採用雕塑與釉色相結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貼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寶相花、蔓草紋、荷葉、蓮花、杏葉、靈芝、流蘇、魚子、鋪首、人物、 動物等裝飾;而用釉汁點描、斑描、塗繪、潑灑、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禽鳥及織錦、珍珠地、斑點紋、條帶紋、木紋等,這種用釉藥和色劑 混合繪製焙燒而成的圖案花紋,稱為釉花。這種釉花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不同於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卻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軀。釉花中的藍 彩,又是後來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直至隋朝,其間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開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飾於模印製成的器型。 而貼花多飾於輪制的圓形器物上,因為採用印花就會被快輪的削刀刮掉。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然後貼在器壁的適當部位,有的是泥胎未乾前貼上的,有的是在 釉燒以後才貼上,再上釉重新焙燒的。劃花多與釉色相結合,並多飾於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線條劃出動植物的輪廓,然後用各種色釉分色平塗後燒製。所以要施在 器物的平面上,是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畫面模糊。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捲成圓柱,然後取其斷面,製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 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為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並一次燒成。斑點紋除用釉汁斑描而外,還可以在坯體內嵌 進晶體礦石,燒成後器壁上就呈現出晶瑩的白斑。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們獨闢蹊徑的創造。工藝美術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唐三彩的品種之多,內 容的豐富程度卻是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種形狀的壺、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飲食用具有盤、豆、碗、盂、缽、盆、 杯等;化粧用具有裝油或盛藥膏的各種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硯滴;寢室用具有唾盂、香爐、油燈、枕頭等;各種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倉庫、假山、水池。 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視,因它既實用,又可供觀賞。它與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色彩絢爛,花紋美觀。第二,唐三彩繼承了我國古器 物奇特別緻、製作精巧的造型特點。第三,仿效其它工藝品的造型,是三彩生活用具的又一特點。唐三彩吸收融合了唐代的陶器(不施釉的瓦器)、瓷器、金銀器、 銅器、木漆器、藤編和少數民族、甚至外國生活用具的優秀造型及裝飾藝術,創造了自己別開生面的風格,也為它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唐三彩中的人物、動 物、禽鳥數量最多,工匠們對這些形象的塑造,的確達到了我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高峯。唐三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特徵,它反映了唐代國家的 統一和在藝術上熔鑄北方渾厚雄健與南方清新柔潤的特點。首先從三彩俑來看,工匠們不僅能表現出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姿態、不同裝束、不同民族的特徵, 還能塑造出不同等級、不同地位和他們特定的思想情感。洛陽出土的三綵女俑頗多,有的悠閒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帶生風;有的虔恭典嫻,廣袖揚 逸;有的頭束丫髻,窈窕多嬌。1965年洛陽北窯出土的女坐俑,紅脣粉面,豐頰腴腮,頭梳環頭,身穿袒胸絳色窄袖襦衫,胸束長裙,雙手置於胸前,端坐在墩 座上,神氣十足,顯然是達官貴婦的形象。屬於這種身份的還有1970年洛陽谷水出土的女立俑,她面龐俊俏,眉目清秀,髮髻梳成鸚鵡欲飛之形,上穿淺綠圓領 襦襟,胸部袒露,身系黃裙,長袖飄飄如溪泉傾流,很有點超然不羣的樣子。這種形象恰似《新唐書·五行志》記載的那樣:“天寶初年,楊貴妃常以假髮為首飾, 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義發拋河裏,黃裙逐水流’。”這件女俑的裝扮就是工匠們特地為她設計的。與貴婦身份不同的女俑,還有頭梳丫髻、上罩短襖、腰束長 裙的金雀丫環,她體態婀娜,年僅十五六歲,望去很有俏皮、靈俐、活潑之感。可以看出,三彩工匠們對女俑的塑造,從生活到藝術確實都下了一番苦功的。三彩俑 中那些文臣官宦的形象,多是峨冠博帶,長袍闊袂,端嚴直立,神情拘謹,温順虔誠。有的雙目迷離,抿嘴微笑;有的兩手捧物,舉在胸前;還有兩手相交,置於腹 下。他們或在深思熟慮,準備為上司獻策,或在唯命是從地聆聽吩咐。工匠們雖然用簡約的手法着意塑造這類人物的道貌岸然,但把他們矜持尊嚴的內心世界也刻畫 得淋漓盡致。對於那些天王俑、武士俑和鎮墓獸的塑造,工匠們是採取誇張手法,着重從外形上突出表現。天王俑頭戴盔冠,身穿鎧甲,背生雙翼,腳踏卧牛或鬼 魔。武士俑或持劍撫盾、或拉弓射箭,無一不是肌肉發達,蹙眉怒目,劍拔弩張,看去頗有一種凶神惡煞、氣勢逼人之感。鎮墓獸是工匠們巧妙地綜合多種動物形象 想象出來的一種怪獸,放在墓門內作為辟邪用。形象多為人面獸身或獸面獸身,更有的頭長獨角,身生雙翼,背披火焰,豎耳怒目,異常兇猛,好像準備隨時躍起捉 拿妖魔。有人説它是《周禮》中記載的“黃金四目”、頭戴銅製面具、“持戈揚盾”、率眾打鬼的方相氏形象的演變,看來頗有道理。另外那些深目高鼻、頭戴尖 帽、身穿翻領袍、腳登高筒靴的男俑,多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或外域人的形象,一般稱為“胡俑”或“崑崙俑”。洛陽谷水唐墓中出土的幾件胡俑,多是眉發蒼 鬱、絡腮鬍須、顴骨高隆、體格彪悍。有人認為他們是中亞西亞人的形象。另一件傳世的牽駝男俑,極像維吾爾族的相貌。他頭戴小帽,身穿褐綠長袍,袒胸佇立, 側頭嘻笑,連濃重的眉須也帶着耐人尋味的樂觀性格。他牽着一頭腿短頭小、身軀龐大的駱駝,據説是波斯或大秦國的品種。駝背上滿載着各種貨物,大概因為買賣 興隆才使他那樣神采飛揚吧。洛陽出土的樂舞俑也很有風采,其中騎馬樂舞俑有八件一套的,分別為四男四女。男的擊鼓或手舉儀仗器;女的髮髻奇異,長袖飄舉。 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有五個伎樂人在歡快地歌舞。他們無不姿態姍姍,感情奔放,簡直是唐代一幕幕坐、立二部樂舞的再現。唐三彩中的動物也很引人入勝,各種動 物的個性特徵都塑的比較典型,如駱駝、牛、驢、豬、羊等,都塑造得生動逼真、活潑輕健,觀之不禁使人有驚奇之感。駱駝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為它適宜長 途跋涉,被人們喻為“沙漠之舟”。當時往來在長安和洛陽的商旅駝羣紛至沓來。這兩地出土的三彩駱駝,多是形體高大、茸毛蓬鬆、兩峯間馱着巨大的虎頭紋行囊 及絲卷、綢布、水壺、魚、兔、肉食等物,它們或在穩步行進,或在昂首嘶鳴。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駝背上還騎一人,完全是漢人的裝束。他一手控制韁 繩,另一手揚鞭催駝,儼然是中國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寫照。馬匹勁健有力,能役善戰,又較易馴養,在古代軍事、農業、交通、禮儀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唐 朝官府和民間很重視養馬。唐玄宗曾選擇西域、大宛獻來的良馬和中原駿馬,令畫師臨摹。他還讓人在他的御廄裏畜養良馬多達四十三萬匹。他赴泰山祭祀,佈置數 萬匹牧馬跟從,“色別為羣,望之如雲錦”。“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尚馬之風可見一斑。所以馬也成為唐代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人們對塑造描繪馬的形象 要求甚高。韓幹是當時善於畫馬的名家,然而杜甫卻給以“畫肉不畫骨”的譏評。不過,從出土的唐三彩馬來看,倒是會使詩人滿意的。三彩藝人們,以熟練的技 術,靈巧的刀法,流暢的線型,生動地塑造出比例勻稱、彪健有力、神氣完備的各種駿馬形象。洛陽關林出土兩件形體高大的三彩馬,可以説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 一件通體施白釉,昂首挺立,兩耳豎起,高達76釐米,與黑馬相配,顯得明快清新。另一匹黑釉馬,膘肥雄渾,剪鬃挽尾,雙耳後抿,頸若彎弓,四蹄抓地,依稀 倔犟地將要飛奔啟程。。這種黑釉馬除近來在洛陽龍門又幸得一件而外,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還藏一件,並且均為一黑一白,與上述的兩件作風一致,宛如出自一 人之手。這都是我國藝術史上難以尋覓的珍品。如前所講,唐三彩以鮮豔奪目的釉色和形象生動的雕塑為特點,強烈地吸引着人們的情趣。它同洛陽龍門石窟的唐人 雕刻以及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異曲同工,都是盛唐時期豐富社會生活的美麗畫卷,與唐代繪畫互相輝映,都閃爍着燦爛的光彩。現在大家再來看墓中的唐三彩作品, 加深一下對唐三彩的認識和了解。

5、宋四郎墓:該墓於1983年被發現。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 有磚柱,柱頂系磚雕斗拱,八角之間除一面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外,七面牆壁皆有壁畫和假窗。迎門的一面,彩繪墓主夫婦宴樂圖。在下垂啟開的紅色帷幕下,夫婦 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頭戴黑色襆頭,身着圓領乳白色長袍;女墓主梳高發髻,身穿紅色衣裙,夫婦二人臉形圓胖,相對微笑。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 和菜餚食品,另外還有一名男僕和兩名女僕,三侍者身軀矮小,以示身份低微。這種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側,是突出、誇張主題的藝術手法,世界各 地都經常採用。而在我國漢魏至宋代的壁畫上也突出主題,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視覺上更和諧、舒服,並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體現出封建 等級制度的森嚴。墓門甬道兩壁,各有兩幅磚雕孝子故事。進門左側靠內一幅,畫面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筍破土而出,當為孟宗“哭竹成筍”。其它畫面簡單, 難以確認。

6、二號宋墓:該墓墓葬形制與宋四郎墓基本一樣。但其墓門外墓道右側有一側室。該墓平面作八角形,頂部用疊澀構成八角形藻井。壁間有壁畫七幅。迎墓門 第一幅繪門扉半掩,每扇門上有乳釘四行,每行四枚,還有銜環鋪首。一侍女似欲開門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後站女侍,背置屏風,前 側立二人,年長者躬身作稟告狀;年輕者肩扛扁擔,扁擔上繫繩索。此畫面頗似父子二人交租後向地主告辭。第四、五、七幅皆為磚雕假窗,第六幅磚雕圓茶几一 件,幾乎進一半凸出於牆面,成為鏤空透雕。該墓還有許多磚雕牡丹圖案作為裝飾。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一共復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採用磚砌仿木結構,雕樑畫 棟。不過,墓室無前後之分,都是前堂後寢合成一體。墓室周壁或雕飾孝子故事、奇花異草,或彩繪墓主夫婦宴樂的風俗壁畫,是宋代西京洛陽一般商人與官吏、地 主生前生活的再現。這些磚雕畫面的突出特點是背景簡單,而人物形象皆為高浮雕,有些近乎圓雕。洛陽宋代仿木結構磚雕墓葬,是洛陽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內 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採用“徹上露明造”,加之雕飾的門窗隔扇,將墓室建築絢麗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現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結構磚雕的建築形式和 “朝着柔和絢麗的方向發展”的建築風格,是宋朝這一時代十分明顯的特徵。這是因為宋代建築已開簡化之端,斗拱負荷的機能與漢唐時期相比已開始減弱。尤其是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樑架結構的變更,斗拱比例更為減小,補間鋪作的朵數大為增多,成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品。

結束語:以上説講的六個墓葬,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從今天所參觀的墓葬陳列中,我們對洛陽乃至中原地區的古墓葬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對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歸納起來簡單的説就是:

1、不同時期的墓葬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和強烈的宗法倫理觀念;

2、“事死如事生”的法則經久不衰;

3、“堪輿學説”影響巨大。這幾點可以從墓室的大小、結構、葬具、隨葬品清楚的表現出來。生與死是人生的兩件大事,面對生離死別,古人是無奈和幼稚的, 但他們對喪葬活動的熱情和重視,使短暫的生命在“死”後獲得永生。而千百年風雨過後,喪葬制度的體現及其產物——陵與墓,使祖先們生時的榮耀和輝煌不再僅 僅存在於卷帖浩繁而描寫枯燥的文獻裏,更活生生地存在於現實中的高冢深穴裏。這些陵墓、墳丘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墓葬文化, 更成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了,對古墓博物館的講解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謝謝大家!半個小時以後,我們車上集合。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5

車行前方就是古墓博物館了 現在我向大家講一下參觀時的注意事項:

1 參觀時不允許帶照相機 攝像機和箱包一類的東西,大家可以把東西放在車上,司機師傅會精心看管好大家的東西

2 如果有人想購買紀念品,請在參觀結束後購買 一是進去時時間緊張,大家難以精心挑選,二來攜帶東西參觀也不方便 請大家放心,參觀結束後我會給大家留出時間,讓大家細心挑選

3 因為有些墓室,尤其是墓門比較低,地面也比較黑,所以參觀時請大家不光要留意腳下,還要特別注意頭頂 如果不留神,可能就會出現 頭破血流 的場面 所以請大家務必留神注意 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一同參觀

1 燒溝西漢壁畫墓:這座墓位於洛陽金谷園車站以東 燒溝村以南,五十年代初發現,1957年發掘,1986年搬遷到古墓博物館 此墓為洞穴磚室,除墓道外,分主室和耳室,主室用特製空心磚裝配,耳室用小磚和楔形小磚並列券成 該墓內彩繪壁畫內容包括 神虎噬旱魃 二桃殺三士 鴻門宴 等神話傳説和歷史故事,另外還有日 月 星象圖,以及和壁畫結合為一體的羊頭雕塑,還有反映乘龍昇仙的透雕畫像磚,在國內外美術界和文物考古界有比較大的影響 神虎噬旱魃 壁畫位於墓門背後 其左半部用淡墨畫樹一株,枝幹彎曲,葉呈紅色,樹梢間有黑色飛鳥,似不敢停留 樹上搭一件紅色衣服,樹下一猛虎按住一名裸女,虎口咬其左肩,虎爪抓其頭部 裸女的長髮纏繞在樹幹上,右臂上伸,作掙扎狀 畫面上的裸女就是旱魃 紅衣 紅樹梢和亂飛的鳥,象徵大旱時象火燒一樣的情況 在自然災害中旱災所影響的面積比其它災害要大,神虎噬旱魃,反映了當時人們除魃消旱的心願和對風調雨順的盼望 另外畫面正中偏上處有一高浮雕羊頭,象徵吉祥 旱情解除,就可謂吉祥如意了 二桃殺三士 壁畫位於墓室中部隔牆橫樑上 晏子春秋 中有一則故事:春秋時齊國的 公孫接 田開疆 古冶子事景公,以勇於搏虎聞 但他們三人恃勇居功,目無名相晏嬰 於是,晏嬰勸説景公:他們 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晏嬰用兩個桃子設計,使之 計功而食桃 ,結果三士在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後,在所謂的 仁 義 思想支配下,皆扶劍自刎 整個壁畫幾乎沒有背景,其着重點主要放在11個人物的描繪上 11個人物按情節可分為三組,右側一組為三士,都束髮,穿寬袖袍服 最右邊兩人昂首相對,一位抽劍,一位按劍,畫面意思是指 取桃不讓,是貪也 然而不死,無勇也 的公孫接和田開疆 他們二人 皆反其桃,挈領而死 俯身就幾者為古冶子,他見二人自殺,就説: 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 恥人以言誇其聲,不義 恨乎所行,不死,無勇 ,因而 亦反其桃,挈領而死 整個畫面所選擇的瞬間,都是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刻,給觀者留下聯想的餘地 中間一組五人,居中為景公,左右各有二侍衞,右側一侍衞跪在地上,似乎在稟告 已死矣 整幅壁畫不僅在情節上連貫呼應,而且也避免了畫面人物佈局的呆板 幕後室的後壁上繪有 鴻門宴圖 背景為起伏的山巒,正中畫8個人物 居中席地而坐 側身對飲者為劉邦與項羽 項羽居右,右手執杯,上身前傾作勸酒狀 劉邦居左,上身亦前傾,注視着項羽舉止 項羽右側二人庖廚,背後懸鈎上掛有大塊牛肉和牛頭 劉邦左側 兩腿分跨 目視項莊者,就是項伯,他有意在掩護劉邦 畫面左邊手握利劍 張牙舞爪者,便是項莊,他在依照范增的授意,以席前舞劍助興為名,伺機刺殺劉邦 這便是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這幅壁畫在有限的空間中,將這一富有傳奇故事性的複雜情節集中表現出來,並且充滿了緊張而熱烈的氣氛,一個個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況躍然而出 這座墓是夫婦合葬墓 墓頂是用空心磚連接成的一條長方形平頂 墓前室頂脊由12塊長方磚構成,彩繪日 月 星象圖 這是古墓葬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的實例

2 西漢卜千秋壁畫墓:是1976年發現的一座西漢壁畫墓 因為在該墓的隨葬物中由一枚銅製印章,上面陰刻有 卜千秋印 四字,故知墓主人叫卜千秋 該墓除墓道外由主室和左右耳室組成 從其建築深邃堅固 結構工巧 隨葬物品以及壁畫內容來看,當為一個郡級官吏的墓穴 整個墓葬全部採用空心磚結構所築,主室則由特製的空心磚裝配而成 壁畫分別繪製在墓室門額 主室頂部和主室後山牆上 從內容看,該墓壁畫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打鬼圖 在主室後山牆正中畫一個豬頭大耳 熊面的怪獸,赤膊裸足,身穿紫衣紅裙,二目圓睜注視墓門,正張牙舞爪作驅趕捉拿狀,奮力將墓壙冥府的鬼怪全部從裏向外趕出,怪獸之下左繪青龍,右繪白虎 據考證此圖所畫為 方相氏 ,即古代舉行儺戲儀式時打鬼的首領 在舉行大喪時, 方相氏 先在靈柩前驅疫,然後進入墓室 以戈擊四隅 ,逐除地下惡鬼 這與壁畫內容相吻合 方相氏下邊所繪的青龍 白虎則是為了避邪,同時也是為打鬼助威 第二部分是墓主人卜千秋夫婦昇仙圖 昇仙圖從前至後依次為女媧 月亮 持節方士 二青龍 二梟羊 朱雀 白虎 仙女 奔兔 獵犬 蟾蜍 卜千秋夫婦 伏羲 太陽 黃蛇等人神鳥獸的形象 在整個畫面的近兩端處畫有日月,而且日中有飛鳥,月中有蟾蜍 桂樹 這兩個內容,充分説明了早在我國西漢時期,就廣泛流傳着嫦娥奔月這個神奇而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説 在圖中日月的兩側分別畫有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二者的面容繪製較為逼真清秀,與古書所記載的 伏羲鱗身 女媧蛇軀 基本符合 在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説:伏羲原是以鳳凰為圖騰的東方夷族部落的酋長,後與女媧結為夫婦,成為人類的始祖 這種傳説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夷夏兩大部落之間融合的歷史進程,因此在以後的石刻 繪畫藝術中,人們往往將二者有意無意地繪製成交尾形象,用其來代表人類的繁衍生息 卜千秋夫婦繪製在伏羲的一側,女在上,男在下 婦騎赤色三頭鳳,手捧三足鳥,雙目緊閉,凌空飛行,夫乘一龍,狀如一舟,手持弓,閉目,前有一兔,後隨奔狗,旁有一蟾蜍,均為雲中飛奔狀 顯而易見,這裏反映的是卜千秋夫婦乘龍鳳飛往仙境的場面 另外在主室的內門額上還繪有一幅人首鳥身像 此像中人首長髮髻,兩縷黑髮下垂髻角,兩長耳平伸,舞動雙翅立於山嶽之上 這裏畫的就是仙人王子喬 從此圖的位置和室頂平脊上的昇仙圖相互聯繫起來看,恰好達到了 千里乘龍,至此結穴 的效果,説明墓主人最終也成了神仙

3 曹魏正始八年墓:該墓於1956年被髮掘清理 全墓由前室 後室 耳室 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組成 因該墓曾被盜擾,墓內器物已亂,只有兩耳室內器物保存較完好 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罐 盤 燈 俑 井 磨 灶 碗 雞 豬 豬圈等48件,銅器有鍋 博山爐等5件,鐵器有帷帳架 燈等共10件,另外還有玉杯1個 玉杯高13釐米,口徑5釐米,白色,製作精緻,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見的古代藝術品 帷帳架是以圓鐵棒製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狀,三柱形的有四個,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個有四柱,其間以木柱連接,即成為長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維之,就成一個完整的帷帳 這為考證漢魏時的帷帳形制和製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其中一件管狀組件上刻有 正始八年八月 等銘文,又為該墓的絕對年代提供了依據

4 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 墓葬由墓道 墓門 甬道 墓室四部分組成 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 單釉器 陶 瓷器 金 銅 瑪瑙器及石刻等類 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 主要器形有文武吏 天王俑 鎮墓獸 馬 駱駝 牽馬俑 牽駝俑 騎馬俑等 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釉均勻,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 唐三彩 的代表作品 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 這為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釐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文 據鑑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 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 特別是安菩墓誌,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 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20xx年 和墓主的國屬 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 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 洛陽是聲譽中外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 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佈,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裏 舊時這裏的一些窮苦人,為了餬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 瓦器 ,多為紅 綠 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 唐三彩 1920xx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築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 動物數量頗多 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 羅振玉等的讚賞和重視 外國人也視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 之後,雖又曾發現褐 藍 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 動物和器皿,但 唐三彩 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 在我國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 它不光在造型 裝飾 釉色 燒製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 散文 樂舞 繪畫 書法 雕塑 建築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 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峯 唐朝國威的強盛 國家的統一 民族的融合 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時的中國處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 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裏,就呈現出奼紫嫣紅 欣欣向榮的局面 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並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 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 追求名貴寶物也是分不開的 那些官僚貴族活着窮奢極欲,死後連妻妾奴婢 馬牛駱駝 飛禽走獸以及瓶 盤 碗 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 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 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 孟津 新安 龍門均有出產 製作三彩的礦土,要經過挑選 舂搗 淘洗 過濾 沉澱 浸潤 陳腐 揉搓 捏練方可使用 這樣精選加工把一切雜質排除乾淨,才能保證胎色潔白,使製品有良好的穩定性 否則,器物的表面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會起泡或使胎體爆裂 入窯焙燒是一道關鍵工序 爐窯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直煙窯,其結構有火道 窯簞 爐堂,窯頂有煙道,煙火直接從窯頂噴出 二是倒煙窯,這種窯煙火流動的路徑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經過火道 爐堂 煙道,最後從煙囱中噴出 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坯胎晾乾後,入窯用氧化火焰經過1100 或接近1100 的高温素燒,即成白色胎體 冷卻後,掛上配好的彩料釉汁,再入窯作第二次焙燒,燒至900 ,使彩釉熔融開化,胎體表面就會呈現出各種鮮豔的光澤 從出土的唐三彩觀察,唐代焙燒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適度,升降温掌握得恰如其分,窯內火焰輻射均衡,坯體破裂現象很少 在掛釉焙燒過程中,由於火候控制得當,釉汁與胎體地膨脹係數均衡,冷卻時收縮一致,釉質與胎體密合非常貼切,很少有脱釉剝落現象 這充分證明了唐代工匠們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燒製技術 唐三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它釉色的獨到風格 經過化驗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為硅酸鉛 唐代工匠,經過千百次地實踐,成功地配製出白色 淺黃 棕紅 褐紅 淡青 翠綠 深綠 天藍 茄紫 赭黑等色彩,而且還配出一種罕見的銀白色釉,燒製後器物表面彷彿鑲上一層鋥亮的銀片 熟練的工藝技巧和化學知識的增長,使工匠們掌握了礦物 金屬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機理 他們認識到褐紅為鐵 淺黃為鐵或銻 赭黃為鐵 各種青綠色為銅或鉻 藍色為銅和鈷 紫黑為錳等 釉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 鉛粉及各種金屬氧化物,用以輔助釉質的熔解和增加色澤的光亮程度 然而,工匠們為了達到某種呈色的特別效果,就將各種釉料及色劑的比例靈活增減 適度調配,這樣把各種釉汁同時交錯施於胎體表面,入窯焙燒,使之溶解流化,產生混合或化合 窯變 現象,就會出現變幻無窮的色彩 這裏需要説明, 窯變 原來是釉色在窯內加熱偶然產生的一種自然色變,但三彩工匠們加以總結 摸索出規律,能動地控制和利用了 窯變 的效果 這不能不説是三彩工匠們的傑出貢獻 釉質的色變與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低也有很大的關係 為了增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質感,還要增加一道對人俑的 開相 工藝 三彩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塗以,在脣和麪頰上加硃紅,在眼眸 眉睫 髭鬚和巾帽等處都用墨描畫 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樣用墨塗畫,以示為黑色皮靴 這樣增強了寫實效果,但並不使人感到有特別的與釉色失調的做作 三彩器物的裝飾,主要採用雕塑與釉色相結合的方法,用刻花 印花 貼花 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寶相花 蔓草紋 荷葉 蓮花 杏葉 靈芝 流蘇 魚子 鋪首 人物 動物等裝飾 而用釉汁點描 斑描 塗繪 潑灑 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 禽鳥及織錦 珍珠地 斑點紋 條帶紋 木紋等,這種用釉藥和色劑混合繪製焙燒而成的圖案花紋,稱為釉花 這種釉花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 它不同於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卻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軀 釉花中的藍彩,又是後來青花瓷的前身 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直至隋朝,其間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開始使用 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飾於模印製成的器型 而貼花多飾於輪制的圓形器物上,因為採用印花就會被快輪的削刀刮掉 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然後貼在器壁的適當部位,有的是泥胎未乾前貼上的,有的是在釉燒以後才貼上,再上釉重新焙燒的 劃花多與釉色相結合,並多飾於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線條劃出動植物的輪廓,然後用各種色釉分色平塗後燒製 所以要施在器物的平面上,是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畫面模糊 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捲成圓柱,然後取其斷面,製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 另一種為貼面絞胎 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並一次燒成 斑點紋除用釉汁斑描而外,還可以在坯體內嵌進晶體礦石,燒成後器壁上就呈現出晶瑩的白斑 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們獨闢蹊徑的創造 工藝美術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 唐三彩的品種之多,內容的豐富程度卻是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形式都無法比擬的 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種形狀的壺 尊 瓶 罐 盅等水器和酒器 飲食用具有盤 豆 碗 盂 缽 盆 杯等 化粧用具有裝油或盛藥膏的各種盒子 文房用具有水盂 硯滴 寢室用具有唾盂 香爐 油燈 枕頭等 各種模型有庭院 房屋 家室 倉庫 假山 水池 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視,因它既實用,又可供觀賞 它與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色彩絢爛,花紋美觀 第二,唐三彩繼承了我國古器物奇特別緻 製作精巧的造型特點 第三,仿效其它工藝品的造型,是三彩生活用具的又一特點 唐三彩吸收融合了唐代的陶器 不施釉的瓦器 瓷器 金銀器 銅器 木漆器 藤編和少數民族 甚至外國生活用具的優秀造型及裝飾藝術,創造了自己別開生面的風格,也為它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唐三彩中的人物 動物 禽鳥數量最多,工匠們對這些形象的塑造,的確達到了我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高峯 唐三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特徵,它反映了唐代國家的統一和在藝術上熔鑄北方渾厚雄健與南方清新柔潤的特點 首先從三彩俑來看,工匠們不僅能表現出不同形象 不同性格 不同姿態 不同裝束 不同民族的特徵,還能塑造出不同等級 不同地位和他們特定的思想情感 洛陽出土的三綵女俑頗多,有的悠閒雅坐,若有所思 有的亭亭玉立,裙帶生風 有的虔恭典嫻,廣袖揚逸 有的頭束丫髻,窈窕多嬌 1965年洛陽北窯出土的女坐俑,紅脣粉面,豐頰腴腮,頭梳環頭,身穿袒胸絳色窄袖襦衫,胸束長裙,雙手置於胸前,端坐在墩座上,神氣十足,顯然是達官貴婦的形象 屬於這種身份的還有1970年洛陽谷水出土的女立俑,她面龐俊俏,眉目清秀,髮髻梳成鸚鵡欲飛之形,上穿淺綠圓領襦襟,胸部袒露,身系黃裙,長袖飄飄如溪泉傾流,很有點超然不羣的樣子 這種形象恰似 新唐書 五行志 記載的那樣: 天寶初年,楊貴妃常以假髮為首飾,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 義發拋河裏,黃裙逐水流 這件女俑的裝扮就是工匠們特地為她設計的 與貴婦身份不同的女俑,還有頭梳丫髻 上罩短襖 腰束長裙的金雀丫環,她體態婀娜,年僅十五六歲,望去很有俏皮 靈俐 活潑之感 可以看出,三彩工匠們對女俑的塑造,從生活到藝術確實都下了一番苦功的 三彩俑中那些文臣官宦的形象,多是峨冠博帶,長袍闊袂,端嚴直立,神情拘謹,温順虔誠 有的雙目迷離,抿嘴微笑 有的兩手捧物,舉在胸前 還有兩手相交,置於腹下 他們或在深思熟慮,準備為上司獻策,或在唯命是從地聆聽吩咐 工匠們雖然用簡約的手法着意塑造這類人物的道貌岸然,但把他們矜持尊嚴的內心世界也刻畫得淋漓盡致 對於那些天王俑 武士俑和鎮墓獸的塑造,工匠們是採取誇張手法,着重從外形上突出表現 天王俑頭戴盔冠,身穿鎧甲,背生雙翼,腳踏卧牛或鬼魔 武士俑或持劍撫盾 或拉弓射箭,無一不是肌肉發達,蹙眉怒目,劍拔弩張,看去頗有一種凶神惡煞 氣勢逼人之感 鎮墓獸是工匠們巧妙地綜合多種動物形象想象出來的一種怪獸,放在墓門內作為辟邪用 形象多為人面獸身或獸面獸身,更有的頭長獨角,身生雙翼,背披火焰,豎耳怒目,異常兇猛,好像準備隨時躍起捉拿妖魔 有人説它是 周禮 中記載的 黃金四目 頭戴銅製面具 持戈揚盾 率眾打鬼的方相氏形象的演變,看來頗有道理 另外那些深目高鼻 頭戴尖帽 身穿翻領袍 腳登高筒靴的男俑,多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或外域人的形象,一般稱為 胡俑 或 崑崙俑 洛陽谷水唐墓中出土的幾件胡俑,多是眉發蒼鬱 絡腮鬍須 顴骨高隆 體格彪悍 有人認為他們是中亞西亞人的形象 另一件傳世的牽駝男俑,極像維吾爾族的相貌 他頭戴小帽,身穿褐綠長袍,袒胸佇立,側頭嘻笑,連濃重的眉須也帶着耐人尋味的樂觀性格 他牽着一頭腿短頭小 身軀龐大的駱駝,據説是波斯或大秦國的品種 駝背上滿載着各種貨物,大概因為買賣興隆才使他那樣神采飛揚吧 洛陽出土的樂舞俑也很有風采,其中騎馬樂舞俑有八件一套的,分別為四男四女 男的擊鼓或手舉儀仗器 女的髮髻奇異,長袖飄舉 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有五個伎樂人在歡快地歌舞 他們無不姿態姍姍,感情奔放,簡直是唐代一幕幕坐 立二部樂舞的再現 唐三彩中的動物也很引人入勝,各種動物的個性特徵都塑的比較典型,如駱駝 牛 驢 豬 羊等,都塑造得生動逼真 活潑輕健,觀之不禁使人有驚奇之感 駱駝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為它適宜長途跋涉,被人們喻為 沙漠之舟 當時往來在長安和洛陽的商旅駝羣紛至沓來 這兩地出土的三彩駱駝,多是形體高大 茸毛蓬鬆 兩峯間馱着巨大的虎頭紋行囊及絲卷 綢布 水壺 魚 兔 肉食等物,它們或在穩步行進,或在昂首嘶鳴 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駝背上還騎一人,完全是漢人的裝束 他一手控制韁繩,另一手揚鞭催駝,儼然是中國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寫照 馬匹勁健有力,能役善戰,又較易馴養,在古代軍事 農業 交通 禮儀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唐朝官府和民間很重視養馬 唐玄宗曾選擇西域 大宛獻來的良馬和中原駿馬,令畫師臨摹 他還讓人在他的御廄裏畜養良馬多達四十三萬匹 他赴泰山祭祀,佈置數萬匹牧馬跟從, 色別為羣,望之如雲錦 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 尚馬之風可見一斑 所以馬也成為唐代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 人們對塑造描繪馬的形象要求甚高 韓幹是當時善於畫馬的名家,然而杜甫卻給以 畫肉不畫骨 的譏評 不過,從出土的唐三彩馬來看,倒是會使詩人滿意的 三彩藝人們,以熟練的技術,靈巧的刀法,流暢的線型,生動地塑造出比例勻稱 彪健有力 神氣完備的各種駿馬形象 洛陽關林出土兩件形體高大的三彩馬,可以説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 一件通體施白釉,昂首挺立,兩耳豎起,高達76釐米,與黑馬相配,顯得明快清新 另一匹黑釉馬,膘肥雄渾,剪鬃挽尾,雙耳後抿,頸若彎弓,四蹄抓地,依稀倔犟地將要飛奔啟程 這種黑釉馬除近來在洛陽龍門又幸得一件而外,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還藏一件,並且均為一黑一白,與上述的兩件作風一致,宛如出自一人之手 這都是我國藝術史上難以尋覓的珍品 如前所講,唐三彩以鮮豔奪目的釉色和形象生動的雕塑為特點,強烈地吸引着人們的情趣 它同洛陽龍門石窟的唐人雕刻以及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異曲同工,都是盛唐時期豐富社會生活的美麗畫卷,與唐代繪畫互相輝映,都閃爍着燦爛的光彩 現在大家再來看墓中的唐三彩作品,加深一下對唐三彩的認識和了解

5 宋四郎墓:該墓於1983年被發現 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磚柱,柱頂系磚雕斗拱,八角之間除一面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外,七面牆壁皆有壁畫和假窗 迎門的一面,彩繪墓主夫婦宴樂圖 在下垂啟開的紅色帷幕下,夫婦二人左右拱手端坐 男墓主宋四郎頭戴黑色襆頭,身着圓領乳白色長袍 女墓主梳高發髻,身穿紅色衣裙,夫婦二人臉形圓胖,相對微笑 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和菜餚食品,另外還有一名男僕和兩名女僕,三侍者身軀矮小,以示身份低微 這種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側,是突出 誇張主題的藝術手法,世界各地都經常採用 而在我國漢魏至宋代的壁畫上也突出主題,使主大奴小 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視覺上更和諧 舒服,並且主大奴小 主尊奴卑,也體現出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墓門甬道兩壁,各有兩幅磚雕孝子故事 進門左側靠內一幅,畫面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筍破土而出,當為孟宗 哭竹成筍 其它畫面簡單,難以確認

6 二號宋墓:該墓墓葬形制與宋四郎墓基本一樣 但其墓門外墓道右側有一側室 該墓平面作八角形,頂部用疊澀構成八角形藻井 壁間有壁畫七幅 迎墓門第一幅繪門扉半掩,每扇門上有乳釘四行,每行四枚,還有銜環鋪首 一侍女似欲開門而出,尤半遮面 第二幅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後站女侍,背置屏風,前側立二人,年長者躬身作稟告狀 年輕者肩扛扁擔,扁擔上繫繩索 此畫面頗似父子二人交租後向地主告辭 第四 五 七幅皆為磚雕假窗,第六幅磚雕圓茶几一件,幾乎進一半凸出於牆面,成為鏤空透雕 該墓還有許多磚雕牡丹圖案作為裝飾 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一共復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採用磚砌仿木結構,雕樑畫棟 不過,墓室無前後之分,都是前堂後寢合成一體 墓室周壁或雕飾孝子故事 奇花異草,或彩繪墓主夫婦宴樂的風俗壁畫,是宋代西京洛陽一般商人與官吏 地主生前生活的再現 這些磚雕畫面的突出特點是背景簡單,而人物形象皆為高浮雕,有些近乎圓雕 洛陽宋代仿木結構磚雕墓葬,是洛陽曆史上前所未有的 墓室內的角柱 斗拱和藻井,基本上採用 徹上露明造 ,加之雕飾的門窗隔扇,將墓室建築絢麗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現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 仿木結構磚雕的建築形式和 朝着柔和絢麗的方向發展 的建築風格,是宋朝這一時代十分明顯的特徵 這是因為宋代建築已開簡化之端,斗拱負荷的機能與漢唐時期相比已開始減弱 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樑架結構的變更,斗拱比例更為減小,補間鋪作的朵數大為增多,成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品

結束語:以上説講的六個墓葬,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從今天所參觀的墓葬陳列中,我們對洛陽乃至中原地區的古墓葬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對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認識 歸納起來簡單的説就是:

1 不同時期的墓葬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和強烈的宗法倫理觀念

2 事死如事生 的法則經久不衰

3 堪輿學説 影響巨大 這幾點可以從墓室的大小 結構 葬具 隨葬品清楚的表現出來 生與死是人生的兩件大事,面對生離死別,古人是無奈和幼稚的,但他們對喪葬活動的熱情和重視,使短暫的生命在 死 後獲得永生 而千百年風雨過後,喪葬制度的體現及其產物 陵與墓,使祖先們生時的榮耀和輝煌不再僅僅存在於卷帖浩繁而描寫枯燥的文獻裏,更活生生地存在於現實中的高冢深穴裏 這些陵墓 墳丘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墓葬文化,更成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了,對古墓博物館的講解到此結束 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6

大家好!用完午餐以後,我們就乘車前往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的邙山冢頭村,乘車大約需要30分鐘。現在我就利用這段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洛陽地區古墓葬及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些情況。

洛陽在中國古代號稱“天下之中”,它地勢平坦,四周羣山環繞,西據崤山函谷關,東扼虎牢關,北依太行、黃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即所謂“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優越的地理位置,既是洛陽成為“天下名都”的重要因素,也是藴藏無數文物瑰寶的有利條件。我國曆史上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朝代,先後建都洛陽。正是洛陽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積澱,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濱成為藴育華夏文物瑰寶的風水寶地。

邙山位於洛陽城北郊、黃河南岸,東西綿延100多公里。山勢雄偉,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流洛陽。墓葬於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習俗。因此邙山被視為宜於殯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多以邙山作為他們安身長眠的樂土。就連唐朝時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義慈王及其後代客死洛陽後,也遵循這種習俗安葬於邙山。唐代詩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洛陽民間則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説。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洛陽先後調查、發掘了數以萬計的歷代墓葬。眾多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這些不同時期墓葬帶有以下明顯的特徵:

一、時代蟬聯,自成體系。自龍山文化早期開始,縱橫五千餘年的墓葬文化,發展序列清晰,銜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斷代分明的標尺作用。

二、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墓主人身份等級差異較大。不僅有大量帝王之陵、將相勛臣之冢,而且還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刑徒的墳墓。

三、分佈廣泛,歷代墓葬大都以洛陽都城為中心而相對集中,尤以邙山最為集中。

為了讓世人瞭解洛陽地區的墓葬文化特色,研究我國古代的墓葬制度、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時尚習俗,洛陽古墓博物館於1985年開始興建,並於1987年對外開放。整個博物館佔地44畝,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可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建築羣體從南往北有漢白玉石門闕一對,館表一座,館表上的表額“洛陽古墓博物館”題字由著名考古學家夏先生書寫,進而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兩側設有複製的漢代天祿、辟邪獸一對。殿後為上下墓區廳,兩側為配殿。後邊還有四角樓和望景亭。地下部分設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各廳之間有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復原的歷代古墓羣。首批搬遷復原的有上自兩漢下至北宋的歷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新莽時期壁畫墓、東漢車騎圖壁畫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晉關內侯裴詆墓、北魏孝文帝之孫長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瑋墓以及西域安國人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另外還有宋代五座仿木結構雕樑畫棟的磚室墓等。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邃巨大,或結構靈巧,或佈局嚴謹,或性質殊別;尤其是琳琅滿目的壁畫,或表現打鬼儀式、或反映神仙思想、或描繪天體星象、神話傳説、歷史故事,或再現車騎出行及家庭生活的場景。墓中均隨葬有豐富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稱的上是國之瑰寶和藝術傑作。記載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誌,可謂是補正史書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內還陳列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及歷代葬具和喪葬儀式,以展示洛陽曆代墓葬的演變和時俗風尚。

説到古墓葬,就要首先從“喪葬”二字開始講起。

死,作為人生的一種自然歸宿或終結,是人類無法迴避、無法解釋、無法超越的現實問題。這個另人恐懼、焦慮的現實問題,對於史前時期的原始人類來説,自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迷。他們懼怕死亡的降臨,以為死亡不過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因此喪葬便成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大事,並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種.種具有神祕色彩、莊嚴而隆重的喪葬禮俗,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基於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念而產生的一種宗教性質的社會習俗,“喪葬”二字並不是一開始就結合在一起的,而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

“喪”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為採桑,後來才被人們借作“喪亡”的“喪”,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種説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屍體,即死者的遺體,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禮儀。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為掩埋死者屍體的象形字,其意是將死者的遺體掩埋在草叢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槨裝殮起來加以掩埋。後人以“葬”字指掩埋死者屍體,當淵源於此。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7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遊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於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鑽探普查,發現墓葬分佈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卧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羣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台。

第一展廳 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

在我國古代,由於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麼等級的生活,死後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__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莊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雲:“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此墓三槨二棺,正與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於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説,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説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裏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後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後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廳 五號車馬坑及中型大夫級貴族墓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遊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蹟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餘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説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裏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於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__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牆,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20__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並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羣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羣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説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第三展廳 一號車馬坑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後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後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佔有權的充分體現。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8

大家好!用完午餐當前,咱們就乘車前往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的邙山冢頭村,乘車大概須要30分鐘。現在我就應用這段時光向大家先容一下有關洛陽地區古墓葬及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些情形。

洛陽在中國古代號稱“天下之中”,它地勢平坦,四處羣山圍繞,西據崤山函谷關,東扼虎牢關,北依太行、黃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即所謂“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優勝的地輿地位,既是洛陽成為“天下名都”的主要因素,也是儲藏無數文物瑰寶的有利前提。我國曆史上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朝代,先後建都洛陽。恰是洛陽存在千年古都的文化積澱,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濱成為藴育華夏文物瑰寶的風水寶地。

邙山位於洛陽城北郊、黃河南岸,貨色連綿100多公里。山勢宏偉,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流洛陽。墓葬於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習俗。因此邙山被視為宜於殯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王侯將相多以邙山作為他們安身長眠的樂土。就連唐朝時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義慈王及其後輩客死洛陽後,也遵守這種習俗埋葬於邙山。唐代詩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洛陽民間則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説。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洛陽先後考察、發掘了數以萬計的歷代墓葬。眾多的考古挖掘材料證實,這些不同時期墓葬帶有以下顯明的特點:

一、時期蟬聯,自成系統。自龍山文化早期開始,縱橫五千餘年的墓葬文化,發展序列清楚,連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擁有斷代明顯的標尺作用。

二、數目眾多,品種豐碩,墓主人身份等級差別較大。不僅有大批帝王之陵、將相勛臣之冢,而且還有布衣庶民甚至奴隸刑徒的宅兆。

三、散佈普遍,歷代墓葬大都以洛陽都城為核心而絕對集中,尤以邙山最為集中。

為了讓眾人懂得洛陽地域的墓葬文明特點,研討我國古代的墓葬軌制、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時尚風俗,洛陽古墓博物館於1985年開端興修,並於1987年對外開放。全部博物館佔地44畝,建造面積7600平方米,可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部門。地上修建羣體從南往北有漢白玉石門闕一對,館表一座,館表上的表額“洛陽古墓博物館”題字由著名考古學家夏先生書寫,進而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兩側設有複製的漢代天祿、辟邪獸一對。殿後為高低墓區廳,兩側為配殿。後邊還有四角樓和望景亭。地下局部設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各廳之間有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還原的歷代古墓羣。首批搬遷恢復的有上自兩漢下至北宋的歷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含有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新莽時代壁畫墓、東漢車騎圖壁畫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晉關內侯裴詆墓、北魏孝文帝之孫長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瑋墓以及西域安國人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另外還有宋代五座仿木結構雕樑畫棟的磚室墓等。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奧宏大,或構造靈活,或佈局謹嚴,或性質殊別;尤其是目不暇接的壁畫,或表示打鬼典禮、或反應仙人思維、或刻畫天體星象、神話傳説、歷史故事,或再現車騎出行及家庭生涯的場景。墓中均隨葬有豐盛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稱的上是國之珍寶和藝術傑作。記錄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誌,堪稱是補正史書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內還擺設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典範墓葬模型以及歷代葬具跟喪葬典禮,以展現洛陽曆代墓葬的演化和時俗風氣。

説到古墓葬,就要首先從“喪葬”二字開始講起。

死,作為人生的一種做作歸宿或終結,是人類無法躲避、無法説明、無奈超出的現實問題。這個另人膽怯、焦急的事實問題,對史前時期的原始人類來説,天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迷。他們害怕死亡的來臨,認為死亡不外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因此喪葬便成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大事,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構成種種具備神祕顏色、肅穆而盛大的喪葬禮俗,對後代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基於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點而產生的一種宗教性質的社會習俗,“喪葬”二字並不是一開始就聯合在一起的,而是經由了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

“喪”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為採桑,後來才被人們借作“喪亡”的“喪”,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種説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屍體,即死者的遺體,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禮節。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為掩埋逝世者屍體的象形字,其意是將死者的遺體掩埋在草叢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槨裝殮起來加以掩埋。後人以“葬”字指埋葬死者屍體,當淵源於此。

大約到了秦漢以後,“喪”“葬”二字才開始合稱,其最基礎的含意就是指人死後的屍體處置及其有關的禮儀習俗。從程序上看,“喪葬”能夠劃分為殯葬禮儀、掩埋禮儀和祭奠服喪禮儀三個部分。

喪葬作為意識形態的產物,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親密接洽在一起,並由出產關聯的性質所決議,為其它上層修築所制約,並跟着經濟基本和整個社會制度的變更而變化。因而,在不同的社會狀態中,喪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質、職能和情勢。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9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遊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於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鑽探普查,發現墓葬分佈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卧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羣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台。

第一展廳 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

在我國古代,由於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麼等級的生活,死後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xx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莊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雲:“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此墓三槨二棺,正與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於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説,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説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裏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後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後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廳 五號車馬坑及中型大夫級貴族墓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遊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蹟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餘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説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裏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於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xx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牆,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20xx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並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羣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羣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説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第三展廳 一號車馬坑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後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後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佔有權的充分體現。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0

曹魏正始八年墓:該墓於1956年被髮掘清理。全墓由前室、後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組 成。因該墓曾被盜擾,墓內器物已亂,只有兩耳室內器物保存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罐、盤、燈、俑、井、磨、灶、碗、雞、豬、豬圈等48件,銅 器有鍋、博山爐等5件,鐵器有帷帳架、燈等共10件,另外還有玉杯1個。玉杯高13釐米,口徑5釐米,白色,製作精緻,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見的古代藝術 品。帷帳架是以圓鐵棒製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狀,三柱形的有四個,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個有四柱,其間以木柱連接,即成為長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維 之,就成一個完整的帷帳。這為考證漢魏時的帷帳形制和製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一件管狀組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銘文,又為該墓的絕對 年代提供了依據。

4、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 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 釉均勻,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為 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釐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 文。據鑑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 別是安菩墓誌,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20xx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 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 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佈,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裏。舊時這裏的一些窮苦人,為了餬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 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為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0xx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築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 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讚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 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後,雖又曾發現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 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製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 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 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峯。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 時的中國處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裏,就呈現出奼紫嫣紅、欣欣 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並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 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着窮奢極欲,死後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 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 均有出產。製作三彩的礦土,要經過挑選、舂搗、淘洗、過濾、沉澱、浸潤、陳腐、揉搓、捏練方可使用。這樣精選加工把一切雜質排除乾淨,才能保證胎色潔白, 使製品有良好的穩定性。否則,器物的表面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會起泡或使胎體爆裂。入窯焙燒是一道關鍵工序。爐窯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直煙窯,其 結構有火道、窯簞、爐堂,窯頂有煙道,煙火直接從窯頂噴出。二是倒煙窯,這種窯煙火流動的路徑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經過火道、爐堂、煙道,最後從煙囱 中噴出。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坯胎晾乾後,入窯用氧化火焰經過1100℃或接近1100℃的高温素燒,即成白色胎體。冷卻後,掛上配好的彩料釉 汁,再入窯作第二次焙燒,燒至900℃,使彩釉熔融開化,胎體表面就會呈現出各種鮮豔的光澤。從出土的唐三彩觀察,唐代焙燒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適 度,升降温掌握得恰如其分,窯內火焰輻射均衡,坯體破裂現象很少。在掛釉焙燒過程中,由於火候控制得當,釉汁與胎體地膨脹係數均衡,冷卻時收縮一致,釉質 與胎體密合非常貼切,很少有脱釉剝落現象。這充分證明了唐代工匠們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燒製技術。唐三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它釉色的獨到風格。經過 化驗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為硅酸鉛。唐代工匠,經過千百次地實踐,成功地配製出白色、淺黃、棕紅、褐紅、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茄紫、赭黑等色 彩,而且還配出一種罕見的銀白色釉,燒製後器物表面彷彿鑲上一層鋥亮的銀片。熟練的工藝技巧和化學知識的增長,使工匠們掌握了礦物、金屬氧化物的性能和呈 色機理。他們認識到褐紅為鐵、淺黃為鐵或銻、赭黃為鐵、各種青綠色為銅或鉻、藍色為銅和鈷、紫黑為錳等。釉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鉛粉及各種金屬氧化物,用 以輔助釉質的熔解和增加色澤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們為了達到某種呈色的特別效果,就將各種釉料及色劑的比例靈活增減、適度調配,這樣把各種釉汁同時交錯 施於胎體表面,入窯焙燒,使之溶解流化,產生混合或化合“窯變”現象,就會出現變幻無窮的色彩。這裏需要説明,“窯變”原來是釉色在窯內加熱偶然產生的一 種自然色變,但三彩工匠們加以總結、摸索出規律,能動地控制和利用了“窯變”的效果。這不能不説是三彩工匠們的傑出貢獻。釉質的色變與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 低也有很大的關係。為了增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質感,還要增加一道對人俑的“開相”工藝。三彩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塗以,在脣和麪頰上加硃紅,在眼眸、眉 睫、髭鬚和巾帽等處都用墨描畫;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樣用墨塗畫,以示為黑色皮靴。這樣增強了寫實效果,但並不使人感到有特別的與釉色失調的做作。三彩器物 的裝飾,主要採用雕塑與釉色相結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貼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寶相花、蔓草紋、荷葉、蓮花、杏葉、靈芝、流蘇、魚子、鋪首、人物、 動物等裝飾;而用釉汁點描、斑描、塗繪、潑灑、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禽鳥及織錦、珍珠地、斑點紋、條帶紋、木紋等,這種用釉藥和色劑 混合繪製焙燒而成的圖案花紋,稱為釉花。這種釉花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不同於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卻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軀。釉花中的藍 彩,又是後來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直至隋朝,其間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開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飾於模印製成的器型。 而貼花多飾於輪制的圓形器物上,因為採用印花就會被快輪的削刀刮掉。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然後貼在器壁的適當部位,有的是泥胎未乾前貼上的,有的是在 釉燒以後才貼上,再上釉重新焙燒的。劃花多與釉色相結合,並多飾於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線條劃出動植物的輪廓,然後用各種色釉分色平塗後燒製。所以要施在 器物的平面上,是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畫面模糊。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捲成圓柱,然後取其斷面,製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 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為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並一次燒成。斑點紋除用釉汁斑描而外,還可以在坯體內嵌 進晶體礦石,燒成後器壁上就呈現出晶瑩的白斑。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們獨闢蹊徑的創造。工藝美術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唐三彩的品種之多,內 容的豐富程度卻是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種形狀的壺、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飲食用具有盤、豆、碗、盂、缽、盆、 杯等;化粧用具有裝油或盛藥膏的各種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硯滴;寢室用具有唾盂、香爐、油燈、枕頭等;各種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倉庫、假山、水池。 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視,因它既實用,又可供觀賞。它與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色彩絢爛,花紋美觀。第二,唐三彩繼承了我國古器 物奇特別緻、製作精巧的造型特點。第三,仿效其它工藝品的造型,是三彩生活用具的又一特點。唐三彩吸收融合了唐代的陶器(不施釉的瓦器)、瓷器、金銀器、 銅器、木漆器、藤編和少數民族、甚至外國生活用具的優秀造型及裝飾藝術,創造了自己別開生面的風格,也為它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唐三彩中的人物、動 物、禽鳥數量最多,工匠們對這些形象的塑造,的確達到了我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高峯。唐三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特徵,它反映了唐代國家的 統一和在藝術上熔鑄北方渾厚雄健與南方清新柔潤的特點。首先從三彩俑來看,工匠們不僅能表現出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姿態、不同裝束、不同民族的特徵, 還能塑造出不同等級、不同地位和他們特定的思想情感。洛陽出土的三綵女俑頗多,有的悠閒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帶生風;有的虔恭典嫻,廣袖揚 逸;有的頭束丫髻,窈窕多嬌。1965年洛陽北窯出土的女坐俑,紅脣粉面,豐頰腴腮,頭梳環頭,身穿袒胸絳色窄袖襦衫,胸束長裙,雙手置於胸前,端坐在墩 座上,神氣十足,顯然是達官貴婦的形象。屬於這種身份的還有1970年洛陽谷水出土的女立俑,她面龐俊俏,眉目清秀,髮髻梳成鸚鵡欲飛之形,上穿淺綠圓領 襦襟,胸部袒露,身系黃裙,長袖飄飄如溪泉傾流,很有點超然不羣的樣子。這種形象恰似《新唐書·五行志》記載的那樣:“天寶初年,楊貴妃常以假髮為首飾, 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義發拋河裏,黃裙逐水流’。”這件女俑的裝扮就是工匠們特地為她設計的。與貴婦身份不同的女俑,還有頭梳丫髻、上罩短襖、腰束長 裙的金雀丫環,她體態婀娜,年僅十五六歲,望去很有俏皮、靈俐、活潑之感。可以看出,三彩工匠們對女俑的塑造,從生活到藝術確實都下了一番苦功的。三彩俑 中那些文臣官宦的形象,多是峨冠博帶,長袍闊袂,端嚴直立,神情拘謹,温順虔誠。有的雙目迷離,抿嘴微笑;有的兩手捧物,舉在胸前;還有兩手相交,置於腹 下。他們或在深思熟慮,準備為上司獻策,或在唯命是從地聆聽吩咐。工匠們雖然用簡約的手法着意塑造這類人物的道貌岸然,但把他們矜持尊嚴的內心世界也刻畫 得淋漓盡致。對於那些天王俑、武士俑和鎮墓獸的塑造,工匠們是採取誇張手法,着重從外形上突出表現。天王俑頭戴盔冠,身穿鎧甲,背生雙翼,腳踏卧牛或鬼 魔。武士俑或持劍撫盾、或拉弓射箭,無一不是肌肉發達,蹙眉怒目,劍拔弩張,看去頗有一種凶神惡煞、氣勢逼人之感。鎮墓獸是工匠們巧妙地綜合多種動物形象 想象出來的一種怪獸,放在墓門內作為辟邪用。形象多為人面獸身或獸面獸身,更有的頭長獨角,身生雙翼,背披火焰,豎耳怒目,異常兇猛,好像準備隨時躍起捉 拿妖魔。有人説它是《周禮》中記載的“黃金四目”、頭戴銅製面具、“持戈揚盾”、率眾打鬼的方相氏形象的演變,看來頗有道理。另外那些深目高鼻、頭戴尖 帽、身穿翻領袍、腳登高筒靴的男俑,多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或外域人的形象,一般稱為“胡俑”或“崑崙俑”。洛陽谷水唐墓中出土的幾件胡俑,多是眉發蒼 鬱、絡腮鬍須、顴骨高隆、體格彪悍。有人認為他們是中亞西亞人的形象。另一件傳世的牽駝男俑,極像維吾爾族的相貌。他頭戴小帽,身穿褐綠長袍,袒胸佇立, 側頭嘻笑,連濃重的眉須也帶着耐人尋味的樂觀性格。他牽着一頭腿短頭小、身軀龐大的駱駝,據説是波斯或大秦國的品種。駝背上滿載着各種貨物,大概因為買賣 興隆才使他那樣神采飛揚吧。洛陽出土的樂舞俑也很有風采,其中騎馬樂舞俑有八件一套的,分別為四男四女。男的擊鼓或手舉儀仗器;女的髮髻奇異,長袖飄舉。 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有五個伎樂人在歡快地歌舞。他們無不姿態姍姍,感情奔放,簡直是唐代一幕幕坐、立二部樂舞的再現。唐三彩中的動物也很引人入勝,各種動 物的個性特徵都塑的比較典型,如駱駝、牛、驢、豬、羊等,都塑造得生動逼真、活潑輕健,觀之不禁使人有驚奇之感。駱駝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為它適宜長 途跋涉,被人們喻為“沙漠之舟”。當時往來在長安和洛陽的商旅駝羣紛至沓來。這兩地出土的三彩駱駝,多是形體高大、茸毛蓬鬆、兩峯間馱着巨大的虎頭紋行囊 及絲卷、綢布、水壺、魚、兔、肉食等物,它們或在穩步行進,或在昂首嘶鳴。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駝背上還騎一人,完全是漢人的裝束。他一手控制韁 繩,另一手揚鞭催駝,儼然是中國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寫照。馬匹勁健有力,能役善戰,又較易馴養,在古代軍事、農業、交通、禮儀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唐 朝官府和民間很重視養馬。唐玄宗曾選擇西域、大宛獻來的良馬和中原駿馬,令畫師臨摹。他還讓人在他的御廄裏畜養良馬多達四十三萬匹。他赴泰山祭祀,佈置數 萬匹牧馬跟從,“色別為羣,望之如雲錦”。“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尚馬之風可見一斑。所以馬也成為唐代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人們對塑造描繪馬的形象 要求甚高。韓幹是當時善於畫馬的名家,然而杜甫卻給以“畫肉不畫骨”的譏評。不過,從出土的唐三彩馬來看,倒是會使詩人滿意的。三彩藝人們,以熟練的技 術,靈巧的刀法,流暢的線型,生動地塑造出比例勻稱、彪健有力、神氣完備的各種駿馬形象。洛陽關林出土兩件形體高大的三彩馬,可以説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 一件通體施白釉,昂首挺立,兩耳豎起,高達76釐米,與黑馬相配,顯得明快清新。另一匹黑釉馬,膘肥雄渾,剪鬃挽尾,雙耳後抿,頸若彎弓,四蹄抓地,依稀 倔犟地將要飛奔啟程。。這種黑釉馬除近來在洛陽龍門又幸得一件而外,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還藏一件,並且均為一黑一白,與上述的兩件作風一致,宛如出自一 人之手。這都是我國藝術史上難以尋覓的珍品。如前所講,唐三彩以鮮豔奪目的釉色和形象生動的雕塑為特點,強烈地吸引着人們的情趣。它同洛陽龍門石窟的唐人 雕刻以及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異曲同工,都是盛唐時期豐富社會生活的美麗畫卷,與唐代繪畫互相輝映,都閃爍着燦爛的光彩。現在大家再來看墓中的唐三彩作品, 加深一下對唐三彩的認識和了解。

5、宋四郎墓:該墓於1983年被發現。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 有磚柱,柱頂系磚雕斗拱,八角之間除一面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外,七面牆壁皆有壁畫和假窗。迎門的一面,彩繪墓主夫婦宴樂圖。在下垂啟開的紅色帷幕下,夫婦 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頭戴黑色襆頭,身着圓領乳白色長袍;女墓主梳高發髻,身穿紅色衣裙,夫婦二人臉形圓胖,相對微笑。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 和菜餚食品,另外還有一名男僕和兩名女僕,三侍者身軀矮小,以示身份低微。這種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側,是突出、誇張主題的藝術手法,世界各 地都經常採用。而在我國漢魏至宋代的壁畫上也突出主題,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視覺上更和諧、舒服,並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體現出封建 等級制度的森嚴。墓門甬道兩壁,各有兩幅磚雕孝子故事。進門左側靠內一幅,畫面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筍破土而出,當為孟宗“哭竹成筍”。其它畫面簡單, 難以確認。

6、二號宋墓:該墓墓葬形制與宋四郎墓基本一樣。但其墓門外墓道右側有一側室。該墓平面作八角形,頂部用疊澀構成八角形藻井。壁間有壁畫七幅。迎墓門 第一幅繪門扉半掩,每扇門上有乳釘四行,每行四枚,還有銜環鋪首。一侍女似欲開門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後站女侍,背置屏風,前 側立二人,年長者躬身作稟告狀;年輕者肩扛扁擔,扁擔上繫繩索。此畫面頗似父子二人交租後向地主告辭。第四、五、七幅皆為磚雕假窗,第六幅磚雕圓茶几一 件,幾乎進一半凸出於牆面,成為鏤空透雕。該墓還有許多磚雕牡丹圖案作為裝飾。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一共復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採用磚砌仿木結構,雕樑畫 棟。不過,墓室無前後之分,都是前堂後寢合成一體。墓室周壁或雕飾孝子故事、奇花異草,或彩繪墓主夫婦宴樂的風俗壁畫,是宋代西京洛陽一般商人與官吏、地 主生前生活的再現。這些磚雕畫面的突出特點是背景簡單,而人物形象皆為高浮雕,有些近乎圓雕。洛陽宋代仿木結構磚雕墓葬,是洛陽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內 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採用“徹上露明造”,加之雕飾的門窗隔扇,將墓室建築絢麗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現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結構磚雕的建築形式和 “朝着柔和絢麗的方向發展”的建築風格,是宋朝這一時代十分明顯的特徵。這是因為宋代建築已開簡化之端,斗拱負荷的機能與漢唐時期相比已開始減弱。尤其是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樑架結構的變更,斗拱比例更為減小,補間鋪作的朵數大為增多,成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品。

結束語:以上説講的六個墓葬,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從今天所參觀的墓葬陳列中,我們對洛陽乃至中原地區的古墓葬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對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歸納起來簡單的説就是:

1、不同時期的墓葬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和強烈的宗法倫理觀念;

2、“事死如事生”的法則經久不衰;

3、“堪輿學説”影響巨大。這幾點可以從墓室的大小、結構、葬具、隨葬品清楚的表現出來。生與死是人生的兩件大事,面對生離死別,古人是無奈和幼稚的, 但他們對喪葬活動的熱情和重視,使短暫的生命在“死”後獲得永生。而千百年風雨過後,喪葬制度的體現及其產物——陵與墓,使祖先們生時的榮耀和輝煌不再僅 僅存在於卷帖浩繁而描寫枯燥的文獻裏,更活生生地存在於現實中的高冢深穴裏。這些陵墓、墳丘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墓葬文化, 更成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了,對古墓博物館的講解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謝謝大家!半個小時以後,我們車上集合。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1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遊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於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鑽探普查,發現墓葬分佈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卧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羣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台。

第一展廳 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

在我國古代,由於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麼等級的生活,死後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xx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莊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雲:“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此墓三槨二棺,正與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於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説,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説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裏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後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後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廳 五號車馬坑及中型大夫級貴族墓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遊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蹟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餘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説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裏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於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xx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牆,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20xx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並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羣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羣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説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第三展廳 一號車馬坑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後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後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佔有權的充分體現。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2

河南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燦爛,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資源豐富,是全國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人口眾多,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巨大;區位優越,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農業領先,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發展較快,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位;潛力很大,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發展的活力和後勁不斷增強。

河南概貌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温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温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時,全年無霜期201~285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383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xx年末共有自然保護區32個,面積760.2千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共有森林公園114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31個。森林覆蓋率23.3%。河南的生物資源,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餘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麥、玉米、棉花、煙葉和油料等。動物418種,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的礦種142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09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93種。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23種,非金屬礦產62種,水氣礦產2種。優勢礦產可歸納為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產”,天然鹼、鹽礦、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巖、水泥灰巖、石英砂巖“七大非金屬礦產”。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11種,居前3位的有32種,居前5位的有58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眾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着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測景台;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羣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於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台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牀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為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啟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河南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篇13

3、曹魏正始八年墓:該墓於1956年被髮掘清理。全墓由前室、後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組 成。因該墓曾被盜擾,墓內器物已亂,只有兩耳室內器物保存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罐、盤、燈、俑、井、磨、灶、碗、雞、豬、豬圈等48件,銅 器有鍋、博山爐等5件,鐵器有帷帳架、燈等共10件,另外還有玉杯1個。玉杯高13釐米,口徑5釐米,白色,製作精緻,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見的古代藝術 品。帷帳架是以圓鐵棒製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狀,三柱形的有四個,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個有四柱,其間以木柱連接,即成為長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維 之,就成一個完整的帷帳。這為考證漢魏時的帷帳形制和製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一件管狀組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銘文,又為該墓的絕對 年代提供了依據。

4、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 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 釉均勻,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為 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釐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 文。據鑑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 別是安菩墓誌,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20__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 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 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佈,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裏。舊時這裏的一些窮苦人,為了餬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 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為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0__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築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 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讚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 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後,雖又曾發現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 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製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 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 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峯。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 時的中國處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裏,就呈現出奼紫嫣紅、欣欣 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並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 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着窮奢極欲,死後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 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 均有出產。製作三彩的礦土,要經過挑選、舂搗、淘洗、過濾、沉澱、浸潤、陳腐、揉搓、捏練方可使用。這樣精選加工把一切雜質排除乾淨,才能保證胎色潔白, 使製品有良好的穩定性。否則,器物的表面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會起泡或使胎體爆裂。入窯焙燒是一道關鍵工序。爐窯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直煙窯,其 結構有火道、窯簞、爐堂,窯頂有煙道,煙火直接從窯頂噴出。二是倒煙窯,這種窯煙火流動的路徑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經過火道、爐堂、煙道,最後從煙囱 中噴出。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坯胎晾乾後,入窯用氧化火焰經過1100℃或接近1100℃的高温素燒,即成白色胎體。冷卻後,掛上配好的彩料釉 汁,再入窯作第二次焙燒,燒至900℃,使彩釉熔融開化,胎體表面就會呈現出各種鮮豔的光澤。從出土的唐三彩觀察,唐代焙燒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適 度,升降温掌握得恰如其分,窯內火焰輻射均衡,坯體破裂現象很少。在掛釉焙燒過程中,由於火候控制得當,釉汁與胎體地膨脹係數均衡,冷卻時收縮一致,釉質 與胎體密合非常貼切,很少有脱釉剝落現象。這充分證明了唐代工匠們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燒製技術。唐三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它釉色的獨到風格。經過 化驗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為硅酸鉛。唐代工匠,經過千百次地實踐,成功地配製出白色、淺黃、棕紅、褐紅、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茄紫、赭黑等色 彩,而且還配出一種罕見的銀白色釉,燒製後器物表面彷彿鑲上一層鋥亮的銀片。熟練的工藝技巧和化學知識的增長,使工匠們掌握了礦物、金屬氧化物的性能和呈 色機理。他們認識到褐紅為鐵、淺黃為鐵或銻、赭黃為鐵、各種青綠色為銅或鉻、藍色為銅和鈷、紫黑為錳等。釉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鉛粉及各種金屬氧化物,用 以輔助釉質的熔解和增加色澤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們為了達到某種呈色的特別效果,就將各種釉料及色劑的比例靈活增減、適度調配,這樣把各種釉汁同時交錯 施於胎體表面,入窯焙燒,使之溶解流化,產生混合或化合“窯變”現象,就會出現變幻無窮的色彩。這裏需要説明,“窯變”原來是釉色在窯內加熱偶然產生的一 種自然色變,但三彩工匠們加以總結、摸索出規律,能動地控制和利用了“窯變”的效果。這不能不説是三彩工匠們的傑出貢獻。釉質的色變與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 低也有很大的關係。為了增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質感,還要增加一道對人俑的“開相”工藝。三彩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塗以,在脣和麪頰上加硃紅,在眼眸、眉 睫、髭鬚和巾帽等處都用墨描畫;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樣用墨塗畫,以示為黑色皮靴。這樣增強了寫實效果,但並不使人感到有特別的與釉色失調的做作。三彩器物 的裝飾,主要採用雕塑與釉色相結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貼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寶相花、蔓草紋、荷葉、蓮花、杏葉、靈芝、流蘇、魚子、鋪首、人物、 動物等裝飾;而用釉汁點描、斑描、塗繪、潑灑、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禽鳥及織錦、珍珠地、斑點紋、條帶紋、木紋等,這種用釉藥和色劑 混合繪製焙燒而成的圖案花紋,稱為釉花。這種釉花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不同於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卻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軀。釉花中的藍 彩,又是後來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直至隋朝,其間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開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飾於模印製成的器型。 而貼花多飾於輪制的圓形器物上,因為採用印花就會被快輪的削刀刮掉。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然後貼在器壁的適當部位,有的是泥胎未乾前貼上的,有的是在 釉燒以後才貼上,再上釉重新焙燒的。劃花多與釉色相結合,並多飾於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線條劃出動植物的輪廓,然後用各種色釉分色平塗後燒製。所以要施在 器物的平面上,是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畫面模糊。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捲成圓柱,然後取其斷面,製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 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為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並一次燒成。斑點紋除用釉汁斑描而外,還可以在坯體內嵌 進晶體礦石,燒成後器壁上就呈現出晶瑩的白斑。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們獨闢蹊徑的創造。工藝美術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唐三彩的品種之多,內 容的豐富程度卻是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種形狀的壺、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飲食用具有盤、豆、碗、盂、缽、盆、 杯等;化粧用具有裝油或盛藥膏的各種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硯滴;寢室用具有唾盂、香爐、油燈、枕頭等;各種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倉庫、假山、水池。 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視,因它既實用,又可供觀賞。它與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色彩絢爛,花紋美觀。第二,唐三彩繼承了我國古器 物奇特別緻、製作精巧的造型特點。第三,仿效其它工藝品的造型,是三彩生活用具的又一特點。唐三彩吸收融合了唐代的陶器(不施釉的瓦器)、瓷器、金銀器、 銅器、木漆器、藤編和少數民族、甚至外國生活用具的優秀造型及裝飾藝術,創造了自己別開生面的風格,也為它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唐三彩中的人物、動 物、禽鳥數量最多,工匠們對這些形象的塑造,的確達到了我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高峯。唐三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特徵,它反映了唐代國家的 統一和在藝術上熔鑄北方渾厚雄健與南方清新柔潤的特點。首先從三彩俑來看,工匠們不僅能表現出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姿態、不同裝束、不同民族的特徵, 還能塑造出不同等級、不同地位和他們特定的思想情感。洛陽出土的三綵女俑頗多,有的悠閒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帶生風;有的虔恭典嫻,廣袖揚 逸;有的頭束丫髻,窈窕多嬌。1965年洛陽北窯出土的女坐俑,紅脣粉面,豐頰腴腮,頭梳環頭,身穿袒胸絳色窄袖襦衫,胸束長裙,雙手置於胸前,端坐在墩 座上,神氣十足,顯然是達官貴婦的形象。屬於這種身份的還有1970年洛陽谷水出土的女立俑,她面龐俊俏,眉目清秀,髮髻梳成鸚鵡欲飛之形,上穿淺綠圓領 襦襟,胸部袒露,身系黃裙,長袖飄飄如溪泉傾流,很有點超然不羣的樣子。這種形象恰似《新唐書·五行志》記載的那樣:“天寶初年,楊貴妃常以假髮為首飾, 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義發拋河裏,黃裙逐水流’。”這件女俑的裝扮就是工匠們特地為她設計的。與貴婦身份不同的女俑,還有頭梳丫髻、上罩短襖、腰束長 裙的金雀丫環,她體態婀娜,年僅十五六歲,望去很有俏皮、靈俐、活潑之感。可以看出,三彩工匠們對女俑的塑造,從生活到藝術確實都下了一番苦功的。三彩俑 中那些文臣官宦的形象,多是峨冠博帶,長袍闊袂,端嚴直立,神情拘謹,温順虔誠。有的雙目迷離,抿嘴微笑;有的兩手捧物,舉在胸前;還有兩手相交,置於腹 下。他們或在深思熟慮,準備為上司獻策,或在唯命是從地聆聽吩咐。工匠們雖然用簡約的手法着意塑造這類人物的道貌岸然,但把他們矜持尊嚴的內心世界也刻畫 得淋漓盡致。對於那些天王俑、武士俑和鎮墓獸的塑造,工匠們是採取誇張手法,着重從外形上突出表現。天王俑頭戴盔冠,身穿鎧甲,背生雙翼,腳踏卧牛或鬼 魔。武士俑或持劍撫盾、或拉弓射箭,無一不是肌肉發達,蹙眉怒目,劍拔弩張,看去頗有一種凶神惡煞、氣勢逼人之感。鎮墓獸是工匠們巧妙地綜合多種動物形象 想象出來的一種怪獸,放在墓門內作為辟邪用。形象多為人面獸身或獸面獸身,更有的頭長獨角,身生雙翼,背披火焰,豎耳怒目,異常兇猛,好像準備隨時躍起捉 拿妖魔。有人説它是《周禮》中記載的“黃金四目”、頭戴銅製面具、“持戈揚盾”、率眾打鬼的方相氏形象的演變,看來頗有道理。另外那些深目高鼻、頭戴尖 帽、身穿翻領袍、腳登高筒靴的男俑,多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或外域人的形象,一般稱為“胡俑”或“崑崙俑”。洛陽谷水唐墓中出土的幾件胡俑,多是眉發蒼 鬱、絡腮鬍須、顴骨高隆、體格彪悍。有人認為他們是中亞西亞人的形象。另一件傳世的牽駝男俑,極像維吾爾族的相貌。他頭戴小帽,身穿褐綠長袍,袒胸佇立, 側頭嘻笑,連濃重的眉須也帶着耐人尋味的樂觀性格。他牽着一頭腿短頭小、身軀龐大的駱駝,據説是波斯或大秦國的品種。駝背上滿載着各種貨物,大概因為買賣 興隆才使他那樣神采飛揚吧。洛陽出土的樂舞俑也很有風采,其中騎馬樂舞俑有八件一套的,分別為四男四女。男的擊鼓或手舉儀仗器;女的髮髻奇異,長袖飄舉。 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有五個伎樂人在歡快地歌舞。他們無不姿態姍姍,感情奔放,簡直是唐代一幕幕坐、立二部樂舞的再現。唐三彩中的動物也很引人入勝,各種動 物的個性特徵都塑的比較典型,如駱駝、牛、驢、豬、羊等,都塑造得生動逼真、活潑輕健,觀之不禁使人有驚奇之感。駱駝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為它適宜長 途跋涉,被人們喻為“沙漠之舟”。當時往來在長安和洛陽的商旅駝羣紛至沓來。這兩地出土的三彩駱駝,多是形體高大、茸毛蓬鬆、兩峯間馱着巨大的虎頭紋行囊 及絲卷、綢布、水壺、魚、兔、肉食等物,它們或在穩步行進,或在昂首嘶鳴。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駝背上還騎一人,完全是漢人的裝束。他一手控制韁 繩,另一手揚鞭催駝,儼然是中國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寫照。馬匹勁健有力,能役善戰,又較易馴養,在古代軍事、農業、交通、禮儀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唐 朝官府和民間很重視養馬。唐玄宗曾選擇西域、大宛獻來的良馬和中原駿馬,令畫師臨摹。他還讓人在他的御廄裏畜養良馬多達四十三萬匹。他赴泰山祭祀,佈置數 萬匹牧馬跟從,“色別為羣,望之如雲錦”。“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尚馬之風可見一斑。所以馬也成為唐代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人們對塑造描繪馬的形象 要求甚高。韓幹是當時善於畫馬的名家,然而杜甫卻給以“畫肉不畫骨”的譏評。不過,從出土的唐三彩馬來看,倒是會使詩人滿意的。三彩藝人們,以熟練的技 術,靈巧的刀法,流暢的線型,生動地塑造出比例勻稱、彪健有力、神氣完備的各種駿馬形象。洛陽關林出土兩件形體高大的三彩馬,可以説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 一件通體施白釉,昂首挺立,兩耳豎起,高達76釐米,與黑馬相配,顯得明快清新。另一匹黑釉馬,膘肥雄渾,剪鬃挽尾,雙耳後抿,頸若彎弓,四蹄抓地,依稀 倔犟地將要飛奔啟程。。這種黑釉馬除近來在洛陽龍門又幸得一件而外,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還藏一件,並且均為一黑一白,與上述的兩件作風一致,宛如出自一 人之手。這都是我國藝術史上難以尋覓的珍品。如前所講,唐三彩以鮮豔奪目的釉色和形象生動的雕塑為特點,強烈地吸引着人們的情趣。它同洛陽龍門石窟的唐人 雕刻以及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異曲同工,都是盛唐時期豐富社會生活的美麗畫卷,與唐代繪畫互相輝映,都閃爍着燦爛的光彩。現在大家再來看墓中的唐三彩作品, 加深一下對唐三彩的認識和了解。

5、宋四郎墓:該墓於1983年被發現。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 有磚柱,柱頂系磚雕斗拱,八角之間除一面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外,七面牆壁皆有壁畫和假窗。迎門的一面,彩繪墓主夫婦宴樂圖。在下垂啟開的紅色帷幕下,夫婦 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頭戴黑色襆頭,身着圓領乳白色長袍;女墓主梳高發髻,身穿紅色衣裙,夫婦二人臉形圓胖,相對微笑。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 和菜餚食品,另外還有一名男僕和兩名女僕,三侍者身軀矮小,以示身份低微。這種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側,是突出、誇張主題的藝術手法,世界各 地都經常採用。而在我國漢魏至宋代的壁畫上也突出主題,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視覺上更和諧、舒服,並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體現出封建 等級制度的森嚴。墓門甬道兩壁,各有兩幅磚雕孝子故事。進門左側靠內一幅,畫面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筍破土而出,當為孟宗“哭竹成筍”。其它畫面簡單, 難以確認。

6、二號宋墓:該墓墓葬形制與宋四郎墓基本一樣。但其墓門外墓道右側有一側室。該墓平面作八角形,頂部用疊澀構成八角形藻井。壁間有壁畫七幅。迎墓門 第一幅繪門扉半掩,每扇門上有乳釘四行,每行四枚,還有銜環鋪首。一侍女似欲開門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後站女侍,背置屏風,前 側立二人,年長者躬身作稟告狀;年輕者肩扛扁擔,扁擔上繫繩索。此畫面頗似父子二人交租後向地主告辭。第四、五、七幅皆為磚雕假窗,第六幅磚雕圓茶几一 件,幾乎進一半凸出於牆面,成為鏤空透雕。該墓還有許多磚雕牡丹圖案作為裝飾。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一共復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採用磚砌仿木結構,雕樑畫 棟。不過,墓室無前後之分,都是前堂後寢合成一體。墓室周壁或雕飾孝子故事、奇花異草,或彩繪墓主夫婦宴樂的風俗壁畫,是宋代西京洛陽一般商人與官吏、地 主生前生活的再現。這些磚雕畫面的突出特點是背景簡單,而人物形象皆為高浮雕,有些近乎圓雕。洛陽宋代仿木結構磚雕墓葬,是洛陽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內 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採用“徹上露明造”,加之雕飾的門窗隔扇,將墓室建築絢麗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現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結構磚雕的建築形式和 “朝着柔和絢麗的方向發展”的建築風格,是宋朝這一時代十分明顯的特徵。這是因為宋代建築已開簡化之端,斗拱負荷的機能與漢唐時期相比已開始減弱。尤其是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樑架結構的變更,斗拱比例更為減小,補間鋪作的朵數大為增多,成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品。

結束語:以上説講的六個墓葬,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從今天所參觀的墓葬陳列中,我們對洛陽乃至中原地區的古墓葬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對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歸納起來簡單的説就是:

1、不同時期的墓葬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和強烈的宗法倫理觀念;

2、“事死如事生”的法則經久不衰;

3、“堪輿學説”影響巨大。這幾點可以從墓室的大小、結構、葬具、隨葬品清楚的表現出來。生與死是人生的兩件大事,面對生離死別,古人是無奈和幼稚的, 但他們對喪葬活動的熱情和重視,使短暫的生命在“死”後獲得永生。而千百年風雨過後,喪葬制度的體現及其產物——陵與墓,使祖先們生時的榮耀和輝煌不再僅 僅存在於卷帖浩繁而描寫枯燥的文獻裏,更活生生地存在於現實中的高冢深穴裏。這些陵墓、墳丘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墓葬文化, 更成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了,對古墓博物館的講解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謝謝大家!半個小時以後,我們車上集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nan/zklv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