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南導遊詞 >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精選16篇)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精選16篇)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後歷時1500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精選16篇)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户,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裏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 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葱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温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説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並排佈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00年開鑿直到523年停工,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豔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釋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鮮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獷敦厚之風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區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風尚,形成了遷都洛陽後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藝術形式。主佛體態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温和,神采飄逸。服飾已脱去了雲岡石窟中雙領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為中原地區褒衣博帶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腸紋拖在基座前部,一層一層摺疊着。這種雕造風格迅速在全國流行開,成為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這種造像手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門內前壁兩側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於北魏時期造型鮮為人知的天王造像顯現在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現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賓陽中洞完成於六世紀中葉,它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發展的高超水平。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與賓陽南洞朋友們,我們現在所看的這塊大碑,名為“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為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偉秀美,是唐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後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並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説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賓陽南洞下面我們參觀賓陽南洞。賓陽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礎上,為唐代早期又繼續開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藝術上承北魏剛健之遺風,下開盛唐活潑生動之氣象。主尊像阿彌託佛面部豐潤,嘴脣厚大,衣紋自然、流暢。這一期間的寶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趨向於蓮花束腰須彌座的形式。

洞內龕像密佈,其中太宗貞觀年間的題記達19處,為中國石窟中貞觀題記最多的一窟。眾多的造像題記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藝術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摩崖三佛龕朋友們,我們面前的這一窟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而稱為摩崖三佛龕。崖壁上為三坐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迦坐佛。以彌勒為主尊的三佛題材為中國石窟所罕見。該窟無題記,結合文獻研究,該窟應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制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宣揚武氏為彌勒下凡,以利於穩固政權。它開鑿於武周政權時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發生了張柬之策動的政變,武周政權結束,該窟隨即中輟,因此,窟中造像僅為毛坯,比較粗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窟壁上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頂蓮花周圍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千尊像龕”的題記,表明這個洞窟完工於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監姚神表和內道場的智運禪師。

主佛阿彌陀佛的造像手法體現了唐代盛行的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時尚,表現出一種雍容大度、儀態軒昂的造像風格。人物波狀的發紋、豐滿圓潤的臉部輪廓、垂肩的雙耳、寬厚的雙肩、簡潔流暢的衣紋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藝在這一時期已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

主佛端坐於仰覆蓮束腰須彌寶座上,在寶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託重力士,他們的肌肉突出,富於動態,與主佛的靜態,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南北兩壁雕刻的一萬五千多尊高約4釐米的小佛,把整個萬佛洞裝點成西方佛國中佛祖弘揚佛法、眾生虔誠聆聽的場面。在窟頂碑刻題記的外側是凌空飄舞的飛天,這飛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與它對應的是窟內南北兩壁壁基下部的伎樂人。每側牆壁下部各有6位伎樂人,手持空篌、法鑼、羯鼓,一方面為研究唐代音樂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們與窟頂飛天上下呼應,營造了一種西天極樂世界裏,歌舞昇平,萬人成佛的場景。

萬佛洞前後兩室,窟門外兩側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來刻有龍門石窟體形最大、造形最為精美的護法獅子兩尊,20世紀30年被盜,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窟門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觀音菩薩,面部豐潤,體態健美左手提淨瓶,右臂向上彎曲持佛塵搭於右肩。她那扭動的身軀、微斜的頭頸、豐滿的胸部,形成了優美的曲線,顯得含蓄、端莊,是唐刻觀音菩薩的傑作。

雙窟 萬佛洞下的這兩座洞窟因並排雕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雙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為釋迦牟尼,南北兩側是二弟子、二菩薩以及過去佛和未來佛。三世佛的造像題材表現了佛教世界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雙窟的南洞裏,雕鑿的主佛是彌勒佛,南北兩壁上雕有小千佛。彌勒和釋迦牟尼分列在南北兩個洞窟,稱作雙窟,它們完工於同一時代,所以在人們的想象中是當時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共同臨朝執政的一種局面。在這個歷史時期,武則天實際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權,奏章都由她來批閲。武則天在這一時期,為了積極樹立自己就是彌勒下世這一思想,但又有礙於李治在位的實際情況,所以就把釋迦牟尼和彌勒共同雕鑿於南北兩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種雙窟並列的局面。

蓮花洞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洞窟稱為蓮花洞。因洞頂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徑達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洞內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為釋迦牟尼帶領兩個弟子游説講經之像。主佛採用高浮雕手法,兩側的弟子迦葉、阿難用浮雕手法,對比鮮明。迦葉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錫杖,胸部肋骨暴露,細膩地表現出這位佛教繼承人經過艱辛歲月,長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錫杖上帶有九個響環,震地有聲,據説是佛教中一種法器。人們聽見響環的聲音,就知道佛祖到來,出外叩拜佛祖、傾聽佛法。

二弟子的頭像於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現都存於法國吉美博物館。

窟頂蓮花周圍環繞着飛天,她們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顯得飄逸灑脱,在《妙法蓮花經》裏曾有這樣的記載:飛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説是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表現了佛教中飛天和伎樂人營造出歡樂和諧的場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層層排列了幾層小型佛像,據説這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僅有2釐米,五官清晰,刻畫細膩。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許多佛龕,龕楣裝飾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有帷帳式的,有的是火焰紋,有表現文殊與維摩詰對座辯法的故事,還有禮佛圖的形象。在龕楣細部,有忮樂人、飛天,有蓮花化生出來的菩薩;有線刻的,有淺浮雕的。其中一對飛天,她們的衣裙向上捲起,飄飄蕩蕩的形式好象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兩個飛天的面部正是蓮花的花蕾。外側是一些伎樂人向她們飄飛過來,蕩起的衣裙好象蓮花的枝蔓一樣,表現了一種綠柳絲絛萬千條景象。

這個小龕龕楣是火焰紋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內收,到中間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頭,火焰紋之上南北兩側各一組眾生聽法像,這個浮雕表現了文殊菩薩和維摩詰辯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國民俗畫常有的表現形式,在這裏我們看到外來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成為有中國特色的佛雕藝術形式。

窟外門楣為火焰紋,中間刻有一個獸形鋪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撫趙巖題“伊闕”二字。

奉先寺現在,我們參觀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雕像精美、技藝精湛,是龍門石窟開鑿規模最大的摩崖像龕,也是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據於唐玄宗開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創,皇后武則天曾於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錢兩萬貫,工程完工於上元二年(675年)。整個大像龕造像佈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像,主尊“大盧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略作微笑,兩耳長垂,衣紋簡練,靈活而又儲蓄的眼睛顯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給人一種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左側迦葉,身首雖殘,但仍顯出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右側阿難,濃眉細眼、年輕睿智、虔誠大方、充滿自信,宛如一聰慧少所形象。二菩薩衣飾華麗,端莊而矜持的表情,天王嚴肅威武而雙碩壯有力的神情,力士堅毅勇猛而雙暴躁的性格,以及那無所謂懼傾力承託的地鬼,無不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其雕鑿規模、藝術設計、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審美時尚、美學理念和唐代美術所達到高度藝術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及藝術家心目中神化的“聖賢”形象,從另一側面又折射出了當時社會佛教發展的盛況和唐代國力的強大。因此,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羣雕,既是盛唐雕刻藝術的代表,又是人類美術史上的傑作,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

古陽洞朋友們,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將繼續參觀南面的古陽洞。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開始在龍門為其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貴族、官僚、武官將相繼在窟內造像,這就形成了古陽洞內最早的一批造像,從而開始皇家營造龍門的第一斧第一鑿,揭開了創建龍門石窟的第一篇章。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一洞窟就是古陽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擴鑿而成的。正壁主佛為釋迦牟尼,結跏趺坐於方形台座上。面相長圓,較為瘦削。頭頂還塑了一個發冠,發冠本身是道的產物,這是在清朝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過龍門留下的,所以當地也有人稱古陽洞為老君洞。

主佛兩側的菩薩上身微微後傾,頭戴寶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長裙,造型厚重,比例勻稱,表情莊重文靜,姿態優美,是北魏石刻藝術的代表作。

北側牆壁上排列了三層大型佛龕,最上面一排的造像與雲岡石窟有着一脈相承的聯繫,佛像都是結跏趺坐,形體較顯渾厚。如果説它還保持着雲岡石窟的特色的話,那麼第二層交腳彌勒的造像,則體現了北魏時期龍門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藝術格調。人物瘦小,細腰,雙腿交叉坐於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龕雕鑿於北魏景明三年,我們現在只能看到佛龕殘損的身軀,佛頭高32釐米,被人盜走後,現在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龕,造像風格表現出雍容大度的特點,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時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裏,説明了古陽洞雕鑿時間之長,綿延朝代之久。

龍門石窟中有許多碑刻題記,經過歷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們從這2800多塊題記中,精選出了二十塊有代表性的作品,稱為“龍門二十品”,古陽洞就佔十九品。“龍門二十品”是魏碑書法的傑出代表,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強,氣象渾穆,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在我國的書法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視為國寶。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風格與魏碑斬刻奇肆的風格藝術內涵相通。歷史上書法家發現了碑刻題記的價值,卻又把雕像視為工匠的藝術。相反,西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專家對北魏石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類宗教藝術的一個高峯”。

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兩側刻有古代藥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創建,經東魏和北齊,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藝術上呈現不同時代的多種藝術風格。洞內主佛、二弟子、二菩薩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門八角束腰蓮花柱均為北齊所雕造。該洞是龍門石窟中具有北齊造像風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齊時期的雕像頭部碩大,身軀如柱,給人以臃腫、笨拙的感覺。

洞口過道兩側石壁上刻有藥方近140個,治療40種疾病。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和鍼灸治療。涉及科別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神經科、腫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藥物多是我國農村常見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製劑方法有丸、散、膏、湯等。

藥方洞石刻藥方刻於唐代初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的瑰寶。它記錄了我國古代醫藥的成就,在研究我國醫藥學上有重要價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開鑿而得名。主佛釋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帶式的袈裟,衣飾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稜有角,坐在蓮花座上。面部已經殘損了,頭上還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舉,手掌上揚;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滿足人們願望的與願印。有趣的是,這尊大佛竟有有6個手指,據説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獻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極高價值的禮佛圖浮雕,這兩幅浮雕人物圖案帶有濃重的繪畫意味。北壁皇帝禮佛圖東起前三人為比丘,前兩個比丘正俯身向香爐內添香,第三位是年長的高僧,左手託缽作前導。第四人為一老婦,頭飾華麗,身穿長裙大袖,左手持一蓮蕾,徐步向前。弟八人為一青年男子,頭戴籠冠,身穿寬袍大袖的長袍,右手託缽,有趣的是其身後還有一男童為他提衣襬。這一男一女無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這一作品用寫實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氣質都刻畫得淋漓盡致,其餘的宮女有的手舉華蓋,有的手拿蓮蕾,虔誠嚴肅,徐徐而行。南壁則為皇甫公夫婦禮佛圖。

左右二菩薩半結跏趺坐在菩提樹下,坐樹下思維狀。菩提樹樹幹彎曲,枝繁葉茂。樹的上方又分別刻有一組羅漢像,羅漢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合十或手持蓮花。

圍繞着窟頂的蓮花有八個伎樂,她們衣帶飄揚,手持琵琶、笙、排蕭等樂器,翱翔雲間,由此看出在北魏時期,這些樂器就已經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參觀完西山的洞窟,請朋友們繼續參觀東山的洞窟。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稱為“擂鼓台三洞” 。南邊的這座窟為擂鼓台南洞。洞內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稱作“大日如來”在密宗裏“大日如來”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主佛頭戴佛冠,臂戴臂釧,脖子戴項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個造像保留了外來造像藝術風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這種台座在武周時期是比較流行的式樣。從正面看,佛頭部微微向下傾斜,目光向下俯視,和禮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種關愛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豐潤的右臂搭於盤起的右膝之上,舒閒的神態、優雅坐姿都體現出佛的從容、恬靜。從側面看這尊大佛的形態,頭微微向前傾斜,肩向後仰,腰向內收,臀部依其坐勢顯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環形的衣紋線條又顯現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個佛的造像極富質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説的:肌理細膩,骨肉亭勻。

在四壁上有高約36釐米的菩薩坐像,層層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牆壁上,神態肅穆安祥,似乎正在聆聽佛弘揚佛法。菩薩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傳入中國後,逐漸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創造者對人物的形態美把握得相當適度,簡潔明快的線條和人體造型的健康都表現了當時的雕鑿者自身的審美價值取向及美學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間的這座洞窟稱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萬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萬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為彌勒,整尊造像採取高佛雕手法,背光為龜甲形背屏,周圍環繞着伎樂人/飛天、騎象和騎獅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兩朵蓮花,每朵蓮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薩,整個造像渾然一體。主尊佛頭20世紀30年代 被盜,現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洞窟雕鑿完成於武周時期,是為武氏政權歌功頌德的。西山的雙窟是彌勒與釋迦牟尼並坐,當時武則天還沒有成為一朝之君,表明她與李志一個一個天后並列的身份,而在這一洞窟中,以彌勒佛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經寺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看經寺,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石窟,整個窟室的平面設計基本上呈方形,與同一時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該窟正壁上沒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壇,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據考證,該窟為禪宗開鑿,洞窟造型為禪宗曾人打坐禮佛的禪堂。

窟內牆壁上部有一些不規則的零星造像,在北、東、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組29尊浮雕羅漢像。釋迦牟尼去世之後,將傳法的任務叫給了迦葉,迦葉寂滅後交給了阿難,之後傳莫田地,傳商那阿修,最後至二十九組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是北魏時期自天竺來中國的曾人,被後代的佛教禪宗奉為第二十九代傳人。看經寺這二十九尊傳法的羅漢,恰好與《歷代法寶記》所載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內現二十六尊羅漢像保存完好,每尊羅漢像高約1。8米,與真人等高,神態各異,性格刻劃入微,有飽經風霜而又睿智的、執着而又聰慧的、慈祥善良的、兇猛嚴歷的、詼諧幽默的、嚴肅認真的,無不栩栩如生,是龍門石窟中現存最完整的一組羅漢羣像雕刻。

龍門石窟雖然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術、書法、音樂、醫藥 、建築 等事物石料,使龍門石窟成為一做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古老的藝術、優美的環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遊設施,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學者和遊人紛至沓來。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

遊客們,你們好!我是___旅行社的導遊小___,我們現在位於洛陽市的龍門石窟,由我帶領大家進入龍門石窟窟內,愉快的龍門石窟一日遊開始了!

龍門石窟的發現年代、建造年代十分複雜。龍門石窟由成千上萬個洞窟組成,有潛溪寺,有蓮花洞,有藥方洞,有古陽洞,還有香山寺、白園、萬佛洞,數也數不清。

我們先來看看蓮花洞,“蓮花洞”這個名字也是有來頭的。您看,窟頂雕刻着一朵碩大精美的高浮雕蓮花,“蓮花洞”這名字就是根據這朵蓮花取的。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思為:出污泥而不染。洞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您能看見,左側弟子的頭部沒有了,是因為頭部早年被盜,現在只能在法國吉美博物館裏見到了。大家看蓮花洞南壁上方,有一個個小小的佛像,它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僅有2釐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當時的雕刻技藝是多麼精湛啊!

看完蓮花洞,我們又來到了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代仍有雕刻,藥方洞的藥方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藥方。

龍門石窟現在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除了極少數的佛像外,大多數佛像的頭部均遭到破壞,難以其整體造型。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説明藝術水平之高超、神態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護這些文物。

龍門石窟還有個傳説呢。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裏捕魚。村裏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來“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告訴他,如果再聽到這種聲音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石窟頃刻從山中間裂開,湖水頃出,奔騰咆哮着繞過洛陽城,流向東海。水流之後,龍門石窟就出現了。

遊客們,愉快的一天就這麼快結束了,希望你們玩得開心喲!讓我們下次再見!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3

安徽的朋友這邊來!大家好,我是本次帶你們遊玩洛陽龍門石窟的導遊,你們就叫我焦導吧。現在我們正在前往龍門石窟的路上。龍門石窟在20_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接下來我帶你們去欣賞它的真面目。

龍門石窟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位於龍門山系的熊耳山上,那兒有許多斷裂的巨大石塊,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創造出這麼多尊佛像。龍門石窟現在有窟龕2345個,佛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多塊,就連佛塔都有60多座,可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哦。自古以來,龍門石窟都為帝王遊幸、文人薈萃之地,這在雕刻史上很了不起的哦!但是現在很多尊佛像的面目已經被破壞的殘缺不堪,所以請大家愛護文物,不要往護欄裏鑽。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了萬佛洞。我身後的這個洞裏面一共有幾尊大佛和數萬尊小佛像,所以被稱作萬佛洞,它居今天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這種雕刻在古代可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啊!它和修長城一樣,也累死餓死了許多人。你們看,正中央的大佛像頭上那盞蓮花燈上面也有許多小佛像,最小的只有兩釐米呢!可見古代勞動人民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們知道嗎?在這萬佛洞裏面,沒有哪兩尊佛像的姿態是一模一樣的。據説,這裏面的佛像都是先畫在紙上,再由皇上修改和批准,才開始造的,先後用了整整五年時間呢!

在龍門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我身後的奉先寺。你們知道嗎?它是劈山而造,其中九尊大型佛像的身高均在10米以上,居中的盧舍那大佛更是高達17米多,僅頭部就有4米,耳長1.9米,現在中學的歷史書的首頁就是盧舍那大佛!

龍門石窟見證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毅力和智慧。這裏精美的石像非常多,我説也説不盡,還是請你們細細遊賞吧!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4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要參觀的是洛陽龍門石窟,你知道它為什麼叫“龍門”嗎?這要從地形説起,這裏的地形為三山夾一水,遠遠望去,猶如一道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後,因為宮城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隋煬帝時改稱“龍門”。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大約493年),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斷續雕刻達400餘件,現有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塊,佛塔80座,造像10萬尊,內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築、服飾、音樂、書法等,如同包羅萬象的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20_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唐代開鑿的奉先寺了。那麼現在,我帶領大家前往奉先寺參觀。

大家抬頭請看,幾個台階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為政治需要,武則天曾捐2萬貫脂粉錢。歷時三年零九個月於675年竣工。寺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養人等一鋪十一尊大像。造像佈局勻稱,儼然一個佛國朝廷,大家請看,這就是主佛“盧舍那”,它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美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帶微笑,彷彿給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關切。整尊造像,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應是理想化的聖賢形象,我們來仔細端祥它,你有沒有發現無論你站在他面前的那個位置,他都在注視着你呢?石刻的眼睛為什麼這麼傳神?對了,這正是雕像的畫龍點眼之處,盧舍那的雙目,採用陰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淺凹進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線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與大佛目光交匯時,畏而不懼,可親可敬。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5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成為賓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的,因並排佈局而得名。“賓陽”來源於《堯典》中的“寅賓日出”意為迎接初升的太陽。可能有的朋友已經發現了,南北二洞和中間的主窟風格迥異,截然不同,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呀,在開鑿的過程中北魏宮廷突然發生了內亂,打斷了賓陽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箇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這三座洞窟開鑿的時間最長,歷時長達20_年還未完工,用工多達80多萬。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主尊為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在它左邊是過去世燃燈佛,右邊是未來世佛彌勒佛。其實在洞中有兩幅壁畫可謂精美絕倫,就是在洞口內壁兩側,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別是《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展現當時宮廷佛事活動的場面,可惜這兩處浮雕在20世紀30年代被盜走,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大家請隨我繼續往前走,再登幾十步台階就到奉先寺了,舉世聞名的盧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顧名思義,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於675年完工,皇后武則天曾捐脂粉錢兩萬貫用來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遊客,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大佛就是盧舍那大佛了。“盧舍那“是梵文音譯,即光明普照的意思。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為什麼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機:因為7是佛的數字,天的數字,佛語有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看,這17.14米,包含了一個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開正好是兩個7,再加上第一個7,就有三個7了,擁有三個7的盧舍那大佛就是無限大、無限尊崇,功德圓滿了!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6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後歷時1520_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葱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説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豔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

這種造像手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門內前壁兩側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於北魏時期造型鮮為人知的天王造像顯現在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現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7

遊客們,你們好,我是這次龍門石窟的導遊,龍門石窟已經被列為了《世界遺產名錄》,它建築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至今已有了1500餘年的歷史,現在我就帶領大家去觀賞吧。

龍門石窟的雕刻,精彩絕倫,而且石質堅硬、結構緊密,和其他的石頭相對比,它更可以保存許久也不會被破壞。可是,最近去龍門石窟參觀的遊客們都隨地亂扔果皮、餅乾包裝等等一些生活垃圾,講到這一點,我希望你們要保護龍門石窟的環境衞生。

龍門石窟的佛像更是猶如星星般多,你們看這些佛像已經超過了1500餘尊,形態名異,最大的是豐先寺的盧舍那佛像。

龍門石窟的牆壁上有七個洞型大窟,它們代表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真是各有各的風範。遊客們,你們説是嗎?

龍門石窟跟長城一樣,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造出來的。那些雕刻師擔任着給那些神佛和帝王造像的重要任務,那佛像的表情又是那麼的栩栩如生,有喜悦、慈祥、威嚴、苦痛、嚴肅,各式各樣的表情。它就是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奇特博物館一樣!

龍門石窟 是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那時,他還是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移到洛陽中,立刻招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做成這氣魄雄偉的龍門石窟。

遊客們,你們看,這裏的風景多麼美呀!希望你們有機會再來參觀。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8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姓薛,大家就叫我薛導好了。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座繁華的城市就是素有“十五朝古都之稱”的洛陽,雖然洛陽的牡丹甲天下,但今天我可不是帶大家千里迢迢的來看洛陽的牡丹花,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洛陽最有名的一處名勝古蹟,大家猜猜是那裏,哈哈!這位遊客猜對了,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美麗的龍門石窟,下面我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龍門石窟於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與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那裏風景優美,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像一座天然大門,簡直無與倫比,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説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呢!最小的卻小得可憐,僅有2釐米長,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到龍門石窟,奉先寺是一定要去的,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洞中的佛像個個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雖然看着有些可笑,卻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遊覽完奉先寺,就可以去賓陽洞,洞內有11尊大佛像。佛和菩薩面相清瘦,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很值得一覽。

參觀過了賓陽洞,就去賓陽洞南邊的萬佛洞看看,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釐米高,計有15000多尊,洞中的佛像姿態不一,神態各異,十分傳神……

哦!龍門石窟不知不覺就到了,我也不多説了,請大家下車,跟我一起去細細遊覽吧!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9

大家好,我是“小太陽旅行社”的導遊,我叫王宇航,今天我要帶大家遊覽的是龍門石窟,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龍門石窟大致分為西山石窟和東山石窟。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西山石窟。大家來看,這兒有“珍珠泉”,裏面會不時吐出泡泡“珍珠”,如果哪位朋友能將硬幣正好砸中一個珍珠,那麼他這一年運氣會非常好。

好,我們接着往前走,路兩邊的小佛像姿態不一,但是完好無損的卻不是太多——

前面就是著名的盧舍那大佛,那是龍門石窟最為壯麗的一尊石雕像,身高十七米,它的臉上表情十分安詳,傳説是仿照武則天的而設計的。在他的左右兩側分別有觀音、天王、童子。大家一會仔細觀察觀察。

西山石窟基本上就結束了,大家休息一會兒,我們繼續遊覽東山石窟。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0

親愛的遊客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龍門石窟,我感到很高興。這裏就是位於中原地帶的“九朝之都”———洛陽。而龍門石窟在距洛陽南十二公里之處,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藝術之一。

現在從我們眼前流過的是奔騰的伊水。橋上有陳毅同志親筆所題的剛勁有力的“龍門”兩字,它標誌着龍門已回到了勤勞勇敢的人民手中。

沿壁而走,我們現在已經進了千佛洞。洞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不論四壁還是洞頂,滿是高約二十釐米的小佛像。佛像上下頭腳相連,左右並肩而坐,相貌相同,神態安詳。抬頭望洞頂,那一個個佛像如夏日羣星,令人眼花繚亂。

千佛洞已參觀完,我們現在走出洞。大家看,那穿着各色服裝的遊人洞順水勢修築的石梯上下穿行,遠遠望去,猶如一條伏在山間小道上磷光斑斕的巨龍在蜿蜒蠕動。“巨龍”給這純然一色的千年古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現在大家又望見了川流不息的伊水。它仍在嘩嘩地流淌着,好像在憧憬着未來,由彷彿在説:朋友們,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建設出成千上萬馳名中外的現代化“龍門”吧!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我是炫光旅行社的程導,今天我們要去龍門石窟。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的洛陽市,洛陽是中外聞名的古城。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鄰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他和郭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共同組成了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或是天然形成的洞,用來藏身或藏食物。

龍門石窟的雕刻,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形象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巖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易風化和大面積脱裂。

好,今天我們就説到這裏。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陪同大家遊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20xx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從北魏孝文帝(公元494年)開始開鑿,歷經六、七個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了400餘年才完成的。石窟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很高的藝術造詣。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現在從我們眼前流過的是奔騰的伊水。橋上有陳毅同志親筆所題的剛勁有力的“龍門”兩字,它標誌着龍門已回到了勤勞勇敢的人民手中。

沿壁而走,我們現在已經進了千佛洞。洞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不論四壁還是洞頂,滿是高約二十釐米的小佛像。佛像上下頭腳相連,左右並肩而坐,相貌相同,神態安詳。抬頭望洞頂,那一個個佛像如夏日羣星,令人眼花繚亂。

千佛洞已參觀完,我們現在走出洞。大家看,那穿着各色服裝的遊人洞順水勢修築的石梯上下穿行,遠遠望去,猶如一條伏在山間小道上磷光斑斕的巨龍在蜿蜒蠕動。“巨龍”給這純然一色的千年古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由於時間的關係,龍門石窟西山的講解到處結束,給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龍門石窟還有更多的美景: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大家可以再去細細遊賞!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不虛此行。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3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親愛的小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光臨龍門石窟,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我是青春旅行社的導遊,姓王,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是國務院公佈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非常高興能陪同各位欣賞它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共度這段美好時光。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的伊水河畔。這裏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壯若門闕,因而古稱“伊闕”。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最好的風景區,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請往前走,現在就來到了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分三個洞:賓陽中洞、賓陽北洞和賓陽南洞。我們先看賓陽中洞:賓陽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脣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動內的四壁上佈滿大小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

再往北走,就來到了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進10米,結痂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惟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説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再往南走,就來到了賓陽南洞。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生動活潑。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的遊覽就要結束了。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度過這美好的時光。對我今天的導遊有什麼不滿意,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祝你們玩得愉快,再見!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龍門石窟風景區。我叫薛明千,大家可以叫我小薛,今天我來做大家的導遊,我來自雛鷹旅行社。希望在我的帶領下你們會旅途快樂。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洞窟之一,它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裏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30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請往前看,這就是開鑿最早的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所供奉的是佛祖釋加牟尼。(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

前面有那個洞便是奉先寺了。它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石窟。石窟正中的那尊佛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被賦予了女子形象,形態圓滿、安祥、温存、親切,傳説是武則天的化身。

萬佛洞中佛像最多,裏面的佛像很多僅有一寸,計有15000多尊。前面的藥方洞中,刻有140外藥方。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的主要洞窟的講解到此結束。現在給穩中有各位留一點時間照像。

歡迎大家參與這次旅行,但是旅行馬上就要結束了,在我們最後的一些時間,我邀請大家記住一首有我們洛陽特色的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洛陽牡丹屬第一 ;

你拍二,我拍二,洛陽水中有魚兒;

你拍三,我拍三,洛陽美景白雲山;

你拍四,我拍四,洛陽境地白馬寺;

你拍五,我拍五,洛陽龍門有石窟;

你拍六,我拍六,洛陽天子能駕六;

你拍七,我拍七,洛陽美味是水席;

你拍八,我拍八,洛陽歡迎您來吧;

你拍九,我拍九,洛陽家家有美酒;

你拍十,我拍十,洛陽家家有美食。

好了,我在此感謝大家來到我們洛陽,我希望大家會記住我,記住龍門石窟,記住洛陽,我也希望大家回去後在親朋好友中多多誇誇我們洛陽,讚美我們的洛陽。拜拜!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

大家好!今天有幸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龍門石窟,我姓鄭,大家可以叫我鄭導,希望我的服務能讓大家滿意。為方便大家遊玩,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説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2019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我給大家四個小時地遊覽時間,請大家愛護這具有一千五百年曆史的文化遺產,謝謝合作!祝大家旅行愉快。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6

遊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遊,我叫。

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龍門石窟,下面我給大家邊參觀邊講解二個主要的石窟。

大家向前看,就是蓮花洞,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上頂多以蓮花為飾,像這樣的大型蓮花,雕刻得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並不多。此洞高達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

現在我們已經走完蓮花洞,大家再登上幾十個台階就到了奉先寺,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廬舍那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皇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費時約21年左右。(記住參觀時別亂丟垃圾哦!)

各位遊客,感謝你們今天配合我的工作,現在龍門石窟之旅已經結束了,希望大家參觀的高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nan/meveml.html
專題