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南導遊詞 >

河南景點導遊詞(精選15篇)

河南景點導遊詞(精選15篇)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大家好!

河南景點導遊詞(精選15篇)

萬仙山景區位於河南省輝縣市沙窯鄉境內,距新鄉市70多公里,面積達64平方公里,最高山峯海拔1672米,至峯頂可遠眺黃河,一覽逶迤羣山。景區由中華影視村——郭亮、清幽山鄉——南坪、人間仙境——羅姐寨三個分景區組成。主要景點有:紅巖絕壁大峽谷、影視村、絕壁長廊、天池、蓮花盆、白龍洞、喊泉、日月星石、黑龍潭瀑布、五峯山林海、黃龍洞、磨劍峯、羅姐寨、孫臏泉、七朗峯等200餘處。

萬仙山並非名山,能在短短的數年間擠身於知名景區,憑得是什麼呢?有人説,是拍電影拍出名的,有人説,是照像照出名的,而更多的人説,萬仙山是畫筆畫出名的,的確,每年來萬仙山臨景習作、繪畫寫生的人很多,全國有100多所院校把這裏定為寫生基地,繪畫寫生對宣傳萬仙山景區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萬仙山景區風光秀美,集中了南太行的精華:赤巖絕壁雄渾、巍峨、粗獷、恢弘;紅巖絕壁翠峯重疊,高聳入雲。奇峯俏石立山巔,青風輕拂欲飄然,姿態迥異盈靈氣,恰似萬仙臨凡間。飛瀑、溶洞、老樹、巨石、古寨和石牆、石院、石房子的山村,成為一個個鮮活的亮點,點綴在景區之內。

萬仙山的由來

千峯無語立斜陽,萬壑有聲伴天籟。雄峻奇秀的萬仙山裏沒有廟宇,不燒香火,為什麼叫萬仙山呢?地質學家和神話傳説給予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回答。地質學家認為,萬仙山和整個太行山脈一樣,形成於距今28億年前的新太古代。海底的基性巖漿噴發和酸性巖漿侵入,構成最早的基底巖系——花崗綠巖系。巖層露出水面後,河流沖刷的沙粒,一層層的覆蓋,年復一年的沉積,泥沙層在地殼變動中,陷入海底,陷入地殼深處,經過沉積擠壓形成沉積巖。在距今20億年發生全球性地殼運動——“阜平運動”,地應力和温壓效應的作用下,海底的花崗巖浮出海面,成為陸地,並變質為片麻巖類。“阜平運動”產生的巨大應力和温壓效應,使距今28—25億年間此區沉積於海底的新太石界花崗綠巖系,褶皺成石,隆升出海面,經受11億年的風化剝蝕,直至距14億年的中元古代薊縣紀才又沉入水下,形成濱海環境,接受沉積。隨着地殼裂變,幾經沉浮,幾度滄桑,形成這種多層重疊,皺摺隆起,斷壁垂懸,巖層清晰的獨特地貌。萬仙山的巖層構造是十分醒目的,深處是黑色的花崗巖,依次向上是紅色花崗巖、紅色沉積巖、黃色黑色的頁巖,萬仙山的峯頂均為石灰巖。

多少年來,據傳寶蓮燈的故事就發生在萬仙山。農家子劉彥昌進京趕考途中,到三聖母廟內避雨,被三聖母看中,婚配生子。三聖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後,惱羞成怒,説她有辱門風,以違反天條定罪,將三聖母壓在華山之下,三聖母的兒子沉香,被元始天尊抱走,教他習武學藝,沉香長大後,帶着斧頭劈山救母。二郎神知道後,力阻沉香,惡戰數日,二郎神的劍、沉香的斧,砍削出聳立的紅巖絕壁。二郎神戰不過沉香,求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助陣。天兵天將為沉香救母之心所感動,不願幫二郎神作戰,留下個替身迴天上去了,這些替身似人似仙,蹲立各異,千姿百態。萬仙山裏的華山、磨劍峯、聖母洞都內涵一個個傳説故事。

1992年,國家建設部旅遊資源調查組的專家到郭亮、南坪考察,時任沙窯鄉鄉長的劉興國和南坪村黨支部書記崔電亮給專家講了神話傳説,專家們聽了就給郭亮、南坪周圍的山峯定名為萬仙山。從此,沙窯風景區就成了萬仙山風景區。

清幽山鄉——南坪

萬峯競秀 俏裝列陣作儀仗

千瀑飛流 同音歡奏迎賓曲

這裏是南坪停車場,南面是五峯山,西南是龍潭溝,西面的懸崖絕壁屬於山西省地界,西北面是通天河谷,北面是將軍峯,峯頂上的山嶺是翠屏山,山那面是郭亮景區。

將軍峯

將軍峯是一座孤立的石峯,高89米,遊離絕壁28米,似身披盔甲的武士。據傳,玉皇大帝召集萬仙聚會,命令一天將在此值更守護。散會後忘了撤更,這一天將就永久的站立在這裏,化成了一座巖峯,成為萬仙山的守護神。將軍峯左右兩側壁立如削,高120餘米。1996年,全國第四屆攀巖比賽就在將軍峯西側的巖壁上舉行,是萬仙山第一次舉辦這樣的體育盛會,從那一年開始,每年都有許多攀巖愛好者來這裏練習。攀巖活動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活動,誰如果有興趣攀巖,可以試一試,但一定要帶上保險繩。將軍峯也是美術學生繪畫寫生的最佳景點之一,來南坪寫生的學生都給將軍峯作過素描和速寫。

到南坪景區不能不看日月星石,這是一塊淡紅色的沉積巖,石面長2.28米,最寬處1.28米,最厚處1.07米。1995年,村民宋運林鑿石蓋房,在河邊破開一塊大石頭,見石板面上清晰地顯着太陽、月亮、星星的圖像,他立即收起鐵錘鋼鑽,把村裏人叫來觀看,老支書崔電亮同志説這塊石頭是一塊奇石,一定要保存好。石英巖屬於沉積巖,石頭內有這種逼真的圖案實屬罕見。村裏人給這塊石頭定名為日月星石。

日月星石上的太陽呈圓形,乳白色,直徑33公分,圓心中有一個淡粉色的圓圈,直徑4公分;月亮呈月牙形,直徑16公分,月牙中間有一個直徑11公分的白色圖案,太陽挨着石頭的邊沿,似初升的紅日,右上方19公分處是彎彎的月牙,石面上的56個星星是56粒晶體狀的石英石子,均勻地鑲嵌在沉積巖裏,圖案逼真清晰。

1996年春,河北省《邯鄲市報》副主編喬建勛為日月星寫詩,贊曰: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三寶精華聚南坪。

1999年,一位客商願出10萬元買走這塊石頭,村裏人説,日月星石是萬仙山的鎮山之寶,千金不賣,真是黃金有價石無價。

從日月星石向南走就是龍潭溝,溝底是黑龍潭瀑布,落差30多米,水量隨季節的變化明顯,歷經歲月,瀑布在石板上衝擊出一潭,名黑龍潭。黑龍潭瀑布雖然落差不太高,但它具有太行瀑布的鮮明特點,瀑布的壑口有2米多深,上寬下窄,呈梯形,瀑布中間那一片紅色的巖石光華亮麗,光潔度可與最好的花崗巖石材媲美。黑龍潭有多深呢?至今也沒人能探到底。1998年夏天,南坪村請濟南的軍區某部潛水員了來探水深,也沒有測定其深度。不過黑龍潭周圍空氣清新,含有極高的負離子;黑龍潭的水含有各種礦物質,用水洗浴,可使皮膚光滑細嫩。距黑龍潭百米處是白龍潭,沿着之字形的石梯走進了有紅河谷之稱的丹分溝,清澈的山泉在殷紅的巖石上流淌,男人説是一條血水河,女人説是一條胭脂河。這條河不知用了多少萬年的時間在紅巖絕壁之間衝涮出來一個石缸似的深潭,泉水如一束白絹穿潭而過。在這流淌的小溪裏,有一隻腳印清晰地印烙在赤紅的巖石上。據説,太上老君從這裏取水時留下的腳印,跺一跺這個腳印,可以健身祛邪。

從丹分溝逆水而上是丹分村,葱鬱的松林環抱着這個秀美的小山村。傳説,太上老君曾在此分發仙丹而得名。

五峯山林海

最高山峯海拔1561米,由五個山峯組成,面積1600公頃。1962年,南坪人在崔電亮同志的帶領下,開始在五峯山上造林,掄撅刨坑,點播鬆籽,苦幹20_年,五峯山全部綠化,荒山禿嶺變為鬱郁成林,五峯山成為南太行最有名的人工林,南坪人植樹造林的經驗曾向全國推廣,南坪人曾多次接待國外貴賓和朋友。現在五峯山木材積蓄達上百萬立方米,林內空氣濕潤,被譽為“太行天然氧巴”,茂密的樹林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豹子、野豬、黃羊、獾、角雉、山雞、畫眉、山雀等珍稀動物時有出沒。

躬腰刨坑二十年,汗浸鬆籽千百萬,

艱難創業化濃蔭,綠山更比移山難。

雙龍泉

雙龍泉屬淇河源頭。泉眼在海拔1200米處的懸崖峭壁中間,上為千仞壁立,下是百丈深澗,兩股泉水從石縫間競相噴湧,水擊巖石,似二龍嘯叫吟唱,故名雙龍泉。

黃龍洞

黃龍洞口又高又寬,進洞10米處,有一潭清水,乘小船擺渡進入洞內,可看見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和一個個圓口的石甕、石罐、石缸,最深的有1米多,直徑20公分,內壁光滑,細細瀏覽,可悟出水滴石穿,歲月悠悠的真諦。

趕羊土爽

丹分東面的那個小山村叫馬庵,村正南有一條山溝,叫趕羊土爽。自古以來,是南太行東側沿山各村養羊户,夏季上山牧放的必徑之路。萬仙山風景區對外開放後,封山禁牧,山羊基本絕蹤。趕羊土爽成為一條旅遊精品路段。20_年修建的2400級石階步道,蜿蜒幽曲,穿黑松林,過連翹叢,沿途步步新景,美不勝收,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在1942年,國民革命軍二十七軍為阻擊企圖打通進攻山西通道的日軍,在這裏構築工事,居高臨下,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雙方為爭奪至高點投入主要兵力,直打得屍填溝坎,血浸荒坡。趕羊土爽曾是對日作戰最激烈的地點。六十多年過去了,歲月撫平戰傷,花香驅散血腥,青山作碑慰英魂,赤巖有幸塑忠骨。沿台階行至1200級處,可看到溝邊巖石風浸雨蝕,似一尊尊天然浮雕,像一幅幅抽象油畫,讓人聯想到那烽煙四起,戰馬嘶鳴,大刀橫飛,肉搏拼殺的激戰場面,像看到一個個持槍肅立的士兵,卧姿擊發的射手,中彈倒下仍頑強揮臂投彈的壯士,被炮彈炸飛血肉之軀的英雄亡靈。

在山崖高處有無數塊巖石似人卧俯狀,一律頭朝北方,似仍在堅守陣地。圖像栩栩如生,令人頓生敬意。台階路旁生長着一叢叢香草和一束束繡仙菊、野梅花,可嗅到清新的香氣,象徵着抗日勇士英名長存、千古流芳。忠魂崖中間有一座石壁山峯,厚不過5米,高達30多米,寬約百米,如一塊石碑高高聳立。當地人稱其為無名碑。南馬庵一戰,二十七軍幾乎全部陣亡,除軍長劉進和幾個高級將領外,陣亡的數千官兵都沒有留下任何可查找的音訊,世上無字碑很多,無名碑極少,這座天然石壁就是一通天成無名豐碑,聚結着二十七軍將士的英靈。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2

嵖岈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遂平縣境內,景區面積148平方公里,可遊面積52平方公里,海拔786米,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十大熱點景區和18個重點風景區之一。嵖岈山山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中原盆景”、“華夏圖騰林”、“地質公園”、“西遊記全書”和“東方第一社”之美譽。

20__年10月9日,國家旅遊局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嵖岈山創建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盆景大多數人都見過,但你見過方圓五十公里大的巨型盆景嗎?來嵖岈山吧,素有“中華盆景”盛譽的嵖岈山,會讓您領略到不一般的奇石盆景!

嵖岈山位於駐馬店遂平縣境內,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的嵖岈山,南臨駐馬店市,距武漢300公里,北靠漯河市,距鄭州180公里。107國道、京廣鐵路、京珠高速縱貫遂平縣境,距景區25公里。因其豐富多彩的地質結構被評為國家級地質公園。景區內奇石遍佈、渾然天成,素有“中華盆景”“奇石王國”之美譽,其中聞名中外的天下第一石猴、飛來石、定海神針等更是引得無數遊客歎為觀止,流連忘返。嵖岈山的山峯不僅絕崖突兀、奇峯巍立,峯巒之間還犬牙交錯、崢嶸嵯峨,羣峯競豔,蔚為奇觀。而嵖岈山的山洞洞壑幽邃、千變萬化,是探險獵奇的迷宮,黑風洞、乾隆洞、九曲通天洞等著名景點更是引來眾多遊客進入尋壑探險。嵖岈山中的道路也為一奇景,景區內“一線天”、“通天梯”類的景點比比皆是。神奇的嵖岈山也沉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藴,吳承恩遊過嵖岈山後靈感湧發創作了舉世名著《西遊記》;乾隆皇帝遊後更是把嵖岈山搬入自己御花園才得以欣慰。

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和現代化的交通條件,縮短了景區與大都市之間的距離,交通方便快捷。氣候宜人、資源豐富,處在南北氣候的過度地帶,四季風光如畫。陽春,山花爛漫,鳥語花香;盛夏,綠樹成蔭,泉水潺潺;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隆冬,銀裝素裹,冰清玉潔。山上眾峯崢嶸,洞壑幽邃,古樹參天,綠藤滴翠;山下涓涓細流,湖光倒影,交相輝映,如入仙境。有九大景觀、九大奇峯、九大異石、九大名棚、九大仙洞,各類景點200多處,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明代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許瓚遊覽崎岈山留下了“山秀尋仙蹤,隱隱雲壑十萬峯”的絕美詩句,是對嵖岈山美景的真實寫照。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3

五龍口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濟源市東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處,北部與山西晉城市毗鄰,東部與沁陽市接壤,總面積為85平方公里。這裏山俊水秀,景色迷人,交通便利,名勝古蹟薈萃,是以獼猴、温泉、自然和人文景觀為特色的旅遊觀光區。早在20_年前的東漢,皇家即在此建造沁水公主園,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歷史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我們的車行駛在207國道上,大家往前方看,那座山被稱為孔山,孔山狀如卧龍,綿延十餘里,因山巔有孔而得名。孔山洞與沁陽懸谷山洞東西對應,民間傳説,這是二郎神擔山攆太陽的扁擔孔。據《水經注》載:“山上石穴洞開,石上有車轍牛跡,均出白天成,非人工所就。“西有夫子坪,東有老君頂,是儒、道兩爭勝的地方。

自古以來因沁水之利,這裏就是懷慶府各縣羣眾聚會慶豐收的場所,曾有廟宇七百餘間,現在人們仍有此遊山趕會的習慣。

大家看,前面這座高山,山頂有“V“字形缺口,人稱箭過頂。相傳后羿射日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我們在這裏稍作停留,帶大家去參觀一處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渠枋口。

秦渠枋口、五龍口古稱枋口。因秦時即在沁河出山處開鑿秦渠,引水灌田,以核對枋木為閘,故名枋口。它開創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最早利用水流彎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不淤不塞,利澤至今,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文物價值,是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可與都江堰媲美。從兩漢、三國、隋、唐至宋、元都曾擴建,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在沁口附近相繼開挖了利豐、廣濟、廣惠、永利和興利五條水渠,形成了五龍分水之勢,所以又稱五龍口。現在訪口遺址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枋口,沁河截山而出,兩岸斷壁如削,幽谷碧波盪漾,風景十分迷人,東漢明帝劉莊在這裏專門為女兒劉致賜建沁園,其精美別緻為後世稱道,被作為公主花園的代稱。隋唐時代,官宦名流來遊者甚多,直至金遼時期仍為官僚宴遊之地。我國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曾遊枋口,寫下了“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的千古絕唱。這裏山水相映,風爽浪低,盛夏如涼秋,“沁口秋風“歷來被譽為濟源九景之一。

好了,請大家上車,我們繼續往前走。

大家看到的前面這塊地方是温泉,五龍口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區域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00米左右,最高水温l0l℃,水温穩定,儲量豐富,是我國內陸水温最高、水質較好的氯化物、硫酸鹽、鈣鈉質醫用地熱礦泉,含有鈣、鎂、鈉、鐵、鉀、硫磺等30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適應治療20多種疾病。現在五龍口鎮投資近億元,正在建設温泉城,包括温泉沐浴、温泉理療、温泉別墅、室內温泉遊池、温泉度假村等一系列現代化設施設備,可以滿足遊客“食、住、行、遊、購、娛“及會議服務等各種需要。

前邊大家看到的又是一處與后羿射日有關的地方,被稱為太陽落山處,《濟源縣誌》載:“沁北諸山皆陽落山“。據説,后羿射日,太陽落地,把這裏的山石燒得通紅,陽落山名由此而來。現在山頂的靈泉洞內,還留有明代嘉靖年間斗大石刻楷書“陽落山“三個大字。也有人説,五龍口的地熱泉也是太陽在地下燃燒的結果。

大家看,前方這座山似有五個巨大的手指形成,被稱為五行山,南北朝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裏,標有白澗溝五行山的地理位置圖。山頂有一個石觀音端坐,那個石猴子正在辭行,天然生就,惟妙惟肖,當地老百姓叫悟空辭觀音。傳説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如來翻手壓在五行山下。你看,這五個山峯似連非連,就是如來佛的五個手指所化。後來觀音菩薩救出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下邊的山洞稱悟空洞。

大家再看前邊這座山更加神奇,被稱為大佛山,唐僧取經歸來,功德圓滿,孫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這座大佛山是他的法身像。有美猴王在此,猴子猴孫當然要伴駕,這也許是五龍口的獼猴一直能夠生活在這地球最北緯度艱苦環境的原因了。

現在我們已經人了遠近聞名的獼猴山。人口山上,我們可以看到有東、西兩個石人,右邊的石人面朝懸崖,左面的石人立於山谷之間。原來,這兩個石人是五龍口的巡山夜叉,後來他們行兇吃人,無惡不作,被太上老君點化,改邪歸正,成為護山之神。你們瞧,這兩個石人正在虔誠面壁呢!這個景觀稱作“夜叉朝聖“。

現在,我們的車子通過的這座橋被稱為鳳鳴橋,大家知道,太陽是天帝的兒子,后羿射日,得罪天帝,雖為天神卻不得善終,被逢蒙用桃木棍擊死。太上老君主持正義,派金雞星下凡,為后羿洗冤昭雪。因此有天上金雞星動,天下大赦犯人的説法。李白詩云:“我愁遠謫夜朗去,何日金雞放赦回?“現在這個金雞,就永遠留在五龍口的金雞頂上了。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4

集江南水鄉與北國田園風光於一體,被譽為“北方三峽”的青天河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西北部博愛縣境內,繫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水利風景區、太行山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河南省最具魅力的十佳風景名勝區、河南省十大旅遊熱點景區,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由大壩、大泉湖、三姑泉、西峽、佛耳峽、靳家嶺、月山寺等七大遊覽區、308個景點組成。

青天河之水天上來,這裏三步一泉,五步一瀑,青山繞碧水,綠樹掩古寺,飛泉流瀑,如詩如畫。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天然長城及世界奇觀石雞下蛋;有中原獨一無二的高山峽谷濕地景色;有最大出水量每秒7立方米、洞徑2.18米的“華夏第一泉”三姑泉及由此泉水形成的長達7.5公里的大泉湖。這裏碧波盪漾,嫵媚婉約,水隨山勢,百轉千回;野鴨隨水勢,掠過水麪,水天一色;兩岸綠色掩映,獼猴嬉戲其中,湖內行船盪舟,舟移景異,船在畫中走,人在畫中游,如遊灕江,似進三峽,置身其中,您將從生活壓力中解放出來,得到最暢快最鬆馳的休閒。進入西峽,兩岸青峯翠嶺,水面一平如鏡,楊柳臨溪傍水,荊林神韻通幽,古樸小舟伴着暮歸的老牛和牧童,一片田園牧歌式的風光呈現在眼前。而遊程中,產生於7000萬年前至今唯一身上有文字記載的世界罕見天然大佛、距今1520xx年的北魏摩崖石刻、北魏官道等人文景觀,會使你在這靜謐的環境中返樸歸真,去細細地體味和追溯歷史的腳步。

如果説西峽讓你享受的是原始幽靜清雅,那麼新開發的佛耳峽則完全是一幅動感的山水畫廊。這裏蜿蜒曲折,犬牙交錯,溪泉爭湧,三潭九瀑,小橋流水,茂林修竹貫穿其中,或低吟淺唱,或狂舞高歌,好似一盆玲瓏的盆景,匯山川之靈氣,濃縮天地之精華,可謂三步一景,五步一觀,景隨步走,步移景換,如夢如幻。加之那鳥啼蛙鳴,讓你驚歎大自然的造化,使你回味無窮。

這裏有與少林寺齊名天下、八極拳發源地、清乾隆皇帝曾三次朝拜的千年古剎月山寺。而紅葉聖地靳家嶺,是南太行山罕見的綠色長廊。這裏林海無邊,植被茂密,四季如畫,尤其是秋季滿山紅葉,堪稱中原之最,是一處雲霧漂緲、空氣宜人的天然氧吧和森林樂園。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友,如您想欣賞青天河的繽紛絢爛,就到青天河來吧;想找尋夏日的清涼世界,就到青天河來吧;想體驗秋季的紅葉醉人,就到青天河來吧;想接受冬天的極限挑戰,就到青天河來吧……雄山秀水的青天河景區,正以嶄新的姿態和優質的服務笑迎您的到來。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5

好,朋友們,我們現在進入了紅石峽景區,它是由於地殼斷裂運動遺留下來的斷裂構造痕跡,看上去是很狹窄的線狀峽谷,這就是“一線天”。我們要沿崖壁棧道進行遊覽,所以大家在欣賞景色的同時還要注意安全。

進入紅石峽內,各位是不是感覺比外面要暖和一些呢?大家請看,兩測試懸崖絕壁,四周羣山環抱,這樣就使峪內外空氣不易流通,因而造成了峪內獨特的氣候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全年平均氣温在10℃左右,因此被稱為“温盤峪”。

紅石峽全長近1300米,寬有3—10米,峪內溪流清澈見底,溪裏面有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在兩側的丹崖長牆上,有一掛掛珠簾式的泉瀑,競相傾瀉,形成斷崖飛瀑景觀,再加上青苔、野菊花及其他植物的點綴,顯得生機盎然,令人賞心悦目,因此被人們稱為“盆景峽谷”,有中原第一景的美譽。

從紅石峽出來就可以看到子房湖,又叫“平湖”。

子房湖是雲台山景區最大的湖泊水體景觀。因漢代張良(字子房)曾在溝谷西側的山峯上,日夜操練兵馬,幫助劉邦成就大業後隱退至此,因張良字子房而得名。大家看,這子房湖東西寬200米,南北長4000米,湖面積800畝,水深呈階梯狀分佈,北淺南深,最深出約100米。兩岸青山對峙,夾一帶綠水。如詩如畫,醉透遊人心扉。蒼翠的山,墨綠的水,相依相偎,展現出一幅壯闊波瀾之景。早晨和下午湖面陰一半晴一半,一邊金光閃爍,一邊碧綠透明。

夏季還能在湖面上體驗有水上法拉利之稱的水上快艇,別樣的刺激。

子房湖內的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之一,最早誕生於5.5億年前,還有專家認為是15億年前,體型小,扇徑僅10毫米左右,晶瑩透明,古稱“桃花魚”,是國家瀕危野生動物。

好了,朋友們,我們啟程繼續參觀遊覽吧。

好,遊客們,我們繼續向西前行,經過了子房湖和漫水橋,映入大家眼簾的有一座山門,上寫“老潭溝”,三個大字,現在叫做泉瀑峽。相傳有位天河龍王為解救民間乾旱之苦,不顧玉皇的旨意,私自降雨,被貶下凡間,棲身在這裏的一個深水潭中,人稱“龍潭”,這道溝被稱為“龍潭溝”,後有人為表示對龍的敬意,將“龍”字改為“老”字,就成了“老潭溝”。

由於地質,歷史上這裏曾發生過劇烈的斷裂構造,形成了東西走向的“U”形斷崖,因而這裏出現了東西走向的溝谷景觀,還有又高又陡的崖牆地貌景觀,大家請看,這裏峯高瀑急,山雄水秀,可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多麼的巧妙。

在泉瀑峽(老潭溝)的盡頭,就是著名的雲台山天瀑,它落差達到314米,寬約5—7米,是亞洲目前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因此,又被稱為“天瀑”,它也是雲台山景觀之最。大家請看,瀑布上端朵朵白雲,又好像團團棉絮,悠悠飄落,連綿不絕,下端宛如飛花濺玉,濺起1米多高的水花,又化成一團水霧,把瀑布罩在濛濛的霧中。它既表現了力量,又體現了柔美,讓人感覺充滿了活力。

潭瀑峽地處雲台山北部偏西, 是子房河的一個源頭,峽長1270米,峽谷東面,峭壁為聳,蒼巖橫卧;峽谷西面競秀峯參差俏麗,爭奇鬥豔。

峽谷內景色一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來概括最好不過了。情人瀑,丫字瀑,丫字潭,水簾洞盡在眼前。更有唐王試劍石的歷史傳説,岸旁的雲台山地質博物館多形式的高科技全面展示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貌演變和地質特徵,普及地質遺蹟保護和地質科普知識。

茱萸峯是雲台山主峯,海拔1304米,這裏是歷代文人墨客、僧侶修行的聖地。藥王孫思邈也曾在此處採藥煉丹,並留下藥王洞等痕跡。這裏植被茂密、古樹參天,有千年名樹紅豆杉、五角楓樹、太行花森林覆蓋率高達93%,有“天然氧吧”之美譽。唐代大詩人王維曾登臨此峯寫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絕句…

雲台山以山稱奇。整個景區峯峯如畫,巖巖皆景。踏千階雲梯,登上海拔1308米的茱萸峯頂,北望太行山羣峯,層巒疊嶂;南眺懷川平原,沃野千里。

位於雲台山茱萸峯鳳凰嶺的雲台山玻璃棧道,總長400餘米,寬約1.6米,在高達1080米的半山腰上依崖而建。玻璃棧道分為兩段,其中一段沿崖壁呈U型,另一段懸於千米懸崖之上,與山谷底部垂直落差200多米。堪比美國大峽谷的“天空之路”,上下臨空,視野開闊。哪怕在膽大的人也會拘泥不前,每一步都心驚膽戰。整個人彷彿懸空而立,透過玻璃往下望去,不僅山間美景一覽無餘,還有一種緊張刺激的快感。

萬善寺,坐落在形似奶頭狀的閻王鼻山峯下面,周圍青山環抱,風景秀麗,因寺內供奉着一尊金佛,故又稱“金佛寺”。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相傳是朝廷為了鎮治此處帝王風脈而建,寺名也屬御賜。現在的寺院是九二年重建的。主持方丈為中國金剛法大師--釋海空。寺內放置的2米高銅佛,價值60萬元,系泰國華僑所贈。另外,還有一線泉、聚寶盆、枯井、仙家洞、敬德試鞭石、望親台等諸多景觀。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6

嵖岈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遂平縣境內,景區面積148平方公里,可遊面積52平方公里,海拔786米,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十大熱點景區和18個重點風景區之一。嵖岈山山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中原盆景”、“華夏圖騰林”、“地質公園”、“西遊記全書”和“東方第一社”之美譽。

20xx年10月9日,國家旅遊局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嵖岈山創建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盆景大多數人都見過,但你見過方圓五十公里大的巨型盆景嗎?來嵖岈山吧,素有“中華盆景”盛譽的嵖岈山,會讓您領略到不一般的奇石盆景!

嵖岈山位於駐馬店遂平縣境內,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的嵖岈山,南臨駐馬店市,距武漢300公里,北靠漯河市,距鄭州180公里。107國道、京廣鐵路、京珠高速縱貫遂平縣境,距景區25公里。因其豐富多彩的地質結構被評為國家級地質公園。景區內奇石遍佈、渾然天成,素有“中華盆景”“奇石王國”之美譽,其中聞名中外的天下第一石猴、飛來石、定海神針等更是引得無數遊客歎為觀止,流連忘返。嵖岈山的山峯不僅絕崖突兀、奇峯巍立,峯巒之間還犬牙交錯、崢嶸嵯峨,羣峯競豔,蔚為奇觀。而嵖岈山的山洞洞壑幽邃、千變萬化,是探險獵奇的迷宮,黑風洞、乾隆洞、九曲通天洞等著名景點更是引來眾多遊客進入尋壑探險。嵖岈山中的道路也為一奇景,景區內“一線天”、“通天梯”類的景點比比皆是。神奇的嵖岈山也沉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藴,吳承恩遊過嵖岈山後靈感湧發創作了舉世名著《西遊記》;乾隆皇帝遊後更是把嵖岈山搬入自己御花園才得以欣慰。

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和現代化的交通條件,縮短了景區與大都市之間的距離,交通方便快捷。氣候宜人、資源豐富,處在南北氣候的過度地帶,四季風光如畫。陽春,山花爛漫,鳥語花香;盛夏,綠樹成蔭,泉水潺潺;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隆冬,銀裝素裹,冰清玉潔。山上眾峯崢嶸,洞壑幽邃,古樹參天,綠藤滴翠;山下涓涓細流,湖光倒影,交相輝映,如入仙境。有九大景觀、九大奇峯、九大異石、九大名棚、九大仙洞,各類景點200多處,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明代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許瓚遊覽崎岈山留下了“山秀尋仙蹤,隱隱雲壑十萬峯”的絕美詩句,是對嵖岈山美景的真實寫照。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7

初祖庵,又稱“面壁庵”,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西北約一公里處的五乳峯下的一個小山丘上。始建於北宋宣和七年(1120xx年),是宋代人為紀念少林寺初祖“達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初祖庵三面臨澗,古樹掩映,乃山中勝境。

現庵院主體建築有山門、大殿和千佛閣。

山門的具體建造年代已法無考證,當在金代或元代,現在的山門是1986年按舊制重建。

大殿建造于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0xx年),以後歷代都有修葺,現在的主要建築仍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現在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結構建築,殿內供奉有“達摩像”,另有二祖“慧可像”、三祖“僧粲像”、四祖“道信像”、五祖“弘忍像”。東、北、西三壁上尚存人物彩繪23幅,另有5幅被毀壞,彩繪的內容是初祖達摩以下三十六位禪宗祖師。繪製年代約在明末。大殿內的羣肩石、十二根檐柱、四根內柱以及神龕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都刻有浮雕,內容包括人物、動物、花卉和山水等,都是大殿創建時所刻

千佛閣是明代時期“初祖庵”的住持“福元”主持建造。內供有達摩像,並供“觀音菩薩像”。千佛閣前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0xx年)舍利石函一具,石函四面有線刻畫,圖中天王怒目圓睜,仕女手託花果,鬼王披頭散髮。

另外,庵院內還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黃庭堅《達摩頌碑》、宋蔡汴《達摩面壁之庵》,明刻《達摩面壁圖》等。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8

我們現在正前往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途中,在您親臨其境之前,給您介紹一番“風穴山景區”。

出汝州城東北行9公里,便進入了“風穴山景區”。這裏是中嶽嵩山少室南麓,景區以風穴山為中心,總面積達48平方公里,主要由風穴寺及其周圍的風穴山、玉皇山、石樓峯、大小風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雲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龍門、一線天、馬廟湖、旋風垛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這裏,我重點給您介紹一下遠近聞名的千年古剎--風穴寺吧!

風穴寺位於羣山環抱的風穴山深處。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風穴寺始建於北魏,據五代後漢時(公元950年)鐫立的《風穴七祖千峯白雲禪院記》碑載:“後魏山前為香積寺。屬當兵火,像毀寺焚。有鄉人衞大丑收以材石,構成佛堂於此山之西北,鎮壓風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風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千年來風穴寺幾易其名,魏時曰“香積寺”,到隋代又名之為“千峯寺”,唐時因寺倚風穴山,再更名為“風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顯了。該寺唐初已初具規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觀。後歲月浮沉,風穴寺也幾度興替。風穴寺暨塔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風穴寺,院中建築頗具歷史文物價值。位於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飛檐挑角,金碧輝煌,它在木構建築中甚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築,坐落在高1米多的磚砌台基上,殿頂為單檐歇山式,造型古樸雄偉,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塊磚瓦,皆規範一致,比例協調。中佛殿右側是風穴八景之一--初建於宋代的高大的懸鐘閣,這是一座氣勢恢宏的鐘樓,它殿閣重檐,翼角反翅,蔚為壯觀。鐘樓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頂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橫樑,樑上懸掛一口大鐘,重達800多公斤,為宋宣和年間所鑄,也是河南省現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鐵鐘。此鍾鑄造精緻,音律準確,聲音洪亮,故而明人張維新就留有“一聲法撞飄空界,滿地鬆陰寶月寒”的詩句,因此,“風穴鐘聲”也成為汝州八景之一。自鐘樓向北數步,有一座高聳雲端的九層疊澀密檐磚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貞禪師的魂靈,因貞禪師為風穴寺的開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風格獨特,塔基較小,平面為方形,外部輪廓腰粗頭腳細,呈拋物線狀。塔身四角直壁,其上疊澀出檐九層,通高22米,每層四角系鈴,風吹鈴動,叮噹作響,妙趣橫生。塔頂有剎,為覆鎔體形,上有法器、寶蓋,猶如火焰升起,別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軸檐懸行數十步,就到了毗盧殿。該殿興建於明成化年間,為單檐懸山式建築,顯得莊嚴宏大。大殿前面有一個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態各異的石獸,生動活潑,栩栩如生。自東門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聖橋,此橋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兩層,上層內塑四面觀音像一尊。整個閣樓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當您進了寺內,一定會驚歎於這組建築羣的佈局特色。是的,你也許去過少林寺,也許去過白馬寺,但和眼前的風穴寺略一比較,就會發現,在整體佈局方面,風穴寺絕不同於少、白二寺那樣,將寺院各建築統一以中軸線為淮,對稱排列開來,而是依山就勢,錯落參差,富於江南園林之營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懸鐘閣,那七祖塔,那毗盧殿,那觀音閣,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因此不會使人產生一覽無餘之感,而始終懷揣着“且聽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來一個個驚喜。更奇的是,當你從毗盧殿出來,扭臉瞅見東邊的一扇圓圓的月門時,千萬別以為一出月門便把風穴寺看完了。其實步出月門,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順石路走下漫坡,接聖橋猶如一條彩虹越澗飛起,過了橋便是觀音閣,閣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兩米餘,水色清湛,清冽甘甜。“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原來觀音閣後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澇不減,四季長流。泉水經竹林自一個石雕龍口中噴出,揚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濺,再聚而成溪,繞過漣漪亭,最後匯入喜公池。離開觀音閣順山澗繼續往裏走,但見兩岸石壁屹立如鏟,又行數百米,更有懸崖不見夠縫,若遇多雨季節,水自崖上跳下來,如珠如玉,似針似線,霧沫星華,悠悠拖地,宛若垂簾,故名為“珍珠簾”。看罷珍珠簾,回頭沿石階攀援而上,在翠嵐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氣,舉目遠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盡收眼底。再四周環顧,遠處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們的遊興了。可知風穴寺不僅寺內讓人目不暇接,環寺的風光更是美不勝收。

有道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寺院大多建於山中,然而有水無山少風骨,有山無水欠精神,惟依山傍水的寺廟方更具風韻之美。風穴寺得以與青山綠水長相廝守,酣坐於羣山環抱之中,暢居於碧水歡唱之所,遊人至此,山趣水韻,碧聲佛歌,怎不受“良辰美景”之感染,發“賞心樂事”之喟歎呢?古往今來,無數騷人墨客,賢達政要,陶醉於風穴寺的無盡景色,古代的元結、劉希夷、岑參,當代的李準、姚雪垠、徐慎、蘇金傘、閻連科……還有不少外國朋友都對風穴寺給予極高的評價。可以想見,如此獨好之勝景,若竟緣慳一面,豈非終生憾事?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河南的著名景點八里溝景區,八里溝景區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西北50公里處,總面積28平公里,屬典型的南太行風光,是國家級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自然獼猴保護區、河南省著名風景區、河南省十佳景區。她薈萃了太行山水精華,集奇、險、俊、秀、幽於一谷,號稱“太行之魂、中華風骨”,被園林專家譽為“亞洲一絕”。八里溝風景區與太行山南麓,河南、山西兩省交界,距新鄉市50公里,輝縣市27公里。距離鄭州僅120公里,距洛陽僅160公里,距開封僅130公里,距少林寺僅140公里。

八里溝山勢獨特,三級絕壁逐層下降,重巒疊嶂連綿,嶙峋怪石相望,既有泰山之雄渾,黃山之秀麗,又有嵩山之挺拔,華山之險峻,巍峨壯觀,傲然屹立。景區內四季水流不斷,三溪九灣,飛瀑鳴澗,瀑潭連天,水質甘洌,水色清澈,遊人贊為“中原九寨,北方水世界”。八里溝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年平均氣温公12℃,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超過5000個,有“天然氧吧”之譽,為得天獨厚的消夏避暑勝地。八里溝風景區以潭、瀑、溪、灣清幽,峯、龕、巖、洞奇特稱絕,景區眾多。石人迎賓、老子講道、玉皇宮、石花巖、一線天、黑龍潭、靜心潭、紅石河、將軍峯等150餘處主要景區步移景異,各有所奇。八里溝大瀑布落差158米,瀑口寬20餘米,咆哮奔騰,聲聞數裏,霧雨瀰漫,上有七色彩虹飛跨,下有水簾溶洞橫穿,鍾乳倒掛,鍾筍林立,水霧濛濛,珠沫四濺,奇瑰迷人,號稱“亞洲第一瀑”。紅石河河牀丹紅,流水清碧,紅綠相映,色彩斑斕,明麗如畫,因河南在海拔1100米之上,被譽為“太行天河”。玉皇峯海拔1699米,登臨其頂,俯瞰千峯競翠,遠眺黃河逶迤,千里奔流入海,更是巍然奇觀。到紅石景區可以選擇北路或者南路,北路經“一線天”或“一步登天”觀光電梯,南路經八里溝棧道(絕壁天梯)。懸崖峭壁上的之字形鐵梯就是棧道。有的朋友看到以後,會倒吸一口涼氣,望而生畏,其實非常安全。八里溝棧道位於大瀑布左側200米處,全長180米,垂直高度130米,有台階650個。棧道為全鋼材結構,建成於20xx年9月,兩側均有護欄,等於全封閉,所以快速安全。

“一步登天”觀光電梯在北路“一線天”附近,高168米,之所以命名為“一步登天”,是指遊客輕鬆一步跨入電梯,90秒鐘就可以直接登頂,中老年遊客和身體欠佳的都市一族登上三重絕壁,欣賞紅石河美景,不再有恐懼攀爬登山之險勞,就近還可欣賞“石花巖”“劉秀泉”等景點。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10

菊花是菊科菊屬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原產於我國,是我國傳統名花之一,它與梅、蘭、竹並稱為花中"四君子"。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河南開封菊花導遊詞,歡迎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本站查看。

菊花以獨特的風韻成為古城開封的象徵,被定為開封的市花,開封也因此被稱為菊城。今天大家來到了開封,就給大家説説開封菊花吧!

菊花是菊科菊屬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原產於我國,是我國傳統名花之一,它與梅、蘭、竹並稱為花中"四君子"。菊花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品種多達3000餘種,而開封目前的菊花就有1000餘種。

開封的菊花,早在北宋時期就已馳名全國。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重陽》篇記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科……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户。"當時"禁中與貴家皆賞此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賞"。到了明、清時期開封養菊之風更盛,在禹王台乾隆御碑中,至今還可以看到"風葉梧表落,霜花菊白堆"的詩句,由此可見,開封栽培菊花的歷史是多麼悠久了。

菊花因其品種繁多,色彩豔麗,姿態多變,在百花凋零的深秋傲霜開放,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然而你知道嗎?菊花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用途呢。

"菊"字古作"鞠躬"的"鞠"字或"鞠"上加"竹"字頭。菊花最早是用來記節令"鞠"有"斂"和"窮"的意思,這就是説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結束,現在"菊"這個名字就是根據菊花花期的特點確定的。另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十二紀》和《禮紀月令篇》中均有記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這就是説,菊花開放的時候,是秋末九月,菊花又名"節花""九華"等。

"節花"的意思是表示節氣的花,"九華"是表示菊花在九月開花。九月是陽,所以菊花也表示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意思,重陽節賞菊花的風俗習慣也是由此而來的。據《夢粱錄》載,宋人每年重陽節都要以"菊花、茱萸,浮於酒而飲之。"尤其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八就開始作重九,在慶瑞殿陳列菊花萬餘株,名花珍品,五彩繽紛,燦爛眩目,並且還要點菊燈,其盛況仿若元宵佳節。

菊花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有增強人們的體質,延年益壽的功用。《神農本草經》把菊花列為上品,言"久服利備氣,輕身、耐老延年"。此外,菊花還可以釀酒、製茶,菊苗和花還可以作菜食用,如今在開封就有菊花茶、菊花餃子、菊花包子等土特產和風味小吃。這裏我順便告訴您一個民間治頭疼病的小偏方,就是將曬乾的菊花充枕,常用此枕,不僅可以治癒頭疼,還可以清心明目,可謂一舉兩得。正是由於菊花世人皆知的觀賞價值和其他功能,自古以來,開封人民就形成了愛菊、種菊、賞菊的習俗。

菊花的栽培方法和栽培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地栽盆菊,盆栽菊,套盆菊和盤枝壓條栽培。菊花的栽培形式也最能表現品種特色,一株只開一朵花的獨本菊,端莊秀麗;一株開出千餘朵花的大立菊,偉岸壯觀;一株開花數朵的多頭菊,繁花密集,形似懸重山崖的懸崖菊,還有獅子菊、翻卷菊、猴子菊、孔雀菊等菊藝造型。20xx年以來,在菊花的栽培技術上還應用了新的技術措施,在春夏光照長的季節裏,利用花期控制,讓霜菊按照人們的預定時間開花。

由於開封有着悠久的菊花種植歷史,開封的花匠師傅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通過他們勤勞的雙手,培育出的菊花質量上乘,品種繁多,在全國菊賽中,開封人創造的菊花全國之最不勝枚舉:由此及彼嫁接而成的"菊龍"長達50餘米,其"長"為全國之最;挺拔玉立的塔菊,高達6.6米,其高為全國之最;巨如磐石的大立菊,花莖有4.2米,其"大"為全國之最;大立菊的花朵數量達6000餘個,其"多"又為全國之最;小巧玲瓏的案頭菊,如掌中之物,其"小"為全國之最;花色斑斕的九本菊,"獨家經營,別無分店",其"新"為全國之最;嫁接而成的懸崖菊,能拖垂4米有餘,其"巧"為全國之最;利用花期控制技術,開封菊花可以在春天與百花同放,更是中國最絕!開封菊花,其規模、品種、造型等均在全國佔有獨特優勢,因此,我們説:"洛陽牡丹甲天下,開封菊花世無雙"。

開封人酷愛菊花。每當深秋來臨,那千姿百態、萬紫千紅的菊花,噴芳吐豔,絢麗多彩。整個開封可謂街巷有花,家家種花,店鋪擺花,簡直成了菊的世界,花的海洋。所以,人們稱開封為"菊城"。1983年菊花被命名為開封市的"市花",從那以後每年l0月18日至11月18日為開封"菊花花會"。

屆時,走進開封的任何一個景點,你都彷彿徜徉在菊花的海洋中一般。到那時,經過一冬的孕育,一春的沐浴,一夏的積累,菊花終於進發出生命中所有的輝煌,無論花朵大小,品種如何,所有的花瓣都那麼豔麗,色彩都那麼斑斕,不畏風霜,獨立寒秋。花會期間,來自國內外的遊客匯開封,遊古城,賞秋菊;以菊會友,談貿易,搞交流。整個開封城,變成了菊的世界,人的海洋。現在開封"菊花花會"已經和洛陽的牡丹花會一樣成了省級花會。如果您沒有看過開封的"菊花花會",可不要忘記花會日期,一定找個機會來一下啊!

開封人喜愛菊花,不僅因為美豔,更是因為它們性格剛強,耐寒傲霜,氣質高潔。同時菊花也正是開封人民堅強不屈的意志品格的象徵。回顧歷史,開封歷經戰火災荒,然而,開封人民仍生生不息,自強自立,重建家園,這不正是菊花獨有的品質嗎?開封的菊花潤澤了古都的金秋,彌補了春日的短暫,夏日的炎熱,它那無可比擬的花期,美了古城,醉了遊人。我想,開封菊花,她像洛陽的牡丹、無錫的梅花、廣州的木棉、昆明的茶花一樣,不僅受到本地人們的喜愛,也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您説呢?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11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界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河南地理位置優越,古時即為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雲集之所。今天,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更加凸顯了河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7位,佔全國總面積的1.73%。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佈;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佔總面積的55.7%、26.6%、17.7%。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為全省最高峯,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處在固始縣淮河出省處,僅23.2米。20xx年,全省耕地面積11889萬畝,人均耕地1.21畝。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温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温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時,全年無霜期189~240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現有林業用地7053.03萬畝,森林覆蓋率17.32%,林木覆蓋率23.77%。全省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5個,總面積1135.4萬畝。濕地面積1663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6.6%。全省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公園達94處,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27種(含亞礦種為158種)。其中,探明儲量的75種;已開發利用的86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8種,居前3位的有19種,居前5位的有26種。煤、鋁、鉬、金、石油、天然氣、天然鹼、螢石、耐火粘土等儲量較大,其中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眾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着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測景台;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羣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於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台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牀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為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啟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xx年底,全省總人口986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89萬人,農村人口6480萬人。全省常住人口936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河南是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134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萬人,居全國第3位。

河南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濟源市1個省直管市,20個縣級市,88個縣,50個市轄區,1892個鄉鎮,464個街道辦事處,3404個社區居委會,47556個村委會。

20xx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58.07億元,居全國第五位,比上年增長14.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0xx美元,比上年增長13.8%,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為15.7∶55.0∶29.3,二三產業比重達到84.3%,呈現出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顯著特徵。

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財政實力顯著增強,20xx年,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61.5億元,居全國第八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868.4億元,居全國第五位。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1.0%;農民人均純收入3852元,實際增長12.2%。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兩年保持雙雙兩位數增長、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的良好格局,人民羣眾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得到較多實惠。

經濟發展的後勁更加充足。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20xx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10.11億元,比上年增長35.6%。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食品、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電子等河南優勢產業投資增長較快。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完成1526.66億元,農業、水利、環保、教育、文化等薄弱環節投資得到明顯加強。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重大項目建成或開工,進一步夯實了河南經濟發展基礎。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12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

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與河南簡稱豫的由來。

《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龍門石窟、殷墟、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

國家5a級旅遊景區8項11處:少林寺、龍門石窟、雲台山-青天河-神農山、清明上河園、殷墟、白雲山、堯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雞冠洞。

世界地質公園4處:中嶽嵩山、雲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處:嵩山、洛陽龍門、雞公山、王屋山、雲台山、堯山、林慮山、青天河、神農山、桐柏山-淮源、鄭州黃河風景區。

河南屬暖温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

一般特點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風沙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

最佳旅遊時間是秋季.

河南省轄18個省轄市,其中地級市17個、省直管市1個,5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8個縣。

河南,古稱中原,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

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

洛陽(十五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鄭州(五朝古都)、安陽(二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

夏代先後在夏邑(今商丘)、偃師二里頭(今洛陽)、陽城(今鄭州)等附近建都。

商代在亳(今商丘)建都,後來遷到殷(今安陽),自夏而金的4020xx年間,有1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河南,長達3200餘年。

每當中國內亂時期,羣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爭之地,中國的名稱就來源於中心位於中原地帶的國家。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今天我們一起來遊覽北國的名山聖水----雲台山。

雲台山屬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勢險峻,主峯孤密秀矗,形似一口巨鍋,兀覆在羣峯之上,山間常年雲霧繚繞,故得名雲台山。

雲台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東北30公里的修武縣境 內。北鄰山西省,東接輝縣市,西與方山對峙,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孤原。這裏有大小名峯三十六座,峯巒疊翠,雄奇險秀。主峯茱萸峯有一片茂密森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堪稱”園中園”。景區規劃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分為三大體系:一、峯嶽景區:茱萸峯、三秀峯、疊彩洞、濃秀谷;二、溝谷景區:温盤峪、子房湖、小寨溝、老潭溝、武周寨;三、宗教景區:真慶宮、萬善寺、玄帝觀、百家巖。這裏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漢獻帝劉協、魏晉”竹林七賢”、唐朝孫思邈、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大將尉遲敬等均在此留下了歷史遺蹟。

雲台山山險水秀,氣候涼爽宜人。這裏泉源豐富、植被茂密,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木和奇花異草種類達400多種。中藥材藴藏豐富,除人蔘、靈芝外,還有聞名全內外的四大懷約,以及茱萸、當歸等200多種。唐朝孫思邈曾在些採藥練丹,至今這一帶山區還流傳着他服仙丹昇天的故事。在雲台山景區售票處,有一村莊名”岸上”,背靠一天然屏障,山勢突兀,拓面而起,此山名為”翠屏峯”,峯頂有”閻王鼻”。你看那閻王仰臉向天,自鼻以上是黑的,鼻以下的部分是白的,當地人説此閻王黑白分明,辨是非,晝斷陽,夜審陰,是當地的主宰,權力至高無上。

在閻王鼻山腳下,有一佛教廟祠,即萬善寺。跨過山門,為彌勒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這尊像是泰國捐贈的金佛。你看那佛像胸間的“”(音萬),意為太陽光芒四射或燃燒的火,後來作為佛教吉祥的標記,以表示吉祥。寺院的後門,有一小溪自高處流入清池,是優質的礦泉水,泉旁小廟,是財神爺,他雖不能名列佛寺,但來燒香的人,卻也不忘燒柱香,以求財旺。

沿公路而上,過了迎賓洞,左邊的山谷相裂成隙。這便是温盤峪景區。峪深80餘米,最寬處不過丈餘,峪上羣山環抱,致使這又窄又深的峪內空氣不能與外界的空氣很好地交流,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小氣候,這裏冬曖夏涼,温度適中,彷彿處在恆久的温暖中,故名温盤峪。這谷南端的瀑布名為“白龍瀑“,傳説白龍在此居住。

走過山壁間開鑿的隧洞,我們進入温盤峪景區。首先直入眼簾的是“一線天“。人行其間山體相合只留下一線天地,甚是奇妙。

景區內秀幽雄險,集泉、瀑、溪、潭於一谷,素來享有“盆景峽谷“的美譽。峽谷南北長約1公里,寬3-10餘米,兩岸峭壁山石秀麗,彷彿鬼斧神工,雕鑿而成一巨大盆景,又好象名山大川濃縮後的精華,園林專家稱之為”自然山水精品廊“,景區內有逍遙石、相吻石、靈龜戲水、雙獅吸水、龜背石等景觀。

峪內有九龍潭,相傳為古時九龍棲息之地,分別為白龍潭、子龍潭、眠龍潭、青龍、黃龍、卧龍、黑龍、首龍等,因峪內司温,潭水常年氣温在10度左右,夏季水涼不宜游泳,但卻是冬泳的好雲處。行至黑龍潭,一持瀑布從山壁間噴薄而出,如堆雪飄楊,十分壯觀。動態的水流入靜態的水中,十分美麗。

在漢朝初建國後,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業之後,功高震主,惟恐遭到劉的毒害,再三懇求,告老還鄉而去。張良回到家鄉之後,仍然坐卧不安,覺得還不太保險,便偷偷地微服出午,隱居到了去台山。因張良字子房,故此處的村莊叫:子房村“,源叫“子房湖”。現在的景區是在原有湖泊上加高修建的,湖面300餘畝,長約8華里,最寬處300米,水深呈階梯狀分佈,北淺南深,深處約地100米,水容量為1億立方,是一中型水庫。

沿湖而行,可見對面山巒中有“達摩峯”。相傳印度僧人達摩 來中國傳 教,到達少林寺,面壁20xx年仍常有雜念湧入心頭,於是走出寺廟,要找一處絕妙的靜處修行。後來就來到去台山,在子房湖西畔山巒上靜坐。此處人跡罕至,達摩 高居山巔,終山嵐流雲為伴,山靈一片淨化像山樣入定下來,不久即化仙而去,此處則留下了“達摩 峯”和與之遙遙相對的“佛龕峯“。

在子房湖西畔,可見一溝名”黃楝溝“,裏面景色宜人,最奇處是溝朝天伸展而出的幾個山峯,相連成佛掌,故名“佛掌峯”。佛掌峯上有“天堂”,是一獨家獨户的自然小村莊。古時,苛捐雜税 沉重,有人躲在佛掌峯 上,開墾良田,遍栽果樹,在上邊過起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躲過了官府的索取,無憂無慮,快樂似神仙,故給自己的家園名之“天堂”。

再往前走,即見子房湖盡處,有兩個小村莊繞子房湖東西而扎,這即是子房村,是張良的後世子孫繁衍而成的。在隋末唐初,劉武周和李世民先後在此屯糧食、兵器,故後人稱之為“東倉”“西倉”。

老潭溝景區的特點為山雄水秀,峯高瀑急,沿水路溯水而上。山勢高峻挺拔,水流急湍深邃。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14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於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裏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佈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佈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後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後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門前有寬闊的廣場。寺內的主要建築,都分佈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後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分別有鍾、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築,左右對稱,佈局規整。山門前的這兩匹石馬,通高1.8米,身長2.2米,形象温馴,雕工圓潤。大家可能會問,這兩匹馬是否和白馬寺的創建歷史有關呢?

關於白馬寺的創建,最流行的一種説法即“白馬馱經”説。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説,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於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裏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 “寺”字。再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説到白馬寺,不少遊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繫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衞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於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於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徵着佛教所説的“ 三解脱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於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並説“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為五台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丰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築,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雲水堂”。“門頭堂”、“雲水堂”現已闢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遊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牆,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裏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後圓寂於白馬寺,就葬於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着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着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着許多石榴樹。人們説 “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裏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裏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裏的塑像,據説是他最後一次講經説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説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 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説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鈎,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願”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聖”,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説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鍾”,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大法鼓。這裏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後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於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説它“字體絕類《聖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雲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 ,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着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説,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説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 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説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台,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台、焚經台、齊雲台、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台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着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為影響,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台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着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闢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裏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説,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迴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 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雲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於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台;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河南景點導遊詞 篇15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_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説“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裏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裏,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裏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後,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裏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裏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nan/qo3y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